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毛泽东的艺术世界 > 毛泽东诗词的创作方法
毛泽东诗词的创作方法
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是毛泽东于1958年提出的文艺创作原则,也是进行文艺鉴赏和文艺批评的标准,它对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艺术水平,都起了极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毛泽东既是这条原则的倡导者,又是这条原则的实践者。他的诗词,是运用“两结合”的原则的最高典范。
严格他讲,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因为任何文艺作品,都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至少也是由现实生活所引发的,所以文艺创作必然是现实主义的。任何文艺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都是形象思维,都少不了对现实生活的集中、概括,使之典型化、艺术化,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以任何文艺创作又必然是浪漫主义的。所谓某作家某作品是现实主义的,或某作家某作品是浪漫主义的,只是有所侧重罢了。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他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他用马列主义的原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关头,正是有了他,才一次次拨正了错误航向。反映在他的艺术实践中,便是极清醒的革命的现实主义。毛泽东又是一位彻底的革命家,他有共产主义必定要实现的坚定信念,而且一生矢志不移。任何一个新的社会制度,都是产生于伟大的理想之中。没有伟大的理想,就绝不会有美好的未来,所以在中国革命的全部过程中,尤其在革命处于极端危难的关头,他总是以革命的理想凝聚、教育、鼓舞大家勇往直前,克服困难,争取新的胜利,这反映在他的艺术实践中,便是革命的浪漫主义。
毛泽东在长期革命的大风大浪里,在血与火的磨炼中,养成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的伟大人格,加上他贯通古今、渊博无比的知识,思接千载的想象力,视通万里的广阔胸怀,过人的诗词天赋和才华,所以,他的诗情似岩浆奔突于胸中,他的诗词创作如火山喷发,光彩夺目,有的是现实主义的佳作,有的是浪漫主义的精品,有的则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完美的统一的绝唱。
他的诗词的成就,现在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而尚无来者的。
一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首先是革命的现实主义的。他对中国革命过程中,阶级与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人们所处的时代、环境,都作了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并把历史的画卷展示给人们,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活中汲取教益,从而去改造世界,创造更新更美的生活。
《贺新郎》、《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产生于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北伐战争)期间,是那个时代的反映。
《西江月·秋收起义》、《七律·长征》等十七首诗词,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包括中央苏区和长征两个阶段),这些作品是这一历史时期的诗史。
《沁园春·雪》、《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产生于抗日战争前夕。不过,创作这两首词的时候,主要对付的还是蒋介石。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产生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即解放战争)时期,它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是新中国诞生时期和抗美援朝时期的真实记录。
《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七律·登庐山》、《七律·答友人)等九首诗词,产生于我国开始进行有计划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所经历的重大变革,党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以及改天换地的伟大成就。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七律·冬云》、《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贺新郎?读史》、《念奴娇·鸟儿问答》等十二首诗词,既是六十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党砥柱中流的伟大形象的缩影,又是我国、我党所度过的不同寻常的岁月的写照。
毛泽东的诗词是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的浪花,又是中国革命史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社会大变革的本质——无比优越、朝气勃勃、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代替了极端落后腐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还展示了这个新的社会制度的未来蓝图。
毛泽东诗词创作中所表现的这种现实主义,也不是呆板不变的,而是灵活多变、丰富多采的。
以“真实,最高的真实”,再现“真正的人,真正的生活”,“象他们实际的那样,应该的那样”。绝“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象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采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的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别林斯基语)
《西江月·秋收起义》,作于1927年,就是真实地反映了我党“八七”会议前后,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举行武装起义,实行武装的农村割据的那段历史。具体记叙了那个时代的阶级关系,秋收起义的声威,正在进军中的、威武雄壮的红军队伍。语言平易,如实记来,白描手法,毫不夸饰。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为吊祭罗荣桓同志而作。罗荣桓同志和毛泽东一起领导了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几十年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老战友。这首诗既赞颂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我党卓越的领导人之一的罗荣桓同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贡献,崇高而光明磊落的人格,又表现了作者悲痛愈常、难以言表的深厚感情。这是真实的记录,所以感人至深。
这种真实而直接的“生活的复制、再现,”绝不是简单的照相,而是经过了作者艺术的再创造。如《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所记,从起义的酝酿组织,到起义的发动爆发、发展,是极其复杂的,也存在许多思想、行动上的问题,但这都不是本质的问题,本质的问题是:中国革命发生了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转折,从而结束了党的幼年时期,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作品是革命的现实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所以,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描写,甚至遣词造句,都无不打上作者的立场、观点等主观意志的烙印。
如《清平乐·会昌》一词,本作于1934年夏季,正值中央苏区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反五次“围剿”已持续了近十个月,已失去内线歼敌的能力,实行战略转移已不可挽回。革命处于危难中,但毛泽东基于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能高瞻远瞩,于挫折中看到光明,而不被一时的现象所迷惑,当再过会昌这片用鲜血和生命浇灌的土地时,仍能心境开朗,写出“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佳句,表现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并以此鼓舞大家的斗志。
毛泽东有些词极富想象,但就创作方法看,仍然是现实主义的。如《浪淘沙。北戴河》,上半阕所写意境多么广阔:幽燕之地,海阔天空,任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下半阕一句“往事越千年”,把你引人历史的长河,又是多么悠远。真是名副其实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了。
但这首词反映的仍然是现实: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疗养地,一边工作,一边休养。一天,狂风大作,波浪万叠,他不顾劝阻,依然于白浪滔天、汪洋无际中下海游泳,回来后仍兴犹未尽,抚今思古,遂成这首词,以赞颂有计划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国泰民安、清政廉洁的大好局面,坚信自己从事斩事业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极其伟大的事业!所以,无论就选材,还是创作的意图,其创作方法都是革命的现实主义的。
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生活,与典型化原则并不矛盾。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要进行概括,也容许虚构、想象和夸张,但它绝不同于浪漫主义,它忠实于现实生活本身的规律,是实际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另外,文艺作品反映生活,可以是全方位的,也可以取某个角度;可以是反映全貌的巨幅画卷,也可以是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镜头。《七律·长征》属于前者,《渔家做,反第一次大“围剿”》等以某一事件为内容的诗词,便属于后者,都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
有的作品,其创作方法可能更复杂些,如《沁园春·雪》。从内容上看,上半阕写北方隆冬的雪景,写了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气象宏伟壮丽,气势包举。下半阕则通过评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历史人物,得出不能与当代“风流人物”相比的结论,似与当时的现实无联系。
可毛泽东曾说:“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他们的时代都曾建功立业,煊赫一时。但他们毕竟都是压迫、剥削人民的封建统治者,都曾给人民造成无数的苦难。他们把祖国的大好河山,甚至把人民都看作他们个人的私有财产,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有他们个人,才是主宰一切的。
《沁园春·雪》所批判的正是封建主义的这个反动侧面,而这种批判,正好是针对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蒋介石对内实行“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法西斯专政,对日本帝国主义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卖国政策,他“外战外行,内战内行”,所实行的政府包揽抗战,实际是压制抗战,不抗战。红军北上抗日,作战略转移,他欲消灭红军于长征路上;红军过黄河东征,他却以数十万大军,并勾结阎锡山进行阻击,难道这不是历史的反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依然搞他的蒋家王朝,实行个人独裁,大打内战。所以,毛泽东在重庆进行国共谈判期间,把《沁园春·雪》抄赠柳亚子先生,仍是对封建主义的这个反动侧面的批判的继续。在批判的同时,说明只有今朝的风流人物,即无产阶级,才能使祖国山河更加信美多娇,才能让古老的中华民族焕发青春,才能领导抗日战争,夺取胜利,才能使人民成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真正主人。
虽然这首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吐纳珠玉”、“卷舒风云”,极其鲜明,又极其含蓄,但反映的毕竟是现实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毕竟是在这种斗争中的思想感情。所以,这首词的创作方法仍然主要是现实主义的。
二
郭沫若同志曾说:“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批判,如果从这一角度来说,文艺活动的本质是应该就是现实主义。但文艺活动是形象思维,它是允许想象,并允许夸大的,真正的伟大作家,他必须根据现实的材料来加以综合创造,创造出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样的创造过程,你尽可以说他是虚构,因而文艺活动的本质也应该就是浪漫主义。”又说:“鲁迅诚然是一位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但未尝没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成分,甚至可以说是一半对一半吧。”而“二者”结合最好,成就最高的“最显明的例证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了。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发展了,他是最伟大的一位现实主义者,但我也敢于说,毛泽东同志同时又是最伟大的一位浪漫主义者。”他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家,又是一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他一家献出六位亲人的生命,他自己也把全部的精力和生命献给了中国和世界人民。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事业。
创作诗词时,他“从客观的现实中所抽出的意义上面,再加上——依据假想的逻辑加以推测——所愿望、可能的东西,并以此使形象更为丰满。”每当这时,他总是“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感情激动,如江海波浪起伏。有时如大彼大浪,汪洋无际,形之于纸,便成为雄浑的诗,如《沁园春·雪》之类;有的如微波细浪,涓涓细流,涟漪波光,便成为俏丽的诗,如《采桑子?重阳》、《菩萨蛮?大柏地》之类。在这些诗词的创作中,总少不了想象、概括、虚构和夸张,所以其创作方法,也必然是浪漫主义的。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瑰丽奇特的想象,常以热情奔放的语言,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凡浪漫主义的作品,一定极富于想象。而富于想象的诗词,其创作方法,并不都是浪漫主义。因为想象,表现在毛泽东的诗词里,是摇曳多姿的。
联想
由现实引发,想象所至,可以是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但其基本特点,都是现实存在的。如《七律二首?送瘟神》,据这两首诗的小序说:“读六月三十日(1958年)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想南天,欣然命笔。”眼下现实是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由此引发,想到几千年来,虽祖国山河秀丽,却无奈血吸虫肆虐,使村庄荒芜,万户萧疏,恶鬼猖獗,人民苦难深重,即使神仙也无能为力。所想虽然是过去的,但却是现实存在的。
又在遥望南天中,想到全国的大好形势,人民群众翻身作主人,焕发出无限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才能,江山又多情,有意配合,六亿神州,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前人未曾经历过的改天换地的伟大事业。所想,虽然广阔无际,但仍然是现实存在的。
想象
这种想象,是植于现实,却又不局限于现实。它是以现实为基础,按照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生活的逻辑,所展开的想象。所想,可能是现实中所没有的,但在未来的现实中必定会有。所以这类诗词的创作方法,其基调是现实主义的,但含有相当的浪漫主义成分,甚至一半对一半。如《念奴娇·昆仑》,写于1935年10月。当时长征已接近结束,但还没有完全胜利结束,还未到达陕北。可毛泽东却想到,在世界上反对、消灭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又地大物博,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把昆仑“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多么伟大而崇高的思想境界!当时所想,不是现实,但谁能说这是空想?谁能说这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世界不会成为现实?
又如《水调歌头?游泳》,作于1956年6月,毛泽东不怕大风大浪,竟然于6月1日、6月3日、6月4日,三次畅游长江,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鼓舞,感情激越,诗情大发,挥毫填成这首词。当时长江大桥还在建设中,可毛泽东已想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但不久就证明毛泽东的想象是完全合理的。
更为宏伟的想象是:“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不是现实的,但谁能说这种想象不是合理的?这“高峡出平湖”,不但不是无法实现的神话,而且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成为连神女也会惊讶的现实。这次七届四次人代会上,就已有一个专家组提出了修建三峡大坝的设想,虽未列入八五计划,但已提到四化建设的议事日程,这证明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远见卓识、伟大预言,是何等的科学!
幻想
幻想也是由现实引发的。任何幻想都产生于自然和社会的现实。它不象理想,是合乎现实规律的、终究会实现的想象;而幻想(即使非常美丽的幻想)不仅现实中没有,即使将来也不会有。但需要注意的是:科学可以假想,但绝不能幻想,无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但文学艺术却是可以幻想的,不但允许,而且这种幻想还可以增加艺术的美和无限的魅力,甚至幻想只要合乎情理,合乎艺术的真实,也可以出不朽的作品,如《西游记》;当然,幻想也有时代性,如人们想登月宫,想上天入地,在神话时代,是幻想,而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就成了理想。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曾作《桃花源记》,文中说,秦时有些人逃到一个偏僻宁静的“桃花源”地方避乱,从此与世隔绝,过着和平美满的生活。直到晋代才有一个武陵(湖南常德)的渔夫,因迷路偶然发现了这个美丽而幸福的地方。这一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根本无法实现,纯属幻想。
可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的结句是:“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一问,非常有风趣。“世外桃源”根本不存在,为人所共知,
又怎么去那里耕田?可仔细一想,确实问得深沉。陶令、乱世,已成为遥远的历史的记忆,但古人所幻想的没有战乱的、和平、恬静、老幼幸福的社会,在今天,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却成了现实。许多“桃花源”岂不山口大开,与民同乐?如果大诗人陶渊明还能仙生今世,愿意去那里耕作,怡养天年,怎么能不受到热烈欢迎呢?陶渊明的想法奇,而毛主席的想法更奇。这奇,是“奇丽”、“奇特”。正由于这一想法,才增加了歌颂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力,才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正是这奇特的一问,才增加了诗的无穷韵味!
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要有理想,要有丰富的联想,也要有奇特的幻想,因为幻想才更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三
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艺创作方法,是要求文艺家把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把革命理想和革命现实,把革命气概和求实精神,把革命趋势与革命实践结合起来,用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塑造动人的艺术形象,歌颂新生事物,抨击腐朽事物。
毛泽东是运用“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的典范。《念奴娇·鸟儿问答》词,作于1965 年,它所反映的是:1963 年美、英、苏订了限制核武器试验的”三家条约”,妄图保持核优势,大搞核垄断,进行核讹诈;现代修正主义大搞和平过渡、和平竞赛,散布战争恐惧,妄图苏美主宰世界,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与我们产生了极尖锐的分歧;亚、非、拉出现了“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历史潮流。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领土主权完整,反对霸权主义,坚持马列主义的原则性,在战争与和平等重大问题上反对修正主义;坚持革命,反对制造欺骗世界人民的幻想,并强烈地谴责和抨击了那种“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
这首诗中所塑造的形象,如“鲲鹏”;所创造的意境,如“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炮火连天的人间城郭(双关,有真实的一面)、仙山琼阁、与雀儿问答等,却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所有形象、环境等都是作者选择、概括、甚至虚构出来的,是经过艺术处理创造出来的,所以,这首词的创作方法,虽然含有现实主义成分,但主要还是浪漫主义的。
《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是古今诗词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运用“两结合”创作方法产生的精品。诗中的形象,如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的英魂,仙人吴刚、嫦娥,无论眼前和未来的现实中都不会有的;所创造的意境,英魂升天,仙人于万里长空中奉酒起舞,人间伏虎,英魂挥泪等更是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有的,所以它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的作品。
但就这首词的主题而言,“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在宣扬革命。从这里可以看出:①革命烈士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②革命家抱有革命的乐观主义,对于革命的关心是生死以之的;③抱有正义感的群众(吴刚和嫦娥)对于革命和革命烈士是怀抱着无限的尊敬和同情的;④革命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应该象同志一样,亲密无间。”(郭沫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所以,这首词的创作方法,又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的。
这首词所写,既是天上,又是人间;既是烈士英魂,又是仙人;既是现实的革命,又是重霄九上的仙境;既是幻想,又是现实。人间天上打成一片,“不用说这里丝毫也没有旧式词人的那种靡靡之音,而使苏东坡、辛弃疾的豪气也望尘却步。这里使用着浪漫主义的极夸大的手法把现实主义的主题衬托得非常自然生动,深刻动人。这真可以说是古今的绝唱。我们如果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怎样才能使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结合,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就是我们绝好的典范。”(郭沫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实践,有几点是必须遵循的:
一、必须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理想产生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脱离现实的“理想”,再美好,也是空想。可没有理想的现实,也没法向更高更美好的未来发展。象毛泽东著名词章《念奴娇·昆仑》那样,揭露了帝国主义虽疯狂于一时,但它毕竟是腐朽没落的东西,必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向灭亡;而共产主义世界虽然还是遥远的未来,但它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因为这是历史的大潮流,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如《卜算子·咏梅》,现实虽是现代修正主义者张牙舞爪,把个共产主义运动搞得污烟瘴气,形势是“悬崖百丈冰”,但它毕竟无法阻挡“山花烂漫”的春天的到来。这样才能引导读者既清醒客观地认识世界,又给人以鼓舞和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必须在创作中揭示矛盾和矛盾斗争的前景。象毛泽东那样,在他的诗词里,所揭示的矛盾基本上有四种:一是国内的阶级矛盾,如《西江月·秋收起义》、《沁园春·雪》等等作品,所揭示的中国人民与蒋介石所代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二是国际间的阶级矛盾,如《念奴娇·昆仑》和《七律·冬云》等等作品,所揭示的是中国与所有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者的矛盾。三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如《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等,反映的是朋友、同志之间思想认识上的分歧。而在这些诗词中都展现出必然胜利的光明前景,预示了美好的未来,并且不久便得到历史的证明。
三、必须歌颂新时代的新人,揭露批判一切反动腐朽的东西。在毛泽东的诗词里,对风华正茂的青年革命者,对高举红旗和“农奴戟”的农民,对当今的风流人物无产阶级,对反帝反修的无畏的战士,对人民解放军的普通战士等等,无不满怀热情,进行讴歌。而对万户侯、对军阀、对蒋介石、对帝国主义、对修正主义,对苍蝇、蓬间雀等等,无不横眉冷对,予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从而教育人民,打击敌人。
四、必须把政治倾向性和真实性统一起来。象毛泽东所做到的那样,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定胜利,这构成了他的诗词的基调。但他对这场伟大斗争的艰巨性,如敌人作为真老虎吃人的一面,革命者的流血和牺牲,从不回避。在他的诗词里都有鲜明而充分的反映。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所以不必多说。
五、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学传统。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在我国文学创作中都有着光荣的传统。如果说由《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和由《离骚》开创的浪漫主义还是涓涓细流,那么到了唐代的诗,宋代的词,明清的小说,如《红楼梦》等等优秀巨著的出现,便汇成了江河,蔚为壮观了。毛泽东是继承了这个光荣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了的,发展成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并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使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创作出许多令人拍案叫绝,脍炙人口,为人民群众喜闻乐道,争相传诵的艺术精品;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毛泽东的诗词同
他的名字一起,将与天地同在,与日月争辉!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