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和珅:二号人物 > 第三章 当好苗子遇上好伯乐

第三章 当好苗子遇上好伯乐

  英廉看中的就是和珅的老成、持重;看重的就是和珅的聪明、机智;看重的就是和珅工作能力够强,而且喜怒不形于色。

  这些优秀的品质是经过了英廉的认真了解的。深通官场的英廉非常的清楚,和珅在这里学到的不光是丰富的知识,还有高强的能力,而且他将来一定能成就大事业。

  一把手家的倒插门女婿

  和珅上学时候的情况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叫英廉。

  综合《清史稿》、《清史列传》、《御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和相关方志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英廉原本姓冯,内务府包衣,汉军镶黄旗人,籍贯辽东沈阳地方(即今辽宁省沈阳市)。据说他的祖籍原本是在浙江嘉兴地区,后来其先祖由于某种原因,率领族人由浙江迁徙到山东地区居住,不久又辗转迁徙到辽东沈阳地区定居下来。英廉的先祖何时归顺后金已不可考。我们只是知道,英廉是镶黄旗包衣旗鼓人冯士勇的第六世孙。

  英廉,字六计,号梦堂,一号竹井老人。他生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从小聪明好学,知书识礼,奋发上进。在雍正十年(1732年)考中举人后,他便开始做官,历任笔帖式、江南河工学习、淮南府外河同知、永定河道、内务府正黄旗护军统领、江宁布政使兼江宁织造(并未上任)、户部侍郎、内务府大臣、刑部尚书、正黄旗都统、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并加太子太保,同时他还兼任过《四库全书》正总裁等官职。可以说,他是乾隆时期颇得皇帝青睐、信赖的有名的高官之一。英廉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为此,乾隆皇帝曾特意拨发白银5000两为其治丧,并赐祭祀于贤良祠,谥文肃。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英廉在乾隆朝始终为官,而且大部分做的都是高官,可以说是身居显位,并没有受到他出身低微的影响。他为官清廉,政声较好,因此受到乾隆皇帝的青睐。

  遇到和珅的时候,英廉担任的官职是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这是个多大的官儿呢?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刑部尚书这个官职。

  大清王朝的中央机构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的首脑有尚书和侍郎,都是复职,满、汉各一。刑部“掌天下刑罚之政令”,又与大理寺、都察院一起负责全国各衙门狱案判决的审核。刑部尚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安部门、检察院、法院三个机关的最高领导人,他一个人身兼三任。这个是他的一个官职。

  英廉还有另外一个官职是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相当于什么官儿呢?

  清朝在省级地方行政机关设立总督和巡抚进行节制。巡抚每省一员,总督则一般辖两个省,也有个别辖三个省或者一个省的。一般而言,巡抚的品级是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者为正二品;总督的品级是正二品,加尚书者为从一品。总督、巡抚同为封疆大吏,掌握着一方的军政监察大权。总督奉旨后还可以兼管河道、漕运、监课、关税等事务。一般而言,总督偏重军事,巡抚偏重民事。直隶总督,兼任巡抚之官衔,驻守保定,其权力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这两个直辖市和一个省三个地方的党、政、军一把手。

  英廉为什么会注意到和珅这个人呢?

  前面我们说到,英廉的职权很大,曾经担任大清朝的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

  英廉一生到底有几个儿子,目前还不大清楚,但至少有一个儿子和儿媳是在他健在时就先后去世了,并留下了一个小女孩。因为孙女自幼失去双亲,作为祖父的英廉就对其格外怜爱,精心呵护、培养。当其长大成人后,为了给她挑选一个理想的佳婿,英廉确实费了一番苦心。英廉,因为他是刑部尚书,所以他就经常要在北京城里转悠,就要经常去紫禁城里找乾隆皇帝汇报情况,所以就经常能够见到乾隆皇帝,也就经常能够在路过西华门附近的时候看到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学生。尤其重要的是,因为他只有一个孙女儿,所以他就特别地注意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学生。他在想,我的这个唯一的孙女儿将来嫁给谁呢?不但要嫁给一个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还一定要比我还要有学问、比我还要有本事。因此,英廉经常会为自己孙女儿的前途担忧,也就经常会有目的地到咸安宫官学里面去转悠。

  转来转去他就看出来了,和珅是一个好苗子。将来我那唯一的孙女儿就应该嫁给和珅这样的人。为什么呢?英廉他是怎样考虑的呢?他看中了和珅的什么优点呢?

  英廉看中的就是和珅的老成、持重;看重的就是和珅的聪明、机智;看重的就是和珅工作能力够强,而且喜怒不形于色。

  这些优秀的品质是经过了英廉的认真了解的。深通官场的英廉非常的清楚,和珅在这里学到的不光是丰富的知识,还有高强的能力,而且他将来一定能成就大事业。

  如此说来,我们可以认定以下一个基本观点:英廉可以说是发现和珅这一“人才”的“伯乐”。

  当然,他肯定还看中了和珅本人的相貌英俊潇洒——毕竟,和珅是一个号称“满洲第一俊男”的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呀。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和珅早年父母双亡。这符合当今社会的“有车有房,没爹没娘”——当然,您也可以表述为“车房俱备,父母双亡”——的标准。

  因为早年父母双亡,和珅从来没有得到过家庭的温暖,因此和珅肯定非常渴望有一个家庭,一个温暖安乐的家庭;而英廉的家庭,又是人口如此的稀少,这个家庭更加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接班人——类似于倒插门女婿的接班人——而和珅,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只有“车房俱备,父母双亡”的相貌英俊潇洒而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美男子,才能一心一意地跟着英廉的孙女儿踏踏实实地过日子,才能不会让英廉的孙女儿在未来的生活中受多少罪。

  自从发现了和珅之后,英廉等啊,盼啊,好不容易盼到和珅18岁了,能结婚了,英廉赶紧就把自己的孙女儿嫁给了和珅。和珅,你这一回可跑不了了,就给我当孙女婿得了,你可千万别上别人家去。

  想想,也真是怪,就和珅这么一个从小父母双亡的孩子,还居然得到人家的疼,得到人家的爱,这一点对于日后和珅的生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你一个要钱没钱、要权没权的人,人家那么高的地位,把他孙女儿嫁给你了,你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人家啊?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和珅会尽力去真心地照顾他的妻子,照顾英廉的孙女儿。和珅照顾他的妻子、英廉的孙女儿,照顾得特别好,他们日后的夫妻感情也很好。

  关于这一点,就连所有认为和珅是一个天下第一大贪官而对和珅本人恨之入骨的野史的作者们,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和珅和他老婆的夫妻感情很好。

  这个时候,和珅的真实写照就是:我一定要在她面前证明我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你要什么我都能给你——即使人家不要,我也能给你弄得到。

  当和珅18岁的时候,也就是1767年,英廉预备了丰厚的嫁资,亲自主持操办了和珅与自己孙女儿的婚事。

  诸位可别小瞧了这次婚礼。结婚之前,和珅是个无名的书生;结婚之后,和珅是个上流社会的新宠——一个中国版的于连.索黑尔诞生了。

  他心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

  过去结了婚的女人没有名字,和珅的妻子的娘家姓冯,所以我们就只能称和珅的妻子为冯氏。冯氏是发现和珅是“人才”的“伯乐”刑部尚书英廉的孙女,她是和珅的情感世界中最为重要的女人。

  有的读者一看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些疑问:一般而言,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像和珅这样的满清第一大官,最起码也应该用上“虽然家里三妻四妾,但仍然每天寻花问柳、生活糜烂”一类的形容才对。和珅的妻子冯氏居然是和珅的情感世界中最为重要的女人?不会是作者说错话了吧?

  作者还真的没有说错话。和珅这个人,他在颠覆着我们传统的观念。

  虽然,他是人所共知的满清第一大贪官,可是在家里面,他真的是对妻子很忠诚的。

  虽然,他也有几个小妾,但是第一,这些小妾都是经过他的妻子同意的,有的还是他的妻子亲自给他说的;第二,在他身边的这几个女人中,他的妻子从来都是他心目中最为重要的女人,是谁都不能代替的。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可是,正史中却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关于冯氏的记载。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史书的作者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和珅的妻子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英雄事迹,正史中就没有刻意为和珅的妻子树碑立传的想法。

  一般的史书的作者是不会为一个女人树碑立传的。

  作为女人,能够被写到史书里面,一般只能有以下三种可能:

  一是这位女子是皇帝的女儿。“二十四史”都是为皇帝树碑立传的,作为皇帝的女儿,当然跟着沾光被写进了史书里面。和珅的妻子不符合这一条要求。

  二是这位女子嫁给了皇帝或者皇帝的子孙。“二十四史”都是为皇帝树碑立传的,作为皇帝的妻妾或皇子皇孙的妻妾,当然也可以跟着沾光被写进史书里面。和珅的妻子也不符合这一条要求。

  三是这位女子是非常符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从四德”标准的女子。最大的可能就是她是贞节烈女之类——丈夫很早就死了,但是自己却一直坚持守了几十年的寡。

  什么是中国古代女子的标准“三从四德”呢?

  所谓的“三从四德”,“三从”指的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尤其是这个“夫死从子”,指的是丈夫死后,妻子不但不能改嫁,而且要永远服从自己儿子的领导。这样的女人就可以被写到史书里面的《列女传》里。“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品德要好;“妇言”,言行举止要符合中国传统的礼仪规范,对公婆、小姑、丈夫、子女都要好;“妇容”,容貌要漂亮但不能妖冶;“妇功”,每天的生活要围绕着锅台、碾台、炕台转,尤其是手工活儿要好,饭菜做得要可口。“三从四德”标准的最终确立实际上是在宋朝完成的。当时的满洲人实际上还不能够接受,大清朝的统治者只是提倡这些,而且只是对汉族人提倡这些,并没有在这方面对于满洲妇女提出要求。

  过去,考察一个妇女最为基本的标准是“三从四德”中的“夫死从子”,也就是要守寡几十年如一日,才能被写进正史中的《列女传》中。和珅虽然死得早,但是和珅的妻子死得比和珅还早。所以,和珅的妻子更不符合这一条要求。

  您想啊,和珅的妻子不符合上面这几条要求,因此也就不会被刻意写进正史中去。

  既然正史中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关于冯氏的记载,我们只能从一些野史中了解一些和珅与他的妻子冯氏的关系的史料。

  很奇怪的是,现在我们能够找得到的关于和珅与他的妻子冯氏的关系的所有史料中,都不约而同地记载着和珅很珍惜与他的妻子冯氏的感情。

  在这些感情的描写中,最为精彩的应该说是嘉庆三年(1798年),他的妻子冯氏病故前后的一段了。

  自从和珅的小儿子夭折后(嘉庆元年),冯氏便一病不起,和珅忧急万分。嘉庆三年(1798年),冯氏病情日渐严重。

  和珅便在七夕这天安排了一个盛大的祈祷活动。在他的指挥下,豪华的和府中搭起了彩棚,青案供着“牛郎”、“织女”两个天上星君的牌位,和珅和病中的冯氏一起诚心祈祷。

  但是,他们的祈祷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冯氏依然咳嗽不止,还常伴有血丝。

  和珅仍然不死心,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华民族传统的鬼节这一天,和珅又用出他用惯的贿赂大法,开始贿赂鬼神。

  冯氏居然真的就熬过了鬼节。

  中秋节到了,团圆的日子,和府上下的丰绅殷德、公主等人齐齐到病房向冯氏跪拜,冯氏由于节日的冲喜,也是有说有笑,脸上甚至泛着平时难得一见的红晕。和珅一看,难得夫人精神如此好,便大赏奴仆,让他们吃上平时难得吃到的肉食。

  但是就是在这一天的夜晚,冯氏病故。

  和珅悲痛欲绝,作《悼亡诗》六首。我们这里选取其中的片段。

  其一:

  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别离。

  扬此一抔土,泉址会相随。

  今日我笑伊,他年谁送我。

  凄凉寿椿楼,证得涅槃果。

  其二:

  夫妻辅车倚,唇亡则齿寒。

  春来一齿落,便知非吉端。

  哀哉亡子逝,可怜形影单。

  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栏杆。

  其三:

  玉蕊花正好,海棠秀可餐。

  今春花依旧,寂寞无人看。

  折取三两枝,供作灵前观。

  如何风雨妒,也紫同摧残。

  和珅的这几首诗写得质朴无华,直指人心,落地有声,欲哭无泪,将他悲痛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当然,我们由此可以重温一下和珅夫妻间那深厚的感情。

  在她面前,没有尔虞我诈

  野史记载,冯氏的葬礼十分隆重,当时的王公大臣无不前往吊唁。

  和珅安葬完冯氏后,冯氏所居的寿椿楼中的一切都按原样摆设,永远不让人居住。和珅和丰绅殷德时常前去凭吊、怀念。

  我在开始接触这些材料的时候,也与读者您感到一样的好奇,一样的不理解。那样的一个大贪官,他的生活最起码应该是花天酒地、三妻四妾、烟花柳巷才对呀,怎么能够如此珍惜与自己的妻子的这份感情呢?在那样的时代,别说和珅这样的贪官,就是在清官中间,能像和珅一样如此珍惜夫妻感情的人也是少而又少的。

  逐渐地,我理解为什么和珅如此珍惜与妻子冯氏的这段感情了。

  一是冯氏的娘家于他有恩。

  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毕竟发现他是个“人才”的“伯乐”是妻子冯氏的爷爷英廉——那个时候的和珅还是一文不名。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冯氏的爷爷英廉“发现”了自己、培养了自己;和珅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冯氏的爷爷英廉把他唯一的孙女儿冯氏下嫁给了自己;和珅更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有日后的辉煌,从某种角度说,完全是冯氏的爷爷英廉所赐——包括婚姻、家庭、财富和幸福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拜冯氏的爷爷英廉所赐。

  正是因为和珅本人对于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非常精通,所以他才更加懂得什么叫知恩图报,知恩图报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最为基本的行为规范和最为基本的道德要求。自己必须要对得起冯氏的爷爷英廉和冯氏;否则的话,他会被所有的中国人耻笑的;那样的话,自己所有的事业、所有的前途都将化为灰烬。

  二是冯氏在这么多年里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和珅幼年父母早亡,在家里,他缺乏关爱;在外面,他尝尽了人间的一切酸甜苦辣。是妻子冯氏的到来,才使他感觉到了家庭的温暖;是妻子冯氏的到来,才使他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是妻子冯氏给他生养的儿子,才使他摆脱了“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的尴尬局面;是妻子冯氏给他生养的儿子,才使他充分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不但如此,妻子冯氏的更加伟大之处还在于,她不但时时刻刻关心着和珅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主动替他纳妾。

  三是和珅从冯氏身上看到了自己人性的一面。

  生活在官场之中的和珅学会了在外边尔虞我诈。尔虞我诈已经成为和珅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已经成为和珅的某种习惯。他知道,一个官场中的人,你不具备这些,你就不能生存!你就不能维持自己的好生活!那样自己就对不起“发现”自己的冯氏的爷爷英廉和给了自己幸福快乐生活的妻子冯氏。

  但是所有的这些尔虞我诈,并不是和珅自己主动想要的东西。在外面,伪装自己是迫不得已的;在家里,自己应该坦坦荡荡!

  而只有在冯氏面前,自己才能够坦坦荡荡!

  正因为上述这些,和珅才非常敬重自己的妻子冯氏。

  才子不乏风流事

  和珅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风度翩翩,精明能干,在当时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的《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记述,和珅“容貌端重,长于语言,谈吐隽快纯熟”;又说和珅“为人狡黠,善于逢迎”。这种人服侍皇上,皇上满意;服侍女人,女人也会喜欢的。而且当时和珅少年得志,虽年方而立,可已经飞黄腾达了,所以,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说,和珅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钻石王老五”。因此和珅也就很受女子的欢迎。

  因此,除了妻子冯氏之外,和珅还在冯氏的劝告下,先后纳了好几个小妾。

  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冯氏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和珅纳妾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一是整个社会的大风气使然。那个时代,有权人、有钱人都纳妾——其实,直至今日也是如此。只不过是在今天这个时代,由于政府法律管理还比较严格,再加上强大的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尤其是在这个“微博”盛行的时代更是如此——这些企图纳妾的人,或由地上转移到地下,或是结了离、离了再结,反正是喜新不厌旧的传统一直没变而已。在今天这个时代,与这些喜新不厌旧的男人们相比,那些喜新厌旧的男人其实似乎更应该受到谴责。既然无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所有的有权人、有钱人的妻子都限制不了丈夫纳妾的问题,聪明绝顶的和珅的妻子冯氏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主动找些还能与自己合得来的女子陪自己做个伴呢。

  二是和珅的家庭状况使然。我们从一直保存到今天的和珅的画像和几乎所有的野史笔记的记载中都可以看出,和珅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风度翩翩,精明能干,纳几个小妾本身是不成问题的。更别说和珅当时的社会地位已经达到了让很多人仰视的地步了。当然,上述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里,冯氏只是给和珅生育了丰绅殷德这一个儿子!

  这里,我们就要注意一个问题:古语说得好,“不肖有三,无后为大”。这冯氏虽然给和珅生育了丰绅殷德这么一个儿子,但在那个缺医少药、医疗条件极端落后、人均寿命只30来岁、男子只要过了40岁就可以对人自称“老夫”、女子只要过了40岁就会被人称为“老奶奶”的时代,谁能够保证丰绅殷德不会夭亡!如若丰绅殷德夭亡,和珅岂不是又没了后代吗?如若这种情况真的出现了的话,冯氏岂不是和珅家族和英廉家族的双重罪人?所以,为了自身,也为了和珅,我们都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冯氏为什么会积极地劝说和珅纳妾!

  当然,话说到这里,我们还要为读者朋友们解读一个常识:作为一个当时人所共知的达官显贵,和珅当然有条件接触到很多所谓的宫廷御医,难道他们的水平也很低下吗?

  这回,您真的说对了。

  现如今,一说到医药界,那就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西医药界必说自己的专业水准之高,中医药界必说自己的历史之悠久。其实,广告就是广告,当不得历史的。我们仅以此前的康熙年间为例。康熙皇帝一生,共有20个女儿。康熙皇帝的这20个女儿,出生一年之内就死了的有5个;不超过5岁就死了的还有5个。以上共计10个,占半数之多。出生一年之内就死了的这5个孩子,我们都算他们是1岁死亡,那么康熙皇帝的这20个女儿的死亡年龄之和是382岁——人均寿命是19.1岁!可见当时的医学水平之低!

  康熙皇帝尚且如此,还敢说和珅的孩子不会轻易死亡?

  话说到这里,您应该能够充分理解和珅的妻子冯氏内心的担心了吧?

  好啦。回过头来,继续说和珅的小妾。

  奇怪的是正史中虽然没有什么关于和珅妻子冯氏的记载,但关于和珅的小妾,正史中倒是颇有些记载——《清史稿》中就曾经记载过两次。

  其中的一次是在《清史稿.卷三一九.和珅传》中曾经记载的和珅临死之前嘉庆皇帝宣布的和珅二十大罪状。其中的第四大罪状是:“取出宫女子为次妻,大罪四。”

  从这段材料中我们至少能够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和珅不但有妻子,而且还有小妾;

  第二,和珅不但有小妾,而且还有个小妾是曾经在宫里待过、后来又被乾隆皇帝遣散出来的女子;

  第三,这个出宫女子在和珅所有的妻妾当中的位置仅次于和珅的妻子冯氏,位居第二。

  我们综合正史和野史上的记载,可以知道,和珅共有一妻八妾。和珅的妻子冯氏,我们前面已经有所介绍,我们下面就着重介绍一下和珅的这八位小妾——当然,野史中,和珅的小妾肯定是有名有姓的啦。

  第一位:长二姑。

  作为和珅的小妾,长二姑是电视连续剧《梦断紫禁城》中长二姑的原型。进入和珅家后,她一直与冯氏住在同一个院子里,府中都称之为二夫人。

  说起来,和珅的这位二夫人,在和珅众多的小妾中,算得上是最受和珅夫妻信任的一个。由于长二姑善于理财,故而和珅夫妇命她负责全家的财务账目。也就是说,长二姑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整个和珅家族的财务总监。不仅如此,透过诸多与之相关的野史笔记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长二姑是个非常有主见的女子,和珅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时总喜欢与她商量商量,因而长二姑在和珅家族中属于有权有势的一位。长二姑的父亲原来是个在正蓝旗牧地上的放马人,家境贫寒,因此,当长二姑11岁时就被送到刑部曹司员家做奴婢。在曹司员家中,她不仅学会了管家理财,而且还学会了吟诗作赋,连琴棋书画也略通一二。几年之后,当长二姑出落成一位漂亮的大姑娘时,被曹司员纳为小妾。不久,曹司员听说刑部秋审处出了空缺,为了把这个肥缺弄到手,他就慷慨地把长二姑送给了和珅。和珅一看长二姑年轻貌美,就欣然接受了。进入和珅家的长二姑很快就得到了和珅的宠爱,成了和珅的左膀右臂。

  第二位:吴卿怜。

  吴卿怜原本是一位名动江南的苏州才女,后来成为原任甘肃布政使、后任浙江巡抚的王亶望的爱妾。由于能诗善画,言语乖巧,体态轻盈,有怜怜盈盈状,令人心醉神迷,吴卿怜很受王亶望宠爱。王亶望特地在杭州西湖边上修建了饰以宝玉的楼阁供其居住,称为迷楼。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冒领赈灾钱粮大案发生,王亶望和时任陕甘总督的勒尔谨等二十余人被处死,家庭财产被抄没,他的爱妾吴卿怜即被侍郎蒋锡所得。后来蒋锡为巴结和珅,不得不忍痛割爱,把她献给了和珅。吴卿怜到了和珅府中以后,和珅家的内部事务大都由她和长二姑主持,外面的一切账目报到府中,则由吴卿怜一人主持整理。她把这些账目处理得井井有条,成了和珅家里家务以及理财的不可缺少的左右手。

  第三位:豆蔻。

  豆蔻原本是一位扬州美女,是扬州盐商汪如龙精心训教的“进献美女”之一,比起和珅家里的其他女人来,更加多才多艺。和珅当年随乾隆皇帝下江南之时,汪如龙在进献美女给皇上的同时,也把豆蔻作为贡品进献给了和珅。好色成性的和珅看到豆蔻容貌秀丽、风姿绰约,很是喜爱。于是,和珅便在乾隆面前极力保举汪如龙做了两淮盐政。

  第四位:纳兰。

  纳兰名为和珅的干女儿,实为和珅的情妇。纳兰的父亲就是满洲正白旗人苏凌阿(曾任东阁大学士,兼署刑部尚书,和珅倒台后被罢黜)。纳兰十三四岁时,苏凌阿在江西上饶做道台。他日夜想到京城做大官,为了巴结上和珅,就叫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纳兰拜和珅做了干爹。这纳兰与和珅结合之后,自己与家人都得到了说不尽的好处,享受到了数不清的荣华。她父亲苏凌阿从江西调到了京城,先做了吏部侍郎,后来竟然坐上了相位。和珅对纳兰爱不释手,本想把她娶过府来,但一时改不了口,又怕人背后说三道四,于是就一直以干女儿相待。

  第五位:黑玫瑰。

  黑玫瑰本是和珅陪乾隆皇上下江南时,扬州盐商汪如龙选送进贡给乾隆皇帝的一位美女。她那黑缎子似的皮肤莹洁闪闪,那身材丰满结实,风韵独具,令和珅神魂颠倒了许多年。后来到了乾隆皇帝晚年,后宫每年春季都会遣散一批宫女出宫,和珅买通太监总管,借机把黑玫瑰遣出宫,黑玫瑰也顺理成章地从皇宫转移到和珅的别墅淑春园,两人随即共赴巫山云雨。不久,和珅又把她接进府中做了小妾。后来,嘉庆皇帝在罗列和珅二十条罪状中的第四条“纳出宫女子为次妻”,指的正是此女。

  第六、第七两位:小莺和紫嫣。

  与黑玫瑰一样,小莺和紫嫣也是乾隆皇上下江南时由地方官员进贡的美女。当时和珅扈从乾隆皇帝南巡江宁,来到秦淮河畔观风问俗,两江总督和江宁织造安排江宁的名妓集于船艇,好不热闹。当晚,江宁织造又献上小莺和紫嫣两名江南佳丽,一个倾国倾城,一个国色天香。这不仅让和珅垂涎三尺,更让他勃然大怒。两江总督和江宁织造不得不送上十几万两银子才算了事。但是,这两位美女也像扬州的黑玫瑰一样,让和珅朝思暮想了好多年。直到后来这两位美女被遣送出宫,才被和珅收进府中做了小妾。

  第八位:玛丽。

  别以为和珅身边没有西洋女子,玛丽就是一位金发碧眼、凸胸翘臀、别具风骚的西洋美女。她与豆蔻二人在和珅妻妾中是最为漂亮的美女,平时与吴卿怜、豆蔻和黑玫瑰同住在家庙后院。

  野史上还说,和珅对自己的小妾百般宠爱,为了小妾的一笑,甚至不惜日抛千金。后来和珅扶摇直上,更注重生活的享受,他童仆成群,姬妾众多。清人陈悼在《归云室见闻杂记》中就记载说:和珅“后方姬妾无数”。

  野史上还说,和珅讨好小妾很有一套,很有生活情趣。古时有千金难买一笑的说法,和珅为了讨小妾的欢心,也不惜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把讨好主子乾隆的手段都用上了。

  比如说,其中一个爱妾爱吃荔枝,生性吝啬的和珅为了讨好小妾,不惜叫下属用快马把荔枝从广东运到京城来,依稀有唐时明皇讨好杨贵妃之遗风。

  几个小妾在和珅的蓄意讨好之下,对他更加依赖了,因此在和珅被嘉庆赐死之后,好几个小妾都为他自杀殉身了。

  嘉庆五年正月十八日,在和珅吊死的当天,豆蔻得知消息,赋七律二章挽之:

  其一:

  谁道今皇恩遇殊,法宽难为罪臣舒。

  坠楼空有偕亡志,望阙难陈替死书。

  白练一条君自了,愁肠万缕妄何如。

  可怜最是黄昏后,梦里相逢醒也无。

  其二:

  掩面登车涕泪淆,便知残叶下秋山。

  笼中鹦鹉归秦塞,马上琵琶出汉关。

  自古桃花怜命薄,者番萍梗恨缘艰。

  伤心一派芦沟水,直向东流竟不还。

  豆蔻随后纵身跃楼身亡。

  卿怜也于正月二十日午刻,自缢身亡。死前,她作诗十首:

  其一:

  晓立惊落玉搔头,宛在湖边十二楼。

  魂定暗伤楼外景,湖边无水不自流。

  其二:

  香稻入唇惊吐早,海珍到鼎厌尝时。

  蛾眉屈指年多少,到处沧桑知不知。

  其三:

  缓歌慢舞画难图,月下楼台冷绣襦。

  终夜相公看不足,朝天懒去倩人扶。

  其四:

  莲开并蒂岂前因,虚掷莺梭廿九春。

  回首可怜歌舞池,两番俱是个中人。

  其五:

  最不分明月夜魂,何曾芳草怨王孙。

  梁间燕子来还去,害杀儿家是戟门。

  其六:

  白云深处老亲存,十五年前笑语温。

  梦里轻盘无边近,一声欤乃到吴门。

  其七:

  村姬欢笑不知贫,长袖轻裙带翠颦。

  三十六年秦女恨,卿怜犹是浅尝人。

  其八:

  冷夜痴儿掩泪题,他年应变杜鹃啼。

  啼时休向漳河畔,铜爵春深燕子栖。

  其九:

  钦封冠盖列星辰,幽时传闻近贵臣。

  今日门前何寂寂,方知人语世难真。

  其十:

  一朝能悔郎君才,强项雄心愧夜台。

  流水落花春去也,伊周事业空徘徊。

  从上面和珅的两个小妾的诀别诗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

  第一,和珅与他的这些小妾们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好的,以至于好到了他的小妾们都已经可以为他去陪葬的地步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对于他的这些小妾是用了一定的感情投资的;和珅与他的小妾们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可不仅仅是简单的金钱关系!

  第二,和珅的小妾们个个都是很有才学的。最起码来说,她们不仅限于粗通文墨,而应该是对于诗、书、画是基本精通的。也可以说是和珅本人对于小妾的选择标准是很严格的,和珅本人对于小妾的选择是很有水平的。

  当然,这也说明了和珅的眼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