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郦道元评传 > 三 地名学

三 地名学

  地名学是一门研究地名的学科,它研究地名的形成、发展和变迁,以及地方命名的原则和得名的渊源。在我国,早在西汉成书的《穀梁传》①中,就提出了为后世广泛使用的地方命名原则之一:"水北为阳,山南为阳"。这就是说,聚落(或城邑)位于山岳以南或河流北岸者,命名为阳,如衡阳、浏阳等;位于山岳以北或河流南岸者,命名为阴,如华阴、淮阴等。另一本成书于先秦而到后汉重加整理的《越绝书》①中,也提出了"因事名之"②的地方命名原则。例如卷四十《渐江水》经"北过余杭,东入于海"注中的"秦望山",注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又如卷十九《渭水》经"又东过霸陵县北,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注中的"霸水",注云:"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为霸水,以显霸功。"所有这些例子,都说明地名研究在我国发轫甚早。

  在人类活动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口不多,人的流动性也很小,因此地名是很少的。但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地名也就不断增加。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禹贡》,前面已经介绍,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虚构派地理名著。《禹贡》的虚构在于时代,书中的地名却是实有的,不过全书地名为数很少,不过一百三十处。《山海经》的成书年代比较复杂,其中《五藏山经》的成书,可能早于《禹贡》,但另外的部分如《海内经》和《大荒经》都是秦以后到汉的作品。所以涉及地名就达一千三百余处。此后最重要的地理著作是《汉书·地理志》,记有地名四千五百多处,但所有这些古地理书,与《水经注》相比,在地名数量上都是望尘莫及。《水经注》记载的各类地名,为数约在二万处上下。作为一部地理书,拥有如此大量地名,确是前所未有的。《水经注》记载的大量地名,成为后世地名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水经注》是一部以叙述河流为主的地理著作,因此,河流地名是各类地名中数量最大的。前面已经提到《唐六典》所谓《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而《水经注》引其支流一千二百五十二。但《水经注》记载的河流地名,实际上比《唐六典》大得多,约占全书所载地名的百分之二十。

  我们知道,凡是一个地名,往往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例如北京市、昌平县、太行山、永定河,这里的北京、昌平、太行、永定都是专名,而市、县、山、河则是通名。在《水经注》记载的河流地名中,单单通名就有河、水、江、川、渎、津、溪、涧、沟、流、究等多种。而各种通名,往往有它们的地域习惯。例如"河"在古代是黄河的专名,"江"在古代是长江的专名。这些专名后来都被作为通名使用。所以北方河流多称"河",而南方河流多称"江"。西南山区的河流多称"究",人工开凿的河流多称"渠"等等。这些都是从《水经注》研究地名学首光必须具备的知识。

  上面说到,《水经注》记载的全部河流,包括干支流在内,总数为一千多条,但全书河流地名的总数竟达四千左右。主要原因是,每一条河流往往① 《榖梁传》僖公二十八年。

  ① 参见拙作《关于越绝书及其作者》,《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 年第4 期。② 《越绝书》卷八。

  有许多旁名别称,在地名学上称一地多名。《水经注》记载了许多河流的旁名别称,从地名学研究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资料。以黄河为例,这条北方大河,按不同习惯、地区和段落,在《水经注》中就有河水、河、大河、黄河、浊河、逢留河、上河、孟津河等许多不同名称。当然,黄河是一条全国性的大河,这样的大河有一些旁名别称是难免的。但较小的河流也常常有许多别名,卷二十六《巨洋水》经:"巨洋水出朱虚县泰山,北过其县西"注中列举了巨洋水的别名:"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袁宏谓之巨昧,王韶之以为巨蔑,亦或曰朐■,皆一水也"。像这样一条小河,却也有巨洋水、具水、巨昧、巨蔑、朐■五个名称,河流地名中的一地多名现象,于此可见。

  在地名学的研究中,除了一地多名以外,还有一种异地同名的现象,而《水经注》在这方面也提供了大量资料。从河流地名来说,这种现象就叫异河同名。通过《水经注》进行研究,可知河流地名中最容易发生异河同名现象的是方位词命名的河流。如南水、北水、上河、下河等等。以卷二十《漾水注》一篇为例,在此一篇中,共有冠以方位词"南"的河流二条,冠以方位词"西"的河流六条,冠以方位词"东"和"北"的河流各六条,造成了大量异地同名的现象。另一种容易造成异河同名现象的是以色泽命名的河流,如黄水、白水、清河、浊河等等。以卷一《河水注》到卷五《河水注》的五篇为例,五篇之中,共有以"黑"为名的河流五条,以"白"为名的河流四条,以"赤"或"丹"为名的河流四条,以"黄"为名的河流三条。

  以上所举的一河多名和异河同名现象,只是一地多名和异地同名现象在河流地名中的表现。在其它地名中也是一样。例如,在山岳地名中,同样存在一山多名和异山同名的现象,而泉水地名中也同样存在一泉多名和异泉同名的现象。《水经注》中众多的地名,为地名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前面已经提到中国古籍中所记载的一些地方命名原则,这实际上就是我国早期的地名学研究。地方命名的原则,直接关系到地名渊源的解释,而传统的中国地名学,主要的内容就是地名解释。我国古籍中最旱涉及地方命名原则的,是上面已经提到的《谷梁传》和《越绝书》等。但上述二书在这方面的阐述都比较简单。到了《水经注》,对地方命名的原则,就开始全面化和系统化。卷二《河水》经"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注云: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敦煌(殿本在此下案云:此当有脱文)、酒泉,其水甘若酒味故也;张掖,言张国臂掖,以威羌狄。??《汉官》曰: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阳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树生庭,雁门雁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因名会稽是也。

  以上列举的,特别引《汉官》的一段,所说其实就是我国郡名的命名原则。虽然秦按这个原则为郡命名时,郡数只有三十六,而到了汉代,郡国之数就超过一百。到了南北朝,刘宋的郡国超过三百,萧齐的郡国更超过四百,而郦道元所在的北魏,郡国竟超过六百。数量虽然大为增加,但命名的原则却并无变化。

  地方命名的原则当然重要,但是到底还是一个总的原则,不可能代替具体的地名解释。因此,以后的不少地理书,开始负担起解释地名的任务。在我国古籍中,最早解释地名的是《越绝书》和《汉书·地理志》。对于前者,我在拙撰《点校本越绝书序》①中曾经提出:"我国的传统地名学以地名渊源的解释为主流。《汉书·地理志》有四十余处地名解释,曾被认为是我国地名学研究的嚆矢。其实,《越绝书》成书早于《汉志》,而其中地名渊源解释超过三十处,前面已经提及的练塘②、朱余①等条均是其例,所以此书在地名学研究中的意义,并不下于《汉书·地理志》。"至于《汉书·地理志》它所作的地名渊源解释,如在京兆尹下解释华阴:"太华山在南"。这就是《谷梁传》"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命名原则,又如在敦煌县下解释瓜州:"地生美爪"。这就是《越绝书》"因事名之"的命名原则。《汉书·地理志》以后,不少地理书都增加了解释地名的内容。到了晋代,京相璠编纂的《春秋土地名》一书,其实就是《春秋》一书的地名词典,可惜早已亡佚。在所有这些解释地名的古代地理书中,解释地名数量最大的无疑是《水经注》,它所解释的地名共有二千四百多处,是它以前的一切地理书所不可比拟的。

  《水经注》的地名解释,不仅数量大,而且内容丰富多采。把它所解释的二千四百多处地名,按其性质归纳整理一下,大概可以分成二十四类。现在把这二十四类地名列成一表,每类举几个地名,并选出其中一个,写出《水经注》所解释的内容。全表如下:地名类别地名举例地名解释举例人物地名项羽堆(《济水注》)、白起台(《沁水注》)、石勒城(《汾水注》)、子胥渎(《沔水注》)

  卷七〈济水〉经"与河合流,又东过成■县北,又东过荥阳县北,又东至砾溪南,东出过荥泽北"注:"羽还广武,不高坛,置太公其上,曰:汉不下。吾烹之。

  高祖不听,将害之。项伯曰:为天下者不顾家,但益怨耳。羽从之。今名其坛曰项羽堆"。

  ① 点校本《越绝书》,乐祖谋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

  ② 《越绝书》卷八:"练塘者,句践时,采锡山为炭,称炭聚,从炭渎至练塘,各因事名之"。① 《越绝书》卷八:"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

  地名类别地名举例地 名 解 释 举 例史迹地名黄巾固(《济水注》)、薄落津(《浊漳水注》)、磨笄山(《■水注》)、万人散(《渠注》)。

  卷二十二《渠》经"又屈南至扶沟县北"注:"王莽之篡也,东郡太守翟义兴兵讨莽,莽遣奋威将军孙建击之于圉北,义师大败,尸积万数,血流溢道,号其处为万人散。"故国地名胡城(《颍水注》)、上庸郡;(《沔水注》、■聚(《淯水注》)、叶榆县(《叶榆河注》)。

  卷二十二《颍水》经"又东南至新阳县北、蒗■渠水从西北来注之"注:"颍水又迳胡城东,故胡子国也。"部族地名倭城(《大辽水注》)、平曩县(《渭水注》)、僰道县(《江水注》)、文狼究(《温水注》)。

  卷三十三《江水》经"又东南过僰道县北,若水、淹水合从西来注之;又东,渚水北流注之"注:"(僰道)县,本僰人居之。"方言及外来语地名半达钵愁(《河水注》)、唐述山(《河水注》)、五满怀(《渐江水注》)、阿步干鲜卑山(《河水注》)。

  卷一《河水》经"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注:"菩萨于瓶沙随楼那果园中住一日,日暮便去半达钵愁宿。半达,晋言白也;钵愁,晋言山也。"地名类别地名举例地 名 解 释 举 例动物地名雁门(《河水注》)、神蛇戍(《漾水注》)、猪兰桥(《沔水注》)、弔鸟山(《叶榆河注》)。

  卷三十七《叶榆河》经"益州叶榆河,出其县北界,屈从县东北流"注:"众鸟千百为群,其会鸣呼啁哳,每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止,一岁六至。??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众鸟来弔。

  植物地名榆林塞(《河水注》)、藂桑河(《■水注》)、香陉山(《鲍丘水注》)、菊水(《湍水注》)。

  卷二十九《湍水》经"湍水出郦县北芬山,南流过其县东,又南过冠军县东"注:"(菊)水出西北石涧山芳菊溪,??源旁悉生菊草,潭涧滋液,极成甘美。"矿物地名仓谷(《清水注》)、玉石山(《圣水注》)、北井县(《江水注》)、锡方(《湘水注》)。

  卷三十八《湘水》经"又东北过泉陵县西"注:"其山多锡,亦谓之锡方矣。"地形地名平原郡(《河水注》)、平皋城(《济水注》)、一合坞(《洛水注》)、高平山(《泗水注》)。

  卷五《河水》经"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注:"《地理风俗记》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土壤地名沙州(《河水注》)、斥漳(《浊漳水注》)。

  卷十《浊漳水》经"又东北过斥漳县南"注:"应劭曰:其国斥卤,故曰斥漳。"地名类别地名举例地 名 解 释 举 例天候地名风山(《河水注》)、风穴(《■水注》)、伏凌山(《鲍丘水注》)、风井山(《夷水注》)。

  卷十四《鲍丘水》经"鲍丘水从塞外来,南过渔阳县东"注:"山高峻,岩障寒深,阴崖积雪,凝冰夏结,事同《离骚》峨峨之咏,世人因以名山也。"色泽地名白水(《漾水注》)、墨山(《丹水注》)、白盐崖(《江水注》)、赤濑(《渐江水注》)。

  卷二十《漾水》经"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西,又东南至葭萌县,东北与羌水合"注"白水两北出于临洮县西南西倾山,水色白浊。"音响地名骉骉水(《沁水注》)、岚谷(《沔水注》)、石钟山( 《水经注佚文》)

  卷九《沁水》经"南过穀远县东,又南过陭氏县东"注:"(沁水)又南与骉骉水合,水出东北巨骏。山,乘高泻浪,触石流响,世人因声以纳称。"方位地名河北县(《河水注》)、南■(《洛水注》)、丙穴(《沔水注》)、北井(《江水注》)。

  卷二十七《沔水》经"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注:"褒水又东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穴口向丙,故曰丙穴。"阴阳地名淇阳城(《淇水注》)、蒙**(《沂水注》)、朝阳县(《白水注》)、朝阳县(《白水注》)、卷三十八《湘水》经"又东北过泉陵县西"注:"营水又东北迳营浦县南,营阳郡治也。??在营水营阳县(《湘水注》)。之阳,故以名郡矣。"地名类别地名举例地 名 解 释 举 例形象地名灵鹫山(《河水注》)、鸡翘洪(《洹水注》)、明月池(《沔水注》)、石匮山(《渐江水注》)。

  卷二十七《沔水》经"又东过成固县南,又东过魏兴安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注:"(壻水)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比喻地名剑阁(《漾水注》)、黄金戍(《沔水注》)、铁城(《沔水注》)、腾沸山(《淯水注》)。

  卷二十《漾水》经"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西,又东南至葭萌县,东北东羌水合"注:"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相关地名金城河(《沔水注》)、安民亭(《济水注》)、马溺水(《寇水注》)、春陵乡(《湘水注》)。

  卷二《河水》经"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注:"河至金城县,谓之金城河,随地为名也。"对称地名北舆县(《河水注》)、内黄县(《淇水注》)、小成固(《沔水注》)、南新市(《涢水注》)。

  卷三《河水》经"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注:"(武泉)水南流又西屈,迳北舆县故城南,按《地理志》,五原有南舆县王莽之南利也,故此加北。"地名类别地名举例地 名 解 释 举 例数字地名四渎(《河水注》)、十二崿(《淇水注》)、九渡水(《澧水注》)、五岭(《湘水注》)。

  卷三十七《澧水》经"又东过零阳县之北"注:"澧水又东,九渡水注之。?水自下历溪,曲折逶迤倾注,行者间关,每所褰泝,山水之号,亦因此事生也。"词义地名景山(《济水注》)、鲸滩(《沔水注》)、栋山(《渐江水注》)、敦煌(《水经注佚文》)。

  《水经注佚文》:"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敦煌,敦,大也;煌,盛也。"复合地名郏鄏(《穀水注》)、牂柯水(《温水注》)、赣县(《赣水注》)。

  卷三十六《温水》经"东北入于郁"注:"牂柯,亦江中两山名也。"神话地名马邑(《■水注》)、陈宝鸡鸣祠(《渭水注》)、逃石(《溱水注》)、怪山(《渐江水注》)。

  卷四十《渐江水》经"北过余杭,东入于海"注:"本琅邪郡之东武海中山也,飞来徙此,压杀数百家。《吴越春秋》称,怪山者,东武海中山也,一名自来山,百姓怪之,号曰怪山。"传讹地名寒号城(《圣水注》)、树亭川(《渭水注》)、寡妇水(《汝水注》)、千令洲(《江水注》)。

  卷二十一《汝水》经"又东南过颍川郏县南"注:"迳贾复城北复南,击郾所筑也。俗语讹谬,谓之寡妇城,水曰寡妇水。

  《水经注》以后,地名渊源的研究,几乎成为我国一切地理书中的必有项目,而且常引用《水经注》的成果。经过长期的积累,我们在地名渊源的解释中,已经拥有了大量的资料。而《水经注》在这方面贡献是特别卓著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