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毛泽东的艺术世界 >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

  毛泽东是中国当代最卓越最伟大的诗人,这已为中国人民,也为世界人民所公认。他的诗词如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象革命惊雷,回响在我们耳边。他诗思深邃,虽然诗词数量不多,但人们无不为这些作品的丰富内涵而赞叹,也无不为他的宏伟博大、气势磅礴所感动。他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才能,熔铸了这些雄奇瑰丽的诗章,也镌刻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艰难困苦而又威武雄壮、灿烂辉煌的历史。

  有位著名的评论家说过:没有任何一位诗人能依赖自身而伟大,他必须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成为社会、时代的喉舌。

  有伟大的时代,才有伟大的诗人。

  有伟大的诗人,才有伟大的诗篇。

  毛泽东本人扎根于中国的土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他了解中国,超过当代国内外的任何人。他有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又有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再加上他的艺术素养和天才,才是一位当代独领风骚的诗人。

  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中国亘古以来的一位伟人,半个多世纪的火热的斗争生活,又孕育了他的伟大诗篇。他的诗,便是一部形象的中国革命史。

  他的理论才能,在于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他的政治才能,在于他象一位舵手,在每一个革命的关头,都能拨正历史的航向,他结束了三千年来人剥削人的历史,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时代;他的艺术才能,在于用一支生花的妙笔,自铸出前无古人的壮丽诗篇。他以诗词的形式,艺术地反映了历史的各个关头和整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从他的诗词里,会看见历史的足迹;也会听见革命的风雷。

  他的诗,是一部史诗。

  他的诗词创作过程的共同特点是:革命实践活动于前,进行艺术概括于后。

  一

  《沁园春·长沙》,是他早期革命活动的反映与总结。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以前毛泽东的革命活动大致是:1913初到长沙读书;1917年主持校友会,与蔡和森等常一起谈古论今,或到湘江游泳;1918年创建新民学会,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18年秋去北京;1919年3月回长沙,主编《湘江评论》,就主张“民众的大联合”、“砸烂旧世界”;1921年7月下旬,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2年在上海参加党的二次代表大会;1923年去广州,参加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回长沙;1923年11月又离长沙去广州;1925年春节过后,回韶山,9 月经长沙转赴广州。这几年中,毛泽东除了参加领导工人运动以外,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从事农民运动和与国民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并取得卓越的成绩。所以,1925年9月到长沙期间,漫步湘江,望着万山红遍,漫江秋色,全国革命形势逐渐高涨,自然引起令人欣慰的回忆,他心情舒畅,情绪高昂,吟成《沁园春·长沙》这首词。

  上阕写景起兴,暗比革命形势大好。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制订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更明确地指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这些,在该词里都有着鲜明的反映。尤其在上阕的结尾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根本问题。下阕便明确自答:主宰国家、民族命运的,就是风华正茂、挥斥方遒、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和《贺新郎》都写于这期间,虽都是赠别诗,但也是这个时期的革命活动、思想感情的反映。

  二

  《菩萨蛮?黄鹤楼》写于1927年春,虽仅此一首,但却是一个历史阶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写照,它是革命由高涨转入暂时低潮的反映。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于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议。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工农运动迅猛发展,革命日趋高涨。

  但到1925年,孙中山于北京病逝;以戴季陶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日渐猖獗,蒋介石限制共产党,篡夺国民党领导权的阴谋步步得逞。尤其严重的是,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由一味退让,发展到屈膝投降。到1926年,蒋介石通过《整理党务案》排斥了共产党,把党政军财所有大权篡夺到手。到1927年年初,中国共产党人,尽管在北伐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但独夫民贼蒋介石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勾结反革命两面派汪精卫,终于挥舞屠刀,把千百万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革命人民投入血泊中。

  就是在这个历史关头,在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这时已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明确地提出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路线和政策,也预见到“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到1927年3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举行,仍存有挽救革命的时机,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路线,使党完全处于任人宰割、坐以待毙的境地,所以,尽管毛泽东与把持领导权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作了顽强的斗争,但终因不处于党的领导岗位,只能眼见革命危机四伏,万分焦虑。1927年春,他在武昌登临黄鹤楼,望着烟雨中浩荡的长江,联想起崔颖的题诗,“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才发出了“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浩叹。

  三

  如果说《菩萨蛮?黄鹤楼》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终结,那么《西江月·秋收起义》就是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的开端。

  1927 年,蒋介石攫取了上海工人阶级三次武装起义的成果,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的反革命真面目也公开暴露,由限制到肆无忌惮地煽动反共,最后大规模地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再有土豪劣绅的反攻倒算,反动军阀如张作霖的策应,一时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李大钊、陈延年、赵世炎、汪寿华、肖楚女、熊雄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相继英勇牺牲,革命遭到惨重失败。

  尽管4月27日至5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批评了陈独秀忽略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错误,但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仍未彻底清算,毛泽东“保存武力”、“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的正确意见,又未被采纳。直到“八一”南昌武装起义失败之后,中共中央于汉口召开了著名的“八七”紧急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彻底清算并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路线,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当前的主要任务。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才得以接受和贯彻。

  9 月9 日,毛泽东便回到长沙,制定暴动计划,经过和湖南省委共同发动、组织,领导了永垂青史的秋收起义,正如《西江月·秋收起义》词中所写: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虏一声暴动。

  举起了工农革命的旗号,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并且“向潇湘直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左”倾机会主义者,生搬苏联十月革命的模式,大搞城市暴动,使中国革命屡遭挫折。这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血的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井冈山道路”,从此中国革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丰富、发展马列主义的创造才能。

  作为这一历史阶段总结的,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诗。他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乐观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绝无先例的艺术构思,熔铸出这首千古绝唱,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这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歌颂了红军感大地位鬼神的英雄业迹。如果把这首诗换成更通俗的形式,那就是: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返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这段神采飞扬的评述,和《长征》诗,真是异曲而同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人类历史舞台上所上演的最为辉煌壮丽、最为光彩照人的一幕。所以,它也就自然出现了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第一个高潮。除了这两首诞生于历史关头的诗词外,还有十五首诗词,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

  《西江月·井冈山》,作于1928年9月,反映的是,击败湘赣两省敌军第二次“会剿”、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毛泽东十分兴奋,“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逍遁”,所描绘的就是这次战斗的雄壮场面。

  《清平乐·蒋桂战争》和《采桑子?重阳》写于1929年的秋季,所反映的是下列历史事实:蒋介石和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的蒋桂战争;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的蒋冯战争:毛泽东抓住有利时机,开辟了赣闽根据地。“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就是创建闽两根据地情况的再现。”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廓江天万里霜”,也是这一时期,虽在建军原则、建立根据地等重大问题上产生矛盾,但毛泽东同志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

  《如梦令?元旦》写于1930年1月,古田会议之后,部队由古田、归化、清流、宁化翻武夷山进入江西途中的情况。部队冒寒风,穿深山,跃溪涧,“直指武夷山下”。山峦起伏,红旗招展,战士精神抖擞,真是“风展红旗如画”!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作于1930年2月。反映的是:红军迎风雪,战严寒,翻山越岭,向吉安进军途中的情景,也反映了红军乘蒋冯战争扩大根据地、粉碎蒋介石阻击红军的阴谋、取得歼敌胜利的情况。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作于1930年7月。“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反映的便是红军利用蒋冯阎大混战,乘机大发展,以及赣西南根据地、黄公略红六军发展壮大的情况。

  1930年2月,蒋介石以十万大军,分进合击苏区开始,以被歼九千余人,师长张辉瓒被俘,谭道源师被歼大半的失败告终。红军取得反第一次大“围剿”胜利。

  1931年2月,蒋介石不甘失败,又以二十万大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风烟滚滚,压向苏区开始,又以二十八师大部被歼、打五仗被歼三万余人,丢枪二万余支,狼狈溃逃的失败告终。

  毛泽东就是在反“围剿”频传捷报声中,创作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和《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两首著名的词章。

  《菩萨蛮?大柏地》,是1933年夏重过大柏地时所写,虽然歼敌近两个团,俘敌团长以下八百余人,取得胜利,但这仅是回忆中事。正是从反面衬托出他当前的不快心情: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排斥,强使其“暂时请病假”,调离军事领导岗位,改做政府工作。

  《清平乐·会昌》一词作于1934年夏,这时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不得贯彻,遭“左”倾冒险主义排斥打击,正确建议遭博古、李德拒绝。处于无权地位的毛泽东,眼看战局一日不如一日,心急如焚,所以词中虽然有“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南粤“更加郁郁葱葱”的描写,表现其勃勃朝气,壮志未已;虽然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词句,表现其坚韧不拔、永不衰竭的革命意志,语言雄奇高亢,其实心情却是抑郁的。正如诗人在自注里所说的:“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会昌》正如前面那首《菩萨蛮?大柏地》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读着这首词,怎能不想起我党这段令人肠断的历史。

  《十六字令三百》,作于1934年至1935年之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冲破四道封锁线,艰难西进,强渡湘江,进入湘桂边界的西延山脉,又随即进入群峦起伏的贵州山区,红军正在长征中,借山势高大、气吞霄汉,表达红军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决心。不过若仔细品味,仍含着郁闷凄苦的滋味。

  但是到毛泽东填词《忆秦娥·娄山关》的时候,虽然仍感到“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但情况终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红军开始摆脱了被动处境,并四渡赤水,取得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三千人、再取遵义的胜利。所以,写这首词,心情还是非常兴奋的。毛泽东即使心情还有些沉郁,但却不抑郁,因为他现在思考的是如何挽狂澜于既倒,统率红军长征胜利、完成北上抗日的大业。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克服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突破天险腊子口,越过了岷山,他这时一扫沉郁的心情,感到“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就是怀着这种心情,于1935年10月,创作了《念奴娇·昆仑》。尤其得知陕北保存有红军的消息,更使他兴奋异常,决定革命落脚点放在陕北。《清平乐·六盘山》就是这段历史的写照。

  由彭德怀同志指挥的对马鸿逵、马鸿宾骑兵的一战,大获全胜,可看作是红军胜利结束长征到达吴旗镇的奠基礼。

  至于毛泽东所写《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就是对彭德怀这次汗马功劳的赞扬。

  如果说这两首诗仍属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这一历史阶段的话,而作为历史航船的舵手、党的领袖、全军统帅的毛泽东,所想的已经是“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已经是“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了。

  四

  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国内局势也发生急剧的变化,日本帝国主义在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于1935年夏策划了“华北事变”,攫取热河、察哈尔和河北的领土主权,因而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中共中央于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方针。毛泽东还于长征途中,登上岷山,但见风雪弥漫,群山飞舞,一片皆白。他联想到祖国大好河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民族危急,心潮翻滚,他把这种感情便熔铸在《念奴娇·昆仑》这首气势宏伟的词里。

  不过,毛泽东作于抗日战争前夜的诗词,所见到的很少,仅《沁园春·雪》和《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两首。

  《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2月。读这首词,自然会想到下面这段历史。1936年1月,红军为表示抗日的决心,便东渡黄河,发起东征战役。但却遭到军阀阎锡山、民贼蒋介石的拦击,红军为顾全抗日大局,保存国力,履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于5月回师陕北。

  毛泽东在自注中说:“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未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诗人面对雪后初晴的高原风光,历数几千年封建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抒发中国共产党人拯救全民族的远大志向。这里批判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就是针对卖国贼蒋介石的,他不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代表吗?他主张“攘外必先安内”,与慈禧太后“宁赠友邦,勿予家奴”的卖国主张,不是如出一辙吗?批判封建主义的这个反动侧面与抗日救国是完全一致的。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就是勉励丁玲同志去陇东前线,参加为打退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红军发起的山城堡战役。这次战斗的胜利,严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

  五

  至于反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即解放战争(1946—1949)时期的诗作,所见也不多,仅有《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两首。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于1949年4月。这是中国革命进程中一个最伟大的历史关头。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形势下,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一再策划“划江而治”的阴谋,以求一逞。国际上的朋友,也有的劝我们不要过江,怕引起美国干涉,爆发世界大战。

  1948年12月30日,针对这种形势,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

  191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

  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声明,批驳蒋介石元旦求和声明,提出以彻底消灭反动势力为基础的八项和谈条件;

  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举行历史上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

  3月至4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妇、青等群众团体成立,以迎接全国解放;

  4月1日,国共开始在北平举行谈判,20日,南京政府拒绝我党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1949年4月21日,这个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时刻终于到来了!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召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反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随即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过大江”,并于4月23日占领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首都”南京。

  捷报传来,毛泽东浮想联翩,写下了这篇气势磅礴、足凌千古的最后大决战的颂歌,艺术地记下了这个砸烂!旧中国、创建新中国的伟大时刻。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不仅指要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胜利,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还指在全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继续革命,绝不停留。为此,特别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今天读着这首诗,想想我国的现状和当今世界的变化,该是多么亲切、多么值得令人深思啊!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虽然是老朋友之间的酬唱之作,但绝非一般的世故来往,而是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会忘记者朋友的贡献,诚恳地表示愿与他们一起合作继续革命,从而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继续前进,为建设新中国出力。

  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6月25日爆发了朝鲜战争,10月8日毛泽东发出《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作战的命令》,从1950年到1952 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从1953 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1959年7月,创作九首诗词,形象地记录了新中国第一个十年的经历。

  这九首诗词,其中有四首是奉和酬唱之作。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是奉和柳亚子1950年10月所赋新词《浣溪沙》的,以记新中国诞生一周年。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写于1950年11月。“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是记述志愿军赴朝参战,并庆祝取得重大胜利的。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写于1955年10月,写思念旧友和故乡,并借以赞扬农业合作化运动,也表达了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观察。

  《蝶恋花·答李淑一》作于1957年5月,是为怀念夫人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而写的。

  其余五首是赞扬新中国的新面貌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

  《浪淘沙?北戴河》作于1954年夏,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表达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美好的憧憬。

  《水调歌头?游泳》作于1956年6月,词中所写,显示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已基本结束,毛泽东已开始考虑放弃抄袭苏联,摸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七律二首?送瘟神》是为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毛泽东分外高兴,“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而成这两首诗。“五岭”、“三河”;“银锄落”、“铁壁摇”是全国劳动人民发挥极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山辟岭,改天换地,团结奋战的真实写照。

  《七律·到韶山》和《七律·登庐山》,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极不寻常的时代。当时,国内,在我们无产阶级内部,在党内,围绕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存在着尖锐的斗争。国际上,“全世界反华反共分子,从去年起,咒骂我们,狗血喷头。照我看,好得很。六亿五千万伟大人民的伟大事业而不被帝国主义及其在各国的走狗大骂而特骂,那就是不可理解的了。他们越骂得凶,我们就越高兴,让他们骂上半个世纪吧!那时再看,究竟谁胜谁败!我这两首诗,也是答复那些王八蛋的。”

  七

  历史的车轮,轰轰隆隆,进入六十年代。整个世界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斗争错综复杂,千变万化。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又出现了一个高潮。仅从1961年2月,到1965年秋,就创作了十二首诗词,为这几年的国内外大事,风云变幻,作了形象的记录。

  1959 年到1961 年,这三年,我国遇到大灾人祸,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上至毛泽东,下至人民群众,生活都很艰难。1960年8月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1月中共中央又发出并贯彻《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国民经济走出了低谷。

  这时我国在外交上也处于极不利的局面。美国使越南战争升级,第七舰队在台湾侮峡不断游弋,核潜艇出入日本,威胁亚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了苏修领头,其他党附和,对我党进行围攻的局面。特别是苏联,将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两国关系,对我国由政治孤立,到经济遏制,到以武力相威胁。我国处于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包围之中。

  毛泽东这一时期的诗词,都是反映这两大中心的。无论他面临多么艰难、复杂的局面,他总是镇定自若。他以为,威胁也罢,封锁也罢,孤立也罢,一切困难都将被战胜。所以,总是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坚信乌云必将散去,曙光就在前头。

  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世界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斗争形势复杂,美帝国主义自以为得手,社会帝国主义也特别猖狂。所以,1958年毛泽东提出:“帝国主义者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当时大办民兵师,大练武,做到组织、政治、军事三落实。《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就反映了这段历史。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七律·冬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等八首诗词,都是反映这个充满威武雄壮的历史大背景的。只是这大同之中,又各有小异,构成了各首诗词的特色。

  有的高度概括,四句二十八个字,反映一个时代的风云特征,有的俏丽、工巧、坚定乐观,有的把区分两类矛盾写入诗词,有的大气磅礴,使人回肠荡气,有的则寓庄于谐,等等。

  特别值得分别一说的是:

  《贺新郎?读史》,是对当时国内外斗争形势的哲学概括。毛泽东学识渊博,贯通古今,高屋见瓴,既说明当前国内外阶级斗争是人类阶级社会产生以来,阶级斗争的继续,又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国的和国际的阶级斗争的残酷性(“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和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歌未竟,东方白。”)作了评析,鼓励革命者,对五帝三皇,对本质腐朽但一时还是真老虎的反动派,要敢于斗争,敢于夺取胜利,要做“盗跖庄0 ”、“挥黄钺”的“陈王”式的风流人物。这是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虽是一首痛悼亡友之作,读之让人肠断,但“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也反映了毛泽东在当时国内外形势下的心态。

  毛泽东对于脱离群众的作风,对于党内的腐败现象,对于变修变色的危险性,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鉴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修正主义的教训,他采取整风、社教,甚至采取后来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来解决防修反修的问题。这也就是他满怀欣喜,写下《杂言诗·八连颂》的原因。他以为只要不忘“为人民”的宗旨,只要“拒腐蚀,永不沾”,只要“意志坚”,并做到“八不怕”、“团结力”等等,就可以永远立于天下而不败!

  八

  正象毛泽东既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又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他既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又是一位有卓越成就的诗人。

  他主张文艺为工农兵,为人民服务,与人民忧患欢乐息息相通,使文艺成为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武器。所以他的诗词,总是歌颂胜利,歌颂光明,即使党处于最艰难的时候,他也仍然慷慨悲歌,发愤向上,以高昂的革命的乐观主义,引导人民,坚定不移,坚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面;即使革命处于最危急的时候,他也总是歌颂理想,因为他坚信,一切崭新的社会制度,都起源于理想,革命的鲜花和果实,需要千百万人的汗水、鲜血和生命来浇灌。从而激发战士为新生活而战的斗志,培养他们神圣的使命感。

  他主张作家艺术家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他自己就是:一生生活在群众中间,与人民同呼吸,共生死。他因人民的解放、幸福可以高兴得夜不能寐,也可以因人民的困苦而痛哭流涕。战争时期,他戎马倥偬,同战士一起出入于枪林弹雨,转战高原峻岭;建设时期,他走遍大江南北,不辞辛苦,日理万机。每当感情酝酿、强烈到寝食不安、骨鲠在喉的程度,才进入创作实践。所以他的诗词,都是在马背上“哼”出来的,或者是呕心沥血“吟”出来的。

  他主张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作品都是美的,“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他的诗词无一不是来自社会生活的,而且没有一首不是把生活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斗争典型化。正象鲁迅先生作品中连叭儿狗等等也典型化了一样,毛泽东诗词中的梅花、雪;鲲鹏、蓬间雀;山,水;红军,烈士等,甚至连秋、冬也都是典型化了的。对这些形象无不赋予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显示出艺术的理想美和艺术的感染力量。

  他主张文艺家对自己的作品要负责,要认真修改。他对自己的诗词,无一不进行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反复征求别人的意见,有时为一首诗几经往返。即使对自己战争时代的作品,也要反复斟酌,甚至连一个字、一个标点也不放过,改定之后,还要反复吟哦。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已成为对他的诗词成就的千古定评。

  他的思想哺育了不止一代人,也不止中国人;他的诗词,作为中国和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也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珍视和称颂!

  毛泽东的诗词,将和他的英名、他的事业一起永存,将同日月一样光照千古!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