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毛泽东的艺术世界 > 翻新入化见奇功

  翻新入化见奇功

  古往今来,讲话写文章,赋诗填词,总少不了引用典故。自然,也有高明与低劣,工巧与笨拙,隔与不隔的区别。用得好,翻新入化,使内容丰富多彩,给人以教诲、有益的熏陶;艺术上绚丽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用得不好,内容上晦涩,味同嚼蜡。所以,用得不好,不如不用。老舍先生就主张“留神少用术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为什么就隔?主要在于用典,不浅近。谢灵运有“池溏生春草”句,所以“谢家池上”,便是指春草。江淹的《别赋》里,有“春草碧色,春色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此,“江淹浦畔”仍指春草。这样用典,不易懂,艰涩费解,需得详作解释,否则,便成了读者负担。

  有的隔之又甚。李商隐的《锦瑟》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句,用两个典故,不懂典故,便不懂诗句,其实懂了“庄生梦蝶”、“杜鹃啼血”的典故,仍然难懂诗句,这样以辞害志,反犯了诗家大忌。

  当然他用典不隔的佳例也不少。《无题》中有句:“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虽在用典,但不用解释,单看字面,意思也清楚。是说那女子用团扇遮掩她的娇羞之态,明明看得见,可她坐车走了,却无法接谈。

  真正好的用典,贴切自然,绝不留痕迹。如鲁迅先生的《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千夫指”来自“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孺子牛”,则来自齐景公模仿牛让孩子牵着鼻子走的故事。事实,读者不了解这两个典故,也不影响领会这两句诗的深刻而鲜明的含意。

  毛泽东同志的语言修养很高,也是善于用典的行家里手。他用典入化,极值得称道。他用典的成功,在于做到了三点:恰当,用之当用,有助于表情达意;人神,不为用而用,而是赋予新意;易懂,绝不以辞害志,即不隔。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上阕是:

  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

  这里便恰当地用了颜斶和齐王的典故。《战国策?齐策四》称,齐宣王召见颜斶,说:“斶前!”斶却说:“王前!”齐王自然极不高兴,因为齐王认为臣叩见君,是天经地义;而让君趋见臣,岂不大逆不道?丧了自己的自尊。可颜斶自有自己的道理,所以他抗辩说:“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与其)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毛泽东用这个典故来作比喻,是指解放前蒋介石要柳亚子听从他的反革命主张,而柳亚子则要蒋介石听从他的革命主张。南辕北辙,有如水火,互不趋就。毛泽东把柳亚子比作颜斶,确实看出他对柳亚子先生为人的深切了解,不愧为知己之交。更含着对他的人格的颂场。

  1926年5月,柳亚子和毛泽东都出席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柳亚子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毛泽东是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会上,蒋介石悍然提出《整理党务案》,实质上是排斥中国共产党,把国民党的领导权,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实现篡党夺权、独夫统治的阴谋。毛泽东在会上坚持革命立场,不畏强暴,仗义直言,坚决反对蒋介石。而柳亚子先生伸张正义,支持毛泽东的革命主张。并出于义愤,进而认定,蒋介石是个祸害。“曲突迁薪今已矣,一夫不杀血成河”(柳亚《恭谒孙中山先生之灵堂有感》)。他自注说:“一九二六年夏,余游广州,初见蒋贼,即决其必反,力劝浑代英募力士狙击之,为中国除大害。代英不从,卒酿一九二七年南京上海之变。当时为蒋贼张目者,狗盗黄金荣、张啸林,文妖则吴敬恒、李煜瀛之流,滔滔皆是。”

  毛泽东深知柳亚子的为人,1945年与柳亚子有诗书往来,毛曾在回信中说:“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

  知道了毛泽东与柳亚子先生的交往,知道了柳亚子先生一贯追求革命,大义凛然,一身正气的为人,就会更觉得毛泽东在这首词中,引用“颜斶齐王”这一典故的深刻含意和无比贴切。用典要恰当,这是多么典型的范例。

  诗词里用典,不仅要恰当贴切,而且要入化,要赋予更新更深刻的含意,使之有更新的生命力。《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词,是当时整个世界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概括,是一曲高彻云霄的反帝反修反对各国反动派的战歌。

  上阕是: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表现了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各国反动派这些反华小丑们的渺小、狂妄、日暮途穷的惨景。其中“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两句,便借助了一个典故。

  唐李公佐小说《南柯太守传》载,有个叫淳于焚的人,梦见自己在“大槐安国”做了驸马,又在南柯郡当了二十年太守,自然权势显赫。等到妻子死后,官被解除,槐安国用车子送他回家。醒后追寻梦游之处,原来是在一株住着一堆蚂蚁的大槐树穴中。

  这个故事寓意浅显易懂,为人乐道,广为流传。可毛泽东借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有着新的极为深刻的含意。

  回想六十年代初,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一段辉煌时期之后,由于背离了马列主义,实行了现代修正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因而同我们党和国家产生了严重分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我国边境上,出现了许多严重事件:

  10月20日,印度军队从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同时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入侵。中国边防军英勇还击,迅速粉碎了印度的侵略。

  11月起,苏联连篇累犊,发表几百篇文章,抨击中国的内外政策。另有四十多个共产党、工人党随声附和,又是作决议、又是发文章,多方指责中国共产党。

  一时节“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形势极为严重。

  另外,当时我国国内正面临着建国以来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内外搅扰,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但是,这群反华、反共的小丑,不过是几个碰壁的苍蝇;他们的反华叫嚣,也不过几声凄厉、几声抽泣;他们的反华反共的图谋,仍不过是“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

  这个典故用在这里,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即它艺术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吓不倒、压不垮的。

  在严重的困难面前,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顶住了国际反华势力的巨大压力,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命运,取决于各国人民的要求和斗争,取决于马列主义的指导,绝不是取决于任何人的指挥棒。

  对于国内困难,从党中央主席,到每一个普通党员;从每一个高级干部,到每一个普通百姓,同心同德,节衣缩食,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既要温饱,又要建设。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走出低谷,全国形势逐步回升。出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大好局面。

  中国共产党巍如泰山!

  中华民族坚如磐石!

  我们面临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国际形势,尽管“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却有着“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无畏气概。视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各国反动派的反华反共活动,不过是嗡嗡叫的苍蝇,“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大气魄的写照。

  这个典故,用在这里,确实有崭新的内容,增添了神奇的表现力。

  毛泽东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令人惊叹的!他不但巧于用典,用得准确,而且使之推陈出新,通俗易懂。《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词,上阕是: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所反映的是新旧军阀的互相混战的时代。

  1927年10月,蒋介石和李宗仁与武汉汪精卫、唐生智的战争;

  1927年12月,蒋介石与广东派的战争;

  1928 年4、5 月间,蒋介石、李宗仁、冯王祥、阎锡山四派与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

  1928年6月,蒋介石与桂系军阀夺取华中的蒋桂战争;

  1928年秋,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之间夺取中原的战争??

  关于“一枕黄粱”的故事:一枕,睡一觉;黄粱,小米。意谓黄粱梦。典出唐人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流落邯郸客店的卢生,向道士吕翁哀叹自己穷困不得志。吕翁给他一个枕头,说枕着它睡一觉,就能称心如意。卢生就枕而睡,果然封侯拜相,享尽荣华富贵。可醒来却是一梦。这时,店主在他睡觉前做的小米饭还未煮熟。

  因为这个故事,内容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所以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毛泽东借用这个典故,讽刺帝国主义支持的走狗军阀,一个一个,一次再次地做着争夺地盘、扩充势力,妄图称霸中国,盘剥人民的黄粱美梦,又一个一个,一次再次地象黄粱美梦一样破产。

  也正是这些军阀们的“黄粱梦”,使战争频繁,山河破碎,人民涂炭。这就从反面教育了人民,懂了一条真理:“中国内部各派军阀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着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和斗争。故只要各国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状况存在,各派军阀就无论如何不能妥协,所有妥协都是暂时的。今大的暂时的妥协,即酝酿着明天更大的战争。”

  也正是军阀们的“黄粱梦”的破灭,才教育人民懂得,要结束灾难,拯救自己,拯救国家,就必须打倒军阀,打倒土豪,打倒帝国主义,建设自己的红色政权。军阀们的争斗,也确实给了人民以实现自己愿望的大好时机,使井冈山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百且能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毛泽东学富五车,胸藏万卷,所用典故,随意而生,并且意图清晰,通俗易懂,浑成无迹,使诗人的感情自然流出,撼人心魄,足见其匠心独运,艺术精湛!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