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本原、本体是物质,还是精神?历来是哲学家们所极为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亦是他们在回答人和万物的起源这个宇宙观的根本问题时,所必须回答、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国历代的哲学家对这个重大问题,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提出了种种的见解。其中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则把"气"(物质)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始基。
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气"或"元气"是人和自然万物产生的最高本体和最初始基。这"一气"或"元气"中包含着阴阳二气的对立和斗争,因而产生。演化为人和万物,这就是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宇宙观,或元气本体论的宇宙观。
李觏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元气本体论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人和万物的本原、起源、产生、演化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李觏认为,宇宙中的人和万物,都是根源干气,都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会合、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形成的。其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和模式是:原始之初,由一气而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会合产生五行,五行变化而形成万物。如果没有阴阳二气之会合,就没有五行化生,当然也就没有万物的形成,所以说"气"为万物之源。李觏说:厥初太极之分,天以阳高于上,地以阴卑于下。??夫物以阴阳二气之会而后有象,象而后有形。象旨,胚胎是也;形者,耳、日、鼻、口、手、足是也。《河图》之数,二气未会,而刘氏(指刘牧)谓之象,悖矣。??且阴阳会合而后能主。??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此理甚明白,岂右阳与阳合而生阴哉?李觏指出,刘牧把《河图》、《洛书》"合而为一",又以《河图》无十,而说水、火、木、金不得土,而未能成形,故叫做象;由于《洛书》有十,水、火、木、金附于土而成形,故叫做形,这显然是怪异之论。李觏进一步指出,"五行有象且有形矣,象与形相因之物也。"②因此,不能把阴气阳、形与象分离开来。就是说,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五行和厅物都有形有象,这是晓然明白之理。只有阴与阳合才能化生五行和万物,并有其各自的形象,否则"二气未合,品物未生,何所象乎?"③因此结论只能是"天地不合,万物不生"。那么,阴阳二气是怎样会合、交合而产生人和万物的呢?对此,李觏作了具体的说明。
李觏指出,在阴阳两仪未分之前,"太极"或"虚一"作为阴阳和合体的原始物质--"一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由于一分而为二,二分而为四等不断地分化、衍变,而形成了人和万物。李觏把"太极"训为"气"、"物",即"虚一"在"两仪"之前的本体之气。他说:究观《系辞》以四十九分而为二,以象两,则是虚一在两仪之前也。下文大极生两仪,则又太极在两仪之前。太极与虚一相当,则一非太极而何也!且其(指刘牧--引者注)谓大衍后,天地之数,则太极不可配虚其一之位,此又不思之甚矣。作大衍之法,① 《删定易图序论·论一》.《李觏集》卷四,第54-55 页。
② 《删定易图序论·论一》,《李觏集》卷四,第55 页。
③ 《删定易图序论·论二》,《李觏集》卷四,第56 页。
诚在数之后矣。然其所取象,固在数之先。所谓分而为二,以象两者也。盖有两仪,而后有数也。既可象两仪于数之先,岂不得配太极于两极之上哉!若以一二三四便为两仪,则天非一天,地非一地而已也。是知天地者,其体也;一二三四之类,其气也。苟虚一以象天一之气,而分四十九以象两仪之体,则是逸其未而劳其本,于义乖矣。??吾以为天地之先,强名太极,其言易有太极,谓有此名曰太极者耳,非谓太极便有形也。李觏认为,刘牧以"天"为一,而不以"太极"、"虚一"为一,则是未说到本原处、真正的"一"。其实,"天"为"阳",只是与"地"、"阴"相对的一个对立方面,是"太极"的一仪,故不能作为"一",只有"太极"才是在"天地之先"者,才能作为宇宙唯一本体而存在。因为"太极与虚一相当","虚一"为"气",故"太极"亦为"气"。所谓"太极"是指在"天地之先"的极顶之物,故"强名太极"。"太极"含有"两仪"--阴阳,由此不断衍变为人和万物,这就是变易之理,大衍之法。
阴阳二气为什么能够相互会合、交感而产生人和天地万物呢?李觏说:厥初太极之分,天以阳高于上,地以阴卑于下。天地之气,各亢所处,则五行万物何从而生?故初一则天气降于正北,次二则地气出于西南,次三则天气降于正东,次四则地气出于东南,次五则天气降于中央,次六则地气出于西北,次七则天气降于止西,次八则地气出于东北,次九则天气降于正南。天气虽降,地气虽出,而犹各居一位,未之会合,亦未能生五行矣!譬诸男未冠,女未笋,昏姻之礼未成,则何孕育之有哉?①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雷霆风雨,四时日月,百化之兴,以为乐者,天地之和也"李觏认为,"太极"作为阴阳二气的结合体,本身包涵着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由于阴阳对立双方的矛盾斗争,而形成了天和地,这是太极初分的情形。这种阴阳(天地)之分,不是绝对对立之分割,而是对立统一的相依。由于阴阳二气的上升下降,运动不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摩擦,相互激荡,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感相合,各得其宜,因而产生了宇宙万物。如果阴阳二气各居其位,彼此不动,静止守常,不发生交感和合作用,便不能产生宇宙万物。所以说"天地之气,各亢所处,则五行万物何从而生?"在李觏看来,如果阴阳二气"各亢所处","各居一位",不相会合,不相交感,不仅不能产生五行和万物,而且亦不能产生人。因为"人感阴阳气以生。阳主动,阴主静。动则为谋、为虑、为决断、为事业。静则为懈情、为因仍、为逸乐。动胜静则昭,静胜动则聋,理必然也。"①所以只有阴阳二气相互会合、交感,彼此胜负,动静不息,往来不止,才能产生人和万物,并具有各种形象。相反,"二气未合,品物未生,何所象乎?"如此说来,只有"阴阳会合而后能生"。这显然是对宇宙万物的产生、形成所作的唯物主义说明,并具有辩证思维的闪光。
尤其应当看到,李觏在对《周易》乾卦卦辞"元、亨、利、贞"的解释中,更具体地阐发了他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说:① 《删定易图序论·论三》,《李觏集》卷四,第60-61 页。
① 《删定易图序论·论一》,《李觏集》卷四,第54-55 页。
② 《礼论第六》,《李觏集》卷二,第17 页。
① 《庆历民言·广意》,《李觏年》卷二十一,第234 页。
或曰:敢问元、亨、利、贞何谓也?
曰:大哉乎乾之四德也,而先儒解诂未能显阐, 是使天道不大明,君子无所法。若夫元以始物,亨以通物,利以宜物,贞以干物,读《易》者能言之矣。然所以始之,通之,宜之,于之,必有其状。窃尝论之曰:始者,其气也。通者,其形也。宜旨,其命也。于者,其性也。走者得之以胎,飞者得之以卵,百谷草木得之以勾萌,此其始也。胎者不,卵者不殈,勾者以伸,萌者以出,此其通也。人有衣食,兽有山野,虫有陆,鳞介有水,此其宜也。坚者可破而不可软,炎者可灭而不可冷,流者不可使之止,植者不可使之行,此其干也。乾而不元,则物无以始,故女不孕也。元而不亨,则物无以通,故孕不育也。亨而不利,则物失其宜,故当视而盲,当听而聋也。利而不贞,则物不能干,故不孝不忠,为逆为恶也。是故《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于也。"从李觏对"元、亨、利、贞"的解释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把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类、走兽、飞禽、虫豸、鳞介、百谷、草木等等,从其生成、壮大、死亡等不同的发展变化,都认为是由于"气"的不同变化而形成的,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式,一切都离不开物质性的"气"。"气"是万物的根源和始基。所以说"始者,其气也"。因为有了"气"这个"始者"为本原,所以才有"通者"、"宜者"、"于者"可言,如果没有"气"为"始物",其余的"生物"便无从产生,当然也就没有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了。在这里,明显地表现了李觏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李觏解《易》和注《易》,不仅仅是为了阐明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急乎天下国家之用",即为了医国救民,经世致用。因此,他极为反对那种成天"疲心于无用之说",借以欺世惑众的易学。他说:圣人作《易》,本以教人,而世之鄙儒,忽其常道,竞习异端。有日我明其象,则卜筮之书未为泥也;有曰我通其意,则释、老之学未为荒也。昼读夜思,疲心于无用之说,其以惑也,不亦宜乎?包犧画八卦而重之,文王、周公、孔子系之辞,辅嗣之贤,从而为之注。炳如秋阳,但如大逵。君得之以为君,臣得之以为臣。万事之理,犹辐之于轮,靡不在其中矣。李觏极力驳斥世俗鄙儒、宗教信徒,他们利用解《易》和注《易》,来宣扬神学唯心主义和迷信思想,借以自欺欺人,迷世惑人,对国家和人民有·巨害而无一利。李靓主张对这种危害甚大的异端之学必须坚决予以废止,对那些"非史非巫,言称命运"的入,必须禁止他们的非法活动,使之改邪归正。
李觏在批驳他们的谬论,揭露他们的危害的同时,经过多年的填密思考,精心研究,针锋相对的撰著了《易论》十三篇,着重阐明了对国家人民有利的经世致用之学。综观《易论》,我们可以得知:《易论》第一是论"为君之道";第二是论"任官之急";第三是论"为臣之道";第四是论"治身"与"治家"之道;第五是论"遇于人"之道;第六是论"动而无悔"之道:第七是论"因人"与"应变"之道;第八是论"常"与"变"之道;第九是论"慎祸福"之道;第十是论"招患与免患"之道;第十一是论"心一与迹殊"之道;第十二是论"卦时"之道;第十二是论"以事明卦象"之道。这① 《删定易图序论·论五》,《李觏集》卷四,第64-65 页。
① 《易论第一》,《李觏集》卷三,第27 页。
些都是论说国家人事之道,没有玄谈天命之理。
在李觏的唯物主义宇宙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不仅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对万物的根源性,而且把这种唯物主义思想用以指导修身、齐家、治国、安民和除邪、救弊。因此,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同时,在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中,渗透着辩证法思想,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