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毛泽东的艺术世界 > 都是昔日文人艺,功在灵巧变化中

  都是昔日文人艺,功在灵巧变化中

  无论什么艺术品,都存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问题。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是:“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

  毛泽东本人极好地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他的诗词作品,不但有极强的政治思想内容,而且极力追求艺术形式上尽可能的完美。这里不想对他的诗词的表现形式作全面系统的探讨,只想通过几个实例,来说明他利用前人运用过的艺术方法,使自己的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达到极完美的程度,取得极大的成就,堪为我们的榜样。这对在艺术领域里制造“假冒产品”的所谓艺术家,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毛泽东极讲究结构顺序。顺序而叙,自然成章。因为凡事都有个始末,有个来龙去脉。他的作品都是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所以,读他的文章、诗词,都觉得条理分明,易于理解和把握。

  如《七律·长征》,依照红军长征的路线,先后顺序极为清楚。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现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总括一句,点明题旨,统领全诗。这是著文作诗常用的方法。其余颔联、颈联、尾联便是依照红军长征的实际顺序而叙。红军从江西的瑞金出发,经过了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的五岭山脉,胜利地冲出了敌人层层包围圈。又经过了横亘贵州、云南之间的乌蒙山脉,然后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最后翻越长年积雪的岷山。就这样翻千山,过万水,历尽艰险,冲破敌人堵截,摆脱了敌人围追,跋涉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中外历史上闻所未闻的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奠基陕北。这样结构全诗,即使初具现代历史知识的小学生,也不难理解。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源于生活的,只要作者忠于生活,依生活的原型作基础,再予以艺术的加工,便不难创作出条理分明、层次清楚的艺术品。长征所经历的山,绝不止“五岭”、“乌蒙”;水,也绝不止“金沙”、“大渡”,选取典型而已。但是,这先后的顺序,却是现实的真实,不好艺术改造的。

  诗以情为灵魂,如果说叙事是画龙的话,那抒情便是点睛。而《长征》全诗,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又基本上是白描手法,诗人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呢?

  毛泽东的处理,是很富艺术才能的。他先用开首一联,统领全诗,“不怕”、“只等闲”已显示出红军的无畏的英雄气概,而后把“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喜”、“开颜”这些极富感情色彩的词嵌在各句里,极充分地表现出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千古杰作,就是这样来源于生活,经过诗人的艺术再创造,而高于生活的。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是诗文表情达意最基本、最普通、利用率最高的几种表现方法。创作各种文体的作品,都要用这些表现方法,只是因文体不同而各有所侧重罢了。如果一篇文章里,同时用这几种方法,必须做到恰当,并依据文体的不同,摆正它们的位置。如记叙文要以事感人,所以应以记叙描写为主,杂以抒情议论等;议论文要以理服人,所以应以议论说明为主,杂以记叙抒情等;说明文要以知识教人,所以应以解说为主,有时也可有记叙和描写;唯诗最难,要以情感人,当然要以抒情为主,配以记叙,而在诗中议论、说明可就更不易了,因为议论说明都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便是逻辑思维,而诗是要形象思维的。

  毛泽东运用这几种表现手法于诗词创作中,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才能。如《七律·到韶山》便恰当而巧妙地运用了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手法。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从眼前落笔,交代时间和地点,是记叙。

  既交代写这首诗的时间,也说明诗人离开故园的时间之长,又是说明。

  “红旗卷起农奴就,黑手高悬霸主鞭。”

  宕远一笔,倒叙既往,忆往昔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无疑是记叙。自然也是描写。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就是明显的议论了。这联议论大概含有三层意思:一是说革命先烈们为人民的利益献身,就比泰山还重;为革命捐躯,就是死得其所;二是说先烈的战友们,同样为了人民的利益,从地上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继续战斗,终于埋葬了旧中国,建设起新中国;三是说革命的代代接班人,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完成他们的未竟之业,为人民的利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使革命不断前进,日月常新。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从内容上看,紧承上联,是抒情,方法上是描写。毛泽东热烈地赞扬昔日的农奴和他们的后辈们,绘出韶山的丰收景象,他们的事业也是英雄的事业。他们身处农业战线,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英雄。毛泽东亲眼看到事业兴旺,后继有人,怎能不无限欣喜啊!内容上有严密的逻辑性,形式上,作为尾联,以描写现实景象作结,正好与首联呼应,结构完整而严密。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也是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文生于情,情生于文,情景相生。作为诗歌,景不传情,无情味;情不含景,无诗味。毛主席的诗词,就能使二者自然地水乳交融起来。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他的诗词,总是要表达政治抱负,抒发革命情怀,但这抱负和情怀,却不是象在散文里那样直说,而是把这壮志豪情溶在生动的形象里,溶在诗里行间,象泉水汩汩而出,涓涓流淌,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形色俱备,声情并茂。如《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这里写景。故友重逢,重游岳麓山,极目远眺,碧水荡漾,重峦叠嶂,近水远山,空蒙飘逸。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发展,欣喜之情,也从字里行间自然溢出。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继续写景。不过是由小而大,由眼前而联想到全国。把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景(农业合作化运动从平原到山区都蓬勃发展)尽收眼底,并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情怀和气魄,溶进了这壮丽的山水之中。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再宕开一笔。毛泽东把眼前、中国的情景,与世界的革命风云连接起来,高瞻远瞩,恢宏旷达。这哪里是站在岳麓山上,这简直是站在地球之巅。虽是想象,但全是形象,毫不枯燥。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字面上是感叹(韶华易逝),是抒情,但这情中又含景。1955年毛泽东给周世钊写信时,已离别将近三十年,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到《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讲话,三十年后,又回到农民问题上来。前者毛泽东曾预言农民运动“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是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起而革命的画图。现在毛泽东又展现出一幅崭新的图画:五亿农民展开一个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而且更加波澜壮阔,激动人心。前者是推翻三座大山,砸烂旧世界,求解放;后者是建设新世界,从事前人从没干过的事业,创造新生活,因而意义更加伟大。

  写景壮阔秀丽,抒情则酣畅淋漓。诗情画意,锤字练句,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整首诗,从首联到尾联,如行云流水,情源于心,而溢于字里行间,有虚有实,虚实结合,艺术上显示出极深的造诣。

  即使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里常用的一种方法——对比,毛泽东也顺手拈来,为我所用,而且是灵活变化,高人一筹。

  《七律二首?送瘟神》,第一首写旧社会,山河枉自多娇,鬼魅唱歌,人民哀号。而第二首写新社会,则是春风杨柳,六亿神州,遍地舜尧。人民群众在旧社会,受压榨,遭蹂躏,人变成鬼;在新社会,翻身当主人,在一穷二白的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图。多么鲜明的对比!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尽在不言之中。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这首词,上半阂写旧社会的黑暗,人民不得团圆;下半阕写新中国的诞生,无限光明,人民五亿,团结如大家庭,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念奴娇·鸟儿问答》一词则又不同,它是上半阕写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一个是鲲鹏展翅,扶摇九万里,俯视人间,不动声色,内存伟力;另一个是蓬间雀,被“炮火连天”吓破了胆,惊呼哀号。由这种鲜明形象的对比,突出了我们与现代修正主义者在看待帝国主义、战争与和平、人民群众的作用等重大问题上的分歧。

  毛泽东善于创造,绝不受旧传统的束缚,表现在写作方法上也如此。

  《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的结构,就很特别。农民由不堪受压迫,而同仇敌忾,而暴动,而进军,建立根据地,是生活真实的顺序。毛泽东没按这个顺序,既不是顺叙,可也不是倒叙:先写暴动,然后由受压迫,而起义,而进军,而建立根据地。而是从“工农革命”落笔,接着写这支革命军队的进军,下半阕才从受压迫写起。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从内容方面看,这样写突出了“八七”会议确定的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总路线是正确的,突出了“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的思想,还突出了毛泽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从表达方式上看,首先突出这支队伍的以“镰刀斧头”为标志的“旗号”,色彩鲜艳,格外耀眼,有无尽的象征意义,内涵极为丰富。毛泽东向来实事求是,一切讲求实效,不拘泥于形式,此即一例。

  这首词的表现方法,既不是顺叙,又不是倒叙,可称之为逆挽。《采桑子·重阳》的结构与《西江月·秋收起义》的结构类似,较特别。而《忆秦娥·娄山关》一词的结构也是这样的。

  毛泽东作诗填词,所用的表现方法,虽然古人都用过,只是这些方法到了他手里,用得更灵活多样。这可以举出许多例证,而且也极具特色。如《卜算子·咏梅》所用的就是“婉转法”。通首词全是具体形象,但借事托情,委曲婉转,表达的却是庄严重大的主题。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