首页 > 传记文学 > 稳扎稳打:蒙哥马利 > 第一章 主教之子
第一章 主教之子
世代圣职名声望,主教尽职妻逞强;
儿违父愿从军去,祖传职业弃一旁。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不禁会想起那些功勋卓著的战将。提起那些名声显赫的战将,人们自然会想起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于1887年11月17日出生在伦敦肯宁顿圣马克教区的牧师——亨利·蒙哥马利家中。英国的蒙哥马利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下了光辉的业绩。蒙哥马利家族的祖先罗杰·蒙哥马利伯爵,曾于1066年协助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入侵英国,因而被视为诺曼贵族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后来,他成为占领区的行政长官,直至1094年他逝世为止。罗杰·蒙哥马利在11世纪威廉公爵的朝廷中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名声显赫。尽管他的传记作者曾把他说成是一个睿智、温和和热爱正义的人,但他的成功完全是靠残忍、欺诈和武力。诺曼人的野心、贪婪和狡猾在他身上暴露无遗。他霸占了若干诺曼修道院作为私产,娶了声名狼藉的威廉·塔尔瓦斯勋爵的女儿梅布尔为妻。他娶梅布尔不仅是为了扩充自己的产业,也是为了拉拢一个气味相投的同党。他们狼狈为奸,排除异己,撵走了威廉公爵身旁大部分势单力薄的贵族。罗杰与妻子乘机用甜言蜜语取得公爵的宠信,并巧妙地进行挑拨离间,使公爵与身边的大臣失和。威廉公爵是位感情用事的人,盛怒之下,竟以莫须有的罪名,削除了一些煊赫一时的重臣的贵族爵位,并将他们长期放逐。心狠手辣的梅布尔对此并不满足,企图把她的对手置于死地而后快。于是她设宴招待被放逐的阿诺德·德昌福尔,企图在宴会上将他毒死。梅布尔的举动引起了阿诺德的警觉,于是拒绝食用她的点心,使她的阴谋未能得逞。罗杰的弟弟吉斯利贝特不知内情,顺手拿过点心,狼吞虎咽地吞下,结果白白送掉性命。梅布尔一计未成,一计又起,不除掉对手,誓不罢休。最后,她买通阿诺德的侍从,将其害死。1082年,梅布尔自己也大祸临头:当她浴后躺在床上时,被仇人斩首。梅布尔死后,罗杰·蒙哥马利娶性情温和的阿梯莉莎·甫雪特为妻,并洗心革面,努力改过,以赎前罪。他后来成为一个虔诚而热心的基督教徒,在英国和诺曼底捐赠了无数的修道院和教堂。1094年,罗杰·蒙哥马利在自己的什鲁斯伯里修道院逝世。
1623年,罗杰·蒙哥马利的子孙从苏格兰西岸渡海,到达多尼格尔郡的基勒堤,赶走了当地的天主教徒,在那里安家落业。他们主要经商、当牧师或任行政官员。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的爱尔兰血统,便是从他们那里继承来的。
在爱尔兰,蒙哥马利家族中第一个有据可查的是塞缨尔·蒙哥马利。他是个酒商。当时的英国在英王五世的统治下,正是堆金积玉、笙歌旦旦和大兴土木的全盛时期。那种宴安逸乐和纸醉金迷的社会生活使他大发横财。他用赚来的钱在伦敦德里等地购置了大量产业。1768年他又购买了1000英亩农田,随即冠之以“新公园”的雅号,并在上面建立起自己亲手设计的别墅。他与附近的一位建筑师的女儿结了婚,生了8个孩子,但只有一个儿子长大成人。
那个儿子名叫塞缨尔·卢·蒙哥马利,曾就学于伦敦德里的佛伊尔学院和都柏林的三一学院。20岁时,他在爱尔兰基督教堂奉授圣职,被委任为教会执事。45岁时,成为莫维尔教区——“新公园”所在地的教区的教区长。他把“新公园”的房舍用作修道院,对宗教的信仰一心一意,如痴如醉。在其父去世的当年,他娶了莫维尔前任牧师的遗孀、38岁的麦克伦·苏珊为妻。他们共生了6个孩子,最小的一个出生时,苏珊已53岁。为了修缮“新公园”的建筑,他把伦敦德里的产业卖得一干二净。到1832年他逝世时,他留给子孙的遗产只有从典押产业中得来。
塞缨尔·卢·蒙哥马利的长子继承了父亲的家产,成为“新公园”的主人。他也受领圣职,成为德里郡巴利纳斯克里恩的教区长,后来被家人称为“蒙哥马利叔叔”。他毫无财政金融方面的才能,一次废约,便损失了1200英镑。1874年他去世时,负债13000英镑之多。“新公园”的产业已被抵押,抵押的金额,即使再过50年也无法偿还。蒙哥马利叔叔去世后,产业归他的弟弟罗伯特·蒙哥马利(塞缨尔·卢·蒙哥马利的次子)所有。
罗伯特,蒙哥马利是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的祖父,生于1809年。8岁时,他被送往佛伊尔学院就读。那里鞭挞体罚盛行一时,寄宿生与走读生之间打架斗殴司空见惯。好在罗伯特身强力壮,胆量过人,一般不受人欺负。他常常腰挂一支大口径短枪,骑着无鞍之马驰骋于“新公园”的产业之间,到处打猎。14岁时,他入阿迪斯康军校受训,成绩出类拔萃。1828年5月末,他带着300英镑和他父亲的亲笔信,离开英国到印度任职。初到印度时,他没有什么社会关系,但他工作孜孜不倦,尽心尽职,深得阿扎穆加总督的赏识。24岁时,他便与阿扎穆加总督18岁的妹妹弗朗西丝·托马森喜结连理。弗朗西丝·托马森羞涩柔顺,厌恶应酬,不幸早逝,死时仅32岁。她死后,罗伯特带着3个孩子返回英国度假。1845年,他与美丽、聪慧的艾伦·兰伯特结婚。随后,他们一同回到印度。1849年,罗伯特担任旁遮普省会拉合尔的都督。
罗伯特·蒙哥马利负责司法、警政、道路、财务、教育等事务。他勇如雄狮,静如羔羊,从不追名逐利。印度发生起义时,他沉着机智,很快就解除了英军印度兵团的武装,使德里安然无恙。此项殖民成绩受到英国国会的高度赞扬,后来他被提升为旁遮普省的副省长,并一直任职到1865年他以爵士身份返回英国为止。罗伯特·蒙哥马利的第二次婚姻给他增添了4个儿子。长子阿瑟在20岁时不幸夭折,于是父母亲的荣耀都落在了他的次子亨利·赫钦森·蒙哥马利身上。
亨利·赫钦森·蒙哥马利便是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的父亲,1847年10月3日生于印度。8岁时,他被送到伦敦就读,先入幼年神学院,后入哈罗学校,17岁时才与其父重逢。在哈罗学校时,亨利的身高已超过一米八,他非常喜欢体育活动,在田径、足球、板球等运动中生龙活虎,出类拔萃。他认为这些运动是最有价值的成年准备活动。他说:“我从竞赛中得到的学问,并不比从其它任何活动中所学到的少,它们是人生中真正的教育,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品格,锻炼他在境中奋斗,在逆境中坚忍,对自己的脾气加以控制,在一个共同归标下活动而不自私。”
1866年,亨利成为进入剑桥大学的蒙哥马利家族的第一人。在剑桥大学期间,他曾获伦理学二等奖。1869年他离开剑桥大学,准备出任圣职。1871年,在伦敦法学院院长沃恩博士的安排下,亨利到萨塞克斯的赫斯特皮尔角教区任副牧师。两年半后,他被派往伦敦有名的贫民区——黑增路的基督教堂担任副牧师。罗伯特爵士感到,儿子未来会非常艰苦,于是便给了亨利150英镑,让他随兴所至,到处旅游。亨利利用这笔钱和其教父留给他的100英镑启程前往埃及、巴勒斯坦、地中海和爱琴海沿岸各国、土耳其等《圣经》发祥地旅游。四个月后归来时,囊中仅剩10先令。后来,亨利的旅游日记《东方四月游》出版,深受读者欢迎,流传数年,经久不衰。
亨利到黑僧路教堂后,立即投入新的工作:安慰7000名教友的心灵,禁酒,教学,作讲演,进行游泳训练……尽管工作烦琐沉重,但亨利从不叫苦,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1876年,在沃恩博士的推荐下,亨利来到威斯敏斯特圣玛格丽特修道院,担任新任院长弗雷德里克·威廉·法勒的副牧师。
法勒1831年出生于孟买教会的一个副牧师家庭。他天资过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神学上反正统,在教育上是十足的理想主义者。由于天资聪颖,法勒早年就锋芒毕露,在学业和运动中崭露头角。在伦敦大学入学考试中,他名列榜首,荣获学院古典文学奖学金、神学奖学金和伦敦大学奖学金,成为靠奖学金和奖金维持学业的完全自给的学生。他在伦敦大学、三一学院和剑桥大学所得的奖不计其数,并在1856年被选为三一学院的研究生,但他已于1854年离开学院去从事教学工作。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尤其喜欢文学。1858年,他出版的长篇小说《埃里克》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小说,在他生前就再版36次,并被译成各种文字。后来,他又于1859年出版了《朱利安霍姆》,于1862年出版了《圣威尼弗雷德》。1860年他发表论文《论语言的起源》,奠定了他作为语言学专家的地位,使他成为皇家学会会员。他在1874年出版的《基督传)}成为读者喜爱的畅销书,在他生前就再版了29次。法勒一生出版的著述多达75种,包括古典文学、教育、哲学、神学、地形学、诗集、社会问题和传记等。
虽然法勒集作家、诗人、学者和教育家于一身,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名人,但他的仕途却坎坷不平,极为不顺。他渴望改革,以满腔的热情对英国学校教育和教会进行整顿,结果遭到英国社会和教育机构的纷纷抨击和反对。尽管法勒持有当时英国教师可能应有的最佳文件和推荐函,但到他当上校长,已是任教16年后的事情了。1871年,莫尔伯勒学校突然流行猩红热,一时人心慌慌,学生纷纷退学。法勒以大无畏的精神,勇敢地接任校长职务。5年后,他使这所学校成为英国首屈一指的学府。法勒于1863年领受圣职,但到1876年才被调往威斯敏斯特圣玛格丽特修道院任院长兼牧师会全员,并一直在那里任职达20年之久。当首相锡伯利爵士于1895年最终提名法勒为坎特伯雷主教时,他已年近65岁。那时,许多远不如他的人都已高居主教之职,许多仰慕他的人都觉得他早就该升到主教位置了。
尽管法勒牧师在布道和著述方面名声卓著,但对一般的牧师工作并不熟悉,尤其是在教区帐目管理方面,更是一塌糊涂,只好求助于妻子和副牧师们。亨利是个实干家,对教区的事务了如指掌,干起事来又总是一板一眼,实实在在,于是成为法勒院长的得力助手,深受法勒夫妇的青睐,并在后来以爱女相许。
法勒院长的寓所是勃朗宁、霍尔曼·亨特、汤姆·休斯、路易斯·卡罗尔等文学界、艺术界、宗教界和科学界的名人雅士经常光顾的地方,也是亨利这样的年轻副牧师渴望的去处。法勒太太羞怯、温柔、善体人意。法勒的5个女儿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法勒本人热情好客。这使得法勒家中总是充满亲切友好的和谐气氛。亨利每天布道、演讲、写作,劳累一天之后,自然渴望在轻松的环境中消除疲劳。因此,亨利也就成了法勒家的常客。
随着交往的增多,亨利·蒙哥马利渐渐对法勒的三女儿莫德心生爱慕之情。亨利成为圣玛格丽特修道院的副牧师时,莫德只有12岁。他们开始恋爱时,莫德才14岁,而亨利已31岁。亨利个子高挑,头发卷曲,眼睛深蓝,富有幽默感,其父罗伯特·蒙哥马利又是曾驻印度的高级官员。在情窦初开的莫德看来,这正是她要寻觅的白马王子。
由于对亨利颇有好感,法勒夫妇不仅不反对亨利的追求,反而立刻允许他们订婚。但是,他们不许莫德戴订婚戒指,要求她保守秘密,即使对自己的姐妹也不例外。威斯敏斯特的院长斯坦利(亨利曾作他的秘书)也同意亨利与莫德的婚事,而且坚持两年后要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亲自为他们主持婚礼。
1879年,也就是亨利订婚的当年,他被派往伦敦郊区甘宁屯圣马克教堂任教区牧师,这是伦敦南面最重要的职位之一。当斯坦利听到这个消息时,他黯然泪下,肯求亨利不要离去,并许诺以后在宫廷替亨利安排一个光明的前途。但是,亨利还是去了圣马克教堂。一到任,亨利便按自己的“科学”方法开展工作。他把整个教区划分为3个分区,由3个副牧师分别负责。每周举行一次早餐协调会议,讨论全周的访问、礼拜、授课等各项工作。此外,他还同居民和学生直接通信,以沟通思想,交流看法。周日礼拜后,他举行“礼拜后的聚会”,对那些犹豫不决持观望态度的人们做细致的工作,使他们决心归主。在他的努力下,教区会众大增,周日礼拜通常超过1000人。
1881年7月28日,莫德满16岁,她和亨利的婚礼终于在威斯敏斯特第七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德高望重的大主教泰德主持,因为斯坦利院长在他们举行婚礼前一周不幸去世。
莫德天真活泼,长着一头瀑布般的黑发,高高的额头,挺秀的下颔,一双脉脉含情的大眼睛,是个迷人的美人儿。在订婚期间,她每周只能与亨利见两次面。她一从学校毕业,就迫不及待地同亨利结成伉俪。在蜜月期间,他们周游剑桥、约克郡、爱登堡、格拉斯哥和爱尔兰等地,尽情地享受新婚的幸福与欢乐。
在肯宁顿,亨利成天忙于教务,他16岁的妻子也与他一样,孜孜不倦、全心全意参与教区的事务。尽管很忙,但他们还是不让工作妨碍他们的天伦之乐。孩子们一日三餐都和父母同吃,亨利在书房工作时允许孩子们绕膝戏耍。每周六晚上,亨利夫妇都带孩子到康沃尔花园第七号,与罗伯特爵士夫妇共进晚餐。每周日晚上则在院长府邸与法勒共进晚餐。夏天,亨利夫妇带着孩子到爱尔兰“新公园”去度假,亨利在令人陶醉的群山间放松神经,恢复体力,孩子们却在那里学会喜爱爱尔兰老家。
从表面上看,亨利与莫德的婚姻是一帆风顺、美满幸福的。实际上,对莫德来说,他们的婚姻是没有多少欢乐可言的。当莫德结婚时,她正处在孩童嬉戏和在花园里捉迷藏的年龄,而婚后她则不得不过早地告别欢乐的青春,接受种种为人之妻的限制。刚到爱尔兰“新公园”时,她便觉得公婆家的生活刻板拘谨,索然无味。每天全家两次团聚祷告,每晚婆婆庄重严肃地送新娘上床,然后丈夫才能跟着进去。一举一动,都有清规戒律,弄得她无所适从。在肯宁顿时,亨利每天早出晚归,她一人在家无所事事、冷冷清清、孤单寂寞,常常坐在客厅独自垂泪。
1882年莫德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西比尔后,便不再感到清闲和寂寞。随后,她于1883年生下了哈罗德,1886年生下了唐纳德,1887年生下了伯纳德,1889年生下了尤娜,到24岁时,她已成为5个孩子的母亲。此外,她还要照顾远房表亲的3个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都在印度。莫德一面参与教区的工作,一面照顾8个孩子,确实使她忙得不可开交。为了使自己有时间去负起教区或教会的职责,她只好在家订下明确的家规,要求孩子们严格遵守,一有违反,立即惩罚。结果使孩子们对母亲畏之如虎。亨利对年轻妻子的日益专横,似乎也抱着基督的宽恕精神,逆来顺受,听之任之。
1889年春,坎特伯雷大主教通过法勒院长邀请亨利担任塔斯马尼亚的主教。亨利·蒙哥马利当时41岁,已继承了爱尔兰的蒙哥马利产业,但他根本不是个有钱人。尽管当时他根本不知道塔斯马尼亚在什么地方,但还是立刻表示接受主教的职位,因为主教的职位可以使他有较丰厚的收入。1889年5月1日,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正式举行授职仪式,任命亨利·蒙哥马利为主教。亨利全家——新主教、妻子和5个孩子,经过7周的海上颠簸之后,终于在10月23日到达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当时,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还不到两岁。
到塔斯马尼亚后,莫德在那里建了一间教室,把孩子们的教育完全交给从英国请来的家庭教师。她要孩子们负责教室的清洁和保暖,所以孩子们不得不在课余去砍木柴。后来,莫德又进一步订下一条家规: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家里所有的人每天下午必须走出户外两小时,以使她不受任何声音的骚扰,安静地休息。主教可以留在屋内,但也只能呆在书房里。久而久之,莫德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对人对事,她都渴望加以组织和控制,她像男人一样威风凛凛,发号施令,稍有不合意之处,就鞭棍相加。
到塔斯马尼亚不久,西比尔不幸夭折。5年之后,莫德在塔斯马尼亚生下第6个孩子,后来又生下第7和第8个孩子。1901年底从塔斯马尼亚回到伦敦后,她又生下最后一个孩子布赖恩。在莫德所生的9个孩子中,有7个孩子长大成人,6个移民异邦。
莫德除对孩子严加管教外,她还独揽家中财政大权,每周只给主教10先令,这还包括主教每天到图书室的午餐费用。如果主教在周末前客气地向她多要一两个先令,便会被她严加盘问。那么,亨利主教怎么会让年轻的妻子掌管一切呢?非常可能的是,他无法干预,因为他每年约有六个月左右的时间离开管辖区中心,身穿灯草粗布衣裳,脚登平钉靴,头戴宽边拓荒帽,蓄一把又大又灰的胡须,在塔斯马尼亚山区和荒僻的地方长途跋涉,去访问每个遥远的山区。另一种可能是,主教专心致志于宗教,已逐渐变成一个埋头于事业的超凡入圣的人,对于家庭琐事不屑一顾。
莫德那些奇特的管理方法虽然使母子间缺乏亲切感,使家庭生活毫无乐趣,但也确实起到了某些好的作用。她的孩子都学会了说实话而不顾后果,每个人都循规蹈矩,没有任何一个做出使她蒙羞的事情。家中没有飞短流长,闲言碎语,从没有人上过法庭或进过监狱,也从没有人诉诸法院要求离婚。
在塔斯马尼亚,亨利·蒙哥马利主教对自己的工作专心致志,对教友坦诚忠实,深受人们的好评,所到之处颇受人敬重,不管男女都对他非常信任。1901年他根据自己在澳洲土著、矿工、拓荒者和移民等人群中传道的经验,撰写了一份有关负责海外布道社团的部长所需素质和资格的报告,送往伦敦。当时,这个部长的职位虚悬未久。出乎意料的是,两位大主教和伦敦、曼彻斯特、纽卡斯尔等地的名主教联名致电亨利·蒙哥马利主教,问他是否愿意担任这个部长职务。起初,他想拒绝,因为他觉得这个职务有损于主教的尊严,而且案牍工作过于刻板,与他自己喜欢经常邀游荒野、在四方传道的个性相违。但是,他已54岁,再长此下去,可能体力难以胜任。经过一番函电往返,他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个职位。1901年11月,蒙哥马利一家离开墨尔本,途经苏伊士运河,于1902年春抵达普利茅斯。新的部长职位并不是什么进身之阶,亨利·蒙哥马利在这个职位上也没有显露出什么锋芒。1921年,亨利从海外布道社团部长的职位上退休,时年74岁,后来他瘫痪在床,由莫德亲自照料。1932年,亨利·蒙哥马利与世长辞,终年85岁。
对于母亲的家规和**,哈罗德、唐纳德和尤娜都颇为顺从,没有给母亲添什么麻烦。可伯纳德却是反叛者,专门和母亲对着干。与母亲的争执,每次总是母亲获胜。每当伯纳德做错了事,要挨母亲的鞭子时,他便躺在花园的草丛中呻吟:“我是怎么搞的?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事?”当他母亲看不见他时,便对其他孩子说:“去看看伯纳德在做什么,叫他不要做了。”
母亲的责骂和鞭打并没有吓住身材瘦小的伯纳德,反而使他变着法子同母亲作对。例如,当母亲在聚会中叫孩子们保持肃静,以宣布下一步的指示时,伯纳德头戴红色野战帽,竟然高声吆喝:“猪市的猪儿们别讲话,让老母猪先讲……”自然,伯纳德被拖出去挨了一顿棍子。伯纳德的整个童年生活都是在自由和鞭子的夹缝中挣扎着度过的,吃尽了苦头。他欺负其他孩子,而自己也挨打;他学了一点澳洲口音,便被罚站在家人面前改正,直到莫德满意为止;他把别人送给他的一辆自行车卖掉,而用卖车的钱去购买邮票集邮,结果他的零用钱被母亲停发,直到他把钱全部还清、买回车子为止;他在屋内挥刀追逐一个女孩,被母亲一顿痛打……伯纳德对自己做的错事从不撒谎,甘愿受罚。惩罚之后,他仍然我行我素,不思改悔。他的哥哥唐纳德说:“伯纳德是家中的败类,天性顽劣,只顾自己,目中无人。”9岁时,伯纳德拍了一张照片,他站在那里,歪戴着帽子,双手举起,握着拳头,作殴斗状。伯纳德儿时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在塔斯马尼亚,伯纳德的学习成绩使亨利主教夫妇非常难过。在英文作文方面,他几乎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在神学方面,他的论文“十分差劲”;在数学方面,尽管稍有进步,但绝对赶不上其他同学;在拉丁文、法文、科学和艺术方面,成绩都在“尚可”以下。尤其使他的父母难堪的是,他曾在神学课中因散布歪诗而挨过校长的棍子。
大儿子哈罗德认为自己在英国前途暗淡,不会有大的作为,如果投入陆军,到海外服役,也许还有发展的机会。亨利主教也认为,哈罗德对社会不关心,个性独特,体壮如牛,骑术精湛,如果他加入陆军,到南非去发展,可能还有较大的希望。于是,主教给岳父法勒院长和父亲罗伯特·蒙哥马利写信,希望他们能助哈罗德一臂之力。结果,当主教一家在普利茅斯上岸时,哈罗德便被委任为陆军军官。哈罗德一上任,就随军出发,去参加已接近尾声的南非战争。随后便终生定居非洲。
亨利主教一家回到英国后,主教便把唐纳德和伯纳德送到离家不远的圣保罗学校就读。7月间,第一学期结束,唐纳德在圣保罗的功课突飞猛进,通过考试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奖学金,免除了父母对其学费的负担。伯纳德也参加了奖学金考试,但却名落孙山。
1902年1月,伯纳德在上圣保罗学校的第一天便自己作主,选择了“陆军”班。当晚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父母,父母并未衷心接受。亨利希望自己的儿子当牧师,一听说他想当军人,不免大失所望。于是问他为什么想参加陆军,他无言以对。或许是受长兄哈罗德的投笔从戎的影响,或许是他觉得陆军班功课不会太紧。总之,他下定决心以后,便拒绝更改。主教明智地接受了他的选择,认为这是天意,便不再说什么了。可是,莫德却不那么容易让步,于是母子间又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结果,伯纳德平生第一次赢得了胜利。
伯纳德当时14岁,凭他对付功课的本事,完全可以悠哉游哉地在学校里混过去。他体格强健,善于游泳,但对圣保罗学校新兴的板球和橄榄球运动却一无所知。入学后,他猛攻体育运动。第一年,他当上了学校游泳队队员。3年内,他便当上了第15橄榄球队和第11板球队的队长。他虽然身材瘦小,但却目光敏锐,具有一种天赋的竞赛和领导才能。他在家里沉默不语,落落寡欢,但在学校里却生龙活虎,海阔天空,任意舒展。在球场上,他对对手凶狠毒辣,冷酷无情,充满野性,被人称为“猴子”。1906年11月,圣保罗学校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我们不平凡的历史专栏一号:“猴子”》,对他在球场上的表现作了如下的描写:
“这头机灵的动物,穿着球衣,以橄榄球场和其它这种可去的地方为家。它剽悍凶狠,精力无穷,邻近的动物见之害怕,因为它会把它们的头发拔掉。这叫做‘擒抱’。经常可以看到它同它的一伙,一阵短跑,用一股动物的蛮劲,把一只椰子扔来扔去。它对异族决不留情,踩踏它们的脑袋,持着它们的脖子,并且用许多难以想象的手段对什它们,目的无非是要证明它那颗爱国之心。
要猎取这头动物,是很危险的。它疯狂地直向你冲来,从不稍停,手里抱着椰子,由一个伙伴陪伴着。正当倒霉的运动员想干一家伙时,椰子却被传给它的伙伴了。这位扑空的好猎手还未弄清情况时,这两头动物早已过去了。
因此,大家还是不要猎取这头猴子为好。即便逮住了,也不见得好吃。它以食炸面饼圈为生。如果决不听这个忠告,猎人最好先把自己的头皮剥掉,免得被做成肉卷。”
在人生的道路上,伯纳德平生第一次领略了什么是领导,什么是权威,并且不失时机地抓住它们,加以应用。他一次又一次地计划和组织自己的战役,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
伯纳德在运动场上叱咤风云,但在学习成绩上却令父母伤心。1903年,他在拉丁文、物理、化学等科目方面有所进步,老师的评语是“尚可”;在神学和英文方面,老师的评语是“优异”。但。秋季来临,一场大病又把这些乐观的希望变成泡影。此后,伯纳德的学习成绩便每况愈下,不可收拾。到1905年秋升到陆军班时,他通常得到的评语是“庸劣”,虽然他也能写情感丰富的文章,但毫无风格。
1906年7月,伯纳德面临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第一次考验。要想作一名陆军军官,就必须进桑德赫斯特英国皇家军事学院,而要进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又必须首先经过考试。从学术上讲,这种考试不算难,但却需要一些基本知识,而这些基本知识不是在板球场和足球场上可以学到的。当时,伯纳德已是18岁半,校方对他的评语是:“从年纪看,该生是个落伍者。如果他想上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就必须努力加油才行。”毫无疑问,当这份报告送到他父母手中时,一定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份报告也使伯纳德受到很大震动,使他认识到他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必须潜心学习才行。从此他便刻苦用功,奋力追赶。尽管如此,到1906年冬,学校给他的期中成绩报告单仍然难以使人高兴。化学:在掌握和使用原则方面,反应迟钝;数学:智力贫弱;法文:平庸。当然,这份成绩单对他已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1906年秋,伯纳德已参加了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的入学考试,在被录取的177名考生中,他排在第72位。正是:年纪虽小志气高,与母抗争不求饶;运动场上显身手,成绩庸劣进军校。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分解。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