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晚清有个李鸿章 >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

  一个人的气质就是他的内心世界。

  李鸿章带领他的淮军进入上海之时,由于身材颀长、气质高远,李鸿章很快得到一个“云中鹤”的绰号。这个绰号对于李鸿章来说,倒也形象妥帖。在晚清,比较起众多庸庸碌碌的高官达贵,李鸿章完全称得上“鹤立鸡群”。这不仅仅指他的身材高大挺拔,还在于李鸿章从来就是一个敢负责任,并且有着自己独特想法的人。当初湘军才俊胡林翼第一眼看到李鸿章时,就赞叹说:“如评骨法,必大阔,才力又宏远,择福将而使之,亦大勋之助也。”从李鸿章的一些照片,我们可以从外面管窥其内心世界。从照片上来看,李鸿章身材挺拔,冷静平稳,有着凛凛之威;尤其是李鸿章的一张中年照片,从容倜傥,成熟聪明,意气风发。这张照片大约摄于平定太平天国之后吧,李鸿章春风自得,一派自信坚毅。至于李鸿章的晚年照片,不怒自威,庄重沉稳之际,能略见一丝慈爱,但在整个氛围中,有着难以遮掩的无奈和凄楚。到了暮年,李鸿章所呈现的形象便有点悲凉了:他的眼睑一直浮肿,眼神深邃,冷漠而镇静,绝不露出一丝表情,这是一张成熟无比的面孔,面部整体氛围变得越来越模糊,无懈可击,刀枪不入,一看就是中国官场文化长期浸淫的结果。从这样的面孔中,我们是很难揣度一个人真实的心思和喜好的,甚至很难看出个性特征,一切都是隐藏,都是扭曲,都是深不可测。这样的面孔绝对称得上“老谋深算”,它就像深潭一样,表面平静,很难看出上面有丝毫愤怒、气恼、激动的表情,而在骨子里,却有着对于事态的洞察,能够从细微之中审时度势,迅速作出自己独特的判定,或者明哲保身,或者一跃而起,给对手致命一击。这是一张可怕的脸!中年之后的李鸿章越发变得成熟而冷静了。

  这样的划分是指李鸿章担任两江总督之后,这一年是1865年,李鸿章42岁,进入了他人生的高峰期。此时的李鸿章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意气风发、胆大妄为的书生了,他变自得志坚定,善于沉默,心细如发,擅长洞察人的内心;他的头顶一直笼罩着强烈的使命感,那就是为岌岌可危的清国撑起一片天空。这样的感觉总使李鸿章时常地陷入一种自欺的悲壮中,仿佛天降大任于斯人,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有一个现象似乎可以说明李鸿章的使命感,自从李鸿章当上两江总督之后,他基本放弃了自己吟诗作画的爱好,这样的行为是由于李鸿章对传统文人官吏的反感,他们总是习惯于自欺欺人,避重就轻,迂腐不实而又欺世盗名。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李鸿章也很担心过多的诗文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落下口柄。中年之后的李鸿章变化很大,他很少头脑发热,急不可待,他总是把自己埋伏在暗处,低调做人做事。他变得越来越实在,越来越警觉,也越来越勤政,他总有做不完的事情,考虑不完的问题。

  李鸿章变成一只勤劳无比的鼹鼠。天天,他都忙忙碌碌,总有处理不完的公务,总有批阅不完的公文,总有开不完的会议。他的内心也在这样的运转中慢慢变得冷血,没有粗犷奔放的激情,不好色,不赌博,不喜欢挥霍,不爱户外活动。这样的生活或许在常人看来无聊而单调,但李鸿章乐此不疲,或者说,他从未在公开场合暴露他的倦容。李鸿章成了中国历史上长长蚁群中的一只大蚂蚁,在蚁群中,无数工蚁忙忙碌碌,竭尽全力,伺候那只不劳而获的蚁后。这样的存在方式,就是长期以来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方式。这种政治方式原始、笨拙、专横,它不仅仅带来残暴和专制,同时伴生的,还有机械和木讷。李鸿章在跨入这个机制之后,很快变得麻木不仁,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李鸿章只能算是一架庞大的、呆板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在他的身前左右,还有着一大堆精于算计、老成持重、不见喜怒的政治木偶们。

  好在李鸿章一直坚持做自己的事情。李鸿章就像春秋时代的孟尝君一样,在麾下养着一大堆门客。他将当时具有现代思想的知识分子笼络门下,努力谋求怎样推动这个笨拙的东方古国一点一滴地进步。当然,在做事的同时,李鸿章还一直不忘修身,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了。就像教徒们天天的祷告和忏悔,李鸿章也保持着天天内省,自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也自省自己的道德操守。这样的举动,源于他的老师曾国藩,也源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正因为李鸿章不断地内省,所以中年之后的李鸿章一直在不断改变着自己,可以说,后来的李鸿章,完全是李鸿章自己所铸造的。对比当年那个青涩的合肥青年,后来的李鸿章在内心当中的确走得很远。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