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李嘉诚全传 > 第三十五章 南北联姻 精心布局圆旧梦
对于李嘉诚来说,广州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地,与他的老巢香港仅咫尺之遥,卧榻之旁,岂能置之不理?房地产是他的老本行,驾轻就熟,做起来得心应手,而广州的房地产市场已发展得十分成熟,正可以让他大展拳脚。
2004年7月间,正值广州申亚成功之时,广州市政府发布了一个消息,在谈到广州亚运村建设规划时,表示有意与房地产商合作开发这个项目。无疑,这是一块有巨大投资价值的风
水宝地,谁能“染指”,谁就抓住了不可估量的商机。
广州市为筹办2010年亚运会,预计将兴建12个大型建筑项目,总投资额将达到近5亿美元,其中将投资2亿美元兴建亚运村。
亚运村的设计和建筑将采用保护环境的材料,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并尽量采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风能,饮用水将达到国际标准,100%的污水通过生化技术处理。亚运村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将由国际认可的环保机构参与设计、指导施工。同时,亚运村将建设成为先进的智能化社区,构成基于宽带网络的信息化服务系统,数字化网络技术将各种设置实时联网。另外,亚运村与外界的交通也十分方便。
亚运村所在位置将毗邻亚运会主会场区。据估算,从亚运村到广州绝大多数的体育场馆都将不超过25分钟车程。规划中的亚运村将是一个安全宁静的“小而全”的社区,内设公寓、餐饮、娱乐、医疗、金融、通讯信息、体育训练等设施。
据说,广州亚运村的开发建设权将有可能花落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集团,可能成为“李嘉诚制造”。
广州亚运村总规划占地280万平方米,包括广州广氮集团原厂区用地(俗称广氮地块),以及其东边的建材市场和泡沫厂(现培英中专)、北面的马鞍山、海军农场和南边的车陂村、沐陂村、棠东村等地块。其中,广氮地块是亚运村规划中最核心的用地区,总占地约125万平方米,南北向约1.3~1.5公里,东西向约0.8~1公里,地块规整,总体较为方正,是目前市中心区难得的大块用地。如果总体开发建设,将会是市中心区内最大的地产项目。
广氮地块是广州2010年亚运会的初选地块,也是亚运会规划用地的中心地块,可谓地王中的地王。“老地主” 广州广氮集团只有三十多人留守厂区,留守人员中职务最高的负责人是广氮集团办公室主任蔡先生。消息从这儿传出来,显然是来源可靠的。
蔡先生告诉记者:“与和黄的合作就差定价格啦。我们这块地占地125万平方米,李嘉诚想给12~13个亿,广州市政府却至少要14~15个亿,(待价格谈妥后)估计很快也就成事了吧?”
守门的广氮老员工也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李嘉诚的人’都来了十几批啦!几乎每个月都有人来看上几趟,跟看自家的地似的,来熟了,也不和我们打招呼,自己带人来带人去的,出入自由呢。还有××银行带来的人,一批又一批的,也分不清楚谁跟谁了。”对此,守门的保安们已见怪不怪了。
蔡主任还告诉记者,因为该厂目前还欠着某银行4个多亿的贷款,因此,自2000年4月正式宣布停产倒闭以来,该银行也经常带人来看地。
当然,最近几个月来得最多的还是和记黄埔的人。
业内人士指出,按广州市政府目标价15亿元算,125万平方米平均下来每平方米也就1200元。目前与广氮地块步行不过5分钟的中海康城,楼价已涨到均价每平方米4800元,车陂路另一头的富力天朗明居二手价亦要5000元/平方米,骏景花园房价更是早就超过了6000元/平方米。按广氮地块目前传出的价位,再计算上亚运村的无形价值,广氮地块的开发潜力十分可观!
业内人士指出,早在年初广州市政府正式宣布申办2010年亚运会时,就已盛传未来亚运村选址将定在广氮。7月1日广州申亚成功,亚运村选址广氮的风声再次传出,更有与地产商合作开发建设亚运村的规划。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均是著名地产大鳄,实力雄厚,进驻广州多年。亚运村作为面向国际化的开发项目,广州市政府选择与“和黄”国际化背景如此强大的地产商合作,可能性应该较大。
广州市建委副主任王东介绍,亚运村的投资预计会引进社会资金,以便亚运会后将亚运村进行商业开发。他透露,亚运村将来会是一块理想的住宅小区,必将带动周边环境的改善及产业发展。
据了解,在亚申委向亚奥理事会递交的报告中,亚运村是重要的一个内容。广州亚运村按照北京奥运会的基本功能要求设计,并有可能超过北京奥运会标准。亚运会后,亚运村将是中上收入家庭的商品房,因此,在设计中会充分考虑家居生活的舒适和配套。
有地产界人士分析,兴建亚运村,必将带动周边社区现有形态和发展出现质的飞跃。近的如天河体育中心现在的位置,原来是广州的郊区,现在已经发展为广州商贸最集中、地产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远的如北京亚运村,原位于北京北部郊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围绕亚运村已经形成了“亚运地产板块”,该板块以亚运村为中心,周边的高档房产物业、会展旅游、高新技术产业、商业贸易等都非常发达。
就广州市政府可能与和记黄埔合作建设亚运村一事,记者专门电话采访了和记黄埔地产(广州)总经理徐靖生。徐靖生对看地和合作一事并未否认,他对记者说:“和记黄埔一直都在广州找机会,近期确实在到处积极看地,广氮当然不会放过。”
徐靖生承认,他们的代表确实到广氮看过几次地,对记者所提到的采访对象广氮集团办公室主任等人也并不陌生。据徐靖生说,广州市政府确实找过和黄谈亚运村的合作开发事宜,有这么好的机会,和黄当然不会放过。
对于李嘉诚来说,广州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地,与他的老巢香港仅咫尺之遥,卧榻之旁,岂能置之不理?房地产是他的老本行,驾轻就熟,做起来得心应手,而广州的房地产市场已发展得十分成熟,正可以让他大展拳脚。
2003年中,一直备受市场关注的和记黄埔广州市区南边的大石临江豪宅项目,被正式命名为“珊瑚湾畔”。
和记黄埔“珊瑚湾畔”位于番禺大石镇沙蛲岛(又称海怡半岛),南面为珠江花园,东侧为海怡花园,整个项目总占地约49.1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据和记黄埔地产中国事务总经理谭健旭介绍,该项目将以别墅作为主打,另外再配合少部分低层洋房,整个小区容积率将会低于1,整个项目预计在5年内完成。在户型设计上,由于项目已决定将目标客户定位于广州的高收入阶层,因此将会推出多种面积的户型选择,希望能通过户型设置,将目标客户群一网打尽。
“珊瑚湾畔”位于华南板块。华南板块在广州楼市占有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这儿有“八大金刚”, 实力雄厚,已经形成有力的品牌效应,配套设施也逐步成型,人气之旺,势不可挡。“全国楼市看华南”,已成为业界的一句名言。
华南板块区域本身不断出现的市政利好,使广大买家的关注聚焦在此。
按照规划,广州地铁三号线从市区中心直贯此区域。地铁三号线已进入热火朝天的施工,工程动工规模不断扩大,华南板块从前的美好规划逐渐变成现实,在很大程度上为买家注入了华南板块发展前景大好的强心剂,将会起到很好的销售拉动作用。
广州市规划局又正式公布了广州至番禺的全新快速路规划—新光快速路,并在2003年下半年开始动工。此消息一出,又使华南板块受益不小。在汽车开始大规模进入普通家庭的前提下,新光快速路的出现,无疑扫清了诸多有意在华南板块买楼,却又担心未来道路交通跟不上汽车增长的买家的顾虑,再次提升了华南板块楼盘的市场竞争力与关注度。
除此之外,万众瞩目的大学城和南沙开发区,也带动了相邻的华南板块的关注度。
业内人士认为,在市政工程改造、兴建方面,随着105国道的改扩,华南快速干线的开通以及五六年后地铁三号线对番禺各大楼盘的沿线贯通,将使番禺洛溪、华南板块成为一个中心生活区的地位更加稳固。并且,在105国道和番禺迎宾路之间将兴建一条番禺大道,与地铁三号线同步,这种复合式的交通体系,使番禺区与广州市中心区的动态距离(时间距离)大大缩短,这些利好因素大大提升华南板块楼盘的信心指数和竞争能力,其发展前景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从城市结构的发展态势来看,广州城市中心向东南方向稳步推移,番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楼市的发展占尽天时、地利之先机。和记黄埔地产(广州)总经理欧伟明指出,番禺区发展定位一向明确,它始终把住宅产业作为其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在资金和政策上都给予开发商极大的扶持,既鼓励本地开发商,又积极吸引外来投资者,依傍广州,辐射南海、顺德等珠三角地区,具有人和的优势。而中国加入了WTO以后,有更多的外籍和港澳台杰出成功人士、商界领军人物前来广州置业,这些人的首选目标就是番禺。
李嘉诚进入华南板块不算早,时机却刚刚好。赶得早不如赶得巧。发力发得巧,四两拨千斤。而李嘉诚不发力则已,一发千钧,抛出的是一枚重磅炸弹。凭和记黄埔的超强实力,一旦该新盘推出市场,竞争早已白热化的华南板块楼市格局有可能出现全新的改变。
无论如何,在大盘名盘汇集的华南板块,李嘉诚的加入将使该区域的房地产市场更是如虎添翼,风生水起。
据和记黄埔地产(广州)总经理欧伟明介绍,和黄大石临江豪宅项目总体规划以澳洲黄金海岸式“滨水生活”为主题,从规划、建筑风格以致园林,均体现澳洲崇尚自然、傍水而居的风格,因而命名为“珊瑚湾畔”。
欧伟明透露,“珊瑚湾畔”采用豪华低密度设计,以澳洲豪宅户型为蓝本,设有大型豪华住客会所。首期将设有江景和水景独立式豪华别墅及叠加式别墅。其中独立别墅共有五种户型设计供选择,兼容高智能化配套设施。叠加式别墅楼高10层,附有观光电梯,部分单位包括地面花园及空中花园。初步预计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推出市场。
为了推出“珊瑚湾畔”,抢夺广州豪宅市场,和黄做足了准备功夫。
2003年10月间,和黄地产集团邀请广州各界媒体三十多位楼市记者光临东莞厚街风景宜人的环岗湖畔,鉴赏其悉心打造的北美式豪华高尔夫湖畔别墅“倚湖名居”,参观独具欧美风情的豪华示范别墅,领略国际锦标级的高尔夫球场气魄。
“倚湖名居”的售价每平方米已超过1万元。在东莞,这样的房价令人咋舌。但是,和黄一直致力于发展大型的高素质的地产项目,在内地的房地产项目已达二十多个。“倚湖名居”只是和黄在内地房地产业布下的一粒棋子而已。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黄之意不在“倚湖名居”,而在“珊瑚湾畔”。
和黄方面向楼记们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东莞建造并引起轰动的海逸豪庭为其第一代别墅,融会北美最新豪宅建设理念的“倚湖名居”是第二代别墅,而在广州兴建的豪宅旗舰项目“珊瑚湾畔”是第三代别墅,将建设成为广州乃至中国新一代豪华住宅的典范,全面提升了“珊瑚湾畔”的开发理念和建筑产品。
作为新一代豪宅,“珊瑚湾畔”号称有5大突破:
突破1:澳洲黄金海岸滨水生活。“珊瑚湾畔”规划以澳洲风格为蓝本,小区园林以水景为主,小区内设有人工河道将各组团加以分割,在塑造景观的同时增加豪宅的私密性。
突破2:9大主题的双会所。总面积达14000平方米,有海逸高尔夫球会会籍、室外人造冲浪沙滩、草地滚球、园林式香熏水疗套间、室内全天候泳池、攀岩馆等设施。
突破3:先进的智能家居科技集成。别墅配备中央空调、中央静音吸尘系统、观光电梯、燃气泄漏探测器、破玻璃感应器以及红外线防盗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等,先进的智能化设施处处体现出居住的舒适与安全。
突破4:人性化的建筑创新。和黄方面负责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建筑上的创新和建筑施工一精一益求一精一。独立别墅和叠加式别墅与各具特色的澳洲园林融为一体,崭新的观光式电梯连接每户私家电梯大堂。首创平顶式屋顶设计和立体式三空间花园,并采用大面积的玻璃材料和原生石材。
突破5:港式物业的管理模式。由香港和记黄埔地产集团公司下属之专业物业管理公司管理,拥有规范的运作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已在当地取得相当成功的经验。
“珊瑚湾畔”于2004年春节前后推出市场的别墅,包括60多栋面积在280~600平方米之间的独立别墅,及二百多套面积在230~280平方米之间的叠加式别墅。
据报道,尚未开盘,“珊瑚湾畔”已获得了众多行家与目标买家的认可。据了解,不少买家都或致电询问“珊瑚湾畔”售价,或到其现场察看。当买家们获悉,“珊瑚湾畔”带豪宅装修的叠加式别墅每平方米售价在8000~9500元之间,独立别墅每平方米在11000~13000元之间时,纷纷盛赞其性价比高。
2004年5月的“五一”黄金周,“珊瑚湾畔”闪亮登场。此期间,该楼盘参加了在广州体育馆举行的“第二届广州汽车嘉年华”,现场除设展位详细介绍楼盘项目,还设专车接载客人,当仁不让地在别人的地头上拉客参观其全新示范别墅。“珊瑚湾畔”楼盘现场则举办“写意生活嘉年华”活动,包括爵士乐队倾情演唱、逗趣小丑扭扭乐、充满澳洲风情的即影即有宝丽来相、高尔夫推杆、美味食品摊位、幸运同乐摊位游戏等。
人气旺盛之下,“珊瑚湾畔”使出了临江别墅封盘提价的招数。
据广州和黄的消息,“珊瑚湾畔”于“五一”黄金周开始举行内部认购,其创新临江豪宅的设计吸引了超过一千多人次的参观,被认购及预留的别墅已超过60套。其中定价每平方米1.8万元的临江别墅引起抢购潮。因此,发展商暂时将部分临江别墅封盘,以留作公开发售,并新定出售价,以将楼价上调。
“珊瑚湾畔”的销售负责人透露,最受客户欢迎的部分临江豪华尊贵别墅由于货量稀缺,认购反应热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珊瑚湾畔”的价格不断走高。从销售现场的客户反应显示,“珊瑚湾畔”之所以受到众多豪宅客户的青睐,除了发展商的实力与品牌效应外,“珊瑚湾畔”独特的江景地理优势与创新设计,使其成为新一轮豪宅客户换楼的首选。
李嘉诚大手笔出击广州楼市,气势非凡,大大地露了一脸。
在广州,李嘉诚还把触手伸向了玩具业,出资9亿元打造黄埔玩具城。
位于广州东部黄埔南岗的广州国际玩具城,2004年年初才奠基,7月份,李嘉诚就拍板入股,由其旗下的香港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联合广州国际玩具中心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广州国际玩具城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各注资4.5亿元,各占有30%的股份,合共占6成股份,以控股形式共同投资运营建设。
占地32万平方米的广州国际礼品玩具城首期于2004年7月竣工,一楼铺位售价约在100~200万元/间左右,租金均价在每平方米100元/月左右。首期认购面积超过18万平方米,认购率达180%,认购客户达一千五百多家。
玩具城全面交付使用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玩具礼品商流中心。对于投资者来说,该玩具城提供了一个新兴的投资机遇,业内人士估计,此项目对上下游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与拉动效应有可能达到500个亿。
长江实业中国物业发展部经理陈伯荣先生谈到此次加盟的原因称,首先,广州一直是中国玩具礼品的流通中心,有千年商都的优势。随着CEPA的逐步实施,广州在大珠三角的中心地位将更加凸显,商业的辐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会成为中国商品走向世界营销的大平台。其次,政府非常支持该项目,我们看好该项目的总体定位与构思。最后,和黄拥有欧洲第二大零售网络,双方优势可以互补。作为合资公司总经理,他表示有信心把该项目建成国际物流园区的支柱企业。
中国是玩具礼品的生产与出口基地,2003年,中国玩具出口额已突破100亿美元,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广东省一直是全国的玩具生产大省,广州、深圳、东莞、中山、佛山、澄海都是重要的玩具生产基地,世界玩具礼品约一半出自广东。在中国玩具业中,广东的玩具生产占全国的70%以上,全国8000多家玩具生产企业中,广东超过4500多家。2003年广东玩具产值达到800亿元,出口达到84亿美元。 但是,内地厂家为外国商人制造一件玩具,在美国卖20美元,厂家只可从中得到1美元。中国并非玩具礼品强国,
在研发、营销、树立品牌方面明显滞后,整个行业面临着产业升级、树立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急需一个国际性的营销大平台。因而,这个玩具城最初的理念是,强调在批销市场中附设的科研中心,以提升内地玩具业的层次。李氏财团的加盟,将可高标准地填补这一空白。
陈伯荣在“长和系”工作多年,借调到广州国际玩具城任总经理,他透露了李嘉诚看好广州玩具业的个中秘密:“李嘉诚先生没有直接参与项目洽谈,但他听到这一理念时很是认同,并亲自为这仅9亿元的投资拍板。李先生曾做过塑胶玩具业,对这行业有感情,因此也希望为中国的玩具行业做点事。”
陈伯荣还说:“李嘉诚先生对这项目很重视,每周的项目会议均会询问进度,并指示玩具城要尽力提高档次。”
广州国际礼品玩具城选址在广州黄埔国际物流园区,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整个项目的兴建分三期进行,首期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商铺近800个。整体规划包括可容纳三千多个商家的现代化商铺区,还有展览、写字楼与商务酒店等综合功能区。同时,该地还将建设一个世界最大的玩具主题公园。建成后进场商家将超三千家,年营业额超过200亿元,将从研发、营销方式、交易模式、树立品牌等方面引发广州玩具业的升级换代;对于黄埔地区乃至广州东部地区有着巨大辐射作用。
这个项目引起业内人士高度关注。据了解,已有来自浙江、江苏、北京、山东、上海、福建等省市的行业协会负责人谋求项目招商合作。他们表示,广交会摊位太紧张,而国际玩具(礼品)城的建设,恰可为广大业内厂商提供一个常设的展销平台,成为“永不落幕的交易会”。
有人拿这个玩具城与浙江义乌和广州一德路的玩具批发市场相比,对此,玩具城的负责人显得不太乐意,他说:“我们的客户对象不一样。”此前的华南最大的玩具批发集散地——广州一德路玩具专业市场还保持着小档口式的经营模式,而义乌的玩具批发市场不仅在经营方式上与一德路如出一辙,而且还挂着“中国小商品城”的名号,玩具只是它28个大类商品中的一小部分。这些老牌玩具集散地的优势在于长年的苦心经营笼络了一大批世界各地的采购商。但弱点是会使广州玩具竞争优势只停留在数量及价格上。
而广州国际玩具礼品城的定位摆明要与旧式玩具城错开,不仅要做最大的玩具和礼品专业市场,还要在世界玩具业中创造出“中国品牌”。除了举办广州国际玩具节,带领厂家出国参展、组织国外采购团前来考察外,其科技研发中心及玩具主题公园的建设也令人耳目一新。对入场商家也有贸易额、品牌、资金实力等的要求,对登记者的水平进行评审,只有业务具特色、产品具水准、实力雄厚的商户才会获租售单位,以保持玩具礼品城的档次,以贯彻其做“中国品牌”的宗旨。陈伯荣强调,“企业起码要有每年两三千万元的营业额,才可登记租购单位。”
2004年8月,“中国(上海)第八届国际玩具展暨上海第三十九届玩具博览会”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广州国际玩具礼品城包了3个展位,首次向上海观众亮相。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亮相,而是要请更多的上海玩具制造商和批发商早日进驻广州玩具礼品城。
“从目前已经预订的情况看,上海附近的购买者占到了25%左右。”在展览会上,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营业经理袁添鸿举出这个数字,向记者表示上海对于这个项目招商的重要性。袁添鸿认为,上海、广东两地都是中国玩具礼品品牌建设和玩具礼品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而在此之前的6月份,长实与和黄也曾携此项目在义乌进行了为期3天的推介活动,来自周边省份的300多家厂商签订了认购意向书,总计签订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签订金额高达3亿多元。
据袁添鸿介绍,单单这个总体投资达到15亿元的项目,在其完全出售之后将会达到30个亿的销售额,预计能够赢得15个亿的利润。
更重要的是,“长和系”入股广州国际玩具城后,谋划借着场内每年百亿元的玩具礼品批销额,拉动“长和系”在广州的物流及商业项目发展,这背后是一幅中国“玩具业龙头”的宏图。
左手牵着同仁堂,左脚迈进“大宅门”。李嘉诚有声有色地演出了一场北上联姻中国药业巨头的好戏。
早在2000年,同仁堂科技在香港上市以后,李嘉诚就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之后还与同仁堂集团“亲密合作”,签署战略合作构想。李嘉诚与同仁堂合作是早有“预谋”。
2003年11月25日,同仁堂集团旗下子公司“同仁堂国际”及其合资公司北京同仁堂泉昌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成立。当天,同仁堂集团副总丁永玲表示:“同仁堂将继续积极寻求实力雄厚的战略伙伴,采取更灵活的合资方式和经营模式,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使同仁堂的业务更加国际化。”丁永玲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时隔不久,业内就传出“百年老店同仁堂将与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成立合资公司”的消息。
同仁堂集团宣传部部长金永年说:“一旦签约成功,就意味着同仁堂迈出了海外发展战略的步伐。”
据报道,百年老店同仁堂将与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成立合资公司,合资双方各占50%股权。出资方案有两种:其一是同仁堂集团以手中的A股上市公司同仁堂(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600085.SH)69.98%股权、共计2.32亿股投入,李嘉诚按照1:1.5的比例现金出资;其二是同仁堂集团以集团内非上市资产中的盈利资产投入,可能是所有的药厂,也可能是所有的药店,这部分资产与第一种方案中的资产价值大致相同,不够部分可能会以进出口贸易权等做填补,而李嘉诚的出资比例不变。
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同仁堂A的每股净资产为4.84元。照此估算,李嘉诚入股的价格约为每股7.26元,即总共将拿出约16.84亿元的现金入股。当时,同仁堂A的股价在20元上下徘徊。
知情人士透露,合资公司在安排管理层方面,或者实行MBO,或者按照对同仁堂的贡献大小折算成股份,估计实行后一种方式的可能性比较大。
上述知情人士进一步透露,2000年从同仁堂A股分拆而来的同仁堂科技在港上市,李嘉诚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只是双方合作的第一步;之后,同仁堂集团与李嘉诚签署了战略合作构想,目前进行的合资计划是双方合作的第二步;双方将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同仁堂集团整体与李嘉诚成立合资公司。
报道称,李嘉诚与同仁堂的合作由来已久。2000年10月7日,同仁堂科技与和记黄埔全资附属的和记中药以及京泰实业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总投资2亿港元,和黄、同仁堂和京泰的持股比例是5:4:1。
据悉,同仁堂科技原拟2000年6月在创业板上市,因市况差而押后。其后,证监会明文规定,不允许A股公司分拆上创业板。当时业内人士认为,同仁堂和记的成立,很可能是担心上市受阻,双方另谋的出路。同仁堂科技因获准在证监会下文之前,于当年10月31日顺利登陆香港创业板,成为首家由A股分拆而来的创业板公司。
2002年10月30日,同仁堂科技再次与和黄属下的和黄中国签订意向,成立北京同仁堂和黄中药公司,主要从事中药的种植加工以及销售,投资金额约1800万美元。
同仁堂集团的产权结构为国有独资。50岁出头的殷顺海身兼同仁堂集团、同仁堂A和同仁堂科技三家公司的董事长。他在2003年年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宣称,2003年将是“以集团化为目标,现代化为标志,产权多元化为保证”的重要一年。
当时,殷顺海表示,目前同仁堂等老字号企业的股权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多元化,“一股独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活力,这种状况急需改变。
何谓股权“多元化”?集团宣传部长金永年解释,今后同仁堂集团将会在股权民营化方面有所突破。
“同仁堂将把集团内资本运作方面的事务全部整合进来,形成一个大的投资平台。”这是同仁堂有关负责人的说法。
2003年2月15日,同仁堂A和同仁堂科技突然进行了一次高层人事变动,同仁堂A总经理毕界平与在香港担任同仁堂科技总经理3年之久的匡桂申互换,此次人事变动比原定的换届选举提前了半年。
虽然关于此次高层人事调动的原因,外界有着种种猜测,但据接近消息源的人士透露,此事实际上与同仁堂跟和黄的合资计划不无关系。个人风格、工作特点和良好的沟通都是决定一个公司高层人选所需要考虑的因素。
同仁堂A的历次公告显示,从2002年6月开始,同仁堂科技的高管人员就开始“有计划地”流动到了同仁堂A,而同仁堂集团和李嘉诚对合资公司的具体筹划也正是从去年就开始了。
200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同仁堂制定了10年发展战略,计划利用3~5年时间建立并完善国内、国际比较稳固的销售网络,国内建500家连锁药店,海外建100家连锁药店,实现销售50亿元,初步形成跨国公司的框架;利用5~10年时间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实现销售总额200亿元,使同仁堂中医药集团成为国际传统医药的知名企业。
按照同仁堂国际董事总经理丁永玲的说法,同仁堂的目标就是,“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会有同仁堂”。
“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第一品牌”,是殷顺海为同仁堂的发展提出的终极目标。
当时,同仁堂已经在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英国、泰国、澳门、加拿大、美国等地开办了合资公司和连锁药店。在向海外市场迈进过程中,同仁堂利用“金字招牌”的优势,以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入股,在同仁堂与英国和香港的合作中,同仁堂仅以品牌参股,占了25%的股份。而在国内国际开办的这些药店挂在集团名下。
同仁堂科技分拆上市之初,按照同仁堂集团的布局,同仁堂A的产品主要面对国内市场;同仁堂科技的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同仁堂科技品种储备里二次开发以后的产品拆给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销售,而生产则由同仁堂科技负责。
不过,虽然定位国际市场,同仁堂科技的产品主要还是销往内地,外销能力差强人意。2003年前三个季度,同仁堂科技的药品在中国区域内销售了6.76亿港元,在海外仅仅销售了
2900万港元。
业内人士透露,李嘉诚对同仁堂的浓厚兴趣以及合资计划,是他与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主席郑裕彤联手投资50亿美元打造香港“中药港”这一庞大工程中的一部分。
在成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之后,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重点推动高科技和高增值产业的发展,以带领香港走出经济困局。把香港建设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中药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据业内人士估计,当今全球每年中草药产品及健康食品的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且正以年均高达两位数的速度迅猛增长。
为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香港特区政府已制定出一项庞大的10年发展计划。
1999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制定的《中医药条例》获得香港立法会通过。从此,香港所有中医师必须注册,而批发及零售中药材也需领有牌照。随后,香港政府根据《中医药条例》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制定附属条例,使中医注册工作可以顺利展开。
2001年5月,香港中药研究院成立。研究院计划分阶段支持中药的标准化和认证、产品研发、安全评估和药品成效临床科学研究,确保产品品质和成效,提高中药在国际上的认可性。
虽然与内地和台湾相比,香港在中医药方面的基础薄弱,起步也比较晚。而且,李嘉诚打造“中药港”,在制造业方面香港并无现有资源可用,急需在内地寻找可合作的中药企业,使之与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和国际金融中心,以及丰富的国际市场销售经验的优势相结合。
内地的中医药发展虽然十分成熟,却主要局限于国内市场,没有走向海外,发扬光大。而香港背靠内地,可以借助内地丰富的人才、科研、经验、原材料、产品等资源,成为引领内地中医药走向世界舞台的跳板。
此前,新世界发展也在国内进行了多项与中药有关的巨额投资。李嘉诚与同仁堂的合作,正是这种发展思路的典范之作,被看重“国际中医药中心”的人士寄予了很高期望。
作为有300年历史的同仁堂集团,如今拥有总资产28.8亿元,每年生产中成药1万多吨。到目前为止,同仁堂已取得生产批准文号的中成药品种近千个,常年生产的品种四百多个,并能生产24个剂型产品。同时经营各种中药材、中药饮片三千余种,还拥有药用动物养殖厂,每年向生产企业提供纯种乌鸡和优质鹿茸。在同仁堂的产品中,安宫牛黄龙、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大活络丹、国公酒占据着同类市场的大半个江山,每年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高达上亿元。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李嘉诚与同仁堂的合资,相信没有“国际中医药中心”这个背景,单是“同仁堂”这个金字招牌,以及净资产溢价1.5倍的价格,已经对李嘉诚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有人说,不知《大宅门》里将百草厅老匾带进棺材的白景琦,知道了此情此景后将会作何感想。
无论如何,双方都是重量级的人马,这是一次“门当户对”的婚姻。
新公司成立后,将全面介入同仁堂的所有实体项目,从药品制造、药材生产直到在国内外开设零售药店,只要项目有良好前景,投资公司都将给予积极的支持。
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医药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6%以上,比世界药品市场年均增长高出12个百分点,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主要制药国近30年来年均增长13.8%的水平,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
据参加第四届亚太地区医药产业圆桌会议的亚太地区医药企业负责人和医药专家们预计,到2005年,中国的医药市场年收入达140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240亿美元,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5大医药市场。
有分析说,中国正步入老年社会,有望寿命升至70岁;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购买力也将越来越大;这些因素将使中国医药市场年收入保持较高增长度。据统计,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7大医药市场,2000年的药品收入为68亿美元。近20年来,世界处方药收入以约10%的年均速度增长,2000年达到3300亿美元。亚洲医药市场的增速在此之上,而中国在其中更占有突出的位置。
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对外资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但是,由于中医药的作用机理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因此,这一直是阻碍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道难题。多年以来,国内的中药出口基本以中药材为主,中成药仅占我国出口额的20%~30%。而日本、韩国则凭借发达的中药产业及其技术开发优势,通过对由中国进口的中药材原料进行深加工后,垄断了90%的国际植物药材市场份额。
而中国的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草药市场(不含中国大陆中药市场)的3%。国内的中药多是以健康食品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既拿不到OTC的牌,也无法获得处方药的证书。像三九胃泰等国内知名中药产品,都是贴着“健康食品”的标签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
中国医药行业也带着严重的“内伤”。到目前为止,我国医药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约4000家,其中大型企业仅占一成二,一般销售额都只在10~20亿元,全国医药前10强只占国内市
场25%的份额,还没有一家医药企业的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全行业利润总和还不及国外一家大型制药集团的利润额。由此可见,多年来形成的医药行业“散小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企业规模效益差,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医药发展的一个“瓶颈”。
因此,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扩大医药行业的资产规模,提高国内市场的集中度,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有专家预言,2003~2005年这三年将是我国并购发生最为频繁的3年。今年由于GMP、GSP的认证期限迫近,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显得更为突出。并购与重组已成为今年国内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而李嘉诚迈入“大宅门”同仁堂,就成为一个极其自然的选择。一个是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闻名遐迩的中药老字号,一个是财大气粗的香港首富,这桩“门当户对”的医药“联姻”自然成为2004年中国医药行业整个重组并购事件中的一大亮点,让业内人士尤其是中医药界人士无不为此感到一精一神大振。
同仁堂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这是同仁堂近几年“收到”的最大一笔投资。这笔资金的到来无疑将给同仁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同仁堂事业发展的强劲的助推器。
同仁堂这家百年老店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拥有两家上市公司、海内外三百余家分店和店中店的大型企业集团。这家多年蝉联国内中药行业50强榜首的老企业,其总资产已达28.8亿元。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大活络丹等同仁堂产品已瓜分了国内同类市场的大半江山。与此同时,同仁堂正凭借着它的金字招牌,积极向海外扩张。
同仁堂的目标是在6年内,把目前在国内的三百多家零售药店扩展至900家,5年内,把目前的十多家海外零售药店增加到100家,使同仁堂成为国际知名中医药企业,并把国内发展成熟的中医药推向国际医药市场。
这与李嘉诚打造香港“国际中医药中心”的初衷不谋而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说:“中西方文化在这里(香港)和谐交融,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香港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香港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必然具有特殊的地位,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同仁堂与李嘉诚的和记黄埔的结合,无疑实现了内地与香港中医药的优势互补。同仁堂也将凭借自身在产品、技术及人才等方面的资源,背靠李嘉诚这棵有着丰富的国际市场销售经验及雄厚实力的大树,加快向海外扩张的步伐,以香港为跳板,引领中国的中医药走向国际舞台。
中国的医药市场正处于一个风云变幻的转型时期。康斯泰克咨询公司总裁王煜全把转型时期的医药市场分为3个阶段——短期、中期、长期,并且对这三个阶段的市场格局做了预测:
一方面,市场的持续高速增长将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空间;另一方面,企业间的竞争会使市场的集中度大大增加。从趋势来看,全球的重组与并购不断发生,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而中国也不例外。这个调整时期也许是十几年,也许是几十年,但是可以分为3个有特点的阶段(短期、中期、长期),来对特定阶段的市场格局做一个预测,为医药企业制定企业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最近3~5年,也就是短期内,国内将是并购发生最频繁的几年,这几年间,各级政府对大型医药企业仍是持鼓励态度。中国医药市场的格局将仍是以国内医药企业为主,同时,随着小型企业的倒闭或被兼并,市场集中度将大大提高。国外医药公司的市场份额处于缓慢下滑的状态,而领先市场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国市场开放以来建立起来的民营企业和民营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长期形成的品牌影响,同时敢于对市场大胆投入,因此仍能处于领先地位。另一类是拥有强大品牌资源的超大型企业投资建立的规范化的医药企业,这类企业管理正规,资本运作手段成熟,通过并购增加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在这个时期,企业存在的普遍弊端是:进行资本运作和产业运作的人往往是分开脱节的。企业应培养既懂资本运作也可以进行产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或者是建立一个两种人才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的团队。应该使资本运作与产业运作结合,以产业思路指导资本运作,保证快速增长时期的稳定性,建立区域市场的局部竞争优势。
在这个时期,国内、国外企业占领的市场不一样,国内企业占领的是中、低端市场,国外企业占领的是高端市场,所以国内外企业的竞争没有国内企业之间竞争得激烈。
而接下来的3~5年,即中期,国内企业的市场实力增强了,引起了国外企业的重视,而且外企银行经营商业信贷业务的展开,成为了外企进行并购的重要条件之一。另外,随着外企经营分销渠道、医药市场的完全放开,外企在中国的发展也不再束手束脚,而是进行了反扑。
这个时期虽然说也是中国医药企业的黄金时间,但随着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一些对中国医药企业不利的因素也日渐明显。由于前个阶段,只重销售、不重营销的高速扩张,逐渐出现销售人员短缺,销售人员素质下降的局面。医生待遇的改善使更多的医生以行医为自己的终生选择,不再参与医药销售,使得这一局面雪上加霜。外企加大对华投资, 采取灵活的、本土化的策略,更是吸引了有丰富经验的本土营销人才加盟,以及原来从外企投奔到内企的营销人才的回流,这使得内外企业竞争更加白炽化。
王煜全认为,针对这个时期市场竞争的特点,销售与营销问题浮出水面,医药企业应该采取“小销售,大营销”的策略。在经营中,应坚持“营销指导销售”,不受短期利益诱惑,坚持管理的正规化。
经过了中期激烈的“内”“外”较量,后期,也就是再接下来的几年里,医药市场格局产生了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类似某些家电和IT市场的发展趋势):外企重新获得竞争优势,以更新的新药和完善的整合营销手段与销售队伍管理重新成为市场的主导。内企退回到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主要占据农村和中小城市市场,同时为跨国企业进行加工生产。内企建立起来的庞大的销售队伍逐渐被外企消化,或者为外企协议销售。医疗制度和保险制度逐步与欧美体系接轨,进一步促成跨国医药企业在华经营的多样化,扩大了外企的竞争优势。
第二种可能性(类似电信市场的发展趋势):内企完成转型,建立了完善的营销和销售体系,并在外企的竞争压力下逐渐国际化,将自己的产品打入欧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同时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医药研发企业投资,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保障了自己的产品线。外企虽然对中国加大投入,但没能根本解决总部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关系,总部未能充分放权,造成其经营手段僵化,市场份额再一次缓慢下滑。
王煜全认为,这个时期无论竞争结果是哪一种可能性,企业都应该加强构筑面向未来的包含医药、医疗、健康与疾病管理、保险、金融等完整的产业链,从更高的角度赢得竞争。
根据历史数据,并结合与我国医药市场最为密切的GDP、人口、医疗费用支出、药品进口金额、药品出口金额等因素分析,SFDA医药经济研究所“全国医药经济运行分析系统”运用时间数列指数平滑法设计数学预测模型。经过定量、定性分析认为,2004年中国医药经济运行总体向好,增长幅度仍然较高,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25.54%左右,约5113.11亿元;化学药品销售额增长16.54%左右,约1748.16亿元。2004年医药经济运行呈现五大趋势:一是持续稳定增长,增幅高于2003年;二是出口碰上一定困难,进口继续高幅增长;三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加快,生产经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四是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回升,商业效益下滑,两极分化加剧;五是资产重组推动业态转型,民营经济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2004年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快速上升、稳定增长期,GDP可望增长8.5%。国家信息中心则认为,2004年中国GDP可望增长10%。2004年,投资、出口、居民消费“三驾马车”增长速度不减。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必将带动医药需求的增长,从而促进医药经济的快速增长。
近几年,医药业作为朝陽产业已成为投资的热点,大量业外资金的投入也随着宏观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加,而这些资金并非短期资金,其后续投入将源源不断,这对医药经济的持续增长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李嘉诚总是能在该出击的时候出击。谋利而动,是商人的本能,这并不奇怪。人们好奇的是,一向以港口、电讯业务等闯荡天下的李嘉诚,为何突然对中药如此垂青?
熟悉和黄近期投资脉络的人士指出,李嘉诚有很深的“中药国际化情结”,他早就想为自己、也为全体中国人,圆一个“中药国际梦”。
与上海市药材公司的合作,是李氏布局内地中药业的另一不凡手笔。2001年8月,和黄出资50%与上海市药材公司旗下上海中药一厂合资成立上海和黄药业。据了解,上海和黄的总投资意向为2.2亿元人民币。像同仁堂一样,上海中药一厂同样大有来头。其所辖“上药”牌不仅拥有麝香保新丸、胆宁片、生脉注射液等一批老牌中药产品,还归属于国内最大医药上市公司上药集团麾下,在华东医药界颇有实力,这无疑为和黄在华东地区拓展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至此,李嘉诚基本完成了在内地最发达地区的布局:华北由“同仁堂和记”把守,华东有“上海和黄”冲锋,那么,华南呢?
北有同仁堂,南有白云山。华南的药业巨头是广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于情于理于利,李嘉诚都应该做出右手拉着白云山、右脚走上白云山的举动。北上联姻,南下结缘,李嘉诚惟有南北结合才能圆梦。
2004年3月23日(星期二),某媒体刊载一篇题为“医药并购,李嘉诚瞄上白云山”的报道。报道称:
广州白云山中药厂一高层向记者透露,李嘉诚正准备向该厂注资,“合作开发中药产品”。双方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正在商讨具体的合作细节。
据悉,谈判双方目前达成的口头协议是,和黄直接向白云山中药厂注入资金,达到各占50%股份的标准,“具体细节还在洽谈之中”。
据白云山的这位高层介绍,和记黄埔在欧洲拥有上千家的药店,一旦合作成功,白云山的药品就可以比较轻松地销售到欧洲地区。
当日,在深交所上市的白云山A(000522)突然放出自2003年4月以来的最大交易量,从6.3元冲至6.58元,24日(星期三)则停牌一天。
白云山公司于25日(星期四)发布澄清公告,郑重声明:到目前为止,公司没有与报道中所称的“和记黄埔”公司就合作事项进行商讨;同时,经向广州白云山中药厂求证,亦不存在中药厂某高层向记者透露的情况。
但是,一些长期研究我国医药发展的专业人士认为,传言并非空穴来风,李嘉诚携手白云山,完全在情理之中。其时,股市大盘已快跌到1500点了,白云山A仍然还是于周一(3月29日)跳空1%高开,放量上行,收盘大涨6%;周二(3月30日)再接再厉,收盘小涨1.17%。
白云山中药厂是白云山下属9家企业之一,年销售额近5亿元,是仅次于白云山制药总厂的第二大业绩贡献企业;2003年利润4000余万元,利润贡献同样名列前茅,在整个上市公司中可谓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业内人士认为,李嘉诚如果能与白云山中药厂成功合作,不排除下一步与白云山的控股公司广药集团下属另一家企业——广州药业的合作。广州药业2003年销售额近80亿元,是中国最大中成药生产基地,这也许是李嘉诚觊觎的真正原因。
特别是经过2003年“非典”一役,以板蓝根为主导产品之一的白云山中药厂一战成名。在此之前,在国内中药界已有“北有同仁堂,南有白云山”美誉,比如仅板蓝根白云山就占全国6成以上市场,2003年的实际收入接近两亿元,2004年头两个月销量已达几千万元。
与同仁堂的老字号形象不同,白云山一直以“中药先锋”面目示人,比如最出名的板蓝根,第一家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现代化质控;第一家通过中药GAP基地验收,2004年上半年宣布将其安徽的3万亩药材基地扩充到10万亩,成为安徽全省的重点项目。据了解,全国40多个药材种植基地中,通过GAP认证的不到10个,其中白云山就占了两个,一个是位于安徽亳州的板蓝根药材基地,一个是建在广州郊区的穿心莲药材基地。另外,白云山中药在西药最为棘手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其复方丹参系列产品占全国市场一半以上,2003年的销售额也超过1亿元。
据了解,白云山中药厂正在启动其以穿心莲、消炎利胆片为主的“中药抗生素”项目,抢占2004年7月1日后100亿元的巨大市场空当—国家药监局规定西药抗生素在药店零售必须凭处方购买,由此可能导致其退出药品零售市场。而“中药抗生素”的后期开发需要巨大资金支持,和记的加入显然能使这一资金瓶颈迎刃而解,“白云山中药”也有望借此引跑中国“绿色抗生素”产业。
仅仅过了两个月,谜团就解开了。2004年5月27日,《人民日报?华南新闻》刊登了一则报道,称: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日前达成初步意向书,决定在广州成立合资企业,从事中药的生产、加工、科研开发、销售及出口等。业内人士认为,白云山制药股份公司与和记黄埔结盟,对广东正在推进的中药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在双方签订的意向书中,白云山制药股份公司以属下白云山中药厂的资产投入合资公司,和记黄埔则以现金投入,双方各占合资公司50%股权。按照约定,合资公司无偿使用各自拥有的“白云山”、“和记”注册商标及标志,在国内市场,合资公司使用“白云山”、“和记”双商标,在海外市场则使用“白云山”、“和记”双商标。
知情人士向媒体记者透露,整个签约仪式在广药集团进行,但非常隐秘。据称,和记中国公司董事、总经理杜志强、白云山股份公司总经理齐兆基、广药集团董事长蔡志祥和总经理李益民、广州市经委主任以及白云山中药厂厂长李楚源全部到场,足见双方对此次合作的重视。
据说,合资公司董事会由6名董事组成,双方各派3名董事,“董事长很有可能由和黄派人出任”。
虽然该意向书有效期只有一年,公司还特别提醒最终能否合资成功还无法预测。但这位知情人士称,合资“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据透露,合资期限将会长达50年,合资公司的名字为“白云山和记中药有限公司”。
为了让读者有更清楚的了解,可以进行一下事件回放了:
2004年3月23日,白云山A(000522)放巨量大涨3.50%,成交金额达到6035万元,是上一个交易日成交金额的2.5倍;媒体爆出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公司正准备向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公司属下分厂广州白云山中药厂注资合作开发中药产品,双方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3月24日,白云山A(000522)以重大信息未披露为由,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临时停牌一天。记者向该公司相关人士求证合作事宜,该人士称:“根本没有此事,我们将发一个澄清公告。”但是,公司股票连日上涨,业内人士对该股的后市评论是,主力正在耐心搜集、稳步推高,已形成向上突破加速上攻态势,密切关注。沾上李超人的概念,想不涨都难。
3月25日,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声明否认此事。
5月24日,双方正式签署合作条约。5月24日和25日,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公司股票在大盘跌势明显的情况下,连续两天小幅上涨。
对于李嘉诚的投资手法,深有研究的分析师认为其特点在于前瞻性、战略性的投资方式
,因为李嘉诚从事的产业无论是房地产业还是运输业,都因其快人一步抢到头啖汤而获得长远发展。在中国内地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和记黄埔对市场的周密布局可见一斑。另外,除了直接投资中药产业,李氏集团还把目光放到保健品、药店、研发中心等一系列相配套内容中。
“很少有如此迅速的合作谈判。”一位消息灵通人士如此评价和黄与白云山的“恋爱经历”。2003年12月,李嘉诚写信给广州市主要领导,希望与国有控股企业白云山中药厂合作。这一要求得到市领导的重视,当即批转给该市国资部门,双方立即进入“热恋期”。在此期间,双方也有细节上的摩擦:比如在股权上,两者都曾表示要控股,在财务总监的设置上要派出“自己的人”……但鉴于双方强烈的合作意向,最终在不到5个月的谈判时间内,完成了这项涉及10亿元、被外界称为“闪电战”的合作意向。
2004年6月,《环球时报》刊载署名赵山河的文章“李嘉诚要圆中药国际化之梦”,是这样分析的:
李嘉诚的中药业情结要追溯到几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在成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之后,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重点推动高科技和高增值产业的发展,以带领香港走出经济困局。而把香港建设成国际中医药中心(“中药港”)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李嘉诚就是在此时与香港新世界集团公司主席郑裕彤联手,投资50亿美元打造香港“中药港”。
然而,几年来“中药港”一直没有出现轰轰烈烈的场面,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根子正在于:香港缺乏有分量的中药主体企业支持。中药产业需要深厚的积累,并非靠资本运作就可以简单解决;与此同时,可以作为支撑的内地中药企业的发展,与香港市场的契合又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完成。惟一的出路是,推动者直接控制中药业发展的脉搏。于是,这便有了近几年和黄亲自出马投资中药事业的一幕。
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李嘉诚的志向显然不限于香港。建设“中药港”,只不过是李氏将香港作为中药国际化的冲锋基地。说白了,香港是中药国际化的桥梁。
桥梁的彼岸是欧美市场。在中药走向国际的道路上,欧美是最主要的目标市场,也是最难攻坚的市场。而在这两个市场中,欧洲又是中药进入美国的桥梁。就在一个多月前,也就是(2004年)4月30日,欧盟在官方网站公布了《欧洲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并宣布自公布之日起生效。据业内人士分析,该《指令》与两年前的《指令(草案)》的内容相比,大大降低了植物药的市场准入条件。白云山中药厂厂长李楚源说:“这对于中药挺进国际市场极为有利。”
李嘉诚显然也看到了这样的有利条件。但真正让他将欧洲作为国际化首站的原因,还是香港与欧洲历史上的联系。
香港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不少英国人都去过香港,曾接触过中药,对中药文化有一定的认知。这一点从英国的中药消费人群中也可看出。据刚从英国考察归来的李楚源介绍,在英国的中药店,常光顾的除当地华人华侨外,还有很多当地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英国便是中药登陆欧洲的天然港口。
实际上,李氏在英国的中药销售终端布点已经初见规模。早在2001年下半年,和黄就开始在欧洲建立零售药店“和黄药业大药房”,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在零售行业多年的经验及管理能力,在短短两年半时间里,“和黄药业大药房”就收购和开设了1000多家连锁店,其中在英国就有700家,兼营中西药。
与此同时,和黄又于去年(2003年)在伦敦单独推出中药店,单看其名就颇有绿色意义“森(SEN)”。据有关人士介绍,药店中的中药主要是国内生产的中成药,比如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白云山的板蓝根、穿心莲等等。有趣的是,当地有人将板蓝根冲剂比作“中国咖啡”,一遇上感冒发烧就冲上一杯。
完善的分销渠道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中药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除了提升科技含量外,还要改变其在海外作坊式生产的“老印象”。而国内中药企业与李嘉诚联手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原因很简单:没有人相信和黄会是作坊式生产。
除此之外,还有资金实力。数年前,中国某种中成药差一点就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认证,名正言顺地进入国际市场,但最后却因资金不足,退出了临床试验。中药界事后反省,要让一种中成药通过美国FDA认证,至少需要1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中药企业似乎没有一家能具备这种实力。
有业界人士在听说李嘉诚携手白云山中药厂时,曾感叹地说,“中药国际化梦”将因和黄的实力,而变得“一切皆有可能”。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