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和珅:二号人物 > 第八章 潜伏在大清朝

第八章 潜伏在大清朝

  空有一身才华却在科举考试中不能得中,这不能不说是和珅的悲剧。不管你和珅再怎么有才能,你还是不能得到朝廷中很多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官宦之路的大臣的肯定。肯定了和珅,就等于是在否定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自己。

  选择朋友的四项基本原则

  我们有的读者经常看一些各种戏说的影视剧作品。在关于和珅的影视剧作品中,王刚主演的和珅,虽然滑稽,但是给我们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和珅是一个大贪官。可是,在《乾隆王朝》中,由陈锐主演的和珅却是一个悲剧形象,他铁面无私,一心为国、为民、为皇帝着想,完全是一个清官形象。两个不同的人主演的剧作中的和珅完全不同,哪一个才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呢?

  王刚主演的影视剧作品很明显走的是戏说的路子。从他主演的影视剧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乾隆朝,真正敢于与和珅斗智斗勇的正直大臣实在是太少了,好像只有刘墉、纪晓岚、王杰、董诰、海升等极少数的人。还有很多年前的一部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中的主人公王尔烈,也是从侧面与和珅斗智斗勇的正直大臣。而其他的绝大多数的大臣呢?他们或者是和珅的帮凶,助纣为虐;或者是骑墙派,态度模棱两可。

  我们不禁要问,这是真实的吗?

  刘墉、纪晓岚、王杰、董诰、海升、王尔烈等人是否真正与和珅斗智斗勇过,我们先暂且放在一边不提。但是最起码有一点,这些影视剧作品所反映的现象却是真实可信的,是符合平常我们所说的正史的记载的:第一,在乾隆朝,和珅是个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大贪官;第二,在当时,真正敢于与和珅斗智斗勇的正直大臣不但真的很少,而且很难成功;第三,在当时,和珅的亲信实在是太多了,他们或助纣为虐,或与和珅沆瀣一气,共同打击与和珅作对的人,并扩大和珅亲信的队伍。

  《乾隆王朝》这部作品很明显走的是正说的路子。但是,在我看来,它似乎离我们所说的正史太遥远了,遥远到了令我非常吃惊的地步。当然,这部作品的编剧如此正面刻画和珅,把和珅刻画成为一个悲剧形象,刻画成为一个铁面无私、一心为国的清官形象,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可言。毕竟,历史,尤其是正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嘉庆皇帝讨厌和珅,这是历史事实,而和珅最终被嘉庆皇帝赐死,这也明确无误地记载在正史当中。因此,正史中的和珅很有被栽赃陷害的可能,这个推理也是很符合逻辑的。

  这部作品也有它很真实的一面:第一,这部作品中的两个皇帝的形象(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非常真实,他们喜怒无常,思想很保守,皇权思想严重,拒绝对外开放;第二,和珅很有些本事,很会为皇帝着想,后来也很会为自己着想;第三,乾隆皇帝宠信和珅,而嘉庆皇帝讨厌和珅。但是,《乾隆王朝》这部作品对于历史事实的刻画,不真实的一面简直是太多了。而且,有些很明显、连《乾隆王朝》也不得不承认的、不利于和珅的历史事实,《乾隆王朝》也要为和珅进行辩护,但是这些辩护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关于这些内容,我们后面再做简要说明。

  当然,两部戏也有共同点。从和珅的角度讲,与他同朝为官的大臣主要有三类:一是和珅的朋友;二是和珅的对手;三是其他旁观者。

  对于这三类人,和珅都是如何对待的呢?尤其是他是如何选择朋友的呢?选择朋友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他的对手又都是些什么人?什么人才能够成为旁观者?

  我们接下来就探讨一下和珅是如何处理他与同朝为官的大臣的关系的,也就是和珅的用人之道。

  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得知,和珅的朋友实在是太多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和珅的朋友,除了他的家人和琳、他的家奴刘全之外,还有汪如龙、吴省钦、吴省兰、苏凌阿、福长安、国泰、伊江阿等很多人。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和珅选择朋友的标准是什么呢?

  和珅选择朋友,不但有标准,而且他的标准还很严格。

  凡是他选中的朋友,一般都符合下面这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与他经历、背景基本相似的人。

  二是官员中的无能之辈。

  三是犯了罪错被自己抓住的人。

  四是重要官员的家人。

  适时打出同情牌

  我们为人处世都知道,经历、背景基本相似的人,共同语言似乎更多一些,他们更容易成为知心的朋友。您想呀,就比如和珅上咸安宫官学时遇到的那些同学,他们能与和珅有共同语言吗?那群富人家的贵公子,能理解和珅这个无父无母的穷孩子吗?不成为对手就不错啦,不欺负他就不错啦,哪能成为朋友呢?

  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知道,和珅的经历、背景有两点应该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

  一是和珅的童年时代很不幸。

  和珅3岁丧母,9岁丧父。从小和珅兄弟二人只能寄人篱下,每天看继母的白眼生活,可谓童年不幸。

  当然,这也养成了和珅独立的人格。孟子曾经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们往往是这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痛苦,也催人奋进。自立、自信、自强、谨慎、工于心计,这是成就和珅一生事业的基础,也是和珅最终能够得到乾隆皇帝喜欢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自幼或丧母、或丧父、或父母双亡而能成就大事业的人太多了。这些伟人,不但经历过更多挫折,而且经历了更多思考,还要时时留心,并给予自己信心以面对更多的挫折。

  远的不说,仅就清朝而言,努尔哈赤10岁丧母,皇太极12岁丧母,顺治皇帝福临6岁丧父,康熙皇帝8岁丧父、10岁丧母。上述诸人哪一个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

  努尔哈赤是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是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日后二百多年的大清朝。

  顺治皇帝即位时,掌握帝国实权的是他的叔叔多尔衮。为了能够“独立”,他日日刻苦学习、励精图治,曾说:“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阅读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发愤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书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了“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

  像他们这样的人出了成绩、成就了大事业,更加值得人们的尊敬。

  乾隆皇帝喜欢和珅,很大程度上是在回忆和认同大清朝艰难的创业历程。您想呀,乾隆皇帝的祖先——努尔哈赤、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他们都像和珅一样幼年不幸,看到和珅,乾隆皇帝能不想到几位先人吗?能不同情和珅吗?和珅自己又聪明、有才华,乾隆皇帝能不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吗?况且,这对乾隆皇帝来讲,就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呀。

  当然,像和珅这样经历过苦难的聪明的人,如果走向人生的另一个方向的话,那他们对于社会的危害就会更大。很多脆弱的人承受不住生活中接二连三的打击,有的人愤恨,恨他人,恨社会,恨命运,进而报复,甚至做出让人无法理解的变态的事情,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和珅是两个方面结合的典型:既很有工作能力,又贪婪成性。这两方面的特点为他成为“巨贪”创造了最为适合的温床。

  二是和珅参加科举考试没有中举。

  和珅经过了几年在咸安宫官学的学习,又得到了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英廉的赏识。在结婚后不久他就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是没有中举,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毕竟,和珅是太有才了。

  空有一身才华却在科举考试中不能得中,这不能不说是和珅的悲剧。不管你和珅再怎么有才能,你还是不能得到朝廷中很多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官宦之路的大臣的肯定。肯定了和珅,就等于是在否定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自己。这也迫使和珅在朝廷中只能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心智,认真研究皇帝个人的好恶,投其所好,步步高升,从而走上了人生的邪路,最终落得个十分悲惨的下场。

  有才能的人科举考试不能得中,这不只是和珅个人的悲剧,更不能不说是整个大清朝的悲剧。历数296年的大清朝,多少有才能的人都被这可恶的八股取士制度吞噬了生命。即使没有被吞噬了生命的人中,又有多少人能生活得幸福或是能够充分地为国家效力呢?曹雪芹、吴敬梓、蒲松龄等没有在科举考试中胜出的人的作品,哪一篇不是一字一血地充满着对于八股取士制度的谴责的呢?而通过这八股取士制度胜出的人中又有多少是有着真才实学的呢?

  有才能的人科举考试不能得中,这更不能不说是在中国已经盛行了千年的科举制度的悲剧。早在隋唐时期,曾经被人誉为“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科举制度,本意是通过考试选拔更多的普通地主阶级中的人才来为国家效力,是一种巩固统治的好办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它却走上了反面,只能选拔庸才和顺民,不能真正选拔人才为统治者所用。1905年,这被伏尔泰等西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甚是称赞的制度最终被历史舞台淘汰了。

  和珅选择朋友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幼年遭遇不幸、科考又未成功的人,尤其是科场失意的读书人。像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这些人更容易成为他的密友。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的汪如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汪如龙这个盐商只是个商人,其实不然。汪如龙本系世代书香,祖父于康熙年间做过道台,父亲于乾隆初年也当过知县,后来辞官归隐,追随名闻天下的郑板桥学习书画。汪如龙亦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可惜汪如龙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而家中余钱无多,乃弃文从商,逐渐成为江南大贾。但是,你汪如龙再有钱,也是社会的底层。封建社会里,“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你商人再有钱,也是社会的最底层,也永远不会让人看得起。所以,作为汪如龙来讲,他还是要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商人身份。这时,他想到了和珅。

  和珅随乾隆皇帝南巡时,受尽汪如龙尊崇。而且,汪如龙很会讨皇上欢心,和珅有意拉拢他道:“你我俱为读书人,又同科场失意,同是天涯沦落人,一起共创大业吧!”汪如龙也知道自己如能入得和珅门下,不但荣华富贵,权力、美色皆入己囊中,于是回道:“学生有先生为师,真乃如沐春风,岂敢不肝脑涂地以报先生?以后祈望先生多加照顾,多加栽培。”和珅满口应诺。就这样,汪如龙拜在了和珅门下。

  除汪如龙外,严格说来,吴省钦、吴省兰兄弟二人也是符合这第一项基本原则的。

  吴省钦(1729~1803年)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吴省钦之弟吴省兰(?~1810年)也在乾隆二十八年由举人考取咸安宫官学教习的,他曾是和珅的老师。

  虽然吴省兰满腹经纶,但就是久久考不中进士。吴省兰的学生和珅一举成名后,吴省兰就想通过走和珅这条捷径,达到科考蒙混过关的目的。而此时的和珅兄弟二人正在培植党羽,也急需吴省钦、吴省兰这样满腹经纶的人为自己出谋划策。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吴省兰听说这一年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是和珅后,就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首先是登门去拜见和珅。他与和珅一见面就双膝跪倒,称和珅为老师,自称门生。和珅身为乡试的主考官,而吴省兰参加乡试,考试的人称主考官为老师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和珅当之无愧。就这样,吴省钦、吴省兰兄弟摇身一变,由和珅的先生变作了和珅的门生。既然是门生,乡试中自然要多多照应,和珅就把他猜到的试题告诉了他们。

  顺天府乡试的考题是由乾隆皇帝亲自拟定的,在《四书》范围内出,一般是由内阁向皇帝呈上一部《四书》。由皇上据《四书》中的句子命题。然后,再将其加以密封,交给内阁。和珅又是怎样猜到试题的呢?野史上说,乾隆皇帝把题目拟好之后,交给身边的太监,由太监捧着密封的题目交给内阁。和珅早就等在路上,拦住他,问他乾隆皇帝命题时的情况,太监说乾隆皇帝翻阅《论语》第一本,等到快翻完的时候,才面露微笑,奋笔疾书。和珅由此推断,考试的题目一定在《论语》“乞醯”一章中。

  醯,是我国古代对于醋的别称。我们今天称呼山西人为“老醯”的“醯”字实际上就是这个字。《论语.公冶长》篇里面记载,“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微生高是孔子的学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爽直?有人向他要点儿醋,他家没有,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那里讨来一点儿给别人。”

  “乞醯”中嵌着“乙酉”两个字,而乡试之年恰好是乙酉年,凭借着和珅对乾隆皇帝的了解,和珅认为,乾隆皇帝一定是以“乞醯”一章的内容为乙酉年科考的题目。

  和珅当下就让吴氏兄弟多多留心《论语》“乞醯”章,自然不会有错。吴省钦、吴省兰大喜过望。乡试过后,题目果然不出和珅所料,他们二人因此都考中了举人。自此,他们二人就成为和珅的死党,一路官运亨通,直到和珅倒台之后,他们才被罢免。

  以和珅的聪明才智,猜中乾隆皇帝的考试命题,本来不足为奇。只是前面这个故事中的“乾隆乙酉年”,历史上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此时的和珅尚未被皇帝见用,尚在咸安宫官学读书。因而,时间的差误,影响到事实本身的可信度。但是,和珅具备揣摩皇帝意图的这种才能,却是不容置疑的。也就是说,和珅通过这种办法,培植党羽,也是非常可信的。

  通过类似的方法,和珅还拉下不少人马聚集门下。《清史稿》上记载,在和珅被抄家的时候,家里门客、奴仆有上千人,宛然有战国食客三千的孟尝君之风。

  拍马屁的最好人选

  聪明绝顶的和珅的朋友自然也愚蠢不到哪儿去,读者们或许会这么想。可是我们却发现,在和珅的朋友当中,也存在着许多无能之辈。那么,在当时的官员中,是无能之辈多还是有能之辈多?官员中的无能之辈为什么会找到和珅?和珅为什么会收容这些官员中的无能之辈作为朋友?

  首先,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在当时的官员中,无能之辈多还是有能之辈多?

  当然是无能之辈多啦。我们不否认在当时的情况下,通过八股取士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也有一些人才,诸如刘墉、纪晓岚、王杰、董诰、阿桂等人。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通过八股取士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绝大多数都是些诸如兵部、户部和工部侍郎苏凌阿等无能之辈。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官员中的无能之辈为什么会找到和珅?

  其实原因很简单,官员虽然无能,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理想,没有欲望,他也想往上爬不是?可是自己又没有往上爬的资本,怎么办呢?只能是靠自己溜须拍马向上升迁。要溜须拍马,就要找到合适的对象。位居高位的人不止和珅一个,为什么这些官员都找上了和珅呢?

  因为这个被他们拍马屁的人必须符合下述两个条件:

  第一,只认钱不认人。不管我是谁,只要我给你好处,你就会给我办事,给我提供升迁的机会,只有这样我才能够打破一切束缚,顺顺当当地一路升迁,而不必担心欠下还不了的人情。钱重要,但是权更重要,有了权还怕没有钱?有了权,钱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以钱换权,这是无能之辈们升迁的最简单的途径。毕竟,他们身处官场,能够生存下来,这点儿道理还是懂得的。虽然他们在工作上略显无能,本人或许也没有什么才华可以施展,但在溜须拍马上还是有一定造诣的!他们能够找上和珅这样爱财的人来帮他们升迁,绝对是找对了人。

  第二,这个人还必须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否则的话,我给了你好处,你也想给我办事,也想给我提供升迁的机会,可你没有这个能力,也是白搭不是?你自己都没有那个权力,你自己都没有到那个位置,上哪儿给我升迁去呢?

  细数一下,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人,偌大的乾隆王朝真的只有和珅一人而已!

  现在我们回答这第三个问题:和珅为什么会收容这些官员中的无能之辈作为朋友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正是因为这些官员无能,又有往上爬的欲望,所以,只要你给他提供升迁的机会,他就会心甘情愿地听你和珅的话,就会心甘情愿地替你和珅办事。这些官员虽然无能,可只要你告诉清楚他,某件事具体该怎么办,他还是会办的。

  与此类无能的官员对应的是,那些很有能力的官员,正是因为他们有能力,他们可以不依靠你和珅就能升迁,他们只要凭借自己的真实本领就能升迁。既然如此,他们还凭什么要心甘情愿地听你和珅的话呢?他们又凭什么要心甘情愿地替你和珅办事呢?所以说,和珅与那些官员中的无能之辈之间的“生意”,就是你情我愿、皆大欢喜的事情。

  被和珅收容为朋友的、官员中的无能之辈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苏凌阿。

  比和珅大了33岁的他他拉.苏凌阿(1717~1799年),是满洲正白旗人,乾隆六年(1741年)举人。但是因为他这个人太没有本事,所以在官场上是久不得志。直到和珅崛起后,苏凌阿才看到了自己升迁的机会。于是从乾隆五十年(1785年)开始,苏凌阿就不断地巴结和珅。和珅呢,也是看到了苏凌阿这个人肯听自己的话,将来肯定有机会给自己办事,所以也不断地在乾隆皇帝面前说苏凌阿的好话。后来,在和珅的帮助下,苏凌阿果然就当上了兵部、户部和工部三个部的侍郎(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国务院某部的副部长)。此时的苏凌阿虽然身为三个部的侍郎,手握大权,却并不称心,因为在朝中为官远不像做个地方上的总督巡抚那样容易榨取钱财。于是,他便又向和珅送了一份重礼,求和珅为他觅个总督的职位坐坐。

  和珅也果然没有令他失望,回头便奏明了乾隆皇帝,说苏凌阿为官如何清廉,如何精明干练,足以担当一方大任。果然,不久以后,乾隆皇帝就委任年迈无能的苏凌阿为两江总督。苏凌阿心满意足地到了任上,当地的提督、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一齐前来拜见这位新任的总督。苏凌阿厚颜无耻,对每位前来拜见他的属员,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上厚恩,命余觅棺材本来了。”这是当面就要向属下索要钱财。

  后来,在嘉庆二年(1797年),苏凌阿在和珅的保举之下,居然又升为大学士,兼署刑部尚书(相当于公、检、法三个部的正部长)。直到和珅被诛后,他才被迫退休守陵去了。当然,没过多少日子,他就死了。嘉庆皇帝评其为“两耳重听,衰迈难堪”。

  《乾隆王朝》这部电视连续剧也印证了这一点,和珅看中的尽是些投机取巧、慷国家之慨、大赚昧心钱之人,如普道昭、王亶望等。

  普道昭本是乾隆时期的一名商人,他同样巴结上了和珅,后因和珅的举荐而任知县,最初为官尚清廉。乾隆南巡时,发现了他的勤政爱民之举,便提携他为巡抚。被提拔上任的他将官场当作他熟悉的商场来经营,借手中的权力大做贪官。

  王亶望也是有清一代有名的贪官。他历任甘肃宁夏知府、甘肃布政使、浙江巡抚,向上爬的秘诀就是用钱开路,行贿送礼,竭力巴结上司——这其中就有一个和珅。升迁之后,王亶望下面的官员为了获得好处,又拼命地给他送银子、礼物,让他收获颇丰。不仅如此,他还靠“捐监冒赈”中饱私囊。然而,贪污之举被查之后,他最终仍是落得了个被斩首的下场。

  手握把柄好办事

  大清朝的官场之中,其实是很黑暗的,不但依靠裙带关系谋权、谋利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贪污腐败非常盛行。这其实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不能避免的现象。

  就说这个裙带关系吧。毕竟,从夏朝开始的中国历史,直到清朝灭亡,都是家天下,都是一个家族的天下,皇帝都或是父死子继、或是兄终弟继,没有什么让贤之说;而他们手下的大臣,也一个个都是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的后代能够世代为官打下基础。即便是盛世王朝也是如此。而我们所说的科举制度,只不过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的补充而已。

  再说这个贪污腐败。既然是家天下,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法律的缺失;这个社会就一定是一个“人治”社会,而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人情”高于“法律”的现象就一定会普及,“法律”在“人情”面前就一定会黯然失色;所谓的“法律”就很难制止贪污腐败。尽管康熙、雍正、乾隆等人都是我们常说的所谓的有道明君,尽管康熙、雍正、乾隆等人都曾经为此做出过不懈努力,尽管他们也都想让大清朝延续长久,但是他们一样不能制止住官场中的黑暗,一样不能有效地阻止大清朝的衰落和灭亡。

  只要是家天下,这个朝代就不能解决裙带关系严重、贪污腐败盛行的问题,这个朝代的灭亡就只能是时间问题。

  在和珅的众多党羽之中,就有很多都是本身就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

  这里就有三个问题:第一,和珅收容很多本身就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作为朋友和心腹?这可能吗?第二,曾经因为各种罪错被和珅抓住的人还有利用价值吗?第三,和珅如何收容这些曾经因为各种罪错被他抓住的人作为朋友?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和珅收容很多本身就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作为朋友和心腹?这可能吗?

  诸位有所不知,要说起来呢,这些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按照《大清律》来说,是该受到严厉处置的;即使是身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和珅,按《大清律》的要求来说,也不应该收容他们作为朋友和心腹;即使是简单的收容,也应该是犯了窝赃罪,也应该是会受到严厉惩罚的。

  但是,诸位,别忘记了,这是大清朝的天下,是人治的时代而不是法治的时代。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封建朝代,都是人治大于法治——不管它是秦汉、唐宋还是元明清,都是如此。在这样的朝代,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根本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问题。“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能是封建社会的人们的一种善良美好的愿望而已。

  我们看看任何一部正史,里面都有大量的官员犯罪而皇帝任意改变刑期的现象出现。远的不说,就以与和珅同朝为官的纪晓岚来说,也曾经因罪被发配新疆充军,但是后来乾隆皇帝因为找不到陪他应和的诗人而又急急忙忙接回了北京,恕了他的罪。不过,关于纪晓岚发配新疆乌鲁木齐戍边一事,《乾隆王朝》虽然也写到了这一点,但是写的却完全不是历史事实。

  在《乾隆王朝》中,纪晓岚被发配新疆,似乎是因为纪晓岚想要避开乾隆皇帝的两个儿子的接班之争,所以,他被发配新疆乌鲁木齐的时间按照推算,应该是在乾隆皇帝准备确立接班人前后,也就是应该是在1794年左右。但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却是,纪晓岚因为自己的亲家、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贪赃枉法而受到牵连,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被发配新疆的,这一年和珅18岁。到了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就又回到了京师,这一年和珅20岁。这个时候的和珅还远远没有登上大清朝的政治舞台呢!

  再说与和珅、纪晓岚同朝为官的刘墉,在他犯了错后,乾隆皇帝只是看在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的面子上,给予他降职处理而已,而且居然还在刘墉降职离京外任之前亲自写诗相赠。这是多么大的面子呀,这哪里是在处罚犯罪分子呀,简直可以说是在鼓励犯罪嘛。

  也正是因为如此,和珅才敢公然置法律于不顾,收容那些本身就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和心腹。因为他知道,这些人随时还会被乾隆皇帝赦免的,与其让这些人因被乾隆皇帝赦免而感谢皇帝,还不如在自己直接查处的时候就替这些犯罪分子遮掩一些,让他们感谢自己。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曾经因为各种罪错而被和珅抓住的人还有利用价值吗?

  当然有利用价值啦!而且价值还不小呢。这种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起码少了一个对手,多了一个朋友。

  第二,还有可能少了不止一个对手,多了不止一个朋友。

  第三,使得自己的消息更加灵通。

  比如,我们在上一章中说到,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因为贪污而被大学士阿桂与和珅的弟弟和琳查处的杭州织造盛住就很有利用价值嘛。毕竟,他是皇帝的小舅子呀。最起码,他的消息是灵通的呀。而且,后来的事实证明,乾隆皇帝在一年多以后又重新起用盛住担任杭州织造了呀。您想一想,可亏在如何处理盛住的问题上,和珅的弟弟和琳高抬贵手,盛住与和珅、和琳兄弟二人成为了朋友;否则的话,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岂不是多了一个十分厉害的对手吗?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和珅如何收容这些曾经因为各种罪错而被他抓住的人作为朋友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枪口抬高一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呗。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提到的王亶望等人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陕甘总督勒尔谨(宜特墨氏,满洲镶白旗人)向乾隆奏报:“陕甘两省,年年不寸,大旱异于地方,又加上土地瘠薄,百姓贫困窘迫,若年年依靠国家,累及国库,臣等内疚,不如在甘陕实施捐监,全民交纳米麦,以此换得国子监生,得利应试之官。”也就是说,为了当地百姓能够活命,又不需从国库中调拨银两,只好命令那些想取得监生资格的读书人交纳粮食,以此来换取监生身份,实际上就是把监生的身份明码标价向外拍卖了。乾隆明知这一办法不是长久之计,可是情形紧急,也就只好如此了,遂命浙江布政使王亶望远赴陕甘主持此事。结果,此后连续三年,陕甘奏报,连年旱灾,共有15万人因捐粮监生,从账面上看,所捐的粮食已经超过了600多万石。实际上,旱灾是假,各级官员全都以旱灾的名义将捐粮侵吞,中饱私囊,就连乾隆皇帝特派去主持此事的御史王亶望也贪污巨大。他在给乾隆皇帝的奏报中还遮掩事实,虚假汇报:“连年监粮太多,致使仓库充盈,装纳不下,拟另建新库二十座,特奏请皇上拨银。”乾隆皇帝拨给他16万两银子,用于建造新库,没有粮食,建什么新库,这16万两银子当即被各个贪官污吏瓜分干净了。

  乾隆皇帝不知道陕甘实情如何,就命和珅来到陕甘视察。和珅下车伊始,勒尔谨、王亶望等率几百名官吏豪绅前去迎接。和珅一见当地官员的表情,就对陕甘捐监的事猜到了十之八九,很快就将勒尔谨、王亶望等人收入帐下。

  当然,勒尔谨、王亶望等人最终事发而被诛杀,是在乾隆四十六年,也就是1781年的事了。关于王亶望等人最终事发而被诛杀,《乾隆王朝》与《铁齿铜牙纪晓岚》两部电视连续剧有着截然相反的说法。

  在《乾隆王朝》中,关于王亶望等人的描写是这样的:先是和珅发现王亶望是个人才,于是向乾隆皇帝推荐了王亶望,王亶望被提拔;后来和珅发现王亶望贪赃枉法,于是又主动向皇帝揭发检举,王亶望被杀。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首先向皇帝揭发检举王亶望的人又成了纪晓岚了。

  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呢?哪一个都不真实,都是假的。

  最早揭发检举王亶望的人是大学士阿桂,最早审理此案的是刑部侍郎杨魁如和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陈辉祖,最终审判王亶望的人是在热河行在的所有大臣。此案终结时,共判死刑57人,发配56人,还有不少人受到牵连。王亶望最终也落得了被斩首的下场。因此,在王亶望这个案件中,既与和珅没有什么关系,也与纪晓岚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话已经与和珅的用人之道离题太远了。话说回来,每当各地出了重大纰漏,不待乾隆皇帝指派,和珅也会主动请缨:远赴云南调查李侍尧的案件;出巡西部为乾隆皇帝建选行宫。每一次都让他志得意满,决不会空手而归。多次的出巡,也让各地方官都亲自领教了他的权倾朝野,贪婪无度,更多的人开始依附于他,成为他的忠实爪牙。

  学会“曲线救国”

  和重要官员的家人做朋友比和官员中的无能之辈做朋友相比,便容易理解得多了。问题是:什么人才是重要官员?重要官员的家人为什么会投靠和珅?和珅为什么会以这些重要官员的家人作为朋友?和珅以这些重要官员的家人作为朋友的效果如何?

  首先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人才是重要官员?

  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真要回答起来确是很不容易。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一品官员都是重要的官员,也并不是所有的封疆大吏都是重要的官员。这里所谓的重要官员实际上指的是那些祖孙几代均为高官且世代受皇帝重用的官员。我们仅以乾隆朝时期与和珅相关的官员为例进行简单的说明。

  有的读者会想起两个人,刘墉和纪晓岚。他们是重要官员吗?

  我们先说纪晓岚,他不是重要官员。因为,他的出身还不如和珅呢!他是一个汉人,一个普通的汉人,他出生在叫直隶献县崔尔庄(今属河北沧县)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一点儿靠山也没有。纪晓岚最多算是一个富农家庭的次子,他的父亲也就是个地方知府。和珅,他好歹也是一个满洲人吧?他的父亲好歹也是个福建都统吧?他的家庭要比纪晓岚的家庭强多了!

  再说刘墉,他算是重要官员。为什么呢?因为刘墉的家庭就是祖孙几代均为高官且世代受皇帝重用的官员。刘墉的爷爷刘棨在康熙年间官至四川布政使;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在乾隆年间曾经担任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兵部、上书房总师傅等官职;刘墉本人又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内阁学士、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您想想,这样的人是不是得罪不起?是不是重要的官员?得罪了他,还能有您的好?

  除了刘墉之外,还有什么人是重要官员呢?傅恒、阿桂、永贵、四川总督文绶等人都是重要官员。

  傅恒这个人我们知道,他姓富察,满洲镶黄旗人。乾隆皇帝的原配妻子孝贤纯皇后是他姐姐,他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他们家算是名门世家,傅恒虽然幼年丧父,但他有个好姐姐。这个姐姐不仅对傅恒教导有方,和乾隆皇帝也是感情至深。傅恒的四个儿子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都是朝中重要官员,尤其是福隆安、福康安二人。福隆安是乾隆皇帝的驸马爷,娶了乾隆皇帝和皇贵妃所生的第四女和硕和嘉公主;福康安也是朝中最为重要的官员,历任云贵、四川、闽浙、两广(广西、广东)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

  阿桂,我们前面多次说起过,此处从略。其父是大学士阿克敦。

  永贵,与阿桂并称为乾隆朝“二桂(贵)”。其父布兰泰,雍正年间为江西巡抚;永贵本人官至吏部尚书、参赞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协办大学士;其子伊江阿,官至山东巡抚。

  四川总督文绶本身并不是重要的官员,可他是刘墉的老上级,他的儿子是谁呢?是国泰。这个人我们后面会讲到。

  其次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重要官员的家人为什么会投靠和珅?

  重要官员的家人投靠和珅,必然有他的理由。这些理由一般不会超出以下几点:

  第一,自己不学无术,自觉不能为祖宗争光,不能做出光宗耀祖之事业,可是又于心不甘。这样的人,诸如傅恒的儿子、福康安的弟弟福长安之流。

  第二,自己真心非常钦佩和珅的才能和学识。不管我们如何评价和珅,和珅的才能和学识应该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充分肯定的。那个时代就有很多人真心非常钦佩和珅的才能和学识。比如,和珅发现并且保留了《红楼梦》书稿,就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尤其是得到了永贵的儿子伊江阿之流的钦佩和赞赏。

  说起和珅发现并且保留了《红楼梦》书稿一事,我们都知道,是和珅发现并且保留了《红楼梦》书稿。但是,他是怎么样发现并保留《红楼梦》一书的呢?

  原来,和珅发现《红楼梦》极为偶然。在和珅做《四库全书》的总裁、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曾经向天下征集书籍。有人把自己得到的手抄本《石头记》献给了和珅。和珅看了以后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但是又怕乾隆皇帝认为是反书。他就想,我怎么办呢?正好,当时乾隆皇帝特别敬重的皇太后身体不舒服,干脆,我采取曲线救国的办法吧!我借看望皇太后之机,每天读一段《石头记》中的内容给皇太后,皇太后听了之后肯定动情。结果正如和珅所料的那样,皇太后不但果然每天都让和珅给她读上一段《石头记》外,还要求乾隆皇帝允许出版界将这本书刻板印刷。乾隆皇帝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答应了皇太后的要求。这本书后来就以《红楼梦》的名字出版发行了。

  伊江阿原本就是和珅的死党,他原本就非常钦佩和珅在诗歌方面的才能,两个人常常以诗歌相和。《红楼梦》出版发行之后,他们两个人的关系更为密切了。尽管其父永贵曾弹劾过和珅,伊江阿却一直都对和珅死心塌地。

  第三,自己不但不学无术,而且经常替家人惹是生非,需要和珅的帮助。这样的人诸如四川总督文绶的儿子国泰之流。

  国泰(富察氏,满洲镶白旗人)从小生长在锦衣玉食的温柔乡中,养成了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性格,脾气暴烈,不学无术,经常替家人惹是生非。清人洪亮吉在他的著作中这样评价国泰:性暴戾,妻子仆隶皆若一日不可共居……国泰怒时,或至扑妻子、刃仆隶。这样一个人,就连他的妻子都到了不能与他共居一日的地步,换作别人,是无论如何不会与他结交的,可是和珅从不轻视国泰,而且尽自己所能全力以赴帮助国泰。因此国泰对和珅大有知遇之感,也尽心尽力为和珅张目。

  现在我们回答第三个问题:和珅为什么会以这些官员的家人作为朋友?

  和珅以这些官员的家人作为自己的朋友,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得这些重要的官员永远不敢弹劾自己。比如,阿桂、永贵、福康安、刘墉等人,一直都想弹劾和珅,可是又一直因为家人而心存顾虑,不敢弹劾他。

  现在我们回答第四个问题:和珅以这些重要官员的家人作为朋友的效果如何?

  一个最为重要而明显的效果就是,和珅通过此举,促使一些潜在的对手迅速成为了旁观者。如傅恒、福康安父子二人,他们一生都没有弹劾和珅;永贵一生也只弹劾过和珅一次,还因为被自己的儿子首先向和珅告了密而没能成功。

  另外一个效果呢?和珅增加了一些死党。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吧。

  一个例子是关于伊江阿的。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太上皇病逝,伊江阿首先写信慰问和珅而不是慰问嘉庆皇帝,可见对和珅的一片忠心。嘉庆皇帝也看出来了,很生气地说:“本日伊江阿由驿递到奏折,有寄和珅节哀办事等语。而于朕遭罹大故,并无一字提及,即以常情而论,寄书唁问,自当以慰唁人子为重。在伊江阿于和珅再三劝以节哀,而于朕躬反照常,具一请安之折,转将寻常地方事件承奏,不知是何居心。昨吴熊光一闻皇考升遐之信,即专折沥陈哀悃,敦劝朕躬,情间真切,似此方合君臣之义。吴熊光系汉人,又只系布政使,尚有良心。伊江阿身为满洲,现任巡抚,又系大学士永贵子,且曾在军机处行走,非不晓者可比,乃竟如此心有膜视,转于和珅慰问殷勤。可见伊江阿平日不知有皇考,今日复不知有朕,唯知有和珅一人,负恩昧良,莫此为甚。”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福长安的。嘉庆皇帝很看重福长安的特殊身份,在最终处置和珅的时候,非常希望能把福长安从和珅的阵营中争取过来。但福长安死心塌地,在嘉庆与他谈话时滴水不漏,拒不供认和珅的罪行。嘉庆皇帝对福长安也万分痛恨,所以亲政后连福长安一起治罪。

  有这样忠心之人,和珅也该知足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