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吕祖谦评传 > 第一节 理学在南宋的传播

第一节 理学在南宋的传播

  1126 年,北宋都城开封。狼烟弥漫,战火烽起,金兵铁蹄到处横冲直撞,昔日无比尊贵的天子徽宗、钦宗二帝顿成摇尾乞怜的阶下囚。历时166 年的北宋政权遂告灭亡。1127 年5 月,康王赵构在吕好问等大臣的全力周旋下,继承大位,未几即仓皇南渡,建都临安,史称南宋,中国出现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宋室南渡,带来了中国东南地区的繁荣。临安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中心,吸引着大批恪守君臣之义、坚持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纷沓而至。北宋理学的开创者们,如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颖、程颐等人均已在几十年前谢世。程门高足杨时,尹焞遂成硕果仅存的理学大师,他们先后供职于南宋朝廷,竭力以理学思想感化、熏染南宋最高统治者。在此同时,广揽门徒,聚众讲学,有力地扩大了理学在南方士人中间的影响。这,对南宋学术思潮的发展,实有导向之功。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将乐(今属福建)人。熙宁九年进士。二十九岁时"以师礼见颖(程颖)于颖昌",受到二程的赏识,对于杨时提出的一些疑难困惑,二程总是亲自予以疏导。例如,杨时曾怀疑理学家张载《西铭》篇中提出的"民胞物与"命题义近墨子"兼爱"主张,有涉无君父之嫌,当即得到程颐的纠正。他不厌其烦地向杨时解释说:"《西铭》理一而分殊,墨氏则爱合而无分。分殊之蔽,私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胜之流,仁之方也。无别而迷兼爱,至于无父之极,义斯亡也。"①在程颐的开导下,杨时茅塞顿开。他感叹他说:"(《西铭》)以民为同胞,鳏寡孤独为兄弟,非明者默识,焉知理一无分之殊哉?故恐其流至于兼爱,非谓其言之发与墨氏同也。夫惟理一而分殊,故圣人称物,远近亲疏各当其分,所以施之,其心一焉,所谓平施也。"②杨时这一转变,表明他已得程氏理学之真谛。故而当他辞别南归时,程颖亲自"送之出门,谓坐客曰:吾道南矣。"①程颢断定由他们兄弟奠基的理学将会通过杨时影响南方人士。事实证明,程颢这个估计是很有眼光的。杨时回到南方,始终坚持二程学说,传播理学思想。他之所以一生孜孜不倦地从事经学研究,主要是藉此以阐述、宏扬二程学说。他说:"今人自是不留意六经,故就史求道理,是以学愈博而道愈远。"②杨时的代表作是《中庸义》。在《中庸义序》中,他开宗明义地宣称:"予昔在元丰中,尝受学明道先生之门,得其诸言一二,未及卒业而先生没。继又从伊川先生。未几先生复以罪流窜涪陵,其立言垂训为世大禁,学者胶口不敢复道。??追述先生之遗训,著为此书。以其所① 《二程粹言》卷1《论书篇》。

  ② 同上。

  ① 《龟山年谱》。

  闻,推其所未闻者,虽未足传先生之奥,亦妄意其庶几焉。"②十分明显,他写《中庸义》就是为了传播二程思想的。

  北宋时期,二程学说是司马光旧党反对熙宁新政的理论基础。二程理学与王安石新学始终处于对立状态之中。杨时信奉二程理学,就必然反对王安石新学。在他看来,新学支离破碎,不成体系。"杨时于新学极精,今日一有所问,能尽知其短而持之。介父之学,大抵支离。"③随着二程的先后去世,"于新学极精"且视其"支离"的杨时遂成为反对新学的挂帅人物。靖康元年,杨时出任著作郎兼国子祭酒,俨然成学术界泰斗。他抨击王安石的新学更无顾忌。一口咬定王安石新学"为邪说,以涂学者耳目,而败坏心术者,不可缕数。"⑤力谏钦宗毁去王安石配享孔庙之橡,使其"邪说淫辞不为学者之惑。"①杨时攻击王安石新学之口吻与其师如出一辙,并无创见,耐人寻味的是二者之结局却大不一样。前者以程颢被赶出朝廷而暂告一段落,后者则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可,王安石"遂降从耙之列"。

  之所以发生这一变化,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崇宁年间,处于新旧两党纷争漩涡之中的徽宗调和无效,遂听从新党重要人物邓绾之子邓洵的建议,决定绍述神宗,排斥元祐党徒。起用早年追随新政,实为卑鄙无耻之徒的蔡京为相。徽宗、蔡京之流打着绍述新政的旗号,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昏庸暴虐统治。他们在祸国殃民的同时,亦把自己的统治推向了灭亡之边缘。全国上下怨声载道,神鬼共怒。人们对于这个所谓的"绍述"深恶痛绝。于是出现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悲剧。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人们已很难客观、冷静地辨别蔡京的"绍述"与王安石新政的原则区别。这就为杨时全面否定新学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他将王安石新政和蔡京等人的倒行逆施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断定新学是"绍述"的理论基础。指出:"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蠢国害民,几危宗室,人所切齿。而论其罪者,莫知其所本也。盖京以继述神宗为名,实挟王安石以图身利。??今日之祸,实安石有以启之。"②在北宋政权面临火顶覆巢之际,杨时的这番话确实引起了不少人思想上的共鸣,从此,王安石新学就交上了厄运。

  宋高宗即位后,杨时以垂老大儒资格出任工部侍郎兼侍读。力主以程氏理学作为立国之本,安国之策。他的建议得到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的认可。理学借助统治阶级的扶助,扩大了它在东南地区的影响。《宋史·本传》说:"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胳皆出于时。"《宋史》编著者的这番话,虽然充分肯定了杨时在南宋初期对理学传播所起的奠基导向之功,但尚不全面。因为不仅是"朱熹、张栻之学"的"源委脉胳皆出于时",而且吕学的"源委脉胳"亦和杨时有重大关系。以对吕祖谦影响最大的吕本中而言,早年就曾师从杨时,从他那里"得程氏之正"。尽管吕祖谦没有受到杨时的直接教育,但杨时之学对他的间接影响则是不能否定的。

  绍兴初年,与杨时齐名的是尹焞。他对理学在南宋的传播和发展,亦起了很大作用。

  ② 《龟山集》卷2《语录》。

  ③ 《龟山集》卷4。

  ① 《龟山年谱》。

  ② 《宋史》卷423《本传》。

  尹焞,字彦明,一字德充,赐号和靖处士,学者称和靖先生。世居洛阳。

  二十岁时从程颐问学,是程颐晚年最为得意的门徒之一。绍圣元年应举,因试题中"有元祐邪党之问",大为恼火,于是"不对而出",公开表示宁可放弃功名,亦"不复应进士举",①要和旧党保持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正因为如此,他被二程的政敌视为"程颐羽翼"而受到株连。但对此尹焞至死不悔。无论在什么险恶的情况下,他对程颐都是忠心耿耿。程颐死时,是以待罪之身进入坟墓的,大多数门人都不敢前来送葬。唯有尹焞为操办丧事前后奔走,以全弟子之礼。

  在程门之中,尹焞资质鲁钝,然而用功专一,颇得程氏之真传。程颐对他期望颇大。他预言:"我死而不失其正者,尹氏之子。"①尹焞果然不负师望。他笃守师训,故而赢得后世理学家的一片称扬声。"和靖尹肃公于洛学,最为晚出,而守其师说最醇。"②绍兴五年,经筳侍讲范冲举荐尹焞接替己职。尹焞赴任前,再次祭祀程颐,在程颐灵前表示:"有补于时,则未也;不辱其门,则有之。"③他怀着广大程氏之说的愿望上路了。当他行至九江,忽然听到谏官陈公辅正上书攻汗程学,遂不前行。他上书高宗明志:"焞师程颐垂二十年,学之既专,自信甚笃,使焞滥列经筳,其所敷绎,不过闻于师者,舍其斯学,是欺君父。"④他的意思是说,我就是为"敷绎"程颐学说而来的,现在有人诋毁其说,我还来干什么呢?在尹氏看来,经筳之职可以不居,其师之说不可不守。为守师说,尹焞又一次放弃了做官的机会。

  三年以后,尹焞由朱震推荐,终于出任经筳讲习。他利用和高宗经常接触的机会,"敷绎"程氏学说,受到高宗的称赞,以"粹厚"许之。后来因力言抗金,得罪秦桧而落职。这反而提高了他在东南士子中的威信。不少人纷纷投其门下。对于门徒,尹焞予以理学思想的熏陶,从而培养了一批理学人材。

  尹焞治学开拓不足,守成有余。朱熹曾说:"和靖不观他书,只是操守得好。他语录中说持守涵养处,分外亲切,可知学不在多,只在功专其一。"①尹焞"持守得好"的是什么?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其心目中,世上只有理学才是值得自己"功专其一"的大学问。除此之外,一概是悖逆于天理的异端邪说,统在排斥之列。他的这种治学态度,影响了南宋几代士子。从朱熹这一推崇性的评论中,亦可看出他对朱熹的影响。与杨时相比,尹焞和吕学关系更为密切。吕祖谦的曾祖辈吕好问、吕广问是其知己友好,吕本中师从尹焞时间最长,受其影响最大。可以断定他对吕祖谦的间接影响决不会在杨时之下。

  必须指出,尽管杨时、尹焞对南宋一代学术思潮理学化的贡献不少。但是他们生前未能看到理学在南方的鼎盛。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当时南宋小朝廷处于草创阶段,惊魂甫定,时有战事,人们尚不能① 《宋元学案·和靖学案》。

  ① 《宋元学案·和靖学案》。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宋元学案·和靖学案》。

  心无旁骛地潜心理学研究。

  二、理学从中原地区移植东南,需要有一个生根、开花的发展过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