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知几评传 > 下篇 刘知几的思想 第一章 学术思想渊源 一、学术渊源概观
历史上每个思想家的产生,都有使他得以诞生的思想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改造、丰富和发展。刘知几自然也不例外。
刘知几的学术思想深受其学术前辈的影响,对此,知几自有明言,史家也多有论述。
《史通·自叙》表彰《淮南子》"牢笼天地,博极古今","错综经纬,兼于数家"。又列举扬雄《法言》、王充《论衡》、应劭《风俗通》、刘劭《人物志》、陆景《典语》和刘勰《文心雕龙》六家,明言"自《法言》已降,迄于《文心》而往,固以纳诸胸中,曾不蒂芥者矣。"尤其是王充《论衡》这部批判哲学著作成了刘知几《史通》之批判史学的榜样。知几指出:"昔王充设论,有《问孔》之篇,虽《论语》群言,多见指摘,而《春秋》杂义,曾未发明。是用广彼旧疑,增其新觉,将来学者,幸为详之。"①可以说,他的《惑经》就是《问孔》的续篇。上述诸家,就知儿所言,所受的启发各有侧重。从《淮南子》那里,他吸取了牢宠天地、博极古今的思想。他说:"自淮南已后,作者无绝,必商榷而言,则其流又众。"②于是他阐述各家著书背景、意义所归。比如他说:盖仲尼既殁,微言不行;史公著书,是非多谬。由是百家诸子,诡说异辞,务为小辨,破彼大道,故扬雄《法言》生焉。儒者之书,博而寡要,得其糟粕,失其菁华。而流俗鄙夫,贵远贱近,传兹牴牾,自相欺惑,故王充《论衡》生焉。民者,冥也,冥然罔知,率彼愚蒙,墙面而视。或讹音鄙句,莫究本源,或守株胶柱,动多拘忌,故应劭《风俗通》生焉。
浦起龙注概括诸家特点,说《法言》主谈理,《论衡》主征据,《风俗通》主博洽,《人物志》主辨材,《典语》主评品,《文心雕龙》主文章体裁④,各书皆有标举,这些都对知几有所启发。
学者就知几学术思想渊源曾作过较为深入的探索。这里可举出有代表性的两家。傅振伦先生在《刘知几年谱》⑤中指出:孔子因鲁史旧闻,据行事,仍人道而作《春秋》。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撰《史记》,成一家之言。刘安牢笼天地,博涉古今,以著《淮南子》。知几自谓其书有与夺、褒贬、鉴诫、讽刺,上究王道,下掞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盖《史通》实继承孔子、司马迁之传统,而采用《淮南子》之形式而作者也。他又指出:"《史通》一书,即就《文心·史传篇》意推广而成。"①"知几之书多出于① 《史通·惑经》。
② 《史通·自叙》。
③ 《史通·自叙》。
④ 《史通通释》卷十《自叙》。
⑤ 中华书局1963 年4 月第1 版。
① 《刘知几年谱》第21 页,中华书局1963 年4 月(北京)第1 版。以下引同。
刘勰,故其书亦全模拟之,立意亦多取之也。两氏史学思想,亦多相同。"②因列举十六点,以见二氏相同史学思想之大端。
许冠三先生在《刘知几的实录史学》③一书中专设"探源"一章,重点探讨《史通》同《左传》、《论衡》、《文心雕龙》、《齐志》诸书的关系。
他指出:"说及知几之师承,实遍及于经、史、子、集四部。在史部,首推《左传》、《史记》、《汉书》与《三国志·裴注》;在子部,包括《庄子》、《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与《论衡》;在集部,则为《楚辞》、《文选》与《文心雕龙》;在经部中,《春秋》和《尚书》的影响,亦是无可置疑的。在前列各书中,《左传》、《论衡》与《文心》这三者尤具决定性。"④近年来,史学界在论及知几学术思想渊源时,也比较多的注意了《论衡》和《文心雕龙·史传》对《史通》的影响。这些意见都是值得重视的。在我看来,知几在其一生的学术活动中,博极群书,广泛涉猎了古人的学术思想成果,这是无容置疑的。但是,他对古人的学术思想成果决非无目的的兼收并蓄,其弃取之间,自有个基本的原则,基本的标准。自然这个原则、标准也不是天生就有和固定不变的,它就是逐步形成的刘知几的历史观、人生观。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的经学曾经作为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经学家范文澜指出:"'五四'运动以前二千多年里面,所谓学问,几乎专指经学而言。学人以名列儒林为荣,著述以敷赞圣旨为贵,派别繁杂,训解浩瀚"①。这种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遂逐渐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其沿革变迁、盛衰消长,同整个封建社会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汉代经学家们保存和整理的儒家著作也成为后世重要的思想资料。
从上述这一大的思想背景看,探讨刘知几学术思想之渊源,首先需要弄清他的学术思想与儒家经学的关系。
众所周知,经学并非铁板一块,在其内部,派别繁杂,正是派别之争成为推动经学发展变化的原因之一。两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表面看只是书籍抄本的不同,实质上是对经义理解有重大分歧。今文学家视《六经》为孔子"托古改制"之作;古文学家则不然,以为《六经》是孔子整理保存下来的古代史料。对《六经》看法不同,对孔子的认识也不同。今文学家认为孔子是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甚至是受命的"素王",孔子把《六经》作为发挥自己思想的躯壳。古文学家则认为孔子是教育家、史学家,是儒家的先师,孔子的精神就在《六经》本身。今文学家重在阐发《六经》的微言大义,重视《春秋公羊传》,古文学家重在考察史实,重视《周礼》和《左传》。今文经学同阴阳五行、谶纬迷信结合,表现出浓厚的神学色彩,古文经学专讲古代典章制度,表现出比较朴实的学风。今文经学在西汉取得统治地位,而古文经学在西汉末年崛起,形成经学内部对立的两大派。
从西汉末到东汉末今古文经学经过了多次重大较量,其争论内容始终以② 《刘知几年谱》第22 页。
③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3 年出版。
④ 《刘知几的实录史学》第21 页。
① 《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第265 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79 年4 月第1 版。
《左传》为中心,争论《左传》与《公羊传》的优劣问题。今文学派因处官学地位,多方压制古文学派,古文学派为取得立于学官,便同今文学派展开斗争。从发展趋势看,古文学派势力日趋壮大,东汉一代涌现了诸如郑众、杜林、桓谭、贾逢、马融等古文大家。至郑玄出,古、今兼采,遂使今、古文经学趋于融合。魏晋时代,今文学式微,古文学反日趋发展,后来六朝的南、北学,隋、唐的义疏派,其基本立场却同古文学相距不远。
在这一经学发展的路径上,刘知几表示赞同的大抵上是古文学派的立场。他对孔子的态度,对《六经》的态度,对两汉以来经学家的态度,部表明他倾向古文经的立场。
傅振伦先生在《刘知几年谱》中指出:"知几深于史学,其学说近古文学派。"他从史料中归纳出知几为古文学家的四条证据:第一是知几"以经为古代史料,尊孔子为史学家"。第二是知几"申左氏而斥公、谷,于公羊尤甚"。第三是在开元年间关于《孝经注》之辩中,知几主古文,第四是据《旧唐书·王元感传》载,元感表上其所撰《尚书纠缪》、《春秋振滞》及所注《孝经》、《史记》草稿,知几每为元感申理其义,接连上表推荐。这些看法都是对的。
知几以经为古代史料,尊孔子为史学家,这是表明他的学说近古文学派的最关键的一条。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全面而较为科学的评价孔子及其学说的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写了《孔子世家》及《仲尼弟子列传》,又在《太史公自序》中高度评价了《春秋》的历史价值。《报任安书》中所言"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即步孔子后尘,写出第二部《春秋》。要而言之,司马迁高度评价孔子对学术文化的贡献,他是以历史家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孔子的。在他的笔下,孔子是位伟大的学者,而不是神。这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态度并不一致。
两汉之际,谶纬迷信思潮泛滥,它是今文经学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站出来批评谶纬迷信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扬雄、桓谭和王充。从刘向、刘歆父子到扬雄、桓谭,可以看出一种受过古文经学的熏陶而反对谶纬思想的新思潮的演进和发展的轨迹。而王充对经学、俄纬等虚妄之言的批评,写下了两汉思想史上辉煌的篇章。
从宏观的角度去考察,刘知几的学术思想渊源可以这样概括:他继承了孔子、司马迁以来的优良的史学传统,继承了扬雄、桓谭、王充以来批判哲学的战斗风格,也继承了前人著作,尤其是王充《论衡》和刘勰《文心雕龙》的撰述形式,在史学领域里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批判性的理论总结,写出了战斗性的史学批评专著《史通》。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