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有本事的皇帝:治世读刘秀 第一部:天下雄主 > 第五章 锋芒初试
在兵火连天、饿殍遍野的时候,要让谁把到嘴的肥肉吐出来,把拼命抢来的东西让出来,并不比打仗容易。
君不见,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和普通百姓为了战斗而结成深厚友谊,而为了分享果实又反目成仇!
古人深感于此,有俗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所幸联军有了刘秀!
刘秀敏锐地觉察到这种局面的严重危险性,果断而严格地约束舂陵子弟,要求大家立即把战利品都拿出来,全部送给新市、平林兵。
一场眼看就要发生的火并避免了,新市、平林兵都很高兴,对刘秀刮目相看。
骑牛上战场
刘秀兄弟虽然宣布起事了,但王莽政权还控制着全国大部分地区。
即使在南阳郡,官府和官军也控制着大部分地区,一旦做好军事部署,南阳郡太守(前队大夫)掌握的武装力量可以迅速扑向舂陵,其他地方的官军也可以赶来围剿。
这样一支仅有七八千人,孤立无援、缺乏起码军事训练的舂陵军,必须面对十倍甚至百倍于自己,具有丰富镇压起义和屠杀老百姓经验的官军,敌我双方在军事上简直没有可比性。
其次,舂陵军的物资极为匮乏,根本不具备打一仗所需的起码条件。
打仗就是打军需,打后勤,打钱粮,物资是否充裕,供给是否及时,武器装备是否先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走向。
舂陵军不比官军,具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正规的组织指挥体系,他们几乎都是拖家携口一道行军打仗的。
这样一支男女老少混合的队伍,且不说其他,单是吃喝拉撒,也需要有一定的后勤保障跟着,就是出去旅游,这支队伍的花费也不是个小数目。
不怕笑话,刘秀作为舂陵军的核心人物,连匹战马也没有,他的基本配置是一头牛,被称为“骑牛将军”。其他人的配备就可想而知了。
舂陵军这时连一面像样的旗帜也置办不起。
有个故事,能够看出舂陵军这时候确实手头太紧。
今天河南省社旗县县城所在地赊店镇,还有这儿的赊店酒,就是得名于刘秀赊旗举兵。
传说刘秀刚举兵时,手头实在紧张,连个帅旗也置办不起。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小镇,在一家小酒店里吃饭。可能连日操劳,好久没有吃好了,他觉得这一顿真是饭香酒也香。想想自己举兵起义,家财用尽仍然紧张,他多少有点怅然。
走出小店,他望见店幡在空中随风飘扬,上写一个“刘”字十分醒目,灵机一动:我的队伍连个帅旗还没有,何不借此一用?
他摸摸口袋,已经空无一文,只好向店掌柜提出要赊他的店幡来当帅旗。
要人家做生意的招牌,这本来是个很难为情的事儿,赊者心理素质差的张不开口,被赊者一般都会很生气:你是故意找茬怎么的?
但是,刘掌柜知道眼前就是刘秀,赊店幡是用来打王莽的,很乐意地取下来交给了刘秀。
后来,刘秀历尽艰辛终于称帝,仍然念念不忘小镇、小店的赊旗之功,敕封小店为“赊旗店”,酒为“赊店酒”,小镇称“赊店镇”。
他虽然贵为天子,天下美酒可以尽为所用,但仍对赊店酒情有独钟,经常拿来宴饮、招待臣下。
这时,各地农民起义已经很热闹,官军忙着镇压,到处兵火连天,舂陵军势单力薄,如果不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随时会被人家吃掉。
遇到官军那是没话说,肯定开打。遇到起义军,要是人家嘴馋,结果也不好说。各地豪强势力、农民起义军之间相互吞并的事十分普遍。
早在公元17年,王莽忙于把他坑民误国的改制进行下去的时候,除了刘氏宗室和拥刘官僚的武装反抗,接二连三的农民起义也拉开了帷幕。
比如,临淮(今江苏泗洪附近)人瓜田仪率领的起义,琅邪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人吕母领导的起义,等等。
在这众多的反莽起义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绿林军和赤眉军,他们规模大,战斗力强,在当时和以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赤眉军,绿林军
这时的王莽已经疯狂了。
他想尽一切办法把天下财富搜刮到自己手里,用来穷奢极欲,修建宫殿和祖庙,赏赐心腹爪牙。
他的祖庙极其豪华壮丽,费时三年,耗资惊人,还搭上数万老百姓的命。
他想尽一切办法镇压反抗他的人,无论普通老百姓、地方干部、心腹爪牙还是骨肉至亲,得手就给灭了。
他的干部和官军腐败透顶,草菅人命,烧杀抢掠,恣意妄为。
再加上连年的灾荒和瘟疫盛行,老百姓根本活不下去。
天下百姓被逼死过半,许多地方发生人吃人的惨绝人寰的悲剧,到处哭号连天。即使往日最富庶的关中地区,也是“民庶涂炭,百不一在”了。
这时,谁要站出来喊一声去打王莽,马上就有很多人响应。
公元18年,琅邪郡莒县(今山东莒县)人樊崇聚众百人起义,他自称三老,转战进入泰山一带,流动袭击官军。
当时,琅邪郡及周边地区正闹饥荒,加上官府太黑,老百姓不得不起来造反。樊崇勇猛善战,大家都愿归附他,仅一年工夫,这支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
这是一支很纯朴的农民队伍。他们起来绝不是故意闹事,也不像陈胜、刘邦那样一开始就要弄个王侯将相当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出来干这活儿,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吃饭,就是想解决生存问题。
所以,他们一开始就很务实,也很低调,没有什么宏大的攻城略地的计划,甚至连旗帜、口号都没有,直到队伍壮大了才制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的规矩。
领头人樊崇自称三老,“三老”是当时级别最低的地方衙门小吏。他们这就等于公开表明,我们起来干,就是要有口饭吃,就是要像衙门当差的那样能有口饭吃!
但是,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很强。
这支部队在迎战王莽派来镇压的官军时,先后在姑幕(今山东安丘南)、无盐(今山东东平东)等地大获全胜,打死官军主帅平均公廉丹,打跑官军另一个主帅太师王匡,毙敌数万人。
樊崇在率众抗击官军时,有一个很好的创意,就是为了防止自己兄弟与官军混淆,让自己的战士一律把眉毛染成红色。
老樊的这个创意实用性很强,能让人轻松愉快地接受,成本又很低。
他虽然没有申请专利,但获得极高的评价,很有知名度,没有人来剽窃和模仿。
当时和后来,这支队伍获得了“赤眉军”的称号。
绿林军,这也是一支典型的被王莽逼得不得不起来造反的农民队伍。
起事时间:公元17年,比赤眉军起事早了一年。
起事地点:绿林山(今湖北当阳境内)附近。
起事主体:王匡、王凤率领的数百名饥民。
起事原因:饥民们由于王莽政权的压榨和连年灾荒活不下去,而他们很想活下去。
绿林山处于汉水中游,万木葱茏,百草丰盛,周边的山林湖泽气候适宜,物产富饶。迫于生计,附近的老百姓纷纷跑来采择荸荠等野生植物充饥。人多忙乱,难免发生冲突。
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办事公道,为大家评理息讼让人服气,享有很高的威信。
看看时机成熟,王匡、王凤迅速拉起数百人的队伍,宣布反王莽,找饭吃。原本在不远处一直准备造反的王常、马武、成丹等人也赶来加盟,队伍很快发展到七八千人。他们占据绿林山为根据地,被称为“绿林军”。
绿林军平时藏身绿林山中,时常出来攻打周围的官府、官军和地方豪强,夺取财物粮食。
后来,人们把打家劫舍、仗义疏财的人称为“绿林好汉”,意思则有了很大的不同。
由于能吃上饭,不受气,还可以反抗官府,四方的老百姓纷纷汇集到绿林山,绿林军很快壮大到5万多人。
王莽对此不敢小瞧,忙派军围剿。
绿林军与赤眉军一样,大家反正豁出去了,战斗力很强,在云杜(今湖北沔阳)大败官军。
这引起了王莽进一步的注意。
次年,也就是公元22年夏天,王莽派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率主力部队,自京城长安出发,经南阳,企图一举消灭绿林军。
谁知就在这时,绿林山发生瘟疫,绿林军死了差不多一半。为了摆脱困境,先谋生存,再求发展,绿林军只能进行分路转移。
公元22年秋季,绿林军发展成(或者说不得不分成)三支队伍:
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领,南下渡过汉水,在南郡(今湖北江陵)一带活动,称为下江兵(时称长江自南郡以下为下江)。
一支由新市(今湖北京山县)人王匡、王凤及马武、张卬等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
这时,平林(今湖北随州境内)人陈牧、廖湛聚众1000多人起义,响应新市兵,被称为平林兵。
这三支队伍纵横驰骋于荆州所属的南郡、南阳和江夏三郡,互相呼应,互为掎角,不光沉重打击了王莽在南方的统治,而且直接威胁他的统治中心京城长安。
这种军事局面的形成,固然是绿林军首领们朴素而实用的战略战术思想使然,也得益于王莽干部们的工作作风。
王莽挟诈欺国的工作作风表现在平时为人为政之中,而每到关键时候,他在这方面还有上佳的表现。
绿林军刚起义时,他派使者去赦免他们。他认为义军就是盗贼,按说该打,但朝廷现在闹心的事太多,你们也别闹了,朝廷不打你们,也不追究你们了。
他派使者进行所谓的赦免,其实是去笼络义军。
绿林军和其他义军并不是吃饱了撑得起来反着玩,他们恰恰是因为被饿得实在活不下去了,又对王莽彻底失望,才拎着脑袋起来造反的。也就是说,他们与王莽冤仇太深,矛盾太大,事关生存,这事一般人说合不了。
有一次,一位使者无功而返,如实向王莽汇报:“目前盗贼此伏彼起,时而单打,时而联合。我认真调查其中的原因,他们都说,我们苦于政令法律实在严苛,动不动就犯了重罪。拼死拼活地干活儿,劳动所得还不够纳税的。就是关起门在自己家里,说不定还会因为邻居犯个私铸钱币之类的事,给那些奸吏抓去。我看,老百姓是因为没有活路,才起来做盗贼的。”
这使者说的是实话,他很负责地报告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老百姓造反的原因,非常具体,也非常生动。
但是,王莽听了大怒,立即把这位使者免职。
在他的干部队伍中,他实在无法容忍诚实的干部和务实的作风!
别的使者中,大多是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党棍和政客,就顺着王莽的心思,说什么“刁民狂妄狡诈该杀”,什么“现在形势很好,盗贼很快就扑灭”。
王莽听了很高兴,立即对这样的干部提拔重用。
要生存壮大,就必须进行联合
绿林军分三路转移的时候,正是刘縯、刘秀兄弟决定迅速走出舂陵、寻找盟友的时候,而正打算北上南阳一带发展的新市兵、平林兵,就是很好的合作对象。
以王匡为首的新市兵和以陈牧为首的平林兵,在南阳南边离舂陵不远的地方与官军交手几次,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也急于北上南阳,寻求新的发展,而在南阳一带根基很深的刘氏宗室是很好的合作选项。
也就是说,双方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团结友军,壮大力量,携手对敌。
这就好办了。
当时天下形势瞬息万变,敌友关系转换频繁。大家分分合合,打打和和,今天是朋友,明天是敌人,甚至刚才落座喝酒还是哥们儿,转脸就抽刀对砍的,也不是少数。
要真正实现不同军事力量的联合,除了必须有合适的时机、共同的利益,从中穿针引线的人也很重要。
刘縯派本家大哥刘嘉作为舂陵军的代表,主动去找王匡、陈牧等商议合兵事宜。
刘嘉性情仁厚,知书达理,见多识广,与刘縯、刘秀兄弟一样,也是舂陵侯刘买的玄孙。他自幼是个孤儿,刘秀的老爸刘钦对他视若己出,悉心培养他,还资助他到长安求学。所以,他跟刘縯、刘秀有着特殊的亲情,是个不错的人选。
刘嘉的到来,受到王匡、陈牧等人的竭诚欢迎,双方立即达成合兵一处、共同对敌的协议。
事实证明,刘縯、刘秀兄弟联合农民起义军的这一招相当高明,在当时是最佳选择。
这个军事联盟姑且称为起义联军或者联军吧,它的产生可以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首先它改变了社会政治军事力量的对比。
对联军而言,显然是壮大了力量,经过多次战斗,他们很快组织起十万多人的队伍;对新莽政权而言,则是培养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至少在南阳一带,王莽要想哄着让起义军散伙,或者各个击破,将变得十分困难。
后来,也正是这支联军埋葬了王莽和他丑陋的政权。
其次,这支联军拉开架势要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吸引、锻炼和培养了大批干部。
这些干部中既有刘秀这样不可多得的领袖,也有具备文韬武略、可以经天纬地的各方面人才,其中很多人在历史上的名声是响当当的。
应该说,绿林军早期的首领还是有号召力的,像王常、马武后来还为刘秀君临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他们中的多数文化水平低,自我要求不高,像张卬等人还是喜欢滥杀和放纵的好勇斗狠之徒。
联军的诞生,刘縯、刘秀兄弟的加入,改善了领导班子结构,提高了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高政治谋略和军事指挥艺术的领袖集团。
这时候,一大批人才纷纷汇集而来,也是一道十分抢眼的风景线。
有一个人率众前来投奔,实在让刘秀喜出望外。
他名叫阴识,是阴丽华同父异母的哥哥。阴识早年父母双亡,家境一般化,他人品很好,忠厚勤快,伺奉继母邓氏(就是阴丽华、阴兴姐弟的生母),照顾妹妹弟弟十分尽心。
舂陵军刚起事时,阴识正在京城长安求学。他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抛下学业,回到家乡新野,率领家人和亲朋好友一千多人参加。
自己梦中情人的哥哥和家人的加入,对刘秀的鼓励是不言而喻的。阴识被任命为校尉。
阴识很有见识,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帮助刘秀征服对手、君临天下、建立家庭的过程中,都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也表现出高洁的品格。
刘秀还有两个本家大哥也要在这时候出场,一个名叫刘赐,一个叫刘玄,两人同为曾任苍梧太守刘利的孙子,还是生死之交。而刘利与刘秀的祖父刘回,则都是舂陵侯刘买的孙子。
刘縯、刘秀兄弟起兵时,刘赐作为族人加入,一直随军行动。而刘玄则在稍早时候,投奔了陈牧的平林兵,是作为平林兵的下级干部(安集掾)加入起义联军的。
这并不是说刘玄的觉悟高,或者反莽更积极,而是另有隐情。
原来,刘玄、刘赐与刘秀、刘縯兄弟一样,都是西汉皇室后裔,只是到他们那儿,已经是平民。
王莽篡汉后全面贬抑刘氏宗室,诸刘绝大部分被剥夺了爵位,许多宗室子弟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常常受到侮辱。
有一次,舂陵的一个亭长喝醉了酒,就叫来刘子张,拿他训着玩。
刘子张是刘赐的叔父,是刘玄的父亲,刘子张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一怒之下,把亭长杀了。
当时王莽篡汉,天下乱哄哄的,这个案件并没有得到认真处理。多年后,亭长的儿子给父亲报仇,又把刘子张的儿子刘骞,也就是刘玄的弟弟给干掉了。刘赐的哥哥刘显为了给堂弟刘骞报仇,又杀死了亭长的儿子。
这样冤冤相报致死多条人命,终于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刘显被下狱处死。
刘赐也是性情中人,发誓要为哥哥报仇。于是,刘赐与侄儿刘信(刘显的儿子)一起,卖掉田宅,散尽家产,交友结伙,为报仇准备。
一次,机会来了,刘赐、刘信带着几个朋友,纵火烧死亭长的老婆孩子四个人,然后逃亡外地。
后来遇到大赦,刘赐、刘信叔侄才回到家乡。
在这起家族仇杀中,作为主要权利当事人的刘玄,表现得十分乖巧。他生性懦弱,胆小怕事,但事情由自己的父亲引起,弟弟又被杀,连堂兄弟都这么仗义,自己装孬也不行,所以,他也纠集几个朋友,想为弟弟报仇。
有一天,刘玄宴请朋友,邀请当地的治安官游徼赴宴,显然也与仇杀案有关。但是,这个宴席办砸了,大家喝酒喝出了故事。在宴席上,刘玄的一个朋友耍酒疯儿,借着酒劲儿把治安官惹恼了!
这个朋友喝多了不老实,狂呼高唱道:“热煮爆炒两都尉,游徼来得晚,用来调滋味。”
这样的言行,多少带有搞笑的性质,可以看做这是侮辱人,也可以看做纯属醉话,关键看当事人怎么理解。但是,治安官认为这是有意侮辱他。这样的当众侮辱,治安官岂能容忍?他刚想发威,又被捆起来痛扁一顿。
这还不是老虎头上拍苍蝇吗?
这时天下有点儿乱,官府办事不讲究章法,治安官本人被打,被侮辱,他无论于公于私,想拿人治罪还是费不了多大劲儿的。
刘玄见势不妙,怕遭不测,干脆一跑了之,跑到平林躲了起来。
这个案子已经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当地官吏见刘玄跑了,就把刘子张捉拿下狱。
刘玄在平林听说老爸被抓,十分害怕和苦恼。他觉得官府可能不让这个事情算完,要是通缉自己,自己即使不死,没完没了的逃亡生活也是很辛苦的。
于是,他心生一计:诈死。他放出风声,说他病死了。为了把这个假戏演好,他还弄了一副棺材,让人运回老家舂陵安葬。
地方官以为刘玄真的死了,就把刘子张放了。
诈死的刘玄毕竟作假心虚,不敢回家,只有东躲西藏,四处漂泊。
后来,他听说平林人陈牧扯起了反旗,便前来投奔。他觉得,这是结束个人逃亡生活的唯一途径了。
陈牧见他是刘氏宗室,认为他对造反工作可能还有点儿用处,便收留了他,还在平林兵队伍中给了他一个小官儿做:安集掾。
所以,刘赐、刘玄既是堂兄弟,也算有生死之交,关系自然很铁。
由此看来,起义联军是个复杂而庞大的利益体系,简单地说,就是由刘秀兄弟的舂陵军和王匡、陈牧的新市、平林兵双方,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它的基本特点是:共同的目标,不同的追求。
双方共同的目标是消灭新莽政权,不同的追求则有点儿意思。
舂陵子弟消灭新莽政权是为了复兴汉室。
王莽篡汉,贬抑刘氏宗室,让刘氏宗室活得很辛苦,也很没有面子。
新市、平林将士和广大老百姓的念头一样,消灭新莽政权是为了活下去,有尊严地活下去。
因为铁的事实摆在面前,有王莽当一哥,大家既吃不上饭,又受欺压,确实没有任何办法再活下去了。
在灭王莽上,大家的意见是绝对的一致。
而在灭他的过程中,以及灭他以后大家各自的利益怎么办,还是另外一说。
这就是说,在这个社会人生大舞台上,看着王莽演员拙劣而顽固的表演把大家害得很苦,哥几个都想上台把他踹下去。
而踹走王莽以后,哥几个怎么表演,还得另外商量。
利益,这要命的利益。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的利益史,怎样看待利益、追求利益、安排利益,对具体的个人而言,决定了你在历史上的定位,也决定了你对其他历史问题的看法;对具体的政权而言,决定了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赢得老百姓,最终也决定了它能走多远。
试刃——有时候,你必须暂时妥协
起义联军合兵一处,立即开始共同针对王莽官军的战斗,首战即攻打长聚(今河南南阳境内),对手是新野县尉。
长聚是一个比乡镇的建制还要小的地方,大概相当于今天的行政村。但因其地理位置很重要,官军在这设了个重要的军事据点,新野县尉亲自坐镇,指挥守备。
平生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军事战斗,刘秀的心情十分激动!
“我本是一位书生,不想惹事,只想凭自己的本事读书、做官、结婚、生子,运气好了,我完全有能力登衙升堂,主政一方;即使时运不济,在农村种地,我也可以温饱一生。但这个世道确实太浑蛋,而村子外的世界确实太精彩!
“我本是一位君子,为人讲信用,处事讲理由,我与人为善,从不暗算人,更不想杀人。但这个世道吃人,我不反抗,只有被吃!
“人在做,天在看!我刘秀来了!”
联军同仇敌忾,向新野县尉率领的官军驻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刘秀骑着一头犍牛,身先士卒,勇猛异常,杀入敌阵。前面说了,联军手头紧,装备太差,人称刘秀为骑牛将军,即来源于此。
犍牛也的确不适合打仗,它除了蛮劲儿大一点儿,还有速度慢、难控制的特点,战马有的优点它都没有。打起仗来,主人拎刀对砍,需要它做出的配合它基本上都做不来。
但是,刘秀早年习武,武功超群,竟然驾驭着犍牛往来冲杀,如入无人之境。直到杀死新野县尉,夺得一匹战马,他才把犍牛换掉。
这一仗,联军由于密切配合,首领奋勇当先,取得很大胜利。
顺便说一下,刘秀兄弟姐妹六人从小就习武,至少刘縯、刘秀和三妹刘伯姬是武功高手。
刘縯武功盖世,勇冠三军,冲锋陷阵时非常人能敌。
刘秀也绝非平常读书人、庄稼人。他早年练就一身功夫,每有战事,他常常单枪匹马,或者仅带数人,旋风般冲入敌阵,屡建奇功。
刘伯姬也不让须眉,自幼跟着几个哥哥舞枪弄棒,一般的将领也不是对手,不少官军中的名将都将栽在她的马下。
眼下首战告捷,刘秀得到战马,同时也改善了其他装备。
从此,他舍牛乘马,开始了一生丰富多彩、波谲云诡、激动人心的政治军事生涯。
首次联合作战即获大捷,联军士气高涨,斗志倍增。于是,刘縯、刘秀、王匡、陈牧等决定乘胜进军,继续西进,攻打唐子乡(今湖北枣阳北)。
唐子乡在南阳郡湖阳县(今河南唐河南)境内,是官军的一处军需仓库所在地,也很重要,由湖阳尉亲自带兵把守。
联军齐心协力,一阵猛攻,拿下唐子乡,杀死湖阳尉,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
联军两战两捷,士气高涨,形势看好。
联军将士欢天喜地,一边嘲笑着官军不经打,一边忙着分战利品。
就在联军初战告捷,忙着分财物的时候,问题出现了:由于分财物分恼了,大家要火并!
原来,联军内部发生的纷争,并不是争着要最艰巨的任务,而是在分东西的时候产生了矛盾。这种分东西的矛盾还不是争着多给别人一些,而恰恰相反,是争着要从别人那儿多拿一点儿。
大家各不相让,吵红了脸,还要动手。
其中,舂陵子弟夺占的财物较多,引起新市、平林兵的眼红,他们吵嚷着要,而舂陵子弟又不给。
一般来说,如果矛盾是由争着要艰巨的任务产生的,都是很容易解决的,而且结局相当不错,末了大家会热泪盈眶,还要紧紧拥抱,革命友谊会进一步加深。
争抢财物则不同了,是很伤人感情的。大家在吵得面红耳赤,甚至争得拳脚相加的时候,什么革命感情,什么共同理想,都放在脑后了。
大家都知道,刚打下的军需仓库是一块大肥肉:
一是东西多,要不然官军不会叫仓库,还安排重兵把守。
二是用途大,军民都能用,现在东西太金贵,你看到底饿死多少人,又有多少人饿得去吃人!
三是有战略意义,说白了吧,此时天下乱成这个熊样儿,大家以后无论要生存还是要发展,都免不了要打人和防止被打,别管跟谁打仗,其实就是打物资、拼东西。
此时,联军将士的思想状况,就像看见官军大家一起上前去砍那样,缴获这么多好东西也谁都想抢。
于是,新市、平林兵密谋:咱们软的不行就来硬的,舂陵子弟占的便宜多,打他们!
对舂陵子弟来说,面前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护着到手的财物不放,新市兵、平林兵来抢就跟他们拼命,大不了你死我活,然后拜拜。
不过,这样最好的结果是刚刚建立的军事联盟破产,弄不好舂陵子弟被新市兵、平林兵吃了,或者大家两败倶伤,都被官军吃了。
二是以共同反莽的大局为重,不计较所分东西的多少,甚至放弃眼前已经到手的东西,缓和矛盾,求得团结,以争取下一步更大的胜利。
不过,在兵火连天、饿殍遍野的时候,要让谁把到嘴的肥肉吐出来,把拼命抢来的东西让出来,并不比打仗容易。
君不见,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和普通百姓为了战斗而结成深厚友谊,而为了分享果实又反目成仇!
古人深感于此,有俗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所幸联军有了刘秀!
刘秀敏锐地觉察到这种局面的严重危险性,果断而严格地约束舂陵子弟,要求大家立即把战利品都拿出来,全部送给新市、平林兵。
一场眼看就要发生的火并避免了,新市、平林兵都很高兴,对刘秀刮目相看。
既然分东西的事儿解决了,大家还是哥们儿。
完全可以说,对这件事情的妥善处理,刘秀表现出非凡的战略眼光、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驾驭复杂局面、解决棘手问题的过硬本领。
联系实际来看,这并非过誉。
从近万名舂陵子弟(加上他们的家人该有数万人)手中,把他们拎着脑袋获得的财物收缴过来,再拱手送给别人,这肯定不光是个力气活儿。
大家都是拼了命的,凭什么要我缴出去?
也不难想象,舂陵人中只顾眼前利益的绝非个别人,而要是有人站出来反对刘秀的做法,让大家把东西护紧,肯定有人响应。
所以,在很短时间里很快地做好这事儿的人,不是一般人。
这件事儿的妥善处理,大大提高了刘秀的威信,也很好地维护了联军的团结。
好了,既然大家又都是哥们儿了,那就干活吧!
联军决定,乘着一股猛劲儿,全力北上,攻打棘阳(今河南南阳市南),进逼宛城。棘阳是南阳郡的一个属县,在宛城南边不远,也是郡治宛城南面的一个重要屏障。联军很快攻下棘阳,该县县长带着老婆孩子逃跑。
大家注意,千万不要认为这个县长无能,恰恰相反,他很有能力,因为他是岑彭。
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县长。
岑县长是棘阳当地人,出身绅富之家,当基层干部期间还是很能恪尽职守的。后来,他无论治政还是带兵,都谋事周密,作战勇敢,奇计迭出,信义怀人,所表现出的大智慧、大身手,一般人是比不上的。
因为帮助刘秀君临天下贡献卓著,他被封侯拜将,名列“云台二十八将”。
但是这一次,岑县长落荒而逃也是事实。因为联军人多势众,斗志正盛,而且不按常规出拳。小小一个县城,王莽官府又没有摆下重兵,数万打红了眼的联军汉子上街绕一圈儿也给抖散架了,何况,联军里有刘縯、刘秀。
所以,对岑县长来说,不是兄弟无能,而是敌人太能。岑县长很狼狈地跑去投奔自己的顶头上司、南阳太守甄阜。请大家注意,岑县长并没有开小差,而是工作失利了立即找上级报告,去主动挨训。
甄阜大怒,责怪他不能固守棘阳,应当承担责任,就拘禁了他的母亲和妻子,让他戴罪立功,将功补过。
岑县长无奈,只好率众迎战联军。
这时候联军的形势确实大好,不是小好。联军稍作休整,虎视南阳郡治宛城,连战连胜,锋芒所指,势如破竹。
战地金兰
正在联军欢庆胜利的时候,邓晨、李通分别率领自己的亲朋好友前来投奔,刘縯、刘秀热情欢迎他们。
这时的李通已经惨遭灭门,家人及族人64口被南阳太守杀死,均在宛城街面上被焚尸扬灰,仅剩他与李轶、李松兄弟三人。
不久,邓晨也被官府焚烧了祖屋,掘毁了祖坟。
但是,李通、邓晨仍旧毅然加入了武装反莽的联军队伍。
在棘阳,李通还结识了刘秀的小妹刘伯姬,两人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战地爱情。
这时的李通尚处于丧家之痛中,刘伯姬初次见他,对他的不幸深感同情。随着了解的深入,她的爱慕之情逐渐产生。
在刘秀六兄妹中,刘伯姬行六,年龄最小。老爸去世时,她才4岁,与哥哥、姐姐们一起,由叔父刘良抚养成人。
由于年龄最小,母亲樊娴都对她十分偏爱,哥哥、姐姐们也处处让着她。但是,她却不娇惯自己,从小除了读书,还喜欢跟着几个哥哥舞枪弄棒,习武练剑,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在三哥刘秀率兵起义、君临天下的过程中,她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巾帼英雄。
刘伯姬对李通暗生情愫,不见李通有什么反应,就想找机会表白。
她不一定擅长风花雪月,但很喜欢冲锋陷阵。经过一番思考和犹豫,她打算直接找李通挑明:你要无意就算了,你要有那个意思,我请哥哥做主,咱俩订婚!
有一个雪夜,李通与刘縯、刘秀等人议事,刘伯姬就等候在李通返回的必经之路上。过去了好长时间,李通才走过来。刘伯姬壮着胆子走上前去,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情。
李通十分尴尬,也深感意外。
他想,伯姬年轻貌美,文武兼备,不知是多少小伙子追求的对象。自己比她年纪大,又娶过妻室,怎么能配得上她?再说,自己原配夫人和家人刚被害不久,暂时无心再婚。
李通本是忠厚之人,镇定下来,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给伯姬。
刘伯姬认为李通是个重情重义的男人,更加爱慕他了。她说:“只要你不反感我,我可以等。”
李通深受感动,当即表示很喜欢她。伯姬听了自然十分高兴,于是,二人约定百年好合。
从此,两人在辅助刘秀打天下的征途上,演绎了可歌可泣的凄美爱情。
但是,大家都太忙,根本来不及结婚,因为联军马上就要开拔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