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傅玄评传 > 三、魏晋禅代前后(265--266 年)

  三、魏晋禅代前后(265--266 年)

  魏晋禅代的原定计划,是要在废齐王曹芳后不久就实现的。因为甘露二年(257 年)五月间司马昭派出心腹贾充往淮南观察诸葛诞虚实时,贾充就以禅代事作为话题进行试探,这说明"司马昭之心"在废曹芳后两年,就已经为"洛中诸贤"与"四征"方镇所知。但是,禅代遇到了阻力。首先是皇室不甘就范。司马昭废曹芳后,在挑选继位人的问题上,永宁郭太后(明帝之皇后)执意要以明帝弟曹霖之子曹髦为嗣,不肯让步;司马昭只好接受,不再坚持原议。①曹髦当时仅14 岁,继位后表现出振作有为的姿态,入太学讲经论义,召集一班文士写诗作赋,自命为少康中兴之君,以"潜龙"②自嘲,最后发展到不自量力,率领一班仆童攻打司马昭相府的荒唐地步,终于被刺身亡,时在甘露五年(260 年)五月。其次是淮南发生了诸葛诞第三次举兵反叛的事变。司马昭只得出征,为防止京城再生枝节,只好"奉帝(曹髦)及(郭)太后"(《通鉴》卷七七)一起南征。这次讨伐诸葛诞,从甘露二年(257 年)六月起,至甘露三年(258 年)五月止,费时近一年,才算平息。其间吴军出兵助诸葛诞,蜀军又乘虚出骆谷向关中侵扰。这场危机总算度过了,禅代议程也只好往后推延,暂且不便贸然而行了。

  傅玄于正元二年(255 年)初离京外任时,应该说对司马昭即将代魏的形势有所预知,但是没想到又等了整整九年,禅代才顺利进行,开始投入前期准备。咸熙元年(264 年)三月,司马昭由晋公进爵为王,便立即命荀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裴秀议官制。七月①,"(裴)秀议五等之爵,自骑督① 魏晋之制,县令分三等:秩千石者为六品,六百石者为七品,小县令、长为八品。见《通典·职官秩品》记载。

  ② 典农校尉是屯田官,同在弘农附设。咸熙元年(264 年),罢屯田官,"诸典农皆为太守"(《三国志·魏元帝纪》)。

  ① 司马昭原议由曹操之子曹据继位。按辈份,曹据是郭太后的叔公,所以 郭太后一反常态,坚决不答应。② 曹髦曾写过一首《潜龙诗》(佚)。甘露四年(259 年)前后,各地纷纷 谎称井中见龙,意在以五行之异,制造司马氏应当代魏的舆论。因此曹髦之诗为 "司马昭见而恶之"(《通鉴》卷七七)。① 《音书·文帝纪》,咸熙元年七月,"始建五等爵"。《通鉴》卷七八记载,系其事于本年五月,奏事、封爵不分先后。参以《晋书》,五月奏其事,七月始 封爵。

  已上六百余人皆封"(《晋书·裴秀传》)。"骑督"于晋官制在五品下。

  这次封爵,是将当时任官五品及五晶以上的官员共计600 余人,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依品定爵的。傅玄时职为郡太守,兼领屯田校尉,在五品,"封鹑觚男"(本传),按照规定,"次国男地方二十五里,邑二百户"②,以雍州新平郡鹑觚(今甘肃灵台县北)为男国。③傅玄虽跻身于有晋新朝将要依赖的官员行列,但品、爵甚低,尚不预显贵地位。与裴秀相比,裴秀年龄比傅玄小七岁,入仕亦稍迟,但封爵前已迁尚书仆射(三品),以侯爵为"地方六十里,邑千四百户"(本传),二人间的差距很大。这是因为裴秀门第清高,又"豫参谋略",所以要比傅玄荣显得多。

  (一)参与制礼作乐,擢升散骑常侍

  五等爵封罢第二年,咸熙二年(265 年)八月辛卯(初九)日,司马昭病死,太子司马炎嗣晋王位。禅代在抓紧进行。何曾、王沈、裴秀奔走于帝室与晋王府之间,羊祜、荀勖、贾充参与谘谋。大礼仪式中乐舞演奏,需要另铸新辞,这就得物色合适人选。傅玄被挑中了。

  本传曰:"武帝为晋王,以玄为散骑常侍。"散骑常侍,晋制三品上,为显职,常在帝王左右。傅玄由五品下转眼间擢升至三品上,是因为制礼作乐关系重大,而傅玄"博学善属文,解钟律"(本传语),当时急需他。负责定礼仪的是荀,掌管乐事的是荀从侄荀勖,傅玄协助荀、荀勖。

  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及其后奏唱的郊庙乐府歌诗,绝大多数出于傅玄之手,《宋书·乐志》、《南齐书·乐志》、《晋书·乐志》都有记载。有关这部分内容,下一章还要详细说明。

  这年十二月丙寅(十七)日,司马炎代魏而立,改元泰始,举行了祀天、朝会、祭庙等活动。由于礼乐之事在禅代仪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傅玄出色地撰定了大量乐辞,因此,"及(武帝)受禅,进爵为子,加驸马都尉"(本传),即爵位由鹑觚男上升一等,为子爵①;官职又追加驸马都尉(六品),得以奉朝会清召。

  (二)掌谏职,迁侍中

  本传曰:"帝初即位,广纳直言,开不讳之路,玄及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①这件事在《晋书·武帝纪》中有记载:(泰始)二年(266 年)??九月乙未(二十日),散骑常侍皇南陶、傅玄领谏宫,上书谏净,有司奏请寝之。

  傅玄初掌谏职的时间应在泰始二年(266 年)九月或稍前。《武帝纪》载,泰始元年(265 年)十二月乙亥(二十六)日,即登基后数天,武帝下② 《晋书·地理志上》原文为:"男邑四百户,地方四十里。"此据中华书 局点校本所出校文。鹑觚应以次男国视之。

  ③ 入晋前,鹑觚属新平郡,不属安定郡。当时行虚封,封爵只显示地位之 别,不具实际意义。① 《晋书·地理志上》:"次国子邑六百户,地方四十五里。"① 《通鉴》卷七九记载,傅玄为谏官并上疏,均系于泰始元年(265 年)内。这是不妥当的。诏"开直言之路,置谏官以掌之";二年(266 年)二月庚午(初十)日又诏,以侍中、散骑常侍"兼此选""谏净","择其能正色弼违匡救不逮者"。傅玄、皇甫陶②始兼其职必在其后。《晋书》本传所载两篇上疏,就是他兼掌谏职期间前后奏事的内容,是了解傅玄当时以及一生思想的重要作品。前疏集中讲用人任官,提出"举清远有礼之臣"的问题;后疏则详议"尊儒尚学,贵农贱商"为当务之急,并对置官分职、选用课考等具体制度作了阐明。这两篇疏文所议,都有批评时弊的性质,不过前疏用语多涉曹魏,而后疏则明言当前,批评"冗散无事"、"拜赐不在职"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就使"有司"感到为难,想"寝之"了事。但是,晋武帝下过"直言"之诏,所以对傅玄疏文中批评人主的激烈言论不但不计较,还特加诏语肯定。本传移录诏文,与《武帝纪》中前引文字后所出诏文,内容一致,文字稍异,说明晋武帝下诏的时间在九月,是针对皇甫陶的上疏①和傅玄后一篇疏文而言的。傅玄的前后二疏,大概是在本年**月间先后呈上的。

  傅玄直言无忌,上疏言事,为武帝作为自己"虚心听纳"的例子,下诏特加褒赏,因而"俄迁侍中"(本传),应在同年九月二十日后不久。西晋之制,侍中为宫中设立的门下三省②的尊显之职,晋初的任务偏重于谋议、谏诤有关王朝统治大业,是皇帝身边的智囊之臣,"备切问近对,抬遗补阙","管门下众事"(《晋书·职官志·侍中》)。散骑常侍是随从陪侍之职,侍中却有言事谏净之权。二职俱居三品,而侍中居首,近乎从公,又得近臣之便,是很快即可迁升至二品高官的。同时,只有获得二品,傅玄才能算是为家门争取到世族尊显的社会地位。可是,这个门坎在傅玄脚下仅需一步就可以跨过去的时候,他出事了;从此以后,傅玄再没有靠近这一门坎,他至死没有为自己和子孙赢得高门的荣誉。侍中是他一生的最高职务。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