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永行刘永好首富长青 > 第一章 夜汐:动乱年代的艰难成长(11)

第一章 夜汐:动乱年代的艰难成长(11)

  第一章 夜汐:动乱年代的艰难成长(11)

  大哥刘永言是光荣的工人阶级的一员,三弟陈育新在乡下务农,四弟刘永好也作为知青下乡了,而老二刘永行因为腿伤的原因,只能留在了新津县城。幸好从小爱好无线电,所以在镇办的一家无线电维修厂谋得一份工作。在很长的时间内,他微薄的工资连自己的肚子都不能填饱。但凭着聪明和好学,刘永行很快成为新津县首屈一指的修理师傅。

  幸运的是,还没等这颗不平凡的心老死于尘埃之中,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轰然降临。1976年是天翻地覆的一年——周恩来、朱德、**等相继逝世,又爆发了唐山大地震。但值得庆幸的是,“四人帮”终于被粉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中国开始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重新步入校门

  1977年,是改变很多中国年轻人命运的一年。

  这一年7月,邓小平甫一复出就自告奋勇主管教育科技的工作。8月,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众多教育界代表强烈要求对现行招生制度进行改革。

  邓小平当机立断:“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此后的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第二次高等学校招生会在北京召开。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高考制度恢复了。

  据统计,当时报名要求参加高考的青年多达1160万人,最终参加这届高考的考生共有570多万,最后共录取的新生有27.3万人。

  惊喜若狂的刘永行抓住了这次机会,参加了1977年冬天举行的高考。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复习,刘永行便一举成为当年新津县高考1800名考生中的理科状元。

  当时,雄心勃勃的刘永行报考的是北京大学,但让他很受伤的是,他却迟迟没有等到那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虽然事前有关部门称,出身不再作为衡量录取的标准,但在第一次恢复高考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录取人员还是一时摆脱不了僵化的思想。

  幸亏了邓小平的一次谈话,让无数像刘永行这样年轻人的命运柳暗花明。

  在那一年的某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说:“现在高校录取工作中的一些现象是不正常的,虽然现在有一些学生的家庭出身不太好,但是他们个人都是很优秀的学生,大学生招生把他们排除在大门外,不仅对社会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不久后,新津县教育局的同志便来到刘家,对刘永行的成绩进行了复核,并进行了一番安慰。但最后的结果还是让刘永行大失所望——录取他的不是梦想中的北大,而是成都师范专科学校,而且专业是他根本没有填的数学。最后,在父亲的极力劝说下,他才勉强踏进了成都师范专科学校的校门。

  而老三陈育新的早年生活更显得过于平凡。

  1966年初中毕业的陈育新,因文革的爆发而不得不离开心爱的校园,回到新津古家村当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在随后的12年时间,他结婚、生子,规矩沉默一如新津乡间田头那些朴素无华的农作物。

  唯一值得一提的壮举,就是陈育新某次挑菜上街时,创造了挑208斤、5里路不歇一次的纪录。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