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 16.不能把工业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16.不能把工业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更大的意义。第一部类比第二部类更快地增长,是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在一切生产部门广泛采用最新技术和经常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不断高涨的必要条件。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意味着工业的发展快于农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业和农业间的比例,要在更迅速地发展工业的基础上,保证农业生产的不断增长。

  ——摘自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工业的发展当然要快于农业。但是,提法要适当,不能把工业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否则一定会发生问题。拿我们的辽宁来说,这个省的工业很多,城市人日已经占全省人口的二分之一。过去因为总是把工业放在第一位,没有同时注意大力发展农业,结果本省的农业不能给城市保证粮食、肉类、蔬菜的供应,总是要中央从外省往那里运粮,运肉类,运蔬菜。主要的问题是农业劳动力紧张,没有必要的农业机械,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限制,增长较慢。过去我们因为看到这里的工业多,在给他们任务的时候,总是要他们多抓工业。没有了解到,恰恰是因为那里的工业比重大,更应该注意好好地抓农业、发展农业,不能只强调抓工业。工业发展了,城市人口增加了,对农业的要求也就更多了。因此就必须使农业能够和工业得到相适应的发展。在农村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多地增加农产品的生产。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实行几个同时并举;每一个并举中间,又有主导的方面。例如,中央和地方,以中央为主导;工业与农业,以工业为主导。所谓并举,并不否认重工业优先增长,不否认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同时,并举也并不是要平均使用力量。

  ——摘自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见《党的文献》1993年第4期)

  [解析]

  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对正确处理发展工业、农业及重工业的关系问题发表了很长一大段议论。这些议论实际上可以作为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关于工农业关系论述的续篇来理解。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讲到的经济关系有五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这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首先考虑到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原来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如何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怎样走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必须协调好农、轻、重三者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经济规律。

  斯大林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把它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口号。从理论上讲,这一点是对的,但是在实践中,他把这一战略思想绝对化,实际上是牺牲轻工业和农业,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了三者关系失调,农业产量长期达不到十月革命前的最高水平,市场上日用消费品非常缺乏,物资供应总是处于十分短缺的紧张状态,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受到了严重损害。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写道:“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较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持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他又对“并举”思想做了进一步阐述:“我们的提法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所谓并举,并不否认重工业优先增长,不否认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同时,并举也不是平均使用力量。”他又认为:“不能把工业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否则一定会发生问题。”

  毛泽东关于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关系问题的正确论述,使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和三年调整时期农轻重关系比较协调,发展比较健康。但是由于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急躁冒进,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农轻重关系失衡,重工业发展过快,轻工业落后,农业停滞不前,这种状况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