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毛泽东入主中南海前后 > 第一章 毛泽东“进京赶考”

  第一章 毛泽东“进京赶考”

  离开西柏坡前夕,雄才大略的毛泽东想了一夜李自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把大本营建在西柏坡,使这个普通的小村庄名扬天下。但他又说:“为了新中国,我们应该到北平。”滚滚烟尘中,中共最高领导人踏上了通往北平之路。

  中共五大书记会聚西柏坡

  有些没有任何特色的小地方,因为伟人的降临而出了名,甚至成了圣地,有些差不多被神话的伟人,他们每一指手、每一踏足都可能使一件普通的物件、普通的地方罩上神圣的光环。

  毛泽东正是这样一位伟人,西柏坡也正是这样一个地方。

  西柏坡是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小山庄,因多生柏树而得名。毛泽东把大本营建在这里,从而使这个村庄名扬天下,为世界所瞩目。

  当时,这是华北大平原上的一个不足百户人家,景色清幽秀丽的普通的小村庄。

  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转战陕北的中央机关,从陕北杨家沟出发,东渡黄河,向晋察冀解放区转移。沿途他们听取了晋绥、晋察冀解放区领导人的工作汇报,并同部分县、区委书记座谈,调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4月13日晚,中央机关到达河北阜平县城南庄。

  5月27日,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毛泽东从花山到了西柏坡。

  1947年3月,胡宗南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时,朱德与刘少奇就率领中央工委来到了西柏坡。不久,董必武等人也来了这里。1948年4月下旬城南庄会议后,周恩来和任粥时等也到了西柏坡,与朱德、刘少奇会合。而今,毛泽东又来到此地。至此,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5位书记,全部会聚于西柏坡。

  毛泽东还没有到达西柏坡之前,周恩来就已经把他住的地方安排好了,并察看了毛泽东的住房与周围的环境。当毛泽东乘汽车进入西柏坡村的大院,当时担任中央机关办公处副处长的叶子龙便把毛泽东径直领到了住处。

  这个院里有两间北房,一间约16平方米,是卧室,里面有一张双人木板床,一个小沙发,一个茶几,一个小衣柜。相通的一间房子约20平方米,是办公室,里面有一套沙发,还有圆桌、茶几以及一张藤躺椅,墙上还挂满了地图。

  此外,院里的两间西屋与两小间南屋,是毛泽东的书房和江青以及李的住的地方。前院还有水房及卫士值班的两个房间。周恩来和任弼时住在毛泽东住处的北面,朱德和刘少奇则住在南面。几位中央书记离毛泽东的住处都很近。

  毛泽东等人安顿好后,叶子龙说:“这一带有好几个村子,每个村子里都住着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这儿的老百姓非常好,为了给中央机关解决住房间题,者百姓都想尽办法,宁肯自己挤着住,也要把房子腾出来。这一带者百姓的觉悟很高,如果有什么事情,只要我们一提出来,他们就坚决去办。他们知道,现在离全国解放的日子不远了,个个都非常高兴,都愿意为最后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贡献力量。”

  毛泽东听后,十分高兴他说:“我们在陕北的时候,陕北的者百姓非常好。我们到了河北,河北的老百姓也非常好,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努力工作,争取解放战争早日胜利。等革命成功了,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通向北平之路

  在西柏坡,毛泽东指挥了三大战役,和战友们一道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中央认为,胜利已成定局,中央机关应当离开西柏坡,迁往古都北平。

  浩浩荡荡的队伍准备启程,长长的车队发出一片轰鸣。

  这些日子,中央机关连日搬家,华北军区专门调来了一个汽车团日夜运输。这些大卡车全是美国造的十轮大卡,把简陋的乡村公路压得一个坑接一个坑,有的坑还又宽又深。

  1949年3月23日,凌晨三四点钟,刚刚结束工作的毛泽东在上床睡觉前告诉值班卫士李银桥:“9点钟以前叫我起床。”而周恩来则悄悄嘱咐李银桥:“让他多睡会儿,没有关系。”

  第二天上午近10点钟,李银桥才把毛泽东叫醒。毛泽东起床后问道:“几点啦?”

  “快10点了。”

  “让你们9点以前叫我,为什么现在才叫我?”毛泽东似有愠色。

  “周副主席想让你多睡会儿,说休息不好,怕你路上太疲劳。”于是毛泽东不再说话,开始看一张新报。

  这一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新闻公报要由新华社向全国发表。

  这是一个晴朗的好日子,此时,屋外已是万道霞光,阳光灿烂。

  11辆吉普及小卧车,10辆卡车停放在党中央的驻地,出发的一切都准备就序。

  毛泽东吃过早饭,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周恩来及中共中央秘书长任弼时来到毛泽东的住处。

  三个人边走边聊。刘少奇神情严肃、文静慈善,眼里常露出哲人般的沉思。他话不多,偶尔插几句,但他说的每一个字都显示出机敏和政治家的深恩熟虑。

  而周恩来则是另一种风格的领袖。他英俊潇洒,身材挺拔,他的智慧与魅力在他那个时代是难有人匹敌的。据说,在西安事变期间,宋美龄与周恩来晤谈后,曾感叹说,处于执政地位的国民党内无人能出周公之右。在国共两党的“楚汉之争”中,周恩来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任弼时敦厚朴实,当时肩负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职务,实则是中共中央的大总管,这就决定了他是党内最忙的一位领袖。叶剑英曾说过:“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任弼时是中央五大书记中最年轻的,又是身体最差的一个,脸上时常带着倦容。1928年、1929年,他曾两次被捕入狱,狱中非人的酷刑,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

  在他们身后,不声不响地跟着朱德。他个子不高,身体结实,一副平凡而和蔼可亲的相貌,额角布满皱纹。当那一对大大的眼睛专注地望着什么的时候,会闪动出非凡的智慧及果决的判断力。这位有着“红军之父”美誉的敦厚长者,已经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大半生。

  五大书记之后是陈云、王稼祥、张闻天、李富春、李立三、杨尚昆、陆定一等,他们也先后从几个院落里走出来,说说笑笑地陆续登上了汽车。

  毛泽东一只脚踏在吉普车上,风趣他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

  周恩来笑着接过话题:“我们都应当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语调沉了下来:“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吉普车徐徐启动,送行的群众依依不舍。毛泽东转过身大声地跟送行的干部及老乡话别:“同志们,老乡们,别难过,我们是胜利了啊!北平是个好地方,我们会在那里见面的。我们忘不了西柏坡人民的深情厚意。为了新中国,我们应该到北平,再见了!”

  车队出发了,第一辆车坐着警卫员。毛泽东坐在第二辆美国产的军用吉普车上。同车的卫士有警卫排长阎长林、卫士王振海、李德华、李银桥、金武森、司机周西林。

  第四辆小卧车上坐着刘少奇一家,第六辆中吉普里坐着周恩来一家,第六辆车上坐春朱德一家。

  车队向着东北方向风驰电掣,在山间公路上扬起一片烟尘。

  渐渐地,汽车扬起的尘土小了,毛泽东摘下挡凤眼镜以及挡尘上的口罩,眺望着无垠的原野,陷入了沉思: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退居溪口老家,他在那里肯定呆不长,他会跑到台湾去的。广州,他没资格呆,西南,也没他的份,咱们呢,要进北平了!北平可不是准愿去就能去的地方。蒋介石可是有美国给撑腰呀,什么都是美国的,轮船、飞机、汽车、枪炮,就连我们坐的汽车也是美国的呢,通过蒋介石的手运给了我们。可是我们呢,什么都没有,连小米都吃不饱,可我们胜利了,小米加步枪硬是打败了飞机加大炮..民心向背呀,民心不可逆呀!想到这里,毛泽东高声地问卫士:“你们说,咱们走到这一步靠什么呀?”

  卫士大声回答:“还不是靠民心,靠主席的领导。”

  毛泽东点了点头:“对呀,靠民心!仗打完了就要开始建设了,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者百姓再也耐不住连年征战了。进了北平就得搞建设,才能争取民心啊!”

  经毛泽东一引导,大家的情绪活跃起来了。

  “现在又是3月份,为什么老在3月份咱们有所行动呢?你们记得这几次行动的时间吗?你们说说。”毛泽东又问卫士们。

  “1947年3月18号我们撤离了延安!”一位卫士说。

  “去年3月份呢?”

  “去年3月21号,由陕西米脂县的杨家沟出发,向华北前进啊!”

  “今天是3月23号,与去年3月21号只差2天,我们又出发向北平前进了。”毛泽东说,“3年3次大行动都是3月份。明年3月份应该解放全中国了。等全中国解放了,我们再也不搬家了。”最后一句,毛泽东说得特别认真,全车人都笑了起来。

  毛泽东又问大家:“北平是要进的,但是没有想到这么快。你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

  阎长林说:“主席讲过,3年到5年打败蒋介石,5年以后打败蒋介石也很好啊,我们也没有想到,撤离延安两年就进北平了。”

  毛泽东点燃一支香烟一边抽边对警卫战士们说:“咱们没想到,蒋介石更设想到。他天天想消灭我们,反而被我们消灭了。他向他的主子美国要钱,要物,要新式武器,把抗日战争时期留在大后方的军队拉出来,用美国武器装备起来,又甩美国海上的轮船、陆地的汽车和火车、空中的飞机,把军队送到前线。蒋介石向美国夸下海口,要3至6个月消灭我们。他们人多武器好,又有物资保证,我们人少武器差,又缺吃少穿,什么都没有保证。但是,他没有能消灭我们,反而被我们打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什么奥妙呢?道理很简单。这就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反人民的,是非正义的。人民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人民也反对他再继续残酷剥削人民,压迫人民。人心向背,这就决定了我们必定胜利,蒋介石必定失败。”

  汽车在高低不平的路上继续前进着,村庄、小河、果园不断地被抛在身后。车队经过的地方。所看到的人,要么是妇女和老人,要么是小孩儿,很少能看到青壮年男子。

  阎长林看到这种情况,就对毛泽东说:“主席,你看,农村里几乎没有青壮年男劳力了,干活的都是妇女、上岁数的人和小孩子。”

  毛泽东叹了一口气,说:“是呀,为了战争的胜利,农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整个解放战争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援,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革命胜利后,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和发展生产,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车上的卫士大多是河北人,他们不由自主地夸起平原来。说平原风光好,路也平坦,看得也远,打起仗来没有鞋穿也可走几天几夜。

  毛泽东开头兴味盎然地听着,后来才慢悠悠他说:“你们讲平原的优点是事实,讲到山区的缺陷也是事实。但是你们忽略了重要的一条事实,那就是我们的革命是从山区发展起来的。你们想想嘛,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是靠军队打出来的。我们的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到取得今天的胜利,这一切都是在山区和边远地区敌人不注意的地方,敌人不愿意去的或去不了的地方发展壮大的。山区对革命的贡献了不起呀!”

  卫士们若有所悟地点着头。

  正说着,有名士兵前来报告,说陆定一和家人坐的车翻到了路坎下。

  “人怎么样?”毛主席问。

  前来报信的人说不上详情,毛泽东叫车上的警卫员跑步去看看。

  还好,没有人受伤,只是大人孩子受了场惊吓,脸色发白。不过,还算平安。

  翻下去的吉普车也被几个年轻人合力拉了上来。

  毛泽东这才放了心。

  周恩来对司机们说:“千万不要出问题,平地上开车更要注意安全。”

  然后,周恩来上前,对站在路边的毛泽东说:“咱们现在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吧?”

  毛泽东诙谐地说:“我早就想休息了。你们要走,我一个人休息不是脱离群众吗?”

  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于是,警卫员提来清凉的井水,给汽车擦了擦“脸”,然后在地上铺开绿色的雨布,开始了热热闹闹的野餐。

  饭后继续上路时,车速却明显慢了。

  华北平原上大沟小沟的黄土路确实不好走,原想当天可以到保定,但是却没有赶到目的地。

  天黑之前,车队在唐县附近的一个村子宿营。

  我们不当李自成

  毛泽东睡在村民李大明家的用门板搭成的铺上。前半夜同村里的干部谈话,后半夜就坐在小凳子上,以门板当桌,写开了文章,直到东方发白。

  车轮又开始转动,毛泽东的脑子也在转动。他转身问卫士:“知道历史上有个李自成吗?”

  一个卫士回答:“知道。”

  毛泽东又问:“为什么他进了北京,又失败了,被人家赶了出来呢?”

  卫士摇头。

  1944年3月19日至22日,重庆《新华日报》第一次刊载了郭沫若的警世之作《甲申三百年祭》。这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胜利的曙光被敏锐的毛泽东看见了,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了郭沫若文章的深层内涵。

  正当国民党顽固派在重庆“围剿”《甲申三百年祭》之时,延安却印发了这部著作,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毛泽东于4月12日在延安向党的高级干部作了报告:“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就是要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复犯胜利时的骄做错误。”

  和李自成一样,毛泽东和他的大多数战友也是从农舍里开始“造反”生涯的。而今,革命即将成功之际,会不会和李自成一样呢?这成为时常索绕在毛泽东脑海里的问题。

  许多年后,毛泽东看了老作家姚雪垠寄给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部后,专门给湖北省的领导人打招呼,嘱咐给姚提供好的环境,让他安心写好这部书。

  毛泽东的卫士们大多文化不高,读过高小能写信就是很不错的了。他们对李自成不了解,所以渴望知道李自成的故事。

  毛泽东来了兴致,招呼大家坐下,然后讲起了李自成。

  “李自成打进了北京,住进了皇帝的金銮殿,忙着做皇帝了。他的丞相牛金星张罗着登极大典,将军刘宗敏忙着刮地皮,严刑杀人,不讲政策了。当官的只知道享受,当兵的也吃喝玩乐。他们骄傲了,完全不顾北边还有清兵入关。明朝的将军吴三桂投降了清朝,领着情兵打进关来,他们还不赶紧抵抗。牛金星还在那里讲排场摆阔气,他是大轿门辊,洒金扇上贴内阁字,玉带蓝袍圆领,往来拜客,遍请同乡。刘宗敏也是一味蛮千,弄得北京城鸡飞狗跳。那还不失败?”进北京没多久,就被吴三桂赶出来了,一路被迫得屁滚尿流,连李自成也受了伤,最后被清兵追杀死了。李自成是农民领袖哩,好不容易取得了胜利,一骄做就失败了,你们说,我们要不要当李自成呢?”

  警卫们异口同声他说:“不当李自成,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还有主席亲自掌舵。”

  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又换个角度考他们:“北平可厉害呀,什么人都有,还有人哄你,给吃糖皮的炮弹,吃到肚子里才炸开呢。你不当李自成,人家会逼你当呢。”

  警卫们响亮地回答:“我们时刻防着呢!”

  毛泽东听了很高兴。他早在六届二中全会上就告诫全党:“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他又鼓励战士们:“对,必须时刻防着,自己不变坏,别人也不能使你变坏。”

  他又问身边的一个年轻战士:“你进了城想干什么工作呢?”

  战士答:“我学开汽车,把汽车开得飞快,送大家上路。”

  毛泽东笑了:“可不能开得飞快,街上人可多啦!”

  战士憨厚地笑了:“那就听首长的,首长叫开多快就开多快,反正不能伤着人!”

  “对啰!要时刻为群众着想。”毛泽东说,“进了城,我们就正式管理这个国家了,更要多为人民着想。李自成胜利了就忘记了人民,不然他是不会失败的。”

  毛泽东反对净街

  第二天上午,毛泽东一行到了河北省委所在地保定市。

  汽车进入省委机关大院,省委书记林铁带领一班人迎候。午饭时,毛泽东坐在了上席的位于上。河北省委的领导干部都请毛主席讲话。朱德总司令也拿起筷子说:“说几句嘛。”毛泽东放下筷子说:“吃完这顿饭就进北平了。我们要再打硬仗,建设一个新中国..”他看了一眼桌上的饭菜,指着一盘清蒸鲤鱼说:“不错嘛,这鱼是哪里弄来的?”

  “白洋淀。”坐在毛泽东旁边的林铁回答,他把盘子朝毛泽东身边拉了拉。

  毛泽东吃了一口清蒸鲤鱼说:“白洋淀大哟,有条府河通向那里,九河下梢嘛,有句话叫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

  林铁十分钦佩他说:“主席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啊!”

  毛泽东笑了:“哪能无所不知呀,我这是从地理书上现炒现卖的。从前来过保定,也吃过白洋淀的鱼,只是鱼有千条,不如这条香呀!”

  大家边吃边谈,突然一个人神色紧张地来到林铁身旁耳语了几句。林铁神色也紧张起来,拉着来人走向屋子一角。首长们马上意识到出现了情况,都停下筷子朝屋角望去。

  “什么事呀?”毛泽东很平静地问。

  “主席,没有什么大事。”来人敷衍他说。

  林铁忙走到周恩来面前汇报:“周副主席,刚才毛主席被街上的人认出来了,现在满街都是人,要等着看主席和首长一眼。省公安厅怕出事故,提出是否净一会街。这里刚解放,情况复杂,我也怕出事。”

  汽车进城前,毛泽东本来戴着眼镜和口罩,看到欢迎的群众,毛泽东兴奋得摘下眼镜向人群招手致意,被一位眼尖的行人认了出来。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只一顿饭功夫,就引来了几万人围观。

  毛泽东不主张驱赶群众,他轻松他说:“净街?净街干什么!看一看死不了人嘛。”

  反应敏捷的周恩来把话题接了过去:“走,我们看看去!”

  周恩来与林铁及公安厅的人走出餐厅,朝院外一望,只见几万人安安静静地等待着,人头攒动,踮脚引颈朝院内张望,期待着见到自己的领袖。净街,毛主席不同意,但请毛主席出来见群众,又担心一时脱不了身,因为当晚必须赶到北平。

  老练的周恩来拿出了折衷方案:“不要净街,那样会脱离群众,不能和国民党一样。你们对老百姓讲清楚,安排好一点,比如让主席的车改在第四辆,分散点注意力,另外多派点人维持秩序,不要让人群往前涌,这样行吧?”

  公安厅的同志出门开始做群众工作,饭后听取省委汇报的议程照常进行。林铁在会上汇报了保定解放后几个月内省委所做的工作。

  午饭小憩后,在几万群众的目送下,车队缓缓地驰出了保定城。

  看到老百姓们欢呼雀跃的情形,毛泽东很高兴。刚才如果“净街”,就大拂了他的心意。他虽然要治理这个国家,但他不把自己当作“皇帝”,从没有高踞于人民群众之上的思想感情;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他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欢欣。一路上,他不止一次触景生情地发出“人民伟大”的感叹。

  毛泽东静悄悄地进了北平

  毛泽东从保定出发到达啄县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中央机关打前站的同志和啄县县委的同志打开了城门。

  3月24日,新北平市市长叶剑英从北平城打来电话,说请毛主席与中央首长当晚乘火车进北平;第二天下午安排了西苑机场阅兵式,并邀请了各界人士。叶剑英说:“这也算我们对各界的欢迎吧。”

  叶剑英与滕代远乘坐给毛主席准备的专列来到琢县,准备接毛主席进城。

  叶剑英到时,坐吉普车从西柏坡到达涿县的毛泽东正在与河北的领导同志研究如何接管城市的问题。

  叶剑英一进门,便把进北平的具体安排报告了毛泽东——坐火车进北平,经过丰台,停在清华园火车站。下火车后,坐汽车去颐和园,睡个午觉。下午在西苑机场阅兵。

  毛泽东点头对这个计划表示同意。

  之后,周恩来又与叶剑英具体研究了从涿县出发的问题。因为到达北平的当天下午要阅兵,并要与民主人士见面,时间太紧,火车必须于凌晨开出。

  最后商定3月25日凌晨2点钟,毛主席等人先乘火车进入北平。中共中央进北平的整体行动由周恩来主管。

  早在1949年的2月,进入北平的准备工作就已开始。中央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协助周恩来统筹,具体负责是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当时,还专门成立了中央转移委员会。毛泽东说:“党中央进北平,这是一桩大事,政治意义十分重大,是在党和军队胜利的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事情,一定要计划好。”

  毛泽东平时是不太过问这类具体事务的,它们都被周恩来安排得非常周密。而这一次,他强调了一句,是因为这是一件非做好不可的大事。他经常回忆过去,那些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岁月已经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经历了那么多血雨腥风,马上就要从辗转几十年的农村搬到大城市去,这是要载入史册的历史瞬间。当然要计划好。而对警卫部队和执行转移行动的人们来说,

  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豁出命去,也要保证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安全。

  于是,中共中央、华北局、北平市委、北平市政府和北平驻军联合行动,为党中央搬家全力以赴。

  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主人公的身份从农村正式进入城市。中央社会部的同志传达了周恩来关于搬家的具体指示,成立了以北平市市长叶剑英为首的组织委员会。这个组织委员会除了叶剑英外,还有平津卫戍司令员聂荣臻、北平警备司令员程子华、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他们对党中央来北平的沿途警卫、对空警戒、阅兵以及城市庆祝等等都作了周密部署。

  从唐县到啄县,由华北军区负责;涿县到长辛店,由四野的第四十二军负责;长辛店到西直门,由四野的第四十一军负责;西直门到香山,由李克农的社会部负责;对空警戒,包括西苑机场、香山等处的对空警戒,由刘亚楼负责。

  当天,叶剑英、聂荣臻与李克农联名将转移计划电告西柏坡,并建议,为了保证中央首长的安全和休息,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到涿县后改乘火车。

  周恩来在请示了毛泽东后,于次日傍晚给北平市委发来电报:“同意来电所提的各项布置,我们预定24日晚宿涿县,请派一负责干部到涿县等候我们。由涿县到北平的专车可作准备。是坐汽车还是坐火车,等我们到涿县后再作决定。请你们仍作两种情况的准备。”

  3月22日,叶剑英和李克农就铁路布置致电周恩来、任弼时、杨尚昆井报中央:“从啄县到北平清华园,共有12个站,约60公里,两小时内即可到达。现每站派负责人两名,一守电话,一盯道叉并监视车辆通过。在中央首长从涿县换乘火车进北平时,为保证安全,编为3个列车,每列车8个车皮。第一列车挂8个客车,载警卫部队和少数干部,警卫人员为压道车,到西直门站下车,然后用卡车将他们送至香山。第二列车挂8个卧车和一辆餐车,直开到清华园车站。第三列车挂5个客车和3个行李车,开到前门车站。”

  在这个电报中,叶剑英和李克农强调,如要从长辛店乘汽车到西苑机场,必须从广安门穿过城区,经西直门后才能到达飞机场,别无更好的路线,所以拟乘火车为妥。

  周恩来复电表示同意此方案。

  3月25日凌晨,一列专车在涿县火车站引人待发。车厢里灯火通明,两条平行的铁轨平静地向北平延伸,等待着中央首长乘坐的火车安全通过。

  凌晨2时,各位中央领导精神焕发地跨上了去北平的专列。

  汽笛发出“呜”的一声长鸣,接着车轮滚动,火车呼啸,载着中国革命的司令部,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风驰电掣地向前奔去..

  火车上,陪行的叶剑英向毛泽东等领导人介绍说,北平所有的名胜古迹,都得到了保护,没受到任何损失和破坏,城市里的生产和生活一切照常,北平的男女老少都称赞北平的和平解放,说共产党伟大,解放军英勇。叶剑英还说,北平和平解放后,不少民主人士来到了北平。也有不少民主人士来信来电,表示拥护共产党,要与共产党更好地合作,希望共产党在北平成立全国性政府,更好地宣传争取更多的爱国进步人士。

  他还介绍了北平解放时,老百姓兴高采烈、欢天喜地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城的情景。他激动他说到,部队从前门大街行进到东交民巷时,队伍雄壮、整齐、威严。过去,东交民巷是外国人的租界地,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

  人民解放军却开进去了,它向所有帝国主义和各国政府表明,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再也不受外国人的欺侮和侵略了。

  毛泽东听了很高兴他说:“工厂照常生产,商店照常营业,学生照常上课,和平解放的城市一切都照常,这就好了。要对我们参加军事管制的人员讲清楚,我们不但能解放大城市,我们还要能管理好大城市。我们人民解放军和全体党政干部,学会管理城市工作和学会做经济工作,在当前来说非常重要。”

  周恩来说道:“我们在延安山沟里的时候,既没有大城市,也没有大工业生产,许多外国朋友,包括美国朋友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人士,直到蒋介石政府里的高级官员,像张治中将军这类人,都称赞我们不仅能打仗,将来胜利了,也完全能管理好大城市,管理好国家经济。因为他们看透蒋介石集团大腐败了,离开了外国人就活不下去。我们没有管理过大城市,但是我们看到蒋介石管理大城市那一套办法不行,我们如果管理大城市,我想一定比他们管理得好。”

  几个人正在谈论着,叶剑英往外一看,说:“卢沟桥快到了。”

  听叶剑英这么一说,毛泽东、周恩来等都忙往窗外看。由于天色已暗,只模模糊糊看了个大概。

  列车飞奔,一会儿便驶过了卢沟桥。毛泽东等人又继续交谈起来。

  火车过了丰台车站之后,叶剑英又对大家说:“再过不远就能看到北平的城墙了,我们就算到了北平城了。”

  听说快到北平城了,大家都高兴地往外看,果然看到了高大巍峨的北平城墙。

  叶剑英感慨他说:“我过去到过北平,那还是在军调部工作的时候。那时在北平,和国民党的代表面对面地斗争了一年多。这一回,我是比你们先到了北平。这一次到北平,和以前到北平可大不一样啊,心情也不一样,环境也下一样,所担负的工作也完全不同了。”

  毛泽东说:“我以前也到过北平,到现在整整30年了..”

  对毛泽东来说,他这是第三次到北平。第一次是1918年。那时的毛泽东还是一个孜孜以求探寻真理的25岁的青年。第二年他又进北平。当他56岁三进北平时,已是一代人民领袖,受到万民的欢呼:他不能不对此感慨万端。

  对党中央进北平,《人民日报》发表了它的第一个号外:“毛主席已到达北平”。

  “毛主席到北平啰!”“看号外,毛主席来了!”路人纷纷抢购,仅4分钟的时间,号外被一抢而空。北平城看到号外的、没有看到号外的,都在争议毛泽东,从大学教授到人力车夫,都谈起了毛泽东的传奇、性格以及爱好。

  在北京大学,一位姓郭的门房与一位姓王的图书管理员拿着号外回忆道:“他曾经在这间屋子里工作,就坐在那张桌子旁边,整理报纸和杂志..”

  王管理员盯着那张桌子兴奋他说:“是的,是的,我想起来了。我最后一次见到他已有30年了,从他的照片上看,他是胖了一点,那时可瘦啦。”

  二人又一起上楼,去观看当年毛泽东下班后读书的阅览室。郭门房说:“就在这里。30年前他就坐在这把椅子上,埋头读报,看书,读呀读呀,一读就是一整天。”

  王管理员感慨道:“当时谁知道啊..毛先生现在是全国最了不得的人物!”

  郭门房激动他说:“莫说全中国,他的姓名全世界都是响....的啰!”

  3月25日晚,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毛泽东和党中央胜利到达北平的消息。

  在溪口老家的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沉重地叹了一口气,无奈他说:“我们的情报都干什么去了啊?”

  西苑阅兵,毛泽东仍穿着老棉裤和布棉鞋

  按照计划,毛泽东到北京后要参加阅兵。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当时他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却没有适合在这时穿的衣服,大家仍然穿着老棉裤和布棉鞋,外面披着在延安时穿的皮大衣,显得臃肿而土气。好在这些领袖们已经过惯了延安时期的艰苦日子,没有任何人为将要参加阅兵而埋怨身上衣服的土气。

  周恩来到西苑机场察看之后回到颐和园,决定下午3点半从颐和园出发,到西苑机场阅兵。他说,这段路一般要不了一个半小时,但路窄人多,马车也多,路上可能耽误时间。但不管怎样,我们一定要按时到达。城里人一般时间概念强。我们这次是进城的第一天,一走要按时到达。

  按照周恩来的安排,下午2时过吃午饭,之后休息一会儿,然后准备出发。出发前,周恩来说,检阅部队之后,再会见各界群众代表及各党派的领导人,因为时间的关系,加上人数大多,不多谈话,只是问候一下各党派领导人和知名的民主人士,以后有机会再与他们详谈。

  下午3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乘车出发。

  到达西苑机场时还不到5点。大家先进休息室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在叶剑英和聂荣臻陪同下,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乘敞篷吉普车开始检阅部队。

  受检阅的有一个炮兵师、一个装甲坦克师、一个步兵师,共3万人。战士们顶着寒风,站立在西苑机场上,内心非常激动,等待着他们敬爱的领袖的检阅。

  当领袖们的汽车从受阅部队前面缓缓通过时,战士们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

  面对这些从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士兵,面对这些为中国的解放不惜抛头洒血的人们,无论是毛泽东、朱德还是周恩来,都显得分外激动。毛泽东频频向战士们挥动手臂,朱总司令则抬臂还礼,久久没有放下。

  毛泽东等检阅部队之后,又接见了北平市民代表。机场上万人头攒动,人声如潮。当毛泽东走下吉普车时,人们齐声高喊:“毛主席万岁!”

  面对如此热烈的欢呼,毛泽东神情激动,但他没有说话,他还不习惯这种场面和欢呼。他习惯地举起右手挥了又挥,眼睛却已湿润。

  “人民万岁!”毛泽东用只有他周围的人才能听到的声音喊了一声。

  在离市民代表很远的地方站着100多名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代表,他们有的身着长袍,有的留着长胡子,更多的人戴着眼镜,穿着朴素,如同私塾老先生。

  毛泽东笑着朝他们走去。

  “主席好。”《甲申三百年祭》的作者,被毛泽东称为“沫若兄”的郭沫若,首先迎上来问候。“都好,都好。”毛泽东十分随和。“这是谭平山先生。”郭沫若介绍他身边的人。“认识,认识。”毛泽东握着谭平山的手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他俩在国民党中央执行要贝会担任要职,谭平山任组织部长,毛泽东任宣传部代部长。“这是许德珩先生。”“也认识,也认识。”“那李济深先生更认识了?”郭沫若说。毛泽东上前一步握住李济深的手说:“当然,李老先生一生为国奔走,也为共产党帮了不少忙,老朋友了。”李济深低头行礼。毛泽东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都是老朋友了,就免了罢。”“毛主席、朱总司令好。”沈钧儒也走上前来与毛泽东、朱德分别握了手。一位老先生也是毛泽东的老朋友,他说:“主席,你胖了!”毛泽东风趣他说:“反动派让我变瘦了。现在他们被打跑了,我又长胖了。”“主席,请站好,还要拍一段电影记录一下呢。”郭沫若张罗着。毛泽东拉住郭沫若的手让他站在自己的右边,又拉住黄炎培的手让他站在左边。一阵“咋嚓”声中,许多动人的镜头被拍了下来。

  接着毛泽东发表了简短演说:“我们已经获得了基本的胜利,过几天南京政府将派和平代表团来北平。我们的意见是国民党必须答应我们的八项条件。

  “现在,虽然国民党已经做好了打的准备,我们也迟早要渡过长江去,但只要接受八项条件,我们还愿意坐下来谈判。不管和也好,打也好,我们今后的主要任务将是建立一个怎样的政府。各位老先生和我们肝胆相照,风雨同舟,今后,共产党还将和以前一样,和诸位一起建设新中国。”

  民主党派的领袖们听了这些肺腑之言,纷纷夸耀毛主席“真伟大!”“是无敌于天下的英雄!”毛泽东挥挥手,不安地打断这些称颂,说:“我不是什么英雄,真正的英雄是人民。”他指了指远处的一万多市民代表。

  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周恩来看了看表,大声说:“朋友们,先生们,谢谢大家到这里来欢迎毛主席、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天快黑了,请诸位先生早些回去休息吧,以后有机会再谈,以后见面的机会多得很,我们将在一起共事..”

  毛泽东、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的消息,如同和煦春风,迅速吹遍神州大地。

  远在瑶岗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指挥部里,此时正是一派紧张纷忙的景象,参谋人员们进进出出,电话声不绝于耳。邓小平坐在桌旁,专心致志地处理着一封封电报文件,嘈杂之声并不能使他分神。他面容削瘦,眼窝深陷,刚刚结束的淮海战役,严重削瘦了他的身体。

  邓小平拿起一封电报,一下子扬起眉梢,嘴角漾起笑容。他高声说:“好嘛,毛主席、党中央昨天下午进北京了!”

  北京与北平,一字之差,其意义尽在不言中。

  邓小平悄悄走出指挥部,独自一人来到村陌田畴,身后只有一个警卫员远远跟着。这位度过了血雨腥风岁月,饱经政治风云变幻的革命家解开衣扣,任春风吹拂着他的胸膛。

  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平日里沉默寡言。那封通报毛泽东、党中央机关进入北平的电报,在他心中掀起了感憎的巨澜,但他宁愿用冷静、理智的思索代替感情的宣泄。

  他从未到过北京,但数月后他到北京参加了开国大典。在指挥他的部队进军西南,并主政南京数年后,邓小平再一次到了北京,并进入了共产党的最高决策圈子。

  又经过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他导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毛泽东一样,再一次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