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洋过海的磨砺
1958年11月,李小龙口袋里只揣了100美元,坐上了开往旧金山市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在这艘邮轮的三等舱里,李小龙开始了自己满怀梦想、漂洋过海的旅程。
对李小龙漂洋过海的原因,后人有很多说法,也人说李小龙在香港闹事太多,经常被警方传唤,为了躲避麻烦而远走他乡;也有人说因为李小龙太张扬的个性得罪了香港的黑势力,遭到威胁才被迫离港。还有人说李小龙是受到了感情的挫折决定改变环境;但事实上,是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看到儿子有打架闹事的恶习,想给他改变环境,脱离以前的生活环境以便重新做人,并且能够好好继续学业;还有,因为李小龙出生在美国,到了18岁,他要到美国生活一段时间能获得美国国籍。
在碧波万顷的太平洋上,李小龙内心或许有几分兴奋,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但是,他又对自己的未来的生活有些迷茫。在异国他乡,他能靠什么生活?他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出路问题了。命运总是这么微妙,它在李小龙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已经开始悄悄改变他未来人生的方向。
李小龙在未到达旧金山之前,内心充满了在这个城市闯出一片天下来的豪情。但是当他到旧金山相关政府部门领取了新的户籍证明后,发现这个风景秀丽,有“翡翠之城”的美称的城市其实是一个种族歧视很严重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对华人有很严重的偏见。而且一个很严峻的事实是,因为自己跟父亲说要独立在美国生活,所以李小龙只带了很少的一点钱出来。看着这块自己出生的土地,李小龙没有丝毫的熟悉感觉,反而感到很陌生。
李小龙在到达太平洋彼岸之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谋生的问题。他来美国之前,父亲给他介绍了一个在旧金山市区的一个朋友。李小龙找到了这个老人,当他看到老人连自己都无法照顾的时候,有些丧气。在旧金山那段时间,李小龙做过餐馆的服务生,做杂工。每天刷盘子、拖地、倒垃圾。他也利用自己的“舞技”给人上舞蹈课以挣一些生活费。几个月后,李小龙离开这个城市,去了西雅图。
李小龙从旧金山走的时候难免有些沮丧。在香港,他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电影演员、一个很有发展潜质的“童星”。而在旧金山市,却没有人认识他,在这些美国佬眼里,他只不过是又一个“来赚钱的中国人”而已。或许,在潜意识里面,他觉得自己能演电影又会武术,他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本事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却不得不去西雅图。
在西雅图的生活也不是想像中的美好。李小龙因为父亲的和一位中国餐馆的女老板认识,于是他又去这家餐馆卖力气干活。由于李小龙的英语不是很好,所以他刚开始只能在后堂跑腿。在这位父亲的好朋友的严厉要求下,李小龙渐渐地被破格允许“可以给客人端菜。”这段时间的李小龙心中的压抑可想而知。在香港,他从来没有被人呵斥过,而在这个餐馆里,几乎人人都可以对他呵骂训斥。而且在餐馆的收入不高,工作时间又非常长,人经常会感到很累。此外,李小龙在西雅图还干过送报纸的活计。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像他这样的东方面孔的人是不被信任的。他只能拿出自己的“身份证”,才好不容易被一家很小的、销售量不大的报社录用了。他的工作就是每天早上七点前将报纸送到订户的家门口。由于报纸订户并不多,李小龙的工作和之前比较起来并不是很辛苦,但是报酬也就少得可怜。他送完报纸,经常会坐在马路边上,看着来往忙碌的西雅图市民,他对自己的生活实在充满了迷茫。他想起了离港时父亲的嘱咐。李海泉虽然是个唱戏的,但却受中国儒家的影响很深,或许可以说,李海泉是一个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在他看来,儿子长大后,没有安身立命的技能是不行的。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去美国,一方面是为了隔绝李小龙香港原来的生活环境,他一个人孤身在外,就不太会惹是生非了。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儿子到了美国后能读一点书,能够将来学有所用,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李小龙想想自己到美国的几个月时间,吃了不少苦头,仍旧是个一无所成的穷光蛋,对前途看不到任何希望。这个时候李小龙想到了要继续读书,于是进了爱迪生职业学校。
爱迪生技术学校其实相当于大学的预科班,专门为一些还不能直接进入大学学习的人提供服务。三年后,他拿到了爱迪生学校签发的毕业证书,升入了华盛顿州立大学哲学系。至于李小龙为什么选择就业面狭窄的哲学专业而不是实用性强的其他专业,令很多人费解。李小龙自己这样解释:“我童年时的好勇斗狠让我来到美国后总会问自己许多问题,比如说胜利了又怎样?为什么人们会把荣誉看得这么重要?什么才是荣誉?什么样的‘战胜’才是光荣的?人生到底为了什么呢?是不是就是为着光荣而生存?基于这些问题,又加上我的导师跟我说只有学哲学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就选择了哲学。”另外,和李小龙从小就练太极拳也有关系,太极的道家思想让李小龙很着迷。可以说,功夫就是李小龙的主业,更是他一生的事业。试想一下,如果李小龙没有读哲学专业,那么他就不会有后来的武学成就。
在爱迪生技术学校学习期间,李小龙一直坚持练习从香港学来的功夫,他一面刻苦读书,一面学武。在西雅图的住地,他绑了一个木桩,用来练习拳脚。李小龙入校没多久,因为自己的活跃和好出风头,也因为他舞技和武术,慢慢地就被人所熟知,但是真正让他扬名的还是武术。在一次校庆典礼上,李小龙曾当众表演咏春拳。这是他在美国首次公开表演武术,他自己也非常看重,结果他精彩的表演得到了所有人的热情喝彩。在当地人眼里,中国的传统功夫都是很神秘的,李小龙的武术表演让很多人领略了中国功夫的魅力。同时也让李小龙结识了一个叫杰西·格鲁夫的美国朋友。黑人杰西·格鲁夫一开始看到李小龙在学校大出风头,是找上门来要和李小龙一较高低的,他身高2米,体重220磅,而且他在美国空军服役期间还夺得过“全美空军拳击赛重量级冠军”的称号。
较量之前,所有身边的人都认为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比试。双方从表面上看力量对比太悬殊了。杰西·格鲁夫也根本没把李小龙放在眼里,他只是想轻而易举击打对方,但在他的几个连续进攻被李小龙化解之后,他才发现面前的这个人不能小觑,才开始认真起来。但是没几个回合,李小龙便将这位彪悍的对手摔倒。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就在台下观众被这意想不到的结果纷纷高声喝彩的时候,这个黑人拳击高手却心里暗自惊服,他决定要要向这位中国功夫高手学习功夫!李小龙从此与杰西·格鲁夫亦师亦友,一起研习武术。李小龙从此名声更大了,登门求教的人越来越多。
李小龙在这些人中结识了一个对他后来武术事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美籍日本人木村武之。木村和李小龙的友谊是以功夫为纽带的,他们认识那年,木村35岁,而李小龙才19岁,他们因为共同对功夫的爱好而成为忘年交。木村是个日本柔道的爱好者,而且已经有了不小的成绩。但他见识了李小龙的功夫后,并决定放弃自己喜爱的柔道,而跟李小龙学习咏春拳。或许由于他们都是亚洲人,在美国都有受歧视的经历,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走近,彼此尊重,成为至交。木村武之后来回忆到:“即使李小龙当时那么年轻,却已经是个首领人物。他有一种特殊气质,他一进屋,每个人就会自然地注视他。”李小龙也曾说:“不管我学得多棒,木村总在我之上,我应该尊重他。”
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后,李小龙的空间似乎更大了,在他身边一直就有不少的武术爱好者跟随。他于是组建了一个“中国功夫队”,经常在华盛顿州立大学进行训练和表演,获得了师生们的极大关注。和在香港一样,在当地,李小龙也名声远扬,但是这次确实好的名声,因为功夫,李小龙成了华盛顿州立大学不折不扣的名人。这也让远在中国的父母大为宽慰。
在大学期间,李小龙始终坚持练功不辍,力求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使功夫达到更高的境界。他还兼容并蓄,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他还练习使用长棍、短棍和双截棍等各种武器的功夫,并研习气功和硬功。他从实战出发,以中国武术为基础,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国拳等技击术的优点和特长,渐渐形成自己风格的拳术。他也开始有意识地将哲学与武术结合起来,他将自己的感悟写进文章中。他大学期间的写的一篇名为《悟》的文章中就有他的这种思考:“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种精巧的艺术,而不是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学得到的,好像科学一样需要寻求实证,而由实证中得到结论。必须顺其自然,好像花朵一样,由摆脱了感情与欲望的思想中绽放出来。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
同样,即使在生活中,他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有一次他乘船出海,在海上想起用拳头去打海水,突然灵光一现:“就在那一刹那我突然悟到了——‘水’,这种最基本的东西,不正是功夫的要义吗?这种普通的水正为我说明了功夫的原理。我用拳头打水,可水并不感到痛。我再用尽全力打下去,水也不会受伤。我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却不可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可以适应于任何容器。这就是了,我一定得像水的本性一样。
突然有一只小鸟飞过,它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就在那一瞬间,另一层隐藏着的意义跃进我的思想。我站在对手面前时,我那些思想和感情不也像小鸟在水上的倒影一样吗?这正是叶师傅所说的“超然”的意思,不是说全无感情或感觉,而是要让你的感觉不受滞留或阻碍。所以要控制我自己,我就必须要以顺乎自然来接受我自己。我躺在船上,觉得自己已领悟如何将刚柔合而为一,已经和大自然浑然成为一体。我只是躺在船上,就让船自由自在地顺其自然漂着。因为在那一刻我已经获得一种内在的感觉。所有的反抗意识都消除了,在我的思想中再没有矛盾之感,在我的眼里整个世界就都是一体。”
正是因为李小龙对中国功夫的孜孜不倦的思考和实践,引起了周围人的浓厚兴趣,李小龙曾和朋友到过西雅图的几所大学里做示范,这样传播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到他要学中国功夫。这时,一个新的想法出现了——创办一家武馆!
振藩国术馆
创办武馆的念头李小龙早就有,但是真正的创办却是在木村武之的鼓励下进行的。看到想学武的人越来越多,在木村武之、杰西·格鲁夫等人的“怂恿”和张罗下,1962年4月,振藩国术馆(JIANFAN GUNGFU INSTTUTE)就在西雅图唐人街的地下室里开张了。很多年后,中国功夫扬名天下,李小龙威震美国,就是从这间毫不起眼的地下室里开始的。
一开始,李小龙和木村武之采用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上门推销。他们经常带领几个人四处去为大学生们作示范表演。据木村回忆说,他们常去大学生联谊会,李小龙总要登台表演。其实这是用简单直接的方式招揽学员的最佳方法。为了扩大影响,李小龙经常到各处参加武术比赛,这让他结识了很多同道朋友。
美籍菲律宾人——丹尼·伊诺山度认识李小龙和木村武之的情况有些类似。他也是个武功高手,他出身于菲律宾的武术世家,10岁起就跟叔父学习空手道,后来,学习过柔道、击杀术、杖法、腿功、菲律宾拳等等。他年轻时旅美,后成了大学的体育教师。他不断地寻访武林中人,虚心求学,广涉武术书籍,他将各国的武术融会贯通,试图创立一种新的武术。他认识李小龙的时候已经有40岁了,当他看到李小龙的武术表演后,大为吃惊。事后,伊诺山度极其虚心地和李小龙切磋武艺,李小龙扎实的硬功、大胆的见解,使伊诺山度深深折服。他后来把自己的经验所得及广涉的资料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李小龙所创立的截拳道。
后来,伊诺山度回忆说:“在我40岁时,大有可能为自己创出一种拳术来。但因缘际会,我得以认识小龙,所以我准备终生习艺于其门下。”伊诺山度虽然甘愿以李小龙的徒弟自居,但他同时又是李小龙的挚友和兄长,他教李小龙武术,帮他出谋划策,在李小龙人生的重要关头为他拿主意。在李小龙成了功夫红星后,他却不居功,而是对李小龙很客观地进行评价:“对我来说,小龙并非完人,他有着不少缺点,但无可否认,他确实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天才。 小龙最使我难忘之处,并不只在于他的体能及武艺的不凡,而是他广博的知识,不论对人生还是对武术。”
李小龙后来玩到炉火纯青境界的二截棍,以及他在电影《龙争虎斗》中施展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魔杖,都是伊诺山度倾心传授的结果。其中魔杖是菲律宾自古相传的国技,而当时在美国,伊诺山度已有菲律宾棍王之称。
另一位对李小龙影响重大的人物则是旅美华人国术界首领级的人物严镜海。在李小龙的武友中,他是一位父辈式的人物。严镜海(JAMES YIMM LEE)又名李运,1920年1月30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早年练习举重和摔跤,曾经获得过加州举重冠军;后来又开始学习柔道和拳击。严镜海的绝技是铁沙掌,由于他技艺精湛,在美国西海岸的华人武术界享有很高的威望。
李小龙有缘认识这位武术界的前辈,多亏了严镜海的至友祖亚伦先生。一天,祖亚伦偶然看到在寓所前练功的李小龙,大为惊叹,这个小伙子的身手灵巧流畅,快如闪电!祖亚伦末见识过这种拳法,不知是亚洲哪国的拳法,便上前探问。祖亚伦回到洛杉矶,向严镜海叙述他的惊人发现,称李小龙是“功夫奇才”、“不平凡中的不平凡”。严镜海以令人敬佩的长者风范,亲自去拜访这位别人口中的功夫奇才。李小龙对严镜海的到来并没有感到太大的压力,而是淋漓尽致地将自己的功夫展示出来,在与严镜海大弟子的较量中,李小龙将对手击倒。严镜海非常欣赏李小龙敢于挑战又不服输的性格,更被他执着的武学追求打动。他们最终成为了忘年之交,李小龙还尊称他为“义父”。在以后的场合,严镜海不存门户之见,总是向他人推祟李小龙。他们相互切磋武艺,严镜海教李小龙自己的“铁砂掌”绝技,帮他完善截拳道。他还将举重的技巧加以完善改进成健身的方法,悉数教给李小龙。严镜海的健身方法帮助李小龙练就了一身强健发达的肌肉,还使他的抗击力更强韧,爆发力更凶猛。不仅如此,严镜海还引见李小龙认识了很多功夫高手如“美国柔道之父”肯尼·拉贝尔和“美国空手道之父”埃迪·帕克。这些对于李小龙与武术界的人相互交流,吸取其他武术精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63年,在严镜海的帮助和支持之下,李小龙出版了生平惟一一本由他本人完全撰写和演示的专著《基本中国拳法》,1972年严镜海又出版了由他执笔,李小龙审定的《图解咏春拳》。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小龙认识了后来后来经常合作的一些朋友。美国空手道冠军罗利士、好莱坞的著名电影明星如占士亨宾和史提夫等美国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罗利士后来曾在《猛龙过江》中放下架子,饰演一个被打败的角色。李小龙也在影片中给予了他相当的尊重,和罗利士搏击时绝没有以往轻佻的举止和轻蔑的神情,即使最后取得了胜利也表现得颇有风度。
正是由于李小龙的名气逐渐大起来,他的中国功夫也得到了越来越人的追随,他创办的振藩国术馆也逐渐兴旺起来了。慕名前来求学者多了起来,收取的学费也使得李小龙的真正从经济上独立起来。
武馆在开办的过程中,也曾引起很多华人武师的竭力反对,他们局限于门派之见,请李小龙“好自为之”、“信守中国国术的行规”。李小龙曾经接受过一位姓黄的中国武师的挑战,他用咏春拳和自己的平时研习的功夫成功地将对手击倒在地。这次在美国与华人国术界的正式交锋,使得李小龙名声更加大振,从此再没有“踢馆”之类的不愉快事件发生了。李小龙也在边传授功夫时,有了自己的思考。当有人问他能教授给学生什么与众不同的功夫的时候,他说,“大部分学生所学的传统套路、程式和不合情理的姿势毫无价值。那样只能是花哨而又机械,对学生真正投入实战毫无益处。一旦乱了套路时,只会遭到惨败。我认为,那些传统的套路是一种完全不具备战斗力的模式,它僵化和固定了原来是灵活自如的动作。”
李小龙开办的“振藩国术馆”对他后来的影响极大,在开办武馆的过程中,他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他的武学思想也开始逐渐发展,完善,成熟起来。正在李小龙的武术事业逐渐走向坦途的时候,李小龙的生命中和功夫同样样重要的事业——电影,也又开始向他敞开大门了。
戴着面罩的青蜂侠
李小龙从半岁开始,就在电影上露脸,在香港的时候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童星了。电影和功夫一样,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
离开香港的时候,当时正是李小龙演艺事业的高峰。《人海孤鸿》在李小龙离开香港是已经拍完,但是李小龙自己却没有看到这部影片的公映,那时他正在美国的一家小餐馆里打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
在美国的这几年,电影一直是李小龙内心深处的梦。尽管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电影已经小有成就,自20世纪50年代起,香港的电影业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香港也因此成为东方影都,并对当时的西方电影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然而,美国人根本就看不起除本国以外的电影,甚至狂妄自大。李小龙在大学二年级时,选修了一门电影鉴赏课。一次课堂讨论的主题是蒙太奇。李小龙发言,他列举了香港影片中的镜头来说明蒙太奇的作用。此时,很多美国学生惊诧地问道:“香港也有电影呀?”“有!”李小龙肯定地说,“有的影片并不比好莱坞影片逊色。”李小龙的话,立即遭到一片嘲笑声。在美国人的心目中,这个有色人种的祖国绝对没有拍摄电影的技术,即使有,也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李小龙因此大受刺激,他发誓说:“我会打入好莱坞的:我还会成为好莱坞明星!”
但是做起来似乎并不容易。在美国这个梦想的国度,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做着明星梦来到好莱坞,希望自己一夜成名成为的明星。但是真正能成的又有几个?李小龙只是众多做梦人中的一个。他虽然有过很多从影经历,但是当时想进好莱坞,简直是一个不可能的梦想。他后来自己回忆说:“在好菜坞的电影里,有几回需要过一个中国人呢?到了真正需要的时候,又总是一根猪尾巴似的小辫子这类的玩艺儿。”他非常不满意好莱坞影片中出现的中国人的形象,并且立志要改变这种形象。
机会总是潜伏在人的身边。1964年8月,李小龙参加了一次名为长堤(Long Beach)的空手道大赛。当时李小龙是受发起人严镜海的朋友艾迪·帕克的邀请前去表演。李小龙在大赛开幕式上表演的功夫,动作奇快,令人目不暇接。艾迪·帕克用摄像机拍下了李小龙的精彩表演。后来这段录像给一位好莱坞出色的发型设计师塞柏林看见了,他决定向他认识的制片人和导演推荐李小龙。一天,“20世纪福克斯”的一名制片人到塞柏林那里让他做发型,塞柏林趁机用“东方少年影帝”的名号向他推荐了李小龙。而那位制片人刚好筹拍了一套电视剧需要一位亚洲演员。制片人看了李小龙的表演摄像,非常欣赏李小龙的表演,通过试镜以后,便和李小龙签了约。后来,这个影片被福克斯公司取消了,作为替代,李小龙于是在电视剧《青蜂侠》中出任“加藤”一角。
《青蜂侠》讲的是一个神秘的救世侠客故事。“青蜂侠”白天是新闻记者,晚上则是行侠仗义的侠客,惩恶扬善。每集故事相对独立,约30分钟,情节比较紧凑。全剧共30集,在1966年至1967年间陆续播出。主角“青蜂侠”由美国影星威廉姆斯担任,李小龙饰演男二号“加藤”,“青蜂侠”的日本籍助手兼司机;他身手不凡,和“青蜂侠”一起担任除暴安良的重任。虽然在剧中“加藤”一直戴着面具,表演的机会不是很多,对白也没有几句,但是李小龙在剧片中强猛的踢腿、犀利的拳法在电视剧播出后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其风头甚至超过饰演主角的威廉姆斯。
之后,塞柏林又为李小龙介绍了其他的制片人和导演。因为这些朋友,使得李小龙在好莱坞似乎慢慢站稳了脚跟。他应邀在一些电影中担任武术指导,在一些影片中,导演们对李小龙设计出来的武打动作非常的满意。而且在1965年至1971年的6年时间里,李小龙多次在好莱坞的电视剧如《丑闻喋血》、《闪电大追击》、《盲人追凶》里客串演出,但美国导演大多是要他扮演华人歹徒,最后被男主角的打败,他于是感到十分气愤。
促使李小龙离开好莱坞是一件令他感到更加气愤的事情。当时他和朋友策划一部叫《无声笛》的影片华纳公司准备投资。接到这个消息李小龙很兴奋,他在便笺上写道:“我,布鲁斯·李将成为全美片酬最高的东方超级巨星。作为回报,我将奉献出最激动人心的演出,并力求保持最高质量。从1970年开始,我就会赢得世界声誉,到1980年,我将拥有一千万美元的财富,那时,我将过上愉快、和谐、幸福的生活。”他还为这个纸条加了一个标题:“我一定可以达到目标。”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由于去印度寻找外景地和同事意见不和,又加上投资商的无限期拖延,拍摄计划最后被取消。后来据说有人打探到影片取消拍摄的真正的原因:投资方对一个黄种中国人担任主角很没有信心!后来一位影评家说:“一句话,因为李小龙是中国人。不是好莱坞的领导对李小龙本人有什么偏见,而是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如无形的手,窒息了他们的思维。”
种种迹象表明,在好莱坞,在这个中国人备受歧视的国度,一切加倍的努力都很难得到普通的认可。可以说,李小龙在好莱坞是被逼无奈离开的,正是因为这种压力和李小龙决不伏输的性格成就了他日后在香港电影界的辉煌。1970年,回港探亲的李小龙在和邵氏公司接触后,引起了一位有心人的注意。他就是刚刚起步发展的嘉禾电影公司的老板邹文怀,他敏锐的投资眼光以及他后来和李小龙之间的合作使得香港电影界将发生一场地震。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