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汉高祖刘邦 > 第四章 草根皇帝 第一节 善于用人

第一节 善于用人

  在中国历代的成功帝王里,刘邦可说是谋略最差的人了。但他有一项别人最缺乏的优点,那就是善于用人。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在洛阳南宫置酒大宴群臣武将。

  看着满朝的文武大臣,刘邦一时得意非凡,他突然心血来潮,在宴会上遍告群臣说:“列侯众将,你们有什么事情都不要隐瞒,尽管畅所欲言。你们都来说说,我为什么取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去了天下?”

  高起、王陵两人说:“皇上傲慢无礼,并且经常出口伤人,但是皇上派人攻城略地,得到的土地都用来封赏功臣,与天下共同享受好处;而项羽虽仁慈爱人,但妒贤嫉能,有功不赏,有贤能的人会受到怀疑,战胜了也不给人记功,得到的土地一个人独吞,所以他失去了天下。”

  两人是否抛砖引玉,引诱刘邦加封他们,不得而知,但是刘邦用重赏去拉拢部下,这倒是事实。垓下决战之前,刘邦为了调韩信、彭越两人出兵破楚,诱以重赏,两人带兵前来,最终才打败了项羽。

  刘邦并不满足这样的赞誉,他得意之下,忍不住也想夸耀自己几句,但又要显出些谦虚,于是说:“你们两个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馈饷,粮道不绝,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3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加以重用,这就是我能够夺取天下的根本原因。项羽手下有一个范增也不能使用,所以他被我打得大败。”

  刘邦大宴群臣时说的话,很明显是套用了韩信的意思。当然,也是在总结历史经验。他的这种说法,的确是亲身体会。

  为刘邦打下江山的人才,除了张良、韩信、萧何、陈平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提及的人。这些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为刘邦打天下流了汗、洒了血、出了力。乱世重才轻德,刘邦本人虽然没有多么杰出的才能,但他的确很会用人。三教九流,他兼容并蓄,尽收囊中。

  樊哙:以杀狗为职业,与刘邦是连襟,起事后,为刘邦重要武将,屡建战功,救驾鸿门,官封舞阳侯。

  夏侯婴:沛县县尉马车夫,从刘邦起义,能征善战,举荐韩信,跟着刘邦南征北战,曾救下太子刘盈和鲁元公主,刘邦称帝后,封侯,重操旧业,官至太仆,管理皇帝车驾。

  周勃:以编席为职业,兼作吹鼓手,跟着刘邦大战多年,被刘邦封为太尉,后来平定诸吕,安定汉朝。

  英布:原是骊山刑徒,逃走后当了山大王,跟着项羽灭秦,作战勇敢,被封九江王,后来叛楚归汉,为刘邦三大主将之一,被刘邦封为淮南王。

  郦食其:高阳酒徒,“家贫落魄,好读书”(《汉书》语),投靠刘邦以后,凭三寸不烂之舌,屡建奇功,后来被韩信争功所卖,被齐王田广烹杀。

  曹参:秦时为狱官,跟着刘邦起事后,战功显赫,评功时为第二位,官封平阳侯。

  周昌:秦时为泗水卒吏,跟着刘邦入关破秦,为人口吃,性格直率,不怕事,刘邦当皇帝后他受命掌管大印文书,后因刘邦宠爱儿子赵王如意,专拜他为赵相,封为汾阳侯。

  叔孙通:在秦时为待诏博士,逃亡后投义帝,附刘邦,制定朝仪,为刘邦安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拜为太常、太子太傅等职。

  陆贾:儒生,与洛阳王申阳是老乡,一直追随着刘邦当谋士,刘邦称帝后,建议刘邦以儒学治天下,曾撰《新语》一书,为安定汉代天下发挥了很大作用。

  随何:说客,曾策反英布归汉……

  魏无知:曾推荐陈平……

  郦商:郦食其之弟,劝谏吕后不要屠杀大臣……

  娄敬:普通兵卒,劝刘邦定都关中,建议刘邦和番……

  张耳:先后被项羽、刘邦封为赵王……

  如此等等,不一一介绍。

  在刘邦手下做事的不乏奸人,但是刘邦就是有那么一种向心力,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在他刘邦的旗帜下前进!

  不信?请看:

  刘邦夺下沛县,当上沛公,全仗萧何等人。

  刘邦进入关中,拿到当关中王的王牌,全靠张良、郦食其、陆贾、樊哙等人。

  刘邦约法三章,收买秦人民心,全靠张良、萧何、樊哙等人。

  刘邦鸿门逃席,全靠项伯、张良、樊哙等人。

  刘邦进入汉中为王,全靠张良、项伯、陈平等人。

  刘邦得到韩信拜为大将,全靠张良、萧何、夏侯婴等人。

  刘邦平定三秦,全靠韩信等人。

  刘邦能够稳住韩信等人,全凭张良、陈平等人妙计。

  刘邦能够稳定后方,全凭萧何等人。

  ……

  陈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人,陈平仰仗兄长成人,娶妻为五婚寡妇。家徒四壁,顺着墙边搭个棚子,有门无窗,但是门上却只能挂块破席,不能遮风挡雨,更不能防寒防盗,幸好他没有什么可偷!但他是一个超凡的谋略家,为刘邦设下许多妙计。

  陈平为刘邦夺取和稳定天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刘邦论天下英雄之时虽然没有将他列入汉初三杰,但是他的奇谋韬略足以与帝师张良媲美。他的沉着、稳重不如张良,但是他的急中生智,张良似乎不及。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张良恪守“无为”,隐身自保,而陈平则一直在官场活动,最后辅助汉文帝治理乱世,充分表现出战国时代纵横家的精神风貌。

  陈平是阳武(今河南省原阳东南)户牖乡(今河南省兰考东北)人,少时家贫,喜好读书,跟着兄嫂同住,仅有薄田30亩。其兄陈伯宽厚仁慈,自己埋头耕耘,供养陈平读书游学。但是其嫂见他游手好闲,心中很不是滋味。

  一次,有人问:“你们家这样贫穷,陈平怎么吃得白白胖胖,长得如此魁梧?”

  其嫂在一旁冷言冷语地说:“他只不过满肚子秕糠罢了,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好。”

  陈伯听说此事,休掉了妻子。可见其兄对他厚爱之至。

  陈平已经长到娶媳妇的年龄,可是高不成低不就。有钱人家的女孩不肯嫁给这样一个穷书生,贫穷人家的女孩陈平又看不起。陈平的婚事一拖再拖,不觉中年龄已大。

  同乡有位富户叫张负,孙女5次出嫁,但都不幸死了男人,世人传说此女妨夫,再也没人敢提亲。陈平见此,意欲娶之。恰逢邑中死了人,陈平知道张负主持操办丧事,刻意去帮忙,好好地在张负面前表现了一番,获得张负的好感。张负看见陈平长得一表人才,做事精明,有心与他交往。张负到陈平家,看到陈平家居穷巷,靠着邑中围墙搭一个斗室,人们常说家徒四壁,而陈平的家却是家徒三壁,有门无窗,门上挂着一张“弊席”,挡风尚且不能,防寒恐怕更成问题了。但是张负慧眼独具,看到陈平门口有大车、大马来往之迹,感觉到陈平不是平常之辈。

  张负回到家中,叫来儿子张仲说:“我准备把孙女嫁给陈平!”

  张仲感到吃惊:“陈平家中一贫如洗,一向不耕田持家,全无生计本领,县中之人都耻笑他的所作所为,父亲怎么突然提起此事?”

  张负说:“像陈平这样形貌奇特之人,难道会长期贫困!”

  张负做主,把孙女嫁给了陈平。因为陈平家贫,张负特地借给他许多钱米,作为娶亲之资;又送给他不少酒肉,用来招待亲朋。

  张负还专门告诫他的孙女:“你不要因为他贫穷而对他不恭不敬,有失妇道;你对待陈平的兄嫂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

  张负的孙女五丧其夫,人生道路如此不平,早已在柔弱的心灵深处刻下了深深伤痕,六婚嫁得一位美男子,自然温柔备至,关怀备至,陈平被她侍候得乐不可支。陈平得到富翁相助,贤妻支持,“资用益饶,游道日广”,陈平开始由家庭走向社会。

  陈胜、吴广起义,周市略地河南,拥立魏国旧公子魏咎为魏王,周市自任魏相。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魏王咎率师与秦少府章邯在临济(今河南省封丘东)开战,陈平邀约数人去投奔魏王咎,被授以太仆之职。太仆是一位近臣,专管魏王车马出行事宜。陈平屡次向魏王咎献计,不仅得不到采纳,反而遭人疑忌,受人谗毁。陈平知道魏王咎乃庸庸之辈,难成大事,便毅然出走,另寻出路。

  第二年冬,项羽带兵到了黄河之滨,北击秦军解赵王歇巨鹿之围。陈平此时投奔到项羽麾下,参加了惊心动魄的巨鹿大战。跟着项羽进入关中,陈平被项羽授以卿爵。但是陈平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项羽缺乏识人的才智。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宰割天下,分封诸侯。刘邦四月进入汉中,八月就起兵平定三秦大地。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春,殷王司马卬背楚附汉,项羽派陈平率兵征讨,官封信武君。陈平初试锋芒,收降了司马卬,项羽封他为都尉,还“赐金二十镒”。

  同年三月,韩信巧妙诱敌抓获了司马卬,尽占殷地。项羽恼羞成怒,迁怒陈平,“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挂印封金离开了项羽,在黄河边上遭逢水贼,急中生智,有惊无险,反应敏捷,堪称一绝,他又一次“良禽择木而栖”。

  陈平赶到河南修武,投奔旧友魏无知。魏无知向刘邦推荐了陈平。刘邦在鸿门宴上和咸阳曾通过张良得到陈平帮助,刘邦置酒相待。吃过东西之后,刘邦准备送客。

  陈平对刘邦说:“我因事来投汉王,所言之事不能超过今日!”

  刘邦于是与陈平交谈。谈的什么内容,于史无载,不作推测。但是,“王与语而说之”。

  刘邦因而问:“您在楚国官居何职?”

  陈平回答:“为都尉。”

  刘邦当天就封陈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参乘”就是陪乘。古人乘车出行,驾车手位于中间,尊者位于车之左面,参乘位于车之右面。陈平一下子成了刘邦近臣。陈平被破格提拔到如此地位,并为“典护军”,责任是监护三军。

  诸将看到陈平一步登天,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一片哗然,对刘邦说:“大王得到一个楚国降兵,还不知道他的品行高下,才能大小,便官封都尉,同车共载,还叫他监护三军,未免抬举过分,恐失旧将之心。”

  刘邦自有眼光,不为闲言碎语所动,更加信任。征伐项羽,于彭城大败而回,收散兵进守荥阳,不知什么原因,刘邦加封陈平为副将。估计是陈平为刘邦出了什么秘计。

  早已心怀醋意的大将们终于按捺不住,开始闲言碎语,诋毁陈平。

  大将周勃、灌婴一起去找刘邦,进谗言说:“陈平身材魁梧,面如冠玉,但是未必有真才实学,品性未必高尚。我们听说陈平家居之时,曾经与嫂私通;在魏王咎手下,为人不容;逃亡楚国,无能不被重用,半途而废,又亡归大王。大王破格擢升,叫他监护三军。我们听说他曾经私下受人贿赂,送他金子多的人,便被分派干个好差事,否则,便安排干些不好的差事。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大王当心他!”

  后世之人经常举例说陈平是有才无德的典型,开口闭口就说陈平“昧金”、“盗嫂”。

  其实,盗嫂之事,无案可查。《史记》曾载,他有一嫂,曾因说他“徒有其表”被他大哥陈伯休了。后来他娶张负之孙女,张负曾经对他孙女说过“事兄如事父,事嫂如事母”的话,可能陈伯又娶一妻,但是,史书未载陈平与她私通。周勃、灌婴也不过信口而言,制造桃色事件去诋毁政敌而已。

  至于“昧金”,看来也是子虚乌有。陈平在乡中的时候,曾为社里分配肉食“甚均”。父老乡亲赞美他说:“善,陈孺子之为宰!”可见他早年就胸有大志;后来他告辞项羽,挂印封金,一贫如洗,不像是个贪财之辈。但是从《史记》的记载来分析,陈平曾说“臣裸身而来,不受金无以为资”一语,他可能的确收了汉军将士的金子,可是,大概应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相当于今天的礼品交公。

  可是刘邦听了周勃、灌婴的谗言,也感到陈平行迹可疑,叫来他的推荐人魏无知加以责备,转述周勃、灌婴之语。

  魏无知,并非“无知”,而是“有知”,他有知人之明,发现并向刘邦推荐了陈平这样的旷世奇才,又能根据刘邦豁达大度,不拘小节,求贤如渴,争揽人才的性格和心理,审时度势,强调乱世之才重于德,来了个答非所问,做出了一个充满哲理的回答。

  魏无知说:“我向大王推荐陈平,是因为他有才能;而大王如今责问我的,却是陈平的品行。陈平即使有尾生、孝已那样的高风亮节,对于大王的胜负又有什么用处呢?大王又能够叫他干什么呢?如今楚汉相争,我向大王推荐的是奇谋之士,只考虑他是否真正对国家有利!至于说陈平私通其嫂,受人贿赂,我管不了那么多,这与争夺天下有什么关系呢?”

  “尾生”何许人也?《庄子·盗跖》中说:尾生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相会,时间已过,女子没有按时而来,河水暴涨,他抱住桥柱被水淹死。他是传说中的一位古代守信之士。孝已是殷商宗武丁之子,以孝行名垂后世。

  陈平是不是与其嫂私通,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这是一桩案件,需要立案、取证、审理,结案……陈平受贿赂一事,也是如此。

  魏无知避实就虚,刘邦虽然善辩,也只得如此而已;但是刘邦又“召让平”(《史记》语)。

  “让”就是责备。但是刘邦不好“让”陈平“盗嫂”、“昧金”,大概是此类事太小,不便启齿,或许也是因为魏无知尚且把自己说得无言以对,不想再在陈平面前自讨无趣,所以他换了一个话题,要“让”(责备)陈平“信”的问题。

  刘邦说:“先生先事魏,又事楚,如今又与我交游,讲求信用的人都是这样的吗?”

  陈平并不直接回答刘邦的“让”,而是大讲了一通用人之道,分析对比不同的用人策略,说出项羽、刘邦在政治上的得失。

  他说:“我臣事魏王咎,魏王咎不能采纳我的奇谋妙计,所以我去投奔项王。项王用人唯亲,委官封职,不是项氏宗族,就是舅子姑爷,其他人即使有旷世奇才也得不到重用。我听说汉王能够任人唯贤,所以来投奔。我腰无分文,囊空如洗,不接受别人馈赠的金钱,拿什么去为大王办事呢?我的建议大王果真能够采纳,大王就采用;如果大王不想采用,那些钱财都在那里,我立即封存交官,希望大王放我走吧!”

  陈平此论,岂止是一篇答话,简直是一篇绝妙策论;更为妙者,这也是陈平的一个进身法术。陈平批评魏王咎不能采纳良谋,批评项羽任人唯亲,歌颂刘邦任人唯贤,把刘邦一直往上推,重用我陈平,你就是一位任人唯贤的英明领袖。刘邦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

  刘邦听了陈平的妙论,“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陈平不仅得到了重赏,还升官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其结果“诸将乃不敢复言”。

  再说说刘邦事业的主谋人张良。

  张良的祖上是韩国人,他的祖父的祖父开始作为韩臣,对韩国素来赤胆忠心。韩国被秦国消灭的时候,张良年龄较小,还没有在韩国为官。韩国灭亡之后,张良舍家疏财,弟死不葬,四处寻求刺客刺杀秦始皇,决心为韩国报仇雪恨。

  公元前218年春天,张良与收买的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行刺秦始皇。这位刺客是一位大力士,手能抛掷120斤的铁锥,可是铁锥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怒,下令悬重赏捉拿刺客。

  张良不得不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

  张良经过十年的修身养性,苦读兵书,磨炼了他的性格和情操,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来,他纠集百余人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在他准备投奔景驹的时候,碰上了刘邦,开始了他的“帝师”生涯。张良给刘邦讲授《太公兵法》,刘邦“善之,常用其策”,张良认为“沛公殆天授”。

  张良跟着刘邦西进关中。宛城之役,他巧劝刘邦站稳根基,然后出击,刘邦因而没有后顾之忧放心前进;兵进武关,张良劝刘邦文武兼施,奇袭而过,加快了入关速度;刘邦见到宏大富丽的秦皇宫和婀娜多姿的美女,企图潇洒一回,张良劝他回军灞上,没有给项羽留下更多的把柄;项羽下令兵伐刘邦,张良及时劝告刘邦以屈为伸,鸿门宴上,巧妙周旋,使刘邦虎口逃生;项羽背约把刘邦封到汉中,刘邦等人企图孤注一掷,张良力劝刘邦不要莽撞行事,并且放火烧毁栈道,向项羽表示刘邦无心东进……

  张良总是在关键之时挺身而出,为刘邦排忧解难,最终成为一个千古帝师!

  张良的故事很多,我们仅择两则复叙于此。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二月,项羽围攻刘邦,切断汉军粮道和援军通道,荥阳城内十分危急。刘邦忙请来郦食其,商议削弱项羽的良策。

  《史记·留侯世家》载:

  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己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郦食其还未去游说六国后代,张良来拜见刘邦,刘邦正在吃饭,忙站起来迎接张良入座。

  刘邦说:“子房先生靠前!有人给我出了一个削弱项羽的妙计!”

  刘邦把郦食其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张良。

  《史记·留侯世家》载:

  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

  汉王曰:“何哉?”

  张良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一矣。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二矣。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或智者之门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三矣。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四矣。殷事已结,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

  曰:“未能也。”

  “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刘邦停止吃饭,破口骂道:“迂儒,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

  刘邦立即下令赶紧销毁已经铸好的印玺。

  张良的这一段妙论,是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绝妙教材。时代不同了,完全照搬“古圣先贤”的所谓成功经验,是行不通的。汤、武分封夏、商后人,是因为他们已经胜券在握,能够左右天下局势;而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城中,自身难保,哪有资格去分封他人。周武王表彰先朝忠良贤士,意在塑造典型文明形象;而刘邦此时正该招降纳叛,结党营私,所谓乱世重才不重德。刘邦后来杀了对他有恩的丁公,也是为了树立忠君典型。周武王散粮施钱,旨在医治战争创伤;而刘邦内乏粮草,外无救兵;周武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向天下显示,和平年代已经到来,而刘、项之争正处在如火如荼的阶段,哪里谈得上偃武修文?张良特别提到跟着刘邦出生入死的将士都想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而把天下都分给六国之后,谁替刘邦去流血,去卖命?从张良话中还可以看出,分裂的时代已经过去,一旦分封,天下形势势必大乱,可见张良有十分敏锐的预见性!

  我们再看张良力主封赏雍齿。

  刘邦平定天下当上皇帝之后,自然要论功行赏,赐封曾经为他的江山流血流汗的功臣。张良没有参加过具体的战斗,所以没有具体的功绩可摆,但是刘邦自有处理方法。

  刘邦当着群臣之面对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先生的功劳,你自己选择齐地三万户作为封地。”

  张良说:“我在下邳开始跟着皇上,这是上天的安排。皇上使用我的计谋,幸得有时奏效,我只希望得到陈留就足够了,不敢受三万户的重赏。”刘邦因此封张良为留侯。

  战争是激烈的,而战后的评功受赏常常更加激烈。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至分封时”。此时刘邦的下属正是处于这种情况之下。

  刘邦大封功臣,只封了20余人,其余之人日夜争功不绝,刘邦没法进行封赏,只得暂时停下来。

  刘邦与张良在洛阳南宫闲坐,从复道中看见各位将领东一堆西一堆地坐在沙地上议论纷纷。

  刘邦问张良:“这些人在谈论些什么?”

  张良说:“皇上不知道吗?他们是准备谋反!”

  刘邦惊奇地说:“天下刚刚安宁,凭什么要造反呢?”

  张良说:“皇上从一个平民百姓开始,带着这些人最终夺取了天下,如今皇上贵为天子,但是获封受赏的人都是萧何、曹参等故人,而诛杀的都是皇上平生所痛恨的人。如今计功封赏,大家都认为天下不够用来封赏。这些人害怕皇上不能尽封,又恐怕被怀疑或追究过去的不是之处,所以聚在一起准备谋反。”

  刘邦立即忧心忡忡,忙问张良:“该怎么办呢?”

  张良说:“皇上平日最痛恨,并且文武群臣都知道的人是哪一个?”

  刘邦说:“我一直最痛恨雍齿。这人虽然是我的同乡,但是起事之初,我叫他守丰城,他叛变投了魏国;彭城之败,他率兵穷追不舍,我差点被他抓住……我早就准备杀了他,但是他后来立了不少战功,所以不忍杀他。”

  张良说:“现在赶紧加封雍齿,让群臣都知道这件事。大家看见雍齿得封,必然个个都认为雍齿这样的人都得到了封赏,何况他们自己呢?”

  刘邦立即下令摆设酒宴,加封雍齿为什方侯;暗中下令丞相、御史加紧计功,以便进行封赏。

  群臣喝足吃饱,互相传言:“雍齿都得到封侯之赏,我们还忧虑什么呢?”

  群臣是否真要谋反,不能妄下断语。但是张良抓住这样一个机会,劝告刘邦不要尽封亲信,以免失去人心。为了安定人心,张良献了一条“择劣封赏”之计,妙不可言,千古流传。

  张良足智多谋,淡泊明志,不钻营,不恋官,一辈子金光灿烂,平平安安,不愧“千古帝师”的称号。但这样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为什么会投到刘邦这样的无赖手下,为他卖命呢?这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了。谋臣最希望的结果未必是功名,如果能得到人欣赏他们,信任他们,言听计从,那么即使是实力再弱,他们也愿意追随,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道理。刘邦海纳百川,对张良言听计从,倍加信任,这才使得张良的计谋有了施展的地方。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刘邦具备了一个帝王的基本素质——会用人。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