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知几评传 > 附录 刘知几年表

附录 刘知几年表

  661 唐高宗龙朔元年辛酉 刘知几生

  知几从祖父刘胤之,少有学业,与李百药(565-648)为忘年交。武德中,为信都令,甚存惠政。永徽初,累转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与令狐德棻(583-666)等撰成国史及实录。奏上之,封阳城县男。寻以老不堪著述,出为楚州刺史,卒。(《旧唐书·文苑传》)

  从父延祐,弱冠,本州举进士,累补渭南尉,刀笔吏能,为畿邑当时之冠。出为箕州刺史,转安南都护。垂拱三年(687),为李思慎所害。(同上)

  父藏器,有词学。高宗时,为侍御史。卫尉卿尉迟宝琳胁人为妾,藏器劾还之。宝琳私请帝止其还,凡再劾再止。藏器曰:"法为天下县衡,万民所共。陛下用舍由情,法何所施?今主琳私请,陛下从之;臣公劾,陛下亦从之。今日从,明日改,下何所遵?彼匹夫匹妇犹惮失信,况天子乎?"帝乃诏可,然内衔之,不悦也。稍迁比部员外郎。监察御史魏元忠称其贤,帝欲擢任为吏部侍郎,魏玄同沮曰:"彼守道不笃者,安用之?"遂出为安州司马,卒。(《新唐书·刘延祐传》傅振伦《刘知几年谱》据《新唐书·魏元忠传》有"仪凤中刘藏器年七十"之语,推知知几生年,其父年五十四。

  张振佩《史通笺注》中之《刘知几学行编年简表》说,传文在"仪风中"句下,历述元忠上封事、授职迁官等事后,方述及其与帝论君道以藏器年七十未尽其用为例。再即接叙光宅元年徐敬业举兵,诏元忠监军事,似不能即谓元忠与帝论君道,远承"仪凤中"句。又藏器传载魏元忠称其贤,帝欲擢任为吏部侍郎,魏玄同沮曰云云,与元忠传所记当是一事。玄同坐与上官仪善,流岭外。上元初,会赦还,拜歧州刺史,再迁吏部侍郎。永淳元年诏同平章事。则其沮帝欲任藏器为吏部侍郎,只能是永淳元、二年事。藏器是年七十,逆推知几生时,约为四十八岁。余以为张氏考证更符合实际。

  长兄知柔,少以文学政事,历荆、扬、曹、益、宋、海、唐等州长史、刺史、户部侍郎、国子司业、鸿胪卿、尚书右丞、工部尚书、东都留守,卒赠太子少保,谥曰文。代传儒学之业,时人以述作名其家。《旧唐书·刘子玄传》)据李邕《唐赠太子少保刘知柔神道碑》有句云:"春秋七十有五,以开元十一年薨于东都。"逆推当生于贞观二十二年(649),是年十三岁。

  662 高宗龙朔二年壬戍 二岁

  许敬宗、上官仪为相。(《通鉴》)

  663 高宗龙朔三年癸亥 三岁

  李义府为右相,仍知选事。恃中宫之势,专以卖官为事,铨综无次,怨声盈路。诏义府流雋州。(《通鉴》)史官敬播卒。敬播于永徽初拜著作郎,后历谏议大夫、给事中,并依旧兼修国史。(《旧唐书·敬播传》)太子李弘撰《瑶山玉彩》成,书凡五百卷。(《旧唐书·高宗本纪》)

  664 高宗麟德元年甲子 四岁

  武后专恣,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通鉴》)

  665 高宗麟德二年乙丑 五岁

  李淳风更撰鳞德历,以代戊寅(高祖武德元年)历。(《通鉴》)

  666 高宗乾封元年丙寅 六岁

  帝发泰山,至曲阜,赠孔子太师,以少牢致祭。至毫州谒老君庙,上尊号曰太上玄元皇帝。(《通鉴》)令狐德棻卒。年八十四。(《旧唐书》本传)

  667 高宗乾封二年丁卯 七岁

  张说生。(《旧唐书》本传)释道宣卒。道宣撰《续高僧传》三十卷。

  (《旧唐书·经籍志上》)

  668 高宗总章元年戊辰 八岁

  从父刘延祐为渭南尉,政事为畿县最。李勣谓之曰:"足下春秋甫尔,遽擅大名,宜稍自损抑,无为独出人右也。"(《通鉴》)

  按乾封三年三月庚寅改元

  669 高宗总章二车己已 九岁

  承平既久,选人益多。是岁司列少常伯裴行俭始与员外郎张仁祎设长名姓历牓引铨注之法,遂为永制。欺入以身言书判,计资量劳而拟官。(《通鉴》)李勣卒。(同上)

  670 高宗咸亨元年庚午 十岁

  徐坚之父西台舍人徐齐聃上疏,以为皇太子当引文学端良之士置左右。(《通鉴》)唐高宗颁下简择史官诏:修撰国史,义存典实,自非操履贞白,业量该通,谠正有闻,方堪此任。所以承前纵居史官,必就中简择,灼然为众所推者,方令著述。如闻近日以来,但居此职,即知修撰,非唯编辑疏外,亦恐漏泄史事。自今以后,宜遣史司于史官内,简择堪任修史人,录名进内。

  自余虽居史职,不得辄令闻见所修史籍及未行用国史等事。总章三年十月。

  (《唐大诏令集》卷八一)《史通·史管建置》载:暨皇家之建国也,乃别置史馆,通籍禁门,西京则与鸾渚为邻,东都则与凤池相接,而馆字华丽,酒馔丰厚,得厕其流者,实一时之美事。至咸亨年,以职思多滥,高宗喟然而称曰:"朕甚懵焉!"乃命所司曲加推择,如有居其职而阙其才者,皆不得预于修撰。由是史臣拜职多取外司,著作一曹殆成虚设。吴兢生。(《唐书》本传)

  案总章三年三月朔改元。

  671 高宗咸亨二年辛未 十一岁

  知几始从父习《尚书》,以其辞艰琐,业不成,乃改授《春秋左氏传》。

  《史通·自叙》云:余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

  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

  高宗召见朱敬则,将加擢用。(《唐书》本传)据传文逆推,朱敬则是年三十七岁。

  672 高宗咸亨三年壬申 十二岁

  史官许敬宗卒。据《旧唐书·许敬宗传》载,他于贞观八年除著作郎兼修国史,迁中书舍人。十年,累迁给事中,兼修国史。十七年,以修《武德、贞观实录》受封高阳县男,赐物八百段。永徽三年,人为卫尉卿,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六年,拜礼部尚书,监修国史。龙朔二年,为右相,加光禄大夫。三年,拜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并依旧监修国史,敬宗自掌知国史,记事阿曲。初,高祖、太宗两朝实录,其敬播所修者,颇多详直;敬宗又辄以己爱憎,曲事删改,论者尤之。

  673 高宗咸亨四车癸酉 十三岁

  是岁始,知几例览群史。《史通·自叙》: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辞以获麟已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次又读《史》、《汉》、《三国志》,既欲知古今沿革,历数相乘。于是逐类而观,不假师训。

  诏刘仁轨等改修国史,以许敬宗等所记多不实故也。(《通鉴》)

  674 高宗上元元年甲戍 十四岁

  知几续读诸史。(《自叙》)

  帝称天皇,后称天后,改元大赦。(《旧唐书·高宗本纪》)

  天后请王公百僚皆习《老子》。(同上)八月王辰改咸亨五年为上元元年。

  675 高宗上元二年乙亥 十五岁

  知几续读诸史。(《自叙》)

  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内外称为二圣。(《旧唐书·高宗本纪》)

  676 高宗仪凤元年丙子 十六岁

  知几续读诸史。(《自叙》)

  太子贤上所注《后汉书》,赐物三万段。(《旧唐书·高宗本纪》)

  677 高宗仪凤二年丁丑 十七岁

  知几读完群史。《自叙》云: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窥览略周。其所读书,多因假赁,虽部帖残缺,篇第有遗,至于叙事之纪纲,立言之梗概,亦粗知之矣。但于时将求仕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

  678 高宗仪凤三年戊寅 十八岁

  知几继续究心史学,兼习词章,不逞专心诸史。

  679 高宗调露元年己卯 十九岁

  知几续研史学,兼习揣摩。六月,改仪凤四年为调露元年。

  680 高宗永隆元年庚辰 二十岁

  知几弱冠举进士,授获嘉县主簿。(两《唐书》本传)《自叙》:泊年登弱冠,射策登朝。

  李延寿尝撰《太宗政典》三十卷,表上之,历迁符玺郎,兼修国史。寻卒。调露中,高宗尝观其所撰《政典》,叹美久之,会藏于秘阁,赐其家帛五十段。(《旧唐书·令狐德棻传附传》)

  八月甲子,废皇太子贤为庶人,幽于别所。乙丑,立英王哲为皇太子。

  改调露元年为永隆元年。

  681 高宗开耀元年辛已 二十一岁

  知几二十岁以还,恣情披览。《自叙》云:泊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旋游京洛,颇积岁年,公私借书,恣情披阅。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问杂记小书,又竟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

  十月,改永隆二年为开耀元年。十一月,徙庶人贤于巴州。

  682 高宗永淳元年壬午 二十二岁

  知几仍为获嘉主簿,并以余暇博览群史,几二十载。

  二月癸未,改开耀二年为永淳元年。

  683 高宗弘道元年癸未 二十三岁

  十二月丁已,大赦,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帝崩,年五十六。太子显即位,是为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旧唐书·高宗本纪》、《通鉴》)

  684 武后光宅元年甲申 二十四岁

  正月朔,改元嗣圣,立韦妃为皇后。二月戊午,武后废皇帝为卢陵王己未,立其弟豫王旦为皇帝,改元文明,仍临朝称制。杀李贤于巴州。四月,迁卢陵王于房州,又迁于均州。九月甲寅,大赦天下,改元光宅。改东都为神都,立武氏七庙,诸武用事。(《旧唐书·则天本纪》)。徐敬业等于扬州起兵讨武后,武后以李孝逸将兵30 万以讨之。(同上)

  685 武后垂拱元年乙酉 二十五岁

  刘仁轨卒。刘仁轨自咸亨三年(672)监修国史以来,久任其职,至垂拱元年从新令改为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寻薨,年八十四。仁轨身经隋未之乱,辑其见闻,著《行年纪》行于代。(《旧唐书·刘仁轨传》)三月,迁卢陵王哲于房州。颁下亲撰《垂拱格》于天下。(《旧唐书·则天本纪》)

  686 武后垂拱二年丙戌 二十六岁

  正月,武后下诏复政于皇帝睿宗。以皇太后既非实意,乃固让。皇太后仍依旧临朝称制。(《旧唐书·则天本纪》)

  三月,武后命铸铜匦受密奏,四方告密者蜂起。(《通鉴》)

  687 武后垂拱三年丁亥 二十七岁

  四月癸丑,后命京官九品以上言事。(《新唐书·则天本纪》)八月,知几从父安南都护刘延祐被杀害。(同上)

  688 武后垂拱四年戊子 二十八岁

  大杀唐宗室,流其幼者于岭南。(《新唐书·则天本纪》)

  689 武后载初元年己丑 二十九岁

  正月,大赦改元永昌。十一月,大赦改元载初正月,始用周正,以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旧唐书·武后纪》)

  690 武后天授元年庚寅 三十岁

  九月,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武后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立武氏七庙于神都。(《旧唐书·则天本纪》)

  武承嗣、三思用事,宰相皆下之。(《通鉴》)

  691 武后天授二年辛卯 三十一岁

  知几年过而立,先后交结知已数人,相得甚欢。《自叙》云:及年以过立,言悟日多。常恨时无同好,可与言者。维东海徐坚,晚与之遇,相得甚欢。虽古者伯牙之识钟期,管仲之知鲍叔,不是过也。复有永城朱敬则,沛国刘允济,义兴薛谦光,河南元行冲,陈留吴兢,寿春裴怀古,亦以言议相许,道术相知。所有榷扬,得尽怀抱。每云:"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知我者不过数子而已矣。

  知几在获嘉县主簿任上,上疏谏政。上疏请沙汰邪滥官员。(《唐会要》卷六十六)上疏陈刺史非三岁以上,不可迁官。(《唐会要》卷六十八)

  692 武后长春元年壬辰 三十二岁

  知几友人补阙薛谦光上疏,以为选举之法宜得实才,要在文吏察其行能,武吏观其勇略,今试射弯弧不能取义武士。(《通鉴》)

  知几友人万年主簿徐坚上疏谏按狱者专杀。(同上)

  知几友人右补阙朱敬则疏请省刑尚宽。(同上)

  四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如意。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长寿。

  693 武后长寿二年癸已 三十三岁

  宰相始撰时政记。《旧唐书·姚传》云:姚于长寿二年迁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以为帝王漠训,不可暂无纪述,若不宣自宰相,史官无从得书。乃表请使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始也。

  694 武后延载元年甲午 三十四岁

  天授中,遣监察御史寿春裴怀古安集西南蛮。(《通鉴》)

  695 武后证圣元年乙未 三十五岁

  延载二年三月朔,改元证圣,证圣元年九月甲寅,改元天册万岁;天册万岁腊月朔,改元万岁登封。(《旧唐书·则天本纪》)

  证圣元年春一月庚子,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同上)刘知几表陈四事。《通鉴》天册万岁元年载:获嘉主簿彭城刘知几表陈四事:其一,以为皇业权舆,天地开辟,嗣君即位,黎元更始。时则藉非常之庆,以申再造之恩。今**情晏,而赦令不息。近则一年再降,远则每岁无遗。望陛下而今而后,颇节于赦。其二,以为海内具僚九品以上,每岁逢赦,必赐阶勋,皆荣非德举,位罕才升,望自今以后,稍息私恩,使有善者逾效忠勤,无才者咸知勉励。其三,以为取士太广,若遂不加沙汰,恐有秽里风。其四,以为今之牧伯,迁代大速,倏来忽往,蓬转萍流,既怀苟且之谋,何暇循良之政,望自今刺史非三岁以上不可迁官。太后颇嘉之,是时官爵宜得,而法网严峻,故人竞为趋近,而多陷刑戮,知几乃著《思慎赋》以刺时见志焉。按:《通鉴》所载四事,三、四两事,实在天授二年,两唐书本传混于证圣元年,误。表陈四事,全文已收入《唐会要》。一、二事著明证圣元年,三、四事则为天授二年。《思慎赋》见于《文苑英华》卷九十二。

  张振佩先生《史通笺注》皆以附录收入。

  696 武后万岁登封元年丙申 三十六岁

  上登封于嵩岳,改元,大赦。四月,大赦,改元为万岁通天。以天下大旱,命文武官九品以上极言时政得失。(《旧唐书·则天本纪》)

  697 武后神功元年丁酉 三十七岁

  九月,改万岁通天二年为神功元年。(《旧唐书·则天本纪》)

  六月,司仆少卿来俊臣伏诛。检校夏官侍郎宗楚客同平章事,武承嗣、武三思井同凤阁鸾台三品,七月并罢。闰十月,狄仁杰为鸾台侍郎同风阁鸾台平章事。(《通鉴》)

  太平公主荐张昌宗入侍禁中,昌宗复荐易之,兄弟皆得幸于太后。(同上)

  698 武后圣历元年戊戌 三十八岁

  神功二年正月一日改元圣历。三月,召卢陵工哲于房州。九月,哲为皇太子,令依旧名显。(《旧唐书·则天本纪》)

  699 武后圣历二年己亥 三十九岁

  知几至京都任右补闭及定王府仓曹,旋即参予修《三教珠英》。按:《新唐书·徐坚传》言圣历中,与徐彦伯、刘知几、张说预修《三教珠英》,时张昌宗、李峤总领,弥年不下笔,坚与说专意撰综,条汇粗立,诸儒因之乃成书。《旧唐书·徐坚传》云:圣历中,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定王府仓曹刘知几、右补阙张说同修《三教珠英》。时麟台监张昌宗及成均祭酒李峤总领其事。《三教珠英》始修于圣历二年(《新唐书·张昌宗传》),知知几是年为仓曹。据《新唐书·百官志》,王府官仓曹掌禄糜、厨膳、出纳、市易、败渔、刍蒿,正七品上。

  700 武后久视元年庚子 四十岁

  知几预修《三教珠英》。

  太后每内殿曲宴,辄引诸武、易之及弟秘书监饮博嘲谑。右补阙朱敬则谏言武后内宠无礼无仪。(《通鉴》)

  圣历三年五月癸丑,改元久视。

  701 武后长安元年辛丑 四十一岁

  正月,改久视为大足元年。大足元年十月壬寅,改元长安。

  知几参预修成《三教珠英》千三百卷。(《唐会要》卷三十六)

  702 武后长安二年王寅 四十二岁

  知几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撰起居注。《史通序》云:长安二年,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

  知几于史馆开始撰写《史通》。(《史通序》)

  结识史官刘允济。长安二年,风阁舍人修国史刘允济尝云:史官善恶必书,言成轨范,使骄主贼臣有所知惧,此亦权重,理合贫而乐道也,昔班生受金,陈寿求米,仆视之如浮云耳。但百僚善恶必书,足为千载不朽之美谈,岂不盛哉!(《唐会要》卷六三)

  703 武后长安三年癸卯 四十三岁

  知几仍为左史,会奉诏预修唐史。《自叙》:长安中,会奉诏预修唐史。

  《史通·古今正史》:长安中,余与正谏大夫朱敬则、司封郎中徐坚、左拾遗吴兢奉诏更撰《唐书》,勒成八十卷。

  《唐会要》卷六三:长安三年正月一日敕,宜令特进梁王武三思与纳言李娇、正谏大夫朱敬则、司农少卿徐彦伯、凤阁舍人魏知古、崔融、司封郎中徐坚、左史刘知几、直史馆吴兢等修唐史,采四方之志,成一家之言,长悬楷则,以贻劝诫。

  朱敬则请择史官。《唐会要》卷六三:长安三年七月,朱敬则请择史官,上表曰:国之要者,在乎记事之官,是以五帝元风资其笔削,三王盛业藉以垂名,此才之难,其难甚矣,伏以陛下圣德鸿业,诚可垂范将来,倘不遇良史之才,则大典无由耐就也。且董狐、南史,岂止生于往代,而独无于此时?在乎求与不求,好与不好耳。今若访得其择也,伏愿勖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更超加美职,使得行其道,则天下甚幸!

  朱敬则迁正谏大夫。《旧唐书·朱敬则传》:长安三年,累迁正谏大夫,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刘知几论史才三长。《唐会要》卷六三:长安三年,郑惟忠尝问刘子玄曰:自古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对曰:史才须有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货殖矣。如有才而无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柟斧斤,终不能成其宫室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矣。时以为知言。两《唐书》本传也有类似记载。

  魏元忠、张说为张易之兄弟所诬构,将陷重辟,诸宰相无敢言者,朱敬则独抗疏申理,刘知几亦劝张说。《唐会要》卷六四《史馆杂录》条曰:长安三年,张易之、昌宗欲作乱,将图皇太子,遂语御史大夫知政事魏元忠。

  昌宗奏言:可用凤阁舍人张说为证。说初不许,遂赂以高官,说被逼迫,乃伪许之。凤阁侍郎宋璟恐说阿意,乃谓曰:大丈夫当守死善道。殿中侍御史张廷硅又谓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起居郎刘知几又谓曰:无污青史,为子孙累。《通鉴》卷二○七曰:长安三年九月庚寅朔。明日,朱敬则抗疏理之曰:元忠素称忠正,张说所坐无名。若令抵罪,失天下望,易之等见疏大怒,欲杀之,赖朱敬则等保救得免。

  朱敬则称司封郎中裴怀古有文武才,制以怀古为桂州都督,使忠信轻骑诣夷獠营,岭外悉定。《通鉴》

  704 武后长安四年甲辰 四十四岁

  知几擢拜风阁舍人,暂罢其任。

  《自叙》原注:长安中,以本官兼修国史。会迁中书舍人,暂罢其任。

  《史通序》:长安二年,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会转中书舍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

  《旧唐书》本传:知几长安中累迁左史,兼修国史。擢拜凤阁舍人,修史如故。

  按,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光宅元年,改中书省曰凤阁。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

  知几撰《刘氏家史》及《谱考》。《唐会要》卷三六:长安四年,凤阁舍人刘知几撰《刘氏》(指《刘氏谱考》)三卷,推汉为陆终苗裔,非尧之后;彭城丛亭里诸刘,出自宣帝子楚孝王嚣曾孙司徒居巢侯刘恺(应作般)

  之后,不承楚元王交。皆按据明白,(正)前代所误。虽为流俗所讥,学者眼其该博。《旧唐书》本传:知几自负史才,常慨时无知己,乃委国史于著作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十五卷,《谱考》三卷。

  朱敬则以老疾致仕。二月王申,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朱敬则以老疾致仕。

  敬则为相,以用人为先,自余细务不之视。(《通鉴》)

  薛谦光累迁给事中,检校常州刺史,政绩可称。(同上)

  705 中宗神龙元年乙已 四十五岁

  知几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兼修国史。《史通序》:今上(指中宗)即位,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修史,皆如故。

  知几参与撰修《则天实录》《自叙》:及今上即位,又敕撰《则天大圣皇后实录》。《史通·古今正史》:神龙元年,又与坚、兢等重修《则天实录》,编为三十卷。

  706 中宗神龙二年丙午 四十六岁

  知几仍职史事,修成《则天实录》。《唐会要》卷六三:神龙二年五月九日,左散骑常侍武三思、中书令魏元忠、礼部尚书祝钦明及史官太常少卿徐彦泊、秘书少监柳冲、国子司业崔融、中书舍人岑羲、徐坚等,修《则天实录》二十卷,《文集》一百二十卷,上之,赐物各有差。

  《旧唐书·吴兢传》:神龙中,兢与韦承庆、崔融、刘子玄撰《则天实录》。修《则天实录》,知几实预其事,盖因官卑未列名受赐。

  中宗由东都还西京,知几迄留东都,继续私撰《史通》。《史通·件时》:会天子还西京,朝廷愿从者众。予求番次,在大驾后发日,因逗留不去,守司东都。

  707 中宗景龙元年丁未 四十七岁

  知几再转太子中允,兼修唐史。《旧唐书》本传:景龙初,再转太子中允,依旧修国史。

  知几续撰《史通》。

  708 中宗景龙二年戊申 四十八岁

  知几致萧至忠书,求罢史职。《旧唐书》本传:景龙初,再转太子中允,依旧修国史。时侍中韦巨源、纪处讷中书令杨再思、兵部尚书宗楚客、中书侍郎萧至忠并监修国史,知几以监修者多,甚为国史之弊,萧至忠又尝责知几著述无课。知几于是求罢史任,指陈史馆修史之五不可,至忠借其才,不许解史任。《史通·忤时》:孝和皇帝时,韦武当权,母姐预政。士有附丽之者,起家而绾朱紫,予以无所傅会,取摈当时。会天子还京师,朝廷愿从者众。予求番次,在大驾后发日,因逗留不去,守司东都。杜门却扫,凡经三载。或有谮予躬为史臣,不书国事而取乐丘园,私自著述者。由是驿召至京,令专执史笔。于时小人道长,纲纪日坏,仕于其间,忽忽不乐,遂与监修国史萧至忠等诸官书求退。

  知几为修文馆学士。

  景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修文馆增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征攻文之士以充之。二十五日,敕太子中舍刘子玄为学士。(《唐会要》卷六四《史馆》下)

  709 中宗景龙三年己酉 四十九岁

  知几仍迁秘书少监,修史如故,续撰《史通》。按:《史通·忤时》:一为中允,四载不迁。知几被驿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当在景龙三年。秘书少监,从四品上。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少监为之贰。

  知几友人元行冲著《魏典》。《唐会要》卷六三:景龙三年十二月,太常少卿元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未有编年之文,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

  知几友人朱敬则卒。《旧唐书》本传:景龙三年五月卒于家,年七十五。

  敬则尝采魏晋已来君臣成败之事,著《十代兴亡论》。

  710 中宗景龙四年庚戌 五十岁

  刘知几始撰成《史通》。《史通序调尝以载笔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筐。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凡为二十卷,列之如左,合若干言。于时岁次庚戌,景龙四年仲春之月也。

  六月,甲辰,旦即皇帝位,改景龙四年为唐隆元年。七月己已,改为景云元年。故睿宗景云元年知几仍为五十岁。

  知几累迁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仍依旧修国史,加银青光禄大夫。

  (《旧唐书》本传)

  知几以名音类上名,乃改子玄。《旧唐书》本传:时玄宗在东宫,知几以音类上名,乃改子玄。

  是年,韦后擅政。六月庚子,临淄王李隆基起兵诛诸韦,封平王。丁未,立为太子。

  711 睿宗景云二年辛亥 五十一岁

  《史通》书成,见者互言其短,知几作《蒙释》以拒之。(《自叙》)

  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座右,(《唐书》本传)

  皇太子隆基将亲奠于国学,有司草仪注,令从臣皆乘马著衣冠,刘知几上议驳之。宜从废改。太子令宣行,以为常式。(《唐会要》卷三十五)

  郭元振、张说同平章事。张说请使太子监国,上从之。(《通鉴》)

  僧慧范恃太平公主势逼夺民产,御史大夫薛谦光奏弹之。太平公主诉于上,出谦光为歧州刺史。(《通鉴》)

  712 玄宗先天元年王子 五十二岁

  正月,睿宗改景云三年为太极元年。五月又改元曰延和。八月传位于太子,玄宗即位,改元先天。

  知几奉诏与柳冲等撰《姓族系录》。《旧唐书·柳冲传》:至先天初,冲始与侍中魏知古、中书侍郎陆象先及徐坚、刘子玄、吴兢等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奏上。

  713 玄宗开元元年癸丑 五十三岁

  是年十二月,改先天二年为开元元年,大赦。

  是年三月,知几与柳冲等修《姓族系录》成,上之。《唐会要》卷三六:

  先天二年三月,柳冲奏所修《姓族系录》成,上之,凡二百卷。张说等监修国史。《唐大诏令集》卷五一:张说等监修国史敕:敕: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令上柱国燕国公张说、银青光禄大夫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品上柱国梁郡开国公姚元之等,并可监修国史,余各如故。先天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714 玄宗开元二年甲寅 五十四岁

  知几等刊定《姓族系录》,奏上之。《旧唐书·玄宗本纪》:开元二年七月丙午,昭文馆学士柳冲、太子左庶子刘子玄刊定《姓族系录》二百卷,上之。

  知几迁左散骑常侍,修史如故。《新唐书》本传: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下)。八月,知几友人太子宾客薛谦光献武后所制《豫州鼎铭》,其未云:"上玄降鉴,方建隆基。"以为上受命之符。(《通鉴》)

  715 玄宗开元三年乙卯 五十五岁

  知几修史如故。

  吴兢服阙抗疏乃拜谏议大夫,俄兼修文馆学士。《旧唐书》本传:开元三年服阙,抗疏言曰:臣修史已成数十卷,自停职还家,匪忘纸札,乞终余功。乃拜谏议大夫,依前修史。俄兼修文馆学士,历卫尉少卿、左庶子。

  716 玄宗开元四年丙辰 五十六岁

  知几、吴兢撰成《睿宗实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唐会要》卷六三:开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修史官刘子玄、吴兢撰《睿宗实录》二十卷、《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成,以闻。又引古义白于执政。宰相姚崇奏上,言今子玄援引古今,臣谨寻故实,例有恩赏,子玄等始未修撰,诚亦勤劳,叙事记言,所录虽重,承恩赐命,固不在多,子玄等各赐物五百段,许之。

  知几以修《则天实录》功,封居巢县子。(《旧唐书》本传)

  717 玄宗开元五年丁已 五十六岁

  史官条奏每月应所行事。《唐大诏令集》卷八六:令史官条奏每月应所行事诏:自今已后,每人孟月史官条奏应所行事,当斟酌古典,用孚于休。

  宣布朝廷,使知朕意。开元五年十月一日。

  718 玄宗开元六年戊午 五十八岁

  九月河南大水,遣工部尚书刘知柔持节往河南道存问。(《旧唐书·玄宗本纪》)

  719 玄宗开元七年己未 五十九岁

  三月,诏诸儒议《孝经》孔郑注、王氏《老子注》及子夏《易传》诸书长短。

  四月,知几奏注《孝经》请废郑依孔,注《老子》请停河上公行王,《易传》非子夏所造。时议以知几博识,诚则纯儒;全非众家,亦则未可。其后博士司马贞亦上书驳辩。五月五日,诏河郑二家,依旧行用;王孔二注,并存其说;子夏传帖易者停。(《唐会要》卷七十六、卷三十六)

  五月,知几上重论孝经老子注议。(《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四)

  九月,诏令丽正殿写四库书,各于本库每部为目录。(《唐会要》卷三十五)知几友人薛谦光卒,年七十三岁。(《旧唐书》本传)

  720 玄宗开元八年庚申 六十岁

  命右散骑常侍元行冲整比群书。(《通鉴》)充丽正修书院使,检校院内修撰官。(《唐会要》卷六十四)张说兼修国史。开元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诏:张说多识前志,文成微婉,词润金石,可以昭振风雅,光扬轨训,可兼修国史。(《唐会要》卷六三)

  721 玄宗开元九年辛酉 六十一岁

  知几卒。《旧唐书》本传:九年,长子贩为太乐令,犯事配流。子玄诣执政诉理,上闻而怒之,由是贬授安州都督府别驾。子玄至安州无几而卒,年六十一。自幼及长,述作不倦,朝有论著,必居其职。预修《三教珠英》、《文馆词林》、《姓族系录》,修《唐书》、《实录》,皆行于代。有集三十卷。后数年,玄宗敕河南就家写《史通》以进,读而善之。元行冲等撰成《群书目录》。《旧唐书·玄宗本纪上》:开元九年,冬十一月丙辰,左散骑常侍元行冲上《群书目录》二百卷,藏之内府。《旧唐书·元行冲传》: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诏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目录》,岁余书成之,奏上之。

  知几卒年,其亲友尚健在者有:

  兄知柔,七十三岁,开元十一年(723 年)卒。

  徐坚,六十三岁,开元十六年(729 年)卒。

  元行冲,六十九岁,开元十六年(729 年)卒,享年七十六岁。

  吴兢,五十二岁,天宝八年(749 年)卒,享年八十岁。

  子贶,博通经史,明天文、律历、音乐、医算之术,终于起居郎、修国史。撰《六经外传》三十卷,《续说苑》十卷等。

  子,右补闭、集贤殿学士、修国史。著《史例》三卷、《传记》三卷、《乐府古题解》一卷。

  子汇,给事中、尚书右丞、左散骑常侍、荆南长沙节度使,有集三卷。

  子秩,给事中、尚书右丞、国子祭酒,撰《政典》三十五卷。

  子迅,右补闭,撰《六说》五卷。

  子迥,谏议大夫、给事中,有集五卷。(《旧唐书·刘子玄传》)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