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杜甫评传 > 第六章 诗学绝诣与人品高标的千古楷模 一、主题走向:"子美集开诗世界"

  一、主题走向:"子美集开诗世界"

  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中说过,杜甫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集大成"这个词,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似乎仅仅指集过去之大成,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历史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一个旧时代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时代变换的关键时刻产生的杰出人物既标志着旧时代的终结,又标志着新时代的开端。在古代思想史上,孔子被孟子称为"集大成"(《孟子·万章》下),但孟子又说:"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尽心》下)孔子在封建社会中被尊为"万世师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他全面地总结、继承了他以前的一切思想遗产,而是他在继承遗产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从而为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定了完整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孔子之"集大成",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承前,而在于启后。杜甫也有同样的特点。杜甫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详见第一章第五节),他作为诗国的集大成者,既对前代的一切诗歌遗产进行了总结,又为后代的诗歌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后者显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杜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新唐书·杜甫传》),在主题走向上具有无比丰富的特点和重大的创新意义,这对后代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择其要者有以下四端。

  首先是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等社会内容。最早自觉地接受杜诗这方面影响的是中唐的新乐府诗人,元稹说:自风雅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成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曹、刘、沈、鲍之徒时得如此,亦复稀少。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余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乐府古题序》,《元氏长庆集》卷二三)

  这段话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元稹对杜甫"即事名篇"的歌行给予高度的评价,不仅看到杜甫在诗歌形式上的合理改革,而且注意到这是对《诗经》、汉乐府以来的写实主义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二,元稹指出了杜甫的作法对自己以及白居易、李绅等人的新乐府诗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元稹还说过:"得杜甫诗数百首,爱其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始病沈、宋之不存寄兴,而讶子昂之未暇旁备矣。"(《叙诗寄乐天书》,《元氏长庆集》卷三○)可见他推崇杜甫并不仅仅着眼于"铺陈终始,排比声韵",①而且也着眼于"寄① 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元氏长庆集》卷五六)中将李、杜进行对比说:"余观其(指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元好问讥之云:"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碔砆。"(《论诗三十首》之十,《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我们认为元稹只是说"铺陈、排比"是杜甫胜于李白之处,并无"藩篱如此"之意,况且"铺陈排比"本身也并非"碔砆",元好问所云是欠妥的。潘德舆附和元好问而批评元稹尊仕是"于其本性情、厚伦纪、达六义、绍三百者,未尝一发明也"(《养一斋李杜诗话》兴"即上述"讽兴当时之事",这正是新乐府诗人尊杜的主要原因。白居易推崇杜诗中的"《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与元九书》,《白氏长庆集》卷四五),并因唐衢赏爱其《秦中吟》而说:"致吾陈、杜间,赏爱非常意"(《唐衢二首》之二,《白氏长庆集》卷一),也表明了同样的观点。又冯蛰《云仙杂记》卷七载:"张籍取杜甫诗一帐,焚取灰烬,副以膏蜜,频饮之,曰:'令吾肝肠从此改易。'"这虽是小说家言,但张籍崇杜则是确实的,他的诗歌创作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说,杜甫对中唐新乐府诗人的影响是深刻的、整体性的。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采珠行》、《估客乐》、张籍的《野老歌》、《筑城词》、《陇头行》、《促促词》、王建的《水夫谣》、《田家行》、《簇蚕词》、《织妇曲》等新题乐府,都是在杜甫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①到了晚唐,杜荀鹤、曹邺、皮日休等人写了许多反映动乱时代人民生活之惨状的诗作,在创作精神上受到杜甫很大影响,虽说他们的诗在形式上与杜诗差异较大。唐以后的诗人也沿着杜甫开辟的这条道路继续前进。从宋代王禹偁的《感流亡》、梅尧臣的《田家语》、《汝坟贫女》、苏舜钦的《城南感怀呈永叔》、王安石的《河北民》、苏轼的《吴中田妇叹》、黄庭坚的《流民叹》、陆游的《农家叹》、范成大的《催租行》、《后催租行》、尤袤的《淮民谣》、刘克庄的《筑城行》、《苦寒行》、金代元好问的《秋蚕》、《麦叹》、《续小娘歌》等名篇,到元代戴表元、刘铣、张养浩、舒頔、萨都剌、王冕、明代高启、刘基、万表、宋师襄、张鼐、侯方域、吴应箕、清代钱澄之、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吴伟业、查慎行、郑燮、吴蔚光、宋韶、吴廷燮等人叙写民痪的诗作,都不同程序地反射出杜诗影响的光芒。其二是用律诗反映时事政治,并发表政治见解。作为一代"诗史"的杜诗,在记载时事、表示政见时并不受诗体的限制,无论古体、今体,也无论长篇、短制,在杜甫笔下都很好地发挥了这方面的功用。然而,最能体现出杜甫特性、并对后代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则是具有政治内涵的今体诗,尤其是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①一般说来,诗歌的样式和内容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对应关系,但是五七言今体诗在发展的初期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题材范围。在初、盛唐时,题材范围最狭窄的要算是七律,它一开始几乎主要是以应制诗的面目出现的。稍后,它的题材范围渐渐扩大到文人唱酬、流连光景等,但仍是畛域甚小。七绝与五言今体的情况要稍好一些,但也不外是抒写性灵、描摹景物和咏史怀古等。我们读初、盛唐人的今体诗作,总觉得它们高华超妙,雍容闲雅,这与它们的主题走向很有关系。在杜甫之前,表现政治内涵的今体诗是很少的,这样的七言律、绝更是罕有所闻。到了杜甫手里,七律与七绝这两种诗体才卷二),也是顾此失彼的片面看法。

  ① 李绅曾作新题乐府二十首,诗已佚。从元稹《乐府古题序》及《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序》(《元氏长庆集》卷二四)来看,李绅的新题乐府也是在杜甫的影响下写成的。① 杜甫表现政治内容的五律也很多,如《有感五首》、《西山三首》、《警急》、《王命》等皆为这方面的名作。这对后代诗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吕本中在靖康事变时写的《兵乱后自嬉杂诗》二十九首、《丁末二月上旬四首》等五律,"皆似老杜"(曾季狸《艇斋诗话》),但相对而言,七律与七绝的影响更为显著。

  被注入了丰富而深刻的政治内涵,七律如《诸将五首》、《秋兴八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七绝如《三绝句》、《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等,这些诗开辟了全新的题材领域。杜甫开创的这个传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中唐时擅写七言律、绝的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虽然写过一些寓有政治感情的作品,但绝少在七言律、绝中直书时事或直抒政见。倒是不甚擅长今体的韩愈在这方面接受了杜甫较深的影响。韩愈在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淮西时,写了多首七绝、七律以歌颂那次平叛战争,诚如清人朱彝尊所评,"皆在裴公幕府一时感事而作。"(《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一○引)这些诗如《赠刑部马侍郎》:"红旗照海压南荒,征入中台作侍郎。暂从相公平小寇,便归天阙致时康。"《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叙事之直截,语言之凝重,都极似杜甫的同类七绝。又如《晋公破贼回重拜台司以诗示幕中宾客愈奉和》:"南代旋师太华东,天书夜到册元功。将军旧压三司贵,相国新兼五等崇。鹓鹭欲归仙仗里,熊罴还入禁营中。长惭典午非材职,得就闲官即至公。"《唐宋诗醇》卷三一评曰:"严重苍浑,直逼杜陵。"这些韩诗述时事、表政见的主题取向,显然也是与杜诗一脉相承的。当然,韩愈仅仅是偶一为之,也没有产生多大影响。真正继承并发展杜甫的上述传统,尚有待于晚唐和宋代的诗人们。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隐。旋补华说:"义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岘佣说诗》)而用七律表现政治内容正是李商隐学杜最有成效的一个方面。在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宦官把持朝政,藩镇拥兵割据,社会动荡不安。作为一个社会责任心非常强烈的诗人,李商隐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在七律的写作中对这些问题以及自己的态度作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例如反映甘露事变的《重有感》:"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击高秋。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诗中赞扬了刘从谏上表请清君侧的义举,并希望他早日兴师翦除宦官,从思想倾向到风格倾向都酷肖杜诗《诸将五首》。又如《哭刘蕡》:"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溢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刘蕡因应试对策抨击宦官擅政而被黜,是晚唐政治斗争中的一件大事。此诗痛悼刘蕡,并指斥当时政治环境之黑暗,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和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此外,《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写平定昭义镇刘稹叛乱事,《汉南书事》批判朝廷的扩边政策,也都表现出同样的主题走向。李商隐的外甥韩偓则远绍杜甫,近师商隐,写了许多表现政治内容的七律,其政治内涵集中于两个方面:对唐王朝灭亡过程的直接描述和对唐亡的深沉哀悼,前者如《乱后却至近甸有感》、《冬至夜作》、《八月四日作四首》,后者如《故都》,都堪称名篇。①如果说在这方面仿效杜甫的诗人在唐代还是寥若晨星的话,②那么到了宋① 关于李商隐、韩偓七律的详细情形,请参看程千帆、张宏生《七言律诗中的政治内涵》(载《被开拓的诗世界》)。

  ② 晚唐其他诗人也偶尔写过表现政治内容的七律,如杜牧《河湟》、吴融《金桥感事》等,但没有形成风气。

  代就有如繁星满天了。我们先看七绝的情况:北宋后期的新、旧党争是当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苏轼的《山村五绝》在抨击新政时还有些转弯抹角,在黄庭坚笔下则出现了直书政见的作品,如《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四:"成王小心似文武,周召何妨略不同。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即至公。"他希望消除两党门户之见以选拔人材,这是何等鲜明的政治态度!到了南宋,山河破碎的严酷现实使诗人们更加倾向于这种手法。刘子翚的《汴京纪事》二十首与陈与义的《邓州西轩书事十首》就是两个成功的例子。前一组诗犹如一幅历史画卷,生动地描绘了汴京沦陷的巨大事变。后一组诗则对国土沦丧的原因表达了非常鲜明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陈与义的这组诗与他的其他七绝风格迥异:语句刚健古朴,声调律拗相间,有明显的学杜痕迹,这与其主题走向之学杜是互相印证的。此外,范成大出使金国时写下的七十二首七绝,①对中原沦陷、人民遭受异族统治者蹂躏的政治现实作了忠实的纪录,如《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潘德舆评曰:"沉痛不可多读。此则七绝至高之境,超大苏而配老杜者矣。"(《养一斋诗话》卷九)南宋灭亡后,汪元量作《醉歌》十首、《湖州歌》九十八首、《越州歌》二十首,这一百二十八首七绝,对南宋覆亡的沧桑巨变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生动描述,其友李珏读后说:"唐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其诗亦鼓吹草堂者也。"(《书汪水云诗后》,《增订湖山类稿》附录一)我们再看七律的情况。北宋诗人写过一些抒发政治感情的七律,但直接反映时政者尚属罕见。到了南宋,这样的七律就大批涌现了。象陈与义的《次韵尹潜感怀》、《伤春》、曾几的《雪中陆务观数来问讯用其韵奉赠》、陆游的《感愤》、《书愤》、杨万里的《题盯胎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刘克庄的《书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汪元量的《渲关》等,都是慷慨咏时的名篇。现举两篇为例。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感愤 陆游今皇神武是周宣,谁赋南征北伐篇?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杜年。京洛雪消春又动,永昌陵上草芊芊。

  纪昀评前一首云:"此首真有杜意。"(《赢奎律髓汇评》卷三二)《唐宋诗醇》卷四五评后一首云:"《诸将五首》之嫡嗣也。"皆为确评。

  除了唐、宋诗人以外,元好问、顾炎武、吴伟业、钱谦益、丘逢甲等后代诗人也继承了杜甫的这种传统。

  其三是用诗歌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内容。在杜甫之前的诗人很少咏及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细节,而杜甫却向这方面开拓了一片很大的题材领域(见第二章第五节)。最早继承杜甫的这种创作倾向的是中唐的韩愈等人。韩愈很爱吟咏日常生活的细节,如《郑群赠章》写友人赠送一领竹席,《赠刘师服》写自己牙齿缺落只能食烂饭,等等。他甚至对那些颇令人败兴的生活琐① 《范石湖集》卷一二中从《渡淮》到《会同馆》。这组诗曾以《北征集》之名单行。事也不废吟咏,例如《赠侯喜》写自己与友人往干涸的洛水垂钓仅得寸长之鱼的经过。①如果说前一类诗是学杜的话,那么后一类诗可称是杜甫的发展。韩派的其他诗人也有这种爱好,如孟郊《游子吟》咏慈母为游子缝衣之深情,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写友人赠茶及自己连饮七碗之事,都是显例。到了宋代,诗坛风气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欧阳修、梅尧臣开始,诗人们把审美的目光投向生活的每个角落。欧阳修赞扬梅诗"长于本人情,状风物"(《书梅圣俞诗稿后》,《欧阳文忠公集》卷七三),的确,梅尧臣在这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梅集中常见《食养》、《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之类的诗题,还有一首题作《师厚云虱古未有诗邀予赋之》。这些"古未有诗"的琐屑题材是初入诗国,诗人还缺乏从审美角度对之进行检汰的能力,所以其尝试有时不很成功,例如《扪虱得蚤》、《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等,都未能获得成功。但是梅尧臣的尝试毕竟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到了苏、黄的时代,平凡琐屑的题材开始在诗人笔底大放异彩。①例如在唐诗中绝无仅有的咏茶诗,苏、黄均乐此不疲,且佳作迭见,苏轼的《汲江煎茶》和黄庭坚的《双井茶送子瞻》都是胺炙人口的名篇。又如陈师道诗歌的主要内容即为个人生活的细节,"苦嗟所历小,不尽千里目"(《和魏衍三日二首》之一,《后山诗注》卷七)这两句诗,正说出了他的诗歌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宋代诗人注视平凡的生活细节的目光绝不局限于自己的书斋,例如: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一) 苏轼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十五)范成大蝴蝶双双人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这些生趣盎然的农村生活情景不但扩大了诗歌题材范围,而且给诗坛注入一股清新空气。宋人在写日常生活方面的成绩是超越唐人的,但究其原委,杜甫实有不可忽视的筚路蓝缕之功。

  宋代以后,此类题材已为诗坛习见,所以不再被看作是独特的主题取向了。某些偏爱此类题材的诗人,如清代的张问陶、郑珍、莫友芝等人,也不被认为是受了杜甫的影响。然而从一人的独创成为后代诗坛的共识,正说明了杜甫影响之深远。

  其四是用诗歌发议论,尤其是用诗歌表示文学观点。杜甫喜爱论诗,散见于杜诗中的论诗之句为数很多(详见第五章),更值得注意的则是主题为论诗之作,即《偶题》、《解闷十二首》之四、五、六、七、八,《戏为六绝句》等诗。由于中国古代的诗论家大多也是诗人,所以这种以诗论诗的方式极受后人青睐。中唐诗人白居易、韩愈、孟郊都爱写论诗诗,如白居易作《采诗官》、《寄唐生诗》,韩愈作《调张籍》、《荐士》,孟郊作《戏赠无本二首》、《赠郑夫子纺》。虽然他们所写的多为古体,与杜甫论诗喜用今体不同,但这种以诗歌作为诗论形式的作法肯定是受了杜甫的启发,因为① 参看舒芜《陈这冬选注(韩愈诗选)序》(载《从秋水蒹葭到春蚕腊炬》)。① 参看拙稿《论宋诗的"以俗为雅"及其文化背景》,载《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白、韩等人极其重视杜诗,他们的论诗诗中表达的一些观点(如白主张写民生疾苦,韩、孟提倡雄强的笔力与苦吟)也显然与杜甫诗论有渊源关系。古体的论诗诗在唐以后也代有作者,从欧阳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梅尧臣《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到蒋士栓《辨诗》、赵翼《论诗》,多有名篇。古体诗比今体诗在形式上更便于议论:篇幅可长可短,不受声律约束,人们爱用古体来写论诗诗本是情理中事。然而使人惊奇的是,杜甫以后的历代论诗诗中最为普遍的诗体并不是古体,而是今体诗中不甚宜于议论的七言绝句,这除了归因于社甫的影响之外就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了。自从杜甫写成《戏为六绝句》等诗以后,论诗七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有的仿效者也是偶尔戏作,并未将此视为固定的诗论形式,例如李商隐《漫成五章》,题云"漫成",犹言"戏为"。五首诗中只有两首与诗论有关,类似于杜诗《解闷十二首》的情形。再如陈师道的《绝句》:"此生精力尽于诗,末岁心存力已疲。不共卢王争出手,却思陶谢与同时。"声调语气都象社诗,且径题作"绝句",纯属学杜之作。①但从晚唐开始,论诗绝句就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下面两种类型:第一类是专咏某家诗集的,带有题跋的性质,如晚唐韦庄《题许浑诗卷》、崔道融《读杜紫蔽集》、宋李靓《戏题玉台集》、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近人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四首、柳弃疾《题张苍水集》四芮都属这一类。第二类则是纯粹的论诗诗,是历代论诗绝句的主流。北宋未年吴可作《学诗诗》三首,南宋龚相、赵著都有和作(见《诗人玉屑》卷一)。到了戴复古,就把他的论诗诗称为"论诗十绝",②正式标出了"论诗"的专名。稍后的元好间则有《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作。郭绍虞先生指出:"此二音都是源本少陵,但是各得其一体。戴氏所作,重在阐说原理;元氏所作,重在衡量作家。这正开了后来论诗绝句的两大支派。"(《中国文学批评史》第296 页)到了清代,论诗绝句蔚为大国,不但作者众多,而且规模巨大,如王士滇《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五首、袁枚《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徐嘉《论诗绝句》五十七首、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林昌彝《论本朝人诗》一百五首等,都属大型组诗。而谢启昆《读全宋诗仿元遗山论诗绝句》竟多至二百首,谢氏一人所作的论诗绝句总数竟达五百八十首。据郭绍虞、钱仲联、王蘧常先生所编的《万首论诗绝句》,自唐迄清共有作者近八百人,作品近万首,①可见论诗绝句这种形式在后代的繁衍昌盛。除了论诗之外,清人又进而以七绝来论词、论曲,如厉鹗有《论词绝句》十二首,凌次仲有《论曲绝句》三十二首。总之,论诗诗尤其是论诗绝句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特殊的重要形式②这正是杜甫独创精神的结果。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之外,杜甫在诗歌题材上还有一些次要的创造,例如题画诗,沈德潜云:"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其法全在不① 唐宋以后的论诗绝句仍有坚守杜甫门径的,例如沈德潜有《戏为绝句》六首,从题目到内容都仿效杜甫《戏为六绝句》。又陈书有《仿少陵戏为六绝句元韵》,俱见《万首论诗绝句》。② 戴复古的这组诗原题为《昭武太守王子文日与李贾严羽共观前辈一两家诗及晚唐诗因有论诗十绝子文见之谓无甚高论亦可作诗家小学须知)(《石屏诗集》卷七),后人往往简称为《论诗十绝》。① 《万言论诗绝句》把历代的论诗绝句编于一书,嘉惠学林,厥功甚伟。但此书间有铨选欠严者,如王维《题辋川图》、苏舜钦《冬日偶书》等诗,很难说是论诗绝句,是为白璧微瑕。② 参看张伯伟《论诗诗的历史发展》(《文学遗产》1991 年第4 期)。粘画上**,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晬语》卷下)①又如《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等"以诗代简"(《杜诗镜铨》卷七)的诗,虽被后人评为:"此等皆戏笔手札,不足为诗,然亦有致"(《杜臆》卷四),其实也为后人开一方便法门,从宋代的苏、黄开始,历代诗人都有许多"以诗代简"的作品,以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得到读者的喜爱。限于篇幅,不一一细述。

  "不创前未有,焉传后无穷?"(《赵翼《读杜诗》,《瓯北集》卷三九)杜甫以惊人的独创精神对诗歌的主题走向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从而以成功的经验为后人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无论从独创性之鲜明还是从影响之深远来看,杜甫对古代诗歌题材领域的贡献都是无与伦比的。王禹偁诗云:"子美集开诗世界"(《日长简仲咸》,《小畜集》卷九),这正是对杜甫的这一历史功绩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① 按:在杜甫之前已有人作过题画诗(见刘继才《杜甫不是题画诗的首创者》,《辽宁大学学报》1981 年第2 期),但使题画诗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并对后人产生巨大影响的则首推杜甫。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