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杜甫评传 > 第四章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与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三、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三、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杜甫自比稷契,自许甚高,王嗣奭指出:"人多疑自许稷契之语,不知稷契元无他奇,只是己溺已饥之念而已。"(《杜臆》卷一)所谓"己溺己饥",就是孟子所说的:"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孟子·离娄》下)杜甫所以能自比稷契,志在天下,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的思想浸透着儒家的仁爱精神。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准确内涵是"爱人"(见《论语·颜渊》和《孟子·离娄》下)。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爱便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一切进步思想所共有的内容。儒家的特点在于,它所倡导的爱是以推己及人为逻辑起点的。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孟子则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尽管孔子也说过"泛爱众"(《论语·学而》),但就整体倾向而言,儒家的爱显然是一种有差等的爱,而不是一视同仁的平等的爱。与主张"兼爱"的墨家或西方主张"博爱"的基督教思想相比,儒家的这个特点尤为突出,而且常常因此受到攻讦。我们认为,至少在古代,儒家的这个特点并非纯属消极意义。因为儒家的仁爱思想虽隐含着维护宗法社会等级制度的长远目的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是一种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主张,它既不是好高骛远的空想,也不是违反人性的矫情。从爱自身出发,经过爱亲人的中阶,最后达到泛爱众人的目标,这种爱是人们乐于接受、易于实行的,它决不是强制性的道德规范,更不是对天国入场券的预付,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平凡而又真诚的情感流动。

  杜甫的仁爱精神就是这样的一种推己及人的精神。

  杜甫深深地爱着他的妻子、儿女和弟妹。杜甫与杨氏夫人伉俪情笃,白头偕老。当诗人陷身长安时,怀念远在鄜州的妻子,作诗云:"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当他在成都草堂生活稍安定时,又作诗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飞峡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进艇》)前者悱恻,后者旖旎,都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一片深情。杜甫对儿女也十分慈爱,当他与家人隔绝时,分外惦念幼小的孩子:"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倘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遣兴》)当他得知家人无恙后,又喜赋《得家书》诗:"今日知消息,他乡且定居。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杜诗中写及儿女的诗句如"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元日示宗武》)等,都极其深挚动人。杜甫一生中始终与妻儿相依为命,患难与共,一家老小固然使他的生计更为艰难,但也给他的心灵以温馨的抚慰:"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杜甫对离散各方的弟妹也非常关心,时时见于吟咏,集中"弟妹"连称的诗句就有:"故乡有弟妹,流落随邱墟"(《五盘》);"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遣兴》);"我已无家寻弟妹"(《送韩十四江东省觐》);"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九日登梓州城》);"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又示两儿》):"渐惜容颜老,无由弟妹来"(《遣愁》);"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九日五首》之一),真是手足情深!

  杜甫还把这种至情至性推向朋友之间,他对李白、高适、岑参、王维、薛据、郑虔、苏源明、孟云卿等挚友都情同兄弟,写下了许多歌咏友情的诗作,其中如《赠卫八处士》、《梦李白二首》都成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杜甫对郑虔的友谊非常感人,他对这位才高命蹇的友人既敬重又同情,从天宝十二载(753)作《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①到大历二年(767)作《九日五首》(其三中写到郑虔)为止,杜集中咏及郑虔的诗达二十二首之多,其中《醉时歌》与《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二诗尤为感人,且看后者:"天台隔三江,风浪无晨暮。郑公纵得归,老病不识路。昔如水上鸥,今为且中兔。性命由他人,悲辛但狂顾。山鬼独一脚,蝮蛇长如树。呼号傍孤城,岁月谁与度?从来御魑魅,多为才名误。夫子稽阮流,更被时俗恶,海隅微小吏,眼暗发垂素。鸠杖近青袍,非供折腰具。平生一杯酒,见我故人遇。相望无所成,乾坤莽回互。"王嗣奭评曰:"想象郑公孤危之状,如亲见,亦如亲历,纯是一片交情。"(《杜臆》卷三)此诗所以能对郑虔在荒远之地的险恶处境与悲惨心境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述,是由于杜甫对老友的命运极为关切,从而设身处地,揣测怀想,仿佛伴随着老友跋山涉水远谪海隅一般。郑虔的例子足以说明杜甫对朋友怀有诚挚的爱,这是一种无私的、纯洁的情感。

  更为可贵的是,杜甫还进而把仁爱之心推广到天下苍生乃至天地间一切生命,从而形成了博大、深沉的仁爱精神。杜甫困居长安时,逢到秋雨连绵,生计窘迫,却想到"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秋雨叹三首》之二)。他回家探亲却发现幼子已饥饿而死,在巨大的哀痛中仍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在荒凉艰险的蜀道上苦苦挣扎时想到"奈何渔阳骑,飒飒惊蒸黎"(《石龛》)。感人最深的是下面这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期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于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尽管人们从小便在语文课本和各种诗歌选本上多次读过这首诗,但是当他们再一次读它时,仍会受到深深的感动。诗人在床头屋漏、长夜难眠的窘迫境遇中仍然推己及人,想到遭受同样痛苦的天下寒士,并抒发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甚至表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何等博大的胸襟!①杜甫就是用这种广博的仁爱精神去① 此诗系年据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① 郭沫若先生曾对此诗大加訾议(见《李白与杜甫》中《杜甫的阶级意识》一节)。学术界对郭说普遍持不同看法,萧涤非、罗宗强二先生的反驳尤中肯綮,详见《关于〈李白与杜甫〉》(载《杜甫研究》)与《李白与杜甫生活理想之比较》(载《李杜论略》)。我们怀疑郭先生的那番议论并非他的由衷之言,兹不赘述。

  拥抱整个世界的,所以杜诗中写到天地间的一切生灵时都出之以爱抚的笔触:"尚怜四小松,蔓草易拘缠。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寄题江外草堂》);"筑场怜穴蚁,拾穗许村童"(《暂住白帝复还东屯》);"盘飱老夫食,分减及溪鱼"(《秋野五首》之一)。在杜甫心目中,天地间的万物都与人一样,应该沐浴在仁爱的氛围之中。《题桃树》云:"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杨伦评曰:"此诗于小中见大,直具民胞物与之怀,可作张子《西铭》读,然却无理学气。"(《杜诗镜铨》卷--),宋儒所谓"民胞物与"是理论演绎的结果,而杜甫却从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中体现了这种精神,所以更为感人。

  正由于杜甫的仁爱精神具有推己及人的性质,所以当他目睹天下苍生(乃至天地间一切生命)遭受茶毒时就与自身或自己的亲人在受苦受难一样,为之忧愁、焦虑、哀伤、愤怒。广博的仁爱精神使诗人自觉地承担起人间的一切苦难,并把解救苍生视为自己的使命,从推己及人到"己溺己饥",再到自许稷契,这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心理逻辑过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