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目睹北宋中期在社会经济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有重要价值的经济改革措施和具体主张。同时,他对统治阶级在经济制度方面的失策、非道、无理,以及大批贪官污吏的聚敛、压榨。盘剥,给广大劳苦农民所带来的无穷灾难,造成的悲惨局面,予以大胆的揭露,发出强烈的抗争。李觏指出,由于各级统治者的**、榨取,使人民陷入贫病交加的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种严酷的惨景,当权者理应"所宜动心",然而他们却不动心。李觏在《周礼致太平论·国用第十四》中,列举了如下情况,告诫"人主宜动心"。一是发生疾病。疾病是常有的事,发生了疾病,"或连月不愈,或阖门不起,丁壮卧于床藤,则老稚无能为。饮食所不给,医药所不济,以至于死者",面对这种情况,"人主所宜动心矣!"下达政令,急救民病,不可坐视不管。二是遇到凶年。自然灾害是常有的现象,遇到了凶岁,就要舍证赋税;不可依旧征收,不能助天为虐。"凶年非直除减田祖,彼货贿之征皆舍之,疾疫亦然。夫阻饥之人,营求衣食,固无所不至,又将笼其货贿,则何以措手足乎?况于疾疫之世,安得助天为虐?人主所宜动心矣!"三是祸灾杀礼。遇到了各种灾祸、意外情况,要杀礼去用,节省开支。"若新建国及札丧、祸灾,在野在外,皆杀礼也。礼许俭不非无,安得重困于无聊之民,求备乎篷豆之事也?人主所宜动心矣!"这些外事之礼可以封杀。四是贬抑王膳。遇到大灾大荒之年,不仅于外事杀礼,而且"王膳亦为贬也"。否则就如同"父母,其子之不哺而日余膏粱可哉,人主所宜动心矣!"在李觏看来,那些身为民之父母的当权统治者及其豢养的各级官吏,而对万民的疾苦、灾难,不仅不动心,思考"忧民之道",解救民众之苦,反而变本加厉地榨取民众的血汗、膏脂。因此,他在自己的诗文中予以无情的揭露。李觏揭露当权统治者罪恶的理论根据,是他的"以礼为本"的思想。他认为,国家的一切制度、政策、法规,都应当"以礼为本",以"礼"来规范、指导各方面的行动。对那些违礼、非礼的行为,他毫不客气地加以抨击和挞伐。他指出,由于当权者的违礼,失本,而对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是:"夺其常产,废其农时,重其赋税,以至饥寒惟淬,而时赐米帛以为哀人之困";在政治上是:"宪章烦密,官吏枉酷,杀戮无数,而时发赦有以为爱人之命";在军事上是:"军旅屡动,流血满野,民人疲极,不知丧葬,而收敛骸骨以为惠及死者",诸如此类,都是"非礼之仁也。"①这一系列非礼不仁之举,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旷夫、怨女,而且使广大农民陷入了无法生活的绝境。李靓在他的诗中,常常描绘沉重的租税,压得农民透不过气来的现实。如云:"朝阳过山来,下田犹露湿。饷妇念儿啼,逢人不敢立。青黄先后收,断折伛偻折。鸟鼠满官仓,于今又租入。"②一面是穷苦农民的悲惨景况,一面是官仓粮食流溢,陈陈相因,养肥了鸟鼠。一幅鲜明对照的画面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怎么能不痛恨当权者,同情劳动者。
更有甚者,李觏在《哀老妇》一诗中,具体描述了一个老妇人守寡四十余年,到六十岁时,虽然几孙成群,围绕膝下,然而却由于生活所迫,无以为生,不得不改嫁的悲惨情景。他写道:① 《礼论第四》,《李觏集》卷二,第12 页。
② 《获稻》,《李觏集》卷三十五,第381 页。
里中一老妇,行行啼路隅。自悼未亡人,暮年从二夫。寡时十**,嫁时六十余。昔日遗腹儿,今兹垂白须。子岂不欲养?母岂不怀居?徭役及下户,财尽无所输。异籍幸可免,嫁母乃良图。牵车送出门,急若盗贼驱。儿孙孙有妇,小大攀且呼。回头与永泱,欲死无刑珠。我时闻此言,为之长叹呜。天民固有穷,鲜寡实其徒。仁政先四者,著在孟轲书。吾君务复古,旦旦思黄虞。赦书求节妇,许与施门间。繄尔愚妇人,岂日礼所拘。蓬茨四十年,不知形影孤。州县莫能察,诏旨成徒虚。而况赋役间,群小所同趋。奸欺至骨髓,公利未锱铢。良田岁岁卖,存者惟莱汗。兄弟欲离散,母子固变渝。天地岂非大,曾不容尔躯?嗟嗟孝治王,早晚能闻诸,吾言又无位,反袂空涟如。李觏详细地描述了这位老妇人,从十八、九岁守寡,到六十多岁改嫁的经过,她暮年离开故土,离别子孙,既不是因为她不守节,不怀恋故居,也不是固为儿孙不愿意养活她,而是因为"徭役及下户,财尽无所输。异籍幸可免,嫁母乃良图"所致。李觏以描述老妇与儿孙离别的凄惨情景,揭露了"苛政猛于虎"的罪行,抒发了自己的慨叹之情,告诫统治者要施行黄帝、尧以来的仁政,不可施行暴政。老妇改嫁出门时,母子永诀,祖孙悲痛,一家老小彼此攀牵的痛哭惨景,使人看到一幅悲惨的画面,不仅诗人为之愤慨,而且引起社会的共鸣。
我们说,李觏的经济思想,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内涵极为深刻,并具有重要的价值,有许多思想是颇具光辉的。然而,由于豪强大族、官僚地主、富商大贾及其利益的最高代表者--赵宋王朝进行着**统治和贪得无厌的残酷剥削。即使叫他们作出一点让步,减轻一小部分赋税。徭役,他们也都是万万不肯的。这就决定了李觏的改革主张、经济政策,在当时是不可能被当权者采纳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的一系列经济主张只能是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一种幻想,事实上,李觏所积极支持并为之立论的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的改革运动,刚刚进行不久,就在大官僚、大地主为首的政治保守势力和经济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下,而成为昙花一现的失败记录。李觏的后继者王安石所领导的"熙宁新法"的改革运动,尽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远远地超过了李觏的思想主张,亦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失败,这是由历史时代所决定的必然结局。
还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李觏的平土均田主张,在当时只能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主观愿望。列宁曾说:"'地权'和'平分土地,思想,无非是为了完全推翻地主权力和完全消灭土地所有制而斗争的农民力求平等的革命愿望的表现而已。"①李觏站在中小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只为与大地主阶级争利而发出的一种抗争,提出了"平土均田"的主张,当然不可能代表农民提出"完全推翻地主权力和完全消灭土地所有制",更不可能完全表现"农民力求平等的革命愿望"。李觏尽管常常讲到"民",虽然他所讲的"民",有时也包括农民,但是他的思想主旨是指中小地主而言的。李觏的经济思想,是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为了缓和日趋尖锐化的阶级矛盾,抑制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而开设的药方。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条件所决定,他的一切主张和措施,都只能付之东流。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李觏作为一位"愤吊世故,警宪邦国"的进步思想家,他的一系列经济主张和他的全部思想一样,都有① 《哀老妇》,《李觏集》在三十五,第381-382 页。
① 《纪念赫尔岑》,《列宁全集》第十八卷,人民出版社1963 年版,第12 页。其一定的人民性和时代的进步性,这在十一世纪来说,确实是思想领域中的可贵珍品。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