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毛泽东和党外朋友们 > 63年“同气相求”——毛泽东与周世钊

  63年“同气相求”——毛泽东与周世钊

  周彦渝 吴美潮

  63年,在人生的旅程中不过是稍纵即逝的短暂岁月。但两人要在63年的交往中,情意拳拳、肝胆相照,确实极为难得。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早党员和几十年的领袖,周世钊则没有加入过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但是毛泽东与周世钊就有63年的长期交往而友谊始终不渝。

  1961年,毛泽东为了抒发对湖南故乡和友人的怀念与祝愿,写了一篇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友人就是当年湖南省第一师范的同学、新民学会会员,解放后任湖南省第一师范校长、省教育厅厅长,60年代初任湖南省副省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湖南省主任委员的周世钊先生(1897—1976)。1961年12月26日,毛主席在给周世钊的信中引用了“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薛荔村”、“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两联以后写道:“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从青少年的同窗好友,到伟大领袖与一介儒生之间,友谊长存,始终不渝,可谓知心,知音,源远流长。

  同窗五载,并肩前进

  1913年,毛泽东与周世钊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同班学习。次年,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他俩仍在同班学习,而且情谊甚笃。一直到1918年毕业,长达5年半。

  毛泽东与周世钊在第一师范期间,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激烈斗争的现实,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师民主教育的实行,进步师长徐特立、杨昌济等教诲,深刻地影响着这一对友人。从小立志救国救民的毛泽东,充分利用一师的良好环境,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顽强地锻炼,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并热心社会活动,在课余和假期从事学友会工作,兴办工人夜校,进行农村调查,组织新民学会,努力寻求革命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品学兼优的周世钊,酷爱文学,热心从事社会活动,他既是工人夜校的管理员,又积极参加新民学会的各项活动。

  1917年,湖南第一师范学生会改选,毛泽东被选为学生会总务(主席)兼教育研究部部长,周世钊被选为文学部部长。他们一直并肩战斗,亲密合作。

  由于毛泽东好学不倦,善于钻研,他克已宽人,治学严谨,言行一致,作风谦逊和有伟大抱负;同时他富有反抗封建专制的精神和非凡的胆识与机智,有一种特殊的领导和创造才能,具备一种令人心悦诚服的吸引力量,先

  生们以为他是“异才”,是“伟器”;同学们认为他是“智囊”,是“怪杰”。周世钊炽烈而顽强的好学精神,以及他为人温和敦厚,待人赤诚的品德,尤其是文学、诗词的造诣方面,一直为师友同学所称颂。

  1917年7月,全校组织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12个班的学生共575人。毛泽东与周世钊都在第八班。选举结果,全校有34人当选。第一名是毛泽东,获49票;第二名是周世钊,获47票。超过40票的就只有毛、周两同学。

  共事教育,亲密无间

  周世钊在第一师范毕业后,蒙王季范的介绍到长沙修业小学教国文。毛泽东则在北京、上海筹办赴法勤工俭学事宜。1919年4月,毛泽东突然到修业小学找周世钊,周问毛住于何处?毛说未定,周便邀请毛到修业小学居住,并告之该校高小部正缺历史教师,每周只有6节课,只要毛愿意教这几节课,对于工作并无妨碍。于是,毛泽东住入修业小学并教历史课。

  在修业小学,毛泽东和周世钊住的房子只隔一层木壁。周世钊半夜醒来时,还从壁缝中见到毛泽东房里的灯光,原来毛泽东还在为《湘江评论》写稿呢。毛泽东教的历史课,每每结合当前的现实斗争,启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很受同学欢迎。

  在修业小学,毛泽东创办了《湘江评论》,积极领导了长沙的五四运动。周世钊参加了这些活动。40年后的1959年,周世钊重游“五四”旧地,感怀喜赋《浪淘沙·访修业学校》:“爱雨喜重游,重上东楼。卅年前事到心头。五四风云筹策地,胜迹长留。破碎叹金瓯,烟瘴谁收?独将大论正沉浮。要挽湘江千丈水,荡涤神州。”

  在修业小学,毛泽东和周世钊共同指导小学生合办《小学生》。1919年春天,周世钊帮助高小二年级的学生成立图书馆,指导他们购买了一些白话书刊。以后,由于毛泽东、周世钊等教师的鼓励,全班学生讨论决议,每周出一张壁报。不久,又受到北京的《每周评论》、上海的《星期评论》、长沙的《湘江评论》等的鼓舞,班上的学生觉得小学生也有话要说,经过几次商议,决定出刊一种叫做《小学生》的半月刊,内容有小言论、小批评、小文艺和重要新闻等。学生们居然也谈起天下国家大事来了。反对日本,抵制外货,抨击军阀统治,申讨卖国奸贼,以及反对旧教育,提倡新道德的文章经常刊出。11月中旬的长沙《大公报》把《小学生》向社会作了介绍说:“全国的人都有说话的机会,都有说话的能力,那社会就有点生机了。现在全国的大学生、中学生都学得说话,只有小学生还没有。昨天我看见一张修业小学出刊的《小学生》报,小学生也说起话来了,难怪他们的先生大加奖励。我希望他们声大而远传。”

  蔡元培曾在周南女校讲述的一篇题为“美术的价值”。湖南省教育会《名人讲演集》中未记载此篇,但却被毛泽东记录下来,篇首有毛泽东写的“记者按”:“蔡先生话,有好些听不清楚。此篇所记,只其大略。开首两段,是周世钊先生记出交我的。”

  在修业小学,毛泽东、周世钊的生活特别清苦,而他们的友谊更加纯挚笃诚了。冬寒季节,毛泽东的被子单薄,有时感到寒冷难受时,就卷着自己的被子到周世钊床上共睡,他们同床共睡,在第一师范时期已经有过,但远没有这时亲密。他们在做完全相同的梦,要改造中国与世界,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救中国。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新民学会会友间通信较多,毛泽东搜集了会友间相互往还的书信,编为《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其中有一封毛泽东致周世钊的信,长达2000余字。信于1920年3月14日由北京寄往长沙。信中写道:

  接张君文亮的信,惊悉兄的父亲病故,这是人生一个痛苦之关。像吾等长日在外未能略尽奉养之力的人,尤其发生“欲报之德,吴天罔极”之痛!这一点我和你的境遇,算是一个样的!

  我想你现时在家,必正绸缪将来进行的计划,我很希望我的计划和你的计划能够完全一致,因此你我的行动也能够一致。我现在觉得你是一个真能爱我,又真能干我有益的人,倘然你我的计划和行动能够一致,那便是很好的了。我们是脱不了社会的生活的,都是预备将来要稍微有所作为的。那么,我们现在便应该和同志的人合力来做一点准备工夫。我看这一层好些人不大注意,我则以为很是一个问题,不但是随便无意的放任的去准备,实在要有意的有组织的去准备;必如此才算经济,才能干较短的时间(人生百年)发生较大的效果。

  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个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之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

  所得收入,完全公共,多得的补助少得的人,以够消费为止。我想我们两人如果决行,何叔衡和邹泮清或者也会加入。这种组织,也可以叫做‘工读互助团’。..

  1920年6月28日,周世钊曾给毛泽东一信,劝其返湘。信中说:“吾兄平时,素抱宏愿,此时有了机会,何不竭其口舌笔墨之劳,以求实现素志之十一?相知诸人,多盼兄回湘有所建树,弟也主张兄回省,其理由如下:..”

  这两位青年的友谊,体现了我国古书《易·乾卦》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精神。

  骏骨未凋,尚有生气

  由于参加革命斗争,毛泽东于1927年上了井冈山,周世钊则从事教书的职业。两人一别就是23年。周世钊常常挂念自己的友人,并赋有一诗,其中有一句为“九州明月系离肠”。当毛泽东在延安、重庆时,周世钊都冒着风险致函问候。

  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后,一些老新民学会会员和教师,联名向毛泽东致贺电贺信,由周世钊领衔。以后,毛泽东与周世钊先有电报来往,再有信件联系。1949年10月15日,毛泽东致函周世钊,信中说道:“迭接电示,又得9月28日长书,勤勤恳恳,如见故人。延安曾接大示,寄重庆的信则未收到。兄过去虽未参加革命斗争,教书就是有益于人民的。城南学社诸友来电也已收到,请兄转告他们,感谢他们的好意。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凋,尚有生气。倘有可能,尊著旧诗尚祈抄寄若干,多多益善。..”

  周世钊当时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对故友称他“骏骨未凋”,感到无比鼓舞,总是乐呵呵地对人说:毛润之称我“骏骨未凋,尚有生气”。

  以后两人的友谊又有了新的发展。

  《过许昌》、《水调歌头》

  1950年9月下旬,毛泽东的一位亲戚由京回湘省亲。毛泽东嘱她便邀周世钊偕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950年9月28日恰是中秋佳节,周世钊和毛的亲戚在长沙登车。中秋之夜,月光如水,桂蕊飘香。周世钊对景感怀,口吟《七律·中秋北上》一首:“露重香浓桂正花,中秋奉命发长沙。歌盈江市人难静,梦醒湖乡月欲斜,三十年前亲矩范,数千里外向京华。鲰生垂老逢嘉庆,喜见车书共一家。”

  29日清晨,车到许昌。毛的亲戚和周世钊下车,因为毛的亲戚要在许昌看爱人。周世钊到许昌市区闲逛了几个钟头,想寻曹操在许昌的遗迹,渺无可得。当时正是烟厂收购烟叶时,肩挑车送,络绎不绝,而郊区则遍地豆苗,已届黄落。周世钊口吟《五律·过许昌》一首:“野史闻曹操,秋风过许昌。荒城临旷野,断碣卧斜阳。满市烟香溢,连畦豆叶长。人民新世纪,谁识邺中王!”不久,周赠此诗给毛。

  6年以后的1956年12月5日,毛泽东致函周世钊。全信如下:

  惇元兄:

  两次惠书均己收到。

  情意拳拳,极为高兴。告知我省察情形,尤为有益。校牌仍未写,因提不起这个心情,但却时常在念,总有一天要交帐的。时常记得秋风过许昌之句,无以为答。今年游长江,填了一首水调歌头,录陈审正。

  水调歌头长江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失!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暂时不会出国,你们的意见是正确的。问好!

  毛泽东

  1956年12月5日

  周世钊赠诗毛泽东《五律·过许昌》,毛泽东则时常记得秋风过许昌之句至少达6年之久,最后,答词《水调歌头·游泳》。正式发表时将词题《长江》改为《游泳》,而手稿仍为12月5日写的。

  酬唱奉和,永远难忘

  湖南省自古称为清浥之地,芙蓉之国,峰秀雁回之境,水碧沙明之乡,人才辈出,佳话频传。1983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诞生90周年纪念日,毛泽东与周世钊故乡的报纸——《湖南日报》,几乎用整整一个版面的篇幅,刊载了他们间的一段交往及诗词的酬唱奉和。版面上有毛泽东于1955年10月4日致周世钊的信,并有手稿及注释。信中有《七律·和周世钊同志》的诗。全文如下。

  致周世钊

  (一九五五年十月四日)惇元兄:

  惠书早已收读,迟复为歉。承录示程颂万遗作,甚感,并

  请向曹子谷先生致意。校额诸件待暇当为一书,近日尚未能从事于此。读大作各首甚有兴趣,奉和一律,尚析指正。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谈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顺问

  近佳!

  毛泽东

  一九五五年十月四日

  同时发表的还有周世钊写的《难忘的一天》,并附录了周陪同毛主席登岳麓山到云麓宫即兴赋诗:

  难忘的一天

  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真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南巡喜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颁物华。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1958年7月,周世钊当选为湖南省副省长。受任新职,思绪万千,于10月17日致函毛泽东,陈述心理,谁料只隔一周,毛泽东于25日就复函周世钊。信的第一段为:“赐书收到。10月17日的,读了高兴。受任新职,不要拈轻怕重,而要拈重鄙轻。古人有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二者不可得而兼。我看你这个人是可以兼的,年年月月日日时时感觉自己能力不行,实则是因为一不甚认识自己:二不甚理解客观事物——那些留学生们,大教授们,人事纠纷,复杂心理,看不起你,口中不说,目笑存之,如此等类,这些社会常态,几乎人人要经历的。此外,自己缺乏从政经验,临事而俱,陈力而后就列,这是好的。这些都是实事,可以理解的。我认为聪明、老实二字,足以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这些似乎同你谈过。聪谓多问多思;实谓实事求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总是比较能够做好事情的。你的勇气,看来比过去大有增加。土别三日,应当刮目相看了。我又讲了这一大篇,无非加一点油,添一点醋而已。”

  这封信给周世钊以极大的鼓舞,使他在工作上得到帮益。

  肝胆相照,情意拳拳

  1966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两位友人的友谊经受着新的考验。是袖手旁观?还是火上加油?抑或直言谏劝?

  1966年,周世钊看到运动的兴起,甚不理解。向毛泽东陈书,要求面见。毛泽东答复函称:“不必来京,事情可以合理解决。”

  1967年,红卫兵“照顾”了周世钊的家。周去北京面见了毛泽东。1985年12月26日《湖南日报》发表了李津身的《毛主席与周世钊同志一席谈》

  的文章,对他们的一席谈作了追忆。李文摘录如下。周说:“我刚从北京回来,见到毛主席,他老曾询及此事,我回答主席说:一身之外无长物,抄家者一无所获,不过搞乱了我好些旧书,弄得残缺不全,可惜,可惜!痛心!痛心!..”言下仍有痛惜之感。接着又告诉我主席对他说:“..这对你不起,由我负责赔偿,你那些旧书,我这里都应该有,任你挑选拿去作赔,只不得抄我的家..”周老告诉我,主席还对他说:“..你不要心存芥蒂,湖南的事,你还是要管的,当说的说,可管则管,至少是教育方面的事,你要管,不必负气..”周老当时回答说:“我连个党员都不是,怎能管事,怎么管事?..”主席说:“你愿入党我可作介绍,你是副省长嘛!即使造反,你也应管,再说你又是湖南民盟的负责人,..怎能袖手旁观..”周老答道:“今天这个局面,民主党派还能起什么作用..连个庙都没有了..”主席说:“庙可以重修嘛!修庙是积福的事,我出点香火钱。”我听周老绘声绘色地介绍情况后,感觉这一席谈话,不仅诚挚隽永,而且含义深远。事虽已隔多年,原话我难全记准确,可自信大意不差,记之可见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民主党派、爱国人土爱护关切之深,和“长期共存”之至意,充分体现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真挚精神。

  1972年8月周世钊再次坦率陈书于主席。全信论述了八个问题,近4000字,其中有这么几段照录于下:

  林陈黑帮利用文化大革命运动,背着主席,排摈异已,扩大黑帮。很多水平高、能力好、有斗争历史、工作经验而又忠于职守、卓著成绩的党内和党外的老干部被他们假借各种名义给以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扣薪降职者有之,遣这回籍者有之,至今仍有很多人不得平反,不予复职,造成各方面工作上的困难,损失极大。亟应进一步贯彻您的指示,落实干部政策,并由中央组织检查团分赴各省市进行检查。

  林陈为了破坏主席的知识分子政策,对文化界、教育界、科技人员、医务人员,各类大小知识分子都加以臭字的溢号,..统统称为臭知识分子。一些年龄稍大,家庭出身稍差,而工作经验、教学经验都较好,文化水平专业水平都较高的人,常被斥为反动学术权威,反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强令其退职退休,用一切办法排遣出去。

  主席素来特别重视青年培养教育问题。但经林贼的阴谋破坏,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完全瘫痪。学校教师、工厂干部对管教青年学生、青年徒工也大大放松。下乡上山的青年学生,社队也不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差不多可以说,广大青年处于很少有人管教的状态。..窃以为共青团、少先队的工作应该恢复,并提高质量。

  窃以为理工科大学要特别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同时还应恢复科技大学,适当延长其学习年限,以期提高学生的造诣。文科大学中是否可指定几个有条件的设置历史研究所(或单独设立),招收大学毕业生中的文史学习比较有基础的入学,用适当长点的时间,研读古今文史名著,章学诚谓:六经皆史。..目前能胜任这种研究所的教师的老人已不多,再过几年将更难物色。因此能早为之所,便利较多。至于近代史和世界史当然也更为重要。

  青年工人、农民和学生除政治理论外没有多的书可读。窃以为五四以来一些比较好的书可以经过审查开放一部分,同时文教领导部门应组织力量编写新的读物,凡革命斗争的故事、革命先进人物、战斗英雄、劳动模范、革命知识分子,好的村史、家史和一切好人好事,都应以生动浅显和笔端带感情的文字写出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农民革命的英杰,一切好的发明家、工程技术人员、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医药家、教育家也可以一分为二地写出具有教育作用的部分,..另外,还应编写一些有关农业基础知识、工业基础知识、气象常识、史地常识等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常识读本,以提高读者的文化科学知识。

  我们看到一些基层干部除以私人关系开后门的作风颇为严重之外,又每每以派性和私隙作祟,

  借机会报复,打击别人,..窃以为中央和省市可考虑设置这类报告或控诉的机关,负责对所提问题深入调查,作出结论,经过有关上级的审核批示解决问题。

  周世钊能在1972年8月的政治气候中提出如此八条,这种认识与胆略来自对祖国、对人民、对领袖、对友人的赤诚之心,来自畏友、诤友、挚友的气魄。只有交深才能言重。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莫过于进言。苏浚在《鸡鸣偶记》中给畏友下了个定义:“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而著名的《胡氏家训》则称:“畏友甚于严君。”

  永留人间,长驻史册

  1976年,周世钊与毛泽东分别于4月20日和9月9日离开了人世。这两位友人人虽不是同年出生,毛泽东先周4年。却在同年逝世,从1913年起,两位相交了63年的友人的友谊永留人间,长驻史册。

  在纪念毛泽东90诞辰的时候,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毛泽东书信选集》出版了。冯蕙在1983年12月27日的《人民日报》上写了《毛泽东书信选集介绍》的文章说,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毛泽东的一些亲朋故旧纷纷写信给他。毛泽东担负着党和国家的繁重的领导职务,但是对于亲朋故旧的来信,他都亲自作复,在同旧友的通信中,给周世钊的最多,共选入了10封,从谈诗论词,酬唱奉和到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探讨对受任新职的态度,既有对他从事教育工作的鼓励,也有对他接触实际的督促。这些书信,情意拳拳,不拘形迹,亲切感人。

  在他们逝世后的3年时间里,相继出版了3本关于毛泽东的著作。即1977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青年时期的故事》;1978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青少年时期锻炼身体的故事》;1979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少年毛泽东的故事》,均为周世钊所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