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陈赓传 > 第十三章 援越南赴朝鲜 异国立新功

第十三章 援越南赴朝鲜 异国立新功

  1949 年12 月底。

  越南人民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由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登宁陪同,带着六名助手,秘密离开越北根据地,向中国走来。经过十七天艰苦的赤足步行,胡志明一行才步入中国地界,然后辗转来到北京。

  胡志明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此番来华,是来向中国求援的。

  此时,毛泽东和周恩来已去苏联访问,由刘少奇主持日常工作。

  刘少奇得悉胡志明一行秘密来华,非常高兴。当即安排一个小组与胡志明会谈,同时电告毛泽东。

  当晚、刘少奇以中央政治局的名义设宴招待。席间,刘少奇告诉胡志明,中国已决定承认越南,胡志明听了非常高兴。胡志明提出,既然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在莫斯科,他也准备去莫斯科,面见斯大林。

  刘少奇当即将胡志明的要求向毛泽东报告并转达苏共中央。

  听说胡志明要来莫斯科,毛泽东非常高兴,斯大林也表示欢迎。毛泽东特意派周恩来飞回中国东北,在那里与胡志明见面。2 月3 日,周恩来陪同胡志明到达莫斯科。

  在莫斯科,斯大林、胡志明二人会晤。胡志明向斯大林提出请求苏联派军事顾问援越,并提供弹药援助的要求。

  听了胡志明的话,斯大林没有立即答复。这个问题他得先和毛泽东商量。

  斯大林对毛泽东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将成为亚州革命中心。你们离越南近,历史上你们两国又有许多联系,双方都比较了解,援助越南抗法战争这个职责,还是主要地由你们来承担吧!我们援助你们搞经济建设,怎么样?”

  斯大林顿了顿又说:“我们已经打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量的武器是用不上了,我们可以运许多到中国去,你们可以留下来,其中适用于越南的,你们也可以运一些到越南去。”

  毛泽东:“你这个建议很好。你们援助我们搞建设,中国援助越南抗法战争。”

  这样,中苏两党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2 月17 日,胡志明随毛泽东乘专列离开莫斯科回中国。

  途中,他对毛泽东说:“我请求中国向越南派遣军事顾问团,提供武器弹药。”胡志明甚至设想,由中国派出人民解放军进入越南和法军作战。

  毛泽东听了,说:“我们还是派遣顾问为好。不过,我们的顾问可都是土顾问哟。”

  回到北京,毛泽东当即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援越问题。大家一致认为:

  越南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如果越南抗法战争胜利,也会使中国南翼的安全得到进一步的保证。援越是必要的。

  中共中央决定接受胡志明的要求,对越南承担国际主义义务,在物质上和军事上给予无偿援助。并立即派遣代表赴越,与印支共中央协商援越抗法的重大事宜,派遣以韦国清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协助越南人民进行军队建设和作战指挥。又以陈赓为特使,专程赴越帮助越共中央组织越北边界战役。

  1950 年7 月北京。中南海颐年堂。

  中国军事顾问团师以上干部、部分团级军官和机要人员约四十多人,聚集在这里,等候着中央领导的接见。今天,中央领导要召集他们开座谈会。

  不一会,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首长来了。

  刘少奇:“今天请诸位到这里来,是要和大家谈谈去越南工作的问题。

  本来毛主席、周总理都一起要和大家见见面的,但是,由于朝鲜战争,主席连续几天没休息了,今天他刚刚躺下一会,我们就不打搅他了。周总理也正忙着开会,不能赶来。就由我和朱总司令来和大家谈谈吧。”

  刘少奇,“还是请大家先发表一下意见吧!座谈嘛,有什么要求和意见建议都可提出来讨论。”

  没有人说话。屋里静悄悄的。

  刘少奇:“你们不说,那我就先谈谈吧。”

  “..共产党人是国际主义者。中国和越南是近邻,如今越南被法国占领,那里的人民正在受苦受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哪。援助越南既是国际主义义务,也是为了巩固我们自己的胜利..”

  朱德:“你们去越南,任务很重要,也很艰巨,同时也很光荣。你们去,不是像外交官那样办外交,而是去帮助人家打仗,帮助不是代替,不要推开人家,而是出主意,想办法。平时介绍我们的经验,打起仗来帮助分析敌情,提出意见..但介绍我们的经验要切合人家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套我们的经验。你们要帮助越南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这时,工作人员小声附在刘少奇耳边说:“毛主席来了!”只见毛泽东面带笑容走了进来。

  刘少奇对毛泽东说:“他们已经来了个把小时了。这几天你太操劳,本来想让你多睡一会的。”

  毛泽东,“哎,睡不着啊。”说着走过来与代表们一一握手。

  毛泽东:“同志们,这次你们去当顾问,是一件大事,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第一次向外国派顾问团。你们是执行一项很重要而光荣的任务,你们要把越南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你们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搞好同越南同志的团结,特别要搞好与越南领导人的团结。”

  毛泽东说:“我知道,派你们去的地方很艰苦,面临着很艰巨的任务,要打摆子,有牺牲的危险,要多准备克服困难,不要多作如意打算。尽你们最大的努力,园满完成中央交给你们的任务。中央准备派陈赓同志为特使,叫他先走一步。他和胡志明同志熟悉,井已经在边界上帮他们整训了些部队,装备了武器。他去协助你们工作一个时期。”

  接下来,毛泽东谈起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怎么样当好顾问?这要研究。顾问就是参谋,要出主意,想办法,协助领导,不可包办代替,更不能当太上皇,发号施令。我们不要有大国的思想,不要看不起人家。更不能盛气凌人。..”

  最后,毛泽东又叮嘱道:“一定要注意保密。如果帝国主义知道我们派了顾问,一定会大作文章。所以你们的行动一定要绝对保密,不可张扬,连亲友也要保密。要多穿便衣或越军军服。我们的军衣一律不要带去。不要随便单独活动,作战时不要太靠前,免得被敌人俘去。总之,要注意严守机密。”

  毛泽东一席话,大家备受鼓舞和教育。最后,中央领导人与军事顾问团代表一一握手道别。

  7 月7 日。昆明火车站。

  陈赓吻别还不到一百天的小女儿小进,告别妻子傅涯,在一个警卫连护卫下,乘坐滇越铁路小火车,开始了他的秘密使命。

  陈赓是一个月之前接到中央的命令的。接到命令陈赓雷厉风行,迅速确定了随同他赴越的工作班子,他心里清楚,这是一个艰巨而重大的使命。

  从滇东南到越北,山高林密,山道崎岖。小火车的轰隆声在滇南的崇山峻岭中不时唤来重重叠叠的回音。陈赓,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常胜将军,又将为自己的军事生涯谱写新的乐章了。

  一路上,陈赓无暇顾及山光水色,而是全神构思越北边界作战计划。

  8 日,陈赓会见了即将随同三○八师开往越南的二十多位中国军事顾问。他幽默地说:“兄弟受中央委托,前来解决东南亚问题,东南亚问题不解决,兄弟我死不瞑目。”说得大家开怀大笑。

  可陈赓却没有笑,他说:“现在国内革命战争已经胜利了,可是你们的事情还没有完,还要吃点苦,还要跟我到越南去打仗。你们想回来,可以,有两种可能,一是战死疆场,光荣了,我把你们运回国内;二是打下河内,我用飞机把你们接回来。”

  一路颠簸,越往南走,道路越崎岖,只能步行。7 月19 日,陈赓终于踏上了越南国土。

  越共党政军民对陈赓一行热烈欢迎,一路盛情款待。除引导人员外,越共中央还指派了三位青年妇女带着两车水果随行。陈赓天性幽默,他把这番招待称作“五小时一小宴,十小时一大宴,上马香蕉,下马柠檬,饭后咖啡,睡前菠萝”;把三位妇女分别叫作“柠檬小姐”,“菠萝姑娘”,“咖啡大嫂”。

  所到之处,陈赓与越方各级负责人交谈。渐渐地,他对高平作战,形成了自己的想法。7 月22 日,陈赓就关于高平地区作战问题发电报,向中共中央报告:

  越军主力一部经滇、桂整训装备后,情绪甚高,但营以上干部实战指挥经验少。据此,目前越北作战方针,应争取于野战中歼敌之机动部队,首先拔除一些小的孤立据点,取得首战胜利,积累经验,提高与巩固部队情绪,争取完全主动,逐步转入大规模作战。对于越方决定打高平,建议采取围城打援。先夺取外围孤立据点,取得经验,再夺取高平,并利于吸引谅山之敌,集中业经整训的部队,选择战场,歼灭谅山方向出援的法军机动部队。若谅山机动部队三至五个营被歼,则高平及谅山附近之若干据点均将便于攻占,越东北及越北敌我形势亦可大为变化。①毛泽东对高平作战也很关心。收到陈赓的电报,毛泽东当即复电陈赓:

  “我们认为你的意见是正确的。越军应先打小仗,逐步锻炼能打稍微大一点的仗,然后才可能打较大的仗。目前不要直打高平,先打小据点,并争取围城打援是适当的。”

  收到毛主席的复电,陈赓感到心里踏实多了。

  7 月27 日,陈赓一行终于来到位于越北宣光省山阳县以北十二公里处的越共中央所在地。胡志明等越共中央委员亲自出门迎接。老友相见,倍感亲切。

  当晚,两人共叙离情。陈赓与胡志明主席是老熟人了。早在黄埔军校时期,陈赓是黄埔一期学生,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那时胡志明任鲍罗延的秘书,他们两人就有过接触。以后,胡志明曾多次来到中国,成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久别重逢,两位故友感慨万千。随即话题转到边界战役。

  胡志明:“你在中国久经沙场,是赫赫有名的常胜将军,这次你到越南来,边界战役的作战方案就交给你了,你看,这个战役该如何打?”

  陈赓说:“根据我这几天的调查分析,我认为,越南人民军在越北战场作战的指导方针,主要应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以便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争取主动权。”

  听了陈赓的分析,胡志明连连点头。并立即主持召开中央常委会进行讨论。

  这天中午,胡志明邀请陈赓吃午饭,备烧乳猪一只。席间,胡志明对陈赓在制定边界战役作战方案时所表现出来的谋略十分赞赏。顺口咏出两句诗来:

  乱石山中高士卧,茂密林中英雄来。

  7 月31 日,陈赓要往高平附近的广渊,同越军总部和韦国清率领的中国军事顾问团会合,一起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

  8 月14 日傍晚,陈赓来到了设在广渊的越军总部。当晚,顾问团师以上干部向陈赓汇报情况。

  陈赓一边听着同志们的汇报,一边看着地图。

  突然,陈赓的目光盯在了地图上所标志的东溪这个地方。他的眼睛一亮,一个设伏打援的作战方案在他脑中形成。

  第二天,陈赓找武元甲商谈战役问题。他说:“我的想法是先打东溪。”

  武元甲愣了一下:“为什么不打高平?这不是早就作出的决定吗?”

  陈赓:“不先打高平,而先打东溪,可以孤立高平,迫使敌人增援,越军则争取在野外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援兵。这样,在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也锻炼提高了越军的战斗力,围困而不马上攻击高平,则使它原先坚固的据点不能发挥作用,便于以后再攻击。”

  听了陈赓的解释和分析,武元甲被说服了,同意了陈赓的意见。

  陈赓随即拟定了作战部署:以一七四和二○九团分南北两路进攻东溪,将三○八师放在东溪以南,设置一个口袋阵,准备打从七溪增援之敌。同时派出两个营到七溪以南阻止谅山方面的援兵,再以少量兵力围困和监视高平之敌。打下东溪后,如果七溪之敌出援,三○八师就全力聚歼,如果七溪守敌不出动,就在东溪战斗结束后,挥师南下,集中力量围歼之。最后以全部主力进攻高平,尽可能迫使敌人出逃,在野战中消灭之。整个战役预计三十至四十天完成。这是一个周密的作战部署。

  当天陈赓将作战计划呈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

  8 月16 日,高平。

  胡志明正召开高级干部军事会议。陈赓应邀在会上作关于边界战役作战计划的说明和报告。

  他说:“边界战役的计划,是根据越北战场的态势和高平、七溪一线的具体敌情以及人民军的实际情况,并考虑了敌方可能的反应和变化而制定的。高平地势险要,三面环江,背靠大山,工事坚固,守敌较多,易守难攻,既要打纵深,还要打增援的伞兵。这对缺乏攻坚作战经验的人民军来说,显然是很困难的,搞不好会打成得不偿失的消耗战。”

  对此,有人提出:“应集中兵力消灭高平之敌,这样打虽然可能牺牲较大,但是是值得的。如先打东溪、七溪,再打高平,那时我们的力量已消耗了不少,恐怕不一定能完成解放高平、突破法军封锁线的任务。”

  陈赓说:“想解放高平,首先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否则即使能勉强攻下高平,也巩固不了。进攻东溪比进攻高平容易得多,胜利较有把握。首战胜利,对整个战役影响很大,把东溪敌人打痛,七溪、谅山之敌可能来增援,就给我军提供在野战中歼敌的机会。”

  有人说:“我们没有连续作战的经验,体力又不好,连打几天仗,恐怕有问题。”

  陈赓说:“既然如此,就更不应该先啃硬骨头,而应先打弱敌。”

  这样,陈赓就形成了一套作战指导原则,这就是:打歼灭战,不打击溃战,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的,后打强的;围点打援,争取运动中歼灭敌人;不打无把握之仗,争取首战必胜。

  听了陈赓的报告、越南人民军总部领导人思想统一了,大家翘起大拇指说:“陈将军给我们上了一堂精辟而生动的军事辩证法课。”

  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也诚恳地说:“你的报告对我教育很大。老实说,越南从游击战转向运动战转得太快,干部不能适应,我本人充其量也只能当一个团长。希望你留在越南,帮助我们取得胜利。”

  胡志明也说:“你等到战役取得胜利后再走吧!”陈赓:“我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打胜仗主要还是靠越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

  面对越共中央和越军领导人的高度信任和重托,陈赓一再提醒自己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我们一定要指挥好这一仗,千万不可疏忽大意出半点差错!

  8 月24 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复电陈赓:“同意你们的作战计划。” 接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复电,陈赓的心又踏实下来。随即开始着手战斗准备。

  担任主攻的越军一七四团举行攻坚演习。

  三○八师开向东溪以南的山谷设伏。担任这个师的顾问的是吴孝闵,可偏偏这个时候,他病倒了。陈赓只得命令王砚泉接替吴孝闵担任这个师的顾问。

  一七四团和二○九团到达集结地域。

  8 月底,战役所需粮食、弹药从中国境内陆续运进越南。

  9 月3 日傍晚,五架法军轰炸机突然袭击广渊。两天后,又一批法国飞机袭击,越军总参谋部遭到扫射,数人伤亡。

  难道法军发觉了边界战役的企图了吗?陈赓为此寝食难安。

  这时,胡志明、武元甲一起来见陈赓。胡志明郑重地对陈赓说:“请你放手指挥,包下这一战斗的胜利,还包下下一个战役的胜利。”

  陈赓说:“我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不过,打胜仗主要靠越南的军队和人民。”

  胡志明又说:“我不是军事家,不长于此,你看准了就行。”

  9 月16 日拂晓,越南人民军向东溪法军据点发起进攻。边界战役的战幕拉开了。

  赓的亲自指挥下,经过反复进攻,到18 日,越军突破法军阵地,全歼东溪守敌三百多名,活捉敌指挥官。法军横挡在中越边界的一字长蛇阵被拦腰切断。

  初战告捷,全军振奋。越南人民欢欣鼓舞。

  这时,胡志明又赠诗一首给陈赓:

  携林登高观阵地,万重山拥万重云。

  义兵壮气吞牛斗,誓灭豺狼侵略军。

  读了胡志明的诗,陈赓高兴地说:“好,胡主席下了这么大的决心,我看法军一个也跑不了啦!”

  高平,越军总部。

  东溪前线的枪声停了。陈赓长舒了一口气,带着微笑凝视地图。东溪一战,谅山法军果然出动增援了,而且按他预想的那样朝三○八师设伏地带走去。

  此刻印度支那法军总司令卡邦杰将军却满面愁容。在已经拉开了序幕的恶战中,他几乎步步晚了一拍,他不明白的是,越军怎么突然增强了战斗力?

  由于越军在中间打入,高平已成一座孤城。陈赓认定,对手决不会丢下一千六百多名守军不顾。只要七溪法军北上,就会钻进三○八师的口袋阵。

  可是,狡猾的卡邦杰却改变了部署,他令在河内的五个营的机动兵力,于9 月20 日起向印支共中央所在地太原发起进攻。兵锋直指越南党政首脑机关,力图把越军主力从东溪吸引过去,再以七溪的兵力解高平之围。

  一连几天、三○八师静静地等在公路两侧的山头。天下起了雨,战士们的衣服湿透了。可是七溪的法军仍然一动不动。

  恰在这时,陈赓病倒了。一病就是五天。

  胡志明来了,陈赓正在病中昏睡。他轻轻地走到病床前,摸了摸陈赓的额头,又轻轻地走了。

  几天后,陈赓战退了病魔。

  经过东溪一役,陈赓对越军现状的认识更深刻了。

  他在日记中写道:

  东溪作战算胜利,震惊法帝内部,使之不敢即刻恢复东溪。但从战术上讲,则是一个大败仗。东溪敌实际人数为二百六十七名,我攻击部队人数为一万人,经三日两夜的战斗,中途几乎被迫撤退,我伤亡五百人。敌逃离二十余人,我方兵力火力均居绝对优势,以如此之战斗力,望攻击约二千余人据守之七溪,则不啻缘木求鱼。因此我以为越军仍须求得打小据点,以逐渐锻炼战斗力,特别是改正领导作风,改良组织,加紧干部训练。不然,作战计划都是空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他对胡志明说:“从东溪战斗过程看,战士们还是很勇敢的,问题在干部。重视干部的文化素养是必要的,但也可以从有战斗经验的老战士中培养提拔一批,这些人多是解放区的贫苦农民,作风艰苦,基本素质好!”

  胡志明:“你说得很对,我们提拔掊养干部的方法确实需要改进!”他很欣赏陈层直率的性格。

  “另外,你们不注重妇女工作,就等于将一半以上的人口弃而不用,这不利于全民抗战!”陈赓又说。

  胡志明听了点头说:“对此我也有同感。”

  按照原定计划,人民军在东溪战斗结束后,如援敌不来,便歼七溪之敌。

  可是侦察的结果表明,七溪之守敌已增强了。为了迷惑和调动敌人,陈赓于9 月28 日建议人民军前线指挥部,派出第一七四团向七溪以南实施佯动,改使敌人误以为人民军主力南下保卫太原。

  9 月30 日,法军勒巴热兵团从七溪北犯,企图重占东溪,接应将由高平南撤的萨克东兵团。10 月3 日,高平萨克东兵团弃城南逃,企图在勒已热兵团接应下摆脱困境。鉴于上述敌情,陈赓认为当前敌我态势对我十分有利、是难得的歼敌良机。

  10 月1 日,七溪法军一部进入东溪以南越军的伏击圈。这是送到嘴边的一块肥肉,但是由于越南人民军行动迟缓,失去了歼敌的良机。

  鉴于此,10 月5 日,陈赓致信胡志明,建议坚持集中兵力在边界战场全歼敌人。

  与此同时,陈赓把这一作战计划电报中共中央军委。

  10 月6 日、毛泽东复电陈赓:

  先集中主力歼灭东溪西南被包围之敌,然后再看情形围歼高平南逃之敌,此种计划是正确的。如果东溪西南之敌能在几天内就歼,高平之敌又被抓住,谅山之敌又不出援,或虽出援而我军能分出一部分予以阻隔,使之不能防碍我军对东溪、高平两地之作战。则你们可以取得两个胜仗。因此,除对东溪西南之敌必须迅速、坚决、彻底加以歼灭,即使伤亡较大也不要顾惜,不要动摇(要估计到干部中可能发生此种情况)以外,并要对高平逃敌确实抓住,不便逃脱。并要对谅山等处可能出援之敌有所布置。只要上述三点处理恰当,胜利就是你们的。

  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后来,正如毛泽东所料到的那样,在关键时刻,越军司令部却动摇了。他们打来电话说,两股敌人即将会合,还有飞机助战,这一带都是石头山,很难全歼他们,想把部队撤下来。

  陈赓一听,火了,愤然说道:“这样的仗再不能打,就无仗可打了。我就卷起铺盖走得了!”

  他立即致信胡志明,建议由胡志明亲自鼓励前方指战员,坚持连续战斗,分割包围歼灭这两股敌人。并将毛泽东的复电给胡志明看了。

  胡志明看过毛泽东的复电,亲自给前方指战员发出电报,要求他们“忍受疲劳、饥饿,不惜任何牺牲,坚决歼灭敌人”。指战员听了备受鼓舞,英勇抗敌。

  此时,法国勒巴热兵团龟缩在山洞里,弹尽粮绝。7 日晨,越军越过背后,突然从上面向下猛攻,7 日下午,全歼勒巴热兵团,活捉参谋部全体人员。

  同日,沙东兵团亦全军覆没。此役共歼俘敌军三千多人。这是越南抗战以来越南人民军打的一次规模最大的运动战和歼灭战。

  得悉两兵团被歼,法军总指挥部十分震惊,慌忙下令撤出一系列据点。

  到11 月4 日,人民军收复四十四个据点。至此,法军在中越边界的防御体系完全崩溃,越北边界战役胜利结束。

  边界战役战果辉煌,共歼敌八个营,毙俘敌八千余人,收复五个市、十三个县镇,缴获敌大批武器弹药。越北根据地得到扩大和巩固。

  战役结束,胡志明派人将缴获的几瓶法国香槟酒和一封信送给陈赓将军。陈赓拆开信,原来是胡志明写的一首中文诗。

  香槟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笆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敌人休放一人回。

  读罢诗,陈赓兴奋他说:“有胡志明这样的主席,我相信越南抗战一定能取得胜利!”

  应胡志明之邀,陈赓为越南人民军营以上干部作了四天报告。在这个以“国际主义精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题和指导思想的报告中,陈赓深刻地剖析了人民军的优缺点。在官兵关系、部队纪律、干部的提拔和培养,思想领导、作风等建军的根本原则,以及连续作战、夜间作战、近抵作战及战斗保障等战术问题上,陈赓都作了深刻的阐述。这一报告在越人民军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赢得了越南人民军的深深的敬佩。

  他们说:“陈赓大将不仅能指挥自己的军队,还能调动敌人;不仅能指挥打仗,还善于建军;不仅有丰富的战斗经验,而且很会团结教育人。”

  胡志明盛赞:“陈赓同志具有老布尔什维克的风格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他给我们党和军队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礼物。”

  陈赓以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坦诚直率的高贵品质,赢得了越南人民的深深爱戴。

  1950 年11 月1 日。陈赓告别胡志明主席,告别越南,踏上了归国之路。

  新的战斗又在召唤着他。

  中南海。菊香书屋。

  毛泽东正伏案工作,烟灰缸里已堆满了烟灰,又是一个通宵未眠。

  这几个月来,毛泽东寝食难安。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人民多么盼望和平,盼望重建家园。可是,帝国主义不甘心失败,中国边境战事频繁。南部,越南战争还未结束,东北部,又爆发朝鲜战争。美帝国主义从大洋彼岸伸出长长的双手,悍然出兵朝鲜,战火已烧到了中朝边境。应朝鲜劳动党金日成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率领赴朝参战。毛泽东密切注视着朝鲜战场的战况。

  彭德怀指挥有方,短短两个月,就打了两次战役,把逼近鸭绿江边的侵略者打回到青川江以南。

  昨天,毛泽东又收到了彭德怀关于第三次战役的捷报。彭德怀在电报中提出部队伤亡较大,各军急需补充。看来,朝鲜战争速决已不可能,要作长期战争的准备。

  对此,毛泽东早就考虑到了,他决定再派一个兵团入朝参战。

  派谁带队呢?为此,毛泽东冥思苦想,一时也没想出合适入选。

  北京中南海,毛泽东住所。

  陈赓正在向毛泽东汇报越南战场的情况。

  毛泽东高兴他说:“好啊,你的任务完成得不错,越南战争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你陈大将军又立新功了!祝贺你呀!”

  陈赓:“我个人的作用是渺小的,主要是毛主席的军事思想的胜利。”

  未了,陈赓说:”主席,现在越南战场已告一段落,我想向你提出一个请求,朝鲜前线战事正紧,让我带兵入朝参战吧!”

  毛泽东一拍手,说道:“好啊,我这几天正在考虑入朝增援的问题,一时也没找到合适入选,想不到你主动请缨。只是你的身体吃得消吗?”主席关切地问。

  陈赓:“主席放心,你看我身体不是很好吗?让我带兵人朝参战吧!”

  毛泽东:“行,我和恩来等同志商量研究后再说。”

  早在越南期间,陈赓就密切关注朝鲜战事。他在8 月5 日的日记中写道: 闻悉我出兵北朝鲜,我认为是斯、毛最明智之举。战争始终不可避免,迟打不如早打,早打可以打一个美国无准备。也许还可以求得有利于我之和平,我甚兴奋,昨夜为之失眠。

  11 月6 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昨晚失眠,总是思考着朝鲜战争,工作是艰苦与残酷的。我准备贡献我的一切。

  由此可以看出,陈虚早就作好了入朝参战的思想准备。

  当时,向党中央和毛主席主动请缨的还有陈赓的连襟陈锡联,陈赓对陈锡联说:“你已是炮兵司令员了,走了还得交代工作,而我刚刚从越南回来,国内工作尚未接手,不存在交代工作的问题,所以我去更合适。”

  陈锡联:“可你刚从越南战争回来,够辛苦的了,再说你的身体也不太好,还是让我去吧,你需要休息一段时间。”

  陈赓:“不,还是我去,对我来说,最好的休息就是上战场指挥作战。”

  征得中央同意,1950 年年底,陈赓即赶赴朝鲜前线,买地考察作战情况。

  1951 年1 月23 日。朝鲜。

  寒风凛冽。志愿军司令部驻地却热热闹闹,这里即将召开中朝军队高级干部联席会议。连日来,参加会议的代表从四面八方陆陆续续赶到这里。

  彭德怀简陋的临时办公室。彭德怀正戴着老花镜,聚精会神地看材料,那是他即将在中朝联军高干会议上宣讲的报告。

  彭德怀认真地看着,时而提笔添改,时而凝神深思。

  这时,警卫员走进来报告:“彭总,有一位从国内来的首长要来见你!”

  彭德怀正猜想是谁,只见一个人大步走进来,喊着“彭老总,是我呀!”

  “陈赓!”彭德怀从椅子上站起来,“是你呀,刚才警卫员报告,说国内来了首长要见我,我还以为是高岗呢,想不到是你!”

  陈赓笑道:“这么说,彭总不大欢迎我?”

  彭德怀:“你说对喽,我不欢迎你..你刚从越南打了仗回来,还嫌仗没打够,怎么又跑到朝鲜来了?”

  陈赓:“仗不能让你一人打呀,你彭总在朝鲜前线辛苦,我心里直痒痒,想来当你的帮手,难道你不喜欢我这个帮手?”

  陈赓与彭德怀是老交情了。除了一般的战斗情谊之外,他们之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友情:陈赓是彭德怀与浦安修之间的红娘。

  那是在延安时期,四十多岁的彭德怀仍然子然一身。身为八路军副总司令的他,由于军务繁忙,一时也没顾得上自己的婚事,不少中央首长都想给他牵线当红娘。后来还是陈赓出了个点子。

  一天,陈赓找到彭德怀,请他去看一场女子排球赛。彭德怀本不想去,陈赓来了个激将法,说:“你彭总要是不去关心一下群众娱乐生活,人家可要说你架子大官僚主义多!”彭德怀被陈赓硬拉去了。比赛当中,陈赓注意观察彭德怀,发现彭德怀十分注意场上一位戴眼镜的身材修长的女青年,并问陈康:“那个戴眼镜的高个子是哪个单位的?她打得很不错嘛..”陈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几天后,在陈赓一手策划下,那位戴眼镜的女青年便与彭德怀相识了。她就是后来成为彭德怀妻子的浦安修。

  事后,彭德怀对陈赓说:“就你陈赓鬼点子多!”

  每当想起这些美好的往事,彭德怀心里便乐滋滋的。现在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在异国他乡,彭德怀再次见到陈赓,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陈赓笑道:“我不管你彭老总欢迎不欢迎我来,反正我来了你就得给我仗打..”

  顿了顿,陈赓环视了一下屋里,说:“彭老总,你的指挥部也太寒酸喽,一张木桌两条木凳加上一张行军床..老总,你身体怎么样?吃得消么?”

  彭德怀:“我这个人你还不知道?!一辈子都吃苦吃惯了..听说你在越南干得不错呀,怎么样?”

  陈赓:“不过,比彭老总指挥的抗美援朝几个战役的胜利,我可差远喽..”

  彭德怀:“你干得也不错呀。..哦,对了,你们兵团司令部筹建起来没有?”

  陈赓:“正在抓紧筹建,..我刚过元旦就从北京赶回昆明,组织兵团司令部。二野几个兵团都分散了。打算从三兵团抽出十二军,四兵团抽出十五军,从十兵团抽出六十军,共三个军,以三兵团名义入朝..不过,三兵团机关已变为四川军区机关,而且分为两个分区,所以我打算从云南抽出人员,以原四兵团机关人员为主,建立新的三兵团指挥部。现在各军正在集结,我是想先到前线看看,了解一下美军作战的特点和我方打胜仗的经验..”

  彭德怀:“你来得正好!我们正要召开中朝军队高级干部联席会议,你可以参加这次会议,了解各方面的情况。”

  “好啊,我这次来,主要是了解朝鲜前线战况的。”

  1 月25 日,大会如期举行。陈赓认真听了彭德怀《三个战役的总结和今后的任务)的报告及其他人的发言,深受启发。

  会后,陈赓到前线看了几个部队,然后在宋时轮兵团司令部住了几天后,返回东北。

  1951 年3 月。中共中央正式任命陈赓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近山为副司令员,下辖第十二、十五、六十三个军。

  任命一下,陈赓立即坐飞机前往昆明,从云南军区部队里选调一批军政后勤工作干部,组成第三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及后勤等领导机关。他从第四兵团要了刘有光、王步青、王振夫和戴其萼等老政工和参谋人员。从川东军区调来王蕴瑞当参谋长。关于王蕴瑞到第三兵团还有段故事呢。

  当时王蕴瑞已被他的老上级、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要走,即将调往二十兵团任职。就在王蕴瑞即将赴任之际,陈赓找上门来。

  见到王蕴瑞,陈赓开门见山地说:“我马上要带第三兵团入朝参战,你跟我当参谋长去吧?”

  王蕴瑞为难他说:“我的任命已下到二十兵团了..”

  陈赓:“命令下了不要紧,还可以重新下嘛!三兵团先入朝,你还是先跟我走吧!”

  “这,我怎么对杨成武司令员说呢?”

  “哟,你就不怕对不起我吗?”陈赓笑道,“我已经跟周总理讲了,你还是到三兵团来吧!”

  这样,王蕴瑞又被重新任命为三兵团参谋长。

  三兵团组建起来了。

  正当一切准备妥当,准备赴朝时,由于长期劳累过度,陈赓病倒了,他那双曾经几度负伤的腿又痛又肿,无法行走,他只好留在国内治病。

  1951 年,朝鲜的春天姗姗来迟。

  新入朝的志愿军第三兵团的十二、十五、六十,三个军正日夜兼程向三八线开进,副司令员王近山担起了指挥三兵团的重任。陈赓由于腿疾,留在大连治病。可是人在国内,心在朝鲜。当他得悉三兵团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六十军一个师在转移途中遭到敌机和机械化兵团的包围袭击,损失三千多人时,心急如焚,顾不得腿伤未愈,即启程入朝。

  8 月20 日,陈赓到了第三兵团驻地。人们见他仍拄着拐杖,走路一拐一拐的。他不顾一路疲劳,一到驻地,就会见干部,听取汇报,问询情况,召集兵团和各军负责同志讨论第五次战役作战经验,并为第六次战役作准备。

  陈赓在三兵团待了十天,他与各级干部座谈,对朝鲜战场的形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时,鉴于美方己接受谈判,上级已决定将第六次战役发起的时间推迟一个月。

  听到这一消息后,陈赓当即召开三兵团部处长以上干部会议,确定一个月的训练和后勤准备。

  9 月3 日,志愿军司令部,陈赓拜见了彭德怀,参加党委常委会。

  会间,他根据所了解到的大量材料,冥思苦想构思着对付敌军的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随后,他根据这些构想,写了一个战术指示,以启发中朝人民军队改正一些缺点。彭德怀对陈赓之作,非常赞赏,决定以“联司”的名义发表。

  这时,陈赓身体一直不好,失眠、头痛、胸闷,呼吸困难。但他仍带病坚持工作,帮助彭德怀制定作战部署,鉴于战争已从大规模的运动战转向两军相持的阵地防御战,陈赓提出进行坑道作业。此时,小规模的前哨战几乎天天都有。陈赓决定抓紧战事不紧的有利时机,赶筑工事,巩固阵地。志愿军司令部充分肯定了这一举动。但有人提出:“这不是自掘坟墓吗?”

  为总结坑道作业的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4 月陈赓召集各军参谋长会议。

  他说:“坑道作业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重要依托。这是解放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的。今后我们的坑道作业,要向既能藏又能打的战术坑道方向发展。坑道必须与野战工事相结合,必须与防御兵力相适应,还必须有作战与生活的设备,有统一的规格标准。”

  会后,各部队在陈赓亲自督促与关怀下,对1951 年秋季防御作战中出现的坑道工事雏形,经改进发展,到1952 年夏季,一个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阵地防御体系已在全线构成。这些工事,有的近抵敌军几十米,既保证了攻击的突然性,又使进攻有了依托而大大减少了伤亡。即使表面野战工事被占领,仍能坚守坑道配合预备队实施反冲击。

  1952 年10 月14 日。炮声隆隆,战火纷飞。

  美军动用三个师共六万人的兵力,集中三百门大炮,一千余辆坦克和大批飞机,发动了“金化攻势”,疯狂地向志愿军十五军防御阵地进攻。

  上甘岭,十五军驻守的阵地。在敌人疯狂的轰炸下,我野战工事几乎全部被毁,表面阵地大部被敌占领。我军依托地下坑道防御工事,与敌展开了顽强的争夺阵地的搏斗。战斗持续四十三天,敌人伤亡二万五千五百人,损失飞机三百架,大口径火炮六十一门,仅占领了志愿军两个班的前沿阵地。

  敌人对我坚不可摧的坑道工事,毫无办法。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显示了坑道工事在朝鲜战场的巨大作用。这个在陈赓直接指挥下构筑的地下钢铁长城,承受了世界战争史上空前集中的火力袭击,至今仍传为佳话。

  陈赓两次入朝,都在志愿军司令部帮助彭总工作。除了有关作战方面的日常事务,他还常到前方部队了解情况,研究美军作战特点,帮助彭德怀考虑部署。共同相处,陈赓和彭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为了让彭总紧张的神经可以松驰一下,陈赓想尽办法。有时他拉上几个人陪彭总下象棋。彭总输了不眼气,总要人家再来。有时赢了人家也不罢休,也对人家说“再来”。几盘棋下来,彭老总紧张的大脑得到了休息,陈赓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彭德怀为朝鲜战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中朝两国人民深深的尊敬。

  各报刊和通讯社记者,总想摄到彭总活动的照片。祖国去的慰问团、参观团也总想拉他合影留念,可彭总最不喜欢宣传他个人,尤其是不喜欢照相。每逢这时,摄影记者就请陈赓帮忙。陈赓欣然答应,说:“你们不要告诉他,悄悄地跟着我走。”

  这天晚饭后,陈赓又拉着彭总和几个副司令员散步。摄影记者也悄悄地跟在他们后面,看到一切准备好了,陈赓就拉上甘泗淇等围住彭总,说:“彭总,我们一起照张合影,留个纪念。”彭总拿他没办法,也就高高兴兴地和大家一起站过来,让记者拍照。后来留下的彭总在朝鲜战场的一些照片,大多数都是通过这种途径拍摄下来的。

  1952 年6 月初,陈赓奉调回国。

  6 月16 日,陈赓满载朝鲜人民的伟大友谊,渡过鸭绿江,踏上归国之路。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