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首富真相(黄光裕家族的财富路径) > 冰硬的头脑开始暖化,贫穷变成无法忍受的刺痛

冰硬的头脑开始暖化,贫穷变成无法忍受的刺痛

  冰硬的头脑开始暖化,贫穷变成无法忍受的刺痛

  等黄光裕在南方边陲的小乡村长到10岁、正在走街串巷为如何捡到更多的废品而绞尽脑汁时,中国却在经历着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共和国这一系列的心跳和脉动,都将最终影响到这两个叫黄俊钦和黄俊烈的男孩,虽然当时他们还浑然不觉希

  1976年,历经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浩劫宣告结束。但直到2年后,僵硬的思想才开始松动。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被正式确立领导地位。此后长达20年,虽然中间历经波折,但这位“东方小巨人”却始终不遗余力地推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当时,中国的经济情况十分严峻,其中劳动力过剩和就业压力便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突出问题。在农村里,因为长期的城乡割裂和人口的过量繁殖,已经造成大量沉淀的过剩劳动力,而有限的耕地根本承载不了这么多人;另外,在文化大革命中,大量城市的过剩劳动力都被“诱导”抛向了农村,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部分所谓的知识青年开始觉醒,一批又一批向城市回流。根据**中央文献室编着的《中国1978-2008》一书记载:“文革”以来至1979年底,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有1000多万人。到1979年2月,高达760万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如洪水般涌入城市,加上原有待业青年,使整个社会的待业人员达到了2000万,这给紧绷的中国经济又压上了一块巨石。

  水满为患。为形势所迫,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两个关于农业的文件,宣布解禁农村工商业,家庭副业和农村集贸市场得到了正式认可。第二年2月,中央又迅速批准了一个关于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批准城市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

  春风又让百草生!就在1979年的年底,全国批准开业的个体工商户迅速达到10万户左右。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才有了类似于黄光裕父母亲一样的农村贫困户从事手工业和小生意的机会,也才有了北京等大城市的知青摆大碗茶的热闹场景。

  当冰硬的头脑开始暖化,贫穷便马上变成一种无法忍受的刺痛!1979年,在离黄光裕家乡不到200公里的福建厦门,有一个叫舒婷的女诗人,在一首《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的诗歌里,表达了当时人们此种沉重尖锐的痛感:“我是贫穷/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呵/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呵!”

  生存的**企图冲破一切束缚。于是,在安徽凤阳,18个面色饥黄的农民在包产到户的契约上偷偷按上了自己血红的指印;在江苏华西村,吴仁宝带领农民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在天津大邱庄,禹作敏偷偷办起了冷轧带钢厂;在浙江萧山,鲁冠球创办了万向节厂……

  一位美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在他的报道中写道,在浙江南部的温州、广东潮汕地区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纺织、小冶炼、小加工,像野草一般满世界疯长。”

  正是民间经济的推动,让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感受到了一种意料之外的巨大生机。于是在1979年7月15日,国务院以当年50号文件的形式批转了广东、福建两省关于兴办特区的报道,文件明确表示: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正式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3市设置经济特区。此举,无疑对燥热的民间经济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推动作用。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一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歌:《回答》。诗人北岛深情而热切的笔触,凝聚了当时从国家领导人到9.6亿普通中国人肩负历史使命、企图改变现状的巨大热情与冲动。

  而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全世界都瞩目的一个奇迹,就是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被无数难题困扰的邓小平,曾怀着无比谦逊的心态,于1978年10月22日东渡日本,前去学习那些先进的经验。1979年6月底,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日本着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应邓小平之邀来华访问。此后,接踵而至的日本商品如潮水般涌向中国。

  另外,在1978年的国庆典礼上,一位身穿蓝色中山装的香港商人,第一次登上了**观礼台上。他叫李嘉诚,是黄光裕的潮汕老乡。自从11岁离开大陆前去香港后,隔了整整40年,他才再一次回到大陆。

  而这两位被邓小平所重视、蜚声全球的大企业家,也成为日后黄光裕顶礼膜拜的商业偶像。

  在1978年,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数据对比:当时美国家庭的电视机普及率是70%,而近10亿人口的中国,电视机拥有量只有100多万台。另据《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一书披露,从1978年到2008年,全国电视入户率从不足10%增长到97.28%,观众规模更是达到了11.72亿人。9岁的黄光裕当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一辈子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让电视机之类的“奢侈品”如潮水一般涌进中国普通的百姓家庭。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