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李嘉诚全传 > 第二章 雪上加霜 天灾人祸接踵至

第二章 雪上加霜 天灾人祸接踵至

  李嘉诚一家投靠舅父庄静庵,一年之后,香港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祸不单行,父亲劳累贫困成疾,于两年后郁郁谢世。一家人的生活重担落到李嘉诚瘦弱的双肩上,他不得不中止学业,独立谋生。

  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是香港钟表业的老行尊。今日有关香港钟表业的著作,莫不提及庄氏家族的中南钟表有限公司。

  庄静庵幼年在潮州乡间读私塾,小学毕业后,像众多的潮人一样离家外出闯荡。他先在广州的银号当学徒,渐渐晋升为经理。后独立开业经营批发生意。

  1935年,27岁的庄静庵来香港闯天下。那时香港还没有钟表工业,钟表皆是瑞士等国的西洋产品,经销商大都是洋商。庄静庵涉足钟表业,从最简单的产品做起。他在上环开办了一间山寨式工厂,生产布质、皮质表带,交给港九的钟表商代销。庄记表带质优价廉,深受代理商和消费者欢迎,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产品还销往中国内地。

  20世纪40年代初,庄静庵兼营钟表贸易。购入瑞士钟表,销往东南亚各国。50年代,庄静庵正式介入钟表工业,渐成为香港最大的钟表制售商。

  庄碧琴带领全家投靠庄静庵,一家人风尘仆仆,面黄肌瘦,衣衫脏旧。庄碧琴要李嘉诚和弟妹叫舅父。舅父做梦也不曾料到,眼前这个额头高高,瘦骨伶仃的少年,日后会做出比他更惊天动地的业绩。

  李嘉诚一家寄住在舅父家。

  庄静庵已被香港的潮人视为成功人士。潮人在香港,大多经营米铺、酱园、餐馆、土杂山货铺,庄静庵并不满足眼下的业绩,他要不断地扩大规模,资金分外紧张,家庭生活仍是小康。姐姐一家的到来,无疑会成为庄家的负担。庄静庵未表露出丝毫不快,腾出房间让李家住下,设家宴为姐夫姐姐接风洗尘。

  庄静庵问了老家的近况,然后介绍香港的现状。他劝姐夫不要着急,安心休息,逛逛香港的街市,再慢慢找工作。

  “香港时时处处有发财机会,就怕人懒眼花,错过机会。潮州人最吃得苦,做生意个个是叻仔。我认识好些目不识丁、从潮州乡下来的种田佬,几年后,都发达了起来。”

  庄静庵未提起让姐夫李云经上他的公司做职员,这是李云经夫妇不曾料及的。也许,庄静庵认为李云经辈分比他高,不便指使管理。庄静庵在商言商,绝不把公司人事与亲戚关系搅和在一起。

  李云经长期生活在传统伦理氛围中,他明白这是商家通常的做法,但在感情上却不那么容易接受。庄碧琴欲去质问弟弟,被李云经制止。他不想给内弟添太多的麻烦,来香港投靠内弟,已是万不得已。

  李云经第二天就出去找工作,四处碰壁。他心中泛出一股失落感,在家乡,他是受人尊敬的小学校长。他的渊博学识,使众多的财主富商黯然失色。

  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一切都颠倒过来,拜金主义盛行,钱财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惟一标准。没有人向李云经请教古书上的问题;更没有人夸奖儿子嘉诚吟诵诗文的出众禀赋。

  不惑之年的李云经,陷入深深的困惑。

  庄静庵异常忙碌,没日没夜,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他初时,经常来看望姐夫一家人,问寒问暖。渐渐,他来的次数愈来愈少,有时,几天不见他的人影。庄静庵对自己家人亦是如此,他无暇也无闲情逸致,与家人安安静静相聚一堂,或外出睇戏郊游。

  生意冲淡了家族气氛及人际关系。李嘉诚 稍大后,庄静庵深有感触地说:“香港商场,竞争激烈,不敢松懈懒怠半分,若不如此,即便是万贯家财,也会输个一贫如洗。”

  除舅父这门至亲,父母在香港还有不少亲友同乡。他们来看望李家一两次,便杳无音信。潮人在异国他乡,以团结互助而著称,故能发达。其实,“帮衬”(帮忙)是有限的,潮籍富翁,无一不是靠自己的勤俭毅力,搏命搏出来的。

  李嘉诚回首往事,如是描绘他少年时的心态:

  “小时候,我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都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很多感想,就这样,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

  李嘉诚指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少年李嘉诚,尊敬并崇拜舅父庄静庵。舅父不像他先父叔伯,总是引经据典大谈伦理道德,舅父是个实用主义者,是个不喜清谈的搏命猛人。

  父亲李云经虽对香港的商业文化格格不入,但他明白,要想在香港生存,非得融入这个社会不可。他不再向儿子谈古数典。

  李云经找到了工作,在一间潮商开的公司做小职员。其时,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香港商会号召商人市民募捐,用以购置飞机武器支援中国军队。李云经捐出宝贵的数仙港币,而那些富商们,动辄捐出数千上万港元。

  喊了半辈子教育救国的李云经,对友人感叹道:“实业亦可救国。”

  同是接受传统文化,潮汕沦陷,李氏家族的同辈人,惟李云经举家逃往香港。这是不是意味着,在人生之路彷徨的李云经,无时不向往外面的纷纭世界?可以这样说,没有李云经的举家迁徙,就没有今日的李嘉诚。

  来港之后,李云经对儿子的教育大有改观。

  他不再以古代圣贤的言行风范训子,而是要求嘉诚“学做香港人”。我们从李云经身上,可以看出潮人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他们不论漂泊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与当地文化很好地融合一起。更可贵的是,他们及他们的后代,把根留在祖国及家园,不忘自己是潮汕人。

  李嘉诚对父亲的教诲心领神悟。香港的华人流行广州话,广州话与潮汕话属不同的语系,在香港,不懂广州话寸步难行。

  李嘉诚把学广州话当一门大事对待,他拜表妹表弟为师,勤学不辍。他年纪轻,很快就学会一口流利的广州话。

  困难的是英语关。李嘉诚进了香港的中学念初中。香港的中学,大部分是英文中学,即使中文中学,英文教材也占半数以上。

  这是港英政府推行殖民化教育的结果。从客观上讲,有助于提高港人商业文化的素质。香港之所以能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与港人的整体英语水平分不开。懂得英语,能更直接接受西方文化,从事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

  李嘉诚不再是学校的骄子,他坐在课堂里听课,如听天书,不知所云。其他同学,从小学起就开始学英语,李嘉诚深知自己的不足,心底泛出难言的自卑。

  李云经询问儿子上学的情况,他说:“在香港,想做大事,非得学会英语不可。”

  李嘉诚点点头,领会父亲的苦心。且不论个人的前途,就凭学费来之不易这一点,他也会以苦读上进来报答父恩母爱。数十年后,李嘉诚回忆父亲生病不求医,省下药钱供他读书;母亲缝补浆洗,含辛茹苦维持一家生计……不禁神色黯然。

  李嘉诚学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学放学路上,他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李嘉诚怕影响家人的睡眠,独自跑到户外的路灯下读英语。天蒙蒙亮,他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还是英语。

  李嘉诚天赋高,记性强,经过一年多刻苦努力,终于逾越了英语关,能够较熟练运用英语答题解题。

  李嘉诚辍学后,却常年不辍自学英语。在日后的商战风云中,英语让李嘉诚受益匪浅。

  李云经一家逃避战乱来港,既然来之,也就做好长期在香港生存的打算。他们万万没料到,仅一年时间,战火就燃及香港。

  1941年12月8日凌晨4时,日本海军航空兵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同日8时30分,数十架涂有太阳旗标志的日本飞机,突然出现在九龙启德机场上空。仅5分钟,英国皇家空军的数架战机被炸成一片残骸。

  继而,日本轰炸机对港九的军事设施,甚至居民区狂轰滥炸。李云经一家住在上环,附近的兵营火光冲天,炸弹的巨响震得窗户咯咯响。李家陷入惶恐之中,母亲烧香拜佛,父亲咒骂日军的暴行。

  英军与日军展开了浴血战。英军准备不足,寡不敌众,12月25日圣诞节前夕,英军投降,港督杨慕琦及部分港英军政官员被日军俘虏,分别被投入东北及港岛赤柱的集中营。

  在香港上空飘扬了100年的英军米字旗颓然落下,太阳旗耀武扬威地高高升起,日本驻港总督府,设在汇丰银行大厦。

  平心而论,英国用武力强占并割据香港之后,实行了较开明的政策。而日治时期,则是香港最黑暗的年代。

  日本推行军票制,通过不等值兑换,逐步把港民手中的港币变成一把废纸。

  日本把大批物资作为敌产,装船运往日本,造成香港市场物资奇缺。食米严重不足,日军实行配给制,每人每天限定6两4钱,匮乏时只能供应3两。黑市米价飞涨,最贵时每斤卖二百多元。

  燃料不足,电厂不能正常供电,停电成了家常便饭,1944年夏季,停电竟长达4个月。

  李嘉诚一家生活原本困难,现在愈加困难。幸得舅父庄静庵的资助,一家人才免于饿死。

  祸不单行,父亲李云经因长年劳累、贫困、忧愤,染上肺病,终于在家庭最困难时病倒了。

  为了维持儿子的学费,李云经坚持不住院,医生开了药方,他却不去药店买药,偷偷省下药钱,供日后儿子继续学业。

  庄静庵知道这情况,“强行”送姐夫住院。李云经住入医院,仍偷偷把药钱省下来,他预感自己活不了太久,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李嘉诚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泪水潸然。

  每天放学后,李嘉诚都要去医院看望父亲,向父亲汇报自己的学业,父亲总是流露出宽慰的微笑。

  1943年冬天,李云经走完坎坷的一生,离开这动荡纷乱的世界。他知道未成年的儿子,未来更需依靠亲友的帮助,同时又不希望儿子抱有太重的依赖心理,临终留下“贫穷志不移”,“做人须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的遗言。

  李嘉诚对此永生不忘。

  有人说,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大相径庭,冰炭不容。成为商界巨子的李嘉诚,却能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为一体。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他体现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传统美德。

  李云经在贫穷中辞世,却给儿子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如何做人。

  这一年,李嘉诚14岁。

  14岁的孩子,正是备受父母呵护疼爱、充满梦幻的时代。父亲辞世,弟妹尚幼,母亲是懦善的家庭妇女,更加上经历时局动荡,世态炎凉,促使李嘉诚早熟。

  他明白,从今后必须靠自己瘦弱的双肩,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

  尽管舅父表示资助李嘉诚完成中学学业,接济李嘉诚一家,但李嘉诚仍打算中止学业,谋生赚钱,养活全家人。

  舅父未表示异议,他说,他也是读完私塾,10岁出头就远离父母家乡,去广州闯荡打天下的。原本,外甥嘉诚,进舅父的公司,顺理成章。庄静庵未开这个口,舅父的意思嘉诚心知肚明,他今后必须靠自己,独立谋生。

  庄静庵似乎显得太无情。

  李嘉诚给逼上独立谋生之路,由打工族而渐成为超级富豪。

  从这点看,舅父的“无情”,又胜过“有情”。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