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李嘉诚全传 > 第十四章 招贤纳士 知人善任辅大业

第十四章 招贤纳士 知人善任辅大业

  一个小徒仔,受尽英国人的侮辱与歧视。他一旦成为富翁,便雇一名英国人做他的保镖,为其开车,连上厕所都要这英国保镖站岗。此富翁一泄心头之恨,趾高气扬。李嘉诚雇有不少英籍助手,他会因此而扬眉吐气吗?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电器集团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论述企业主如何管理企业时说:

  “当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发号施令;当员工增至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1万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员工增到5万到10万时,除了心存感激还不够,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诚之心来领导他们。”

  松下幸之助形象地描绘企业主在企业的不同阶段应扮演的角色。事业规模小,可以事事亲力为之;事业规模中等,更多的要依赖助手;事业规模庞大,还必须靠一种精神力量来统治。

  松下电器由最初的3人,发展到今日的22万员工,生产销售基地遍布全球,与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并称为世界三大电器公司。松下幸之助把他事业的成功,归结为人才观的成功。他有一句深得世界企业界推崇的话:

  “造物之前先造人才。”

  日本的文化背景与中国相近,日本的经济先香港一步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李嘉诚有机会多次赴日本商务旅行,他十分关注日本的经营管理,佩服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等日本商界俊杰。在香港,他还与有阿信之称的“八佰伴百货连锁集团”主席和田一夫建有深厚的友谊。

  李嘉诚毕竟是李嘉诚,作为华商翘楚精英,自然不会跟在日本人后面亦步亦趋。李嘉诚的经营能力和成绩,绝不会比日本商界的泰斗逊色。

  李嘉诚由一个微贱的打工仔,成为香港首富;长江由一间破旧不堪的山寨厂,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他的巨大成功,除了前文谈及的“超人之术”外,还得助于他的“用人之道”。

  李嘉诚虽未像松下幸之助那样,将自己的心得口述编撰成书。人们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仍可感觉到他的博大胸襟与智慧光彩:

  “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旷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为长江?只有具有这样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叻哂(样样出众),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假如今日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企业主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而企业主下属的辅佐人才,在不同的阶段,亦不相同。

  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主最希望忠心耿耿、忠实苦干的人才。在塑胶厂草创初期,别说他的下属,就是李嘉诚本人,也须凭自己的双手安装机器、生产制品、设计图纸;靠自己的双腿,走街串巷,采购和推销。

  上海人盛颂声、潮州人周千和,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跟随李嘉诚。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助李嘉诚创业,是长江劳苦功高的元勋。

  周千和回忆道:“那时,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来港纸(港元)上下,条件之艰苦,不是现在的青年仔所可想象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搏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有人会讲,李先生是老板,他是为自己苦做,打工的就不是。话不可这么讲,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家人。”

  任人惟贤,知人善任。1980年,李嘉诚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

  有人说:“这是很重旧情的李嘉诚,给两位老臣子的精神安慰。”其实不然,李嘉诚委以重职又同时委以重任,盛颂声负责长实公司的地产业务;周千和主理长实的股票买卖。1985年,盛颂声因移民加拿大,才脱离长江集团,李嘉诚和下属为他饯行,盛氏十分感动。周千和仍在长实服务,他的儿子也加入长实,成为长实的骨干。

  李嘉诚说:“长江工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要归功于同仁鼎力合作和支持。”

  香港《壹周刊》在《李嘉诚的左右手》一文中,探讨李嘉诚的用人之道时说:

  “创业之初,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可以帮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并不都能跟得上形势。到了某一个阶段,倘若企业家要在事业上再往前跨进一步,他便难免要向外招揽人才,一方面以补元老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有专才的干部,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故此,一个富豪便往往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

  李嘉诚用人之道,显然超卓。如果他一直只任用元老重臣,长实的发展相信会不如今天。

  “长实在20世纪80年代得以急速扩展及壮大,股价由1984年的6元,升到90元(相当于旧价),和李嘉诚不断提拔年轻得力左右手实在大有关系。”

  在长实管理层的后起之秀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霍建宁。霍建宁引人注目,并非他经常抛头露面,他实际上是从事幕后工作,处事低调。他负责全长江的财务策划,擅长理财,他认为自己不是个冲锋陷阵的干将,是个Rofessional Manager(专业管理人士)。

  霍建宁毕业于香港名校港大,随后赴美深造,1979年学成回港,被李嘉诚招至旗下,出任长实会计主任。他业余进修,考取英联邦澳洲的特许会计师资格(凭此证可去任何英联邦国家与地区做专业会计师)。李嘉诚很赏识他的才学,1985年委任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提升他为董事副经理。是年,霍建宁才35岁,如此年轻就任本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在香港实为罕见。

  霍建宁还是长实系四间公司的董事。另外,他还是与长实有密切关系的公司如熊谷组(长实地产的重要建筑承包商)、广生行(李嘉诚亲自扶植的商行)、爱美高(长实持有其股权)的董事。

  传媒称他是一个“浑身充满赚钱细胞的人”。长实全系的重大投资安排、股票发行、银行贷款、债券兑换等,都是由霍建宁策划或参与抉择。这些项目,动辄涉及数十亿资金,亏与盈都在于最终决策。从李嘉诚如此器重他,便可知盈大亏少。

  霍建宁的年薪和董事袍金,以及非经常性收入如优惠股票等,年收入在1000万港元以上。

  人们说霍氏的点子“物有所值”,他是本港食脑族(靠智慧吃饭)中的大富翁。

  霍建宁还为李嘉诚充当“太傅”的角色,肩负培育李氏二子李泽楷的职责。

  与霍建宁任同等高职的少壮派,还有一位叫周年茂的青年才俊。周年茂的父亲是长江的元勋周千和。周年茂还在学生时代,李嘉诚就把他作为长实未来的专业人士培养,与其父一道送他赴英专修法律。

  周年茂回港即进长实,李嘉诚指定他为公司发言人。两年后的1983年即被选为长实董事,1985年后与其父周千和一道擢升为董事副总经理。周年茂任此要职的年龄比霍建宁还小,才30出头。

  有人说周年茂一帆风顺,飞黄腾达,是得其父的荫庇——李嘉诚是个很念旧的主人,为感老臣子的犬马之劳,故而“爱屋及乌”。

  周年茂的“高升”,不能说与李嘉诚的关照毫无关系。但最最主要的,仍是周年茂的实力。

  据长实的职员说:“讲那样话的人,实在不了解我们老细(老板),对碌碌无为之人,管他三亲六戚,老细一个都不要。年茂年纪虽轻,可是个叻仔(有本事的青年)呀。”

  周年茂任副总经理,是顶移居加拿大的盛颂声的缺—负责长实系的地产发展。茶果岭丽港城、蓝田汇景花园、鸭月利洲海怡半岛、天水围的嘉湖花园等大型住宅屋村发展,都是由他具体策划落实的。他肩负的责任比盛颂声还大。他深孚众望,得到公司上下“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好评。

  长实参与政府官地的拍卖,原本由李嘉诚一手包揽。现在同行和记者常能见着的长实代表,是一张文质彬彬的年轻面孔—周年茂,只是金额大的李超人才亲自出马。周年茂外表像书生,却有大将风范,临阵不乱,该竞该弃,都能较好地把握分寸,令李嘉诚感到放心。

  长江的地产发展有周年茂,财务策划有霍建宁,楼宇销售则有女将洪小莲。在长江地产至长江实业的初期,这些工作全由李嘉诚一脚踢。李嘉诚的领导角色,由管事型变为管人型。

  如商场战场流行的一句话:“指挥千人不如指挥百人,指挥百人不如指挥十人,指挥十人不如指挥一人。”指挥一人,就是抓某一部门的主要责任人。当然,对集团的重大决策与事务,李嘉诚仍得亲力为之。

  霍建宁、周年茂、洪小莲,被称为长实系新型三驾马车。洪小莲年龄也不算大,她全面负责楼宇销售时,还不到40岁。洪小莲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长江未上市时,就跟随李嘉诚任其秘书,后来又任长实董事。洪小莲是长实出名的“靓女”,人长得靓,风度好,待人热情,在地产界,在中环各公司,提起洪小莲,无人不晓。

  长江总部,虽不到200人,却是个超级商业帝国。每年为长江系工作与服务的人,数以万计;资产市值高峰期达两千多亿;业务往来跨越大半个地球。大小事务,千头万绪,往往都要到洪小莲这里汇总。洪小莲是个彻底的务实派,面试一名信差,会议所需的饮料,境外客户下榻的酒店房间,她都要一竿子插到底。

  跟洪小莲交往过的记者说她:“洪姑娘是个‘叻女’,是个完全‘话得事’的人。”

  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实管理层,基本实现了新老交替,各部门负责人,大都是30~40岁的少壮派。周年茂说:“长实内部新一代与上一代管理人的目标无矛盾,而且上一代的一套并无不妥,有辉煌的战绩可凭。”

  李嘉诚的左右手,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聘用了不少“洋大人”。

  在20世纪90年代,香港华人见了洋人(特指有欧罗巴血统的白种人),不再有见“洋大人”的感觉。港人自信香港是东方之明珠,是全球经济最发达地区,港人的收入及生活水平不比西方国家差。华人公司雇佣“鬼佬”(外国人)职员,理所当然。

  在20世纪80年代初可不同,由于百多年来洋人歧视华人的惯性,经济上开始崛起的华人,仍存有抹不去的“二等英联邦臣民”的潜意识。那时候,雇佣心高气傲的洋人做下属,是一件颇荣耀的事。

  李嘉诚雇佣洋人副手,会不会带有炫耀之意?

  笔者旅港时,听亲戚讲述这么一个故事。某公小时候在洋行做徒仔,扫地、抹灰、煲茶、跑腿。有时为几仙小费,还要为“鬼佬”职员擦皮鞋。此公当时并不觉耻辱,那时在洋行和洋人家做事的人,不管清洁工、园丁、佣人、车夫,都会觉得比操同等职业为华人服务者高人一等。此公发达后,高薪雇了个英国小伙子做他的保镖,为他开车;他坐酒楼吃饭,要英国小伙子站在他旁边侍候;他上洗手间,要英国小伙子为他站岗。此公风头大出,一泄心头之恨。这小伙子不觉得有失尊严,因为他酬薪丰厚。可惜好景不长,此公股海翻船,“鬼佬”保镖也请不成了。不过此公道:“我再有发达时,还要雇个‘鬼妹’秘书,靓得像‘荷里活’(好莱坞)的艳星,人见人爱,我要让她在我面前乖得像猫,显显我们中国人的‘威水’(威风)!”

  用这种方式表现民族意识的觉醒,振兴民族精神,值得商榷。

  曾有记者问李嘉诚:“你的集团,雇用了不少‘鬼佬’做你的副手,你是否含有表现华人的经济实力和提高华人社会地位的成分呢?”

  李嘉诚回答道:“我还没那样想过,我只是想,集团的利益和工作确确实实需要他们。”

  20世纪70年代初,长江工业工厂分布在北角、柴湾、元朗等多处,员工两千余人,管理人员约200位。李嘉诚为了从塑胶业彻底脱身投入地产业,聘请美国人Erwin Leissner任总经理,李嘉诚只参加重大事情决策。其后,长江工业再聘请一位美国人Panl Lyons为副总经理。这两位美国人是掌握最现代化塑胶生产的专家,李嘉诚付给他们的薪金,远高于他们的华人前任,并赋予他们实权。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已控有几间老牌英资企业,这些企业有相当部分外籍员工。李嘉诚并不是没有能力直接领导他们,而是集团超常拓展,他的主要职责在为旗舰领航。最有效的办法,是用洋人管洋人,这样更利于相互间的沟通。还有重要的一点,这些老牌英资企业,与欧美澳有广泛的关系,长江集团日后必然要走跨国化道路,启用洋人做“大使”,更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与进行海外投资。他们具有血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天然优势。

  长实董事局副主席麦理思(George Magnus)是英国人,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经济系。麦理思曾任新加坡虎豹公司总裁,因业务关系与李嘉诚认识。1979年,麦理思正式加盟长实,与本港洋行和境外财团打交道,多由麦理思出面。李嘉诚器重他,不仅是他的英国血统、名校文凭,更看中他是个优秀的经济管理专家。

  李嘉诚入主和黄洋行,韦理卸职后,李嘉诚提升李察信(JohnRichardson)为行政总裁,自己任董事局主席。到1983年,李察信与李嘉诚在投资方向上“不咬弦”,李察信离职,李嘉诚应用另一位英国人——初时名不见经传,后来名声显赫的马世民(Simon Murray)。

  马世民等于是李嘉诚连公司一道买下的人才。1984年,马世民即坐上和黄集团第二把交椅,任董事行政总裁。

  除和黄,马世民还先后出任港灯、嘉宏等公司董事主席。马世民是长实系除老板李嘉诚外,第一个有权有势、炙手可热的人物。李嘉诚表示:“我一个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做那么多间公司的主席。”另外,青州英泥行政总裁布鲁嘉,也是英国人。

  在和黄、港灯两大老牌英资集团旗下,留任的各分公司董事长、行政总裁更达数十人之多。

  马世民把李嘉诚左右手称为“内阁”。评论家说:“这个内阁,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李嘉诚少年时代,曾听父亲讲战国时孟尝君的故事:孟尝君能成大事,得“客卿”之助也。李嘉诚能成宏业,“客卿”功不可没。

  李嘉诚曾高兴地对记者说:“你们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

  他身边有300员虎将,其中100个是外国人,200个是年富力强的香港人。

  300员虎将,除李嘉诚的“近臣”外,便是总部与分公司的负责人,以及在长江系挂职或未挂职的“客卿”。“客卿”之中,数大牌律师李业广与当红经纪杜辉廉影响最大。

  李业广是“胡关李罗”律师行合伙人之一。李业广持有英联邦的会计师执照,是个“两栖”专业人士,在业界声誉甚隆。人们称李业广是李嘉诚的“御用律师”,李嘉诚说:“不好这么讲,李业广先生可是行内的顶尖人物。我可没这个本事独包下他。”

  李嘉诚大概说的是实话,李业广身兼本港二十多间上市公司董事,这些公司市值总和相当全港上市公司总额的1/4强。另外,李业广还是许多富豪的不支干薪的高参。李业广不是那种见钱眼开、有酬(金)必应之士,一般的大亨还请不到他。长江上市,李业广便是首届董事会董事;长江扩张之后,李业广是长江全系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就此一点,足见两李的关系非同寻常。

  李嘉诚是个彻底的务实派,他绝不会拉虎皮做大旗,虚张声势。李嘉诚在商界的名气较李业广大。在香港商界,拉名人任董事是人们常用之术,李嘉诚并非这样,他敬重的是李业广的博识韬略。长实不少扩张计划,是两李“合谋”的杰作。

  李业广甘处幕后,保持低调。1991年,李业广一飞冲天—出任香港证券联合交易所董事局主席。在他之前,任联所主席的有:金银会创始人胡汉辉,股坛教父李福兆,恒生银行卸任主席利国伟等,个个都是香港商界风云人物。

  香港报章,在介绍联交所新任主席李业广资格履历时,称他是“胡关李罗”律师行合伙人,长实集团多间上市公司董事……长江在李业广及公众心目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杜辉廉(PhilipTose)是英国人,出身伦敦证券经纪行,是一位证券专家。20世纪70年代,惟高达证券公司来港发展,杜辉廉任驻港代表,与李嘉诚结下不解之缘。1984年,万国宝通银行收购唯高达,杜辉廉便参与万国宝通国际的证券业务。

  杜辉廉被业界称为“李嘉诚的股票经纪”,他是长江多次股市收购战的高参,并经理长实及李嘉诚家族的股票买卖。

  杜辉廉多次谢绝李嘉诚邀其任董事的好意,是众“客卿”中惟一不支干薪者。但他绝不因为未支干薪,而拒绝参与长实系股权结构、股市集资、股票投资的决策,令重情的李嘉诚总觉得欠他一份厚情。

  1988年,杜辉廉与他的好友梁伯韬共创百富勤融资公司。杜梁二人占35%股份,其余股份,由李嘉诚邀请包括他在内的18路商界巨头参股,如长实系的和黄、中资的中信、越秀、地产建筑老行尊鹰君与瑞安、旅业大亨美丽华、胡应湘的合和等。这些商界巨头,不入局,不参政,旨在助其实力,壮其声威。

  有18路商界巨头为后盾,百富勤发展神速,先后收购了广生与泰盛,百富勤也分拆出另一间公司百富勤证券。杜辉廉任其中两间公司主席,到1992年,该集团年盈利已达6.68亿港元。

  在百富勤集团成为商界小巨人后,李嘉诚等主动摊薄自己所持的股份,好让杜梁两人的持股量达到绝对“安全”线。李嘉诚对百富勤的投资,完全出于非盈利,以报杜辉廉效力之恩。不过,李嘉诚持有的5.1%百富勤股份,仍为他带来大笔红利。百富勤发展迅速,是市场备受宠爱的热门股。

  20世纪90年代,李嘉诚与中资公司的多次合作(借壳上市、售股集资),多是由百富勤为财务顾问。身兼两间上市公司主席的杜辉廉,仍忠诚不渝地充当李嘉诚的智囊。

  《明报》记者在采访中,问李嘉诚:“您的智囊人物有多少?”

  李嘉诚说:“有好多吧。跟我合作过,打过交道的人,都是智囊,数都数不清。比如,你们集团的广告公司就是。”

  李嘉诚所指的,是发售新界的高级别墅群,委托与《明报》有关联的广告公司做广告代理商。广告公司的人跑去看地盘,房子已建好,漂亮得很,典型的欧洲风格。美中不足的是,路还没修好,下雨天尽是泥泞。

  李嘉诚大概近日没去看过,就打算发售。广告商提议,能不能稍迟些日子,等路修好,装修好几幢示范单位,不但售得快,售价也可高。

  “对对对!”李嘉诚不迭声地回答,脸呈感激之情:“你们比我更聪明,我入行这么多年了,本该想到结果还是忽略了,就照你们的办。”

  李嘉诚马上照广告商的建议去办,效果不错。之后是大坑龙华花园,他在发售前就修好路,还植上美丽的花木。

  广采博纳,融会众人的“绝桥”(绝招),这便是李嘉诚超人智慧之源泉。

  《壹周刊》在《李嘉诚的左右手》一文中还分析道:

  “反观一些事业上没有像李嘉诚般飞黄腾达的富豪,倘若说他们有什么缺失的话,那往往就是不晓得任用人才,以致窒碍了企业的发展。环顾香港的上市公司,虽然很多公司资产值不少,但至今始终摆脱不了家族式管理。”

  李嘉诚的长实系,是一间股权结构复杂、业务范围广泛的庞大集团公司,他是这一商业帝国的绝对君主,但集团内部,却看不到家长制作风的影迹,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管理。

  李嘉诚摈弃家族式管理,却又钟情于东方民族的企业家族氛围。西方经济学者探索日本经济奇迹奥秘时发现,日本企业的家族氛围浓郁,形成极富特色的儒教商业文化。

  李嘉诚少年时接受的教育,以儒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为主。潜移默化,在他的公司内部,自然带有儒教色彩。李嘉诚善于吸收新事物,又绝不人云亦云,人爱我喜,对任何事都有他独到的看法。

  他说:“我看很多哲理的书,儒家一部分思想可以用,但不是全部。”

  他又说:“我认为要像西方那样,有制度,比较进取,用两种方式来做,而不是全盘西化或者全盘儒家。儒家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短处,儒家进取方面是不够的。”

  香江才女林燕妮,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这事。北角的长江大厦是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是他地产大业的基石,又是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盛誉的老根据地。20世纪70年代后期,林燕妮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长江仍在生产塑胶花。此时,塑胶花早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长江地产业当时的盈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林燕妮甚感惊奇,说李嘉诚“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

  “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亦获得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

  在另一场合,有人提起李嘉诚善待老员工的事,说:“怪不得老员工都对你感恩戴德。”

  李嘉诚说:“一间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李先生精神难能可贵,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养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

  李嘉诚急忙解释道:“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日本的企业,在新员工报到的第一天,通常要做“埋骨公司”的宣誓。李嘉诚从不勉求员工作终身效力的保证,他总是通过一些小事,让员工觉得值得效力终身。李嘉诚自豪地说:

  “本公司不是没有跳槽,公司行政人员流失率极低,可说是微乎其微。”

  李嘉诚对员工既宽厚,又严厉。长实的员工道:“如果哪个做错事,李先生必批评不可,不是小小的责备,而是大大的责骂,急起来,恼起来时,半夜三更挂电话到要员家,骂个狗血淋头也有之。”

  李嘉诚的骂,不是喜怒无常的“乱骂”,总是“骂到实处”。当然,也有骂错之时,他冷静后,便会找受批评者赔礼,说明道理。

  一般来说,越为李嘉诚看好的职员,受的批评越多、越严厉。他们经受过李嘉诚一段时期的“锤打”之后,通常又能升职和加薪。

  李嘉诚常说:“惟亲是用,必损事业。”惟亲是用,是家族式管理的习惯做法,这无疑表示,对“外人”不信任。20世纪80年代内地开放后,不少潮州老家的侄辈亲友,要求来李嘉诚的公司做事,遭到他婉拒。

  在长实系,有他的亲戚,更有他的老乡,他们都没因这层关系获得任何照顾。得到他重作和擢升的,大部分不是他的老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国人。

  香港作家何文翔曾这样评论道:

  “任人惟贤,知人善任,既严格要求,又宽厚待人。”

  “李嘉诚成功的关键,是他融会了中西文化的精华,采用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