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蒋介石全传 > 扶助接班人,在台政策方针 建设台湾计划
蒋到台湾后,接受大陆失败教训,第一要改革政治,第二要建设台湾,发展台湾经济,以便有个立足之地。
其具体建设方略,是提出了一个“中兴复国”时期。此时期的经济建设方策是:
生产与分配并重;工农业并重;国营与民营并重;生产与贸易配合。
其目的是:
(一)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使落后生产型转变为进步生产型。提高生产力,增加国民收入。
(二)在保障私人财产权利,不妨害私人企业发展原则下,维护合理分配和社会福利事业,使国民享受教育、卫生、娱乐的权利。
1953年以前,他把重点放到农业方面和币制改革方面。币制改革和农业的“三七五”减租以及农业技术改进,同时并举。而币制的改革尤为一切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因为通货膨胀不解除,一切建设都谈不到。
于是蒋于1949年6月15日颁布了台湾省的《币制改革方案》。
蒋自上海运来大陆库存的所有黄金、白银和美钞,这是大陆之精华转移台湾。以此巨资改革台币,实行“新台币”,当是轻而易举之事。
改革方案规定:新台币由台湾银行发行,总数二亿元。以美金为计算标准。对美金汇率为:新台币五元折合美金一元,略低于战前。旧台币则以四万元折合新台币一元。
新台币以黄金、白银、外汇和可换外汇之物资为准备金。同时设“新台币准备金监理委员会”,监督执行和保管。新台币在省内可以通过黄金储蓄办法兑换黄金;在省外,可以透过进出口贸易,兑换外汇。
关于实施办法中,重点是第三项,即“为使币值稳定起见,必须增加生产,节省消费,促进进出口贸易,俾省内经济得以稳定,对外贸易收支得以平衡”。
其次是充分配合企业,以促进企业发展。由“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对于外销物资,要促进其增产和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并对外销生产事业,予以充分贷款。
新台币面额分一元、五元、十元、百元四种。辅币为一分、五分、一角、五角四种。
旧台币于1949年12月31日以前无限制兑换。
新台币于1949年6月15日正式使用。
同时,对于农业,则于同年4月开始推行“三七五”减租政策。1951年实行土改。1972年完成土改。到1953年开始制订第一个四年计划。
蒋在台湾的经济建设思想,实际上自1935年至1943年间,已经基本形成。其来源是孙中山实业计划思想中的诸原则。而蒋又对这些原则加以解释和发挥。总计其内容如下:
首先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基点在大陆,而以海港为出口。国际贸易要经过海港;农、矿事业则在大陆。平时以海口为通商之门,战时则据大陆为后方,使民生与国防,亦即经济发展与国防合一。这一条很重要,如果单纯发展沿海地区,而忘掉内地经济发展的同样重要性,则既不利于国防,亦形成内地落后之畸形经济,对整个国家极为不利。
其次,实业计划以交通农矿为最根本事业。中国工业要发达,首先要开发辽阔的内地,改造农业经济,提高农民生活,为工业产品准备充分市场。要开发内地必须以国家资本发展铁路、水运,以便利交通。同时开发矿产。矿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业振兴后,提供市场,工业才有资源。资源、原料同时具备,才有工业发达的可能。
第三,平均人口分布。即由东南向西北、西南移民。
第四是工业设施要建在农业、矿业的中间。使大都市与农村相间分布,平衡发展,使大陆各地区均有发达的工业。这既可以开发全国各地的潜存物力,又不使发达的沿海和西北、西南相差极其悬殊。
最后一条是实业计划要中国海陆平均发展,切不可重海而轻陆。像汉唐时代那样重中原而轻边陲。
以上是蒋介石发展中国经济的总战略。而发展工农业经济的具体措施,则蒋早在1935年就已提出其草稿。这草稿的内容是振兴农业,增加农业生产,一方面自给自足,同时增加农业原料生产,提倡原料就地加工制业,以垦牧为移民手段,并实行军垦。对于内地荒地,也奖励开垦;开发矿产;促进工业发展,对农村加工工业,由合作社系统经营,对一般工业,政府予以保护和奖励,中国或农村市场,由国货供给,对于不能生产者,要节省使用,以求对贸易的平衡,否则农村资金便流入国外;发展交通,多建公共仓库和运销机关,调整金融,鼓励民间储蓄(见《国父遗教概要》)。
此外,他主张实行农业合作化和农业信贷合作制。他在1935年9月曾于一次训示中指出:“虽有中国农民银行以一部分资金融通于农业,然犹嫌力虽普济,非采日德诸国成规,创立专对合作社及其联合会调剂资金之特种金融机关不为功。……各就算入总额酌提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筹办各该省合作金库。……”又说:“……合作金库性质与省库及银行均有不同。盖其作用,系专对合作社调剂资金,以促农村之复兴。其营业如信用放款,期票贴现,存款透支,农产品储押放款,及汇兑等项,限于与合作社为对手,不许作一般市场交易。……目的本不在牟利,……各国合作金库,多系如此规定。
蒋到台湾后,基本上采用以上的经济发展方针和步骤,而更完善之,并由专家们具体筹划和实施。
这些经济政策,主要体现在台省的各个四年计划中。这些计划的总规划大体如下:
先以农业培养工业,再以工业发展农业;先发展容易积累资金的轻工业,和进口替代品,再重点发展出口工业,等积累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同时又以低利率向民营企业贷款,对出口工业则更加优惠。此外又使税率增长低于或不超过工业生产率的增长。尽量使厂家获取实惠。再就是吸引外资和华侨资本。但以保护发展民族工业为宗旨。同时注意本岛内部地区的平衡和均富。
其吸引外资,是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和保护与不妨害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不是以外资为国家经济支柱,更不是宁用外国专家而瞧不起本地土专家的媚外政策,而是一切以本岛为主体,更以本岛专家如殷仲容、李国鼎等主管本岛经济大政。而不是跟着外国人转圈,或专以外国人之言为良策,这种吸引外资和对外政策,无疑是正确的。所以使台岛经济发展迅速。成果是正确政策的最好评价;相反,失败,则是错误政策的最严厉的批评与否定,就是当政者为了自身名位不肯承认,也无济于事,人民心中最为清楚。所以蒋于大陆惨败后,也不得不接受教训,进行检讨,承认失败,惟其如此,才有台湾小龙的起飞,否则,他仍一意孤行,死不认错,或者仍为自身“荣名”而文过饰非,则他一定会死无葬身之地。
有了以上政策后,蒋不是自身包办一切,而是委派精通此道的专家,具体负责规划和执行。但这一切计划、措施,体现了他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当然也是他的经济思想的反映。故言经济建设过程,亦即在说明蒋的经济思想,虽尽其详,亦不谓多。其具体规划,是以四年计划为一个个经济、文化建设的阶段。从1953年到1972年,共分成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3年至1960年,为工农平衡发展时期。其策略是按蒋介石的“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进行的。其具体目标是:增加农业生产,达到自给自足的国内市场状况。同时增加农、工投资,达到国际收支平衡。工业方面的重点为生产进口替代品,故以纺织、食品、合板为主要工业品类。这个时期,台省物价趋于稳定。
从1961年至1972年,为第二阶段。自1953年到1960年,经过两个四年计划时期,台省工业基础已经建立;工业产品已足够国内需要,于是进入第二个时期。在以上基础上进一步开辟和拓展国外市场。第二个时期经济建设目标,是“以贸易促进成长,以成长拓展贸易”这个阶段,可称之为出口扩张、高速成长和高度稳定时期。
1960年,“政府”制定了《奖励投资条例》,1961年开始实行,实施时间为十年。到1970年,“政府”认为有继续实施之必要,经修订,再实施十年,约至1980年。
在第二个时期中,主要推动外向型发展的措施,有金融和出口两个方面。金融方面主要是当局于1960年核准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复业。1961年6月,将美元汇率调整为一美元兑换新台币四十元。1963年又取消外汇结算证制度,简化手续。1965年,核准外商银行在台设立分行。其中有美国花旗银行,美国商业银行,美国运通银行,泰国盘谷银行等。同年9月,将进口关税税率降低,并逐步放宽进口限制,以推动外销发展中对外国原料和设备的顺利进口。1966年,又在高雄设立加工出口区,直接由外国运进原料,经加工后,又直接将成品自加工区输出外国市场,以减少通关手续。以后又于高雄的楠梓、台中的谭子,成立了另外两个加工出口区。
本阶段由于经济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出口数值迅速扩大,而物价却又相当稳定,故一般将此第二阶段称之为台湾经济建设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仍是蒋介石主持台湾当局的工作时期。因而其对建设台湾,发展台湾生产力是有功绩的。它给台湾人民带来了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当政者的最主要政绩,当然也在这个方面。否则,人民怎么能拥护呢?
自1974年以后,台省转向技术密集产业的发展时期。这已是蒋经国的时期了。
当蒋介石确立大政方针后,具体经济工作交由经济专家们完全负责,主动进行管理,指导和订出具体经济改革计划。故其政治,尤其政权上,虽实行个人独裁,但在经济建设工作中,则由专家负责,给予全权。并实行清官政治,简化手续,以利于经济的发展。总之使政府为经济发展、为企业家服务,而不是专卡企业家的脖子,进行无情的内战以自杀。因而使台湾经济发展卓有成效。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