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康生评传 > 第一章地主之家

第一章地主之家

  马克思在评价巴枯宁时说过:“如果说他在理论上一窍不通,那末他在干阴谋勾当方面却是颇为能干的。”1 这一点用来评价康生,是非常恰当的。

  列宁在评价托洛茨基时说过:“托洛茨基非常欢喜‘以博学的专家的姿态’,说些夸张漂亮的词句,给历史现象作些抬高托洛茨基身价的解释。”2 这一点用来评价康生也是非常合适的。

  你要知道康生的历史吗?这就需要从头说起。

  康生,不是他的原名。他原姓张,名宗可,宇少卿,乳名张旺。一八九八年出生在山东省原胶县利民区台后社大台庄。现为胶南县王哥庄公社大台大队。

  张家的家族是当地世传的大地主。到康生的曾祖父时,有地二十五顷(每顷一百亩,每亩二点五市亩,共约六千余市亩)。土地主要分布在胶县大台、挪庄3和诸城的东公、小河北等村。大台、东公是张家的主要佃户村。张家的土地,除留少量种菜自用外,全部租佃给农民,以地租形式进行剥削。

  开始每亩每年收租三斗六,4另收公鸡一只,高粱秸或谷草一百斤。后来不收鸡、草时,方将地租改收为四斗。佃户除了交纳地租外,每亩每年还得交地钱(即地亩税)五角。当时,五角可买小麦半斗。这样,地租地钱合粮四斗半,约占农民劳动所得的百分之五十。收租时,先由庄头(二地主)

  将交租时间通知佃户,然后各佃户将租粮打晒干净,按时送到张家。虽然到康生父辈时,家庭经济状况略有下降,而且又分了家,但是康生之家仍有土地四顷多(合一千多市亩),房屋三十二间,雇长工八人。这八个长工中,一人管帐,一人种菜,一人打杂,另外还有五个推磨、做饭、看孩子的女工。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一九三八年日本侵占了胶县、诸城县的时候。

  张氏家住在大台庄,其实全村都是张家的家族。康生家宅四周又加了一道又高又宽的土围子,显示出大户寨主的森严。土围之外,依偎排列着既低矮又不能挡风避雨的佃户住宅。土围内外,显然是两个世界。

  康生从小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吸着农民的血汗长大的,因而养成了地主恶少的生活习气。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农民遭受压窄的境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95—396页

  2 《列宁选集》第2 卷第492页。

  3大台、挪庄两村现在划归于青岛市胶南县

  4 一斗粮,在当时当地,若是小麦、大豆,有四十斤,若是谷于有三十五斤。

  他是颇为熟悉的。他从幼年起,就觉得自己是高人一等的贵族,从家庭遗留下来的一切剥削阶级意识,没有得到过任何根本的改造,所以,后来在康生身上不断地得到表现。

  康生之家又是一个所谓的“书香门第”。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已成了张家豪绅树碑挂匾的门风了。其实明传圣言,暗里狠毒。康生的曾祖父张鸿仪是个贡生。1祖父辈弟兄两人,兄张抡元,弟张葆元(康生的祖父),皆为孔孟程朱之徒。其父辈弟兄三人,老大张呈祥,廪生2②,堂号“北树德堂”(康生的伯父);老二张发祥,秀才,堂号“南树德堂”(康生的父亲);老三张其祥,堂号“宝善堂”(康生的叔父)。到康生这一代时,人丁更加兴旺,只是亲弟兄就有四个,连同叔伯弟兄就是七个。他乳名张旺,大概由此而来。

  康生在叔伯兄弟中排行老六。在亲兄弟中是最小的一个,是父母的宠儿,希望他能成为张氏家族财产和封建传统的继承者。尽管康生四岁时(一九○一年),清朝光绪皇帝已宣布废科举、兴学堂,决定实施“新政”,九岁时(一九○六年),胶县根据“新政”训令也开始设立师范讲习所和高等小学堂,但是,张家仍然承袭儒家之道,坚持让康生读家族私塾。为此,在一九○六年特地为他请了塾师,专门讲授百家姓、三宁经、千字文,还有四书五经,向他灌输了成套的忠君孝道的地主阶级思想。

  一九一一年,也就是康生读私塾读到第五个年头的时候,古老的中国爆发了震撼中外的辛亥革命,结果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由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把帝国换成了民国,皇帝换成了总统。除此之外,一切传统,并没有什么根本变化。至于张家这样的地主之家,也许有过一阵触动,礼节、服装有所改变。不过,很快就平息下来了。他家的匾额、堂号都不需要变动,“天帝君亲师”的牌位照样供在主房。就是胶县城里办起的“洋学堂”,张家也不予理睬。这样,康生在家一直过了三年浪荡公子的生活。在这三年中,他身着长袍,头戴帽头,后脑勺上还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天天拉板胡、吹笛子、拜把子结兄弟,打架斗殴,采花盗柳、流氓成性,惹是生非。直到一九一四年发展到张家法规不容的地步,致使他的父母不得不将其关在家中不准外出。康生当时结拜的一个把兄弟陈舜庭3,竭力在其父母面前求情讨饶,一再保证放康生出来后,绝不再胡闹,准备同到青岛去上学。他的父母考虑到,长期关在1 贡生:是指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由府、州、县学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生员。

  2 廪生:是指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的生员。

  3 陈舜庭,“文革”前是山东济南三中校长。是康生1911—1914 年在家结交的把兄弟,因而比较了解康生这段历史。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了。

  家中也不是个办法,进洋学堂虽然担心染上违背封建传统的邪恶思想,但总可受到学校的一些管教,收敛一些野性。于是同意了陈舜庭的请求,放出了康生,并打发他同陈舜庭一起到青岛入了礼贤中学。1为了进一步稳住他,他的父母还匆忙决定让他同胶县陈家庄地主陈玉树之女陈宜结了婚2. 1 礼贤中学,解放后改为青岛九中。

  2 康生同陈宜结婚之后,生一女一男。女儿张玉瑛,首嫁给诸城县孔各庄的一地主。不久离婚,进了青岛烟厂当工人。现已退休,闲住青岛。儿子张玉珉,即张子石。解放前是国民党救济总署青岛分署的职员,一直同其母相依为命。解放后参加共产党。“文革”中,在康生支持下,同王效禹一起篡夺了山东大权。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