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营销之路
这场高调开场的篮球营销,李宁公司是花了大代价的,根据外界猜测,签约费用超过千万元人民币。
压宝体育明星,从来都是企业的大赌注。
何况,奥尼尔本来就是一个让人难以判断的家伙。
1991年,19岁的奥尼尔在为美国路易斯安纳大学效力时当选年度大学最佳球员。尽管他还没有正式加入NBA,但看起来已是迟早的事了。于是,眼睛紧紧盯着市场的风吹草动、善于发掘新星的美国体育用品公司们纷纷希望将奥尼尔招至旗下,其中当然也包括当时的老大:耐克。根据《耐克-明星造市》一书记载,早在1992年,奥尼尔就被耐克相中。"每年只有六七位绝顶优秀的大学运动员会受邀到耐克的校园参观,与奈特见面,并且听取耐克为这些新锐精心设计的多媒体市场企划方案。"在耐克看来,年轻的奥尼尔是个"刺儿头":他"穿着锐步大摇大摆地出现在耐克校园,还要求跟迈克尔·乔丹一样,成为耐克活动中坐在最前排、最中间位置的签约明星。"这让见惯大场面的耐克员工都咂舌不已。最后,奥尼尔投奔锐步旗下。
当时,锐步正处于调整时期,眼热耐克拥有NBA巨星乔丹而一步登天的传奇体育营销,它急需一位能够为消费者塑造出英雄崇拜模式的球星。
1992年12月,奥尼尔加盟奥兰多魔术队,开始职业生涯。他参加灌篮比赛,灌进了有史以来最多的球,最后甚至连篮板都灌破了。接下来的1993年,奥尼尔在自己的NBA处子赛季中平均每场得到23.4分,当选年度最佳新秀。而且,当年他的第一张说唱专辑《柴油机沙克》发表,一时间奥尼尔名声大噪。锐步压宝得分!终于有了那么一个受人欢迎的"大家伙"。
模仿耐克以乔丹等招牌球员命名新款球鞋的做法,锐步立刻为奥尼尔推出了一款名为"ShaqAttack"的运动鞋,受到市场欢迎。之后,奥尼尔从奥兰多魔术队转会湖人,创下紫金王朝三夺总冠军的伟业,成为不可战胜的中锋。从此奥尼尔成了锐步的市场之宝。耐克为此不禁叹气。
进入新世纪后,奥尼尔"年老色衰",本已走下坡路,结果2001年姚明登陆NBA,第一出"姚鲨记"上演时简直是万人空巷。等奥尼尔转会热火后,他又辅佐韦德再得总冠军。在抓人眼球的关键环节上好运不断、一路绿灯的奥尼尔在美国《体育画报》"2005年度美国体育赚钱能手排行榜"上,以3 400万美元(2 000万工资,1 400万赞助)位列第三。
现在,在距离锐步签下奥尼尔15年之后,李宁公司决定签下几个大家伙。他们急需明星来给品牌号召力打气。但问题是,这个人是不是这个永远充满争议的奥尼尔? 在李宁公司签约奥尼尔之时,《都市快报》就曾疑惑地问道:"以这样大的代价,签下一位职业生涯已近末年的球星,李宁公司是有大智慧,还是给自己惹了大麻烦?" "奥胖还能打几年球?这个恐怕不由他自己说,伤病一旦袭来,34岁的'老人'说倒就倒。从这点上说,李宁公司无疑是揣着个炸弹在做生意。运动品牌的商家选代言人,最中意的是年轻、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类型,不怕你带点坏,就怕你老。想一想,谁愿意一提起自己的品牌,就给人老迈易伤的联想?所以运动员一旦过了鼎盛期,能接到的广告是少之又少。"这份报纸继续质疑道,"奥胖是个NBA时代伟大的中锋。近20年来在美国商业界,后卫的商业号召力已经明显大过中锋。尤其是向现在的青少年做推销,奥胖的能力还不算第一流的。" 实际上,当公司的品牌形象与一个明星联系在一起,就已经将这件珍贵之物置于高风险之中。这些貌似英雄的家伙,也可能会吸毒、离婚、得病,甚至服用违禁药物,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规避这样的风险。
体育营销是一连串的市场行为,好的体育营销,投入营销资源与后期市场推广的费用比例至少应为1∶3。李宁公司一直在努力接近这个水平。可以看出,拥有众多体育营销资源的李宁公司市场推广开支占销售额的百分比是三家公司中最高的。
图8? 李宁、安踏、动向公司的广告及市场推广开支 占销售额百分比(2004~2007年) (来源:根据李宁公司2004~2007年年报,安踏、动向 2007年年报整理,制图:虞立琪) 不过,李宁公司并不介意承担这一切风险。
"我们不把与运动员签约看做简单的花钱,而是作为投资,让他成为我们的资源,并发挥最大效用。"张志勇说。他们赞助体育的成功经验表明,赞助不在于投资多少,而在于能产生多少收益。"奥尼尔与热火队的合约还有5年,所以不担心奥尼尔的人气问题。即使2009年他退役,我们还是有合作可能,而且可能是终身合作。" 力推"李宁"与奥尼尔合作的公司副总裁伍贤勇对此合作的前景更是充满信心,他的理由是:"奥尼尔34岁并不能说明什么,很多人都觉得他离开湖人后不会东山再起,可今年拥有他的热火却拿到了总冠军。而且,奥尼尔在篮球上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并不会随着他的年龄而快速消失。" 要将保险系数加到最高,"李宁"需要做的是5年内充分利用奥尼尔。
在李宁公司的计划里,奥尼尔未来5年还要为"李宁"做很多事情。"产品系列当然是最主要的合作。而奥尼尔每年都会来中国访问。" 现在的问题是,李宁品牌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代言人,也许目前找到的不是最适合的,但已经是目前所能寻觅到的最好的,这就够了。
更重要的是,签约奥尼尔,只是"李宁"接下来的大战略中的一步棋。
签约NBA球星 这个大计划,就是尽快进入篮球的主流消费市场。
判断仍然来自市场情况。根据中国体育市场营销公司前锐(上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海瑞在2006年的判断,中国20岁以下的年轻人有4亿,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体育产品市场之一。他预计未来10年中国市场将以20%~40%的速度增长。而在篮球类产品方面的优势地位将有助于决定谁将成为最大的体育品牌。
篮球运动热潮的爆发要归功于中国东部的城市化、中国电视频道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转播的NBA篮球赛以及随着物质的丰富,8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的平均身高较以前上升了,更适合篮球类运动。目前篮球爱好者人数已经可与乒乓球、羽毛球等深受中国人欢迎的传统运动项目的爱好者人数相媲美了。
篮球运动在中国的迅速走红已使中国市场成为全球运动鞋生产商对决的下一个战场。
竞争早已经在中国市场展开:锐步已经签下姚明,耐克也早就与中国篮球新星易建联签约,分析师认为他将成为下一个姚明。耐克利用资源优势,邀请顶级NBA球星访华。在国内,安踏签下了CBA。实际上,哪怕没有耐克等的猛烈造势,单从消费者口味而言,早在1994年6月NBA就开始在中国转播,一代年轻人看着NBA成长起来。在这个市场的竞争也势必是国际化的竞争。
张志勇意识到这一点,"李宁"要有所作为,必须放远目光:"我们是一家国际化的公司,要从国际资源中寻找机会。" 对于"李宁"而言,这种企业眼光相对其他企业更为容易得到。可以说,体育是中国最先开放的领域之一。在计划经济时代,竞技体育就被作为爱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获得空前的解放,也有了与国际接轨的机会。李宁这样的尖子运动员也是在那个年代最先"周游列国"的人,所以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很早就潜伏在李宁的脑子里,李宁公司由此成为国内为数不多,从创立之初开始就比较积极站在全球层面上思考问题的本土公司。
时间回溯到2005年。做出国际化决定之后,李宁公司在2005年1月与NBA签约成为"NBA官方市场合作伙伴",就此迈出了展开专业化战略的重要一步。借助NBA在全球体育市场的影响力,对于李宁公司打造世界顶级体育运动品牌形象、提升在篮球产品上的专业化定位、加强在国际市场的拓展等都意义重大。在张志勇看来,NBA是一座坚固桥梁,是通往未知的篮球帝国之路。
与NBA签约之后,"李宁"通往远方宏大目标的道路依稀可见。切实可行的下一步立即由市场部开始展开。
公司主管市场营销的副总裁伍贤勇2004年加入李宁公司,这位年轻的云南小伙子曾经在宝洁公司工作了9年之久,负责过佳洁士牙膏和品客薯片这两个品牌,有国际品牌的运作经验,所以李宁公司十分看好他。据说李宁公司以热情,还有比他以前上涨了50%的薪酬,加上一份可观的股票期权邀请他加盟。拓展国际业务的任务落到了这位加盟李宁公司时才34岁的小伙子头上,他同时担任国际事务部总经理。他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找"李宁"的NBA球星。
合作伙伴NBA给李宁公司提供了一份还未签约且费用尚可接受的备选球员名单。伍贤勇从中选择了美国克利夫兰骑士队球星达蒙·琼斯。这是中国公司第一次把触角伸向NBA球星谈合作事宜。最初的谈判并不顺利,对美国体育界尚不熟悉的伍贤勇找到了一个美国的经纪公司,由它出面向达蒙·琼斯的经纪人发出合作邀请。这个邀请遭到拒绝。伍贤勇在美国又逐渐摸清了行业游戏规则,最后直接通过介绍找到达蒙·琼斯的经纪公司,对方这才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达蒙·琼斯并非NBA的一线巨星,他自己也曾在媒体上承认与李宁公司达成的运动鞋代言协议,是他无法从耐克或阿迪达斯那里得到的。根据协议,当印有自己签名的球鞋上市销售之后,琼斯还可能获得许可费收入-这种条款通常只有NBA超级球星才能享受到,而且,琼斯还可以得到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商的热情招待,为他打开通往整个世界都在传说的巨大市场的大门。这个合作很快谈成了。2006年1月10日,李宁公司签约了第一位NBA球星:年轻的达蒙·琼斯。
伍贤勇很高兴签下这样一个符合李宁品牌定位的球星。事后他高兴地对媒体说:"达蒙·琼斯的道路可以说明'如果你足够努力,也能得到命运的垂青',而这正好符合李宁公司的口号:'一切皆有可能'。" 而媒体更看重"NBA赛场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穿着中国体育品牌征战的球员"。有媒体赞赏地评论道:"当中国企业起用NBA球星作为形象代言人,意味着我们已经懂得,并且也有初步的实力,站在NBA的肩膀上往上爬。""李宁"能够和NBA球星签约,给了市场更大的信心。当时就有媒体带着期盼评论道:"N年后,如果中国企业能够签下像科比、奥尼尔、麦迪、詹姆斯这样过去只有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巨头才能够染指的NBA顶级巨星,也许,那是比姚明当选状元更威风和更值得自豪的事情。" 对于李宁公司而言,这笔交易表明它已经开始在本土市场上向国际巨头发起反击。李宁的目标并不是占领美国市场,而是收复中国的失地。
签约"李宁"之后,达蒙·琼斯的风格也变得更"中国化"。"从此,我再也不穿富有野性风格的篮球鞋了。"达蒙·琼斯说,"不过现在我还保存着一双带有老虎斑纹的圣劳伦斯球鞋。"达蒙·琼斯在签约"李宁"后的那个赛季中曾经获得过一周"最佳着装先生奖",他高兴而配合地对媒体说那是因为有李宁公司在背后支持他,才让自己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签约琼斯不久之后,一款专门制作的篮球鞋-"飞甲"空运到了琼斯手中。这位热情的年轻人也投桃报李,在骑士队中,琼斯经常将"飞甲"作为礼品赠送给队友。"李宁风"吹到了NBA的更衣室里。更多的NBA球员开始感受到这家中国公司的存在,以及他们还不赖的运动装备。张志勇对这样的"渗透"感到满意。
有了这奏效的第一步,深受鼓舞的"李宁"接下来开始了和奥尼尔的谈判,并最终将奥尼尔招至旗下。而火箭队的查克·海耶斯是那"第三个"。2006年12月,"李宁"与海耶斯签约。海耶斯1.98米的身高在NBA并不出众,但这位大前锋却是赛场上的"篮板专家",有效地缓解了姚明在火箭内线的压力。正因为如此,有NBA专家指出,对于正在全力上升的火箭队来说,海耶斯是整个球队全面爆发的"催化剂"。"李宁"也看好这一点。此前,年轻的海耶斯并没有一份固定的商业合同,他的衣柜里乱七八糟地摆着各种鞋子。但现在,有这么一双白色为主色调,鞋帮上印着红色李宁标志的鞋子出现在他的衣柜里。在2006~2007赛季,海耶斯都将穿着这双醒目的李宁牌专业篮球鞋上场。
不过,第一次签约,对自己前途大为看好的海耶斯只签了一年。为了续约,"李宁"还将做出很多努力。查克·海耶斯决定在签约之后的第一个夏天去陌生的中国待上大约一周。"希望中国的球迷能够喜欢我。"他满怀憧憬地对媒体说。事实上,李宁公司给他的中国行安排了丰富的市场活动,这位年轻的前锋感受到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自己拥有让人熟悉的疯狂的球迷,甚至更多。很快,查克·海耶斯和"李宁"续签了合约。
至此,"李宁"旗下已拥有三位NBA球星,这真是一个不错的收获。
意外的胜利 就在"李宁"频频签下NBA球星,春风得意之时,2006年9月,"李宁"又获得了一个意外的胜利。之前,大多数人都没有料到,身披"李宁"战袍的西班牙男篮首次杀入男篮世锦赛决赛,与欧洲冠军希腊队对决。然而喜悦并非到此结束。"70∶47",当男篮世锦赛决赛场上出现这个悬殊的比分时,西班牙国家篮球队这匹黑马成了世界冠军。顺理成章地,赞助商"李宁"也成为男篮世锦赛上最大的商业赢家,也成为首家赞助篮球世界冠军的中国企业。电视转播的评论员甚至用"李宁"给西班牙"带来好运"来评价这次成功的赞助。
夺冠当天,远在西班牙的部分华人球迷就欣喜地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他们自发为"李宁"庆祝的场面,西班牙的华人绽开自豪的笑容。而在中国,互联网上的球迷纷纷跟帖,为中国公司的成功赞助而感到心潮澎湃。除了姚明,一直以来,中国的男篮运动和世界顶级赛事都没有什么关系。这一次,迂回地,在国际商业上出现了让人欣喜的中国风。
这个意外也让张志勇感到很兴奋。"他们是大器晚成。"他评价道。在2004年签约西班牙男篮时,张志勇已经感觉到,西班牙队有冠军气质。张志勇解释说:"在2004年举办的雅典奥运会上,他们就输了一场,输给美国队,得了第七名。冠军要历练,他有这个冠军的能力,不一定有冠军气质。要历练一下,就是让他输输输,最后获得冠军。"现在,果然,这个冠军来到了。
紧接着,李宁公司开始了对这次胜利的宣传活动。它开始在各大网站庆祝这次胜利,提供比赛花絮和现场图片,同时也对电视和平面媒体开放了采访。媒体报道这次赛事的同时,都不忘提上一句"身披'李宁'战袍的西班牙队"。更多的媒体闻讯而至,对"李宁"的国际化宣传战略进行采访。一些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也发布在了媒体和互联网上,其中一张是西班牙男篮因伤在替补席上观战的加索尔为西班牙夺冠高举双臂的图片,加索尔胸前的李宁标识格外显眼。
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是一个国际奥委会承认的非政府行业组织,其宗旨是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世界体育活动发展,规范体育器材标准、体育规则及提高体育器材质量标准,推广在体育用品中的公平贸易。自从有了中国官方和中国企业参与之后,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就可以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实际上,在2005年,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就在一起涉及中国的国际贸易摩擦中扮演了协调员的角色。2006年前后,欧盟准备对中国和越南向欧盟的鞋出口实施反倾销调查,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和欧洲体育用品联合会获悉该情况后,积极与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沟通,尽力保证那些已经把中国作为主要生产基地的(诸如耐克等)支持会员单位的利益。中国则需要保证整个国内行业的良好发展环境。他们起草了一份文件递交给欧盟,向欧盟表明欧洲没有运动鞋生产业,这样做只会伤害欧洲消费者的利益。2月23日,欧盟贸易委员会主席曼德尔森以中国和越南对欧盟鞋出口存在倾销为由,建议欧盟实施高达近20%的反倾销税,但欧盟将特殊品质运动鞋排除在了措施之外。
在这场博弈中,加入世界性行业协会显然给中国增加了胜算。在2006年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年会期间,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王世春就在论坛上对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欧洲体育用品联合会和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的合作大加赞赏,他认为这是中国行业协会与国际同行合作、降低贸易争端的成功范例。随着中国体育用品产品的发展,今后难免会遇到更多与贸易保护、反倾销、知识产权相关的问题,体育用品行业协会将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一切都让李宁公司感受到了外部世界的变化,作为捍卫本土行业利益的老大,也感到了更大的压力。
不得不为 在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并非最早开始国际化的公司。早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前后,中国企业是否国际化、如何国际化已经是专家和学者争论的焦点。当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说法是"狼来了"。等到真正加入WTO之后,又有专家说"狼并没有来"。当专家们没完没了地争论国际化的对错与方法时,国际上反倾销的围栏日益增高,而国内市场生产成本和营销网络等环节已越来越无法阻碍跨国公司把战旗插遍中国市场。很多企业已经切实地感受到了国际化的压力,并且为应对这种局面做出了努力。
2003年至2004年,TCL一举收购汤姆逊公司电视、DVD影碟机业务以及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由此,TCL成为首批通过收购国际知名品牌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商之一,备受赞誉。不过,TCL最后成了走向世界如何成为一场噩梦的案例。由于激烈的竞争以及对市场走势的判断出现失误,双方建立的合资企业连续数年亏损。TCL与阿尔卡特公司建立的手机合资企业于2006年解散,与汤姆逊在电视业务上的合作也宣告结束。
TCL与汤姆逊和阿尔卡特的问题凸显出,中国企业在把国际并购作为进军全球市场的捷径时面临着诸多困难。不过,并购和在海外设厂仍然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途径。2005年5月,联想集团收购了IBM处于亏损境地的PC部门。这个大胆的举措源于联想希望成为一家国际企业的决心。目前,该公司所有内部电子邮件都使用英文,许多中国员工还取了英文名,以便于西方同事工作。
另外一些中国企业的做法是将市场国际化。中国最大的两家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通讯,摩托车制造企业力帆和宗申也艰难而较为成功地打入了包括越南等在内的海外市场。
在这些企业的尝试过程中,在讨论与观望的交织中,《世界是平的》一书在2006年出版,并且迅速成为当年商业界的畅销书。那些走在观察家之前的企业,不管成功与否,已经依靠直觉进行了诸多国际化的努力。并购、海外设厂、市场国际化是它们进行国际化努力的主要方向。
而在体育用品行业,在21世纪初期,耐克进入中国曾经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物美价廉的"李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如何指望中国的消费者花费两个月的工资来买一双运动鞋呢?当时,耐克的经理人做出了一个十分有挑战性的决定-影响中国人的文化。耐克先后向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型城市的中学进行捐赠,放学后,学生们穿着耐克在操场上打篮球。此后,耐克通过一系列本土化举措打开了中国市场。
跨国公司能够打开中国市场,在于它做了多少本土化的努力。相反,中国公司则需要国际化来帮助它们和这些一直努力学习本土化的"跨国狼"们去较量。它们之间的胜负,很可能取决于谁学习得更快。
这一次,"李宁"不得不选择国际化了。
其实鞋业的国际化,在中国早就开始了。
吴晓波的专栏文章《最好的皮鞋愿意卖给谁?》描绘了中国鞋业出口的现状:"中国皮鞋的出口目前完全制约于欧美的几家大的渠道商,它们对付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压价、压价和不断的压价。"所以中国皮鞋厂家的出口生意已经既艰难,又鸡肋。
与之相比,尽管都是生产鞋,但是李宁公司显然处于一个相对更加国际化的行列中。如果说在某个特定阶段的经济环境下,更适合某些行业生存,那么,"李宁"品牌优先的方法让体育用品行业变为了其中之一。
而"李宁"所走的国际化道路,未来将和其他中国企业都不太一样。
太早的国际化 有一个商业冷笑话说:有人差一点就获得了成功,因为他发明了"六喜"。这个故事是说,不管实验的道路有多么正确,只要差那么一点,就无法产生"七喜"。其实,在一条可行的路上,失误的人远比偏离这条路的人多。失误的原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太早或者太晚走上这条路。
李宁公司试图挽救辉煌的业绩时,也走了这么一条对却只能达到"六喜"的路。
在当初危机产生时,李宁公司就意识到,自己的产品过于常规,无法与国际化的产品相较量。早在危机出现的当年,李宁公司出售掉所有存货,一则为补充现金流,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希望就此改变产品结构,尽快生产出能够和国际品牌竞争的产品。
对于这场经营危机,李宁公司将其归咎于产品结构,从以后的经营发展情况来看,这是一个正确的判断,也是一个连续几年占据绝对老大位置的企业清醒的认识。有了这个判断之后,李宁公司选择了国际化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李宁的老东家健力宝也曾有过强烈的国际化想法,并实现了一部分。1992年,健力宝走向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当时的第一夫人希拉里举起健力宝畅饮的彩色照片,与照片同时刊发的是介绍健力宝的文章。接着,李经纬飞抵美国召开新闻发布会,引起美国市场关注。健力宝集团就此开始高调进军美国市场,决定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竞争。
"整个世界正在经历全球化。"李宁本人对他的同事们说,"如果我们想成为中国的第一,就必须成为国际品牌。" 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李宁本人意识到跨国公司抵抗区域性经济危机的能力较强,于是开始试水国际市场。从1999年开始,李宁公司把"品牌国际化"提上了战略议程。公司启动了向国际化迈进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成立国际贸易部,开始大力开拓国际市场。1999年8月,李宁公司第一次组成代表团,参加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ISPO体育用品博览会,除了树立国际品牌形象,主要目的之一是与海外经销商接触,以便征战欧洲市场。从此以后,"李宁"大步走向国际化。
有关报道显示,李宁公司把"国际化"看做是一种有明确方向的内在行为过程,并非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目标或标志性的符号。从2001年9月14日《市场报》刊登的《现代化管理为李宁公司插上翅膀》一文可以看到,"李宁公司把自己比做在大海里游泳的鱼,要想游得快,就要与鲨鱼一起比赛"。故此他们把走向国际化作为发展目标。目的是"要让世界知道,体育品牌中不仅仅有耐克、阿迪达斯,还有代表中国的'李宁'"。
所以,李宁公司国际化举措频密: 在产品开发方面,李宁公司聘请了意大利、法国、韩国的一流设计师、版师,以及专业的开发管理人才,加强市场调研和设计开发力量。从此,"李宁"系列产品,从T恤衫到运动背包,都注入了一种更活泼的风格。
2000年夏天,李宁公司与法国国家体操队签约,成为首个赞助国外运动队的中国品牌。以此为契机,2001年李宁公司在法国巴黎拍摄了一个"运动之美,世界共享"的国际广告片。
2001年8月世界大运会,李宁公司赞助了整个俄罗斯代表团。同年11月的世界体操锦标赛上,除了中国代表团外,李宁公司还赞助了法国、西班牙、保加利亚代表团的全部运动装备,包括专业比赛服及领奖服等。此外,李宁公司赞助的国家还有意大利、捷克等,涵盖了足球、篮球、体操等运动项目。
在上述赞助活动的带动下,"李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根据李宁公司网站介绍,2000年,"李宁"已在西班牙、希腊、法国等9个欧洲国家拓展了自己的特许经销商。2001年10月,李宁公司首家海外品牌形象店于西班牙桑坦德开业。把产品卖向全世界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当时的"李宁",国际化做得不错。但是,越是好,滑得越远。
健力宝集团当年的国际化并没有能取得成功,因为国内市场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占领,李经纬最后不得不把战场控制在国内全力"抗敌"。
同样,被寄予厚望的国际化努力,并没有让李宁公司获得足够迈过"10亿元销售额大关"的动力,公司的业绩在之后三年一直徘徊在10亿元之下。
如果界定上述这一为期大概2~3年的积极主动国际化阶段为"李宁"国际化第一阶段的话,这并非一个成功的国际化阶段。
也就在李宁公司国际化进展快速的那两年,安踏等本土体育用品企业开始了高速发展。安踏自从1999年推出孔令辉的广告"我选择,我喜欢"之后,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之后这家福建企业乘胜追击,在之后的两年,销售额连续翻番成长;而在2001年,李宁公司参加当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时,就意外地发现,一个叫做福建三兴集团的厂家为了推广旗下的特步品牌,租下数个展位,花费近200万元布展,还斥500万元巨资请香港歌星谢霆锋前来助阵,推广这个晋江品牌健康、亮丽的形象。这些本土企业的举措,已经在不断拓宽自己的本土市场。
这次国际化的行为,包括对海外市场的拓展、宣传、发展经销商等在内的大规模投入都对李宁公司的人力和物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而被国际化分散了的企业资源,成为雄心勃勃的中国企业幼稚而又勇敢地进行国际化尝试的代价。
但是,值得高兴的是,这场来得太早的国际化并非全无好处,李宁公司进行了诸如与德国SAP公司的合作,建立了与国际同步的先进ERP、内部股权整理等规范化管理。这个行为给李宁公司留下了更为规范化的管理框架,而且,国际化的思路在之后让"李宁"得到了一批精明强干的来自跨国企业的空降兵。
在有明确目标的市场国际化阶段几乎结束之后,李宁公司并没有放弃国际化的努力,很快进入了对国际化举棋不定的阶段。
时间走到3年之后,2004年,李宁公司提供的新闻稿仍然有国际化的踪影,称"目前李宁品牌已进入23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实际上,在一片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李宁公司国际化的努力只是推迟了,并没有明确放弃过。它仍然在依靠惯性拓展国际市场,并且主动而积极地不断寻觅国际化的代言人。
直到2004年、2005年,业内对"李宁"市场国际化的举措仍颇有微词。精锐纵横营销顾问(广州)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资深营销顾问侯军伟在媒体上对"李宁"的质疑代表了一些分析师的意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市场,只有本土市场稳定,国际化才有意义。目前国内市场,'李宁'面对的竞争压力应该是很大的,国内市场的一线城市已经是'李宁'很难超越的障碍,那为什么不在一线市场建立优势后再行国际化呢?这样你的后院就不会起火,才可以安心地进行国际化。" 在这样严酷的市场竞争状况下,李宁公司第一次明确更改了国际化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公司新的近期发展目标:"保持前三,市场占有率与第一名的差距不能超过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李宁公司的目标已不再是超越对手,而是不被甩得太远。李宁公司逐渐明白了,不是要去攻打外国市场,而是要在中国市场收复失地。另外,它还需要从众多追赶品牌中脱颖而出。
"坦白说,过去几年来我们在国际化方面并没有做过大面积的规划。"伍贤勇在2006年上半年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承认说,这是李宁公司见诸媒体的对国际化的最明显的反思之一。实际上,市场竞争让李宁公司不得不反思,"对于国际化策略,我们正在做一些调整。"伍贤勇透露,在2004年年底,李宁公司对国际市场策略做了一些调整,决定"先打造国际品牌,再开拓国际市场"。这一决策的原因之一在于:"这种做法与其他中国企业的低价倾销方式不同,我们希望先提升品牌的附加值。" 与此相对应,在200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的半年财报中,李宁公司来自国际市场的收入仅为1.3%,而2004年同期这一数字为2.4%。与2004年上半年的营业额相比,2005年上半年获得了40.3%的增长,可以看出同期其国际市场开始收缩。李宁公司2006年全年财报显示,2006年,国际市场的销售额仅占到了总营业额的1.1%。由此可以看出,李宁公司至此已经基本放弃海外拓展销售业务的努力,转而全力拼抢国内市场。
收缩海外市场,成为李宁公司在国际化道路上一个异常关键的转折:放弃国际市场,主打国际化品牌。和所有积极探寻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一样,李宁公司也是随着事情的推进和市场的反应,才逐渐更加接近"国际化"的答案。
从1999年就开始漫长的摸索,"李宁"此时方明确地放弃了市场国际化,明确了自己"品牌优先国际化"的唯一目标,也就是说,李宁品牌要成为国际化的品牌,市场则主要仍在中国。2006年,《中国经营报》用《李宁:国际化"保鲜"80后》来解读了"李宁"的这次转变。中国的年轻消费者需要国际化的体育用品,这正是"李宁"需要提供的。如此,在高喊国际化几年之后,"李宁"才真正明确了对于自己的公司,国际化意味着什么,应该怎样去操作。
及至2007年年初,张志勇对媒体明确地指出了公司对国际化不断深入的认识:"如果连本土市场都赢不了对手,到国外结局会怎么样,结果可想而知。"张志勇说,李宁公司要想真正走出去,在产品创新与品牌营销方面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加强,财务状况一定要更好,"这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只有先成为区域性的品牌,才有可能成为全球领先的品牌。
2007年年底,张志勇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明确地指出"中国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就是世界,本土市场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至此,李宁公司方一步步落实了自己国际化的过程和方向,终于从"六喜"走向了"七喜"。
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也许有弯路,但积极探索给予公司的回报是:业务没有停止增长,反而更好了。市场对于"李宁"已有的成绩给予了肯定:2006年年底,来自资本市场的好消息是,包括里昂证券、荷兰银行和美林证券等在内的国际投行几乎同时给予李宁公司"买进"评级。
实际上,国际化的学习道路如此漫长而复杂,中国企业面对陡峭的"学习曲线",它们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注定是艰难的。
而那些最有可能走向世界的企业,也最可能在这些艰难的先行者中出现。
时尚化的努力 国际化的市场就是中国市场。在这个市场,"李宁"面对的是这样一群消费者: 他们使用MSN、QQ等即时通信工具,观看You Tube、土豆网,用Google Earth查找地图和饭统网订餐。他们可能是韩寒或者郭敬明的粉丝,或者为点击率已超过1亿5千万的演员徐静蕾的博客贡献点击率,他们对NBA明星如数家珍,他们在互联网上和欧美的"球鞋怪人"一起讨论自己收藏的球鞋。他们有和互联网一起成长的青春。
他们被称为"Y一代",他们包括从1982年到2000年出生的人群。他们从婴儿时期开始就生活在褒奖和溺爱中,而且始终受到父母的精心呵护,直到长大成人。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自己卓尔不凡。他们知道自己独一无二,而且他们需要独一无二的风格-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也希望产品包装帮助他们做到。
"李宁"发现,在品牌国际化的同时,需要迎合这些已经逐步国际化的新兴消费者的需要。时尚,成为其中的一个主要元素。
此时,阿迪达斯已于2001年推出了又一个品牌,"Y-3",专门走运动时尚品牌的路子。耐克则早已不断推出"酷产品"。在体育产品设计中融入更多时尚元素是国际体育用品行业的一股潮流。《十字路口的李宁》一文介绍,"2000年,耐克率先在业界强调:体育用品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在运动中不受伤害的专业需求,也应成为大众时尚休闲之选。于是,当其他公司为区分体育和时尚之间的传统界限而劳神时,耐克已把篮球鞋变为人们在赛场外展现时尚潮流的方式,后来又将足球鞋变成了足球迷的时尚装备。现在,它更通过把高端体育装备中的技术和设计融入高档时装,构筑广泛的潜在顾客群。整个体育行业的游戏规则开始改变。" "李宁"产品也到了需要变化的时候。
"以前因为害怕影响市场销售,'李宁'的设计师不敢轻易改变设计风格,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使之更符合一般大众的审美标准,因为那些设计风格朴素、缺乏变化的产品正是'李宁'长期以来的市场根基-最多的时候,一个背包设计师可以一个月设计一百多款产品。" "但事实上,市场的口味早已发生变化,一些经销商已开始抱怨'李宁'的设计没有概念产品而流于平庸。结果便是一线市场的消费者开始叛逃"。
这正是张志勇的心头之患。在2006年年初的公司内部年会上,张志勇坦承,李宁公司的设计短板依然突出,在产品开发、市场整合方面太粗糙,不够精致。
时尚驱动战略的重要性开始提上李宁公司的议事日程。在张志勇看来,这将是这个行业在未来商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佳机会。而专业和时尚并不矛盾:做专业对塑造品牌更重要;做时尚是让所有消费者选择体育品牌,是获得生意的一个条件。
"李宁"开始了转变。而这次对大众口味的迎合和引导,注定是艰难的。
困难在于,学习时尚概念并不难,但要把各种设计风格统一,形成李宁品牌的特质,则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如果不能把握好运动和休闲之间的平衡,形成一种模棱两可的品牌形象,则可能令消费者无所适从。
对于认定的目标,李宁公司向来不吝付出最大的努力。2006年11月,张志勇率领高层团队考察了韩国三星和日本丰田,希望找到一些灵感:一个落后的公司,如何赶超跨国同行,成为全球领先的品牌公司。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渴望迅速调整自己的公司,李宁公司再一次使用了自己的撒手锏-请来拥有这一技能的空降兵出任品牌总经理。
这次经过层层挑选,最后确定了43岁的台湾人乐淑钰。乐淑钰曾是以代理贝纳通、希思黎、迪斯尼等服装品牌为主的广州中威日用品企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对于品牌运营有着丰富的经验。根据《十字路口的李宁》报道:"乐淑钰被许以重金-据说年薪和股票期权加起来逾200万元;而且,她的位置比别的公司副总高半级-仅次于CEO张志勇和CFO陈伟成。而在加盟李宁公司前,她还接受了公司创始人、中国前体操王子李宁的亲自面试-对其他副总来说,这并不是必经程序。"就此也可见李宁和张志勇对产品再造的决心。
于是,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日后在公司内部将充满争议的人物空降"李宁",出任此前一直由张志勇兼任的品牌总经理一职,主管产品、生产、运营和市场。
《十字路口的李宁》详细介绍了乐淑钰在李宁公司推进时尚化的过程:"空降后,乐旋即开始在李宁公司内部掀起了一场时尚概念的洗脑运动,那些对时尚流行没太大感觉的产品经理不得不疯狂购置大量时尚杂志和书籍来恶补。" 同时,乐淑钰开始着手对"李宁"的整体设计进行整合,简化了设计流程。时尚驱动的核心就是颜色和版型。蓝色长期是李宁产品的主色,乐淑钰则让设计师在配色上增加鲜艳活跃色彩的运用,融入时尚流行元素。
"她对设计的感觉非常好,在色彩上非常重视流行元素。"李宁公司配件部设计师李海龙说,"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可以让李宁产品焕然一新,使公司得到一个快速提升。以背包设计为例。乐淑钰入职之际,一款主要针对男性消费者的背包已经按原来的思路设计完毕,要在2007年3月的订货会上推出。乐淑钰要求设计师在用色上更为大胆,把女性消费者的需求也纳入到设计考虑。于是,配件设计团队开始尝试在棕色帆布面料上加入奶白色的PVC材料,再配上纯银色的电绣图案。"这款产品一下子就变得特别时尚,有味道,感觉非常好。"李海龙说。
但是,乐淑钰很快面临着一个老问题:运动与时尚如何在一个品牌中得到协调?乐淑钰是时尚路线的坚定推动者,她希望李宁品牌能在专业性之外,加入更多摩登元素。但乐淑钰的同事认为:"让原本更熟悉休闲服装领域的乐淑钰来管理作为体育用品专业品牌的'李宁',是难为她了。"乐淑钰需要根据自己对时尚和运动的理解调整产品线,她认为毛衫类产品更贴近消费者,也更能体现时尚,于是在其力主下"李宁"很快推出了毛衫系列,但是却严重滞销,最后被当做员工福利进行发放。在赛车系列上,"她砍掉了近1亿元的生意"。一位内部员工批评说。运动内衣系列是张志勇和原负责服装系统的张小岩在一次考察日韩市场后做出的决策,但仅仅做出了样品就在乐淑钰的手中停掉了。但是之后,耐克推出类似产品,卖得相当不错。
对于乐淑钰把握体育时尚元素的种种尝试,《环球企业家》设问道:又一场空降兵灾难的预演,还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良好开端?张志勇对此的回答是:"这一点没有给我造成困扰,变革一定要成为一个公司的正常文化,'李宁'15年来一直都是这样长大的。"张志勇表现出对迎接挑战的信心:"从1985年中国有第一家本土体育品牌以来,现在还有多少家活着?" 但是,在张志勇充满信心地发言之后不久,乐淑钰本人的管理方式,而非探索的内容本身,成为公司更大的争议点。乐淑钰有着一个高层管理者的果决,她似乎一开始就决定把一切推倒重来:她上任后宣布大家过去一年的工作全部"归零",一切都要重选。这意味着,产品系统的员工要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完成12个月的工作量。而且,她公开指责一些设计师的作品"太垃圾",一些设计师开始辞职,他们空出来的职位则被来自跨国公司的设计师填补,新任首席设计师来自耐克。
《环球企业家》2007年2月《抢跑的代价》一文认为:"若从某种角度论及,乐淑钰会让人联想起惠普前CEO卡莉·菲奥莉娜。乐淑钰也并非无能之辈,且有着非常高的职业素养,即使反对她的人,也会充满尊敬地提及她不辞辛苦地加班和对流程细节的考究;甚至大家也不得不承认,她所推行的李宁品牌时尚化、管理国际化这一套经营思路,也正是'李宁'的未来所向。但同卡莉所犯的错误一样,乐淑钰亦过度自信地选择了一个难以取得完美业绩并会损害到原有团队利益的策略。而在此过程中,她又高调树敌。" 最后,乐淑钰在空降一年之后,以身体健康原因辞职。《抢跑的代价》对此的评价是:"内部最富争议人物出局,让'李宁'的激进国际化路线越发进退失据。" 作为一家渴望突破的公司,空降兵乐淑钰带来的风险是"李宁"必须承担的。而作为一家发展成熟、架构完整、长期进行人才储备的公司,李宁公司也能够承担这个代价,它规避风险的能力迅速得到体现:乐淑钰走后,张志勇重新兼任"品牌总经理"这一职位,增添了首席运营官和首席市场官职位,首席运营官由1997年加盟的原运营系统副总郭建新出任。《环球企业家》称:郭建新在2006年主持的"快速跟单系统"增强了李宁公司对不同区域的经销商快速补货的能力,此举被认为"避免了整个服装系统的沦陷",也使乐淑钰主管的这一部门避免了无法完成全年目标的尴尬。而首席市场官一职则由2001年加盟的徐伟军担纲。
被寄予厚望的空降兵乐淑钰的离开,并不代表"李宁"需要改变时尚路线,相反,张志勇决定把它推行下去。
作为一家善于反思的公司,"李宁"在这个尝试中得到了更多的好处。根据《抢跑的代价》报道:"时隔4个月后,张志勇在李宁公司成立16周年之际专门撰文论述了公司目前遇到的问题,其中也坦率地提到,李宁公司今天的问题,不在于产业环境和战略选择,而是战略执行和组织文化成了新的桎梏。当因业务的需要大量引进中、高层管理人员,而其原有文化和行为示范与公司的价值观出现差异时,所有员工必然对公司原有价值观产生困惑和怀疑;这种怀疑的结果如果得不到及时澄清,必然会引起混淆和模糊,导致出现低绩效。" 于是,张志勇开始反思之前的用人策略,也开始更多提及内部培养和选拔机制的重要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李宁"就此拒绝空降兵的加入。2006年12月底,"李宁"还刚刚从Levi誷挖来一位研发总监。
但"李宁"所付出的代价和产生的困惑,是在国际化道路上探索的必然。"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阶段性工作,做事情要一步步来。"张志勇说。
"30年前有谁会想到耐克能超过阿迪达斯等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张志勇充满信心地问道。
一路摸索走到2007年年初,李宁产品的专业化与时尚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张志勇高调宣布了李宁公司的三个战略阶段。第一个阶段到2008年结束,第二阶段是2009~2013年。在这两个阶段里,李宁公司都将把中国市场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市场,预计营业额每年都保持35%~40%的成长率。2013~2018年是第三阶段,届时李宁公司将成为世界前5位的体育品牌公司。
这是一个宏大的目标,张志勇也明白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但是"我们不幸遇到了全球体育用品行业最好的品牌,但有幸能够跟它们在一起竞争"。张志勇认为,占据本土优势的"李宁"能够从国际竞争对手身上学习更多东西。
此外,张志勇的信心还来自一件事情:在2005年年底到2006年,"李宁"终于摸索出一件能够让自己的品牌区别于耐克和阿迪达斯,也区别于国内品牌的"利器"。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