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骁勇善战:崔可夫 > 第七章 “不许后退一步”
临危授命擎旌钺,察里津前逞英豪;寸土必争勇奋战,誓将豺狼消灭光。
1942 年3 月,崔可夫应召从中国返回苏联。此时,法西斯的铁蹄正在苏联辽阔的大地上四处践踏,苏联的局势虽经苏联军民数月的艰苦抗击己略有好转,但是,法西斯军队将在莫斯科城下重蹈拿破仑的覆辙的可能并没有使希特勒那颗发疯的脑袋清醒,相反,他更加一意孤行,大有不吞灭“东方帝国”誓不回头的疯狂。希特勒这个战争贩子,竭力掠夺、奴役欧洲各国人民,驱使他们为他制造杀人武器。到1942 年,希特勒德国的军火生产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在整个工业生产中的比重高达22.5%,消费品中的1/3 也为军队所占有。各种杀人武器——步枪、卡宾枪、机枪、火炮、坦克、飞机等的产量大幅度提高,整个纳粹德国一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兵营,到处都充满了火药味。
苏军自莫斯科保卫战挫败了德军闪击战后,逐渐由被动转入主动,军事上的形势已一扫昔日大败退的惨状,开始稳住了阵脚,正酝酿着一场规模宏大的大反攻。此时,外交上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战场的曙光无不给艰难奋战的苏联军民带来希望。1942 年1 月,美英政府表示《租借法案》同时也适用于苏联,使受损严重的苏联军工业有了喘息的机会,各种军用物资齐始源源不断地从美利坚合众国运来,大大充实了前方战士的肚子、枪膛、炮管。东迁的苏联军工业也开始从阵痛中复苏,达到了战前水平。1942 年上半年苏联的武器生产已大大超过1941 年下半年,特别是重武器的生产不仅在量的方面大幅度增加,而且质的方面也在不断突破。经过科学研究人员的艰辛努力,坦克的装甲板更为坚硬,携带的火炮更有威力了;自行火炮不仅在杀伤力、射击精度上大大提高了,而且种类日益繁多,可以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环境;飞机的数量已大大超过了从前,而且质量的提高已不仅仅限于飞行高度的增高,飞行距离增长,在机动性、攻击力方面也有了令人刮目的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为砍断法西斯的铁蹄准备了尖刀、利刃,希特勒法西斯的末日已经为期不远了。
然而,对希特勒这样一位崇尚暴力、推崇战争的野心家来说,莫斯科城下的铩羽是万万不会平息他的野心的,相反,这只会激起他那颗易怒的心,使他去干更冒险的事。屠刀依旧高高举起,而且更锋利、更冷酷。
希特勒在艰难地捱过冬天之后,又给他的士兵鼓劲打气,吹嘘他们已经征服了就连拿破仑也没有征服的俄国恐怖的冬天,春天的到来将给德军带来无限生机。此时,德军在大西洋潜艇战中十分活跃,每个月可击沉70 万吨位的英美船只,不管美国、加拿大和苏格兰的造船厂如何热火朝天地生产,也补不上这么巨大的损失,这又使希特勒那颗一度有点沮丧的心变得不可一世起来了。
1942 年3 月,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德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新的狂妄计划。
计划放弃了全面进攻、以一次战役摧毁红军全部力量的企图,准备把大部分兵力集中于南线,征服高加索油田、顿涅茨盆地工业区、库班的小麦产区,并拿下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希特勒所要达到的目标有几个:一是使苏联失去继续战争所迫切需要的石油、粮食和武器装备;二是为德国的战争机器夺取石油和粮食,来填饱德军的肚子,发动德军的坦克、飞机和汽车。希特勒指示德军“要集中一切力量用于在南段实施主要战役,消灭顿河以西的敌人,以便进而夺取高加索的石油产地”,“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希特勒要实现自己的企图,除了需要石油来发动飞机、坦克和汽车外,还需要人员来补充他的兵员日减的部队。冬季作战结束时,德军伤员总数就达116.7835 万人,病员尚未计算在内。希特勒在德国进行了广泛的动员,更是要求仆从国提供更多的部队。凯特尔奉命前往布达佩斯和布加勒斯特,去招募更多的师。最高统帅部指望得到52 个师,即可供1942 年的战役使用的总兵力的1/4 。这些师的大部分预定来自罗马尼亚(27 个师)、匈牙利(13个师)。希特勒还向意大利要求他在头一年不屑接受的意大利军队,并于2 月派戈林到罗马游说。齐亚诺对这位脑满肠肥、胸前挂满勋章的帝国元帅简直无法忍受,他在2 月2 日的日记上写道:“同往常一样,他傲慢自大,盛气凌人……在火车站,他穿着一件黑貂皮大衣,式样既像1906 年汽车司机穿的,又像去歌剧院的高级妓女穿的。”墨索里尼向戈林表示,只要德国给大炮,意大利同意在3 月份派两个师到苏联去。但是,他对德军在东线的战况忧心忡忡。希特勒为了让墨索里尼放心,又将墨索里尼邀请到萨尔斯堡,竭力表示德军在苏联、北非、西线和公海上的一切都很顺利。只要切断了俄国的石油来源,“俄国便要屈膝投降了。然后英国也将屈服,以求保全被打得支离破碎的英帝国的残山剩水。”尽管墨索里尼和齐亚诺并不相信希特勒的话,但仍表示愿意提供9 个师为德军充当炮灰。最终德军统帅部网罗了一支拥有97 个师,90 万人,1200 辆坦克,1.7 万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640 架飞机的实力雄厚的“南方”集团军群。
“南方”集团军群分南、北两个集团军群——“A ”、“B ”集团军群。
“A ”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统领,辖有野战第17 集团军、坦克第1 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 集团军;“B ”集团军群由冯·包克元帅指挥,辖坦克第4 集团军。野战第2 、第6 集团军、匈牙利第2 集团军。利斯特因在1939 年指挥德国第14 集团军入侵波兰有功,被晋升为陆军元帅,翌年统率第12 集团军在法国采取了以步兵支援装甲部队的战术获得成功,后侵入巴尔干。1942 年调到苏联,后被解职。1948 年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 年即被释放。冯·包克一度是希特勒的宠将,颇受重用,1941 年袭击苏联时,曾担任中央战线的指挥官,但在莫斯科城下遭败绩,后与利斯特的命运一样,被希特勒摘掉了乌纱帽,1945 年成为英美空军的炮灰。
德军统帅部的具体作战方案是,从奥廖尔南部发动进攻,夺取沃罗涅什;从哈尔科夫发起攻势,向东突破;然后与从塔甘罗格一带发动攻势的德军会师于斯大林格勒地区。希特勒在作战指令中指出:“无论如何,必须尽一切努力到达斯大林格勒市区,或者至少使这座城市处于重炮的射程之内,从而使它不能再成为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位于伏尔加河下游的西岸,是苏联内河航运的干线——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工业城市。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广阔富饶的顿河下游和库班河流域,是苏联的粮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产区。1941年德军侵占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更是成了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此外,斯大林格勒还具有伟大的历史性意义,在国内战争与外国武装干涉期间,英勇的察里津保卫战对打破俄罗斯南部反革命与东线白匪军会合的计划,挫败敌人企图切断俄罗斯中部与南部粮食、燃料地区联系的阴谋,均起了重要作用。1919 年6 月至1920年1 月被白匪军占领,该城军民与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搏斗,最后夺回了察里津。因此,察里津是苏联人民坚强不屈的象征,为此,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授予察里津以革命战斗旗帜和红旗勋章。同时,斯大林曾是察里津保卫战的出色指挥者,希特勒要拿下这座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英雄城市,还带有政治目的和宣传的需要。这样,苏德双方在保卫和夺取这座城市中展开了一场长达200 天的大血战。
苏军最高统帅部分析了1942 年春出现的形势,推测德军在1942 年夏将在莫斯科方向和南方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军将在莫斯科方向实施主要突击。
斯大林认为,目前苏军还没有足够的兵力和兵器展开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在近期内,苏军应限于积极的战略防御,并同时在克里木、哈尔科夫、利戈夫—库尔斯克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以及列宁格勒和杰米扬斯克地域实施局部的方面军进攻战役,消耗敌人,使其疲惫,待积蓄力量后,再展开大规模进攻。4 月下旬,苏军最高统帅部批准西南方面军在南方方面军部分兵力协同下实施哈尔科夫进攻战役,目的是先敌在该方向展开进攻,以掌握主动权。
1942 年5 月8 日,冯·曼施坦因指挥所部在压倒一切的空中优势配合下,在克里木展开了春季攻势。5 月15 日,德军占领刻赤半岛。5 月12 日,西南方面军奉斯大林之命,在哈尔科夫方向转入进攻,进攻开始时苏军发展顺利,突破了敌人的防御,并在三昼夜内前进了25—50 公里,但局势不久就发生逆转。由于苏军没有及时将坦克部队投入战斗,致使德军毫无阻碍地将预备队调到突破地段,合围了苏军,被围的苏军第6 、第57 集团军、博布金战役集群及第9 集团军部分部队坚持到5 月29 日,大部被歼。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第57 集团军司令员波德拉斯和战役集群司令员博布金英勇牺牲。
6 月7 日,德军第11 集团军向塞瓦斯托波尔发动了进攻,30 日占领该要塞,整个克里木陷入德军之手。希特勒除取得这些胜利外,在北非战场也取得了轰动一时的胜利。1942 年5 月27 日,沙漠之狐隆美尔率领有名的非洲军团和8 个意大利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英军赶到了距离埃及边境不远的地方。
希特勒在取得这一系列胜利后,一度受挫的野心更加膨胀了,明媚的阳光给他带来了希望,他要利用夏秋这段美好的时光挫败苏军主力。6 月28 日,德军两个集团军群以一百数十万之众,先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科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发动进攻,企图在顿河西岸包围并消灭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主力。苏军虽然采取了机动灵活的防御,在条件有利时坚决反击,不利时就主动撤退,避免陷入包围。但德军来势凶猛,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奋战,至7 月24 日,苏军被迫后撤了150 至400 公里,侵入顿河大弯曲部,斯大林格勒面临严重威胁。
苏军最高统帅部正确分析了形势,计划通过顽强的防御削弱并阻止德军进攻集团,不让它进至伏尔加河,从而赢得必需的时间来组训预备队,待条件成熟后转入坚决的反攻,以求全歼德军重兵集团,扭转整个苏德战场形势。
考虑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已形成的独立性和双方在这里已集中了大量兵力,苏军统帅部于7 月12 日决定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成立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编成内有从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 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 集团军及空军第8 集团军、伏尔加河区舰队,铁木辛哥元帅任方面军司令员(7 月23 日起由戈尔多夫中将担任)。原西南方面军屡经激战,损失巨大,有的师只有300 —1000 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 公里、纵深为120 公里的地带。方面军以第62、第63、第64、第21 集团军为第一梯队,以第57、第28、第38 集团军为预备队。方面军的基本兵力集中在顿河大弯曲部,由第62、第64 集团军把守。苏军在顿河及伏尔加河之间构筑了纵深60 公里的四道防御围廓,即外层围廓、中层围廓、内层围廓、市区围廓。
7 月中旬,德军的先头部队已开始与第62、第64 集团军的先遣部队交火,攻抵顿河大弯曲部,准备吞掉在顿河大弯曲部的苏军主力,强渡顿河,从行进间攻占斯大林格勒。由坦克第4 集团军的2 个步兵师、1 个坦克师、1 个摩托化师和4 个罗马尼亚步兵师编成的第3 集团军也急欲邀功请赏,准备于7 月30 日强渡顿河,夺取登陆场,沿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铁路从南、西两侧攻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一时间危机四伏,大有大厦将倾之势。
德军统帅部取得重大进展后,认为红军已濒临瓦解,将原属“B ”集团军群的坦克第4 集团军转隶“A ”集团军群,由进攻斯大林格勒改攻高加索。主攻斯大林格勒的任务由实力最强的德军第6 集团军担任。第6 集团军辖6 个军共18 个师,约25 万人,坦克740 辆,火炮和迫击炮7500 门,由第4 航空队1200 架作战飞机对其进行支援。希特勒的这一分兵计划给斯大林赢得了保卫斯大林格勒的宝贵时间,结果他是既没有拿下斯大林格勒,也没有得到石油。
奉命回国的崔可夫,在这国难当头的关头,仍然坐在办公室里,心中颇为烦闷。他在向联共(布)中央汇报完在华的工作情况后,就急切地向最高统帅部提出了申请,请求立即派他奔赴前线,与德国法西斯血战,最高统帅部于1942 年5 月同意了崔可夫的请求,命他赴家乡——图拉地区任后备军副司令员。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编成后,他的后备军被改编为第64 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前线。最高统帅部命令崔可夫部,以最快速度在巴甫洛夫斯克至克列茨卡亚、苏罗维斯诺、上库尔莫亚尔斯一线组织起坚固防御,打破敌军突击伏尔加河、夺占斯大林格勒的企图。
崔可夫受领任务后,立即马不停蹄赶到设在斯大林格勒的方面军司令部,得悉敌人的先遣支队已攻入切内舍夫斯卡亚—莫罗佐夫斯克地界,形势更趋恶化,此时第64 集团军的3 个师才刚刚在科特卢班、卡查里诺、菲洛诺沃、顿斯卡亚、木兹加、雷奇科夫、茹托沃等火车站下车,各师为了抢时间,来不及组成战斗队形就分别开赴前沿,部队队形很长,有些师的先头部队已进抵顿河,而后续部队尚远在伏尔加河,甚至在火车车厢里,后勤部队及各种辎重更是远在图拉地区。
7 月17 日,也就是崔可夫来到方面军司令部的第二天,铁木辛哥就召见了他。二人来不及寒暄,直接切入正题。由于情况错综复杂、形势险恶,一向务实、沉稳的铁木辛哥此时也沉不住气了,在对第64 集团军的情形不了解的情况下,就严令第64 集团军必须于18 日夜间前出发到苏罗维基诺、波格金斯卡亚、下索洛夫斯基、佩谢尔斯基、苏沃罗夫斯基、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一线,组织顽强的防御以阻止敌人继续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突破。为使防御具有一定弹性,铁木辛哥建议各师应派出先遣支队,配置于齐姆拉河一线。
崔可夫认为,第64 集团军即使以最快的速度展开,至少也得到7 月23 日才能到达指定地域,展开防线。他请求所属方面军推迟进入主要防御地段的时间,铁木辛哥做了认真考虑之后,同意将占领防御地段的日期推迟到7 月21日。
自7 月17 日开始,斯大林格勒远接近地的战斗日趋激烈。炎热的天气加上雨点般的炮弹,把敌我双方的前沿几乎都要烤成了烙饼。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战斗,除了武器、人力的拼杀外,更是人的意志、耐力的大较量。7 月17—22 日,鲍罗斯驱使德军第6 集团军利用德军在南线已夺得的主动权,对斯大林格勒方向频频发难,在奇尔河和齐姆拉河一线击退了第62、第64 集团军的先遣支队,进抵克列茨卡亚、苏罗维基诺、上库尔莫尔斯卡亚地区的主力防御前沿,随即在卡拉奇地域对第62 集团军两翼发起了猛烈的向心突击,于7 月23 日突破了第62 集团军右翼,苏军的防御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
斯大林对第62 集团军右翼出现的严重局势尤为忧虑,指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将9/10 的航空兵集中到右翼,并派遣素有“智多星”之称的华西列夫斯基赶往斯大林格勒,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协助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首长工作。铁木辛哥元帅也因哈尔科夫与顿涅茨的败绩,被斯大林召回莫斯科,由年轻而又富有指挥才干的戈尔多夫取代了他的职位。此时,第62 集团军的局势已险象环生,敌军已突入其防御纵深,合围了两个师,接近了顿河。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多夫不得不分别于25 日和27 日将尚未完成组建任务的坦克第1 、第4 集团军投入反突击,阻止或遏制德军第6 集团军的疯狂进攻。
德军为隐蔽其在第62 集团军右翼的企图,在第64 集团军防御的齐姆拉河一线也调集了大量兵力,对第64 集团军的先遣支队发起了凶猛的进攻,力图吸引苏军的注意力。
崔可夫由于刚刚抵达前沿,对敌军的意图和前沿的情况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崔可夫匆匆赶到防御前沿,对第64 集团军行将进驻的防御地带进行了详细勘查,并根据方面军首长7 月17 日的训令拟定了第64 集团军的防御方案:步兵第229 、第214 师、海军陆战第154 旅及坦克第121 旅占领顿河右岸苏罗维基诺至苏沃罗夫斯卡亚镇一线;步兵第112 师部署于第62、第64 集团军的接合部奇尔河一带;海军陆战第66 旅、坦克第137 旅及各学员团编为集团军的第二梯队,集结于梅什科瓦河沿岸居民区。
当晚,戈尔多夫中将受命赴第64 集团军任司令员。崔可夫对戈尔多夫的到来尤为感到兴奋,自再度担任军职以来,他一直以副职身份总揽军中事务,虽正值中年,精力充沛,亦感心力难支,一直盼望着有位长者担任正职,现在戈尔多夫受命指挥第64 集团军,崔可夫感到轻松了许多。戈尔多夫到任后,细心阅读了崔可夫制定的防御方案,作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即将第112 师部署于斯大林格勒防线外围,沿梅什科夫河防御;海军陆战第66 旅、坦克第137 旅和各军校学员团改在阿克赛河地域组织防御。戈尔多夫的这一变更方案实质上使第64 集团军的全部预备队都留在了顿河左岸,这样,第64 集团军在顿河以西的防御失去了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失去了防御弹性。崔可夫对戈尔多夫的新方案颇有异议,但戈尔多夫没能听取他的意见。
第64 集团军先遣支队自7 月17 日与敌军交火后,未能顶住敌军的疯狂进攻,敌军如潮水般向顿河大弯曲部涌来,到27 日,已攻到第64 集团军的主要防御地带。第64 集团军的局势更加险恶了。
不久,戈尔多夫调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接替铁木辛哥的职位,任司令员,这样,指挥第64 集团军的任务再次落在了崔可夫的身上。戈尔多夫任方面军司令员后,由于对德军突击力量估计严重不足,盲目地认为可以以猛烈的突击抵抗住敌人的进攻,他命令崔可夫派出海军陆战第66 旅、坦克第137 旅沿顿河右岸向齐姆良斯卡亚镇运动,攻击敌军的翼侧和后方,歼灭准备横渡顿河的敌军集团。崔可夫在实地勘察后,认为下奇尔斯卡亚附近的桥梁无法承受重、中型坦克的重量,因此无法完成调遣任务;而且这一调动分散了兵力,不利于形成拳头打击敌人。崔可夫了解了这些情况后,立即向戈尔多夫做了报告,但没有回音。他只好命令第66 旅和坦克第137 旅调至齐姆良斯卡亚镇。最后因受桥梁承受力的限制,坦克第137 旅仅有1 个摩托化步兵营、15 辆T —60 轻型坦克渡过了顿河,其余部队都滞留在顿河东岸。
7 月23 日,德军北路突击集团第8 军和坦克第14 军对第62 集团军发起进攻,双方展开了一场大厮杀。第64 集团军地域内也危机四伏,敌我双方紧锣密鼓,准备着一场大拼杀。第64 集团军的步兵第214 师、海军陆战第154 旅分别由比留科夫和斯米尔诺夫上校指挥,它们已抵达主要防御地段,正严阵以待,准备迎击敌人的疯狂突击。萨任上校率领的步兵第229 师也昼夜兼程,赶赴防御区。但是,形势的发展不容乐观,第64 集团军的一些部队仍迟迟没有赶到。
时间不等人,敌军已对海军陆战第66 旅、坦克第137 旅的侧翼发起了猛烈攻击,如不及时采取断然措施,整个防御体系将会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崔可夫建议避敌锋芒,先将部队撤回原有阵地,保存实力。方面军司令员戈尔多夫见形势危急,仅凭区区1 个多旅的兵力也无法抗拒如此强大的敌人,当即同意了崔可夫的建议,将海军陆战第66 旅、坦克第137 旅撤回下奇尔斯卡亚,并将第112 师由梅什科夫河调至顿河右岸的奇尔河下游的第62、第64集团军的接合部,使这一十分空虚的地区得到了加强。
7 月25 日,德军对第64 集团军的右翼阵地实施突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直扑斯大林格勒。驻守第64 集团军右翼的第229 师,防御正面宽达15 公里,仅有5 个营抵达了前沿阵地,而德军却出动了两个步兵师、1 个坦克师的庞大兵力。苏军以5 个营的兵力对付3 个实力强劲的德国师,终于寡不敌众,丧失了对155.o 高地、第79 国营农场的控制权。
7 月26 日,天还没亮,德军的炮兵、飞机就对第229 师的阵地发动了猛烈轰炸,步兵、坦克兵肆无忌惮地冲向第229 师的阵地,要将第229 师赶入顿河。第783 团的局势十分危急,敌人出动了80 多辆坦克对该团的阵地发起频繁冲击,敌我双方展开了一场**与钢铁的较量,步兵第783 团重挫德军,但终因实力悬殊,被迫撤退。团长英勇牺牲,政委身受重伤。
第229 师师长萨任上校见阵地有被德军突破的危险,急忙将第804 团两个刚刚赶到的营投入战斗,竭力堵住缺口。但是,部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投入战斗,突遭数倍于己的敌人的猛烈攻击,在161 、156 两个高地尚未站稳脚跟、就被迫向奇尔河有岸的萨丈斯基村退却。
崔可夫见敌军来势凶猛,自己的部队纷纷溃退,忧心如焚。他调来近卫迫击炮兵严密封锁突破口,用弹幕阻止敌人继续向前推进。敌人突然遭到强大炮火的阻击,出现了混乱。但是,敌人还是拼死涌向第64 集团军的阵地。
德军为一举突破奇尔河,直抵斯大林格勒,又将两个整装满员的坦克群投入了突破口,紧紧咬住第64 集团军。下奇尔斯卡亚有被突破的危险,第62、第64 集团军的接合部面临被切开的严重威胁。战至下午,第64 集团军的右翼被德军突破,敌人如潮水般冲向奇尔河,局势更加恶化了。
此时,下奇尔斯卡亚十分空虚。崔可夫见局势险恶,立即向戈尔多夫请求将调向齐姆良斯卡亚的海军陆战第66 旅和坦克第137 旅调回下奇尔斯卡亚。戈尔多夫同意了崔可夫的请求,但是,部队来回调动耗费了大量时间,丧失了阻敌的有利时机;而且,部队战士来回跑动,被弄得精疲力竭,战斗力减弱,坦克的燃料也消耗殆尽,无力冲击了。如果指望这支疲惫之师封堵缺口,只能是坐守待毙。为了牢牢堵住缺口,抓住战机,崔可夫急令正在洛哥夫斯基村休整的10 辆KB 坦克,火速渡过顿河铁路大桥,在旧马克西莫夫斯基至奇尔河河口地段截击敌人保护第62 集团军的翼侧和后方。为了保持防御的弹性,崔可夫同时还将海军陆战第66 旅的一部分兵力及一个炮兵营调至下奇尔斯卡亚西北,编成步兵第229 师的第二梯队。
7 月26 日晚,步兵第112 师冲破德军炮火和航空火力的封锁,渡过了顿河,顺利抵达雷奇科夫斯基一旧马克西莫夫斯基铁路沿线,与步兵第229 师取得了联系。但是,坦克第137 旅的坦克由于燃料匮乏,没能赶到下奇尔斯卡亚,防御的稳定性仍没有建立起来。为了解决防御的稳定性问题,弥补步兵第214 、第229 师接合部兵力严重不足的状况,崔可夫一面调集燃料补给坦克旅,一面从海军陆战第66 旅抽调部分兵力,加强了对第214 、第229 师接合部的防御。
然而,下奇尔斯卡亚的形势仍在进一步恶化。德军为了实现在26 日当天渡过奇尔河,占领旧马克西莫夫斯基、奇尔火车站及雷奇科夫斯基地区,进而逼至第62 集团军的翼侧和后方,合围第62 集团军的目的,趁坦克第137 旅及海军陆战第66 旅的增援部队尚未赶到,对下奇尔斯卡亚发动了疯狂的进攻,使形势骤然紧张。
海军陆战第66 旅指挥员见敌军将突破下奇尔斯卡亚的防御,急令炮兵营以直接瞄准射击轰击德军坦克。第66 旅炮兵营的行动迟滞了敌人,也挽救了下奇尔斯卡亚。步兵迅速展开队形,占领了阵地,从而保证了防御的稳定性。
此战,炮兵营匆促上阵,在暴露的发射阵地上与敌人的航空兵、躲在装甲板里的装甲兵斗智斗勇,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过硬的军事素质,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德军自发起夏季攻势以来,还没有遭到火力如此猛烈的阻击,误以为已经与苏军主力遭遇,慌忙调来大量飞机,对炮兵营阵地实施了疯狂的地毯式轰炸,炮兵营损失惨重,德军也丢下12 辆被击毁的坦克逃了回去。炮兵营的阻击粉碎了德军于26 日当天渡过奇尔河的梦想。崔可夫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兴奋地说:“我要特别表扬海军陆战第66 旅的炮兵战士们所建立的功勋,是他们击退了敌军强大的坦克群对下奇尔斯卡亚镇和这一地区渡口的进攻。如果敌军在26 日白天夺取下奇尔斯卡亚,他们就可以在当天渡过奇尔河,并先于我步兵第112 师抵达旧马克西莫夫斯基、奇尔火车站和雷奇科夫斯基地区,从南面一举逼近我第62 集团军的翼侧和后方。”在这种情况下,第64 集团军本来是可以抗住德军,并封闭突破口。但是,因战线混乱,部队的战斗队形、通信联络均遭严重破坏,不幸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第64 集团军的后勤分队因误信德军坦克已逼至2 —3 公里的地区,在没有经得同意的情况下就匆忙后撤,急速涌向渡口,形势一片混乱。德军很快发现了这一情况,派出大量飞机猛烈轰击渡口边拥挤的汽车和人群,形势再度恶化。
“必须立即阻止涌向渡口的人流和车队,迅速在顿河右岸组织起有力的防御,支撑两翼!”崔可夫命令各部队启动所有通讯器材,要求各部队密切协同,严密组织,确保撤退的秩序。崔可夫特派炮兵少将布劳德前往渡口,组织部队撤退。但是,德军握有制空权,渡口周围又没有足够的高射炮部队,至傍晚时分,下奇尔斯卡亚附近的顿河桥梁被敌机全部炸毁。留在顿河右岸的第64 集团军步兵第214 师和两个海军陆战旅都失去了渡河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布劳德将军、作战处处长西多林中校、工程勤务处处长布里洛夫上校及集团军司令部的一些军官的相继牺牲,使渡口区的秩序再度陷入混乱。在这节骨眼上,集团军参谋长诺维科夫上校和军事委员会委员、师级政委阿布拉莫夫又忙中出错,在没有经崔可夫同意的情况下,就擅自命令步兵第214 师、两个海军陆战旅及坦克第137 旅向顿河左岸撤退,一时间顿河沿岸人头攒动,混乱不堪。一旦遭敌机轰炸,后果不堪设想。
崔可夫得悉这一情况后,大吃一惊,急令各部队停止渡河,在右岸组织防御。这一命令收到了一定效果,减少了损失。前有顿河天险,后有强敌追击,形势错综复杂,为了率领部队顺利渡过顿河,崔可夫指示各部队调头转往休养所地区,利用就便器材和摩托单节舟等器材,渡过了顿河,并沿顿河左岸构筑了阵地,封闭了第64 集团军的缺口。在渡河战斗中,步兵第214 师师长比留科夫和师政委索鲍利表现出了非凡的组织才能和勇敢精神。
经过3 天激战,第64 集团军的右翼部队被迫后撤了,但德军从下奇尔斯卡亚地区直接突击斯大林格勒的危险已被消除,他们也没能从南面打到卡拉奇附近的渡口。这几天的战斗对崔可夫来说,经验是宝贵的,教训也很深刻。
由于各部队在没有来得及形成战斗队形时就投入战斗,部队损失很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苏芬战争中的惨败和斯大林格勒初期战斗的失利提醒崔可夫,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吸取教训。
崔可夫发现,德军步兵的冲锋枪性能好、火力强,步坦协同、空地协同都比较好。但是,德军也有许多弱点,他们的火炮和迫击炮射点散乱,且多集中于前沿,缺乏火力机动;冲击时步但必须配合,而且还得空中支援,步兵一旦失去坦克,飞机的协同就寸步难移了。只要打破德军的空中优势,形势将朝着有利于苏军的方向转化。想到这些,崔可夫战胜德军的信心更足了。
戈尔多夫对崔可夫命令部队撤离顿河河曲的作法很不满意。7 月28 日,崔可夫被召回方面军司令部,舒米洛夫少将接过了第64 集团军的指挥权。8 月1 日,戈尔多夫召见崔可夫,指出崔可夫把部队撤出顿河河曲是完全错误的,当时“敌人已陷入我军的防御阵地,我们可以一举歼灭他们。”崔可夫为人耿直,性格刚毅,有不同意见从不隐瞒,也不绕任何弯子。他容不得戈尔多夫这种凭空想象、不作调查研究的官僚作风,他反驳他的上司说:在遭到数倍于己的优势敌人的攻击下,第64 集团军的各部队从行进间组织防御,困难很大,损失严重,如不采取断然措施,撤离顿河右岸,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但戈尔多夫根本就听不进崔可夫的解释,他生气地对崔可夫说:“我对前线的了解不比您少!我把您召来,是要听您的解释,为什么第64 集团军的右翼撤回了奇尔河?”崔可夫继续解释说:“撤退是迫不得已的,我们没能来得及把集团军全部展开。第229 师仅有一半部队参加了防御战……”戈尔多夫没有让崔可夫说完,就打断道:“别再说了,写出书面报告!书面的!”崔可夫对戈尔多夫的专横态度一直心存芥蒂,即或是在战后忆及与戈尔多夫共事的那段日子时,仍对戈尔多夫的专横、武断和盲目自信颇有微词。8 月,苏联最高统帅部考虑到戈尔多夫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人际关系差等原因,解除了他的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
在其他地域,7 月25 日至27 日,苏军为消除德军占领卡拉奇地域渡口的威胁,特派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亲赴斯大林格勒,组织和指挥坦克第1 、第4 集团军对突向顿河的德军集团实施反突击。坦克第4 集团军因缺乏渡河器材,在顿河受阻,推迟两天后才进入战斗。苏军的反突击只阻止了德军的进攻,未能恢复原态势。苏军第62 集团军的两翼被深远包围,第64 集团军退过顿河,德军有可能从西南突向斯大林格勒,在此情况下,苏军最高统帅部以北高加索方面军第51 集团军转隶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方面军以预备队第57 集团军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外层围廓①的南部正面展开。德军从行进间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企图失败后,希特勒于7 月30 日下令将坦克第4 集团军从高加索方向调到斯大林格勒西甫方向,沿科捷尔尼科沃一斯大林格勒铁路线发起进攻。苏军第51 集团军仅有5 个不满员的师,分散在长达200 公里的正面上,该集团军一面阻击德军,一面沿科捷尔尼科沃一阿勃加涅罗沃铁路退却。
斯大林对这次战役极其关注,在形势极度危险的关头,7 月28 日,斯大林发出了第227 号命令,严肃地指出了苏德战场南部的危险形势,要求红军坚决抵抗敌人的进攻。命令指出:“敌人不顾遭受到的惨重损失,把越来越多的新的兵力投入战场,他们正向苏联的腹地一步步地逼近,他们不断地占领新的地区。蹂躏、毁坏我们的城市和村庄,他们奸淫妇女,抢掠财物,残杀人民……现在,我们已失去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也丧失了粮食储备的优势。
继续后退就意味着自杀,就意味着断送我们的祖国。
从现在起,我们每放弃一寸土地都将极大地加强敌人的优势,极大地削弱我们的防御,削弱我们的祖国。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杜绝诸如‘我们可以无休止地退下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粮食取之不尽,之类的论调。这些论调是有害的、错误的。它将削弱我们的斗志,助长敌人的威风……由此得出结论:是停止退却的时候了。一步也不能后退!
这应该是我们当前的主要口号。必须顽强地坚守每一个阵地,坚守每一寸苏联领土,尽最大力量去保卫它,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我们的祖国正处在困难时期。我们应该停止退却,然后打退并粉碎敌人,付出多大代价也在所不惜……
那么,我们到底缺什么呢?我们缺的是,在所有部队中建立铁的秩序和纪律……惊慌失措者和胆小鬼应该就地枪决……没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绝不许后退一步。”斯大林以国防人民委员名义签发的这份命令,表达了全军、全国人民的心声,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斗志。他们决心不怕任何牺牲来保卫苏联的每一寸领土,挫败德军的进攻。党提出的“不许后退一步”的口号已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由于形势严峻,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决定由洛帕京中将替代科尔帕克奇,任第62 集团军司令员,舒米洛夫少将任第64 集团军司令员。
德军坦克第4 集团军突破第51 集团军的防御后,于8 月1 日占领了列蒙特纳亚,逼近科捷尔尼科沃。第64 集团军和整个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左翼已逐渐被敌人从南面包围。
鉴于南部地段的形势日趋恶化,舒米洛夫指示崔可夫立即赶到形势最严峻的南部地段,查明情况,采取果断措施。崔可夫接到指示后,带领副官、传令兵和通信员,分乘3 辆汽车往南疾驰。
途中,崔可夫视察了第214 师、第29 师。第214 师在下奇尔斯卡亚至戈罗茨卡亚镇地段,第29 师在戈罗茨卡亚村至新阿克赛伊斯基村地段组织防御,该师以南波将金斯卡亚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地段由配属第64 集团军的独立骑兵团防御,该师左翼尚无人设防。这一地段出奇地平静,崔可夫对敌人的消极态度颇感奇怪。为了探明情况,崔可夫赶往上雅布洛哥内村和科捷尔尼科沃一带实施了侦察。在上雅布洛哥内村,第51 集团军的两个师——柳德尼科夫上校指挥的步兵第138 师和库罗帕坚科上校指挥的步兵第157 师正仓皇败退。此时,烈蒙特纳亚、科捷利尼科沃已经失守,敌军的先遣部队已经逼向阿克赛河,正向阿波加涅罗沃和普洛多维托那发展进攻。崔可夫命令这两个师归他指挥,退过阿克赛河,构筑工事,组织防御。斯米尔诺夫上校的海军陆战第154 旅配置其后,为第二梯队。
经过两天努力,崔可夫集结了4 个师2 个旅的兵力,组成了独立的“崔可夫战役集群”,司令部设在上库姆斯卡亚镇。完成这一系列任务后,崔可夫立即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取得了联系,详细报告了南部地段的情况,但与第64 集团军司令部没能建立联系。方面军司令部命令崔可夫,接收西伯利亚的新锐步兵第208 师,第208 师在科捷尔尼科沃下车时,遭到德军飞机、坦克的猛烈攻击,部队损失很大,部队被冲散,师、团首长一时不知下落。为了重新组织收编好第208 师,崔可夫先后在涅贝科沃会让站①、奇列科夫车站、比留科夫斯基会让站组织收编被打散的部队。在奇列科夫车站,由于没有指挥员,许多战士都挤靠在铁路路基和列车周围,一旦遭到攻击,部队将损失巨大。崔可夫见局势严重,找来一名少校营长组织部队疏散。由于没有与空军取得联系,结果造成误伤。许多战士刚刚踏上战场,尚没看到德军是什么样子,就惨死在自己空军的轰炸之下。崔可夫纵目远望,只见一片凄凉景象,心都在发抖。电台被炸坏,与方面军司令部的联系也中断了。
在比留科夫斯基会让站,崔可夫终于找到了第208 师师长沃斯科博伊尼科夫上校。沃斯科博伊尼科夫脸色惨白,声音颤抖。他受到极大的刺激,许多人无缘无故地白白死去,使他内心痛苦万分。他对崔可夫说:“将军同志,我无法对我的下属解释这些无谓牺牲的原因。”崔可夫没有更多地责怪他,待他平静下来后,把师政委、参谋长和师政治部主任召在一起,命令他们分赴涅贝科沃会让站、茹托夫会让站收编部队,随后与阿布加涅罗沃一线的部队取得联系,于当夜渡过阿克赛河,在安东诺夫镇至茹托夫村一线占领防御阵地,密切注意前沿和左翼。
德军的坦克第4 集团军从科捷尔泥科沃出发,从南面扑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决定,第64 集团军的正面转向南方,迎击坦克第4 集团军,“崔可夫战役集群”从南面掩护第64 集团军的行动。
8 月5 日晨,隆隆的爆炸声将崔可夫惊醒,德军的飞机已开始对沿阿克赛河岸缓缓东进的步兵第29 师发动了猛烈的轰炸。此时南线的敌军为了保障主力从科捷尔尼科沃绕过铁路进攻斯大林格勒,正在进行机动。为了使方面军司令部迅速了解敌军的新动向,崔可夫立即将这一不安因素向司令部作了汇报。司令部接到崔可夫的报告后,命令崔可夫集中现有的全部力量,拼死守住阿克赛河沿岸的阵地。
这天晚间,德国和罗马尼亚军队开始对柳德尼科夫和库罗帕坚科两个师的接合部发起猛攻。敌军步兵渡过了阿克赛河,并部分地楔入了苏军的战斗队形,敌军坦克也虎视眈眈,准备渡河。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战,崔可夫对德军的战术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德军在进攻时,常常是先用飞机、炮兵进行火力准备,随后步、但发动突击。崔可夫察觉德军的动向后。决定破坏德军的进攻。
第二天天刚亮,柳德尼科夫师和库罗帕坚科师的炮兵对德军集结的兵力发动了猛烈的轰击,德军损失惨重。在第64 集团军的新防御区——阿布加涅罗沃和京古塔地域也发生了激战。
8 月7 日,德军再次发动了猛攻,至中午时分,揳入了第64 集团军的防御阵地5 —6 公里。为恢复原有态势,崔可夫决定在日落前两小时敌机活动减少、敌步兵已经过河、坦克尚在对岸时,发动反冲击,将敌人赶回阿克赛河,崔可夫的反击计划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但是,形势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德军占领了第74 公里会让站,正向京古塔车站推进,在斯大林格勒的外层围廓南面弧形地带,突破了第64 集团军的防御,距离斯大林格勒仅30 公里之遥。第62 集团军也遭到了德军的凶猛进攻,部队损失惨重,该集团军的3 个师已退到顿河东岸。为消除这一威胁,叶廖缅科指示集中所有预备队,加强第64 集团军的右翼,对突破第74 公里会让站外围的敌人实施反冲击,将德军赶出了第74 公里会让站,恢复了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的防线。
经过一个月的激战,德军向前推进了50-70 公里,平均每天前进不过1 公里多,每小时也就百余米,与蜗牛爬行的速度差不多。希特勒此时的企图是:在西面实施突击,从南面夺取斯大林格勒,包围在城西和城西南地域的苏军。最高统帅部认清了形势,决定避敌锋芒,命部队退守到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崔可夫第一次指挥规模如此大的战斗,沉着冷静,表现出出色的指挥才能。这正是:祖国多灾难,应召返苏联;投身卫国战,尽显忠胆肝。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分解。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