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 108.应该多写些这样的诗(读袁水拍《摇头》)
[原文]
摇,摇,摇,/我们这位同志/老爱把头摇。
“这个/我看不好。/那个/我看也不妙。
“什么!/这个也在争论?/那个也在探讨?/不好,不好?
“满台家务事,/满纸儿女情。/不行,不行!/还有什么杂文,杂感,杂种,讽刺,诽谤和小品文/嘿,查查看,/是哪一个‘俱乐部’发来的兵!”
医生摸清了病情,/大喝一声:/“同志,/你犯的是教条主义病,/而且还有流行性。”
——摘自袁水拍《摇头》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水拍同志:
你的《摇头》写得好(陈毅的六言诗也好),你应该多写些。我感到你做编辑不如出外旅行。可以请人代理你的职务,出外跑几个月回来,做几个月编辑再出去。是否可行,请加斟酌,并和领导同志商量。李希凡宜于回到学校边教书,边研究。一到报社他就脱离群众了,平心说理的态度就不足了。请你和他商量一下。
同志的敬礼!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日
——毛泽东1957年4月20日致袁水拍信(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24页)
[解析]
袁水拍(1916—1982),江苏吴县人。50年代任《人民日报》文艺和副刊部主任。毛泽东曾就新诗问题和毛泽东诗词的发表问题同他及臧克家谈过话。袁水拍在40年代便以写政治讽刺诗出名,其《摇头》也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发表在1957年4月18日《人民日报》上面。毛泽东读报注意到这首诗,并认为“写得好”,与其主题吻合,与毛泽东当时集中较大精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路密切相关。
1957年3、4月,毛泽东从北京一路南下,在天津、济南、南京、杭州、上海等地,反复讲述“双百”方针的必要性。当时,党内确有少部分同志对这个方针是存疑虑的,担心出乱子。毛泽东甚至说过,地委以上党的干部中,有1/10赞成“双百”方针就不错了。袁水拍的《摇头》,正好是讽刺那些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情况总是“摇头”,认为这也“不好”,那也“不妙”的人的;也批评了那些表面上拥护“双百”方针,但内心里不赞成的人。例如,诗里还有这样的句子:“‘方针么,/方针是好,/好,好,好!/一百个好,/好得不得了。/可真也有点不得了!’/说着又把头摇。”对这样的作品,毛泽东当时自然是很欢迎的,希望作者“应该多写些”。
在这封信里,毛泽东还提出了重要建议,让作者多出去即到基层跑跑,这样,才能写出更符合现实要求的作品。信中说的李希凡,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因写《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受到毛泽东重视,于1955年调到《人民日报》文艺部当编辑。毛泽东看过他后来的文章,觉得“脱离群众了,平心说理的态度就不足了”。据李希凡回忆,他在1957年2月9日的《文汇报》上发表过《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批评了王蒙当时引起争论的这篇小说。毛泽东在几次讲话中,都提到李希凡的这篇文章,大意是:李希凡到了《人民日报》,“到了高级机关”,就“当了婆婆”,“吃党的饭,说党的话”,写文章也不讲理了。(《缅怀毛泽东》上册第385页)这些批评,同1957年4月20日给袁水拍信中的批评是一致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关于在理论上应该坚持平等说理、贯彻“双百”方针的期望。
信中提到的“陈毅的六言诗也好”,是指陈毅发表在4月18日《人民日报》上的《游玉泉山纪实》一诗。诗前有一小序:“苏联伏罗希洛夫主席及代表团各贵宾来拜访朱德副主席并同游玉泉山。余伴游,作六言诗记其事并致敬意。”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