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毛泽东的艺术世界 > “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这是毛泽东在《致徐特立》一信中所说的话。徐特立是1913 年至1919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毛泽东的老师。1937年1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给他写这封信时,他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长。毛泽东在信中对徐特立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充满了对老师的敬重和赞美之情,语言是很感人的。

  毛泽东根据徐特立几十年的表现,以“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肯定了师生关系;又以“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表明了对徐特立的评价,说明徐特立仍然值得自己学习和尊敬,徐特立仍然不失师长的资格与尊严;更以“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表明了毛泽东对自己二十年前的老师的无比信任,也反映了毛泽东对徐特立的过去和现在的现实表现,是何等的满意和赞赏。从时间上来说,证明徐特立几十年如一日,对革命忠心耿耿,而毛泽东对自己的老师也是始终如一。为了说明自己对老师的看法是正确的,毛泽东多方面、多角度地列举了徐特立的一贯表现。

  毛泽东以“你??而在有些人”的句式,运用对比的手法,既赞扬了徐特立,又批评了有些人,以“有些人”的表现,更加反衬出徐特立的高风亮节和可贵品质。一口气用了七句组成的排比,从七个不同方面对徐特立作了肯定的评价。首先谈到徐特立的入党。徐待立是1927年秋天加入共产党的。当时正是大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而徐特立“却”在这时候入了党,“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情况的叙述,感情的表达,细腻委婉,准确恰当,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而在有些人面前呢?却做了畏葸不前的借口。”三个“还要”说明徐特立在革命中的态度和行动都是积极的,这种积极不是和同龄人比,而是和青年壮年比,不是和党外人士比,而是和党员比。“不怕困难”反映了革命意志坚强,“虚心学习新的东西”,反映了他勇于进取,不因循守旧,而这些正是革命中最可宝贵的品质。三个“什么”,实则讽刺批评了那些本来年纪不大,却偏以老作借口,小病大养,无病呻吟,惧怕困难,意志薄弱的人,同时就更有力他说明了年过半百的徐特立确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你是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而在有些人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一个是“很多”而“以为不足”,一个是“半桶”却“淌得很”。一经对比,徐特立谦虚谨慎、好学上进的精神品质跃然纸上。

  “你是心里想的就是口里说的与手里做的,而在有些人他们心之某一角落,却不免藏着一些腌腌臜臜的东西。”这说明徐特立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襟怀坦白、心底无私、光明磊落。自己想的、说的、做的,没有任何不可告人、见不得人的东西。用语朴实恰当、准确自然。

  “你是任何时候都是同群众在一块的,而在有些人却似乎以脱离群众为快乐。”不是脱离群众,更不是以脱离群众为快乐,而是“任何时候”都是同群众在一块的。“任何时候”包含着极丰富的意思:同吃、同住、同行军;同甘共苦;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没有干部架子,不搞任何特殊。语言朴素、含蓄,言约而意丰。

  “你是处处表现自己就是服从党的与革命的纪律之模范,而在有些人却似乎认为纪律只是束缚人家的,自己并不包括在内。”一方面“时时”同群众在一块,一方面又“处处”服从纪律,这里以“处处”回应前面的“任何时候”(时时),既加强了表达上的前后联系,又从时间(纵向)和空间(横向)多方位地反映出徐特立的全人。

  “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同是三个“第一”,却是计锋相对、南辕北辙,两种思想,两种境界、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真是言简意赅、力透纸背。

  “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而在有些人则只愿意拣轻松事做,遇到担当责任的关头就躲避了。”“总是”从正面写徐特立,“从来也不”又从反面写徐特立,然后又以“有些人”的行为反衬徐特立,这就立体地反映了徐特立所作所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的,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佩服”,即钦佩、叹服的意思,说明对徐特立一贯表现的态度、感情、评价,也是回应开头所说的“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继续地学习你”,既说明现在以你为先生,向你学习,还意味着将来还以你为先生,向你学习。“所有这些方面”,又是对上述所说的一切徐特立的表现的总括。这一句,既是对上文的小结,有承上的作用,又是为下文作铺垫,有启下的作用。

  “愿你健康,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既点明了写信的目的,又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深厚情怀。

  深厚的感情,准确、恰当、朴实、含蓄的语言,正是这封信的突出特点。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