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 7.有很大的说服力(读李斯《谏逐客书》)

7.有很大的说服力(读李斯《谏逐客书》)

  [原文]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取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资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摘自李斯《谏逐客书》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那时候各国内部的关系,看起来是领主和农奴的关系,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战车、武士。

  ——摘自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见《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

  [解析]

  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人季斯(?—前208)投奔秦国。他原为荀子的学生,入秦后被任为客卿。公元前237年,因韩国使郑国利用建造灌渠离间在秦国做事的客卿,秦国宗室大臣上言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说一切入秦做事的外国人都心存不轨,向着他们本国的利益。要求把他们赶走,秦王接受了这个建议,下令逐客。于是李斯作《谏逐客书》劝阻,文中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是以客卿致富强而成霸业,足见用人唯才,不必限于本土。然后列举种种器物玩好,虽不产于秦,而秦用之,以其与异国人才相比;揆之以事理,说之以利害,指明下令逐客无异于“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这篇散文,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家辞说余风;而文辞修整,音节流畅,又与汉初散文和汉赋相近。承上启下,为散文史上的名篇,终于打动秦王,收回了逐客令。这篇文章收在《昭明文选》卷三十九,改题为《上书秦始皇》。

  毛泽东高度评价这篇作品,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它“有很大的说服力”,进而指出那时各诸侯国内部统一程度很低的情况,大概是为了肯定李斯所主张的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在1964年8月30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还说:“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思想上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由此可知,毛泽东称道李斯进而及子荀子,是与他晚年扬法抑儒、批孔扬秦的思想倾向有关联的。稍后他还说过,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儒家的左派”,

  这是很有意思的评断。毛泽东从哲学观、阶级立场对苟子和孔孟思想作了区分,荀子的学生李斯从儒家的左派而变为法家,便合乎逻辑了。秦始皇用李斯,而法家是办实事的,这是毛推崇李斯的一个重要原因。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