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董仲舒评传 > 二、"天"的构成和宇宙图式

  二、"天"的构成和宇宙图式

  要搞清董仲舒"天"的性质,首先应了解"天"的构成。不过,在谈"天"的构成之前,有一点需要弄清楚。有人说,董仲舒那个包涵十端的"天",就是"指整个宇宙",因而认为天的结构也就是整个宇宙的模式。我以为这个说法欠妥。董仲舒的"天"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却不包涵万物在内,而整个宇宙则是包涵万物在内的,因而"天"的结构与宇宙图式是两个范围的问题,不可混淆。

  这一点董仲舒说得非常清楚。

  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 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①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圣人何其贵者?起于天至于人而毕。毕之外谓之物,物者投所贵之端,而不在其中。以此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由此可见,"天"只有十端,包括夭、地、阴、阳、五行与人,也就是说,天之数毕于十,起于天,而毕于人,毕之外才谓之物。这样,万物显然不在"天"之内。既如此,把天看作整个宇宙,把天的结构或构成看作是宇宙的图式,这必然导致把万物排除于宇宙图式之外,因而是不合适的。

  从上述的两段引文,显然可以得出两种宇宙图式:第一种宇宙图式包涵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包涵十端的天,另一个部分是宇宙万物;第二种宇宙图式,就是所谓:"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从第一种宇宙图式来看,它突出的是"天"。"天"是最高范畴,"天"是一切事物的主宰,"天"还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正是因此,徐复观把董仲舒的哲学称为"天的哲学"。但按照第二种宇宙图式,它突出的是人,也可以说是以人为中心的宇宙图式。这两种宇宙图式,哪一种更符合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呢?从表面来看,无疑是第一种宇宙图式,因为,人是化天数而成,人类社会也是按照天的伦常关系建立和运行的,更何况还有所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说法,说明一切都是天意安排就的。这还不是"天的哲学"吗?然而,从实质上来看,第二种宇宙图式则更符合于董仲舒的思想,因为,他所谓人化无数而成,实际上是用人的形象来塑造天;所谓天的伦常关系, 也是按照人类社会的封建伦常关系来塑造的,即把天封建人伦化;最后,人还是天的目的,"天常以爱利为意,以养长为事"①,并且"人最为天下贵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凡举归之以奉人"。②这就表明,董仲舒的宇宙图式,形式上是"天的哲学",而实质上则是人的哲学,是把天人化,而且是封建社会人类学的普泛化,或叫泛封建社会人类学,这一点在后面我们还要详细阐述,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

  在此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天的构成,古代哲学上的本体论,通常都是将宇宙万物归一于一两种物质的东西或精神,董仲舒表面上也是如此,他把万物的本原归于"天",然而他的这个"天"却包含有"十端",它比古希腊①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

  ②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①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②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的"四元素"③说及亚里士多德的"四因"④说都复杂得多,就是比古代印度"胜论"的"九因"⑤说,也还多一因。若就性质而论,恐怕就更复杂了。这里暂不说它的性质如何,只说构成,他的这种"十端"说与在本原上一般追求单纯化的趣向,无疑也是一个矛盾,但这是事实。对此,我们所给予的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在董仲舒看来,宇宙从来就是这样一个复杂体,不存在那么一个单纯的、唯一的本原。

  不过,从董仲舒的有关论述来看,他也有宇宙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的思想萌芽。如他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①。在这里,天地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前提,但从天地二气混合为一的存在"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显然有一个演化过程。

  至于天地二气是如何"合"、"分"、"判"、"列"的,他在此没有详论。

  可是这也为如何理解十端的关系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或依据。

  从董仲舒的这段后来看,作为十端之两端的天、地,其中之天不仅是广表无垠的太空,而且充满了天气;其中之地,也不仅是起伏连绵的山峦和一望无际的沃土平原,而且充满了地气。正是这种天地二气的"合而为一",经过分化,便有了阴阳二气。这表明,天气和地气二气是在先的,阴阳是在后的,阴阳的出现乃是天地二气相合和分化的结果,因而这似可以说明阴阳是天地二气的派生物了。但是董仲舒说:"阳,天气也;阴,地气也。"②这表明,阳、阴与天、地二气是一回事,因而不能说阴阳是天地二气的派生物。那么"分为阴阳"又是何意呢?他认为:"阴阳虽异,而所资一气也。

  阳用事此则气为阳,阴用事此则气为阴。"③由此表明,所谓"分",即是天地合气分别"用事"和发挥作用的过程,用天即阳,用地即阴,亦即阳用事为阳,阴用事为阴。

  然而,阴阳的运行便会造成四季变化,此即所谓"判为四时"。其所以如此,这是由阴阳的合别及各自所处地位来决定的。董仲舒说:"天道之常,一阴一阳"。①又说:"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下二者,天之行也。阴与阳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人,或左或右,春俱南,秋俱北,夏交于前,冬交于后,并行而不同路,交会而各代理。"②这就是说,一阴一阳的运行,乃是"天道之常"。阴阳作为相反之物,它的运行是一而不二的,一出一人,一左一右,春俱南行,秋俱北行,中夏相交于前(正南),中冬则相交于后(正北)。这样就决定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顺便说一句,有的学者把董仲舒所说"相反之物",看作是"绝对对立""不能共存"的,我以为不妥。他说"相反之物"也就是矛盾之物,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的,但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还有着同一性。董仲舒正是在矛盾意义上③ 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四元素"说是:火、水,土、气。见《古希腊罗马哲学》第74 页。④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同上书第253 页。⑤ 黄心川:《印度哲学史》,第345 页:"实体类别为九,即地、水、风、火、空、时、空间、灵魂、心灵。"①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②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③ 《董子文集·雨雹对》。

  ① 《春秋繁露·阴阳义》。

  ② 《春秋繁露·天道无二》。

  来说它们是相反之物的。至于他所说"一而下二",也不是说只有阴,没有阳,或只有阳,没有阴,而是说在运行之中,阴阳并行而不同路,即他所说一出一人,一左一右之意。为此,他还指出:"十月阴虽用事,而阴不孤立";"四月阳虽用事,而阳不独存"③;又说:"春夏阳多而阴少",但是,此时"有多而无溢,有少而无绝"④。由此可见,不能把董仲舒所说阴阳"相反之物",看作是绝对对立的。总之,正是由于阴阳的这种有规律的运行,决定了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如董仲舒所说:"春出阳而入阴,秋出阴而入阳,夏右阳而左阴,冬右阴而左阳。"①这是说的阴阳出入和所在左右的地位对四季变化所起的作用。另外他还说:阳以南方为位,以北方为休;阴以北方为位,以南方为休。阳至其位而大暑热,阴至其位而大寒冻。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中秋之月,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里就不仅说明了阴阳所处方所对四时变化的作用,而且说明,在不同方所,阴阳用事所居比重对四时变化的作用。

  那么,阴阳是如何运行的呢?按照当时一般的说法,阳气起于东北,终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终于东北,如图I。这可以说是最简单易解的一种说法。然而董仲舒未依此说,而是另提出了一套新的运行路线。它同以往的运行主要有三点不同:第一,阴的起始点与一般不同,不是始于西南,而是始于东南;第二,阴阳运行的方向与以往的不同,它们是相反而行;第三,提出了阴阳的两个合别点(北、南),北为天道之终始。综合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专论阴阳运行的篇目,主要论述如下:阳气始出东北而南行,就其位也;西转而北人,藏其休也。阴气始东南而北行,亦就其位也;西转而南人,屏其伏也。是故阳以南方为位,以北方为休;阴以北方为位,以南方为休。①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冬至之后,阴俯而西入,阳仰而东出,出入之处常相反也。多少调合之适,常相顺也。有多而无溢,有少而无绝。①春出阳而入阴,秋出阴而入阳,夏右阳而左阴, 冬右阴而左阳。阴出则阳入,阳入则阴出,阴右则阳左,阴左则阳右,是故春俱南,秋俱北,而不同道。夏交于前,冬交于后,而不同理。??天之道,初薄大冬,阴阳各从一方来,而移于后,阴由东方来西,阳由西方来东。至于中冬之月,相遇北方,合而为一,谓之日至。别而相去,阴适右,阳适左。??冬月尽,而阴阳俱南还,阳南还出于寅,阴南还入于戌,此阴阳所始出地入地之见处也。

  至于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阴日损而随阳,阳日益而鸿,故为暖热。初得大夏之月,相遇南方,合而为一,谓之日至。别而相去,阳适右,阴适左。??夏月尽,而阴阳俱北还。阳北还而入于申, 阴北还而入(出)于辰②民此阴阳之始出地入地之见处也。

  ③ 《春秋繁露·雨雹对》。

  ④ 《春秋繁露·阴阳终始》。

  ① 《春秋繁露·阴阳位》。

  ② 《春秋繁露·阴阳位》。

  ③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

  ① 《春秋繁露·阴阳位》。

  ① 《春秋繁露·阴阳终始》。

  ② 据凌曙注:"尚书考灵曜:仲冬,日出于辰人千申。"所以"入于辰"应改为"出于辰"。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阳日损随阴,阴日益而鸿,故至于季秋而始霜,至于孟冬而始寒,小雪而物咸成,大寒而物毕藏,天地之功终矣。③这些话读起来并不难懂,但要说清它的实际运行却不甚容易。以往的学者绘图有简有繁,看起来并不明晰,为此我们在以往绘图的基础上绘制了图2。

  此图简洁,但却能一目了然和明晰北地显示出董仲舒有关阴阳四季运行的路线及阴阳的终始合别、出地人地等。此图分明暗两部分,分别表示阳、阴。阳顺时运转,阴逆时运转。阳始于寅,入于申;阴始于辰,人于戌。此为阳阴出地、人地之处。阴阳正是通过这一运行判为四时的。冬至前,阳从西来东,阴由东来西,至冬至合而为一,之后阳适左,阴适右,阳出寅,阴人戌;阴阳继续南行,阳至正东,阴至正西,阴阳相半,寒暑均平,是为春分;阳阴继续南行,阳日鸿,阴日损,到正南方,阴阳相遇,阳到位,阴至休,此为夏至。此后,阳适右,阴适左,俱北还,阳入于申,阴出于辰,继续北行,阳至正西,阴至正东,阴阳相半,寒暑均平,是为秋分;阴阳继续北行,阳日损,阴日鸿,至正北方,阴阳相合,阴到位,阳至休,此为冬至。所谓"列为五行",这也是同阴阳四时的运行相联系的,并分别与四时相配。董仲舒说:"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上,四曰金,五曰水。"①何以叫做"五行"呢?他说:"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②又说:"五行者,五行也。"③这就是说,行即是运行义。五种不同的运行,故谓之"五行"。可是他又说:"五行者,五官也"。④这实际上是把五行又看作阴阳运行的五种官能。如他说:五行之随,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使人必以其序,官人必以其能,天之数也。土居中央为之天润。⑤这里的配属是很清楚的,木配属东方主春,火配属南方主夏,金配属西方主秋,水配属北方主冬,土居中央主季夏,兼及其他四行。由此表明了五行与阴阳、四时的关系,同时也表明了上在五行中的特殊地位及五行的次序。这个次序如董仲舒所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①现绘图如下(见图3)。

  正是基干五行与四时的这种关系,五行之间便有了所谓生、胜关系,"比相生而问相胜也"。②所谓"比相生",即按照董仲舒上述所说木、火、土、金、水这种"天次之序",相邻的两者,前者生后者,木生火,人生土,土生金,主生水,水又生木,如此循环相生。所谓"问相胜",即按照上述次序,中间隔一个,前者胜后者,这就是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①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②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③ 《春秋繁露·五行对》。

  ④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⑤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①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②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金又胜木,如此循环相胜。现列图如下(见图4):在他看来,五行的生、胜,乃是"天次之序",是不可颠倒和淆乱的,"逆之则乱,顺之则治。"①就是说,这是有关自然界和国家治乱的大事,不可疏忽。

  "人"是董仲舒"天"的构成中的最后一端,但这不等于说它不重要。

  相反,在董仲舒的宇宙论系统中,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了万物之本,也可以说是天地与万物之间的中心环节。一方面,天、地生养万物,有赖于人成之;另一方面,天之所以生养万物,其目的也全在于人。由此表明,人是天的生物,又是天的宠物。所以如果说为了突出"天"在董仲舒哲学中的至尊地位,把董仲舒的哲学说成"天的哲学",那么这个"天的哲学"的核心目的则是人。

  这就是董仲舒那个至高无上的天的复杂构成。从这个构成来看,作为一端的"天",指与地球相对的天空,它包括空气、日、月、星辰等;"地",即指整个地球,主要是山脉和平原大地等;阴、阳即指夭、地所蕴含之二气;五行木、火、土、金、水,此乃构成地球上所有存在的万物之物质元素及其形成的自然物质、运动形态和官能;人,除了其社会性之外,当然也是一种自然物。由此表明,董仲舒包含十端的"天"除人之外,都是非生物性东西,它不包括人之外的一切生物(动植物),因为它们已属于天之外万物之列。但这十端,包括人,都是物质之自然,即是自然物,这应是确定无疑的。我们之所以说董仲舒的"天"是自然物,除了其物质自然性外,另一方面是说,其运动规律也是自然的,非人为或神意安排的。例如他说: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变而有常,反而有相奉,微而至远,踔而至精,一而少积蓄,广而实,虚而盈。①天之道,终而复始。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冬至之后,阴俯而西人,阳仰而东出,出入之处常反也。多少调和之适,常相顺也。有多而无溢,有少而无绝,春夏阳多而阴少,秋冬阳少而阴多,多少无常,未尝不分而相散也。以出入相损益,以多少相溉济也。此外,还有我们在上面所已引用过的《天道无二》中的一段话,这些都表明,天之道是有其常规的,并且都是自然的,而非是神意的安排。类似于此的论述还很多,譬如在《雨雹对》中,他在回答鲍敞的"雹何物也?何气而生之?"问题时,也是从纯粹的自然运行现象来作解释的。他说:"天地之气,阴阳相半,和气周回,朝夕不息,??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熏蒿敲蒸,而风、雨、云、雾、电、雷、雪、雹生焉。气上薄为雨,下薄为雾,风其喧也,云其气也。雷其相击之声也,电其相击之光也。"可见,这里也都是以天道阴阳之自然运行来说明其原因的,而没有神灵的任何地位和作用。这就再次表明了天之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自然属性。而这个自然之天也就是董仲舒的"天"的基础。

  ①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① 《春秋繁露·天容》。

  ① 《春秋繁露·阴阳终始》。ǐ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