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吕祖谦评传 > 一 理学的鼎盛

一 理学的鼎盛

  说到这个问题,不能回避朱嘉对理学的贡献,因为两宋理学是由其总其成的。

  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从小受到了比吕祖谦更为正统的理学熏陶,青年时又受学于杨时再传弟于李侗,得二程之学之真谛。

  朱熹理学虽然以继承二程特别是程颐之说为主,却又非二程理学所能规范。他不仅总结了北宋以来许多重要理学家的学说,予以融会贯通,同时还汲取改造了某些唯物主义思想资料,充实自己学说。对佛、道二家的思想资料则作了取其哲理、去其悸逆封建伦理因素的处理。从而拓深了自己学术理论的深度。

  首先,为确定理学的思想体系和范围,他整理和解说了北宋时代所有重要理学著作,如《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程氏遗书》、《西铭解文》等;为了理顺理学发展的历史线索,他编写了第一本理学史--《伊洛渊源录》;为了弘扬理学,帮助初学者人门,和吕祖谦一起编著《近思录》;为了替理学争得正统地位,朱熹以理学观点系统地注释了儒家经典,他的《四书集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教材,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朱熹所做的这一切,有力地扩大了理学的营盘,推动了理学的纵深发展。

  朱熹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观。规定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他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①又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②类似的论述,在朱熹那里触目皆见,汗牛充栋。这,应视为是对二程之说的继承。同时,他又将周敦颐的哲学基石"太极"搬运到自己的学术体系中,认为"太极"乃理之大全。"总大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③又谓:① 《文集·答黄道夫》。

  ② 《朱子语类》卷1。

  ③ 同上,卷4。

  "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至耳。"④因此,在朱熹理学体系中,天理和太极内涵是完全相同的,均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这样,他就将北宋理学两个互不相关的基石浇铸为一体,加固了理学体系的基础。

  理气关系是理学本体论重点讨论的内容。朱熹在继承二程理本气未,理先气后的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指出气虽由理而生,但理亦不能离气而存。

  谓"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⑤"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着。"⑥规定气为"生物之具"。世界万物是由"阴阳之气""磨来磨去"产生的。"造化之运如磨,上面常转而不止,万物之生,以磨中撒出,有粗有细,自是不齐。"①在朱熹这里,气虽是"形而下之器",但却又是"形而上之理"和世界万物之间不可缺少的环节,朱熹的这种理气观显然是汲取了张载气之本原论的部分因素,故而较之二程,则显得精致。

  理一分殊理论是由程颐首先提出来的,但语焉未详。一到朱嘉手中,则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以释氏"月印万川"之喻,形象地解释了这一理论。

  "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享受,又自各生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②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最高的总体的"理"(或日"太极"),而万物各自的分殊的理,只是最高"理"的体现。这如同天空之中只有一个月亮,而在天下每个湖泊江河的水面上所见的月亮,都不过是其影子而已。这就是说世界万物都在天理的笼罩之下,都只能是天理的体现。进而他以此为依据,论证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永恒性和合理性。他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皆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③尽管"尊卑大小","各得其宜",皆为天理安排停当之论调,一直是北宋理学家的主旋律,然而谁也没有象朱熹弹得如此细腻清晰。

  朱熹十分欣赏张载、二程等入关于天地(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双重人性论,认为这种人性论的提出,完满地解决了历史上所有关于人性论的争讼,是"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创举。他的人性论宗张、程,但其论述则比张、程更明确、更详备。因为张载以太虚为本体,认为"合虚与气",所以尽管将人性区分为至纯至美的天地之性和杂驳不纯的气质之性,却缺乏明确的理论基础。程颖虽然说过"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之类的话,但没有明确气为构成具体事物必不可少的材料,因而在程颖处没有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截得分明。而朱熹则不然。他从"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的命题出发,对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作了吏为明确的规定。

  "人之有生,性与气合而已。即其已合而析言之,则性立于理而无形,气主于形而有质。"①这里的"性"即天命之性,"气"即气质之性。朱熹的这段话不仅回答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而且回答了具体的生命,何以有④ 《文集·答程可久》。

  ⑤ 《朱子语类》卷1。

  ⑥ 同上。

  ① 《朱子语类》卷1。

  ② 同上,卷94。

  ③ 同上,卷18。

  ① 《朱文公文集·答蔡季通》。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原因,从而使地主阶级人性论臻于完备,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水准。

  在理欲观上,朱熹和其先辈一样,狂热地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但是他碍于人之**不可彻底泯灭的现实,而吞吞吐吐地承认了道德意识和物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他说:"人欲中自有大理。"②他认为人生存一天,就得有一天的"饮食",对于这一基本的物质**,必须加以满足,因为它也是"大理",不是"人欲"。但有了"饮食",又要有"美味",这就是应该加以灭绝的"人欲"了。朱熹在这里所主张的实际上是咬得菜根主义,具有明显的僧侣禁欲主义倾向、但他毕竟为"人欲"保留了可怜的一席之地。故而其理论观较之二程则更为圆滑,便于向人们灌输。

  此外,朱熹的格物致知认识论、唯心主义的辩证思维及主于敬的修养论等,较之北宋理学,不仅内容充实,论述缜密,且常有发前人未发之处。

  由此,我们认为朱熹理学的产生,标志着两宋理学大厦的最后竣工。作为朱熹的学术挚友,吕祖谦不仅对其思想体系的每个组织部分了如指掌,而且从中受到的启迪颇多,这就象朱熹在其集理学大成过程中得到吕祖谦的有力之助一样。清人王崇炳在其《吕东莱先生本传》中这样说:"观先生(吕祖谦)诸书,而朱文公(熹)之学可知。"王氏这一说法完全符合事实,在"吕学"的躯干上清楚地留着"朱学"的烙印。

  在南宋理学阵营中,除了朱熹、吕祖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张栻。和吕祖谦一样,张栻亦天年不足,一生只活了四十八个春秋。和吕祖谦稍微不同的是,张栻出仕较早,又要襄助其父--南宋初年抗金名臣张浚处理政务,故实际从事讲学、著述的时间不长。没有取得他本来可能取得的学术成就,远不及朱熹之学恢宏博大。然而张栻理学却不乏独特之处。他对南宋理学的鼎盛亦起到了别人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张栻弱冠之年,"闻五峰胡(宏)先生之名,见其话言而心服之。"①而"时时以书质疑求益。"但正式拜胡宏为师,执弟子礼,则是数年以后的事了。此时张栻二十八岁。一年后,胡宏归天。这就是说张栻与胡宏在一起的时间不长。张栻追忆说:"仅得一再见耳。"②张栻曾向胡宏"问河南程氏学",胡宏"即以所闻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①对此,张栻感念下已,如奉纶音。他说:"自尔以来,绎旧闻,反之吾身,寝识义理之所存,??如是有五载。"②张栻之学虽得自胡宏传授,但比胡宏的理学气息更为精纯。黄宗参说:"南轩之学得之五峰,论其所造,大要比五峰更纯粹。"③黄氏这一看法符合实际,张拭以继承和广大周、程之学自期。他认为周敦颐学术"渊源精粹,实自得于其心"。④而程氏之学则"完全精粹,愈看愈无穷,不可不详味也。"② 《朱子语类》卷13。

  ① 《南轩全集》卷26《答陈干甫》。

  ② 同上。

  ① 《宋史》卷429《本传》。

  ② 《南轩全集》卷26《答陈平甫》。

  ③ 《宋元学案·南轩学案》案语。

  ④ 《南轩全集》卷10《韶州濂溪周先生祠堂记》。

  ⑤他感叹当世对二程之学"识其真者或寡"。显然,他是将自己划在"识其真者"之列的。这也符合实际。张栻理学思想的风格很接近二程中的大程,以致有"南轩似明道"之说。

  张栻在主持湖南岳麓书院时,朱熹专程造访。两人甚为投缘。《宋史·道学传序》说:"张栻之学,亦出程氏,既见朱熹,相与博约,又大进焉。"这是说张栻得益于朱熹。而朱熹亦受张栻启发不小。他说:"敬夫见识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⑥"敬夫学问愈高,所见卓然,议论出人表。"⑦这就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朱熹在其集理学大成的过程中,张栻对其"反复开益为多"。

  张栻理学思想的最大特色是明义利之辨与体察居敬。朱熹曾说张栻教人"必使之先有以察乎义利之间,而后明理居敬,以造其极。"①可谓一语中的。

  张栻理学思想对吕祖谦影响最大之处亦在这里。

  在本体论上,张栻一方面认为理在事先。谓"有是理则有是事,有是物"②另一方面又说:"心也者,贯万物统万理,而力万物之主宰者也。"③膨胀了"心"的作用,带有明显的心学色彩。这种"理"、"心"双重本体论虽与朱熹"理"之一无论有着明显的区别,却与吕祖谦高度契合。抑或是他与吕祖谦互相发明的结果。

  在南宋理学阵营内部,陆九渊独辟蹊径,祭起了心学的法旗,而与朱熹"理学"分庭抗礼,形成了理学的又一支重要派剔。他远承孟子的"尽心"说,近取程颢"心是理"之命题,着力铺陈"心"为天地万物之本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形成"心即理"为核心的心学体系。

  在本体论上,陆九渊有一句为大家所熟悉的著名命题,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规定"心"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在他看来,充塞宇宙万物之理,无逃于心,"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④陆九渊以客体与主体合而为一为基点,将客体("理")安置在主体("心")之中,进而得出客体服从主体的结论。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⑤在这里,"心"统摄着"理",吞没了"理",天地间的一切为"心"所主宰。陆氏这一理论为二程中的小程所不备,亦与朱熹"宇宙之间,一理而已"的观点有很大不同。不难看出,陆九渊是以新的姿态出现在理学阵营中的。朱熹对陆氏心学理论时有攻汗,而吕祖谦则颇欣赏陆氏上述的这些基本观点,在吕祖谦的思想体系中,亦时时有这些观点的流露,可见受陆九渊影响不小。

  陆九渊所说的"心"还有另一层涵义,即表现为封建伦理实体。他说:"仁义者,人之本心也。"于是"发明本心"则演变为对封建伦理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成的过程。而就这一点所言,吕祖谦又与陆九渊毫无⑤ 《南轩全集》卷1《寄吕伯恭》。

  ⑥ 《南轩学案》。

  ⑦ 同上。

  ① 《朱文公文集》卷89《张公神道碑》。

  ② 《南轩全集·盂子说》卷4。

  ③ 《南轩全集·敬斋记》。

  ④ 《陆九渊集·语录》。

  ⑤ 同上,《与李宰》。

  二致,甚至双方用以表达该思想的语言也有惊人的雷同之处。

  陆九渊的修养论是围绕"存心灭欲"而展开的,这和程、朱等人提倡的"存理灭欲"是一回事。二者的区别在于程朱包括张栻在内,他们所强调的是以"主敬"为手段,达到"存理灭欲"的目的。陆九渊则反对形式上的繁文缛节,力倡"易简工夫"。认为只要"发明本心",解除"心蔽",就能"剥落"物欲,扫除邪见。吕祖谦在这个问题上所持的观点介于二者之间,他既讲"主敬",又讲"发明本心",具有调和朱、陆两家的色彩。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