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吕祖谦评传 > 第二节"育实材而求实用"的培养目标
任何阶级要保证自己的事业不中断,都必须后继有人,这是古今之通例。
吕祖谦极为重视对封建地主阶级事业所需要的人材的培养。
在培养目标的问题上,他企图通过强化封建等级名分及伦理道德的教育,使统治阶级内部的封建等级秩序得到巩固;使劳动群众俯首贴耳地接受地主阶级的统治,永远做地主阶级的忠实奴才。这和朱嘉、陆九渊以及所有的理学家的观点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朱嘉。陆九渊和其他的一般理学家要培养的是"醇儒",即只会坐而论道,实际上风痺不知痛痒的道学家,吕祖谦则认为这些人虽然是封建等级名分和伦理纲常的坚决拥护者,但是什么实际的本事也没有。因而在关键时刻除了为封建统治尽忠尽节。以一死殉君之外,再也无补于封建统治了。有鉴于此,吕祖谦提出所培养的人材应该既是以封建道德律己者,同时还应该是能对地主阶级事业发扬光大、尤其是封建统治面临危难之际,拿得出拯救国家的具体办法的"实用"人材,这又与永嘉、永康学派所强调的培养救时之英雄的观点相一致。不难发现,在培养目标问题上,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吕祖谦有机地揉合了朱、陆与永嘉、永康学派的意见,相比之下,显得比他们更为全面些。
与"以德教为本"的观点相一致,吕祖谦指出首先要加强被教育对象的道德教育。他认为道德和"智力"、"才能"相比,显得更为主要。他不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即"智力足以控制海字,不必道德,权利足以奔走群众,不必诚信;才能足以兴起事功,不必经术"①。认为只有在"道德"、"诚信"、"经术"的制约下,"智力"、"才能"才能充分发挥,且恰到好处。如果没有"道德"、"诚信",有"智力"和"才能"要比没有"智力""才能"更糟糕。因为这些人话说得娓娓动听,文章写得颇为精彩,这就很能蛊惑一大批人,具有强烈煽动力。所以他们一旦反对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这些人最令人头痛,远不如无才无德"空无所有之人"好对付。因为无"智力"、"才能",纵然想干坏事,也只不② 同上卷13《易说·大畜》。
③ 同上卷18《孟子说》。
① 《文集》卷1《乾道六年轮对札子二首》。
过是造成小小骚乱而已,掀不起大的风浪。因此,"道德"、"诚信"与"智力"、"才能"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两者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主从的,在他看来,宁可要一些没有"才能"、"智力"的温顺奴才,也不能要那些"不正"而"博"且"大"的干练之材。
基于此,吕祖谦主张应首先对培养对象"教以三德三行以立其根本"。
何谓"三德三行"?即"至德"、"敏德"、"孝德";"孝行"、"友行"、"顺行"。他说:以至德则言以为道本,敏德则言以为行本,孝德则止言以知逆恶者。①孝行以亲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吕祖谦认为"三德三行"的教育乃是整个教育的中心环节,有了这个"三德三行"教育,就可以收到"纲举而目张"的效果。吕祖谦这一主张和朱、陆二人培养"醇儒"的教育观是一致的。主要是解决被教育对象日后矢忠封建统治的问题。
但是,仅仅对学生进行"三德三行"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联系国家的政治法令的得与失进行教育。国政正确,要总结经验"以为法";国政失误,要汲取教训"以为戒",以培养学生日后驾驭国政、通揽全局的本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处理政务的实际能力,在治理国家。筹措朝政的过程中懂得如伺整救补阙,对国家之本末源委知道得一清二楚。吕祖谦认为受到这些严格训练的"子弟们","一旦用之",就可以成为封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与陈亮提倡的既有"救时之志",又有"除乱之功"的人材观相一致。
必须指出,吕祖谦虽然注重德行,强调"德教为本",但他并不否认"才能",并认为道德不能代替"材能",如果一个只有"道德",而没有"才能",就好比没有成熟的"五谷","亦无用之物而已",对于封建国家的兴旺发达起不到什么作用。由此,他对管仲亦表示了一定的肯定。他认为从"门户"的选择和志趣的趋向看,孔门诸弟子要比管仲好,但是若论功业,孔门诸多弟子就远不及管仲了。
子路、管仲孰贤?固是子路择术正,管仲主功利,然须见得子路力量不同。??孔门弟子若论趋向,固非管仲可比,使他见用,却恐未必有仲事业。学者看古人,要须看得至此。正因为如此,吕祖谦虽然有点鄙视管仲的"功利之学",却又称赞"管仲才高"。吕祖谦在管仲问题上的矛盾态度正是他在培养目标上依违于朱、陆和永嘉、永康学派之间的反映。
从培养"实材"的目标出发,吕祖谦强调指出看书学习主要是为了增进自己的才干,而不是"徒玩文采"。他说:"观书不可徒玩文采,要当如药方酒法求其君臣佐使,互相克制,有以益吾身可也。"①按:"君臣佐使",古代中医用药理论。意谓有些药材虽然有毒,却利于治病。只要将它们和其他一些药材掺和使用,其毒性相互克制,浸酒饮之,即能祛病强身。吕祖谦引用这一理论,目的是要说明看书学习的任务是从书中汲取养料,开拓视野,培养才能。
自隋发明科举制度以来,走科举成名之路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读书的唯一目的。读书成为叩开仕禄之门的敲门砖。这样书读① 《文集》卷16《周礼说》。
② 同上。
① 《文集》卷20《杂说》。
① 《文集》卷20《杂说》。
得愈多,人也就愈愚愈自私。吕祖谦这样说:后世自科举之说兴,学者观国家之事如越人视秦人之肥瘠,漠然不知,??异时一旦立朝廷之上。委以天下之事,便都是杜撰。认为将国家大事交给这些只知读书中举做官,其它一切"漠然不知"之人处理,非坏事不可。吕祖谦这一分析,曲折地批判了科举取士所造成的弊端,具有积极的意义。
吕祖谦继而指出读书学习当"求实用"。"百工治器,必贵于有用,器而不可用,工弗为也。学而无所用,学将何为也邪?"①这是说工匠们制作器皿是因为器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派得上用场。如果制作的器皿无助于人们的生活,工匠们也就不会去制作了。学者读书,也就是因为书本知识能力社会所用。如果读书而对社会无用,这种书还要读什么呢?读圣贤之经典,尤以能用于事为贵。
今人读书全不作有用看。且如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及一旦遇事便与阎巷人无异。
或有一听老成人之语,便能终身服行,岂老成人之言过于六经哉?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在这里,吕祖谦颇有轻视"阎巷人"和"老成人之语"的倾向,而不适当夸大了"六经"对人们生活的指导作用,这是士大大的偏见。
但是他认为读书必须讲究实用,"要作有用看",话却没有说错。
从经世致用的教育目标出发,吕祖谦力倡学者必须具备"惇厚笃实"的学风。他说:大抵为学,不可令虚声多,实事少,非畏标榜之祸也,当互相激扬之时,本心已不实,学问已无本矣。吕祖谦的这一观点与叶适批判理学家"虚声多而实力少"的观点是一致的。他认为学者之所以不要图虚名声,而要真正潜心于学问,就在于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功力扎实,可以学到经世致用的真本领。正因为如此,他对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讲求"名务其实"的学风极为赞赏。这同朱嘉咒骂永嘉、永康学派"在利欲胶漆盆中"的态度迥然有异。
还应该说明,吕祖谦虽然强调学者的"故家气味",认为能否最后成材,全在于各人的主观努力。但是他却从不轻视"教"对学者成材所起的作用。
这与陆九渊轻视"教"的作用,主张无师自通的观点有所不同,因而也显得相对全面些。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