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洪秀全评传 > 三、洪秀全研究概况与资料综述
(一)研究状况概述
当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兴起时,洪秀全就成了当时国内外官方和舆论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对洪秀全的评价也不断变化,140 年来,可谓异说纷坛。
就太平天国本身,官方文献把洪秀全尊崇为真圣主,上帝次子,是神人同体的真命天子,种种至尊至圣的宣传充斥官书,洪秀全则是这种教化和宣传的发动者。而私人回忆则各有不同。洪仁玕、赖文光等崇拜、感激洪秀全知遇之恩,因而百般颂扬;李秀成、石达开等曾遭天王猜忌排斥,未免多有微词。
清方在金田起义后长时期不清楚太平天国领袖是谁,一直把韦正(昌辉)当作首领。及至永安时期,才视洪秀全力"逆首"。之后清朝官方多方搜求情报,加以综合判断,而且,地主文人也以其见闻转述。洪秀全事迹和形象遭到严重扭曲、丑化,体现了封建势力对太平夭国及其领袖的敌视和仇恨。外国舆论的反应复杂多变。较早客观评述洪秀全身世和发动起义事迹者为洪仁玕。他流寓香港,向瑞典传教士韩山文披露了起义真相,由韩山文以英文公开发表,引起轰动,对西方人士的视听颇有澄清辨析的效应。
一般说来,传教士对太平天国和洪秀全比较感到兴趣,不少人抱着同情和支持态度。但他们不是从反清反封建角度,而是从传播基督教角度考量和表态的。后来,他们发现洪秀全的传教意图并非使中国基督教化,而是利用拜上帝教作为反清斗争的精神武器,都深感失望和沮丧,转而攻击和污蔑太平天国及洪秀全。
列强官方对太平天国和洪秀全十分厌恶与憎恨。其使节多次访问天京,所撰各种外交报告充满诬罔不实之词。列强各种报刊,以《北华捷报》为代表,完全为英国对华外交政策服务。在"中立"时期,报道尚注意若干客观性,1862 年起,英国转为武装干涉,《北华捷报》就成为制造战争舆论的喉舌,其报道与以前的基调大相径庭,洪秀全则成为该报谩骂、诬蔑的重点人物。
也有少数具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外国友人,对列强的政策及其祸心提出强烈谴责,从而客观求实地调查和记叙了洪秀全及太平天国的某些重要历史事实,并作出公正的评判。其中,英国人吟喇所撰《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可谓代表。全书凝聚着一批国际友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深切同情、赞扬和支持。而且,他们与天国将士共同战斗,英勇捍卫天国的正义事业,有些友人竟献出宝贵的生命。这些著述弥足珍贵,既使我们获得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史料,更使我们看到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血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真相,以及太平军将士敢于与外国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爱国精神。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及地主阶级对这场农民运动实行暴力和文化上的清算,竭力消除它的巨大历史影响。于是,太平天国书刊、文献、文物成为禁物,一律没收销毁,太平天国史事成为忌禁议题,真实历史渐至湮没。同时,清廷及湘淮集团头目还无耻篡改历史,出版大量材料和著述,编造和散播多种谎言,把对太平天国和洪秀全的丑比推向**,而清朝将帅,尤其是曾左李之流成了"中兴名臣",黎民的救世主。这样,经官方蓄意杜撰的历史成了教化人民的题材,在人民中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洪秀全和太平灭国成为丑恶、残忍、暴力、破坏的象征,几乎形成某种僵固的社会舆论定势。
可是,历史的真相绝非谎言和政治宣传所能完全掩盖的,相反,有时会引起强烈的反弹。太平天国的故事、英雄人物、诗歌民谣、文献文物等,仍在民间流传,洪秀全等成了传奇似的英雄,每当清廷和官府**或媚外时,人们更加怀念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英雄的义举。谭嗣同是湘系仕宦子弟,但他在南京调查访问,明白了湘军在南京烧杀淫掠的凶残罪孽。表示对洪秀全起义的深切同情,并愤怒谴责曾国藩之流残杀同胞而升官发财的不义行经。孙中山、朱德、彭德怀等革命家幼年时也都从民间流传的故事中萌发对太平天国英雄的敬慕追思之情,并激励自己走上革命道路。
及至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为首的笨命党人为了推动反清革命,冲决清廷的禁令,一反清朝和封建文人的造谣污蔑,高度评价和赞扬了太平天国运动。孙中山亲自组织撰写《太平天国战史》,并为其作序,洪秀全成了革命党人景仰和追随的"反清第一英雄"。于是,一批关于太平天国的著述文章被推出,成为革命宣传的一项内容,以启迪革命者和知识青年的民族觉悟,激励他们投身反清革命大业。因此,对太平天国和洪秀全着重于政治宣传,并不作严谨的学术研究。宣传上则强调洪秀全的反清革命思想和行动,并未提升到反封建反侵略的层次。于是,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洪秀全所受的诬陷和丑化逐渐被澄清,其历史地位也随之上升。
太平天国和洪秀全的学术研究是从1920 年代后期开始的,至1930 年代进入第一个繁荣期,其余波直延续到1940 年代初期。
由清朝倾覆,政治解禁,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又大大解放了学者们的思想。于是,罗尔纲、简又文、萧一山、谢兴尧、王重民等相继投身太史研究。他们从国外搜集一批太平天国文献资料,公开刊出后引起学界颇大关注,研究太史和洪秀全的学术热开始兴起。国内外史料不断发掘,社会调查也逐渐开展,并推出第一批宝贵的学术成果,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学术和资料基础。
直到新中国建立,学者们在太史和洪秀全研究的理论及方法上发生歧见,对洪秀全的评价大致有三种看法:
一是马克忠主义史学家。
他们以唯物上观为理论导向,深入研究太史,证实太平天国是一次农民革命,肯定和评价了洪秀全及太平大国的重大历史功绩。就宏观考察而言,**的《中国革命和中国**》等著作中多有论述,提出颇多精辟的见解。他指出:太平天国既是中国农民传统反封建斗争的高峰,又是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认为人平天国是一次反衬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称赞洪秀全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充分肯定了这位农民革命领袖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用唯物史观具体考察和研究。 1945 年,范文澜写成井出版了《中国近代史》第四章,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虫观专题研究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在史 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其后,又相继取得若干研究成果。
二是国民党官方文人。
孙中山逝世不久,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人,挑起**内战,猖狂围剿苏区根据地。为配合"军事围剿",蒋介石及御用文人又实行"政治围剿",把太平天国与**红色政权相比拟,公开地贬低太平天国和洪秀全,并汲取清廷镇压农民革命的"经验",出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等书。蒋介石还把曾国藩作为楷模,号召国民党文武官僚学习模仿,为蒋家王朝长治久安效命。
三是"客观主义"学者,以简又文为代表。他们拒绝接受马克思主义。
简又文声称他研究太史的学风是,"带着科学家大公守正、务求真知的态度和客观冷静慎思明辨的头脑"。他否认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起义,提出这次起义具有民族革命和宗教革命性质,甚至认为这场战争给国家制造了空前严重的灾难,引起列强趁火打劫,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简又文等人否定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认为洪秀全不是农民运动领袖,而是反清的宗教运动领袖。
新中国成立后,太平天国史学蓬勃发展。学者们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太平天国历史进行广泛研究和探讨,对洪秀全的研究也随之展开,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拔高倾向。有人提出洪秀全有近代意义上政治、经济、性别、民族四太平等思想;太平天国实施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向农民颁发过"土地证";强调《天朝田亩制度》的民主主义性质等等,把旧式农民战争人为拔高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度。"文革"期间,更导向"左"的偏峰,出现了神化洪秀全的现象,突出洪秀全个人的地位和作用,以洪秀全划线,制造太平天国内部的"路线斗争"。还有人把太平天国史杜撰为儒法斗争史,洪秀全又成了法家代表人物,杨秀清则是尊孔派。把农民领袖之间严重争权的事件--天京内证曲解为尊孔派的篡权等等。太平天国史的研究陷入空前灾难,罗尔纲等大批学者遭到批判和打击。"四人帮"御用文人戚本禹、梁效等任意践踏和破坏这片学术领域,成为整个史学研究的重灾区。粉碎"四人帮"后,学者们通过反思和总结,解放思想,打破禁区,实事求是地重新全面评价洪秀全。多数学者肯定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杰出领袖,一生坚持反清革命大业,在太平大国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但也指出他所犯的严重错误。定都天京后,洪秀全生活腐朽、任人唯亲,排除异姓,对太平天国失败负有最大责任。并且开始深入剖析洪秀全思想的层面结构,如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宗教思想以及思想演变等等,同时,对以往的拔高作了矫正和辨析,评价基本上是客观、公允的。但1985 年以后,一些学者标榜"新史学",主张重新认识和研究太平天国史。他们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改朝换代的权力更迭斗争,其政权是封建性质,洪秀全不过是一位新的封建**皇帝。评价出现大幅度贬低的趋势。
总之,建国以来40 年的研究和探讨,史学界一般公认洪秀全是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和思想家,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作出卓越的历史贡献,但是也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加速了太平天国的失败。由于洪秀全研究的复杂性和其他各种因素,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还存在着不少明显的分歧。
(一)关于洪秀全早期思想。
史学界普遍认为,洪秀全从迷恋科举功名到形成反清革命意识、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变成农民革命领袖,经历了艰苦的探索过程,日趋激化的阶级斗争把他推向推翻清政府的政治革命。但在洪秀全何时确立反清思想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洪秀全1837 年业已萌发了叛逆思想,1843 年组织拜上帝会,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845-1846 年写作《三原》,奠定了农民革命理论。一种意见则认为:洪秀全早期反清诗作是膺品,1843 年他开始信拜上帝,并不表明这时立志革命。 1843-1847 年夏天重游广西以前,洪秀全的言论、著作、活动都是宗教道德救世的性质,这时期的著作不存在反清革命的倾向,也没有"四大平等"的内容,洪秀全并不具备任何近代平等思想。 1847 年重赴广西后,他才从宗教道德救世转变为酝酿反清武装起义。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金田起义前若干年间,洪秀全信奉和宣传的是一个十足正统的基督教,说不上利用基督教为革命进行准备工作。《三原》是宗教宣传品。金田起义是团练、官兵逼迫的结果,"奇梦"及反清著作是金出起义之后编造出来的。
(二)关于宗教哲学思想。
大多数学者认为,基督教不曾使洪秀全革命化,而革命家洪秀全却使西方传教士所要传布的基督教转化到了它的反面。但也有不少分歧:有人认为洪秀全接受了原始基督教的平等观念;有的则认为洪秀全的平等思想并非来自原始基督教。不少人提出洪秀全把基督教改造为农民革命的理论武器,把构成宗教体系的观念、情绪和仪式三 要素注入了革命的内容;也有学者认为洪秀全从来没有改造过基督教。有人论证说,拜上帝会是宗教团体,洪秀全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也有人持异议,认为拜上帝会是政治宗教,既是政治工具、又是宗教组织,洪秀全是教徒兼政治思想家;还有人指出,洪秀全从来不是虔诚的宗教信徒,拜上帝会是政治工具,是作为反清政治组织而出现的。一些学者主张,洪秀全的宗教哲学是宗教唯心主义,它揉杂了西方的宗教神学和中国的儒、释、道思想,是不成系统的大杂烩。洪秀全的历史观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关于洪秀全宗教哲学的作用,一般认为在前期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就成了导致革命失败的重要因素。有人不同意这一分析,认为宗教对农民革命始终起着消极作用,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程度罢了。
(三)政治思想。
一种意见认为,洪秀全的政治思想是充满矛盾的结构,如平等平均与等级特权、反封建与皇权思想的矛盾等等。有学者分析,洪秀全政治思想的内涵,认为它包括政教一元化国家观、多王负责制政体和反满兴汉民族思想三部分,在洪秀全与西学关系问题上,论者一致肯定洪秀全向西方学习的一面。但在关于洪秀全是否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问题上存在分歧。否定论者认为:洪秀全只学到西方的宗教,而没有学到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没有把学习西方同改造封建制度结合起来,在学习西方这一点上比不上林则徐、魏源和后来的洋务派,因而不能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肯定论者认为,不能要求洪秀全学习当时尚未传入的资本主义政治思想,洪秀全从被压迫农民的要求出发,把西方基督教作为"真理"来学习,并用以为反清革命的思想武器;后期又赞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经济制度。尽管他对西方的学习是低层次的,但其进步意义是不可否认的。
(四)经济思想。
对洪秀全经济思想,论者多从《天朝田亩制度》、"安庆易制"、《资政新篇》三个方面考察。多数学者认为洪秀全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三原》形成了洪秀全平均主义的经济理论,圣库制度则是他平均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实践;《天朝田亩制度》完整地表达了洪秀全的经济、政治思想的模型。论者一致批评《制度》绝对平均、否定和排斥商品经济、强化小农经济等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倒退政策,并归结为其经济思想的空想性和反动性。但在其阶级属性问题上有分歧:有的认为,它不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而是儒家大同思想的反映;有的认为,它反映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平分土地的主张是后来平均地权、土地改革的发端,反映了历史的趋势。关于安庆易制,论者评判不一:有人认为,"照旧交粮纳税"是以承认地主剥削为前提的倒退表现;也有人认为,它符合当时客观环境的需要,有利于争取中小地主和筹集粮饷,稳定了太平天国前期经济、政治局势。关于《资政新篇》,论者一致肯定其基本经济思想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但不少学者提出,它只是洪仁玕输入的资本主义思想,在农民运动中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和根基;也有人认为,它是植根于中国的近代化方案,与当时时代潮流具有同步性,在和平环境下是可能逐步实施的。
(五)外交思想。
一般认为,洪秀全没有近代的民族、国家和主权等完整的观念,缺乏关于国际社会和近代外交的一般知识,更不具备外交经验。因此,在对外交涉中,往往把国家主权不经意地送给了外国列强,太平天国与外国人的分歧是出于财政、军事的考虑,两者冲突主要表现于上海、宁波等地疆土的争夺。洪秀全等被"同教一家"遮住了眼睛,对侵略者丧失应有的警惕。但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反对贩卖、吸食鸦片,反对外来干涉,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洋人助妖"的面目,展开了反侵略斗争,体现了太平天国外交观念和政策上的进化。一些学者专题考察太平天国外交史,得出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太平天国的外交是定都以后的事,1853-1861 年,其外交国标是力图争取列强保持中立。1861 年以后,外国侵略者与清政府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其对外政策也转变为与外国侵略者的直接对抗。有的则认为,太平天国没有明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只是被动地因应列强的外交活动。不少学者都肯定,太平天国始终有着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一贯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它体现在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中,比清朝显得开放灵活和坚持原则,在近代史上占有根突出的地位。关于对外贸易,许多学者肯定了太平天国开放政策,但指出天国领袖并没有近代贸易观念,外贸处于自发自流状态,地方将帅更注重武器弹药粮食军需的交易。
(六)在天京事变中及太平天国后期的功过。
关于天京事变基本上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洪秀全诛杀逼封万岁的杨秀清,平定韦昌辉叛乱,是无可非议的,错误在于用韦昌辉诛杨和疑忌石达开。另一种认为,洪秀全否决诛杨密议并转而加封杨为万岁,又平定了韦昌辉矫诏杀杨及其部属的叛乱,在内江中的立场和举措都是正确合理的。第三种看法认为,天京内江是太平天国政权封建化和领导集团思想逐渐蜕变的结果,是洪、杨、韦、石对最高统治权的争夺。洪秀全为了保住"天王"的宝座,密诏韦昌辉回京杀死逼封万岁的杨秀清,后在石达开大军压力下才杀死韦昌辉,但很快又逼走石达开,因此,他应对天京悲剧承担最主要的责任。关于洪秀全后期功过问题,史学界普遍肯定洪秀全坚持了反清、反侵略的斗争。但对他后期总的评价上存有歧见:一种意见认为,洪秀全皇权思想恶性膨胀,集大权于一身,独断专行,任人唯亲,疑忌贤能,保守思想严重,沉湎宗教,不能面对现实,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另一种意见认为,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后期的表现,以二破江南大营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洪秀全较有作为,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重振天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期皇权主义和宗教迷信迅速发展,在重大问题上措置失当,对太平天国失败负有严重责任。
(二)资料综述
有关洪秀全的史料很多,几乎有关太平天国的史料,都有关于洪秀全的记载,这些史料大致可归为四类:
(1)太平天国方面的材料。有洪秀全撰写的著作、发布的诏令、诏旨等;有杨秀清、冯云山、洪仁玕等撰写的著作、天父天兄圣旨及太平天国刊刻出版的其它书籍;李秀成、石达开、洪仁玕等太平天国领导人被俘后的自述、供词。
(2)清朝方面的记载:有清朝档案材料,如前线情军将帅上皇帝的奏折:清方营垒多方刺探太平天国情状,如张德坚就写了《贼情汇纂》;隐藏于太平天国统治区的封建文人也有关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记述。各地方志(包括民国时期所修的地方志)也有大量有关记载。
(3)外人记载,当时外国某些报刊如《北华捷报》等刊登了不少有关的通讯报导,外同政府也出版了一些有关太平天国的档案材料,如英国蓝皮书就有关于太平天国的记载。外国当时在华的领事、传教士、商人等等,写有不少有关报告、通讯和回忆录等等。
(4)今人调查的材料。 1940 年代初,简又文就曾在广西采访太平军首义史料,后以《金田之游》为名出版。1950-1960 年代,罗尔纲等专家学者及某些高校也曾到广东、广西进行实地调查,搜集了不少有关资料。这四个方面的资料不断得到整理、编纂、出版,迄今关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史料极为浩繁,都是研究洪秀全思想的宝贵史料,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史料各有优缺点。太平天国方面的记载多有夸张溢美之语,清方记载更不乏诬蔑之词,外国记述往往不甚准确,今人调查,因年代久远,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这就需要对各种史料进行严谨的考证。既要做到"宁缺毋滥",又要力求不遗漏有价值的材料。在尽可能全面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的科学的分析研究。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