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个真实的邓丽君 > 第一章 天才歌女 六、大众情人
1969年,被誉为“神童歌手”的邓丽君,通过歌唱比赛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同年,在“台视”拍摄的首部国语连续剧中,邓丽君主唱的主题曲《晶晶》一夜间红极一时。邓丽君在当时的走红,充分确立了国语歌曲日后在台湾乐坛中的主导地位。由此翻开了一个国语音乐发展的新篇章。
少女歌手邓丽君充满着青春的气息,像清晨的薄雾,朦胧而蕴香,似夏夜的新星,初升而耀眼。邓丽君很快就成为台湾的新一代青春偶像。她深情地唱着《再会吧十七岁》(作词-孙仪、作曲-刘家昌):
请你不要哭,请你不要哭,我也和你一样孤独,寂寞伴我到日暮,快乐的更在迢遥路;我愿独自去那海的源处,躺在那海面上对夜倾诉,愿它带来幸福,让我忘却痛苦,再会十七岁,不再孤独;请你不要哭,请你不要哭,我也和你一样孤独,悲伤伴我到日暮,欢笑隔断在迢遥路;我愿独自去那海的源处,笼罩在海上的一片浓雾,早雨拨开浓雾,指点我的迷途,再会十七岁,不再孤独;我愿独自去那海的源处,找寻那纯白的一颗珍珠,愿它带来幸福,要和心爱伴侣,再会十七岁,不再孤独。
这首由黄金搭档孙仪作词、刘家昌谱曲的歌曲,被小丽君唱得流转百回,她那模仿地方小调的发音方式,全力把尾音拉高的唱法,略带童音的腔调,以及婉约青春的外貌、活泼可爱的身姿,成为了她早期歌唱生涯的特色;缭绕的歌声与飘逸的形象使她成为台岛的青春偶像,“南方宝岛”青春女星的鲜明形象由此深入人心。
“唱而优则演”是演艺界的常例,邓丽君亦不例外。她在台北唱红之后,就开始向演艺圈发展。她的演艺空间更加宽广,演艺生涯也更趋多元化。
20世纪中期台湾电影业的迅速发展,使电影主题曲、插曲也成为那时候流行音乐的代表。1963年,随着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轰动一时,“黄梅调”唱片大行其道;由周蓝萍作曲的旋律,不仅于大街小巷传唱不辍,也记忆了那个时代的辉煌。台湾的电影界则在此时更兴起一股“歌唱片”的风潮,歌星们参与电影演出,同时又在影片中打歌做宣传。流行歌曲与电影的紧密结合,也就成为那个时代市场行销学最成功的一种典型。
邓丽君就在“黄梅调”最盛行的时候,唱着黄梅调歌曲崭露头角;而在盛行“歌唱片”的时候,她已经有实力在这种新兴流行中驰骋了。
邓丽君跃上大银幕,演出的第一部电影是《谢谢总经理》。这是发掘并捧红她的宇宙唱片公司为庆祝邓丽君唱片销量屡创佳绩所开拍的庆功电影。16岁的邓丽君担任女主角,当时的青春男星杨洋出演男主角,两人合作很愉快,甚至一度传出绯闻。邓丽君在影片中不但演唱了多首歌曲,而且随片南下造势,受到台湾南部民众热烈的欢迎。这部电影在台湾各地公演后,不仅被影视杂志炒得沸沸扬扬,更受到民众疯狂的喜爱。邓丽君的歌曲越来越流行,同时她也一跃而成为电影红星。
在当时,几乎所有歌星都要会主持节目,或者是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或者是电视台的。当然是后者更好,竞争也较激烈,尽管那时的电视是黑白的,而且还要求现场直播。邓丽君的好友凤飞飞在走红后,便在“台视”主持了一个现场综艺节目《我爱周末》,收视率很高。邓丽君也在歌坛、影坛走红的同时,也开始在刚刚建台的“中视”主持电视节目《每日一星》。邓丽君优美的舞步、绰约的丰姿、甜甜的歌声、圆圆的脸蛋,早已为全台所喜爱。她主持的节目,立即在台湾岛激起较为强烈的反响,观众们都喜欢这位能歌善舞、光彩照人的主持人。可惜邓丽君只主持了一期的《每日一星》,就又投入更加红火的演艺事业中了。
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娱乐只有看电影,香港邵氏公司的武侠片和台湾导演盛行拍摄的文艺爱情片即所谓的三厅式电影(餐厅、 客厅、咖啡厅)充斥着市场,台湾民众对此如痴如醉,乐此不疲。这种现状导致几乎每个歌星都以电影的上档为基准推出主题曲新歌,甚至连唱片封面都是以剧照占最多篇幅。邓丽君在这种形势下,也投入到接二连三的电影中担任角色,也以电影推动唱片的流行,不过,她渐渐把目标转向了唱片歌手。尽管如此,六七十年代,琼瑶电影的流行,也让邓丽君的歌唱事业更上一层楼。琼瑶电影捧红了无数的影星,如著名的“二林二秦”林青霞、林凤娇、秦汉、秦祥林,靠其主题曲与插曲走红的歌手更是一直占据着台湾歌坛的重要位置,如凤飞飞、李碧华、萧丽珠、蔡琴、刘文正、高凌风,钟镇涛等。几乎所有的琼瑶电影都有歌曲,而这些歌大多是些小调,邓丽君是最擅长小调的。《魂牵梦也系》、《寄语多情人》、《月朦胧,鸟朦胧》、《我俩在一起》、《在水一方》等琼瑶歌曲邓丽君都唱过。而在邓丽君演艺事业的转折关头,她更是得到了演唱琼瑶的《彩云飞》、《千言万语》的机会,从此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由于刚刚兴起的电视连续剧通常可以维持观众们观赏节目的兴趣,因此,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往往随着连续剧的高收视率,轻易打入一般家庭之中。1969年10月,“中视”播出了台湾第一部国语电视连续剧《晶晶》,其同名主题曲曾风靡一时。
邓丽君不仅出演电视剧《晶晶》剧中的人物,而且其同名主题曲也是由邓丽君主唱的。当时还有几位名气比邓丽君响亮得多的大腕歌手与她竞争演唱这首歌曲。最后之所以选择邓丽君,主要还是因为这部连续剧是描述一个年轻少女历尽艰辛寻找母亲的故事,而邓丽君的年纪轻,比较符合剧中少女的身份,况且邓丽君的唱腔也确实不俗。但毕竟是年纪小,在灌录《晶晶》时,邓丽君一开始唱着唱着竟然笑了出来。于是制作人向她详细解说《晶晶》的故事,让感情丰富的邓丽君霎时感同身受。她就以一位少女的身份,把这首歌唱得哀怨凄婉,听得人潸然泪下。
《晶晶》(作词-文奎、希腊、作曲-古月)这首歌让不到17岁的邓丽君大红大紫:
晶晶、晶晶、孤零零,像天边的一颗寒星;为了寻找母亲,人海茫茫、独自飘零,晶晶、晶晶;多次梦里相见,落得热泪满襟;到何时、在何处,才能找到我,亲爱的母亲;母亲、母亲、孤零零,像海角的一盏孤灯;为了寻找晶晶,春夏秋冬、黄昏黎明,母亲、母亲;多次梦里拥抱,落得热泪满襟;到何时、在何处,才能找见你,苦难的晶晶。
《晶晶》这部连续剧上映后,台湾民众无不为之疯狂。在电视这种强势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邓丽君的歌声立刻倾倒无数观众、风靡全台湾,大街小巷都飘满邓丽君的歌声,邓丽君由此又获得了“天才女歌手”的封号。而台湾一家很有实力的唱片公司也马上请她将这曲《晶晶》灌录成唱片,向东南亚各国发行,唱片销售量达到五十万张之多。从台北到台南的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几乎谁都会哼上几句。邓丽君也成了台岛的“大众情人”,她的名气也随着歌声飘过太平洋,飘向海外的华人世界。
国语流行歌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台湾的市场上居于主流地位。但真正使国语歌曲的影响力扩大、甚至及于东南亚的则是60年代随着电影、电视连续剧陆续开拍后搭配的主题曲、插曲曲调优美和歌手大量投入这一行业。直到这时,国语歌曲才渐渐扭转旧上海的“时代曲”和翻唱日语歌曲的局面,而开始开拓台湾本土的歌曲。在这种那个转变过程中,邓丽君功不可没。
作为当时的民众偶像,邓丽君的一举一动无不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十六七岁的她那时非常喜欢当时最流行的少女阿哥哥头、穿少女阿哥哥装。当她在银幕上以阿哥哥头、阿哥哥装亮相时,立刻成为少女们争相模仿的时尚穿着。
台上的邓丽君光彩照人,但在台下、在私下里,邓丽君依然相当纯朴,凡事强调平凡和随和。她没有娱乐界红星们的刻意化妆打扮、以浓妆艳抹示人的习惯,有时她在街上逛街,不是被歌迷们认不出来,就是被歌迷们抱怨穿得不够漂亮,有时还没有歌迷打扮得靓丽,甚至有时还被歌迷们抢去风头。但是邓丽君则安之若素,她表示如果为了别人想要的漂亮而打扮,那自己非累死不可。邓妈妈一方面为正在走红的女儿担心,歌迷可是上帝呀;另一方面则无比欣慰,毕竟是出生于普通的家庭,知道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更保持了与生俱有的品质。但这些并不代表邓丽君不会打扮,和她相处过的人没有谁不惊叹她是个化妆打扮的天才,举凡服饰的搭配、得体的衣着,她都精通。公众场合她总能以非常合宜的装扮出现,她只是不爱打扮。
邓丽君平实的性格、淡雅的衣着,以及她的亲切可人、乐观朝气,见人就会微笑的风姿,让她极受大众的欢迎,在明星中独树一格。不过邓丽君也不脱少女时期的调皮。有一次,“中视”《每日一星》外景队在台湾大学拍外景时,一群台大的大学生围着邓丽君,纷纷要求合影留念。在拍照结束后,邓丽君立即摆出一副明星十足的架势问到:“你们是什么系的?”哪晓得这些学生们料到邓丽君又想捉弄人了,大家就使使眼色、比划比划,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动物系的,最喜欢研究像你这样美丽的动物。”一句话,邓丽君也被逗乐了。
舞台上的生活占据她绝大部分的时间,流行音乐上所谓的“邓腔”已经蔚为流行,全台湾的歌厅、节目组更是疯狂抢人,都希望她能首肯登台。舞台,无疑已经成为她的生命。但在没有歌唱表演时候,她一般是呆在家里。尽管是闲着,她可是很少出门逛街的,为的是避免逛街引发歌迷轰动。她这时的生活就是,或者帮妈妈做点家无务事,或者是看小说听唱片。经常的是,她一个人关在房里欣赏琼瑶和严沁的小说,尤其是琼瑶的《窗外》和《庭院深深》让她着迷得不得了。
琼瑶的小说正和那个正在努力创造未来的时代一样,充满回忆和期待。她的灰姑娘的故事,白雪公主式的遭遇,和邓丽君的人生经历何其相似。邓丽君从当初一个只能在街口卖唱、在不入流的小歌厅里唱歌的小歌手,发展到现在灌唱片、拍电影,进入娱乐圈,受到各大演艺团体、影视媒体的招聘邀请,这种生活际遇俨然就是琼瑶牌女主人公的人生道路。所幸的是,邓丽君拥有自己的梦想,并有放飞梦想的决心和实力,她依靠自己的拼搏赢得了世界的认可;不幸的是,她始终未能如她所向往的故事主角一样,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尽管如此,她以中国古典女性温婉体贴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温情与风华的代表。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