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 火烧赤壁
江东野望
从这一刻开始,江东孙家正式进入刘备的生命之中。以下为行文方便,简单介绍一下孙家势力的来龙去脉。
孙家出自扬州吴郡富春县,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下辖富阳市一带,这里曾是元代大画家、《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的隐居地。《富春山居图》因历史原因被毁成两截,分别是《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各自藏于浙江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时间两幅残作合璧展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盛事,富阳也因此而蜚声海内外。
话说孙家在这里世代担任地方小吏,算不上显赫,而将这个平凡的家族推上汉末历史舞台的是孙坚孙文台,他靠着不断讨伐民变累积战功,汉灵帝时官至长沙太守。随后孙坚在关东联盟讨伐董卓的作战中,带领部将加入袁术阵营,成为联军中战力最强的部队,破胡轸、吕布,并攻陷洛阳。
之后孙坚仍听令于袁术,于公元191年进攻刚刚入主襄阳的刘表,结果在一场夜间作战中,孙坚遇伏,遭流箭射毙。
孙坚死后,他的长子孙策仍仕于袁术帐下,并于公元194年奉袁术之命进军江东。孙策仅花了五年的时间便征服半个江东,受朝廷拜为讨逆将军、会稽太守、吴侯,成为天下最年轻的诸侯。
一半是为报杀父之仇,一半是为了江东基业,自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起,江东政权便持续向荆州发动攻势,孙策于建安四年首度攻打江夏,孙策死后,接手的孙权则前后于建安八年、十二年与十三年三度进军江夏,终于在建安十三年初击破夏口城,击斩江夏太守黄祖。
孙权随即任命胡综为江夏郡鄂县县长,建立滩头堡,为更进一步西进作准备。
鲁肃正是江东进军荆州的重要推手。
他是淮南东城县人,家境十分富裕,但他从小便不务正业,整天射箭击剑,设想奇谋诡计,还变卖祖产,撒钱大搞帮派活动(典型的富二代),成为他人眼中的怪人。
后来鲁肃透过周瑜的引荐,加入了新成立的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相当亲近的幕僚,鲁肃为这位年轻的主子做出了一套大胆的发展策略。由于是孙、鲁二人在榻榻米上谈话的内容,因此一般又称此策为"榻上策"。
根据鲁肃的想法,曹操篡汉已是不可逆的趋势,因此孙家既不宜守着"朝廷外藩"的定位,也不宜与曹操直接对抗,优先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西面的荆州,只要征服荆州,孙家便有鼎足天下的实力,届时直接称帝以摆脱曹操名义上的控制,再图谋天下,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诸葛亮向来忠于汉王朝,有着很深的"汉室情结",所以他为刘备制定"隆中对",目的是希望帮助刘备恢复汉室荣光。如果当时刘备稍微表露出一丝想要称帝的念头,恐怕诸葛亮是不会出山的。至于后来刘备称帝,那是由于内外部条件已基本成熟,加之曹丕已经称帝,诸葛亮只好顺其自然。
而鲁肃则没有这个思想包袱,他制定"榻上策"的目的,便是为了使孙权称帝,反而孙权本人非要推脱不可。
诸葛亮与鲁肃所制定的总体纲领虽然大同小异,但两者的初衷却不可同日而语。
话说孙权虽然没有在第一时间表示同意,但之后的三伐江夏,显然是依循着"榻上策"的调子。
在历经了五年的奋斗,抛洒了无数军民的血汗之后,孙权和鲁肃终于一脚踹开了荆州东方的门户,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得到了两个情报:一是刘表的死讯;二是曹操准备向荆州用兵。
这样的变化让鲁肃相当不安,这等于是推翻了他原本"不与曹操正面对抗"的假设,于是鲁肃决定为自己的对策买个保险,他告诉孙权:
"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素来不睦,内部人马又各怀鬼胎,而刘备乃是天下枭雄、曹操的死敌,之前被刘表雪藏起来,现在如果新组阁的襄阳小朝廷与刘备合作,我们便只能和其修好结盟;倘若他们内部不合,我们便应该出兵,将他们分别击破。我建议由我以吊丧为名,出使襄阳,见见他们的主事者,同时拉拢刘备,由他来安抚刘表旧部,共同对付曹操。现身处风雨飘摇间的刘备,对于我们的支持必定会欣然接受,则天下大势可定。如若晚了一步,则可能会被曹操抢占先机。"
鲁肃的话说白了,就是要扶植刘备为荆州的傀儡宗主,利用他和曹操之间的仇怨对抗曹操,也借此逐步实现江东吞并荆州的梦想。
不可否认,与之前豪情壮志的"榻上策"相比,此时鲁肃的策略转变是相当理性和务实的。
五年前曹操还在经略河北,江东自然有空间和时间去征服荆州,岂知江东的西进步伐却被黄祖给绊住。如今曹操大军已近在咫尺,即便江东能抢先一步征服荆州,疲惫之余肯定不会是曹操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用一个既听话又强有力的傀儡摄领荆州,先求挡住曹操,再慢慢将权力收回,倒不失为一步妙棋。
这样的思考方向,直接形成了鲁肃之后"借荆州"主张的基础。不过鲁肃判断失误的地方是,刘备虽然是个强而有力的投资标的,但是想要让他听话,倒不如让老母猪上树来得更简单些。
在今后的十几年间,鲁肃将为眼下这一时的决策而抱憾不已。
话说孙权命鲁肃从柴桑出发,前往荆州。当鲁肃抵达夏口时,曹操大军南下的消息已经传来。他加紧脚步,但仍不够快。当他来到南郡时,刘琮已向曹操投降,刘备也已被迫向南撤离。于是鲁肃循着刘备撤退的轨迹向南急追,总算是在当阳一战之后,见着了几乎走投无路的刘备。
鲁肃见到刘备后也不废话,开门见山挑明了江东的意愿,并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宣传江东的优势。为了坚定刘备"联吴抗曹"的信心,鲁肃反问刘备:"使君如今这番模样,还想去哪里?"
刘备答道:"和岭南的苍梧太守吴巨有点交情,打算前去投靠。"
鲁肃不禁摇头:"我们家孙将军聪明仁慧、礼贤下士,江东英豪都为其所用,现在据有六郡之地,兵精粮足,有成大事的实力。吴巨不过是个无名小卒,远在岭南,迟早为人并吞,哪里是可以落脚的地方?站在使君的立场,现在最好的办法便是派亲信前往江东,和我家主公结盟修好,共图大业。"
刘备不再推辞,欣然应允。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精彩的对白,我们会发现,对于刘备而言,鲁肃的提议根本就是拒无可拒,纵使这个所谓的"结盟"是包着糖衣的毒药,却也是刘备眼下唯一的救命灵丹。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结好江东原本就是诸葛亮"隆中对"中制定的策略,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客观情势与手中的筹码,要想在夹缝中求得一丝活路,也不是全然没有可能。
然而刘备却故弄玄虚,扯出一个苍梧太守吴巨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我们把这段对话当成是一次商业谈判,就不难理解了。
经常参加谈判的人都深谙一点,那就是:你无论内心如何想要达成协议,但表面上却要装出一副苦相,像是做了赔本生意一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增加谈判的筹码,以争取最大的利益。
刘备搬出吴巨来,意思就是想要告诉鲁肃,并非只有你们老孙家是我的选择,将来一旦刘孙联盟,咱们只是战略伙伴关系,不分主次,我刘备不听孙权的任何摆布,如若不然,我便改投吴巨,虽然没什么前途,但至少目前还没有性命之忧,可以坐在沙发上一边喝茶,一边欣赏你们与曹操死磕。
这种伎俩,鲁肃自然是心照不宣,于是他在贬低吴巨的同时,再一次强调刘孙联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刘备一看,再扯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而且拖得时间越久,对自己反而越不利,便接受了邀请。
于是谈判结束,没有赢家,或者都是赢家。
会面结束之后,刘备和鲁肃一同搭乘关羽的船队,顺江东下。当时夏口已被孙权给屠灭,不足以作为基地,于是鲁肃将刘备一众带到鄂县的樊口驻扎,也等于是对外声明了江东政府庇护刘备的立场。
至于出使柴桑一节,由于结好江东的概念是诸葛亮所提出的,他老哥诸葛瑾眼下又正在孙权幕府发展,于是刘备舍弃了孙乾、糜竺等老牌外交官,由当时只有二十七岁、初出茅庐的诸葛亮,扛起此一重责大任。
当时已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
超级巨鳄
当刘备在樊口焦急地等待着与江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时,曹操正忙着咀嚼胜利的果实。他在十月左右进驻江陵,向荆州百姓公告改朝换代的具体事宜,原州牧刘琮调任青州刺史,而荆州刺史的位子,则由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北方人李立接掌。
紧接着,曹操又重重犒赏亲曹派:蒯越为光禄勋,韩嵩为大鸿胪,邓羲为侍中,刘先为尚书令,蔡瑁为从事中郎兼司马长水校尉,而且全部都封了侯。亲曹派们奋斗多年终于得偿所愿,必定是大唱曹公英明。
不过,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荆州新贵们从此便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不见记载。这里面也包括蔡瑁,曹操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让他和张允去统领荆州水师。这两个家伙只不过是襄阳城内的土财主,最多算个官僚,若论打仗,什么本事都没有,要真用他们带兵,恐怕江东老孙家开心都来不及,也不会想方设法要他们的命。
除了这些荆襄新贵之外,曹操又登用了两位在野的荆南大人物,一位是长沙人桓阶,一位是零陵人刘巴。
桓阶是孙坚当长沙太守时举的孝廉,孙坚战死时,就是桓阶出面和刘表谈判,将孙坚尸首要回来安葬,后来桓阶又撺掇继任的长沙太守张羡对抗刘表,是个看热闹不怕事儿大,喜欢兴风作浪的主。
刘巴则是荆南一等大族出身,父亲和祖父两代都官至太守,年纪轻轻就享有大名。
这两个人在刘表执政时期都隐身在野,曹操来到后便主动投靠,成为曹操镇抚荆南的最佳人选。
与此同时,江陵的临时相府又有好消息传来:割据巴蜀的益州牧刘璋听闻曹丞相拿下荆州,特派遣使者前来道贺,表示绝对服从帝国指令,所属军队听任丞相调遣。
对于刘璋的输诚,曹操当然是相当高兴的,但也许是因为荆州受降的事务太过于繁杂,或者曹操真的是被胜利冲昏了脑袋,他对益州使节团的招待规格也就随便了点,连主簿杨修建议封赏益州特使,曹操也没有接受。而益州特使三番两次前来拜会,向其示好,曹操更是因此人相貌丑陋,便瞧不上人家,态度极为冷淡,甚至是恶劣。
无奈之下,这位倒霉的仁兄只得回转复命。
此人在三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与曹操的这次会面,对于未来的天下走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他便是张松。有关他的事迹,后面会着重讲到。
话说待一切杂务都告一段落之后,曹操这才将心思放回到正经事上来。刘备不愧是刘备,连虎豹骑都奈何他不得。以眼下的情势,曹操若要蛮干,就得率领大军顺流东下,先把在樊口的刘备消灭,再一口气吞掉江东,这样就可以进入游戏的结尾画面了。
不过问题是,现阶段曹操对攻打江东并没有十足把握,荆州内部也不安定,要立即开战,只怕后院起火。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像前一年公孙康对待袁家兄弟那般,由孙权摘下刘备的脑袋,自己来向帝国政府投降。
为了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曹操向位于柴桑,也就是今天九江市的孙权发一道私函,上头写道:"最近本丞相奉帝国命令修理那些不听话的小弟,刘琮不是因此而投降了吗?现在事情告一段落,我想带着手下八十万名兄弟,与尊驾在吴地举行一场打猎比赛(会猎于吴)。"
曹操的这封信相当厉害,一则点出自己出兵的合法性,二则说明手上部队强大,三则威胁他的目标不仅是荆州,还包括整个吴地,四则留下一丝回旋余地,让孙权选择是要一起打猎,还是"被"打猎。
此刻的曹操与他的将领们,就像一群在草原上横行无忌的狮子,目空一切,除了参谋程昱比较清醒以外,其余人等都认为只要齐声大吼,孙权这个黄口小儿一定会吓得屁滚尿流,乖乖将刘备的人头献上。
然而曹家诸将却没有意识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群与他们一样贪婪、狡猾、凶残的鳄鱼。狮群只顾着眼前溺水的羚羊,却没有意识到一只脚已经踩进了沼泽的软泥之中。
曹操的信到达柴桑小朝廷时,鲁肃也正带着诸葛亮向"江东至尊"孙权推销"联刘抗曹"的策略。
由于"联刘抗曹"这个论点鲁肃之前已经说得太多了,再多嘴恐怕会有利益输送之嫌,因此,这次他让刘方代表诸葛亮主讲,他本人只负责敲边鼓和善后工作。
而诸葛亮自然也是有备而来,他先是技巧性地挑明,天底下能跟曹操对抗的,就只有刘、孙两家,现在群雄俱灭,曹操又征服了荆州,孙权应早作决定,如果认为打不过,早点投降才是真的。至于刘备,因为是"汉室之胄",天下英豪的偶像,如果此事不成,那是天命,但要投降,却是万万不能的。
孙权原本就意在荆州,也有心和刘备合作,这下诸葛亮将立场给挑明了,孙权也就趁势直言:"孤手握江东广大之地、十万大军,岂能就这样受制于人?孤的立场很清楚,刘豫州是唯一能对抗曹操的人,只是你们家最近惨败,又将如何对付曹操呢?"他把球又踢了回去。
诸葛亮分析道:"目前我方集结的残军加上关羽的水军还有万人,刘琦所控制的江夏部队也有万人。相反,曹操大军远道而来,且又急进,已是强弩之末。此外,北方人不习惯水战,且荆州军民并非自愿投降,也不会和他充分合作。因此,只要江东派一员猛将出兵数万,和刘豫州协力,曹贼必破。"
话谈到这个份上,鲁肃应该已经可以在旁边点头窃笑了,心想大势已定,用不着自己再多嘴。哪承想曹操那封要命的"狩猎邀请函"忽然从天而降,如深水炸弹一般,硬生生地炸乱了这股和谐的气氛。
小朝廷中杂音很快便冒了出来,以张昭、秦松为首的一票保守人士向孙权表示:"曹操虽是头虎豹,但现在挟持天子,挂上了帝国丞相的招牌,要与他对抗,名不正言不顺。而且曹操已得荆州,拥有荆州水军船舰千余艘,我方的水上优势不再,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迎曹方为上策。"
张昭是徐州广陵名士,被孙策招揽,成为孙家的核心幕僚。建安十三年时,他担任孙权破虏将军府中长史,相当于政府秘书长,为柴桑小朝廷中地位最高的文职人员,在文官中有着极高的声望。
而张昭对年轻又嚣张的鲁肃向来不待见,对于孙权的西进政策也不甚赞同,眼下他带头建议迎曹,立刻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令年轻的孙权难以招架。
《三国演义》中,帅气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面是虚构的,初出茅庐的诸葛亮,无论是资历、名望还是地位,都不能与张昭相提并论,恐怕他也没那个胆子站出来与张昭进行现场辩论。
其实就算是鲁肃,也没种公开违抗张昭,他只能趁孙权去沐浴更衣时,对孙权咬耳朵:"那些建议您投降的人全都不安好心,您投降了他们还是有官做,但您自己呢?望将军三思啊!"
孙权听后大为感动,拉着鲁肃的手道:"子敬,你懂孤!"
不过,孙权毕竟还是太年轻了,无法抗衡那一票名士级的鸽派,于是在鲁肃的建议之下,他发出急令,从鄱阳驻军中召回一位重量级的将领,前来为自己助阵打气。
读到这里,列位想必已经猜到,被召之人便是周瑜周公瑾。
说起周瑜来,读者那是再熟悉不过了。拜《三国演义》所赐,周瑜被描写成一个嫉贤妒能、心胸狭隘的短命鬼,但历史上的周瑜却绝非这样的人。如果把江东军方比喻成一群鳄鱼,那么周瑜无疑就是其中最凶悍,但同时也是最优雅的那一只。
周瑜是庐江舒县人,家世背景绝佳,父祖两代都官至太尉,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是南方少见的士家大族。周瑜虽身为官二代,却不走寻常路,年纪轻轻就出来跟着孙策混社会,和他一同带兵打下江东,成为孙家政权中的核心将领。孙策逝世后,周瑜以中护军的身份,与张昭共同支撑着孙老二的政权。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此刻周瑜所担任的"中护军"一职,和后来曹魏设立的"中护军"不是一回事,曹魏时代的中护军为首都禁军统兵官,而汉朝时的中护军则是大将军下非常设属官,只有大将军带兵出征时才可设置。
孙权一个杂号的破虏将军,却给周瑜这样的头衔,无非是对周瑜地位的一种肯定(孙权是个向来不大守规矩,富有创意的年轻人)。在孙权幕府之中,周瑜便是最高的军事顾问,与张昭的文职地位相对应。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周瑜是孙策野心的继承人,他对于曹操始终保持着相当强硬的态度。
建安七年官渡之战后,曹操曾要求孙权送人质到许都,张昭等人犹豫难定,最后多亏周瑜挡下了此事。鲁肃应该算是周瑜安插在孙权身边的棋子,有事没事在主子耳边扇扇风,眼下朝廷中张昭一派气焰大涨,自然需要这位大哥级的人物回来压一压场面。
没过多久,周瑜便风尘仆仆地赶回柴桑,随即发表了一通战争演说。他告诉孙权:
"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是个汉贼。将军既然据有江东,兵精粮足,应该为帝国清洗这类人渣,更何况人渣自己前来送死,哪里有投降之理?就算今天北方安定,曹操能和我们打持久战,在水上作战却不是我们的对手。现在的情况,第一,北方关西马超、韩遂问题未解,随时会威胁到曹家后院;第二,北方军队不擅水战;第三,北方人远来江南水土不服,士兵易生疾病;第四,现在是冬季,马匹草料缺乏,对于北方骑兵十分不利。以上四点都是兵家大忌,而曹操一次犯满,要擒曹操,就在今天!"
列位不妨想象一下周瑜当时的风采:
他身材高大挺拔,眉目爽朗,身上披着轻便的戎装,一手搭在腰间的宝剑上,另一只手激情地挥舞着。他口齿清晰,条理分明,语调铿锵,口气的轻重搭配得恰到好处,在场听众都被他这番强而有力、气理兼具的说辞给折服,没有人再提出反对意见。
孙权更是听得热血沸腾,他起身抽出配剑,剑指眼前几案,向曹操宣战:"老贼有意篡位,顾忌的就是几个英雄,现在诸雄已灭,只剩孤一人尚存,孤当然要和老贼一决生死,还有谁再建议迎曹,有如此案!"
"嚓--"
随着四散的木屑,几案一分为二。柴桑小朝廷终于统一了思想,上下一心誓与曹操血战到底。
于是,在头鳄的召唤之下,鳄鱼们划动着水下四肢,悄悄向浅滩聚集。它们黄浊的双眼紧盯着那些大胆的渡河者,此刻,它们的血液正暖,齿牙锐利。
剑指赤壁
那场激情四射的演说结束之后,孙权和周瑜又召开了一次小型军事会议,参加人员仅限于幕府内少数几位军事高层。
会议上,周瑜更详细地分析了敌军的组成,指出曹操所谓的"八十万"人,只不过是十五万疲惫的北方士兵与七万尚彻底未服从的荆州士兵所组成的乌合之众。同时他还坚定孙权的信心:只要江东精兵五万,一定能够得胜。
不过孙权也有难处,他表示:五万人不是个小数目,一时无法集结,短时间内只能调集三万精兵,由周瑜为左都督,老将程普为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搭配黄盖、韩当、吕蒙、周泰、甘宁、凌统等江东精英将领,西上与曹操大军决战。
至于孙权自己,则留镇柴桑为后盾。他还特意交代周瑜:"倘若前线战事不利,便撤回柴桑,孤将亲自与曹操一决死战!"
一时间,全场战意昂扬。
镜头再转回刘备。
打从诸葛亮离开樊口之后,刘备就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几乎夜夜失眠。他多少也听到一些柴桑那边有关和战的争论,又听说曹操大军已从江陵出动,心中正自着急,忽有守军来报,说周瑜所率领的江东水军已大举前来。
刘备大喜,屁颠儿屁颠儿地派人前往慰问,谁知却热脸贴了个冷屁股。
当时刘备的官阶是左将军兼豫州牧,比周瑜这个破虏将军下头的中护军高出何止一阶,但周瑜显然没把刘备当回事,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我有军务在身,不能前往拜见,如果刘将军可以屈尊过来,我倒是很乐意接待。"
周瑜的话传过来,刘备虽然很生气,但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毕竟形势比人强,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谁让咱有求于人家呢?
刘备只得对关羽、张飞说:"周将军想要见我,现在咱们受江东庇护,去一趟,也好展现咱们结盟的诚意。"
于是刘备乘着小舢板前往拜会周瑜。双方礼尚往来一番,然后分宾主落座,接下来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话题交换了意见。
刘备问:"对抗曹操,不知贵军有多少人马?"
周瑜答:"三万。"
刘备叹道:"可惜太少了!"
周瑜冷笑:"足够了,刘豫州只要看我破曹就好。"
刘备说:"能否请鲁肃先生过来一叙?"
周瑜说:"有军职在身,不能擅离职守,豫州要见,只好亲自过去。"
会谈结束。
面对周瑜傲慢的态度,刘备自然不会感到很愉快,而看到江东兵少将寡,他对周瑜的信心指数更是直线下降。回到营寨后,他率军跟在江东军之后,同时命关羽、张飞带领两千人,不听周瑜的指挥,作为进退的缓冲。
以上这段记载出自《江表传》。《江表传》,顾名思义就是江东人写来吹捧自己的传记,只要非江东户籍的人出现在本传记中,多少都有点"被婊"的意味(说笑),刘备便是主要的受害者。
以上记载将周瑜的高傲、严谨,与刘备的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作了强烈对比,其夸张程度连西晋的孙盛都不相信。他认为刘备此时已退无可退,哪里可能会保留实力?明摆着是江东人扭曲事实的报导。
但不管怎么样,周瑜和刘备的部队在樊口一带总算是完成了会师,联军部队大约有四五万人的样子,与曹操所谓的"八十万"相比,当然是九牛一毛,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孙、刘双方第一次合作。刘备很小心地观察着这位年约三十五岁、高大英俊的壮年将领,而周瑜也暗暗掂量着这位天下枭雄的斤两。两人都感觉到对方不是个简单人物,也明白面对曹操的这场战争,只是彼此复杂关系的开端。
不过,刘备很快便被周瑜的战术给彻底震慑。
当周瑜下令向西进军时,刘备以为周瑜的目标是夏口,那是汉水与长江的交汇口,在此设防,能有效阻挡从襄樊或江陵而来的水军。但周瑜并没有在夏口下达驻守的命令,而是率领着部队持续往长江上游挺进,而且始终没有宣布行军的终点。
刘备这才惊觉,周瑜并不是在"抵抗",他的目标是"吃掉"曹操。
曹操征服河北的气势,数十万精锐大军以及帝国丞相的招牌,仿佛全然不在周瑜的眼内,他以绝对劣势的兵力远离防区,深入陌生的南郡腹地,直指敌军重兵集结的江陵。
面对这种近乎疯狂的战术,刘备不禁倒抽一口凉气:这不是作死吗?
然而,在极度震撼和惊吓之余,刘备也逐渐看清了这一疯狂战术背后的真实目的。这就如同高明的棋手,每一步棋永远是为下一步棋所设想,此刻刘备终于明白,周瑜要打的不只是眼前这一场仗而已。
于是刘备也开始思考,并在周瑜设定的棋谱上,为自己埋下了一枚伏子。
回过头来看曹操,他送出那封"狩猎邀请函"之后,大概满心期待哪天江东特使会突然造访,一手提着刘备的脑袋,一手献上东吴的降表。
然而这两件美事不但没有发生,反而东方关寨传来急报,说江东大军已逆江进入南郡,直扑江陵而来。曹操先是一惊,询问敌军人数,情报显示,敌军约为五万。
当曹操听到"五万"这个数字时,差点气出脑溢血,他咆哮道:"江东这帮小贼,不杀刘备也就算了,竟敢兴兵抵抗!兴兵也就算了,居然敢用区区五万人就想杀进荆州!你们当我曹操已经老了?以为我不敢跟你们互砍?且看老夫如何把你们吃干抹净,渣都不剩!"
于是,被激怒的曹操不顾参谋贾诩的反对,下令江陵驻军即刻总动员,他亲自率水陆大军顺长江而下,迎击江东军。
后世的专家们普遍认为,曹操在赤壁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出兵时机不对。曹操要么应该在当阳持续追杀刘备,避免"孙刘同盟"的形成,要么就应该在江陵待得久一点,一方面稳定荆州局势,一方面将水师训练完备,之后再以压倒性的优势一举击溃孙权。
但这两个方案曹操都没有选择,他在江陵待了不长不短的两个月,在最为不利的天时之下,率军东征。
笔者大致同意以上的说法,不过想补充一点:曹操不恰当的出兵时机,应该是被周瑜敢于"亮剑"的气势逼出来的。
感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地图,从地图上一目了然:赤壁与柴桑之间的长江水道大约有三百公里,江陵与赤壁之间的长江水道约为二百公里,而且江东军是逆风,溯江而上,中间可能还受到些许小股抵抗。据此推测,周瑜应该是先从柴桑发兵,深入荆州一段距离后,曹操才从江陵出来迎击,否则两军不会相遇于赤壁。
合理的推测是:
曹操原先计划在江陵久驻,至少也要等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节,天暖水涨之时再行东征,这段期间曹操原打算利用政治压力迫使江东屈服,他有可能为了加强威慑力度,将大军推进到东方的巴丘,也就是今天岳阳市一带。
然而周瑜以少数兵力深入敌阵,气焰实在是太过于嚣张,令曹操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倘若他不能及时雄起,恐怕新降的荆州军甚至河北军都无法心服,再加上周瑜阵中有刘备在,那家伙在南郡可是人气爆棚,如果让他有机会靠近人口稠密的地区,天晓得会搞出什么乱子来。
相信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曹操在匆忙间动员了休养不足的北方陆军,与还不太稳定的荆州水军,准备与江东军决一死战。
这样的假设,或许恰好说明曹军在赤壁之战中的出场阵容,根据《三国志》上的人物传记,似乎除了曹操以外,并没有其他重量级的将领参战。曹仁一直在江陵,张辽、于禁、朱灵等七军都在北方驻守,除了一个叫张憙的将领之外,曹操仿佛是自己一个人带球冲向对方禁区。
当然,不能排除因为赤壁之战败得太惨,所以史家为传主们隐讳不记,只留一个记录给苦主曹操独享这种可能性。
但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由于当时出兵的决定下得太过于突然,来不及调动各处军队,曹操只好自己带球先切入,要其他人快点跟上,结果被对方抢断,一脚远射,攻破球门。0∶1,曹方惨败出局。
也有专家认为,周瑜之所以积极出兵是为了巩固陆口,那是长江由东西向转南北向的拐弯处,也是幕埠山地降入平原的地区。倘若让曹操占领了陆口,曹操便能以精锐骑兵直趋柴桑,完全破坏江东的水上优势。
不过,即便巩固陆口是周瑜的考量之一,他也完全没有考虑采取守势。江东战车经过陆口之后继续往上游挺进,只等曹操本人来将他们停下来。
就这样,南北两支精锐部队,在建安十三年十二月的寒风中,在那座赤赭色的悬崖前,看见了彼此的身影。
赤壁,我们来了!
火烧战船
其实不光是周瑜一个人急进,孙权面对曹操也是恨不得一口咬定。他当初告诉周瑜五万人一时凑不齐,自己会留守柴桑为后盾,谁知周瑜才刚出兵不久,孙权便亲率大军渡江攻打合肥,牵制曹操在东方的部署。
曹操面对这群年轻且凶猛的鳄鱼,似乎乱了手脚,而且他的混合编队才刚走到巴丘就遇上了传染病(以下简称"巴丘病毒"),战力大损,害得他不得不抽出千余人,交给那位不怎么知名的将领张憙去支持合肥,其余部队则不顾疾病肆虐继续向下游前进,结果就在赤壁一带,碰上了的周瑜的舰队。
打从刘表时代起,荆州水军就不是江东水军的对手,现在也不会因为挂上了"曹"字军旗就突然增加五十点战斗力。再加上巴丘病毒的肆虐,在赤壁的第一场遭遇战中,北军就被江东水军给击败。
曹操于是率军退守到与赤壁隔江而对的乌林,把战船沿岸一字排开,形成连环水寨,准备暂时固守,重新整顿战力。
曹操一旦采取守势,便点中了周瑜的死穴。此刻周瑜不但人数少,补给线又长,如果让曹操挨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恐怕江东军便只有死路一条了。于是周瑜急切地思考着速战速决的方法,但敌军人数众多又坚守不出,不论是强攻还是诱敌,都如同刀砍东风。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黄盖登场了,他告诉周瑜:"敌众我寡,持久战对我方不利,我看曹操水寨设置,船舰首尾相连,不易拆分,我方可以采用火攻,将敌船一举烧尽。"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赤壁"的总体构思。
真实的历史记录中并没有周瑜和诸葛亮同时在手心写字的记载,也没有庞统献连环计这一说,当然更没有孔明借东风之类的情节,整个"火烧连环船"完全出自于黄盖的构想。
黄盖是荆州零陵人,年轻时曾担任地方官吏,后来孙坚担任长沙太守时,黄盖拜入其麾下,成为孙家诸将中地位仅次于程普、韩当的资深将领。
眼下曹操与周瑜对峙的赤壁,恰好在南郡与长沙郡边界。黄盖既然出身荆南,又曾追随孙坚在长沙一带征讨,对于赤壁一带的天文地理自然有比其他人更深的认识,因此才会在隆冬之际,提出这样一个火攻的战略构想。
黄盖的构想,很快就被江东军指挥部发展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作战计划:一方面,由黄盖亲笔写下降书送交曹操,表示近日将带兵渡江投降,这是饵;另一方面,江东军准备好轻重战舰十艘,上头载满淋上油脂的干草枯木,再用布幔遮上,船头则插上黄盖部队的军旗,这是钩。如此一来,钩饵备齐,所钓者,曹操而已。
此一计划与《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大致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周瑜并没有把黄盖打一顿。
当然,要说曹操对黄盖的投降丝毫没有怀疑那也不靠谱,但他没有水战经验,也没想到对方还有火攻这一招。依他的想法,黄盖投降是真,那将对江东军士气影响至大,倘若黄盖是假投降,只要派人紧盯便是,不足为虑。
于是,这个缺乏经验基础的错误决策,让曹操这条大鱼一口咬住江东军撒下的大饵,也将锋利的钩子深深刺入到自己的血肉之中。
当时战场上的情况是这样的:
决战是定在十二月一个晴朗而刮风的日子,黄盖带着伪装好的战舰,依次向江北的曹军水寨前进。曹军这几个月来相当不顺,听闻黄盖来降都十分振奋,纷纷跑到船头岸边观望。没想到黄盖船队航行到距离曹军约一公里处,十艘战舰突然一齐冒出熊熊烈火,火船乘着风势一头撞进曹操排列的舰阵之中,一瞬间,整个江面就烧成了一片火海。
当天东南风猛烈,火势很快就蔓延到江北陆上的营寨。曹军完全没有提防,全军大乱,士兵被烧死或坠江溺死者不计其数。周瑜趁势率领江东无敌舰队杀上,曹操完全无法抵抗,无奈之下,他只得下令放火烧毁剩余船舰,然后领着残余陆军,从华容一带的沼泽地狼狈撤退。
战役结束。
整场大战在一日之内终结,数以万计的曹军尸体以及焦黑的船舰残骸,为不败的江东水军添上了一抹最辉煌的亮色。
在这场著名的战役中,"东南风"无疑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且神秘的角色,江东水军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黄盖这把火烧得如此精彩,要求这风不单要吹对方向,更要吹得够猛才行。
这场寒冬中强劲的东南风从何而来,颇耐人寻味。后世有科学家表示,赤壁之战前几日应该都是晴朗的天气,广大的长江水面和云梦沼泽区在受到长时间的日晒后,可能会形成局部性的低压带,使得风向改变,造成了这场难得的东南风。
而黄盖当时在没有天气预报支持,其本人也非气象专家的情况下,却凭借着在荆南作战多年而积累下的丰富经验,成为了这场千古名役的关键人物。
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黄盖。
话又说回来,仗都打完了,本书的男一号刘备,此时身在何处,又在干些啥?
原则上,刘备与他的部将们应该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了这次战役,但在周瑜的主导之下,刘备部队恐怕不会有太多的发挥空间。可能周瑜早早便安排刘备军渡江,驻扎于长江北岸,负责最强悍的曹操陆军。江面火起时,刘备受命在江北放火烧敌军陆寨,但却晚了半拍,使得曹操能够及时撤离。
不过,即便没能从曹操身上取下一些纪念品,刘备仍然是第一次亲眼目睹曹操吃败仗,而且还是那么惨重的失败,这多多少少祛除了一些他在心理上对曹操的畏惧感。
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大火之后,刘备应该在曹军营寨的废墟中下跪祈祷,上帝虽然不断地在他面前关上门,但总是开玩笑似的为他打开一扇窗。对于已经四十七岁的刘备来说,这次可能是上帝最后一次向他伸出援手。刘备谨慎又略带好奇地看着窗外的风景,很陌生,那是他未曾经历过的人生。
一统荆南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角色中,周瑜无疑是最生动的一位,罗贯中借由"瑜亮情节",将周瑜"骄傲的失败者"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历史上的周瑜和"演义"中的描写其实相差许多,真实的周瑜几乎很少失败,更没有必要对别人羡慕嫉妒恨。
三十五岁的周瑜毋庸置疑属于人生的胜利者。他的家世良好,外形俊朗,通晓音律,为人好相处,事业有成。最重要的是:于私,他的老婆(小乔)很正点;于公,他战无不胜。
赤壁大捷无疑是周瑜三十五年人生的巅峰。面对近十年来未尝一败的曹军,周瑜不但以寡击众,还在几乎零战损的情况下,取得歼灭敌军的战果,这使得周瑜名震天下,取代刘备成为曹操首要猎杀的目标。
然而,江东军这架战争机器在周瑜的带领下,并没有在赤壁之战后停下脚步,他率领着江东无敌舰队继续西上,准备进攻长江中游的重镇--江陵。
恰如刘备先前通过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击溃曹操只是周瑜整体战略中的一环,他真正的目标,是长江的伟大航道,他要一口气吞下荆州与益州,甚至是整个中原!
然而周瑜却忽略了一点:狮子尽管已经遍体鳞伤,可一旦上了岸,它仍然是万兽之王。
赤壁的失败,使得曹操重新思考对付江东的总体战略,当时九成的荆州舰队已被毁掉,令荆州成为一个只能守不能攻的地方,曹操于是率残军北返,打算在淮南一带新辟战线,决心将赤壁之战的损失从另外的地方捞回来。
他将荆北重镇襄阳交由乐进镇守。汝南二人组满宠与李通,则驻于刘备的耻辱地当阳,维持南北交通的顺畅。新任的江夏太守文聘则率领北方部队,负责襄阳以东的汉水防御。至于最前线的江陵,曹操委派给他最干练的副手、征南将军曹仁负责,由他率领横野将军徐晃、长史陈矫、部曲牛金等人,面对来自江东群鳄的第一线打击。
周鳄鱼很快就发现江陵的曹仁部队是一块比想象中还要难啃的骨头。江东军前锋才刚到江陵城下,便被曹仁以少数兵力冲锋击退,使得周瑜不得不承认曹家骑兵的强大。
不得已,周瑜只得在长江南岸驻军,隔江与曹仁对峙,另一边又派甘宁向西边攻取夷陵,一方面是争取上游优势,另一方面以维持对益州的通道。
在接下来的一年内,曹仁与周瑜两股势力,便在江陵与夷陵之间的长江沿线上纠缠混战,谁也无法奈何对方。
至于刘备,在没有太多人关注的情况下,他拿起有限的筹码,在孙、曹两家的牌局中坐了下来,跟着要了一手牌。
这里需要说明,根据史料记载,赤壁之战后一整年,荆州全域都陷于孙、曹、刘三方的混战之中,但除了江陵一带战事有较清楚的记载之外,其他地区的战事记载都十分零散破碎,不但不能确定时间先后,甚至连谁胜谁败都无法确定。
以下,是笔者依照历史记录,加入合理的想象所拼凑出来的故事,列位参考就好。
当时的刘备虽然兵力有限,但居然胆敢上赌桌,自然有些斤两,正所谓"没有三两三,哪敢上梁山"。具体来说,他的手中握有三大注码:
第一,刘琦的合作。
刘琦是刘表政权仅剩的合法继承人,是反曹势力中荆州名义上的统治者,有他在阵中,至少对部分荆州人士有政治号召力;
第二,关羽从樊城带出来的数百艘战舰。
赤壁之战一把火烧掉了荆州地区大部分战舰,曹魏荆州要一直等到二十年后,才由司马懿重新组建荆襄水师,所以从目前情况来看,即便关羽率领的不是什么精锐舰队,但在江汉上也足以横行无忌了;
第三,当然就是刘备的超人气了。
眼下,他的账面上又添了一笔赤壁战绩,自然令更多荆州士民为之疯狂,每到一处围观者不计其数,前来投奔之事多有。
那么刘备又如何运用手中这三大筹码?
首先,他上报朝廷,表奏刘琦为荆州刺史,确立自己阵营对于荆州统治的正当性、合法性。同时趁周瑜绊住江陵曹军主力的时机,率军南下,攻取长沙、武陵、零陵与桂阳四郡。
由于长江阻隔,荆南四郡在政治上一直与荆北三郡有隔,当年在刘表入主襄阳前后,长沙太守张羡也在荆南扩张自己的实力。建安三年,张羡与襄阳政府彻底决裂,以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对抗刘表,战事持续了两年,后来因张羡病逝而宣告失败。
于是刘表以自己的人马统领荆南,以韩玄领长沙太守,赵范领桂阳太守,刘度领零陵太守。至于四郡中的武陵郡,则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名士金旋担任。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都是刘表前部所管辖,因此在策略上,政治说服会优于武力征讨。
曹操离开荆州时便试图巩固这三个郡。他先找上桓阶,桓阶精得很,说自己能力不足,推荐刘巴,曹操于是又找上刘巴,刘巴连忙摇头说:"不行不行不行,我看这荆州早晚是刘备的,说服三郡根本行不通。"
曹操拍胸脯保证:"要是大耳贼敢对你不利,老夫便带着六军来挺你,怕个鸟?去!"
刘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竟被曹操给忽悠住了,便下零陵郡去说服三郡挺曹,结果没过多久,刘备亲领部队南下三郡,三郡太守二话没说便投降了,可怜的刘巴当然等不到曹操的"六军",只好逃到更南方的交州去避祸。
不过刘先生并未在历史舞台上消失,后面还有他的戏份。
刘备兵不血刃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然后再以武力夺取了武陵郡,杀了太守金旋,正式统一了荆南。
刘备以赵云领桂阳太守,并正式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让他驻守在长沙郡的临烝县,负责调动四郡军粮,支持北方战线。这是诸葛亮在刘备阵营实习了一年之后所得到的第一个正式官职,也是刘备在待过那么多地盘后,第一次将心思用在地方行政上。
刘备在取得荆南的同时,也网罗了一位重要将领,那便是前刘表政府的中郎将黄忠。
黄忠,字汉升,荆州南阳人,早期与刘表的侄子刘磬共守长沙悠县,对于江东的南方战线构成很大的威胁。后来孙策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镇守南大门,才顶住刘磬、黄忠的入侵。曹操取得荆州后,黄忠也跟着升了一级,变身为禆将军,仍留守长沙,归太守韩玄指挥,之后与韩玄一道归顺了刘备。
要特别说明的是,历史上的黄忠并不是特别老,也没有"神箭手"的记载,《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是作家塑造出来的。
刘备统一荆南四郡应该花去了半年左右的时间,由于其中没有什么重大战事,刘备的整体战力应该是有增无损。
当建安十四年夏天,刘备返回江陵再度见到周瑜时,他身后已是一票完备完善的精锐部队,加上由诸葛亮担任后勤部长,整体实力已今非昔比。相较于战得精疲力竭的曹仁与周瑜两军,刘备在这场赌局中,已经有了说话的本钱。
当时江陵攻防战仍陷于胶着,江东军无法北渡,曹操军也无力南攻,刘备率领生力军重返江东军阵营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周瑜提议迂回北上。
刘备的具体计划是这样的:江陵粮草充足,曹仁坚守,联军久攻不下,因此建议孙、刘两家交换部队,由张飞带领一千人协助周瑜攻城,周瑜则拨两千人给刘备,从夏水北上断曹仁的后路。曹仁后门一旦被抄,必定撤退。
周瑜欣然同意。
单从数字上来看,"一个张飞加一千士兵"换"二千士兵",怎么看都不是个合理的交易,除非张飞真的有一骑当千的本事。但如果考虑到两个阵营军队的性质,这样的安排就不难理解了。
周瑜取得了一支经验丰富、健康精壮的陆战队,统帅也是刘备阵营中最擅长陆战的将领。从事后的发展来看,张飞有可能被派往西线的夷陵,替代了甘宁的位置,而刘备则获得两千江东水兵,协助他的水上迂回战术。
刘备计划进兵的"夏水"就是汉水下游,整体作战构思是以水军搭载陆战队顺汉水北上,在当阳一带登陆后,攻击曹仁后方。
刘备为该计划取了一个代号--绝北道,并将这一作战计划交由关羽负责。从赤壁之战前开始,汉水舰队便由关羽统率,从襄阳到江夏的航道关羽也走过几次,自然是"绝北道"计划总指挥的不二人选。
详细的作战情况史料上记载不详,但作战的范围显然十分广袤。联军不但在汉津登陆,从北面围攻江陵,以致江陵北方至少有两座县城(临沮、旌阳)落入到刘备的掌控之中,而且关羽还更进一步,企图以水军向襄阳方向推进。
实事求是地讲,这一作战计划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作为计划总设计师的刘备,能够设计出如此复杂的作战计划来,说明他已经脱胎换骨,从"刘备2.0版"升级为"刘备3.0版",战略思维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值得庆贺,虽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面对刘备军的步步紧逼,曹军进行了顽强抵抗。
镇守襄阳的乐进与文聘联手,在汉水寻口、荆城一带(大约是今天的钟祥县附近)成功破坏了关羽的辎重与船舰,击退其进攻。乐进更是趁机向西南进军,夺回临沮和旌阳两县。与曹仁共同留守江陵的徐晃,则向北方会合当阳的满宠部队,在汉水渡口阻截关羽部队。
这些战事的胜负,史书上都没有很明确的记录。虽然曹军诸将确实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江陵的曹仁也受到多面包围的压力。到了建安十四年底,江陵的物资逐渐耗尽,于是江东军渡过长江,在城下设立滩头堡,准备决战。
令人扼腕的是,周瑜却在这一战中被流矢射中,伤势十分严重。曹仁原本企图利用这个机会发动反击,但周瑜却坚持负伤督战,令江东军士气大振,挡下了曹仁最后的反扑。
事到如今,就连被属下称为"天人"的曹仁,都不得不承认自己势单力孤,最终决定弃守江陵。然而关羽却并不允许曹仁轻易逃脱,他早在曹仁的退路上层层设防,势必要斩断曹操的左膀右臂。
然而曹操阵营毕竟强者如云,也不是说斩就斩得了的。
得知情况危急,驻守当阳的李通率军南下,奋勇突入关羽的包围圈,他身先士卒,在最前线亲自排除路障(即鹿角,就是将树枝绑在一起,列在路上,阻挡骑兵),终于清出了一条血路,让曹仁的骑兵可以顺利撤出。李通本人却在撤退途中离世,可能是伤重不治,或是伤口感染所致。
就这样,建安十四年底,身上带着箭伤的周瑜终于攻破了江陵,成功地将曹操势力逐出南郡地界。
孙权晋升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又用老将程普领江夏太守,正式宣告孙家势力入主荆州。一时间,上下一片欢腾,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然而,就在这一派和谐欢乐的气氛中,刘备却很不识相地提出了一个要求:借荆州。
京口协议
"借荆州"也是三国历史中被后世史家、学者、准学者们反复讨论的火药桶之一,动不动就引发论战。
有人认为,赤壁之战是孙家打的,江陵也是孙家拿下的,刘备借走荆州又不还,明显是在耍无赖。
但另一派人马则认为,荆州本来就是刘表的荆州,要不然也是汉帝国的荆州,不是他孙家的私人领地。既然刘备和周瑜合力打下荆州,自然也该有他一份,说是"借",只不过是孙家的外交辞令、政治语言罢了。
这样的辩论并不历史,倒很法律,很像是在国际法上争论某个小岛的主权归属。不过三国时代并没有国际法,国内法也已支离破碎,因此要去讨论孙、刘两家的事非,实在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笔者想来,归根结底只有一句话:兵不厌诈。实力决定一切,谁的拳头硬,荆州就归谁--这就是战争。
我们先来看看建安十五年初荆州的情况。
当时荆州三分,曹操势力退缩到汉水以北,控制了南阳郡全部,以及南郡和江夏郡的北部。从江夏沙羡到南郡江陵的长江沿岸,成了孙家的国内航道。而长江以南的四郡,则是刘备的新地盘。
这只是粗略的划分,从战前和战后的发展来看,刘备的势力可能不止江南四郡,关羽的水军理论上仍在汉水上巡弋,可能占有江陵北方的几个小县城。而荆州与益州交界的夷陵(临江郡)一带,也可能被张飞的部队所控制。刘备自己的部队,大概留在长江南岸,为周瑜看守大营。
除了这些原有的部队外,刘备的军力在建安十四年底又有了一次重大的进补,那是一支由数万淮南人组成的部队,主帅叫雷绪。他们从庐江流浪到荆州,恳请刘左将军收容。对于刘备来说,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说起这支淮南流浪军团,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老朋友--袁术。
话说建安四年,袁术在寿春溃败时,他的几名驻外将领仍然拥有相当雄厚的实力。除了驻扎在庐江南部皖城的刘勋外,驻扎在庐江北部灊山(大约在今天安徽六安市一带)的陈兰与雷薄同样战力充沛,他们拒绝对主子伸出援手,靠着江淮间丰富的农渔资源,以及大别山区的地形屏障,拥兵自立,形成大小数个独立的军事群落,每人统兵数万,在曹操与孙权之间形成了一股强大势力。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决定改从淮南对孙权进行跨江攻击。当周瑜还在江陵跟曹仁缠斗、刘备忙着安定荆南时,曹操已经从他的老巢谯县训练出了一支新的水军(二十多年后,司马懿组建的是荆州水军)。
建安十四年七月,这支新鲜出炉的水军经过涡河、淮河、肥水等航道,进驻新建成的淮南重镇合肥,准备一雪赤壁之耻。而淮南间的前袁术势力,便成了阻挡曹军继续南进的主要阻碍。
面对在山区落脚十年,已形成气候的淮南诸军,曹军一线将领几乎总动员,张辽、于禁、张颌、臧霸等部队分别讨伐陈兰、梅成,而曹军中另外一位重量级统帅夏侯渊,则负责攻打雷绪。
反政府武装毕竟干不过政府正规军,淮南诸军抵挡不住曹军的猛烈攻势,纷纷溃败,他们不可能去投靠同样是敌人的江东政权,只好向西撤入荆州,投靠反曹总召集人刘备。
除了这批淮南军外,广大的荆州也是刘备的人力资源库。在赤壁之战后,荆州士人们疯狂地涌入到刘备阵营,其中包括"白眉最良"的马良、"楚之良才"的廖立,而蒋琬、习祯、殷观、潘浚等一批俊杰,也都是在这时候先后成为刘备的小弟。
对于新任南郡太守周瑜来讲,这些像蟑螂一样不断扩充又四散的刘备部队,是一个既烦人,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他们赖在驻地不动,江东军也不能硬来。无奈之下,周瑜只好小退一步,将南郡中长江以南的部分让给刘备,一来这块"江南地"和江南四郡相连,周瑜不便控制;二来算是警告刘备: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还不赶快滚!
刘备对这份小礼物当然是欣然接受,他在油江口开始筑城,取名公安,作为刘氏集团的大本营。
其实地球人都知道,刘备要的不只是这些,他的目标是整个南郡。
这一天,周瑜正在江陵城内看着荆州的地图,他郁闷地发现,自己的西、南、北面都是刘备的势力,唯一的后援程普则远在二百五十公里外的沙羡,只能靠长江水路与江陵联系。他从江东带来的兵也越打越少,而刘备的人马却是以倍数增长。
想到这里,他腰肋上的箭伤又开始隐隐作痛。
就在这个时候,江陵的情报部门传来消息:原荆州刺史刘琦病逝,刘备已经启程前往江东拜访孙权,准备洽谈荆州主权归属的问题。
周瑜愣了一下,自从去年曹操大军进驻淮南以来,他多少也嗅到孙权幕府之内飘荡着一丝不和谐的气氛:孙权撤出柴桑,移防到东方的京口,也就是今天江苏镇江一带,当初攻打江陵的部队中,程普驻守沙羡,吕蒙回到浔阳,鲁肃也被召回京口,留下周瑜孤军在最西方的江陵前线,似乎战线东移已成了心照不宣的方针。
周瑜暗忖,刘备一定也看出了这一点。
一年多前樊口初见时,他还不大瞧得起这个百战百败的流浪军阀,但如今他却不得不佩服刘备雄厚的群众基础,以及见缝插针的本事,如果再这样任其发展下去,江东人过去一年辛辛苦苦所打下来的战果,极有可能就要落入到这个枭雄的手中。
于是周瑜下定决心:南郡是不能让的,而刘备这个心腹大患,则是非处理不可的。
他马上给孙权写了封信,表示刘备是一代枭雄,关羽、张飞都是"熊虎之将",整个刘氏集团绝对不会受人控制,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用金钱、豪宅、美女引诱刘备滞留江东,然后将关、张二人组分拆两地,各自跟随江东将领作战,如此大事可定。倘若让这仨人凑在一块儿,又给他们土地,终有一天会失控,到时后悔都来不及。
镜头转回刘备。
他这次出访京口,正如周瑜所料,就是要尽可能争取到对南郡的完全控制权,但这样的做法同样也引来不少杂音:诸葛亮便认为,刘备只身入江东,将有被扣留的危险,这样一来就等于是平白将公安小朝廷送给了周瑜。
但刘备并没有接受这样的风险评估,他仍然决定亲自去见传说中的江东少主(之前两人从未谋面)。
事后据刘备本人回忆,他这次冒险出访,完全是不得已之举。毕竟如果让江东军在南郡扎下了根,将来自己可能连半杯羹都分不到,因此这个险值得冒上一回。
不过笔者倒认为,刘备事前应该合理评估过风险,认为在北方曹操势力压境的情况下,孙权仍要借助他在荆州的力量。换句话说,刘备充满了自信,以眼下主客观情势来看,孙权非但不敢动他,还会主动交出荆州的统治权。
就这样,建安十五年下半年,四十九岁的刘备和二十八岁的孙权--汉末的两位巨头,在京口进行了有生以来第一次会面。
会面现场,刘备低声下气地表示:由于太多人马归附,周瑜拨的那一块小小的江南之地不足以容纳,希望能借江东"数郡"之地,盼孙将军成全。
孙权如何回应,史料上并无记载,反倒是会场之外的风起云涌更加地引人注目。
除了周瑜那道密函之外,江东后方留守老将吕范也劝孙权将刘备扣下,但鲁肃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表示:曹操实力仍然强大,孙家初得荆州,还未得人心,最好是倚重刘备在荆州的人气,以增加曹操的敌人。
孙权最终还是采纳了鲁肃的意见,他不但没有扣下刘备,还承认了刘备新任荆州牧的身份,并同意由他督管江夏以外的荆州各郡。
为了回报孙权的善意,刘备表奏孙权为车骑将军(比刘备的左将军还高一阶),领徐州牧,承认孙权在东方的主控权。
以上事态的发展完全在刘备的设想之中,然而接下来,孙权却做出了一件让刘备想破了头都猜不到的事情--孙权将自己的妹妹作为荆州的附带品,一同送给了刘备。
买一送一,刘备这回算是赚大发了。
孙权嫁妹一事容后慢表,眼下的"京口协议"已经为双方互利合作的政策定下了基调。不过协议毕竟只是白纸黑字,关于实际领地和军队的划分,孙、刘两家并没有进一步磋商。周瑜仍在江陵,孙权不好动他,刘备自然也不愿在京口多做停留。
离开京口时,刘备私下对孙权说:"周公瑾文武全才,万人之英,但我看他颇有野心,恐怕将有不臣之心。"
可怜的周公瑾,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陵,为孙家事业操心劳肺,到头来却被刘备告了一记刁状。好在孙权对周瑜向来信任有加,对刘备的"好心提醒"并不以为然。
此外,周瑜原本设在孙权身旁的暗桩鲁肃,却不听他的指挥,使得他完全失去了对京口会谈的控制,等到消息传到他耳中的时候,刘备已经一跃成为了他的顶头上司。
更可气的是,刘备前脚才刚离开京口,后脚便颁布了新的人事命令。他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军江北,另外改临江郡为宜都郡,由张飞任宜都太守、征虏将军、新亭侯,就这样硬生生地将周瑜这个南郡太守的地界给压缩了三分之二。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襄阳郡"和"临江郡"并不是刘备的发明创造,而是曹操的创意。
一年多前曹操拿下荆州,马上就对南郡进行分割,将南郡西面夷陵三县分出来成立临江郡,南郡北面襄阳、宜城、临沮等县,分出来成立襄阳郡,原来的南郡地域只剩下江陵、枝江、当阳等县。
换句话说,刘备是偷换了概念,不动周瑜南郡太守的位置,而是让关羽为襄阳太守,将周瑜压缩在江陵。对张飞的任命更加致命,夷陵原本是江东军拼死拿下来的,张飞可能是后来被派去留守,现在却反客为主,等于是扼住了长江上游要地。
面对刘备集团的无耻紧逼,周瑜忍无可忍。他不顾身上箭伤,硬撑着前往京口面见孙权。
面对孙权,他提出了一个疯狂的作战计划:进攻巴蜀。
具体计划是:由周瑜自己与丹阳太守、奋威将军孙瑜共同进军益州,一口气并吞刘璋和张鲁,然后由孙瑜留守巴蜀,和西凉马超结盟,周瑜则回师襄阳,分路进击,讨伐曹操。
孙瑜是孙权的堂兄,是当时孙家宗族内最重要的统兵将领,曾经与周瑜合作讨伐丹阳郡境内的山越人,算是一个实战派人物,孙权留在东线的兵力,应该有很大一部分由孙瑜统领。
不过即便是周瑜跟孙瑜"双瑜合璧",在荆州都还不太稳定的情况下,出兵益州实在是个冒险之举,先别说兵力,光补给就是一个大问题。再者,如果当真攻蜀,势必要倾全国之力,这样一来吴地空虚,万一刘备或曹操趁机来袭怎么办?向来精明的周瑜,怎么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呢?
然而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孙权竟然认可了!
曾有学者认为,这是周瑜在和孙权赌气,也有人说这是周瑜临死前的最后一搏。那么孙权之所以认可,是否也可以解读为"同样是在赌气"?
不过从务实的角度来看,笔者倒认为这是周瑜给孙权的一个提示,在当时一片"孙刘友好"的和谐氛围中,周瑜想借由攻蜀,提醒亲刘人士,绝不能被刘备刻意制造的假象所蒙蔽,他绝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单纯。
刘备是个枭雄,荆州和益州都是他所垂涎的目标,他的存在将会对江东霸业带来巨大威胁。笔者觉得,这才是周瑜想要告诉大家的。
如此一来,孙权的怪异举动也就不难解释了,他用"认可"来回击周瑜的"刘备不可信"。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这便是孙权的态度。
这样一来,周瑜便被逼入了死角,不得不返回江陵进行准备。他原本就很郁闷,而江陵与京口来回两千多公里的路途使他的箭伤严重恶化,在返回江陵的路上,经过巴丘时,周瑜终于支持不住,因病过世,享年三十六岁。
对于周瑜的死因,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只是简单的两个字:病卒。不过后世学者普遍认为是箭伤复发所致。
所谓"病卒",既有可能是箭伤复发,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致死,总之是死因不详。在这里,笔者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供读者参考。
列位是否还记得一年多以前,正是在巴丘这个地方,曹军遭遇了一场奇怪的瘟疫,结果数十万条性命被夺走,也间接地导致了赤壁之战的败北。而如今周瑜同样死在巴丘,而且死因诡秘,会不会是当年的"巴丘病毒"还有残留,而周瑜身体虚弱,因而不幸被感染致死呢?
但无论是箭伤复发也好,病毒感染也罢,总之周瑜的死是个不争的事实。
那个被无数江东百姓呼为周郎的青年才俊,那个力挺孙权上位,力挽狂澜的兄长,那个在赤壁将不可一世的曹操一把火烧得惨败的左都督,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一颗军事明星,终于还是没有逃脱人类最终的宿命,化作一颗耀眼的星辰,坠入历史长河,为后人留下无限的迷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这首千古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当是对周瑜一生最好的写照。
凤雏庞统
孙权对周瑜的后事尽了一切所能,包括亲自服丧,远到芜湖去迎接灵柩,然后亲自扶棺回到吴地安葬。当然,除去这些形式上的哀悼,周瑜的死,也让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包括刘备、曹操、鲁肃、张昭,也包括孙权自己。
周瑜的死,对于东吴政权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但悲痛归悲痛,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要继续活下去,旧的一页必须翻过。于是,东吴政权迎来了新的时代--鲁肃时代。
鲁肃很快便接掌了周瑜的直属部队,也积极推动"借荆州"的具体工作。
周瑜去世之后,江夏太守程普暂时代领南郡太守一职,进驻江陵。在"借荆州"的规划下,程普军从江陵撤出,返回江夏。鲁肃则进驻赤壁东边的重要据点陆口,担任新设立的汉昌郡太守。刘备则让张飞转任南郡太守,由向朗督领南郡西部的县城。
这是"借荆州"最完整的状态。
严格来说,江东并没有让出整个荆州,南郡与长沙郡东部仍然在孙家的控制范围之内,刘备方面取得的是江陵一地,对于江南四郡的统治,也得到了江东的承认。
这里出现一个小小的问题:为什么孙权和鲁肃那么痛快便将江陵让给了刘备?
笔者认为:鲁肃虽然对刘备亲善,但他也不是吃素的,如果吃得下荆州,当然没有理由将胜利果实让给刘备。因此,江东借荆州的终极理由,是基于孙权与鲁肃的判断:孙家暂时无法消化掉这块领地,只好由刘备来托管,以后再找机会"收归国有"。
于是问题又来了:为何孙家无法消化荆州?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列位可以通过观察一位大人物的际遇而得。这位大人物便是庞统,号凤雏。
庞统是荆州襄阳原住民,他的家族中出了一位汉末天王级的隐士庞德公,此人隐居于襄阳城东的岘山(就是孙坚被射死的地方),从不接受政府的邀请,单纯以种地、评论时事和品评人才过活,尤其善于给别人取外号。他和司马徽是好友,诸葛亮算是他的晚辈,"水镜"、"伏龙"、"凤雏"等称号,都出自于庞德公的手笔。
庞统的父母不详,可能是大族中比较边缘的一支,因此他少年时并没有什么名气。十八岁时,庞德公要他去见司马徽。当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庞统就坐在树下,两人从白天聊到黑夜,司马徽对这个孩子大为赞赏,称他为"荆州士人的冠冕",庞统因此名声大噪,开始了他的名士之路。
和诸葛亮不同的是,庞统是荆州本地人,因此虽然他不是亲曹一派,但还是有官可做。他担任南郡的功曹,主管人事举荐,在曹操拿下荆州与周瑜夺取南郡时,庞统的职位一直都没变动过。
周瑜担任南郡太守后,将庞统引入自己的幕僚核心,包括扣留刘备这种机密决策,都有庞统的参与。据后人记载,周瑜甚至让庞统以功曹身份执行太守的职务,重视的程度不言而喻。
周瑜过世之后,庞统以属官的身份护送周瑜的灵柩回到江东。江东名门陆绩(陆逊堂兄)、顾劭(顾雍长子)、全琮等均对这位荆州青年才俊的大名有所耳闻,纷纷前来拜会,并与庞统进行过相当深入而又愉快的交流。庞统离开时,大家还相约天下太平之后,要开个政论节目,一同品论天下人物。
庞统回到南郡后便成了刘备的下属,刘备将他擢升为州从事,但有可能是嫌他太年轻,所以先把他下放到一个小县耒阳兼任县令锻炼一下,结果庞统把县政搞得乱七八糟,还因此被炒了魷鱼。
眼看着庞统就要失业,这时候一个人忽然跳出来帮他讲情,此人便是鲁肃。他写信告诉刘备:"庞统不是干行政的料,要让他担任治中、别驾这种决策级的参谋,才能显出他的真本事。"
第二个帮庞统说话的是诸葛亮,他也同样向刘备推荐庞统。
别人的话可以不信,诸葛亮的话那是必须考虑的。于是刘备给了庞统一次面试的机会,证实他的确是一个善言语评论的人才,便让他担任州牧治中从事,并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一起担负起集团大脑的重要角色。
读到到里,列位也许会产生一个疑问:庞统相当受周瑜的重用,他和江东陆、顾大姓的关系也不错,在荆州捅了篓子,还能动用孙权跟前第一大红人鲁肃出来讲情,有这么好的关系网,为什么庞统没有投入江东阵营?反过来说,为什么江东方面连一点招揽的动作都没有?
笔者认为,这可能就是鲁肃力主借荆州给刘备的原因所在。
我们发现,在建安十五年,江东的军政高层中,除了甘宁这个长年旅居益州的假南阳人,和早期加入的黄盖以外,完全没有荆州籍的干部。事实上,一直要到十年后,陆逊征服了荆州全域,才有一个武陵人潘浚进入到江东政权核心,在此之前,孙权幕府与荆州士人完全绝缘。
这样的情形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东汉末年,显然很不寻常。北边的曹操和西边的刘璋都能获得部分荆州士人的效忠(曹操有蒯越、蔡瑁;刘璋有董和、王连等),唯独孙权没有。孙家政权也并非特别排外,孙权身边除了江东本地人士外,多的是从北方徐州、豫州前来投靠的人才,但就独缺隔壁的荆州人士。
从客观上讲,我们或许可以认为,相较于江东,荆州是比较安定的地区,因此人才没有外流的需要。在主观上看,孙策与孙权两代长期对荆州用兵,在江夏一带屠戮尤烈,可能造成了荆州士人,特别是南郡士人对孙家的强烈反感。
更深一层的理由,可能会涉及吴越与荆楚两个地域的文化差异和历史渊源,不过这方面太过于深入,有待专家进一步考究。
无论如何,当周瑜所代表的江东势力拿下南郡时,荆州人不来江陵报效,反而纷纷向露宿荒野的刘备投诚,大大限制了周瑜的兵源与粮源,因此周瑜才决定重用"非我族类"的庞统,希望至少能挽回一些人气。
不过庞统毕竟太年轻,无法与出道多年的刘天王相抗衡,当周瑜死后,庞统基本上就断了与江东的联系,他没有办法违抗荆州士人约定俗成的共识,只好回家乖乖地加入到刘备阵营。
鲁肃早早便将这种情况看在眼里,他原先的规划就是扶植刘备为荆州的傀儡政权,周瑜的窘境,更让他确定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以孙家在荆州恶名昭彰的形象,不花个几年,甚至十几年,恐怕无法站稳脚跟,这段期间内,荆州的防务势必要仰赖江东,这对两地来说都是沉重的压力。再加上曹操在淮南一带虎视眈眈,分散资源绝非上策,索性不如就将荆州的"运营权"暂时交给刘备,让他直接利用当地资源进行重建工作,同时为江东分摊来自曹操的压力。
鲁肃的政治算盘打得十分精巧,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果不其然,三年后曹操以大军进攻东线的濡须口,搞得孙权差点迁都。由此可见,早点撤离荆州是个明智之举。然而,虽然鲁肃精于算计,但他却算漏了一点:刘备的为人。
鲁肃没有规划如何将荆州的主权转移回孙家,好像他天真地以为刘备将荆州重新建好后会忽然良心发现,主动交出统治权,自己退隐山林一般。这显然不靠谱。
当然,要说东吴方面对刘备一点提防都没有,那也不现实。
孙权和鲁肃这哥俩儿虽然年轻好胜、爱冲动,却并不缺心眼儿,肚子里的鬼点子一个比一个多,他们没有在谈判桌上摆上"还荆州"的议题,却在谈判桌底下动了些手脚,以确保荆州将来是江东的囊中之物--他们把孙小妹嫁给了刘备。
孙权嫁妹
孙坚的正妻吴夫人为他生了四个优秀的儿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另外有一个女儿,可能就是后来成为刘备老婆的孙夫人(也可能不是,因为据说孙权还有一个姐姐)。历史上有关她的名字没有明确记载,在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春秋》中她叫孙仁献,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她叫孙仁,在戏曲《甘露寺》中,她拥有了一个最广为人知名字--孙尚香。
这场婚礼进行时,主婚人孙权二十八岁,新娘子推论起来应是二十二三岁,而新郎刘备已经是个五十岁的大叔了。
年近半百还能娶上一个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嫩妻,这实在足以慕煞大多数现代男性。
不过,这样的好事仍不能掩盖这是一桩典型的政治联姻的事实,孙夫人必须以自己终身的幸福为筹码,成全家族的伟大事业。而刘备也将被套上"孙家女婿"的项圈,受到江东的牵制。
当然,孙权的目的并不只有"进妹固好"这么简单。
考量刘备的家庭状况,在徐州迎娶的糜夫人,是死是活不得而知,侧室甘夫人大概也在建安十四年前后过世,最重要的是,刘备的唯一的子嗣刘禅为甘夫人所生,在宗法制度下,只能算是庶出。
依据传统的儒家继承法,母亲的身份决定了孩子将来的继承权,正妻所生的嫡(长)子在继承上永远优先于妾室所生的庶子,即使庶子年龄较大也不行。
在这种情况下,孙夫人嫁给刘备为妻(注意,是正室),倘若能为刘备生个一儿半子出来,那么孙家外孙就能挤掉刘禅,成为刘备集团的合法继承人,即便宗法继承不见得完全被遵守,但也至少给了孙家很好的着力空间。
更加美妙的是,这样的结果甚至不用等太久。当时刘备已经年近半百了,在那个男子平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的乱世,已经属于超龄人群,也就是说,他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棺材,随时都有翘辫子的可能。
再加上碰到这么一个充满活力、年轻健康、精力旺盛的孙夫人(还有一票陪嫁侍女),只要稍微把持不住,搞不好没过几年便把自己给折腾死了,届时就算孙夫人没有小孩,在身份上她也是刘禅的嫡母。孤儿寡母,江东以娘家身份入主荆州,也就名正言顺了。
笔者相信,这才是孙权嫁妹的真实想法。即便都不成功,也可以在刘备阵营中搞些破坏,比如劫持刘备或阿斗之类。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中将"孙权嫁妹"单纯解读成"伺机劫持刘备或阿斗",这显然是低估了孙权跟鲁肃的智商,显得太小儿科了。
不过,倘若孙权真的打算以"夫人路线"图谋荆州,那他显然选错了执行对象。
孙夫人从小便和一票能征善战的哥哥们混在一起,养成了她相当男性化的行事作风,她带来的数百名侍女个个带甲持刀,俨然一支私人武装,以至刘备每次进入夫人闺房时都诚惶诚恐,深恐出什么意外。
在这种特殊的氛围之下,除非刘备有某些特别的"性趣"癖好,否则履行夫妻间的例行公事都成问题,就更别说生儿子了。
更糟糕的是,孙夫人仗着自己江东的背景,打心眼儿里瞧不起刘备这个土包子,连带整个刘备集团都不放在眼里。她所带来的随从依仗着主子,也是个个骄傲蛮横,犯法乱纪之事所在多有,刘备最后终于对这位野蛮娇妻失去了耐心,将赵云从桂阳调回公安,命他看管孙夫人及其随从。
孙权在江东八成也听说妹妹和刘备的房事不顺,但此刻他的母亲吴太夫人已经过世,身为兄长的他,大概也不方便给妹妹在这种事情上提供建议,只能隔着江干瞪眼。
事实上,孙权这个和亲之计算漏的还有刘备的健康状况。刘备虽然年纪不小,但他的身体显然保养得很好,之后他又活了十五年,还另外生了刘永、刘理两个儿子(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看来除非孙夫人习得"采阳补阴"的本领,否则要想将刘备折腾死,并非易事。
无论如何,建安十五年底,以借荆州为基础的孙刘联盟已稳定成形。从表面上看,双方又借土地又结亲家,关系密切得无话可说,但私底下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在刀尖上行走的同盟,只要哪一方失去了平衡,那么所谓的"金玉盟誓"就会被摔得粉碎。
遗憾的是,这一变局并未等太久。
大约在建安十五年下半年的某一天,一个操着关中口音的士人来到公安小朝廷,称是奉了振威将军、益州牧刘璋之命,前来拜会刘左将军。那士人递上名刺,上头写着:"扶风法正拜上。"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