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李觏评传 > 一、生平传略

一、生平传略

  李觏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 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南城是宋代建昌军的治所、江南的一个名镇。它西有麻姑山,东临盱江,山青水媚,土地肥沃。

  李觏出生前一年,他母亲梦见两个道士下棋,便去旁边观看,其中一个道士取一棋子送给她,她怀孕后,次年生了李觏。李觏说:"吾母初无子,凡有可祷,无不至。祥符元年(公元1008 年),梦二道士弈棋户外,往观之。其一人者,取局之一子授焉,遂娠。"①李觏的母亲婚后所生的两个儿子,都先后夭折,直到梦见道士送棋子而生子李觏,才保住生命。

  李觏的出生地南城,位于江西省东部,在长江以南数百里,与闽、粤为腹背,土地衍沃,宜植稻、桑、麻,又无水旱、飞蝗之灾,其人丰衣足食,而李觏一生却在穷苦边缘挣扎。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李觏自称和史料记载:他的先祖可能在朝廷里做过官,但到他的父祖辈却没能继承这一传统,而使家道中落。李觏说:"窃念觏郡之衣冠家也,数十年来,禄禀中绝,天恤私门,不惜中和一点气,造为蕞尔之微躬。"②又说:"臣生长荒陬,世家寒士,徒际恢儒之运,谬怀荣古之心。"③这表明李觏先祖有做官为宦之人,故使他缅怀追忆祖上之荣。在康熙年间编辑的《李觏文集》中,载着许多学者、官员的《原叙》、《原序》,内中多次提到此事,有的则说李觏是南唐国(公元937-975 年)李氏皇室的后裔。如说:"李泰伯先生,旧属南唐之后裔。"④"泰伯公??固南唐之胤也。先封于临,自临徙金溪,至公六世祖,始挈家而籍盱城之长山,??则公称之口盱江。"⑤"先生故南唐宗室,始封临川,继徙金溪,又徙沪奚,复徒安仁。"①如果这些记载为事实,则说明李觏先祖为南唐李氏皇室后裔,并做过官,先封于临川,后迁到金溪等地,到李觏出生前的几十年里,则家境贫寒。

  李觏的父亲,虽然读过书,但是却未曾应试,更未做官,以农为生。"先君尝学,不应举,以教其了作诗赋,亦乐施惠。"②李觏父亲勉励儿子读书、作诗赋、应科举。李觏读了家藏书后,便对汉以来的考试方法开始有了认识。"觏生江楚间,始数岁,窃习其家书。见晁、董、公孙之对问决科,皆所以发天人之秘,而弥缝国家之务。"③由于李觏发奋读书,而于"六七岁时,调声韵,习字书,勉勉不忘,则知先生一二年问向学矣。"④到10 岁时,李觏"知声律",由是可"知先生于是年知习举业矣。"⑤11 岁时,李觏随父在田间干活,宿东郊,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给他一本《王状元文集》,从而① 《疑仙赋并序》,《李觏集》卷一,第4 页。又见《直讲李先生年谱》,《李觏集》第494 页。② 《上慎殿丞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83 页。

  ③ 《谢授官表》,《李觏集》卷二十六,第274 页。

  ④ 陆瑶林:《李泰伯先生文集原序》,《李觏集》附录三,第524 页。

  ⑤ 李来泰:《宋泰伯公文集原叙》,《李觏集》附录三,第525 页。

  ① 王谦:《李盱江先生文集原序》,《李觏集》附录三,第533 页。

  ② 《先夫人墓志》,《李觏集》卷三十一,第359-360 页。

  ③ 《上叶学士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87 页。

  ④ 《直讲李先生年谱》,《李觏集》第493 页。

  ⑤ 《直讲李先生年谱》,《李觏集》第493 页。

  开始学习,并孜孜以求。由于李觏的父亲是个农民,他自幼从父亲适田间,他成年以后,因两次应试,皆不中第,故全家人过着困苦的生活。他多次谈到家境之苦和本人贱微。"饥寒病瘁,日就颠仆",⑥"家贫亲老,弗获禄仕",⑦"觏,南城贱民",①"觏,江南贱夫",②"觏,草野之人,未得仕进"③等等。虽然如此,但是,李觏仍然坚持不懈,勤苦自励,好学进取。

  李觏14 岁,父亲去世,家境更困难,由于母亲郑氏昼耕夜织,辛勤劳作,勤俭持家,才使全家免于饥寒冻馁,并使李觏在服丧三年后,在17 岁时得以出游求师访友。李觏在为母亲作的墓志铭中说:"夫人姓郑氏,其先盖乡大姓。??既而生觏,十四年而先君没。是时家破贫甚,屏居山中,去城百里,水田裁二三亩,其余高陆,故常不食者。夫人刚正有计算,募僮客烧薙耕褥,与其同利。昼阅农事,夜治女功。斥卖所作,以佐财用。茧月盖未尝寝,勤苦竭尽,以免冻馁。而觏也得出游,求师友,不为家事罔其心用,卒业为成人。"④出游几年后回家,于22 岁时娶陈氏为妻。娶妻后,李觏继续刻苦求学,著书立说,以求康国济民。虽被人讥笑而志不衰,其所以能如此,就因为他为国担忧,为民扣道,求学成材,以备国用。他说:"觏,邑外草莱之民也,落魄不肖。生年二十三,身不被一命之宠,家不藏担石之谷。鸡鸣而起,诵孔子、孟轲群圣人之言,纂成文章,以康国济民为意。余力读孙、吴书,学耕战法,以备朝廷犬马驱指。肤寒热,腹饥渴,颠倒而不变。"⑤李觏这里所说的他23 岁时"纂成文章",是指著《潜书》十五篇而言。

  李觏在24 岁时著《礼论》七篇,他在《礼论序》对自己作此书的目的、用意有明确的说明。他说:"予幼而好古,诵味经籍,窥测教意,然卒未能语其纲条。至于今兹年二十四,思之熟矣。比因多病,退伏庐下,身无他役,得近纸笔,故作《礼论》七篇,推其本以见其末,正其名以责其实。崇先圣之遗制,攻后世之乖缺。邦国之龟筑,生民之耳目,在乎此矣。"①经过几年抱病苦读、博览群经后,李觏28 岁时,著《明堂定制图》并《序》、《平土书》等书。李觏在给苏舜钦的信中说,他27 岁时,"因欲作《明堂定制图》一道并《序》。遇病中废,未克成之。"②就是说,他在27 岁以前,虽然"勉勉不忘""存心于古学",但是由于"饥寒病瘁","遇病中废"、"力弱货殚"、"不能尽写",所以没有完成。到28 岁时,才完成上述诸书。他说:"觏,江南贱夫,行年二十八矣,唯学古喜事,其志焰然。??觏尝以明堂者,古帝王之大事也。??因作《明堂定制图》一道并《序》,约五千言。非执事博古知变,不牵于世俗之论,则不能以别此书。"③这里说的"行年二十八",是指李觏28 岁那年,完成了《明堂定制图》及其《序》。同时于此⑥ 《上苏祠部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98 页。

  ⑦ 《上宋舍人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91 页。

  ① 《上苏祠部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97 页。

  ② 《上聂学士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86 页。

  ③ 《上杨屯田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85 页。

  ④ 《先夫人墓志》,《李觏集》卷三十一,第359 页。

  ⑤ 《上孙寺丞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96 页。

  ① 《李觏集》卷二,第5 页。

  ② 《上苏祠部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98 页。

  ③ 《上聂学士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86 页。

  一二年间撰著了《平土书》二十章,得井田之意,阐平土之策,讲治国之道,明生民之本。

  李觏29 岁,入京参加乡举,因应试不利落举,尝游京邑,请谒儒师,悲愤彷徨,身病力竭,而去都阳拜访范仲淹。关于此次拜访,李觏和范仲淹都有过说明。李觏说:"觏,建昌南城人也。生二十九年矣。龆龁喜事,以进士自业。摘花蕊,写云烟,为世俗辞语,颇甚可取。??将以尧吾君,羲吾民。晨夜精思,颇为有得。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已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四顾悲歌,时或涕洟。然而命薄计拙,动成颠仆。乡书之不录,况爵命乎?孤贫无依,载其空文走南北。楫焉而川竭,蹄焉而路穷。尝游京邑,凡时之所谓文宗儒师者,多请谒焉。但伏执事之名,时最久矣。谋之于儒林,则又谓执事表知乐之士,有自褐衣而得召者。如觏等辈,庶可依归。??时异事变,卒无所遇。彷徨而归,又黜乡举。身病矣,力穷矣,仰喜朝车,适留兹土,故不远五百里,犯风雨寒苦,来拜于庑下。"①。范仲淹在致李觏信中,也谈到李觏到鄱阳访他一事。"仲淹白秀才李君:在鄱阳劳惠访,寻以改郡,不敢奉邀。"②入京考迸士不中,孤愤无依,贫病交加,身衰力竭,冒着风雨寒苦,不远五百里,去鄱阳拜访范仲淹。之后,经范仲淹的邀请与推荐,李觏去润州讲学,教授诸生。

  李觏30 岁,著《广潜书》十五篇、《命箴》、《野记》等。他在《广潜书自序》中说:"岁辛未(公元1031 年,是年李觏23 岁),泰伯以'潜'名书。后七年,覉栖山岩,即而广之,复为十五篇。心愈苦,言愈多。呜呼!其亦见险而不能止者乎!"③李觏23 岁时,"愤吊世故,警宪邦国",因此撰著了《潜书》。七年之后,虽"覉栖山岩",但"见险而不能止",故又扩而广之而撰著了《广潜书》。就是说,他看到北宋王朝日益腐朽,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佛教危害日趋严重,礼制王道破坏日渐加重,人民苦不堪言,并且愈演愈烈。为了传圣人之道,行王道之纲,吊世警国,止险救民,而写了《广潜书》。李觏说:"窃念觏资朴不美,其生三十余年,所务唯学,所好唯经,于当时之文,诚未有以过人者。至若周公之作,孔子之述,先儒之所未达,历代之所不行者,尝用功焉。其志将以昭圣人之法,拯王道之纲,制为图书,以备施用。"①李觏31 岁,著《富国策》十首,《强兵策》十首,《安民策》十首。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他的富国、强兵、安民的政治主张,于中可见他的忧国之心,救民之意。次年,赴越州拜访范仲淹。

  李觏34 岁,再次入京应试,是年七月试制科落第不中,遂归。路过南康时,拜见郡守祖无择。此次落弟,对李觏刺激很大,故从此决心不再仕进。"庆历中,应科目罢归,迺自念亲老矣而数弃去。舟江湖,客京国,以为之忧。抑又穷空无以备甘脆,非人子所宜,固决不求仕进。"②这是他35 岁时所作的抉择。从此他著书立说,以著作文章传世为归旨。他于35 岁时,集《退居类稿》十二卷,著《庆历民言》三十篇,作《周礼致太平论》五十篇等。① 《上范待制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93 页。

  ② 《范文正公三书》,《李觏外集》卷二,第472 页。

  ③ 《李觏集》卷二十,第221 页。

  ① 《上富舍人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78 页。

  ② 《先夫人墓志》,《李觏集》卷三十一,第359 页。

  李觏深知自己是"适时匪我长,不朽乃所拟。"③故不求做官富贵,而求著文治世。他说:"庆历三年,屏居里中,自念生而宦学,其秉心也劳,其虑事也多,既不克进,且为编户以死,终无一言,其何补于世!记曰:'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故为《庆历民言》,凡三十篇。"①此间,李觏退居乡里,一方面著书立说,治世医国,另一方面广招学子,教授徒生。李觏的高足弟子邓润甫说:"庆历三年,南城始诏立学,先生为之师,四方来学尝数百人。"②李觏36 岁,家居著书,上书富弼、范仲淹,"献《庆历民言》及言国事。"③李觏37 岁,由余靖推荐于朝,荐章曰:"李觏博学通识,包括古今,潜心著书,研极治乱,江南儒士,共所师法。"④又据《直讲李先生年谱》载:"闽中名士黄通以书与范文正公曰:李觏生圣时三十七年也,其德行文学,其智识材术,疑三代英灵复生于今,大江而南,皆呼曰先生。"⑤由于李觏的道德文章俱优,不仅使一般学子聚集门下,而且使当世的名公巨儒,如富弼、欧阳修、余靖、祖无择等,"莫不竟造其行而优礼之。"⑥李觏38 岁,作《长江赋》,集《皇祐续稿》作《序》等。

  李觏39 岁,著《礼论后语》、《删定易图序论》、《宋屯田延平集序》等。是年,李觏夫人陈氏卒。后再娶饶氏,不知娶于何年。次年,女儿死。李觏41 岁,范仲淹荐于朝。范氏在皇祐元年(公元1049 年)十一月二十日的荐章中说:"臣观李觏于经术文章,实能兼富,今草泽中未见其比。非独臣知此人,朝廷士大夫亦多知之。臣今取到本人所业《礼论》七篇,《明堂定制图厅》一篇,《平土书》三篇,《易论》十三篇,共二十四篇,编为一十卷,谨缮写上进,伏乞圣慈当乙夜之勤,一赐御览,则知斯人之才、之学非常儒也。其人以母老不愿仕宦,伏乞朝廷优赐,就除一官,许令侍养,亦可光其道业,荣于闾里,以明圣人在上,下无遗才。若不如举状,臣甘重受朝典。"①李觏42 岁,应范仲淹之招赴杭州相会。范仲淹再荐于朝,于皇祐二年(公元1050 年)六月的荐章中说:"臣伏见建昌军草泽李觏,十余年前曾撰《明堂图》并《序》一首,大约言周家之制。??觏能研精其书,会同大义,按而视之,可以制作。臣于去年十一月录进前人所业十卷,其《明堂图序》为一卷,必在两制看详。今朝廷行此大礼,千载一时,何斯人学古之心上契圣作。臣今再录其《图》并《序》上进,伏望特赐圣览,于朝廷讨论之际,庶有所补。仍乞详臣前奏,殊加天奖,以劝儒林取进止。"②经范仲淹两次荐举,李觏赴太学教书,先为助教,后为直讲。

  ③ 《寄祖秘丞》,《李觏集》卷三十五,第386 页。

  ① 《庆历民言·序》,《李觏集》卷二十一,第229 页。

  ② 《直讲李先生年谱》,《李觏集》第500 页。

  ③ 《直讲李先生年诸》,《李觏集》第501 页。

  ④ 《荐章四首·余侍郎一首》,《李觏外集》卷一,第471 页。

  ⑤ 《直讲李先生年谱》,《李觏集》第502 页。

  ⑥ 《直讲李先生年谱》,《李觏集》第502 页。

  ① 《荐章四首·范文正公三首》,《李觏外集》卷一,第469 页。

  ② 《荐章四首·范文正公三首》,《李觏外集》卷一,第469-470 页。

  李觏43 岁,丁母郑夫人忧,十二月乙酉葬于具父墓东南隅,实建昌军南城县凤凰山之麓。

  李觏44 岁,带病整理了《皇祐续稿》八卷并《序》,刊行《周礼致太平论》十卷等。李靓在《皇祐续稿序》中说:"噫!行年四十四,疾疹日发作,其于文字间尚可有进也欤!《续稿》凡八卷,时又有《周礼致太平论》十卷孤行焉。"①李觏45 岁,著《常语》上、中、下三卷等,对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发表看法,作出评论。现《李觏集》中,此三卷书,文字不长,即从364-377页,有几篇似乎曾被《李泰伯先生文集》的编辑者删定过。依《宋元学案》的作者在《常语辩》中的材料看,所删者均为褒扬齐桓公和管仲而贬抑孟子的内容。②李觏46 岁,除郑夫人眼。作《常语后序》、《袁州学记》等。《袁州学记》。河东柳淇书、京兆章友直篆,天下称为三绝。

  第觏47 岁,作《长江赋》等,皆论东南利害。

  李觏49 岁,国子监奏荐李觏为太学说书。在奏劄中云:"太学助教李觏,素负才学,博通经史。??南方士流,皆宗师之。**朝廷特与注授一官,差充太学说书,所冀有裨庠序风化之职。"③国子监奏割之后,李觏奉圣旨,即赴太学,任太学说书。

  李觏50 岁,被授通州海门县主簿,并继续担任太学说书。范仲淹在是年七月的《告词》中,称赞李觏," 将仕郎试太学助教、说书李觏。??尔醇明茂美,通于经术,东南人士,推以为冠。自佐学政,逾年于兹,孜孜渠渠,务恪厥守。??尔其悉心使诸生兟兟兴于廉让而服于教训,则其善也。可特授通州海门县主簿,太学说书散官如故。"①由于李觏精通经史,道德纯正,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因此受到诸生的尊敬和爱戴。"从学者常数十百人","门人升录千有余人",世莫及之,天下皆曰"泰伯先生"。

  李觏51 岁,因胡缓有病请假回家,他于此年权同管勾太学。同年八月,卒于家中。十二月祔葬于凤凰山府君之茔。据李觏弟子陈次公所作《先生墓志铭》中云:"临终无他言,独执次公手以《明堂制图》为托,又以为《三礼论》未成为恨。其孜孜为学者如此。"②李觏一生,家境窘困,仕途坎坷,但贫而好学,积极进取,终成学业,他视富贵如浮云,因此安心于贫病之境,教书之职。他在《自遣》诗中写道:"富贵浮云毕竟空,大都仁义最无穷。一千八百周时国,谁及颜回陋巷中?"他称赞"孔颜乐处",安贫乐道之道德遗风,立志要学颜渊,作个学道高尚的人。他一生正是这样做的。由于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因此门人弟子甚多,"学者千余人",据《直讲李先生门人录》载,其有名的弟子为38 人。李觏的道德学问,为士人楷模。

  ① 《李觏集》卷二十五,第969 页。

  ② 参见《宋元学案》卷三《高平学案·常语辩》。

  ③ 《劄子四首》,《李觏外集》卷一,第467 页。

  ① 《李觏外集》卷一,第466 页。

  ② 《李觏外集》卷三,第487 页。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