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董仲舒评传 > 第七章待教而善的人性论

  第七章待教而善的人性论

  什么是人性?入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是中国古代先民早就提出的问题。例如在商代就己有了这样的说法:"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①不过,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对它进行了深入探讨的,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人性问题是先秦诸子反复辨难的问题之一。孔子首先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②及"唯上智与下愚不移"③的观点,可是,在诸子百家的争鸣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之争。除此之外,世子的性有善恶论与告子的性无善恶论,也是两种有相当影响的观点。

  历史从先秦经过秦进入汉代,封建社会的教化任务日显重要,于是董仲舒在总结先秦诸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待教而善的人性论,并首开了性三品的先河,奠定了封建的人性论的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董仲舒人性论的性质,历来存在着分歧。西汉的刘子政认为董子非孟而近苟,并批评了他的情恶论之说;王充认为董子览苟、孟而"作情性之说",但批评他把善恶分于性情、阴阳的观点。当然也有与上面刘子政相反的观点,如苏舆则认为董子与孟子性善论相近,而与苟卿的性恶论不同;凌曙在《春秋繁露注》中所引张皋文的观点认为,董子与孟、苟均无大的差异。到了近现代,冯友兰先生认为,董仲舒的人性论乃是孔、孟、苟学说的"融合"①;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认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的荒谬性"在于他把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善',而把贫贱的被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恶,","与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之义颇有承借关系";②张岱年先生则认为,董仲舒"以生说性,颇近于告子"。③这就是以往对董子人性论的大致评说。近年来虽有些新观点,然而总体尚未超出以往的评议。

  ① 《尚书·汤浩》。

  ② 《论语·阳货》。

  ③ 《论语·阳货》。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61 年版,第518 页。

  ②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114 页。③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版,第201 页。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