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毛泽东的艺术世界 > 潇洒莫如毛泽东

  潇洒莫如毛泽东

  毛泽东是当代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中国历史悠久,各种人才崭露头角,有的长文治,有的建武功,有的擅词赋。那横槊赋诗的曹操,那“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那高唱“大江东去”的苏拭,他们风流倜傥,曾使多少后人为之倾倒!然而他们有哪一位能象毛泽东那样兼数能于一身,既有领袖人物的博大胸怀,又有哲学家的深邃,军事家的睿智,更兼有诗人的激情和才气?

  毛泽东是一位革命的实践家,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他同时又是一位豪放的浪漫诗人,在他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始终以诗为伴。在他一生的各个重要阶段,都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诗篇。可以说,作诗是毛泽东的一大雅兴。从学生时代开始,他每有感触,必发而为诗。当他在长沙第一师范临近毕业时,他的母亲突然病逝。巨大的亡母之痛孕就了一篇祭母文,文中那深挚的母子情足以催人泪下;1918年,送罗章龙东去日本,写一首七古,高唱“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借以抒发男儿唯有救国志的情怀;1923年,辞别爱妻杨开慧,赠一阕《贺新郎》,那“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的佳句,堪称儿女情服从救国志的绝唱;1925年写成的《沁园春·长沙》,倾倒了多少中外读者。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忆旧,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青年时代潇洒倜搅的精神风貌。多么浪漫而有意义的学生生活,他们一群“风华正茂”的爱国学生,毕业之后住在岳麓书院。他们“身无半分文,却忧天下事”。他们在爱晚亭、岳麓宫、禹王碑、橘子洲,议论着祖国前途,争论着救国方案。或江中游泳,或盘沙对话。凉风习习,水波助语。真是天之骄子,一代风流。他们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情态,那“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神气,历历如在眼前。

  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在革命的初期艰苦岁月里,要建立革命政权,要行军打仗,要承受敌人的军事围剿和党内“左”倾路线的种种压力。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也抑制不住作诗的豪情。就在艰苦的行军途中,在马背上,他也哼成了不少动人的诗篇。

  1929 年10 月,红四军内意见不一,毛泽东暂时离开了领导岗位。当时他身体有病,便带病深入基层到地方搞土地革命斗争。在乘担架赴上杭的途中,时值仲秋,面对闽西绚丽夺目的秋色,毛泽东顿发诗兴,而作《采桑子?重阳》一词。词中唱道: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词中的秋色比春光还要美好,战地上的野菊简直令人陶醉,强劲的秋风使人无比爽快。这乐观的情绪,这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超的审美情趣,加上浓烈的诗的韵味,使这首词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1930年1月,红四军由古田向闽赣边界的武夷山进发。时值隆冬,寒风刺骨,部队穿行在深山密林之中。山路崎岖,苔滑难行,行军十分困难。然而临近武夷山区,但见山前山后,红旗招展,行进的队伍随山势蜿蜒,与峰峦起伏的武夷山交织成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毛泽东受此感染,即刻发而为词。他写道: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在这里,路途的险阻,行军的阵容,大自然的风光被巧妙地组成一幅富有动感而又充满了诗情的壮阔画面。这轻松的笔调,铿锵的节奏,乐观的情绪,充分显示出毛泽东在困难面前那种轻松洒脱的不凡气概。

  1934年夏,中央苏区处于极其严峻的历史关头。蒋介石以百万大军围困了中央苏区,“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使红军失去了内线歼敌的可能。毛泽东被排斥在军事领导之外,心急如焚,但又无可奈何,便到部队前线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他从瑞金来到赣南的小城会昌。一天,他在破晓时分登上会昌城外的山岭之上,纵览根据地的锦绣江山和这片洒过烈士鲜血的土地,怀着深深的感情写成了《清平乐·会昌》一词: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语言浅近,寓意深沉,笔调自然,风格潇洒,洋溢着极其乐观的情绪。词中一面给越战越勇、斗志永不衰竭的红军战士塑像,一面又对“风景这边独好”的红色根据地大唱赞歌。那“战士指看南粤”的特写镜头,传神而富于朝气;“更加郁郁葱葱”的远景,又是那么开阔壮观。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在身处逆境屡遭排斥的情况之下,能写出这样情绪热烈、充满了希望和乐观主义的词章,充分显示了伟大人物“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政治家的胸襟和风度。

  在艰苦的长征路上,诗人的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诗情宛如潮涌,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底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一气写成十篇之多,人称这是“来自长征路上和秦晋高原的绝唱”。

  长征途中,万水千山,艰难险阻,难以尽数。红军战士仅凭两条腿,跋山涉水,需要付出多少代价!然而作为红军统帅的毛泽东反而喜欢大山,歌唱大山,借以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十六字令三首》简直就是歌唱大山的组诗。词中他歌唱山的高大,山的磅礴和山的坚毅。在另一首词《念奴娇·昆仑》中,他又赞叹山的苍莽,山的雄浑和山的伟力。而在这些山的巨大形象面前,你同时看到的是站在高山峰巅的“离天三尺三”的无畏战士,你听到的是“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的巨人般的声音,这一切都是毛泽东这位伟大人物巨大精神力量的具体显示和外化。

  长征胜利结束,毛泽东回顾了红军一年来的长征历程,写成了一首《七律·长征》。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行程之远,牺牲之大,经历之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七律》取材于长征,但绝不是长征过程的录实。诗人对于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和牺牲,在此统统都不提了,这里只表胜利的喜悦和对困难牺牲的蔑视。诗的内容几乎尽人皆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氓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全诗轻松欢快,开头定下调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所以什么高山、大河,什么五岭、乌蒙,什么雪山、草地,全部没有什么了不起。而人迹罕至难于翻越的大雪山,在英雄的红军看来那才更有一番情趣,更令人开颜欢笑呢。这是多么伟大的气派,多么惊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多么潇洒的浪漫风格!

  1936年写成的《沁园春·雪》,是一篇足以代表毛泽东诗词风格的传世之作。在这首词中,他讴歌祖国大自然的壮美,评论二千年的封建历史,赞美当代的革命英雄。他那雄视大江南北的广阔视野,那纵论古今人物的宏大气魄,被人誉为千古绝唱。据说1945年《沁园春·雪》在重庆报纸上刊出以后,立即形成了一股与之唱和的风潮,步原韵填《沁园春》一时成为时髦,使得国共两党尖锐的政治斗争在文化领域里风雅化。可见诗人在词中所显示的胸襟、气魄、才思、文采多么令人震惊和敬佩!

  革命成功了,无数先烈为这一伟大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毛泽东一家就有六位亲人是烈士,他的爱妻杨开慧早在三十年代就壮烈牺牲。为此1957年毛泽东写了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来悼念自己的亡妻和牺牲的战友。在这首词中,诗人不表现伤痛,只表示怀念;不表示哀悼,只现示崇敬。在他笔下,烈士无论在人间天上,处处受到尊敬;他们生前死后,永远忠于革命。这崇高的革命感情,开阔的思想境界,优美神奇的艺术想象,使这首词成了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1961年,国际国内的诸多因素使中国的经济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困难局面。就在此时毛泽东写了一首《七律·答友人》,他用轻松浪漫的笔调来歌颂他的家乡湖南,进而憧憬整个中国的美好前景。这首诗写得美丽而富有感染力:“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是说沸腾的现实生活,连上古时代的两位女神都被吸引翩然来到人间。从她们的眼中来看现实世界,那是一幅高歌猛进、如火如茶、令人振奋的生动画面。由此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中国大地将是鲜花遍地,一片光辉灿烂的世界。透过这幅美丽动人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毛泽东在困难面前的无比沉稳和冷静,以及永远着眼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也表现了一个诗人的特有气质。据他的国际问题秘书林克回忆,毛泽东从1954年开始拜师学英语。1959年11月,地处南国的杭州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的美丽时节,毛泽东来到这里,心情极佳。一日他登上北高峰,立即吟诗一首: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

  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晚莺。

  吟罢,他打开英语课本说:“现在不冷也不热,只有学习喽。”多么高

  雅的情趣,多么潇洒的人生!又一天,他攀上莫干山,归途中他余兴未尽,便口占一绝:

  翻身跃入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注:“七人房”指汽车)

  吟罢,他又拿起英语课本,带着几分湖南乡音开始了外文朗读。此时此刻,领袖的情怀与这大好江山溶为一体,形成了一幅“江山伟人”的特写画面。

  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毛泽东为国家建设奔波操劳,足迹遍及大河上下,长江南北。他不顾旅途劳顿,仍然以学外文为乐。在从徐州飞往南京的途中,毛泽东触景生情,在一本书的边页上写下元人萨都刺的《彭城怀古》:“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回首荒城斜日,倚阑目送飞鸿。”写完,请老师教English。待返回途中飞临镇江上空时,毛泽东即兴写下辛弃疾的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豪情抒尽,再铿锵有声,学读英语。

  1975年春天,一个明媚的日子,来了一位给毛泽东诊治眼疾的大夫。毛泽东与之握手寒暄,问对方姓名。对方回答:“唐由之。”不料一个名字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从“由之”联想到鲁迅先生一首悼念杨铨的诗,接着便吟诵起来: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那时毛泽东已双目失明,发声也不清晰,但却吟得抑扬顿挫、极富有感情。他一字不漏地背下这首诗,使在场的专家们惊叹不已。足见他诗词功底之深。

  这年八月,医疗组为毛泽东做眼的白内障摘除手术。就要上手术台了,他叫服务人员放一曲岳飞的《满江红》。这是一首尽人皆知的名曲: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那强烈的爱国激情,豪放的风格,高亢激越的音调,谁听了之后都会受到强烈感染。毛泽东一向喜欢这支曲子,此时他伴随着这雄壮昂奋、令人热血沸腾的歌曲,迈着蹒珊的步子走进了手术室。他神情从容而镇定,但别人无从猜测,听着这样一支曲子,他在想什么呢?是借这支名曲抒发自己壮志凌云的豪情,还是表达对一切满怀信心的态度?是要表现一向对疾病的超然态度,还是要体现“关公疗毒”式的无畏精神?是为了驱逐一下紧张的气氛,还是有意增加一些壮烈色彩?当然别人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大家共同感觉到的,那就是象他这样一个内心世界极为丰富而又具强烈诗人气质的人,处处都显示出高雅的艺术情趣和脱俗的精神境界。

  直到1976年5、6月间毛泽东去世前夕,他还在用微弱的声音一字一顿地吟诵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庾信的《枯树赋》,好象仍在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伟大情怀。

  一代伟人离我们而去了,今天我们循着他的人生足迹,领略他留下的一首首动人的诗篇,一种不受任何桎梏的约束,能够迎战任何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一种不同流俗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千古绝唱第一人,潇洒莫如毛泽东。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