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备不是传说 > 第六章 霸业(10)

第六章 霸业(10)

  第六章 霸业(10)

  从此,夏侯渊就跟着曹操混了。他跟着曹操南征北战,逐渐成长为一员出色的将军,官渡攻袁绍,徐州伐昌豨,庐江讨雷绪,关中战马超,因功封为护军将军,博昌亭侯。后来他被曹操委以重任,担任西路方面军主帅,又在陇西破韩遂,凉州灭宋建,曹操引用孔子的话称赞他说:“吾与尔不如也!”

  夏侯渊的作战特点是长途奔袭,往往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率领骑兵直插敌人心脏,让对手在反应过来之前就停止呼吸,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闪电战”。当时军中有一句话形容他的闪击特点——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三国志》注引王沈《魏书》)。

  除了夏侯渊,镇守汉中的还有曹魏“五子良将”中的两位——张郃、徐晃。

  张郃虽然两年前在宕渠败于张飞之手,但此时依旧驻扎在巴、汉之间的广石一带,与镇守阳平关的夏侯渊互为犄角,而且作出出争姿态,可趁敌后空虚深入益州。

  张郃是一根刺入益州的钉子,也深深地刺进刘备眼中。

  为拔掉这根钉子,刘备派遣陈式等人率领十余营士兵断绝马鸣阁栈道,意图切断张郃后路,分割敌军,各个击破。

  轮到救火队员徐晃出手了。

  徐晃率领军队赶赴马鸣阁栈道附近的深山峡谷之中,直接对陈式展开突击,一举击溃刘军。士兵们为逃命慌不择路,甚至不惜跳进山谷,许多人不是被杀死而是被摔死的。

  双方见招拆招,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几战下来,刘备吃亏更大。

  难道阳平关就拿不下来吗?

  为了夺取阳平关,刘备杀红了眼,不顾位高权重、年近六旬,依旧身先士卒,亲自上阵。老板这么拼命,员工自然不在话下。但领导上火线,总是十分危险的事情,身边的人纷纷劝刘备后退,刘备不但不听,反而勃然大怒。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战场上矢下如雨,刘备死战不退。

  法正一看,这还了得?万一老板有个闪失,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他立即挺身跑到刘备前面为他挡箭。

  刘备自己不怕死,却怕法正死,连忙大喊:“孝直避箭!”

  法正也大声说道:“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法正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劝刘备退下火线而想出的奇招,另一方面是患难见真情,情急之下以身护主。

  刘备明白法正的用意,只好说:“孝直,吾与汝俱去。”这才退了下来。

  纵然刘备亲率将士猛攻,照样没有取得多少进展。尤其是张郃让刘备吃了不少苦头。刘备率领一万多精锐部队,分为十部,轮番进攻张郃,仍然没能攻克。

  看来夺取汉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现在已经杀到一半,如果此时退兵,不但付出的努力全部白费,而且必然人心不稳军心动摇,如果曹军趁势进攻益州,后果不堪设想。

  开弓没有回头箭。许多时候,打仗能不能胜利,就看能不能坚持到最后,谁挺住,谁胜出。此时绝对不能退兵,成败在此一局!

  前方吃紧,就从后方抽调。一定要拿下汉中!

  老将也疯狂

  主持后勤工作的诸葛亮,有点犹豫。

  诸葛亮一向为人中正,办事稳妥。根据生活经验,有着这样性格优点的人,往往也有一个性格缺点——不敢冒险。

  眼看前方失利,刘备在拿益州的全部力量作为筹码,与曹操进行一场豪赌,而对方的筹码只是一个汉中。

  刘备要输了就差不多输得精光,而曹操即使输了也伤不到元气。

  诸葛亮以为,这样的赌博实在是太不划算太冒险了。

  于是,接到调兵命令的诸葛亮,犹豫不定是劝刘备退兵呢,还是按照领导指示发兵。

  便与身边的同事杨洪商议。

  杨洪的一席话让诸葛亮茅塞顿开。杨洪指出,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夺取汉中关乎益州存亡,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对啊,汉中战役如此重要,还有什么犹豫不定的?诸葛亮立即坚定了立场,调遣预备部队和刚刚入伍的新兵支援前线。

  刘备在调兵,曹操也没闲着。眼看战事进行了好几个月,进入持久阶段,双方杀得难分难解,曹操决定亲自前去会会这个老对手。

  但已经是魏王的曹操今非昔比,再也没有当年在官渡战前忙里偷闲急行军一战打垮刘备的劲头了,一路进军十分缓慢。

  当年七月曹操从邺城出兵,到达长安时已到九月。到长安之后,曹操并没有急着去见老对手,而是在这昔日的帝王之都停留了片刻。

  片刻是多久?答案是半年。

  曹操如此迟缓,倒不是一点也不担心前线,在长安街头优哉游哉看风景,而是事情实在太多了(领导嘛,可以理解),除了管朝政、抓军事,还要写诗歌、搞经济,而且偏偏这时候南阳一带的老百姓跟他过不去,要造反。

  老百姓造反,好办。曹操从黄巾起义时就非常有经验,一群活不下去的泥腿子,拿起几根破竹竿就想翻身做主,改变命运,做梦吗不是?只要派遣纵横天下的猛将精兵上去,三下两下就能搞定。

  但这次造反的不只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还有南阳郡治所宛城守将侯音、卫开等人率领的军队。

  军民联合造反不多见,原因一般不简单,以《资治通鉴》的说法是因为“南阳吏民苦徭役”(不只是民,还有吏)。曹操常年征战,地方税收太重、徭役太多,人民忍无可忍,终于揭竿而起。这样的形势下老百姓造反,不但能获得本地将士(他们大多数也是当地人)的同情,而且能同仇敌忾团结一心。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