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李清照评传 > 三、《词论》的偏颇

三、《词论》的偏颇

  以上对《词论》的肯定,并不意味着看不到它的偏颇和其它不足之处,又因为现存《词论》非系原貌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其理论与创作之间的扦格不入之处、其"文本"自身不尽密合之点,以及包括现存"文本"的主要论点、论据在内,均有可议之处,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两方面:

  (一)对音律的要求有细琐过苛之嫌

  在第二章中已论定,《词论》系作于大观年间(1107-1110 年),当时李清照只有二十六、七岁,又身处远离汴京的青州,其论著中对于音律的理论要求,与其作品的能否及时付诸管弦接受实践的检验,当系两回事。她在词的音律方面提出了一些他人未曾有过的严格要求,不仅一般词家难以做到,就是《漱玉词》也只能做到讲究平仄,而无法处处烙守阴阳四声,甚至有的词协韵颇宽,以至采取通叶。如她的《瑞鹧鸪》词,上片三韵"都"、"奴"、"枯"属虞部;下片二韵"真"、"新"属真部,被认为与词体不合。还有她说晏、欧、苏的"小歌词""皆句读不茸之诗",亦与现存事实不符,比如《东坡词》虽有"曲中缚不住者"①,但那是"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②。至于晏殊、欧阳修的传世之词对于词律则是相当考究的。因此,王国维曾特意从音乐效果方面褒美欧词,称其《蝶恋花》(面旋花落)为"字字沉响,殊不可及"③。又如她还说:"《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实际作为词牌名的《玉楼春》是因"花间"词人顾敻有"月照玉楼春漏促"句,因以得名。又名《惜春容》、《西湖曲》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阕各四句,三仄韵。此调在五代和北宋时,未见有如《词论》所云"押平声韵"者。除了这类或疏或脱的问题外,《词论》对音律的过分强调,还说明作者只看到音律在歌词传播中相辅相成的正面作用,而尚未认识到它对歌同的束缚,从而把苏拭的具有革新意义的尝试,说成是"皆句读不茸之诗",这不仅表现了在传统面前的不应有的拘泥,恐怕还有意无意地助长了"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①的偏重形式的倾向。在这种词学思想指导下,清照有的词作,如寿词和个别咏物词,几近"无谓"之什。

  (二)对词人的批评有挑剔不实之处

  应该说《词论》对其所涉及的问题,所抱态度,基本正确,如对"郑、卫之声"的批评、对柳永《乐章集》得失的判断,尤其是批评黄庭坚"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可谓切中要害,极有见地。这是《词论》的主流。但是它在非主流方面也存在着不应忽视的问题。梁启超曾针对李清照《词论》对王安石的批评,以其《桂枝香》(登临送目)为例,提出了不同看法:"李易安谓介甫文章似西汉,然以作歌词,则人必绝①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晁无咎语。

  ②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中华书局1979 年版。

  ③ 王国维《人间词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

  ① 周济《介存斋论伺杂著》,见《词话丛编》,第1629 页。

  倒。但此作(指《桂枝香》)却颌颃清真、稼轩,未可谩诋。"②李清照去世时,辛弃疾只有十四、五岁,她无缘读到《稼轩词》。但在她写《词论》时,对于王安石和周邦彦的词作,她应该是熟知的。既然她对周邦彦的歌词未提出异议,而批评与周作不相上下的王作,在梁启超看来,李清照对王安石不应该如此轻慢地加以批评。应该说梁启超对李清照持论偏颇的这一反驳是必要的。类似的问题还表现在《词论》对秦观的批评上,"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平心而论,李清照的这段话既无分寸,也不符合事实。如果把"专"字去掉,以"主情致"评骘秦词,就较恰切了。"情致",本来是指风味、意趣,本身是抽象虚泛的,其规定性要通过一定的事态和景物来体现,比如《世说新语·文学》篇称清风朗月。江诸估客之咏为"甚有情致";颜之推谓:"《诗》云:'萧萧马鸣,悠悠筛施。'毛传云'言不喧哗也。,吾每叹此解有情致"①。此处所说的"有情致",是指"清风朗月"、"悠悠筛旌"之景和咏诗、马鸣之声交会产生的静谧、肃穆的意趣。但细审《词论》的上述语意,它所指的"情致"当与"风情"相近,即指男女相爱的情怀,也就是说李清照认为秦观专写爱情词。实际上,《淮海词》中约有半数以上的篇目其旨趣不在异性之恋。所以《词论》在此下一"专"字,是失据和武断的,秦观词的"情致"是由其摹写的景象派生的,是情景交融,"意境两浑"②者。秦观是注重形象的,他善于"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③即以其"恋情"词中所写的与"玉楼"女和"东邻"的关系,也大都是比拟性的,秦观并不是真有那么多儿女情长,说他"专主情致"是不应该的。

  再说,"少故实"未必不好。在词中"祭鱼"或弄成掉书袋并不可取。

  粗服乱头而下掩国色的贫家美女,未必不及珠翠满头的富家千金。问题还在于秦观词也并非不用故实,且不说他的一些登临怀古词所用"故实",几乎多到"无一字无来历"的程度,就是在其它一些"主情致"的词中也不乏"故实"。比如在《淮海词》中有这样一首《如梦令》:"楼外残阳红满,春人柳条将半。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乍一看这是一首常见的春景词,包括李清照在内的以往的《淮海词》的论注者,均未发现此词中的深长寓意,其中的"桃李"既是春日即景,又借喻门生。秦观是苏轼荐拔的"四学士"、"六君子"之一,自称"桃李"非常贴切;用在这里又极为自然,以致使人不易发现是在使用"故实"。秦观写此词时,苏拭的"门墙桃李"大都因被诬为元枯党人,或被贬滴,或归乡隐居,先后离开朝廷,飘零云散。秦句之"不禁风"和"回首落英无限",不正是政治风云变幻和人物不幸命运之象征吗?秦观不仅常常使用"故实",还能加以改造使其更契合于自己的身世,其用事用典的功力,可谓达到了"用一事如军中之令,置一字如关门之键"①的地步。总之,《词论》以"少故实"云云诟病秦观,并不符合事实。

  ② 梁启超《饮冰室词评》,《词话丛编》第4306 页。

  ① 《颜氏家训·文章》王利器集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

  ② 樊志厚《人间词乙稿序》。

  ③ 范晞文《对床夜话》卷二引周伯弜《四虚序》。

  ① 黄庭坚《跋高子勉诗》,《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五,四部丛刊本。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