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郦道元评传 > 二 地理学

二 地理学

  (一)自然地理学

  《水经注》当然是一部包罗宏富的著作,现在有许多学科都利用它进行各种研究;不同专业的学者,都对它发生兴趣,从它那里挖掘自己需要的资料。但是从此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来说,它毕竟是一部地理著作。它的主要贡献,首先也在地理学方面。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门类,让我们首先看一看《水经注》对于自然地理学的贡献。

  顾名思义,《水经注》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河流,因此,它在自然地理学上的贡献,首先在河流水文方面。《唐六典》卷七,工部、水部郎中注云:"桑钦《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六,江河在焉。郦善长注《水经》,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所以,单单从数量上说,此书记载的河流就达一千多条。对于这一千多条河流,《水经注》大都记载了它们的发源、流程与归宿。这些记载,都能紧紧地扣住这些河流的自然地理特点,绝不是千篇一律。以清水(今卫河)、沁水(今沁河)、淇水(今淇河)三条河流为例,它们都是发源于太行山南麓或西麓的一般小河。《水经注》把它们编入卷九。对于这种同一地区的一般河流,注文仍能很清楚地描述出它们的不同上源。卷九《清水》经"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注中,注文描写了清水的上源:黑山在(修武)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水上承诸赋散泉,积以成川。

  这说明清水是以太行山南麓的一些陂池和泉水为水源的河流,其源地很可能是山麓的一块地下水丰富的小盆地。卷九《沁水》经"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注中,注文描写了沁水的上源:沁水即涅水也,或言出穀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迳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

  这段注文清楚他说明,沁水的上源大概是太行山西麓一片比较宽广的冲积扇,因此,河流的上源拥有许多支流。卷九《淇水》经"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注中,注文描写了淇水的上源:《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洳山,水出山侧,颓波漰注,冲激横山。山上合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磥砢,交积隍涧,倾澜漭荡,势同雷转,激水散氛,暖若雾合。

  从注文中可见,淇水的发源与清水、沁水都不同。淇水的源地地形复杂,其水源由瀑布急流形成。从上述三条并不出名的河流的发源地的描述中,可见郦道元对于河流发源地的研究,是十分认真的。这对我们研究历史自然地理和现代河流水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水经注》记载了各种河流从源地开始的整个流程中,沿途的河床宽度、滩濑、瀑布、急流等情况,其中有的描述得非常细致。例如卷三十二《江水》经"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注中,对岷江上游各河段的河床宽度的描述。注云。

  两山相对,其形如阀,谓之天彭门,亦日天彭阀,江水自此已上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

  这是作者描述的岷江最上游的情况。接着,注文就从天彭阙按流程逐段进行描述。注文续云: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而历氐道县北,??自白马岭回行二十余里至龙涸,又八十里至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六十余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余里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余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梢大矣。

  在上述注文中,岷江自上游发源起,每个河段的长度和宽度都写得清楚明白,以这样的古代自然地理资料,与现代情况作比较,则这一河段在历史上的变化,就可以了如指掌了。

  在河流流程中,峡谷和滩濑等,都是河川自然地理的重要研究对象。《水经注》在这方面的内容也相当丰富。不仅是重要的峡谷,如黄河的孟门、龙门、三门诸峡,洛水的伊阙,长江的三峡,珠江(卷三十七《泿水注》)的高要峡,湘江的空冷峡等,注文中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即使并不出名的峡谷,作者也不曾疏忽,全书记载的峡谷将近三百处之多。此外,在河川自然地理的研究中,滩濑对于研究河床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而《水经注》在这方面也提供了大量资料,仅仅在卷四十《渐江水注》一篇之中,就提到滩懒六十余处。

  瀑布在河川自然地理研究中也有重要价值,它不仅是河床岩石构造和岩性变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河流溯源侵蚀的显著标志。《水经注》在这方面提供的资料尤为丰富。虽然,形成瀑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火山爆发引起的熔岩堰塞,地震引起的岩石崩塌,滑坡,以及冰川作用形成的悬岩等,都可以造成瀑布现象。但是,多数巨大的瀑布,都是由于河流的溯源侵蚀而形成。在河流溯源侵蚀的过程中,由于遇到坚硬的岩层而造成落差,因此就生成瀑布。为此,我们通过古今瀑布的位置移动,就可以计算出河流溯源侵蚀的速度。《水经注》全书共记载了瀑布六十多处,不仅地理位置准确,还记载了其中不少瀑布的高度。因此,利用此书记载的瀑布位置,经过同今天的瀑布位置的对照,往往可以精确地算出河流溯源侵蚀的速度。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曾根据《水经注》记载的孟门瀑布(今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位置对比,计算的结果是,从北魏孝昌三年(527 年)起到唐元和八年(813 年)之间的二百八十六年中,瀑布每年平均退缩五点一米;从唐元和八年到现在的一千一百多年中,瀑布每年平均退缩三点三米。①在河床中形成瀑布的这种坚硬岩层,地貌学上称为造瀑层。有时候,在同一区位上,造瀑层漫长延伸,于是就造成通过造瀑层的许多河流,在同一区位上都出现瀑布,形成一条跨越若干条河流的瀑布线。以美国东部为例,从阿巴拉契亚山(Appalachian Mts.)发源东流入大西洋的许多小河,如康涅狄格河(Connecticut R.)、哈得孙河(Hadson R.)、特拉华河(DelawareR.)、萨斯奎哈纳河(Susguehanna R.)、波托马克河(Potomac R.)、詹姆斯河(Jamess R.)等,它们发源后东流,由于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南北伸展着一条坚硬的造瀑层,因此,上述每条河流,都在大体相同的区位上出现瀑布。当欧州人开始向新大陆移民之初,这条瀑布线曾经为那些最早的移民提供了动力资源,许多工厂和作坊,纷纷在这条瀑布线上开设起来,形成了这一带的早期繁荣。像这佯一类由于造瀑层延伸而形成瀑布线的情① 史念海《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2 年版。

  况,《水经注》中也常有记载。例如卷十七《渭水》经"又东过冀县北"注中,就记载了一条与渭水支流略阳川水平行的造瀑层,这条造瀑层使注入略阳川水的几条支流,在同一区位上形成了瀑布线。注云:(略阳)川水西得白杨泉,又西得蒲谷水,又西得蒲谷西川,又西得龙尾溪水,与渭谷水合,俱出南山,飞清北入川水。

  上面这段注文中的"飞清"一词,就是指的瀑布,将在下文《水经注》在文学和语言方面的贡献中再作说明。由于造瀑层的东西横亘,使白杨泉、蒲谷水、蒲谷西川、龙尾溪水等四条河流,在同一区位上都出现瀑布。这样的造瀑层和瀑布线,也出现于西汉水(今嘉陵江上游),卷二十《漾水》经"漾水出陇西氏道县?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注云:西汉水又西南流,??右得高望谷寸,次西得西溪水,次西得黄花谷水,咸出北山,飞波南入西汉水。

  这段注文中的"飞波"一词,同样也指瀑布。这条瀑布线是东北、西南走向的,使高望谷水、西溪水、黄花谷水等三条河流,在同一区位上出现瀑布。

  除了上述在河流流程中对于峡谷、滩濑和瀑布的记载以外,《水经注》对于河流尾闾即沿海平原的地理概况,也有细致的描写。卷五《河水》经"又东北过高唐县东"注中关于黄河尾闾马常坈一带的描述即是其例。注云:又东北为马常坈,坈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枝流而入于海。??河盛则通津委海,水耗则微涓细流。

  上文写的马常坈,是河口三角洲的一片季节性积水洼地。在黄河洪水期时候,这片洼地成为一片茫茫大湖,与海直接沟通。但到了黄河的枯水季,就成为一片"微涓细流"的河口沼泽。《水经注》的描述,真是十分逼真。《水经注》对于河流的记载,除了上述有关河流的地貌现象外,在河流水文方面,诸如河流的含沙量、水位、流速、冰期等重要的水文要素,也多有详细的记载。以黄河为例,黄河河水的含沙量是世界罕见的,在这方面,《水经注》有一项著名的记录。即卷一《河水》经"出其东北陬"注中提出的:"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对于河流的水位,《水经注》记下了不少河流的枯水位、一般水位和洪水位。例如在卷五《河水》经"又东北过黎阳县南"注中,就记下了黄河下游的支流白鹿渊水的一般水位和洪水位的差距。注云:又东为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其水冬清而夏浊,渟而不流,若夏水洪泛,水深五丈,方乃通注。

  对于我国北方河流的冰期,《水经注》也常有记载。卷一《河水》经"出其东北陬"注中记载黄河"寒则冰厚数丈",这就是冰层的厚度。又卷五《河水》经"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注中记载了黄河中可以采冰的几个河段:"常以十二月,采冰于河津之隘,峡石之阿,北阴之中"。上述三个河段中在夏历十二月的采冰,规模甚大,据郦注所记:"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有冰井"。这是朝廷用以贮藏的采凿。对于说明这个河段的冰层厚度和积蓄量,也很有意义。

  除了河流以外,《水经注》还记载了许多湖泊,总数超过五百处。这中间有大量的淡水湖,如洞庭湖、彭蠢(今鄱阳湖)、太湖以及如今已经湮废的北方大湖,如巨野泽(在今山东省境内)、圃田泽(在今河南省境内)等等。也有许多咸水湖,如蒲昌海(今罗布泊)、居延海等等。《水经注》记载的湖泊,在湖泊地貌和湖泊水文等方面,都提供了许多资料。例如,湖泊形成以后,在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的过程中,总是不断淤浅,甚至全部湮废。这个过程,在自然地理学上称为湖泊的沼泽化现象。《水经注》在这方面的记载,称得上相当详细。卷二十二《渠》经"渠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注中,清楚地描述了圃田泽的湮废过程。注云:(圃田)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东极官渡,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中有沙冈,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径通,渊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渐、小渐、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赫、禹中、羊圈、大鸽、小鹄、龙泽、蜜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眼等。浦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

  圃田泽原来是个中原大湖,在《诗经》己见记载。但是由于湖泊的沼泽化现象,到了北魏,这个大湖已经分成二十四个小湖。注文所说的"中有沙冈","沙冈"就是沼泽化的产物。湖泊的这种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分散的过程,具体他说明了圃田泽的湮废经历。《水经注》在这方面的翔实记载,为后世研究湖泊沼泽化的过程,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数据。

  上述河流和湖泊,在自然地理学中统称地表水,除了地表水以外,《水经注》也记载了许多有关地下水的资料,主要是泉和井。全书记载了泉水二百多处,温泉三十八处。在温度没有计量标准的古代,郦道元用"冬温夏冷"、"冬夏常温"、"炎热"、"沸涌"、"可■鸡豚"等级别.来记载不同温泉的水温。《水经注》记载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井,并且记及了它们的深度。前面已经提及,如卷二《河水注》所记的疏勒城井,"深一十五丈"。卷四《河水注》所记的虎牢城井,"深四十丈"。均是其例。这对我们了解古代各地的地下水位,是很有价值的资料。

  如上所述,对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各种记载,当然是这部以河流为主的地理书在自然地理学方面的描述重点。但此外有关一般自然地理学上的问题,全书也拥有许多资料。其中,对于喀斯特地貌的记载和描述,就是很重要的方面。卷三十一《涢水》经"涢水出蔡阳县"注云:(大洪)山下有石门,夹鄣层峻,岩高皆数百许仞。入石门,又得钟乳穴,穴上素崖壁立,非人迹所及,穴中多钟乳,凝膏下垂,望齐冰雪,微津细液,滴沥不断,出穴潜远,行者不极穷深。

  这段注文所描述的石灰岩溶洞是非常真切的。我同历史上后来出了一位描述喀斯特地貌的著名旅行家,就是明朝的徐霞客。他对于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当然比郦道元更胜一筹。这中间,徐霞客有机会深入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好的西南地区亲自考察,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郦道元的著作毕竟要比《徐霞客游记》早整整十一个世纪。

  在自然地理学方面,《水经注》还拥有大量植物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的资料。这对研究历史时期我国各地动植物的分布及其变迁,具有重要价值。全书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一百四十余种,而且在地理分布方面也记载得相当清楚。包括在我国占最大优势的温带森林和亚热带森林,并涉及西北干燥地区的草原和荒漠植被。卷二《河水》经"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所出河合,又东注蒲昌海"注中记载了今新疆罗布泊一带的荒漠植被,注文说:"土地沙卤少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国在东垂,当白龙堆,乏水草"。直到今天,这项记载对于该地区仍是十分逼真的。

  《水经注》还记载了我国南方以及今中南半岛地区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卷三十六《温水》经"东北入于郁"注中记载了古代林邑国(今柬埔寨一带)的热带森林,注云:"林棘荒蔓,榛梗冥郁,藤盘笙秀,参错际天"。卷三十七《叶榆河》经"过交趾■泠县北,分为五水,络交趾郡中,至南界复合为三水,东入海"注中,记载了古代交趾(今越南北部)的热带森林景观。注文说:"林深巨薮,犀象所聚"。卷三十六《温水》经"东北入于郁"庄中记载的九真郡成驩(今越南荣市以北地区)的原始生物景观,更力生动翔实。注云:"《林邑记》曰:外越纪粟,望都纪粟。出浦阳,渡便州,至典由,渡故县。至成驩。咸驩属九真,咸驩已南,獐麂满冈,鸣咆命畴,警啸聒野.孔雀飞翔,蔽日笼山"。真把热带的自然景观,写得维妙维肖。

  天然植物按照南北气候条件的不同,在地理分布上出现这种南北递变的规律性,这在自然地理学上称为纬度地带性现象,除此以外,由于地形高度不同,植物从低处到高处,其分布也同样存在规律性的差异,在自然地理学上称为垂直地带性现象。这种现象也同佯为《水经注》所记载。卷四十《渐江水》经"北过余伉,东入于海"注中记载的秦望山,就是其中一例,注云:"自平地取山顶七里,悬隥孤危,径路险绝。??扳萝扪葛,然后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水经注》记载了我国的许多古代动物,而且地区明确。其中有的动物在地理分布上如今已有很大变化,也有些动物则已在我国境内绝迹,所以郦注的记载对于研究动物地理和古今动物地理分布的变迁很有裨益。卷二十八《沔水》经"又东过中庐县东,维水自房陵县维山东流庄之"注中记载的"水虎",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注云:沔水又南与疎水合,水出中庐县西南,东流至邔县北界,东人沔水,谓之疎口也。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鲮鲤,射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碛上自曝,厀头似虎,掌爪常没水中,出厀头,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或曰,人有生得者,摘其辠厌,可小小使,名为水虎者也。按《山海经·中山经》:"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清郝懿行案:"《刀剑录》云:汉章帝建初八年,铸一金剑,令投伊水中,以厌人膝之怪。??《荆州记》云:陵水中有物,如马甲,如鲮鲤,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碛上自曝,膝头如虎掌爪,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或曰,生得者取其鼻厌,可小小便,名为水卢"。

  郦道元记载这种"水虎",其地理位置在今汉水襄阳与宜城之间的河段中,注文中的疎口,当在今小河镇附近。这个地区南北朝时代属南朝所有,郦道元足迹所不能到。他的记载,分明是引的《荆州记》,其中如"水虎"、"水卢"、"可小小使"、"可小小便","辠厌"、"鼻厌"等,都是传钞之误。其所记载的动物,显然就是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记载之中,除了"便杀人"一语不符事实外,其余各项,说的都是扬子鳄无疑。我在拙作《读水经注札记》①中曾经指出:"扬子鳄虽然是食肉爬虫类动物,但并不是猛兽,平日只吃鱼、蛙、鼠等小动物,不像马来鳄那样凶猛,吞食大动物甚至人。注文中说'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可能是因为小儿在沙滩上弄戏它,不慎落水中,使它得到杀人的罪名"。

  ① 《明报月刊》1990 年7 月号。

  如上所述,在汉章帝建初八年(83 年),伊水中还有许多扬子鳄。但到了北魏,郦道元在《水经·伊水注》中,已经没有记及这种动物。而南边的汉水中却还存在,时至今日,《沔水注》中记及的襄阳、宜城一带,这种动物也已绝迹。今天,扬子鳄分布最多的地区,是安徽省的清大江流域和江苏、浙江二省间的太湖流域。我们把《刀剑录》、《荆州记》、《水经注》等几种文献对照一下,就可以看到在过去两千多年时间里,扬子鳄的分布地区逐渐向东南缩小,不仅地区缩小,数量也大大减少。这就是我们今天必须对这种动物进行保护的原因。

  卷三十七《泿水》经"其一又东过县东,南入于海"注中,注文又记载了另外一种动物。注云:建安中,吴遣步骘为交州,骘到南海,见土地形势,观尉佗旧治处,负山带海,博敞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海怪鱼鳖,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胜记。

  这里的"鼋鼍鲜鳄"一语,"鼍"就是扬子鳄。《诗·大雅、灵台》:"鼍鼓逢逢",孔颖达疏:"鼍如蜥蜴,长六七尺"。古人用其皮制鼓,所以称为"鼍鼓"。步骘是淮阴入,曾服官于吴,所以长江流域的鼍,也就是《沔水注》的"水虎",他一定是见过的。初到南方,在珠江流域骤然见到形状似鼍而身躯比鼍大得多的鳄,或许就不能分辨清楚,所以笼统地称该地有"鼋鼍鲜鳄"。其实,西晋的张华在其《博物志》卷九中曾清楚地指出:"南海有鳄鱼,状似鼍"。说明鼍与鳄,只是形状相似,并非一种动物。步骘不及见到张华的书,所以他的说法就比较含糊。步骘所说的鳄,显然就是马来鳄(Crocodilus porosus)。直到唐朝韩愈在潮州当刺史时,这种动物还很多。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所以韩愈特地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要这种动物:"其率丑类,南徙于海。"现在,《泿水注》记载的马来鳄早已在广东沿海绝迹。从全世界来说,也已经成为一种珍稀动物了。

  《水经注》在自然地理学方面提供的资料是丰富多采的,给我们今天研究自然地理学,特别是历史自然地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二)人文地理学

  在人文地理学的各个分支中,《水经注》的贡献首先在经济地理学方面。而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的资料.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水经注》主要是一部记载河流的地理书,所以它有大量的篇幅涉及农田水利。在现代经济地理学中,这些都是属于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水经注》记载的农田水利工程不胜枚举。其中灌溉效益显著的如郑渠、都安大堰、车箱渠、白起渠、马仁陂、芍陂、长湖等等均已见前述。《水经注》记载的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完整而详尽,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和水利史等,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关这方面的材料,在前面论述郦道元入定胜天的思想以及《水经注金石录》中有关水利碑碣部分,已有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在《水经注》有关农业地理的记载中,相当详细地列述了汉代在今新疆地区所经营的屯田。例如,卷二《河水》经"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所出河合,又东注蒲昌海"注云:"(敦薨之水〕又西南流,迳连城别注,裂以为田。桑弘羊曰:臣愚以为连城以西,可遣屯田,以威西国。"按桑弘羊(前152-前80 年)在汉武帝时代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在桓宽编撰的《盐铁论》一书中,主要就是他在汉昭帝元始六年(81 年)的一次全国性的盐铁会议中的发言。他是一位杰出的农业家和经济学家,他建议屯田的地区,即今新疆的焉耆、库尔勒、尉犁一带,其真知灼见,令人叹服。郦注在这条经文下记载的这个地区的汉代屯田,有伊循城屯田、楼兰屯田、莎车屯田、轮台屯田、渠犁屯田等等。并且记载了前已叙述的索劢在这里兴修水利,屯田积粟的故事。"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这其实就是桑弘羊的思想。

  此外,《水经注》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中,还包括各地耕作制度的资料。

  卷三十六《温水》经"东北入于郁"注云:知耕以来,六百余年,火耨耕艺,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白谷,七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这里:注文把林邑国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包括耕作、作物品种和收获季节月令等,都记得清楚明白,所以资料是很有价值的。

  在郦道元的时代,工业还处于很落后的手工业阶段,分布不多,规模不大。但尽管如此,《水经注》记载的工业地理资料,内容仍然相当完整。从手工业的部门说,全书记载的包括采矿、冶金、机器、纺织、造纸、食品等,可称门类完备。在郦道元的时代,各种矿物在工业中已具有重要地位。《水经注》记载了能源矿物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中的金、银、铜、铁、锡、汞,非金属矿物中的雄黄、硫黄、盐、石墨、云母、石英、玉、石材等。对于它们的地理分布和用途等方面,都有介绍。下面举一个关于石油的例子。卷三《河水》经"又南过上郡高奴县东"注云:故言高奴县有洧水,肥可■,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博物志》称酒泉廷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具洧水也。

  这项材料记载了今陕北和河西走廊等地的石油分布情况,并描述了这种矿物的性状和当时的用途。除了石油以外,其他如卷三十三《江水》经"又东过鱼复县南,夷水出焉"注中记载的蜀中天然气,卷三十八《湘水》经"又东北过泉陵县西"注中记载萌渚岭锡矿等,也都是较有价值的资料。

  《水经注》记载了许多地区的冶金工业。其中卷二《河水》经"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所出河合,又东注蒲昌海"注中记载的今新疆地区的一处冶金工业,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注云:释氏《西域记》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故郭义恭《广志》云:龟兹能铸冶。这项记载不仅叙述了冶金工业的原料和燃料地,并且还记载了产品的市场,是一项完整的工业地理资料。

  《水经注》虽然是一部六世纪初期的古代地理著作,但书内却已经有了机器制造和应用的记载。眷十六《穀水》经"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注云:穀水又迳白超垒南,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彀水为水冶,遗迹尚存。

  在这段注文里,值得注意的就是水冶,水冶称得上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机器。据元王祯《农书》,水冶即水排,后汉杜诗始作。①《后汉书·杜诗传》注云:"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三国志·魏书·韩暨传》① 《农书》卷十九。

  以为水排始于韩暨。所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所以这是一种利用水力鼓风进行冶铸的机器。魏晋时代在穀水上使用的这种水冶,到北魏时虽然已仅存遗迹,但郦道元仍然把它写入注文。郦道元没有料到在他死后不过十几年,高隆之在漳水支流洹水流域又造起这种机器。据《北齐书》及《北史》两书的《高隆之传》并记:"以漳水近于帝城,起长堤以防汎溢之患,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治碾硙,并有利于时。"这里的"碾硙",即是与上述"水冶"相似的一种利用水力的机器,"水冶"用以鼓风。"碾硙"顾名思义,或许是用于研磨。高隆之服官于北魏,后来又入仕于东魏和北齐。从"漳水近于帝城"一语中,可见"碾硙"是东魏都邺以后的事,其事当在元象元年(538 年)以后。从"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一语中,可知他修造碾硙当在邺都城边的洹水之上。明嘉靖《彰德府志》卷一(宁波天一阁藏)安阳县水冶条,肯定了洹水上的这种水冶:"周围四十步,在县西四十里。《旧经》曰:后魏时引水鼓炉名水冶,仆射高隆之监造,深一尺,阔一步。"《彰德府志》所说的"后魏"恐怕是"东魏"之误,因为后魏都城在洛阳,东魏才迁到邺城来。可惜郦道元来不及看到高隆之的这种创造,否则,《水经·洹水注》中一定能留下详细的记载。

  在所有手工业部门中,记载最多的是制盐工业。在古代,盐是国计民生中的头等大事,这可能就是郦注特别重视的原因。郦注记载的制盐工业,包括海盐、池盐、井盐、岩盐等。其地域范围东起沿海,西及域外。

  卷一《河水》经"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注中记载了域外地区,即古代印度河上源一带的岩盐。注云: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有石盐,白如水精,大段则破而用之。康泰曰:安息、月氏、天竺至伽那调御,皆仰此盐。

  这段注文把这个地区岩盐分布的地理位置、采掘方法和运销范围都记得十分清楚。

  卷三十三《江水》经"又东过鱼复县南,夷水出焉"注中,记载了南浦侨县和朐忍县两地的井盐采制工业。注云:(汤溪水)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繖。故因名之曰繖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导于常盐矣。王隐《晋书·地道记》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水人相得乃佳矣。

  这里,注文把产区位置,盐井数量,产品性状,供销范围以及用天然气作燃料和制作过程,都作了记载。

  卷六《涑水》经"又西南过安邑县西"注中,记载了古代中原地区最重要的盐池即安邑盐池的制盐情况。注云:《地理志》曰: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盬。长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一十六里,从盐省古声。吕忱曰:夙沙初作煮海盐,河东盐池调之盬。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山水暴至,雨澍潢潦奔佚,则盐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径,防其淫滥,谓之盐水,亦谓之堨水。《山海经》谓之盐贩之泽也。

  这里,注文不仅记载了盐池的自然概况和制盐过程,并且还把《汉书·地理志》和《说文解字》等记载的汉代盐池与北魏当代的盐池,在面积大小等方面作了对比,这样的资料,当然是珍贵的。

  对于沿海盐场的分布和采制情况,《水经注》记载得更为普遍。例如卷九《淇水》经"又东北过漂榆邑,入于海"注中记载了渤海沿岸高城县和漂榆一带的盐场。注云:清河又东迳漂榆邑故城南,俗谓之角飞城。《赵记》云:石勒使王述煮盐于角飞,即城异名矣。《魏土地记》曰:高城县东北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民成煮海水,借盐为业,即此城也。

  《水经注》记载的盐矿和盐场多达二十余处,以上仅仅是略举数例而已。《水经注》在交通运输地理方面,也有大量记载。首先当然是水运,全书记载的河渠水道,绝大部分涉及航运。在前面自然地理学部分所提及的峡谷、滩濑等,常被作为航运的条件加以评价。例如,卷四《河水》经"又东过砥柱间"注中,记载了黄河自砥柱山以下:"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卷三十九《耒水》经"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注中,记载了耒水自汝城县以下三十里中有十四濑:"濬流奔急,竹节相次,亦为行旅■涉之艰难也。"卷四十《渐江水》经"渐江水出三天子都"注中记及浙江的航行:"浙江又东迳寿昌县南,自建德至此八十里中,有十二濑,濑皆峻险,行旅所难。"此外,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也常常与航行条件同时提出,例如卷二十五《泗水》经"又东南过吕县南"注云:"泗水又东南流,丁溪水注之,溪水上承泗水于吕县,东南流,北带广■,山高而注于泗川。泗水冬春浅涩,常排沙通道,是以行者多从此溪。即陆机《行思赋》所云:乘丁水之捷岸,排泗川之积沙者也。"全书中像这样一类的记载,是很多的。

  对于天然河流的航行,当然是全书十分关心的问题。例如卷三十五《江水》经"鄂县北"注中记载了当时长江中游的航行,已经出现了"载坐直之士三千人"的大型船舶。卷五《河水》经"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注中,记载了"魏尚书仆射杜畿,以帝将幸许试楼船"。说明黄河中游在三国时代曾经作过航行大型船舶的尝试。当然,尝试没有成功,郦注只简单地说了一句:"覆于陶河"。《三国志·魏书·杜畿传》说:"受诏作御楼船于陶河,试船遇风没。"这里的陶河,也就是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以南。《水经注》也记载了许多运河,其中特别具有价值的是卷八《济水》经"又东南过徐县北"注中记载的古代黄淮间的运河。注云: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沟通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

  上文叙述的是一种传说,但却说明了相当重要的问题。徐偃王是个传说中的人物,其时约在西周穆王之世,时当西周中叶,其时估计在公元前十世纪之初。所谓"沟通陈、蔡之间",正是古代黄淮之间鸿沟水系。这种传说反映了这样一种事实,即黄、淮之间所存在的沟通这两个水系的河道,比这个地区见诸历史记载的运河开凿可能还要早四、五个世纪。

  尽管《水经注》的内容以河川为主,但郦道元在交通运输方面的记载并不忽视陆路。全书记载了各种类型的道路,有国际上的交通要道,如卷一《河水》经"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注中的葱岭、天竺道:"度葱岭,已入北天竺境,于此顺岭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艰阻,崖岸险绝,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下有水,名新头河。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倚梯者,凡度七百梯,度已,蹑悬絙过河。河两岸,相去咸八十步,九译所绝,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也"。又同卷同条经文下的林杨、金陈道:"竺枝《扶南记》曰:林杨国去金陈国,步道二千里,车马行,无水道"。此外如卷三《河水》经"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注中记载的窳浑出鸡鹿塞道,卷三十六《温水》经"东北入于郁"注中记载的彭龙、区粟通逵和扶南、林邑步道等,也都是我国古代与域外交通的国际道路。至于国内的著名陆道也无不收入,例如卷四《河水》经"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注中记载的函谷关道:"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卷二十七《沔水》经"又东过成固县南,又东过魏兴安阳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注中记载的通关势,是一条沟通关中与汉中之间的重要道路。注云:壻水南历壻乡溪,出山东南流,迳通关势南,山高百余丈,山有匈奴城,方五里,浚堑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

  《水经注》也记载了许多险要的道路,例如卷二十七《沔水》经"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注中描述的秦、蜀间的栈道。注云:(褒)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迳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干梁无柱也。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毁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大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

  注文还描述了我国西南多山地区的十分险峻的山道。卷三十六《若水》经"又东北至键为朱提县西,为沪江水"注云:(朱提)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西北行,上高山,羊肠绳屈八十余里,或攀木而升,或绳索相幸而上,缘陟者若将阶天。故袁休明《巴蜀志》云: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倾侧萦迴,下临峭壑,行者扳缘,牵援绳索。三蜀之人,及南中诸郡,以为至险。

  在同一条经文之下,还描述了从来提到僰道之间水陆交通的艰难。注云:自朱提至僰道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羊官水,至险难,三津之阻,行者苦之。故俗为之语曰:楢溪赤水,盘蛇七曲,盘羊乌栊,气与天通,看都■泚,住柱呼伊,■降贾子,左担七里,又有牛叩头、马搏颊坂,其艰险如此也。

  这里所说的"■降贾子,左担七里",这样的道路,古代称为左担道。

  ■降是当时的建宁郡治,约在今云南省曲靖县附近。从■降到那里去的商贩,由于山道险窄,有时在连续七里的行程中,只能用左肩挑担,不得换肩,其险峻可以想见。

  由于大量的水陆道路在注文中出现,这就必然要牵涉到水陆道路的交错地点,于是注文中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桥梁和津渡。全书记载的桥梁、津渡近二百处。

  《水经注》记载的桥梁,包括石拱桥、木桥、木石混合桥、索桥、浮桥等等,其中有的桥梁十分宏大,例如卷十九《渭水》经"又东过长安县北"注中记载的秦渭桥。注云:秦始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南有长乐宫,北有咸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此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

  "南北三百八十步"。按秦制一步为六尺(一尺合今23.1 厘米),周制一尺约为二十一厘米,汉制一尺约为二十三厘米则全长约合今五百米。即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也不失为一座大桥。记载中还有一些建筑讲究的石拱桥,卷十六《穀水》经"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注中的旅人桥即是其例,注(旅人)桥去洛阳宫六、七里,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

  "可受大舫过也",说明这是一座净空很大的石拱桥。于此也可见古代桥梁建筑的技术风格于一斑。

  在《水经注》记载的津渡之中,有不少历史上著名渡口。例如卷四《河水》经"又东过河东北屈县西"注中的孟门津和采桑津,卷五《河水》经"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往之"注中的孟津,卷十《浊漳水》经"又东出山,过邺县西"注中的薄落津,卷二十二《渠》经"渠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注中的官渡,卷三十二《施水》经"施水亦从广阳乡肥水别,东南入于湖"注中的逍遥津等等。像官渡和逍遥津,在历史上都曾发生过著名的战役。

  在《水经注》全书记载的津渡中,也记及一处海渡,卷三十六《温水》经"东北入于郁"注:王氏《交广春秋》曰:朱崖、儋耳二郡,与交州俱开,皆汉武帝所置。

  大海中南极之外,对合浦徐闻县。??从徐闻对渡,北风举帆,一日一夜而至。

  上文所记的徐闻、朱崖渡,即今日的琼州海峡,朱崖州就是海南岛。

  农业地理、工业地理和交通运输业地理,是经济地理学最主要的三个分支,从以上所列举的《水经注》在这些方面的大量记载中,可见《水经注》在经济地理学领域中的丰富资料,对于我们研究历史经济地理学,郦注确实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经济地理学以外,人文地理学的另一重要分支学科是城市地理学。

  《水经注》在这方面的记载也称得上丰富多采。全书记载的县级城市和其他城邑共二千八百余座,古都一百八十余座。其中对某些古都的记载特别详细,例如卷十九《渭水》经"又东过长安县北"注中记载的秦、汉故都长安,举凡城门、城郭、街衢、宫殿、园苑等,无不一一记载。卷十六《穀水》经"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注中记载的洛阳,是郦道元目击的北魏当代的首都,他竟用七千多字的篇幅,详细地描述了这座都城。在全部《水经》的每一句经文以后,这是最长一篇注文。此外,如卷十二《■水》经"■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干县南"注中记载的平城,是北魏的旧都,描述也非常详细。又如卷十《浊漳水》经"又东出山,过邺县西"注中记载了所谓五都:"魏因汉祚,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也。"卷三十三《江水》经"又东过江阳县南,洛水从三危山,东过广魏洛县南,东南注之"注中记载了所谓三都:"洛水又南迳新都县,蜀有三都,谓成都、广都,此其一焉。"所有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城市地理资料。

  《水经注》不仅记载了国内的城市,并且还记载了部分国外城市。例如卷一《河水》经"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注中,记载了许多今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代国都,如波罗奈城、巴连弗邑、王舍新城、瞻婆国城等,其中有的都城具有很大的规模。卷三十六《温水》经"东北入于郁"注中,记载了古代林邑国的重要都城,包括军事要地区粟城和国都典冲城,均位于今越南中部沿海地带,注文把这两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势、城垣建筑、城市规模等,描述得细致无遗。郦道元对这两个域外城市的长篇记载,是从《林邑记》抄录的,现在《林邑记》早已亡佚,因此,《水经注》的记载,已经成为孤本,是今天我们研究这两个中南半岛古代城市的唯一文字资料,所以极为宝贵。

  除了古都、城邑等以外,小于城邑的聚落,包括镇、乡、亭、里、聚、村、墟、戍、坞、堡等十类,《水经注》也有大量记载,总数约有一千处。这些当然都是较小的聚落,其中有不少现在已经消失,但是它们在我们的某些研究工作中,有时能起很大的作用,作为历史聚落地理研究的对象,这些古代聚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人口与民族地理方面,《水经注》也有不少重要的资料。郦道元的时代,正是国家战乱,人口流动频繁的时代,《水经注》反映了许多当时人口迁徙的情况。卷三十五《江水》经"湘水从南来注之"注云:"(涂水)西北流经汝南侨郡故城南,咸和中,寇难南逼,户口南渡,因置斯郡,治于涂口"。这段注文,实际上就是我提出的"地理大交流"的过程。东晋咸和(326-334 年)确实是"地理大交流"的全盛时代,南迁的汉人,常常在南方建立与他们原籍同名的郡县,这就是这一时期侨郡、县大量出现的原因,注文所说的汝南侨郡即是其中之一。汝南郡治原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辖境在今河南省境内的颍河与淮河之间,则当时在涂口(今武昌西南的长江南岸)建立的汝南侨郡,其居民主要来自今河南上蔡一带。

  《水经注》提供了许多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注文中记及的少数民族有匈奴、犬戎、羯、于越、骆越、五溪蛮、三苗、马流、雕题、文狼等,不胜枚举。《水经注》不仅记载了他们的分布和活动,有时还记载了他们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包括他们与汉族之间的关系,这些也都是非常可贵的资料。在人文地理学各分支中,《水经注》的记载还涉及大量军事地理资料,这中间的一个方面,是把曾经在战场起过重要作用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如河川、山岳、关隘、桥梁、津渡、道路、聚落、仓库等,在军事上进行评价。例如卷二十《漾水》经"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西,又东南至葭萌县,东北与羌水合"注中描述的剑阁。注云:(清水)又东南迳小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张载《铭》曰:一人守险,万夫趑趄,信然。故李特至剑阁而叹曰:刘氏有如此地而面缚于人,岂不奴才也。

  又如卷三《河水》经"屈从县北东流"注中描述的高阙。注云:《史记》,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山下有长城,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焉。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戌,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

  除了上述对这些地理事物从军事上作评价以外,《水经注》有关军事地理记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描述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前面已经提及,《水经注》记载了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战争。对于有些战役,注文描述得十分详细。而且常常与战场的山川地形相联系,所以具有重要的军事地理价值。卷十七《渭水》经"又东过陈仓县西"注中,记载了诸葛亮对陈仓城的进攻和失利过程。注云:(陈仓)县有陈仓山,??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成。诸葛亮围之。亮使昭乡人靳祥说之,不下。亮以数万攻昭千余人,以云梯、冲车,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连石拒之。亮不利而还。

  在明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描写了许多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战场上斗智的故事,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无疑胜过司马。《水经注》中也记载了多次诸葛与司马的战争,诸葛其实常常失利。所以我在拙著《读水经注札记之四》中指出:"从《水经注》的记载评论此二人,司马或许高诸葛一筹。说得稳妥一点,也只是棋逢敌手。"①例如在上述注文记载的陈仓城战役中,魏方实际上也是司马懿指挥的。由于陈仓城建立在形势险要的陈仓山上,守御甚为有利,诸葛亮以数十倍的兵力,使用了云梯、冲车等当时的先进武器,并且挖掘了地道,但仍然无法攻下这座城堡。对于蜀方进攻所以失利的原因,注文中引用诸葛亮致其兄弟诸葛瑾的信中说:"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诸葛亮的这话,其实就是军事地理的分析,看来是正确的。

  卷三十四《江水》经"又东迳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注,记载了一次发生于长江三峡地区蜀刘备与吴陆逊之间的战役,也描写得有声有色。注云:江水又东迳石门滩,滩北岸有山,山上合下开,洞达东西,缘江步路所由。刘备为陆逊所破,走径此门。追者甚急,备乃烧铠断道。孙桓为逊前驱,奋不顾命,斩上夔道,截其要径。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

  这段记载把发生于这个险要地区的敌我双方的殊死战斗,写得淋漓尽致。败者固然施尽一切阻敌的自保的手段,如"烧铠断道","逾山越险",而胜者也尽其一切可能,"奋不顾命,斩上夔道,截其要径"。战斗的激烈,宛如亲睹。而整段战役的记载又和石门滩北岸的这种险峻万状的山川形势紧密结合,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军事地理资料。

  最后,在现代人文地理学领域中,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一千四百多年前写成的《水经注》,却已为我们积累了大量旅游地理的资料。前面已经论述了关于郦道元的"中国的自然之爱"。他在注文中对祖国各地的河山风景,作了大量生动的描写。此外,他又对各地的名胜古迹,宫殿楼阁,祠庙寺院,塔台园苑等,作了详尽的记载。所以《水经注》不仅是我国古代游记的典范,而且在开发现代旅游资源,复原古代名胜古迹等方面,也都具有重要价值。

  ① 载《明报月刊》1990 年11 月号。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