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和珅:二号人物 > 第十章 揭短是有风险

第十章 揭短是有风险

  纪晓岚绝对不是敢真正与和珅斗智斗勇的人群中的一员。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下,纪晓岚所能够做到的也就是尽力不与和珅同流合污而已。

  这个御史真厉害

  我们在前面谈到王亶望案件的时候曾经说到,《乾隆王朝》与《铁齿铜牙纪晓岚》两部电视连续剧关于这个案件的前因后果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不同的说法,而且事实的真相居然与这两种说法又是完全不同的。其实,《乾隆王朝》与《铁齿铜牙纪晓岚》在很多问题的阐述上面,都是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说法,而且事实的真相也居然与这两种说法又是完全不同的。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贪官污吏的处理问题上面,还表现在对于其他正义人士的描写上面。

  在《乾隆王朝》中,正义人士包括了和珅、阿桂、刘墉、纪晓岚、钱沣等人;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义人士包括了纪晓岚、王杰、董诰、海升等人;在其他作品中,正义人士似乎还包括了刘墉、王尔烈等人。

  其实,我们读者也知道,这些电视连续剧本身就是戏说,有很多不真实的东西,不应该当真的。但是,我们也知道,电视连续剧这类的文艺作品,虽然高于生活,但是却也源于生活。因此,这些作品中所反映的很多问题都应该有其出处,应该还有些真实的东西存在。

  如果按照通常的理解,我们大家比较认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和珅是个不折不扣的贪官的话——我也赞同这一观点——那么,刘墉、纪晓岚、王杰、董诰、海升等人当中哪些是真正的与和珅斗智斗勇的勇士呢?哪些人不是呢?还有哪些真正的英雄还在等待各种影视剧作品戏说一番呢?

  这就是我们这一章要讲到的内容,和珅如何与他的对手相处。

  在与和珅发生真正的较量的人当中,应该说,较量的成功者为数甚少,失败者比比皆是。也就是说,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英雄不多,烈士不少。

  我们首先以一个成功者开场。

  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得宠于乾隆皇帝,曾把持朝政二十余年,聚敛了巨额财富。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将和珅玩弄权术、施展淫威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朝中官吏大都惧怕和珅的权势,或趋炎附势,或惧而避之。但是,也有那个不怕死的、也有那个不惧和珅淫威的。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烧车御史海升。在《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连续剧中,海升是纪晓岚的部下。剧中说,海升看不惯和珅的所作所为,又拿和珅没有办法,所以以和珅的家人非法乘坐和珅所拥有的一品官员的大轿为借口,在街头公然放火烧毁了和珅的大轿,从而给纪晓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多亏了纪晓岚铁齿铜牙,巧妙地周旋过去。

  而同样一件事情,在《乾隆王朝》中,却又完全变了味道。《乾隆王朝》第24集和第25集里面,故事是这样展开的。和珅先是帮助所谓的清官普道昭升了官,而且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又给所谓的清官普道昭题写了一个字——“廉”,以提醒普道昭为官应该永远清正廉明。湖北中丞李矩璨得知此消息后,也向和珅求“廉”字,结果却遭到了拒绝。这个湖北中丞李矩璨怒火中烧,发誓要报复和珅。事有凑巧,和府的管家刘全恰巧非法乘坐和珅所拥有的一品官员的大轿,结果被李矩璨发现,李矩璨借机火烧和珅大轿,并抓捕了和府的管家刘全。后来,李矩璨在和珅的淫威之下,被迫释放了和府的管家、和珅的救命恩人刘全。

  在真实的历史上,放火烧毁和珅大轿这件事情还真的发生过。不过,放火烧毁和珅大轿的人既不是纪晓岚的部下海升,也不是向和珅求“廉”字遭到拒绝的湖北中丞李矩璨。放火烧毁和珅大轿的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被乾隆皇帝的孙子道光皇帝称为“烧车御史”的谢振定。

  谢振定,字一斋,湖南湘乡人。他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为人刚直不阿,早就不满和珅的横行不法,立志要杀杀和珅的锐气,灭灭和珅的威风。

  主子得势,奴才也嚣张。一次,和珅的一个宠奴乘坐一辆豪华车在街上横冲直撞,路人见是和珅家的车子,都怒而视之,远远回避。这个宠奴是否是和府的管家刘全,正史上没有记载,只是说他是和珅小妾的弟弟。此时,正在巡城的御史谢振定,恰遇这辆建造、规格远远超出许可的马车疾驰而来,他马上下令命人将车上的人带来。来人来到谢振定面前,不但不认错,反而破口大骂,呵斥谢振定。旁边的护卫告诉谢振定,这个人是和珅的手下,他的姐姐还是和珅的一名爱妾,平日横行惯了,劝谢振定还是不要招惹他为好。和珅的家奴根本不把谢振定放在眼里,全然不理,骂完之后照样全速前进。谢振定怒不可遏,大喝一声:“给我把这奴才抓起来!”随着谢振定一声令下,随从立刻快马追赶,将这个家奴从车子里揪下并摔倒在地。谢振定令剥去他的衣衫,痛加责打,并当众烧掉了那辆豪华的车子。围观的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正史上记载,和珅得到这一消息后,暴跳如雷,认为这是谢振定成心跟他过不去,第二天就指使心腹罗列罪名弹劾谢振定。后来,谢振定还真为这件事被罢了官。但谢振定不畏和珅权势、火烧和珅华车的事迹传遍了京城。

  从谢振定被弹劾罢官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在这里利用了他官场游戏规则中的一条——要在平时建立好自己的关系网。

  当他遇到一些官职比自己低很多的边缘人物,如谢振定之流捣乱的时候,便由关系中的这些“朋友”来出面处理,这为他省去了许多麻烦。

  话说几年以后,乾隆皇帝死去,和珅失去靠山,早已怀恨和珅并觊觎其财富的嘉庆皇帝立即下令将其逮捕,半个月后他被赐死狱中。而后,谢振定也被重新起用。

  正史上还记载,谢振定有两个儿子,长子曾考中进士,出任河南裕州知府,道光皇帝曾接见过他。接见时,道光皇帝听他叙述完家世,曾说:“你原来是‘烧车御史’的儿子。”从此,谢振定“烧车御史”的美名便传开了。谢振定的家乡湖南湘乡的人们则称谢振定的后代为“烧车谢家”。“烧车谢家”现在在湖南湘乡还有很多后代。

  而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出现的英雄形象海升,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不过,他从来没有过火烧和珅华车的英雄壮举。历史上只记载了他的一个杀妻案例。

  正史上记载,军机章京(军机处的普通工作人员)海升因为素来与妻子不和,一怒之下殴杀了自己的妻子,却上报朝廷其妻子“自缢身亡”。其妻弟贵宁不服,上告乾隆说军机大臣阿桂袒护海升。当时,和珅也是军机大臣,但是资格却远远不如阿桂,而且两个人又素来不和。所以,和珅一见陷害军机大臣阿桂的机会来了,便抓住这个机会大做文章,暗地教导贵宁一定要告状,而且尽量往阿桂身上引,那么自己必定为其撑腰,报其姐被杀之仇。贵宁心想有和珅撑腰,必可诛杀海升,为自己的姐姐报仇,于是欣然同意。他告诉和珅,曹文植可以作证阿桂袒护海升。和珅便找到曹文植,并许以重金高官。曹文植不愿陷害阿桂,又得罪不起和珅,只好以“母老”为借口,辞官归隐,一走了之。最终的结果是和珅无凭无据,也不能怎样奈何阿桂,阿桂只是被罚去了一年的俸禄(也就是薪水、工资)。和珅只好妥协,继续与阿桂同朝为官。

  在《乾隆王朝》中,挟私报复和珅的小人湖北中丞李矩璨,《清史稿》上没有相关记载,我不知道他的事迹。

  别跟和珅斗智斗勇

  敢真正与和珅斗智斗勇的人除了有我们刚刚讲过的“烧车御史”谢振定之外,还有御史曹锡宝(1719~1792年)。

  曹锡宝的官职是御史。御史相当于什么官呢?就相当于地方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曹锡宝也想扳倒和珅,但是他知道没戏。他想,我敲山震虎,我弹劾你和珅的家人,吓唬吓唬你和珅。我每天搞调查,天天追着你们家的奴才,我调查调查你和珅家的奴才怎么样了。

  别说,还真让他查着一个事。谁的事?就是刘全的事。作为和珅家的大总管,刘全不但能够在乾隆、嘉庆两位皇帝的圣旨当中多次出现,而且还居然能够进入到《清史稿》中,刘全也算是沾了和珅的光了。话说刘全是和珅家里面的大总管,曹锡宝发现刘全的房子违制。什么叫违制呢?我们到北京,您看,四合院所有的门都不一样大小。有的门很小很小一点点,有的门则很大;有的门口三开的,有的门是两开的,有的门是一开的;有的门上、把手上有红的青铜器,有的是五个的,有的是七个的,肯定没有九个的。九个的那是皇上的家!数字是官位的象征,越多的代表官位越高。曹锡宝调查发现,刘全家的门宽了,房子高了,刘全用的车,有三匹马。和珅可以,和珅的奴才就不行了。你刘全用车可以,你只能一匹马,为什么?你是奴才啊,你不能驾三匹马,你驾三匹马,皇上驾几匹?曹锡宝发现这个事以后,马上给皇上写奏折。皇上当时在哪儿?皇上在避暑山庄过七十大寿。咱们前面不是讲了吗?他正在避暑山庄接待人家班禅六世,和珅在那儿陪着当翻译呢。结果,曹锡宝刚想从北京动身,还没动身,六百里加急的密信一送,人家和珅就知道这个事了。

  谁告诉和珅的?是曹锡宝的同乡、和珅的亲信吴省钦。

  吴省钦知道曹锡宝企图弹劾和珅的管家刘全这件事以后,连夜就跑到承德避暑山庄,到那儿就汇报给和珅。和珅连夜赶回北京训话,告诉刘全得怎么做,然后和珅就回去了,一夜之间,所有事情都办好了。曹锡宝呢,他还在那儿磨蹭,还没走到密云呢。这办事效率赶不上和珅呀。

  等曹锡宝到了承德,和珅不干了。和珅找到乾隆皇帝,曹锡宝弹劾和珅家的奴才刘全,和珅就在底下看着。等曹锡宝说完了,和珅在乾隆皇帝那儿信誓旦旦地说:“皇上,我管理家臣不严,很有可能出现这种事。我天天忙这个,忙那个,我没有时间管理我的家臣。我的家臣很有可能犯此错误,我希望您亲自审判,对他严加惩处,杀一儆百。就从我开始,您就审我和我的家人。”

  审什么啊?一审不要紧,人家刘全这儿什么事都没有。人家刘全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就到承德了。刘全还说:“我们家有钱,但是我知道皇上您勤俭持家,勤俭治国,勤俭办事,所以我们家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我是奴才,我再怎么着也不能忘记我奴才的身份。您瞧,我哪儿有车,我天天走,您看我走得这身汗。”这刘全在皇帝面前装得别提多像了。

  最后乾隆皇帝没办法,教训曹锡宝说:“你曹锡宝就是公报私仇,甭说刘全那儿没有你说的这事,即使有也是应该的。办多大事,和珅得陪我办这个事,和珅该办的事,在北京该办的事都得刘全去办,超点儿制怎么了?得罪你了?应该的。”最后,曹锡宝弹劾不成,自己反被革职。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纪晓岚与曹锡宝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当曹锡宝要弹劾和珅的时候,纪晓岚虽然为朋友担心,但也仅仅是以宋人的《咏蟹》诗相赠:

  水清讵免双鳌黑,秋老难逃一背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现在弹劾和珅,恐怕时机不够成熟。但曹锡宝没有听从纪晓岚的告诫,毅然上书,弹劾和珅。结果乾隆大怒,要将曹锡宝治罪。此时的纪晓岚再也不像上次救卢见曾那样,尽心为朋友出力,而是在乾隆皇帝面前竭力表白,声称自己毫不知情。结果由于他表现得过于露骨,反而使乾隆皇帝认为纪晓岚正是幕后指使者。

  由此,我们再一次看出,纪晓岚绝对不是敢真正与和珅斗智斗勇的人群中的一员。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下,纪晓岚所能够做到的也就是尽力不与和珅同流合污而已。

  为弹劾差点丢了性命

  敢真正与和珅斗智斗勇的人除了“烧车御史”谢振定和御史曹锡宝之外,还有一位,就是礼部侍郎尹壮图。

  说到尹壮图,我们还要先从和珅创设“议罪银”制度谈起。

  和珅在乾隆一朝,对朝政的最大的改革也许就是设立了“议罪银”制度:犯罪的官员据此可通过交纳一定的银两来代替惩罚,依旧高官得坐,骏马得骑;甚至有些巴结讨好的官员,即使没有犯错,也会先交上几万两银子,为日后未雨绸缪。这一制度深为乾隆欣赏,为他带来了无数的白银供他挥霍不说,和珅自然也从中得到了极大的益处。然而,竟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这一制度提出了异议,这个人就是礼部侍郎尹壮图。

  尹壮图,字楚珍,云南昆明人,生年不详,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考中进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入阁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他上书乾隆皇帝,向乾隆皇帝直言“议罪银”制度为朝廷带来的不利。关于这件事,《清史稿》中有详细的记载:

  高宗季年,督抚坐谴,或令缴罚项贷罪,壮图,以为非政体,五十五年,上疏言:“督抚自蹈愆尤,圣恩不即罢斥,罚银若干万充公,亦有督抚自请认罚,若千万者,在桀骜者借口以其饕餮之私,即清廉者不得不望属员之倾助,日后遇有亏空营私重案,不容不曲为庇护,是罚银虽严,不唯无以动其愧惧之心,且潜望玩具之愈,请永停此例,奴才具平常者,或即罢斥,或用亲职,毋须再膺外任。”

  他上书说:“各省督抚大员犯了过失之后,蒙皇恩浩荡,不立即革去他们的官职,只罚他们若干银两,以示惩罚,也有一些官员自愿交纳罚金,对于那些多行不法的官员来说,这无异于为他们的行为找到了借口,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继续胡作非为。即使那些清正的官员,也因为得到了下属交纳的银两,如果遇到有府库亏空等案件,也不得不为下属包庇恶行。所以,罚银的制度虽然很严格,却非但不能令官员们羞愧,反而容易滋生他们的不轨之心,请求皇上永远废除这一制度。”

  乾隆皇帝接到奏折后,大为不悦,下诏书说:“壮图既为此奏,自必确有见闻,今指实覆奏。”皇帝的意思是让尹壮图指出他们所说的事实何在。《清史稿》中还收录了尹壮图回复上谕的奏折:

  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培养皆蹙额兴叹,各省风气,大抵皆然,请旨简派满洲大臣同往各省察查望。

  这实际上是对和珅执掌大权十多年以来,贪污营私,贪赃枉法,造成全国各省银库亏空的指控,请求皇上能否派出大臣下去调查清楚。

  乾隆皇帝看了以后更加气恼了。尤其是尹壮图在奏折中提出的“调查的官员要秘密查访”,更是让和珅也愤恨不已。和珅对乾隆说:“尹壮图所谓的密访实在是不成体统,不能任由他身为朝廷命官任意查访,必须给他指出范围,也不致搅得各地百姓不得安宁。”乾隆皇帝感到和珅言之有理,又下令尹壮图每查一地之前,要用快马通知地方的官员。这样一来,和珅当然可以高枕无忧了,想那些府库亏空的府县,在尹壮图到来之前就接到通知,怎会不想办法暂且充塞过去,尹壮图还能查出什么来?不过,和珅对这件事仍旧不敢有丝毫的大意,他又加了一层保险,向乾隆皇帝推荐向来忠心依附于他的庆成陪同尹壮图查访,乾隆皇帝也首肯了。皇帝下诏,命尹壮图与庆成一起去各省调查府库,每到一处必会用五百里快马通知各地,不使地方惊慌,而且二人必须尊重地方上的官员,不得以钦差的身份压人,尹壮图要听从庆成的安排,助庆成行事。

  在尹壮图还未出发之前,和珅已然做好了铺垫,将事情筹备得万无一失。等待着尹壮图的是什么,也就可想而知了。

  和珅在临行前召见了庆成,向他面授机宜,说他已经派人通知了沿途各省做好安排,庆成要做的是严格控制尹壮图的行动,不让他与地方官接触,以免横生事端;必要的时候,甚至不惜以下令的方式约束他。

  经过这一番周密的安排,尹壮图还被蒙在鼓里就同庆成一起出发了。

  他们第一站来到了山西大同,大同知府是和珅的舅舅明保,此人为人贪婪无度,靠着巴结和珅,才做到了知府。他接到和珅的密报后,把户部铜厂、锡厂里的白银拿来挪到大同的官库之中,做出了整整齐齐、不缺分毫的样子。等到庆成与尹壮图来了,明保对尹壮图恭恭敬敬,但是在接待上却是粗茶淡饭,对尹壮图说他为官一向节俭,请大人不要见怪。尹壮图不明就里,反而对明保甚是钦佩。等到将尹壮图送回驿馆之后,明保才把庆成邀到家中,预备下奢侈的宴席加以款待,灯红酒绿,宴饮无度,席间他们不停地嘲笑被欺骗的尹壮图。查验府库自然是一无所获。

  尹、庆一行继续前行,以后所到之地,官员的所作所为更令尹壮图不堪忍受,他们对庆成热切地接待,有说有笑,却好像根本没有看见尹壮图一般,把他冷落在一旁。一到晚上,有人把庆成邀去赴宴,而尹壮图则一个人留在馆驿之中,连饭食也没有人预备。

  几处地方走下来,尹壮图也渐渐明白了和珅的意图。他满心愤懑,却也无可奈何,只有仰天长叹,向皇上写奏折,承认自己夸大其词,实是捕风捉影了,没有真凭实据,调查中也未发现有什么破绽,向乾隆皇帝请求回京后处罚自己。

  乾隆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又多次下旨,历数尹壮图的奏折乃是“希荣卑鄙,饰词谎奏”。史书上记载,乾隆“案谕壮图,问途中见商民蹙额兴叹与否,壮图覆奏,言目见商民乐业,绝无蹙额兴叹情事”。在这种情势下,尹壮图只好说:“沿途绝没有见到商人、百姓有什么不满情绪,全都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等到尹壮图回到京城后,就被刑部以“比挟诈欺公,妄生异议律”的罪名关进了大狱,判处斩刑。后来,乾隆宽大为怀,免去了他的死罪,不久尹壮图就称故辞官回乡了,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才又被嘉庆皇帝重新起用。

  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在与尹壮图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他官场游戏规则中的一条——对于一些重要的对手如尹壮图之流的弹劾,如果弹劾内容会涉及许多官员的前途问题,就要动用所有力量,精心准备,设计陷害对手于不仁不义,让其永世不得翻身。

  有意思的是,在尹壮图案发之后,纪晓岚曾经打算为尹壮图求情。乾隆皇帝听说之后勃然大怒,当即骂道:“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全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关键时刻也要丢车保帅

  敢真正与和珅斗智斗勇的人,还有曾经弹劾过国泰的御史钱沣。

  钱沣(1740~1795年),字东注,又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曾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通政司制使、户部主事和湖广道监察御史等职。他一生以教书法闻名于世,出生于平民寒素之家,从小养成不媚时俗、不畏权贵的品格。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身为御史,一心效忠朝廷,勇于弹劾,敢为他人所不敢为,言他人所不敢言。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钱沣上书弹劾正在山东做巡抚的国泰贪纵营私、索贿舞弊,使举朝上下为之震惊。

  案件的当事人是国泰。国泰的来头很大,他本人是皇妃的伯父,又与和珅关系极为密切,其父四川总督文绶又是刘墉的老上级。您想一想,这样的一个人,与乾隆皇帝、和珅、刘墉关系都极为密切的一个人,谁敢不拍他的马屁呀?所以他一路下来升迁得很快。他先是任泗阳县县令,后又任刑部主事,再后任山东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山东巡抚,成为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

  他任山东巡抚之后,就伙同山东布政使于易简,贪赃枉法,挪用库银,造成山东下属各府衙门的国库亏空,官场上一时乌烟瘴气。不仅如此,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继续开征收税。凡无力完纳者,一律查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名。

  您说,这样的一个人,谁敢得罪他呀?还别说,还真有些人敢得罪他。不过可不是刘墉。这些人是谁呢?大学士阿桂、大将军福康安和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

  1782年年初,大学士阿桂、大将军福康安联名上书,弹劾山东巡抚国泰以向皇上纳贡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下属几十个州县仓库亏空严重,建议乾隆皇帝将他调到京师为官。

  乾隆皇帝一想,呦,弹劾到了我的伯丈身上来啦。不会吧?国泰不会干这种事情吧?找个人问问吧!找谁呢?还是找山东布政使于易简问问吧!

  乾隆皇帝找于易简,可是找对了人了!于易简这个人,是前任大学士于敏中的弟弟,因为国泰权大势重,平时就对其巴结逢迎。本来布政使与巡抚官阶相同,都是从二品,均为封疆大吏,只是布政使是文官,巡抚是武将。于易简却对国泰极端献媚,甚至向国泰长跪禀事。

  这时,于易简一见皇上询问,便极力为国泰辩白,坚称国泰没有贪婪横行、庇护劣臣之事,只是对属员比较严厉。乾隆相信了于易简的话,两次下谕说,国泰并无劣迹,只是办事认真欲速见效之过,没有采纳阿桂的建议。

  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可是一个不怕死的主!他知道大学士阿桂的弹劾没有起到作用,就在四月初继续上书乾隆皇帝,再度弹劾国泰。您说,钱沣此时此刻再度弹劾国泰是不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啊?

  幸运的是,乾隆皇帝立即于四月初四连下两谕,委派尚书和珅、左都御史刘墉、工部右侍郎诺穆亲为钦差大臣前往山东,“秉公据实查办”。

  乾隆皇帝为什么会如此安排呢?派三个人前去山东查案,是不是显得自己更加重视此案了呢?非也!

  您想,乾隆皇帝如此安排可以说是意义深远:和珅,与国泰的关系极好;刘墉,是国泰父亲文绶的老下级;工部右侍郎诺穆亲,是皇帝本人的亲属。这三个人,谁还不明白我乾隆皇帝要力保国泰安全过关的意思?

  不过,样子还得装一装,再下几个命令吧。

  四月初六,乾隆皇帝猜想和珅必然会对自己的意思心领神会,肯定已经迅速对此案件的后事处理安排完毕,于是就对军机大臣下旨,讲了查审国泰一案的方针和办法。他说:“钱沣弹劾国泰、于易简贪纵营私,致历城等州县的仓库亏空。今派和珅等严切查究。仓库亏空之事,和珅等逐一对比印册盘查,自能水落石出。而索贿行贿之事,就比较难办,双方都不愿如实呈述,可对各官晓谕,若伊等供出实情,其罪可从轻处理。此谕由六百里加急传谕和珅等人。”

  四月初八,乾隆皇帝又下谕军机大臣、原任山东济南知府吕尔昌,推荐其任安徽按察使。吕尔昌系国泰用的人,必然知道国泰劣迹,传旨令吕尔昌据实指控国泰、于易简的贪婪不法,毋许丝毫欺隐,否则重惩。

  我们再说钱沣。钱沣怕和珅会预先做好安排,暗中动手脚,就与刘墉商议,他一个人微服先行,由刘墉稳住和珅。和珅、刘墉、诺穆亲三位钦差大臣则于四月初四离京,前往济南。

  和珅果然对于乾隆皇帝的意思领会得很好。和珅判断,刘墉必然会和自己的想法一样,力保国泰过关的。不管怎么说,刘墉也是国泰父亲的老下级嘛!

  于是,和珅在去山东的途中,就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教育、防范钱沣的上面了。他一方面极力袒护国泰;一方面威胁钱沣不要认真查讯。结果钱沣坚持秉公办案的立场,丝毫不怕恐吓。

  和珅看到一计不成,便又施一计。他秘密地通知国泰事情的前因后果,让他迅速做好防范准备。国泰知道消息后,赶忙向商人勒借银子存放库中,凑足了库银数量,暂时掩盖了亏空的情形。

  而此时的刘墉,居然一改平日小心谨慎、不敢过分得罪和珅的态度,一路之上经常与钱沣秘密地商议对付和珅和国泰等犯罪分子的对策。

  刘墉为何会一改平日小心谨慎、不敢过分得罪和珅的态度,要坚决查处国泰呢?

  根据我的分析,促成刘墉改变自己平日形象的主要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乾隆皇帝连续几封六百里加急的圣旨起到了作用。其实,这是刘墉对于乾隆皇帝真实想法的误解造成的。刘墉在这点上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矣。

  第二,本人家传的工作作风。刘墉的祖父和父亲一直都是极为清廉,对于贪官污吏一直是疾恶如仇的。刘墉在心底里也有着这个方面的遗传基因,只是在不合适的时机不敢表现出来而已。

  第三,强大的舆论工具的影响。这次弹劾国泰非比往常,前有大学士阿桂、大将军福康安联名弹劾,后有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继续追查,势头实在是太猛了。这次恐怕连皇帝也保不住国泰了。这也正是他露脸的好机会。

  刘墉就带着这种极端错误的想法走上了与钱沣配合、与和珅作对之路!危险啊!

  话说和珅一行到达山东后,就开始盘查仓库。和珅命令差役抽视了几十封银,数量和册籍所载相符,和珅便下令返回住处,即表示已经盘查完毕,没有亏空了。

  应该说,国泰的贪污案就应该结束了。钱沣呢?他的弹劾,不是被定为诬告,便是以“风闻言事,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而结局。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在刘墉的指点下,钱沣提议将库封存,和珅同意。封库之后,一行人员就回去了。原来,钱沣在刘墉的指点下,发现了所验证的银子以及四品官的暖帽数量多少不等,银子的成色也不对。国家仓库存放的银两,一律是50两为一锭,银的质量很好,银色正常;而用来验证的是商人的银子,一锭有多有少,银色也不正常。他心知其中必然有诈,故建议将库封存。

  钱沣马上细心访问侦查,最后了解到是巡抚勒借商人银子,冒充官银,放入库中。钱沣便派人四处宣告,如果被借银存入库中的商人,不将银数呈告官府,请交归还,便将其银没收。

  第二天,三位钦差与钱沣一行,再到银库,打开库门,查验银的成色和每锭银的数量,确实不对,不是帑银(国库银)。这时,商人纷纷呈禀银子被借的缘故和数量,将银领还,“库为之空”。这样一来,一下子就使山东亏空帑银4万两的真相显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此时的和珅迅速改变了脸色,他一想,得啦,我呀,我丢车保帅吧,别管他啦。和珅立即出卖了国泰,马上与刘墉、诺穆亲抓紧查审国泰贪纵不法案,结果查实国泰贪污索贿总计8万两。

  此时的和珅只能与刘墉一起如实报奏乾隆皇帝,查实国泰贪污索贿总计8万两。乾隆皇帝大怒,命令刘墉、和珅缉拿国泰回京,并开仓赈济山东百姓。

  此时的皇妃已经在乾隆皇帝面前为国泰说情;有一些了解乾隆皇帝性格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建议减轻对国泰的处罚。乾隆皇帝呢?他现在处在骑虎难下的境地了,他从四月初四到四月初八前后五天的时间里面,连发四道圣旨,在全体官员面前表示一定要从严查处国泰贪污案。查处的结果呢?贪污索贿总计8万两啊!乾隆皇帝心想,我还是得征求一下刘墉这个直接负责查处国泰案件的钦差大臣的意见。

  刘墉呢?他居然还没有搞明白乾隆皇帝的真实意图,还在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建议严厉处置国泰。

  乾隆皇帝一看,这个国泰,你让我把这个人丢尽了,你呀,你别活了!于是在三天的时间里连下四道上谕,宣布:国泰处以斩监候,秋后处决;押解于易简至京面审;革国泰、于易简等人官职。六月初,乾隆皇帝勒令国泰、于易简二人于狱中自尽。

  不仅如此,刘墉和钱沣为了能够趁此时机扳倒和珅,为国除害,还把缴获的国泰写给和珅的密信交与乾隆皇帝。等到他们三人回京复命,面见乾隆皇帝的时候,乾隆皇帝突然断喝一声:“和珅,你可知罪吗?”和珅顿时慌了手脚,扑通跪倒在地说:“皇上明察,臣此去山东,小心谨慎,秉公办案,深恐有负皇恩,求皇上明鉴。”

  乾隆皇帝将钱沣呈上的密信交与和珅,看他如何反应。和珅一见密信,心中猛地一惊,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装作不知就里,缓缓地打开信,一字一句细细读着,尽量地争取时间,好想出应对的言辞。他确实机智过人,心思一转就镇定下来,装出一副义正词严的样子对乾隆皇帝说:“臣没有接到这封密信,倘若接到,臣一定会更加严惩国泰。”

  话一出口,不利于和珅的局面马上有所好转。乾隆皇帝的语气也和缓下来,转而问刘墉和钱沣,办理国泰一案时,和珅是否曾经从中作梗,阻挠办案。和珅为了以防万一,早就留好了退路。他在办案过程中,很少插手。刘墉只得据实禀报,说和珅严词拘讯,并没有私情。乾隆皇帝顿时高兴起来,说国泰这是一厢情愿,和珅国之大臣,料也不会做出这种不轨之事来。一场风波,就因此转危为安。

  从国泰被弹劾罢官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在这里利用了他官场游戏规则中的两条:

  一是对于太强硬的对手,该妥协时就妥协。

  二是对于扶不起来的朋友,该出卖时就出卖。

  在这件事上,刘墉自始至终支持钱沣,他的态度对于案情的最终水落石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次在与以大贪官和珅为首的贪污集团的较量中,以刘墉为首的正义人士终于大获全胜了一回!这对于以和珅为首的贪污集团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但是,我们知道,干什么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事后的代价恐怕就不是刘墉当初想得到的了。以和珅为首的贪污集团会轻易放过刘墉吗?刘墉将会付出什么代价呢?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刘墉与和珅,正义与邪恶,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要想了解以和珅为首的贪污集团的下一步动作,必须首先了解乾隆皇帝的想法。这个时候的乾隆皇帝,难呀!难在何处呢?

  我们说,乾隆皇帝将国泰、于易简二人赐死,是迫于当时的形势。您想啊,当时乾隆皇帝处在多么困难的境地呀!先是大学士阿桂、大将军福康安联名弹劾国泰,那时只是建议将国泰调动职务而已,完全可以说是给足了皇帝面子,也为国泰留好了后路。可是自己不相信,非要询问于易简不可,结果于易简担保国泰没事。乾隆皇帝在此情况下还是留了一点儿后手,又派刘墉、和珅这两个与国泰都有密切关系的人查处此案。本来的意思是想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一方面向所有大臣表明自己的皇妃家人的确从来没有贪污索贿的行为发生;即使有这样的贪污索贿的行为发生,也会被刘墉、和珅这两个满汉大臣盖住不是?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白,说明自己对于处理贪污索贿行为的重视程度。结果呢?一箭双雕的目的没有达到,自己还被别人装进去了!被谁装的?刘墉!这个该死的刘墉!

  这时候的乾隆皇帝心想:我怎么向皇妃交代呀!虽然,从理论上讲,我是绝对用不着交代的。但是,人家皇妃求我那么半天,我也答应下来了。怎么转眼说话就不算数啦?就被这几个大臣给逼得将皇妃的伯父赐死啦?国泰贪污索贿数额巨大不假,但是再大的数额,看在皇妃的面子上,还不能让他留下一条小命?这个笨蛋刘墉,你就真的不知道我派你去的用意?我非得找他算账不可!就凭你刘墉?我收拾你还不容易?你等着吧!

  诸位想一想,乾隆皇帝的这种心理活动,他能瞒得过精明超过常人的和珅吗?况且,我们前面说过,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人比和珅更加了解乾隆皇帝的了。所以,此时的和珅非常明白乾隆皇帝的心思。他想,我一定要充分利用乾隆皇帝对于国泰贪污案的事后反思,合众人之力,共同对付这个可恨的刘墉。不除掉刘墉这个绊脚石,他早晚还会查到我头上来的!

  此后,刘墉的面前便站了有三个人——乾隆皇帝、皇妃、和珅。他们时刻都在想着如何利用一切机会全力以赴地打击刘墉。

  今后,刘墉的日子可怎么过呀?刘墉,他还会继续坚持自己过去的做法吗?

  您想一想,这三个人,谁是好惹的呀!这三个人,一个每天都想着“我要处置刘墉”;一个每天都想着“我要提醒皇帝每天都要想着处置刘墉”;一个每天都替乾隆皇帝想着“我应该如何处置刘墉”。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我们三个人想收拾你一个人,还不容易!?刘墉,你等着吧!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刘墉查处国泰贪污案后的遭遇吧。

  1787年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他和乾隆帝关于当时另外两个大臣评价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

  1787年8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弹劾。

  1788年夏天,刘墉兼理国子监,发生乡试预选考试中学生向监考老师送礼的事,被御史祝德麟弹劾。但是,当时御史祝德麟本来弹劾的是具体的监考老师黄寿龄受贿,而且祝德麟在奏折中还夸奖了刘墉一番。说“国子监考试唯刘墉、邹炳泰二人清介素著,诸生不敢向其馈送营求”。此事件的最终结果却是,乾隆皇帝借题发挥,刘墉受到了不应该有的处分。

  1789年2月底至3月初,负责皇子教育的上书房诸师傅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入值,乾隆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十分恼怒,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被责处得尤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上谕,大意是说,因为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念及刘统勋为朝廷效力多年,才对刘墉加恩擢用。而刘墉在府道任上还算勤勉,及至出任学政就不再认真办事,在湖南巡抚任上的官声也平常。入京为尚书,办事情更是一味模棱两可。我曲意优容,未加谴责,原以为他会感激圣恩,勤勉办事,不想竟然发生上书房诸师傅旷工七日之久而刘墉置若罔闻之事。刘墉这样事事不能尽职,于国则为不忠,于父则为不孝,其过失甚大,实在不能宽恕。应当说,皇帝的这一措辞是相当严厉的。

  1793年,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十余年。乾隆皇帝虽然做了宽大处理,刘墉还是被“严行申饬”。

  1796年(嘉庆元年),因为大学士一职空缺多时,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被排斥在外。不提拔就不提拔吧,皇帝还做贼心虚地发表了一篇上谕,在上谕中毫无来由地又一次批评刘墉“向来不肯实心任事”,并举例说,皇帝曾向刘墉询问新选知府戴世仪可否胜任,结果刘墉对以“尚可”;而戴本来十分庸劣,断难胜任。可见刘墉平日里对于铨选用人全未留心,只是以模棱两可之词敷衍塞责,要他“扪心内省,益加愧励”。

  1797年,授刘墉体仁阁大学士,但仍旧指责他“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并说“兹以无人,擢升此任”,可见其评价。

  当然,最后两条嘉庆初年的上谕,代表的仍然是乾隆帝的意见。

  从刘墉这一期间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在这里利用了他官场游戏规则中的这一条——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刘墉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非常善于反省的人,他的家庭早就教会了他这些。他知道,这是乾隆皇帝在故意找碴收拾自己;他也知道,和珅在这中间,没有起什么好的作用。怎么办呢?只能是一方面努力安抚怒气冲冲的乾隆皇帝,另一方面极力地与和珅等贪污集团周旋。

  如何努力安抚怒气冲冲的乾隆皇帝呢?

  刘墉心想,在乾隆皇帝面前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不管自己事情做得是对还是错。如果自己得罪了皇帝,不要向皇帝解释些什么,只有今后小心伺候皇上而已。

  如何小心伺候乾隆皇帝呢?只能是充分地利用自己的其他聪明才智,诸如诗、词、歌、赋、书法、文章等方面,在这几个方面找补找补就可以了。

  刘墉心里面想,我善于书法,又善于对对子,不如干脆就从这方面入手哄一哄皇上开心吧,也让他早些摆脱国泰案之后的烦恼吧。

  国泰案后的一天,乾隆皇帝率领几个有文采的大臣去盘山散心。

  这几个文臣里面当然有刘墉啦。不是乾隆皇帝想带他出来,而是刘墉太有文采了,只能带上他。不带上他,连个陪自己写字的人都没有——纪晓岚也不行,他文采虽好,可字写得不好。

  今天天津市蓟县的盘山因为很像江南的山而很受乾隆皇帝的喜爱。乾隆皇帝曾八游盘山,并留下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之句。因此,乾隆皇帝每次遇到不开心的事的时候,就会想到盘山来散心。这一次,他又来了。而且,还带来了刘墉。

  这一次,乾隆皇帝还带来了一个戏班,在盘山上面的“江山一览阁”的大戏台上唱戏。乾隆皇帝一边听戏,一边思考。忽然心血来潮,要群臣为戏台拟联。某大臣才思敏捷,立即献上一联:

  听律吕,点破世态炎凉;

  见衣冠,描尽人间冷暖。

  应该说,这副对联生动传神地概括了戏曲的艺术规律,对仗工整,寓意深刻。但乾隆觉得它过于文雅。片刻之后,另一大臣交出了第二副对联:

  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

  这副戏联就像绕口令似的,也不太合律,难怪乾隆嫌它粗浅。要求众臣再想一想。此时,戏台上刚好在演《空城计》。诸葛亮端坐城楼抚琴饮酒,司马懿率领大军兵临城下。刘墉见此情景,灵感忽至,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

  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

  乾隆皇帝很满意,认为此联平易朴实,雅俗共赏。乾隆皇帝很高兴,命令刘墉立即笔墨伺候,将这副对联写好。现在这副对联还在“江山一览阁”的大戏台上。

  此时的乾隆皇帝忽然想到了蓟县周围的几个县名很有意思,就说:“我给你们出个上联,你们对对吧。”这上联是:

  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亦难丰润。

  刘墉一想,乾隆皇帝的上联用了蓟县周围的四个县名,那我也用蓟县周围的四个县名对下联吧。刘墉的下联是:

  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

  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刘墉对得十分工整。

  像这类的事情,刘墉做得多了去啦!乾隆皇帝对刘墉的火气也就逐渐地消失了。

  但是,还有和珅呢!他还会随时提醒乾隆皇帝的呀?怎么办呢?刘墉如何与和珅等贪污集团周旋呢?

  刘墉想到了下面一点:对于贪官,就要投其所好!

  有的观众说了,啊?您的意思是说,刘墉要向和珅认输?要向和珅行贿?啊,是啊!不这么着刘墉还能怎么着?与和珅拼个鱼死网破?那是刘墉吗?三十多岁出道,当了三十多年官的刘墉会干这种事?我怎么看着您想象中的刘墉倒像是《水浒传》里面的李逵呀。

  这可不是刘墉的风格。

  刘墉在国泰案件之后,立即主动与和珅讲和。怎么讲和呢?刘墉想到了自己的字。

  说起刘墉的字,刘墉还真是个大书法家。史传其“书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其书法特点之一是用墨浓重,故人称“浓墨宰相”。他的书法貌丰骨劲,别具面目,尤长小楷,与翁方纲、梁同书等人齐名。

  和珅久闻刘墉书法之名,总是想要刘墉的字。正好国泰案发生的前些天,和珅向刘墉索取字画,但是刘墉借故推脱没有给和珅写。刘墉心想,我何不干脆现在给他写个条幅呢?说写就写。写完了刘墉就主动给人家和珅送去了。

  有的人在想,难道刘墉就这么着就完啦?就认输啦?就这么让和珅等人为所欲为了吗?

  没有,不是这样的。刘墉心想,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着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必须知道: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刘墉心想,我要等待时机、曲线救国,总能再找到机会收拾和珅这个贪官、这个天下贪官的总后台。他也在像别的正直的大臣一样,在等待着新的皇帝即位。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