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吕祖谦评传 > 第三节求同存异的治学态度

第三节求同存异的治学态度

  吕祖谦治学的主要特点是不圃于门户之见,主张兼容并蓄。他认为在学术问题上应该具备求同存异的气度和肚量。这是因为世界上学术观点完全一致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即使彼此意气相投,学术见解相当接近的人,也总有不少不一致的地方。

  人之相与,虽适合志同之至,亦不能无异同。且如一身早间思量事,及少问思之,便觉有未尽处。盖无缘会无异同。"道合志同之至"也总有分歧,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以同一个人而言,早上考虑的问题,过了一会儿再考虑时便② 《文集》卷16《周礼说》。

  ① 《文集》卷20《杂说》。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① 《文集》卷20《杂说》。

  觉得刚才的思虑"有未尽处",需要加以修正,何况是不同的人呢?学者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必须慎重对待,认真研究,而不能只凭个人的好恶喜怒决定向背取舍,否则就开拓不了眼界,所获得的知识也是极其有限的,所谓"所感浅狭"。

  吕祖谦提倡学者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要泛观广接。他认为只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交往,而拒不同观点的人于千里之外,是不利于自身学术水平提高的。

  近日思得吾侪所以不进者,只缘多喜与同臭(嗅)味者处,殊欠泛观广接,故于物情事理多所不察,而根本渗漏处,往往鲁莽不见,要须力去此病乃可。这里,吕祖谦将学业"不进",归结为"多喜与同臭味者处,殊欠泛观广接",这是有道理的,吕祖谦坚决反对"道不同不相知"的观点,认为这未免"缺乏广大温润气象"②指出将不同的学术观点视为洪水猛兽,严加防范,甚至加以诋毁,"诚未允当",不仅是不公允的,而且是极不妥当的。基于这种认识,才使他超越了当时诸家,使自己的学术"兼取其长"。形成了博大宏富之学术体系。吕祖谦对待各学派的这种泛观广接的态度,是很值得今人发扬光大的。

  吕祖谦多次强调,评价某种学术思想或某一学者"要须公平观理,而撤户牖之小。"③如在对苏轼的态度问题上,吕祖谦则表现了宽容之精神。北宋时期,洛学与蜀学素有门户之见,曾经互相激烈地攻讦过。作为蜀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苏缄,历来受到洛学及其后学的责难。朱嘉等人对苏拭多有贬抑之同,认为其学术荒诞不经。吕祖谦虽然向以洛学传人自况,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贬低苏拭思想的学术价值。他认为作为一个学者,苏拭不少学术主张还是很有见地的,他的书不可不读。有一次朱熹出于门户之见,在他的注释中将"东坡"改为"苏拭",以示抑贬,对此,吕祖谦颇有异议。他认为这样做如果仅仅是出于编书统一体例的要求,那倒没有什么。但倘若是因为和苏缄的学术观点不同,心有余怨而作这样的改动,就大可不必了。因为这一做法容易"因增其怒",对于开展学术讨论不利。吕祖谦这一态度体现了一个气度恢宏的学者应有的风范,值得称道。

  尤其值得说明的,是吕祖谦对于王安石的态度。王安石,在理学家那里,不啻是名教罪人。理学的实际奠基人程颢、程颐曾经认为王氏之学对于学者的危害最大。他们说:"今异教之害,道家之说则更没可辟,唯释氏之说衍蔓迷溺至深。??然在今日,释氏却未消理会,大患者却是介甫之学,??如今日却要先整顿,介甫之学坏了后生学者。"①二程的门生杨时说得更露骨:"某于程氏之门所谓过其藩而未入其域者,安敢自附为党以攻王氏学?夫王氏之学,其失在入耳目,诚不待攻,而攻之者亦何罪耶?"②朱熹对王安石则是破口大骂。他断定王安石如果落到孔子手中,必然要受到"少正卯之诛"①他花了相当大的力气收集攻击王安石的一切言论、把它们汇编成册,题名为《三朝名臣言行录》。清人蔡上翔指出,王安石之所以"得谤于天下后世,① 《文集》卷4《与刘衡州》。

  ② 同上,《与朱元晦》。

  ③ 同上卷5《与陈君举》。

  ① 《二程遗书》卷二上。

  ② 《杨龟山先生集》卷17。

  ① 《王荆公年谱考略》。

  固结而不可解者,尤莫甚于《言行录》"②。吕祖谦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学术上他与王安石的分歧亦不小。但是他反对将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一笔抹煞。他曾向内弟曾德宽建议说:"且看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三集,以养本根。"③对朱嘉所编次的《言行录》则屡次提出批评,指出"前辈言论,风旨日远,记录杂说",往往失真,以此道听途说的材料编为册子,留传人间,多有不妥,亦非是治学严谨者所做之事,再三要求朱熹自己动手认真"整顿"《言行录》。这里固然反映了吕祖谦的严谨,但也说明了吕祖谦不赞成对王安石采取敌对诋毁的态度,就这一点来说,他的见识要比程、朱等人高明一些、公允一些。

  吕祖谦不仅自己力求对不同观点的学者平允公正,而且明确要求门人对学术观点不同者要宽容温和,一再告诫他们"毋得??訾毁外人文字"④同时也不要在同一学派内部互相吹捧,彼此标榜:"毋得互相品题,高自标置,妄分清浊。"⑤吕祖谦治学的严谨,不仅表现在他对不同学术观点或不同学派持论公允,还表现在他对于私交甚厚、学术观点颇为接近的学者,亦能持论公允。

  他曾批评好友陆于静"病在看人不看理",这批评无疑是相当尖锐的。吕祖谦和朱嘉的关系是人所皆知的。双方相知,莫逆于心,多次进行学术合作。

  对于朱熹的学识,吕祖谦是很推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朱熹的所有学术观点都无原则的赞同,如前面所说的他对朱熹《言行录》的态度,便为明证。

  吕祖谦曾很坦率地批评朱熹性子太急,学术气度欠恢宏。

  吕祖谦之所以能对一些关系密切的学者治学欠妥之处,提出一些颇为中肯的批评意见,这是其不拘门户之见所致。由于吕祖谦能平和地对待各种学术观点。因而使得他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联系。为此,朱熹批评他"驳杂不纯"。而吕祖谦却并不因此而难堪。相反,他认为能否与众多意见不合者相处平和,实际是检验自己学力的一种方法:今之学者唯其不专意于讲习,故群居相与,多至于争是非、较胜负。使其一意讲习,则我见处众之可乐,而不见其多事矣。学者欲自验为学之进否?观其处众之乐与否可也。

  他的意思说,学者如果都将精力专意于讲习学问,就不会把心思放在与别人争是非、比高低上面。大凡与人争论不休,固执是非胜负,因而不能与众人很好地相处的,都是没有把心思放在对学问的探求之上。这不仅影响到学问之"进",而且会影响到个人道德的升华。因而"争校是非,不如敛藏收养。"②今天看来,吕祖谦的这个意见仍然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